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02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02晨語簡記   2014/10/02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10月 02, 2014 4:43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100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道糧法不充足 慧命羸瘦

福德不具缺緣 形貌憔悴

糞土喻見思惑 無明塵坌

見麤思細隱實 漸教向大



  用心呀!人生短暫,多久的時間,能讓我們佛法充足,營養慧命的道糧,能夠讓我們吸收多少?來培養我們慧命,多數法就是不充足,道理我們真的瞭解多少?瞭解之後,又真的入我們的心,用在我們的行,這樣成長多少呢?我們要時時用心,向我們自己的慧命來思量,想看看,我們若是「道糧法不充足,慧命就羸瘦」,就很瘦!慧命成長不起來,就像營養不良,為什麼呢?「福德不具缺緣」,因為福德,我們不夠造福;也說不定過去生中,不只沒造福,還慳貪取著也說不定。這輩子若沒福,沒德,福德都不具,欠缺了因緣,我們會很孤單,且生活很困苦,形體看來也很憔悴;我們在人間,看人間生活,這樣形態的人很多。有時會想,他們為什麼人生這樣苦,為什麼好的因緣這樣少,不好的因緣或者是缺了很多因緣,讓他落得這樣孤單憔悴,到底是為什麼?同樣是人,為何彼此都是不同的環境?就是因為,各人的心與行為,各人造作不同,當然結果就不同;結果不同,因又不同,過去所造作的結果,今生是從過去生中的因所帶來,這人間他的依報在哪裡?



  依什麼樣的父母出生,這輩子的過程,自己的正報,不一定就是在他的出生地終老,不一定。說不定他在他的出生地,家境不錯,他自己的正報,因緣來到台灣,或者是從台灣去到其他的國家,這是正報。依報在哪裡出生,正報到哪裡終老,這人生的過程,有很多因與有很多緣,自己在這生中再造因、造緣,再成為「結果」,成來生的「因」再帶過去;因緣果報、因緣果報,因果循環,怎樣就是脫離不了因緣果報,所以平時要多造福。福德要具足,不要不造福,不跟人家結好緣,若這樣福緣不夠,福德不會完成。「福德不具,自然就缺緣」,這種好的因緣都沒有,落得一輩子很苦,貧窮苦難、病痛殘廢,孤單一個人,沒有人會來看望,沒人來關心,像這樣「形貌憔悴」,世間很多,比比皆是,住在很簡陋,骯髒,垃圾堆中的也有呀!



  我們如果看到這些境界,要好好用心,要知道「見麤思細」,好好見到外面境界,「凡是讓我們看得到的,都是『麤相』;看得到境界麤相,就要細細思量」,想看看,為什麼是這樣的人生呢?這麼苦的人生,是怎麼來的?佛法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陀慈悲,就是要讓我們更有機會,看到這個境界,提醒人人要細細心思,很微細的心思,去看外面很麤。凡是看得到的,都是麤的境界,我們用心細思來想想看,原來真實的法,我們沒去用心呀!現在開始要多來瞭解,佛陀當初的用心,覺悟之後,那種「環境」;與天體宇宙合一,這種心靈境界人人本具,期待人人都可以「發現」;人人本具的佛性。可惜的是,我們沒辦法,怎樣說我們都聽不懂,怎樣學都學不成,所以佛陀不得不用漸教;一步一步來教育,讓我們可以啟發一個心,這念心啟發,相信了!相信我也本具佛性,相信有朝一日,一樣我們的心境,跟天體宇宙道理也可以契合,一樣可以覺悟。我們如果自己有自信,自然心境會開闊,依教奉行。所以說,我們自己要好好用心,每一個人自己好好用心,左右我們要關心,每一個人;「自己的」(部份)用心,跟「左右的人」我們關心,這樣我們的動作就會很整齊,而且我們對前向後,後面的人,對著前面的人,哇!這樣就能夠很整齊。



  這不是三句話、一個動作,大家就有辦法,這樣聽,就學起來,除非「上根機」的人。他不用人家教,自己看就會「用心」,這是一個環境的美,「大環境的『美』,就是美在『一個人』的用心」,這個人的「用心要觀前顧後,要注意左右」,如果可以這樣,彼此之間,形態看起來,見那個(整齊的)「麤相」,就知道他「很細微的心」。每個人的心都很細思,整合起來,(呈現)這麼整齊的道場,就知道這個道場的整體。「麤相」是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到,很整齊,讓人讚嘆!或者是,這個整齊的讚歎,就是讚歎在每個人的細心,那種微細,對自己動作等等都有心,這樣自然我們的「法」,這個「實法」,隱在我們心中,跟我們真如本性一樣,「真如本性」隱藏在我們內心,這是「實」。



  我們人的世間,「形」會變化,但是「真如不變」。「真如」在幼小的孩子,就有跟你、跟我、跟佛一樣,那個真如。「智慧」也是一樣,只是在我們慢慢用「很清明的心」,那真如去接觸外面的境界。「煩惱少」的人,自然就像一面「清鏡」,一照即清,一照即明,這片心鏡,清清明明。是我們後天社會環境,不斷把這面鏡子污染了,不然我們人人都有;這種在外面的境界雖是「麤相」,有名稱、有形象,但我們可以用很細心的心理,就是很清明的一面鏡子,我們不受污染,這鏡子永遠都是清的,只是煩惱來污染,煩惱污染讓這面鏡子埋覆下來,只要把煩惱撥清,這面鏡子就會再現出清明,一樣的道理,我們要用心漸漸受教、向大。



  我們看到人間很多苦難人,但也有很多人很健康,很富有,力量很充沛的人。桃園有一位老菩薩,她已經91歲了,她(身體)很勇健,每個人看到她都說,阿嬤你手腳很俐落,你做環保做的這樣俐落,連「牆壁縫」;牆壁跟牆壁之間的縫,裡面的垃圾,她也能用「軟的功夫」,現出軟骨功夫,鑽進去牆壁跟牆壁的隙縫中,把環保(物資)一塊一塊拉出來;有塑膠袋、紙板等等,在牆壁縫中,她都有辦法縮小身體鑽進去,一塊一塊拖出來。

志工問:阿嬤幾歲?

阿嬤:我90幾歲了。

志工:哪有可能?!騙人!妳70多歲而已,對吧!

阿嬤:跟你說91歲了。

志工:妳(動作)怎麼這麼俐落?

阿嬤:因為我有在做,我都做環保。

志工:妳做多久了?

阿嬤:十幾年了。



  她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五個孩子很孝順,她與最小的兒子住在一起,那個時候還有地下室,有一天她去菜市場,那是十幾年前了,看到慈濟人在菜市場「呼籲環保」,跟賣菜的人說要做環保,這些東西都可以回收,她聽到心很歡喜。是呀!我們要惜福,她那個時候已經70多歲,她發現孩子住的周圍,都有工廠,紙盒等等很多、塑膠也很多,她開始去收,一星期差不多有一車,她都整理得很整齊。紙板很大,盒子她拿來馬上拆開,折好,很大片,差不多一米四方。她一一折平,一個一個疊,疊好了,再自己買繩子,買來,一米四方的紙板就這樣捆,一個人,沒有人幫忙,好幾個(紙箱)子這樣一大疊,她這樣繩子穿過去,綁起來,看到她在做很俐落,一米四方的厚紙板,要拿起來,她一個人就有辦法,手一拿,人一站起來很挺,走向前,就這樣一一疊起來,一個星期師兄可以來載一車出去。



  之後孩子再去買房子,要阿嬤跟他們住,阿嬤就不想離開,她就說,要搬任你們搬走,這房子留下來給我用,我要一個人住,因為我一個人住,我做環保,在這裡有東西可撿,在這裡還有地下室可以堆放這些東西,我要這個地方。孩子很孝順,看到母親做到這樣,做了十幾年來,環保做這麼好,又這麼健康,母親歡喜就好,常常來看母親,母親就每天早上去菜市場去孩子家,孩子的家走一走就去環保站,像這樣的人生,九十幾歲了,那天對著鏡頭說,她說:我都不求什麼,只求做的,兩個字給我「子孫」,是哪二個字?就是「功德」兩個字,古時的人都這樣說,「留財產給子孫沒有用,留『功德』給子孫,這是我對子孫的心願,而我呢?只是期待,讓我能再多吃幾年,替師父多做幾年。」兩個心願,一個是為子孫、一個為師父,再替師父多做幾年。



  這麼健康,這麼有緣,五個子女,子孫一大堆都很孝順,她自己身體健康,還這樣在做,看,這就是過去生有跟人結好緣,才可以生下這麼多好子孫,還跟人家結好緣,一句話跟人家說,「你這東西我回收,慈濟可以去做好事」,大家都聽她的話,這樣把東西留給她,這不是結好緣嗎?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要用心。道糧呀!這個「法要充足,我們的慧命才可以成長起來;福德我們要累積,才不會形體憔悴。」我們應該要把這些無明掃除,真如本性才可以現前,我們每天看到這樣麤相的事情,就要好好用心、細思;我們人人都隱藏著真如本性,只要用心漸漸接受這教法,啟發我們的大心,這樣也是可以與佛同等覺悟,所以我們要用心。其實道理還有另外一番解釋,道理要用心聽。我們前面的文:



經文:「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



  這個孩子;長者的孩子,已經來了,來的時候,我要做什麼?一天的工資有多少?開始要先瞭解,我付出多少?做什麼事情?代價有多少?其實這「整個家庭的產業都是他的」,何必在那地方「討價還價」,因為「他不知道,無明覆蔽」,所以「其父見之,愍而怪之」,從佛的眼光看真的是無奈呀!就像父親看孩子一樣,接下來文:



經文:「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



經文簡釋:

「又以他日」;此領解佛施教法由照機而隱實施權之意。復述前境,知機施化之妙,重述佛意故云:又以他日。



  看到孩子全身,因為做除糞的工作,全身是這樣骯髒,這就是進來做工作,長者「又以他日」,就是有一段時間了!這個道理,我們要用心聽,「又以他日」,就是表示「領解佛施教法,由照機而隱實施權之意」。我們現在就要知道,是須菩提在形容,自己內心已經瞭解了,是佛陀他施教法,所以佛陀他怎樣應機投教!就要照機,用他的智慧,佛陀的智慧要來教育眾生,也要觀機逗教;要觀機逗教,所以眾生根機就是這樣而已,他就要「隱實施權」的意思。這就是他向佛說,「佛當初覺悟之後,他可以直接把這個法說給眾生聽,只是眾生無法理解,佛陀才要用其它方法去隱實施權,逗機施教,用佛陀智慧來照機」。所以在裡面「復述前境」,這是須菩提又再說過去,佛陀就是這樣,看眾生的根機來施教,「知機施化之妙」,這就是須菩提覺得,佛陀的智慧,瞭解眾生的根機還沒成熟,無法施以大教,用種種因緣果報、因緣觀或者是《方等》、《般若》,談空說有等等方法,來應眾生根機。用這樣,來敘述佛陀,用這樣的方法,這是「佛陀的意」,叫做「又以他日」,這表示佛,他「那個時候」對眾生,那個時候是什麼時候?須菩提所敘述「那個時候」,是佛陀覺悟那個時候。到現在四十幾年了,佛陀用種種方法,不是從佛陀本懷所施教出來,是「隨根機施教」,所以稱為「他日」。



*「他日」,喻二乘自謂權理,偏於一方之權假之理。以為實理望已斷滅而名他日。



  那再來「他日」,就是「向二乘人」來說,聲聞、緣覺這二乘,「自為權理,偏於一方之權假之理」,二乘就是佛陀所說「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這四十幾年來「說空談有」,總是只有「接受在偏」,偏的一方面,所以「偏執於一方的『權』,就是方便的法」,這是「空假」的道理,「假」就是「因緣觀」。因緣,我們要好好去瞭解這因緣,人生一切就像一場戲,就像一舞台,這場戲什麼人演什麼角色,劇本已經寫好了,從生到老到死,這場戲就結束了,「就是假」,其實「真如本性」還在,我們沒有發覺,隨著劇本,過去生所造作,由不得我們自己,劇本就這樣寫,你上這舞台就是這樣演,這就是假。所以這種「權假之理」都瞭解了,這些「二乘」都瞭解了,就「執在權假」的道理。



  他覺得這樣我「瞭解」,我只「守好自己真如」就好,我去除我的煩惱,我守住真如這樣就好,這就是「偏」,以為斷滅,這樣就結束了。其實「斷滅煩惱」,你還要「再入人群」,要有福、有德,要有福慧德行才能成佛,無福、無慧、無德怎麼度眾生?沒有度眾生,就沒有成佛的機會。這是「他日」,這是二乘的心態,他認為自己自守清淨,他不希望跟眾生攀緣,「佛陀是要我們在眾生中去『造福緣』,但是二乘的小乘人解釋成『攀緣』。」我們說的「攀緣」;無所事事,東家長西家短,這樣才叫做攀緣。其實眾生需要,你為眾生付出,「為天地人間眾生付出」,這叫做「菩薩」,這才是真正的「大乘」。



*「又佛」,施權智照方便為他,指說初覺菩提場華嚴時,望向鹿野苑為他日。



  「又佛,施權智照方便便為他」,這又是「對佛」來說,這「他」字,一「他」字對佛來說,佛陀他是「施權智來照方便」,這個智慧,是表示佛的智慧,佛跟二乘不一樣,「佛是超越二乘」,所以二乘的人,他還要再用功,就像窮子去除糞要用功夫,但佛他已經跟天地宇宙合而為一,他的智慧照耀所有無明的眾生,所以只說「初覺菩提場」,就是《華嚴》時,佛陀在那時候「覺悟」,那個覺悟心與天地萬物合一,現出「華嚴世界」;「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這種的心境,很期待,瞭解大家都有清淨佛性,「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性」,大家常常聽師父說過,因為佛陀這樣說,而我很相信,相信佛陀說,「天下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我相信「我自己本身有如來智性」,我也相信「大家都有如來智性」。



  所以在「華嚴道場」;這就是「佛陀覺悟心境的道場」。想跟大家說,但沒辦法,所以「望向鹿野苑」,這叫做「他日」,他本來覺悟的境界無法施放,只好把境界收回來隱藏在內心,人向著「鹿野苑」走去,向那「五位」;當初與他一起修行的人,為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諦法」,要「三轉」;三次來解釋。這表示佛陀跟凡夫、跟二乘人的心境,所以二乘的人還有煩惱,他的「煩惱」,就只是「守在自己獨善其身,要遠離人群」,所以他無法真正見到佛跟佛性合一,這就是我們二乘修行的心態。這是他的心態,佛陀是明明朗朗的心理,那種與「宇宙合而為一,無處不照的智光」,他可以瞭解,這是「佛心的他日」,與「二乘跟凡夫」不一樣的「他日」。



  總而言之,佛法就是這樣的奧妙,幾個字,裡面所包含就有很大的道理,所以希望人人可以用這個道理,入在我們心裡,多去體會佛的心懷。就像剛剛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自心守好,觀前顧後、關懷左右,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心守得好,不要忘記有前後的人,不要忘記有左右的人,這也就是我們修行道場的「真善美」,「最純的真就是虔誠」,虔誠是我們內心清淨的本性,「最善就是前後左右人群合和,那就是最善」,能夠前後左右,「人群中合和的虔誠,就是最美的」,這「最美的境界」,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各位「多用心」,無不都是在真如本境界中,成長我們慧命,要時時多用心呀!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02晨語簡記   2014/10/02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0月 03, 2014 9:4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二日星期四)

今天上人對於他日有深刻的說明,我一直到隔天(10月3日),上人再講一遍時,才明白。心得只談他日兩字,至於羸瘦憔悴則留到明天(10月3日)再一起寫。

經文:「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

經文簡釋:

「又以他日」;此領解佛施教法由照機而隱實施權之意。復述前境,知機施化之妙,重述佛意故云:又以他日。

  看到孩子全身,因為做除糞的工作,全身是這樣骯髒,這就是進來做工作,長者「又以他日」,就是有一段時間了!這個道理,我們要用心聽,「又以他日」,就是表示「領解佛施教法,由照機而隱實施權之意」。我們現在就要知道,是須菩提在形容,自己內心已經瞭解了,是佛陀他施教法,所以佛陀他怎樣應機投教!就要照機,用他的智慧,佛陀的智慧要來教育眾生,也要觀機逗教;要觀機逗教,所以眾生根機就是這樣而已,他就要「隱實施權」的意思。這就是他向佛說,「佛當初覺悟之後,他可以直接把這個法說給眾生聽,只是眾生無法理解,佛陀才要用其它方法去隱實施權,逗機施教,用佛陀智慧來照機」。所以在裡面「復述前境」,這是須菩提又再說過去,佛陀就是這樣,看眾生的根機來施教,「知機施化之妙」,這就是須菩提覺得,佛陀的智慧,瞭解眾生的根機還沒成熟,無法施以大教,用種種因緣果報、因緣觀或者是《方等》、《般若》,談空說有等等方法,來應眾生根機。用這樣,來敘述佛陀,用這樣的方法,這是「佛陀的意」,叫做「又以他日」,這表示佛,他「那個時候」對眾生,那個時候是什麼時候?須菩提所敘述「那個時候」,是佛陀覺悟那個時候。到現在四十幾年了,佛陀用種種方法,不是從佛陀本懷所施教出來,是「隨根機施教」,所以稱為「他日」。

「他日」,喻二乘自謂權理,偏於一方之權假之理。以為實理望已斷滅而名他日。

  那再來「他日」,就是「向二乘人」來說,聲聞、緣覺這二乘,「自為權理,偏於一方之權假之理」,二乘就是佛陀所說「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這四十幾年來「說空談有」,總是只有「接受在偏」,偏的一方面,所以「偏執於一方的『權』,就是方便的法」,這是「空假」的道理,「假」就是「因緣觀」。因緣,我們要好好去瞭解這因緣,人生一切就像一場戲,就像一舞台,這場戲什麼人演什麼角色,劇本已經寫好了,從生到老到死,這場戲就結束了,「就是假」,其實「真如本性」還在,我們沒有發覺,隨著劇本,過去生所造作,由不得我們自己,劇本就這樣寫,你上這舞台就是這樣演,這就是假。所以這種「權假之理」都瞭解了,這些「二乘」都瞭解了,就「執在權假」的道理。



他覺得這樣我「瞭解」,我只「守好自己真如」就好,我去除我的煩惱,我守住真如這樣就好,這就是「偏」,以為斷滅,這樣就結束了。其實「斷滅煩惱」,你還要「再入人群」,要有福、有德,要有福慧德行才能成佛,無福、無慧、無德怎麼度眾生?沒有度眾生,就沒有成佛的機會。這是「他日」,這是二乘的心態,他認為自己自守清淨,他不希望跟眾生攀緣,「佛陀是要我們在眾生中去『造福緣』,但是二乘的小乘人解釋成『攀緣』。」我們說的「攀緣」;無所事事,東家長西家短,這樣才叫做攀緣。其實眾生需要,你為眾生付出,「為天地人間眾生付出」,這叫做「菩薩」,這才是真正的「大乘」。


「又佛」,施權智照方便為他,指說初覺菩提場華嚴時,望向鹿野苑為他日。


  「又佛,施權智照方便便為他」,這又是「對佛」來說,這「他」字,一「他」字對佛來說,佛陀他是「施權智來照方便」,這個智慧,是表示佛的智慧,佛跟二乘不一樣,「佛是超越二乘」,所以二乘的人,他還要再用功,就像窮子去除糞要用功夫,但佛他已經跟天地宇宙合而為一,他的智慧照耀所有無明的眾生,所以只說「初覺菩提場」,就是《華嚴》時,佛陀在那時候「覺悟」,那個覺悟心與天地萬物合一,現出「華嚴世界」;「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境界。這種的心境,很期待,瞭解大家都有清淨佛性,「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性」,大家常常聽師父說過,因為佛陀這樣說,而我很相信,相信佛陀說,「天下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我相信「我自己本身有如來智性」,我也相信「大家都有如來智性」。


  所以在「華嚴道場」;這就是「佛陀覺悟心境的道場」。想跟大家說,但沒辦法,所以「望向鹿野苑」,這叫做「他日」,他本來覺悟的境界無法施放,只好把境界收回來隱藏在內心,人向著「鹿野苑」走去,向那「五位」;當初與他一起修行的人,為他們說「苦集滅道」-「四諦法」,要「三轉」;三次來解釋。這表示佛陀跟凡夫、跟二乘人的心境,所以二乘的人還有煩惱,他的「煩惱」,就只是「守在自己獨善其身,要遠離人群」,所以他無法真正見到佛跟佛性合一,這就是我們二乘修行的心態。這是他的心態,佛陀是明明朗朗的心理,那種與「宇宙合而為一,無處不照的智光」,他可以瞭解,這是「佛心的他日」,與「二乘跟凡夫」不一樣的「他日」。


  總而言之,佛法就是這樣的奧妙,幾個字,裡面所包含就有很大的道理,所以希望人人可以用這個道理,入在我們心裡,多去體會佛的心懷。就像剛剛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自心守好,觀前顧後、關懷左右,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心守得好,不要忘記有前後的人,不要忘記有左右的人,這也就是我們修行道場的「真善美」,「最純的真就是虔誠」,虔誠是我們內心清淨的本性,「最善就是前後左右人群合和,那就是最善」,能夠前後左右,「人群中合和的虔誠,就是最美的」,這「最美的境界」,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各位「多用心」,無不都是在真如本境界中,成長我們慧命,要時時多用心呀!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4/10/0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