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04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04晨語簡記   2014/10/04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0月 04, 2014 6:59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100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生死相續由惑造業受苦

發業潤生之惑能感後有

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

唯除煩惱垢污塵沙淨盡



  一念心啊!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就是生來死去,死去又生來的人生,想的徹底一些,像這樣忙忙碌碌、無所事事,這樣的人生,有何價值?這樣的人生,一點不如意,就造成人與人之間,彼此衝突,互相怨恨。還有,生活物資永遠都不滿足,再更苦的,老病殘廢等等的苦,這種生死,我們難道不去想,要如何徹底...,要如何才能讓我們來去自如,讓我們有選擇的人生,我們難道沒這樣想?這樣想,難道只要這樣想就可以?想了之後,瞭解了,要趕緊去找,找出一條路,這條路要如何走,才能達到生死來去自如。我們要好好去找出「生死相續」;來來回回這條路。到底我們要如何繼續走下去?一般的凡夫,就是「由惑」,雖然我常常這樣說,大家是否有用心去想,「由惑造業受苦」。「惑」就是「無明」,不知我們「來、去」。我們的現在與未來;這輩子與下輩子,我們要如何交接?



  我們知道這輩子的父母,我們都認識,但下輩子我們父母呢?是怎樣的父母?我們都還不知道,我們的父母生我們,又要帶我們去哪裡?未來,我們自己的心態,我們的正報;依報既完成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正報,未來的人生方向,我們自己要怎麼走,可能我們也都不知道。現在只好把握在今生這輩子,我們要徹底相信,佛所教法。佛陀所說出的法,延續到現在;二千多年後,我們很有幸,能「依經」;依照經典,來說教論法。我們能吸收這法,自己要如何修行,最起碼這輩子先改除這輩子的習氣,這輩子有不好的習氣,這輩子人看我們不順眼,我們看人不歡喜,(這樣)這輩子我們的煩惱就會很多,接受了佛法之後,與人的緣要好好調整一下,過去的「惡緣」,我們現在趕緊改為「善緣」。很簡單,「與對方多接近,多說幾句好話,時時感恩,常常懺悔,用真誠的心來對待對方。」



  過去的惡緣,這輩子我們已改除了,轉惡緣為善緣。肯定了,這輩子能改除多少的惡緣,進修多少的善緣,我們這輩子這個時刻,就能感覺到改除了很多煩惱束縛。這好緣在現在就要結,佛法這樣教育我們,除了結好緣外,你還要多付出,我們能在人群中付出、造福,去除煩惱,人與人間去除了不好緣,加上造福,在人群中得到很多的方法,「福中生慧,慧中造福,福慧兼具,這樣互相滋長起來,這就是愛的力量。」



  我們的心清淨,不受人群困擾,這都是要培養的習氣。所以習氣,「發業潤生之惑」,我們若是在人群中,一直在凡夫凡夫中,繼續生死,繼續造業,人與人之間,互相對待,互相煩惱,互相恨怨,這樣越來越「發」,發生了「業」,就如種子播下去,一直發芽,種子就越生越多。「發業潤生之惑」,這惡業、煩惱、惡緣就不斷滋潤,不斷成長,若像這樣,這惑就是越「幼」。煩惱的「粗相」,變「幼相」。粗相,粗的東西看得到,這東西在這裡很佔空間,這個東西髒了,我們趕緊清洗一下就好,這佔空間的東西,我們梢微搬移一下,搬到較適合的地方,所以「粗相容易除」,較易掃除。但是「惑」,就如塵沙一樣,眼睛看不到,但是摸到時,全都是骯髒,這很困惑,我們的「無明煩惱微細」,要改除較困難。所以「看得到」的煩惱要「改除較快」,若是「微細的」煩惱要去除,就會「較困難」。所以說大的、看得到的煩惱,要改變較快;若是微細的煩惱要去除就較為困難。



  所以「能感後有」,我們這輩子,是過去生延續而來,「過去的緣,這輩子現在所造作,再牽引到之後。」所以剛才說,我們可在人與人之間,這輩子就互相改除惡緣,轉惡為善,這樣我們再牽引去的後面,再來「生世」;來生來世。就沒有惡,我們所見的人都很歡喜,過去生就算有惡,我們也已經改善了,已經改善了,他來到下輩子,看到就彼此歡喜,共同行善,這就要看這輩子,不要在這輩子「發業潤生」。不要這輩子;從上輩子帶來不好緣,在這輩子又再延續下去,若這樣,就又牽引到下輩子,不好的緣又再延續下去,若這樣,又再下去,會如何呢?



  「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過去生,延續在這輩子,這輩子重新再造作惡緣,同樣「發業潤生」,再到下輩子,若這樣,這業一直牽連下去,這種「牽連糾纏,」就越纏越深,怨越結越多,這樣一直拖下去,未來這種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就越牽連越多,要脫離生死就很困難!就如我們現在的習氣,我們有煩惱,我們有懈怠的牽連。為什麼我們光對自己的身體,這種懈怠的念,我們就改不過來?我們還要如何去改外面,人與人的緣?我們這輩子既修行,發一念心要精進,但是「偏偏跟自己的身體糾纏不清」,我們的心,發心要修行,但卻被自己身體的懈怠拖住;或者是身體自己覺得說,我應該精進,卻被我們的心糾纏著,沒辦法與大家共同精進。這對我們自己來說,就很困難,何況要對別人,更加不簡單,所以我們修行要先從自己的一念心,管好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願意修行,人人都是個體,發心要來修行,這念心個人要顧好,個人將我們的「身體」,與我們的「心理」,身心將它顧照好,精進!看看多少在家居士投入慈濟,帶病他也還是要做下去,這種精進,在家修行的慈濟人,這種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身心自在,這樣在修行,何況說我們已經(出家),我們的身形,應該要與我們當初發心一樣。



  「唯除煩惱垢穢塵沙淨盡」,既來修行,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要除掉了煩惱、垢穢,「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初我們的心,發心要修行那念心,是否還有「顧守好」?在我們每一個人這個身體的不清淨,我們就是發這念心,利用這個不清淨的身,在這輩子,我們都要徹底好好修。身就是載道器,我們要精進,要藉這身體來精進,不是說我不舒服我累了,種種的理由都有,「心」還是讓這「粗重的身體」,這樣將我們「拉住」;當初那慇勤的心,是到哪裡去了呢?所以我們既然修行,要時時記得「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冬天快要來了,冬天冷颼颼,透早半暝要爬起來,很辛苦!在暖和的棉被中,若能再窩久一點,睡飽一點,這樣就是享受。是啊,這是享受!但一輩子都能躺在床上嗎?這樣是苦?還是樂?若一輩子都躺在床上,那就苦不堪了,這種沒有動作的(人生)。



  昨天聽到(一位)慈誠,在大愛台節目上分享做環保,我們同仁問他說,「師兄你每天這麼早起,這樣你睡眠夠嗎?」他說:「看我們自己的心,上人說『睡是一場的小死』,而我不想死那麼久,我每天都想活長一點,若要活長一點,就要早一點起來,這樣生命才會長。」我又聽同仁問:「但這樣師兄不會累嗎?」他說「睡太久才會累!一早起床空氣很好,心情很輕鬆,我自己覺得每天我都在精進,若想到我天天都在精進,精神就很好。還能一早聽師父講經,我就和師父競爭一下,看師父睡比較久,還是我睡較久?」離師父這樣遠,聽到他這樣很幽默,他說「天天精進,他心很歡喜,天天都能夠(早起);師父多早他就多早,來比賽看看。」聽到這位弟子這樣的幽默,我自己聽到也說:「好,我和你比賽,我在說話,你是否有在我面前聽?」這師徒,師之、思之,就是有這樣的弟子,師父才會認真。



  所以說,「除煩惱垢穢」,我不能懈怠,要顧好我初初發願那念心,這塵沙的煩惱才能去除。初發心時的那念心,那麼微細我們就要顧牢,何況其它的煩惱,還會入我們心裡?當初那念精進的心,我們若常常在精進,所有的煩惱絕對不會進來,這就是除去了煩惱垢穢,連「塵沙的惑」完全將它清淨,將它「淨盡」,不要再有煩惱進來。各位菩薩,師父期待人人共同精進,「難得人身,難聞佛法」,佛法,我們能於生活中發揮出來,入人群每天都可以利益眾生,我們可以福慧兼修於人群中,所以要好好把握。前面的文說



 經文:「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這幾句話用兩天來解釋。「又以他日」,佛陀覺悟;那心胸開闊,天地宇宙萬物真理,全都入在佛它覺海中。凡夫二乘的見解,和佛陀的覺海,是離那麼遠,所以稱為「他日」。二乘有二乘的見解,而佛覺悟,那大覺智慧如海,這實在是差很多。佛陀一直希望,他所覺悟的心境,人人能夠分享到,人人都能體會到,這麼開闊,這樣清淨的境界,這是輕安自在,希望人人有這樣的心境,但還是離很遠。所以就要「設方便」,要如何將自己的「子」,要常常記得,若說到「貧窮子」,就想到「佛陀視眾生如一子」。這些眾生還是在「五道、四生」中,還不能覺悟。這是佛陀很擔憂的,所以用種種方法,希望人人都能接觸到佛法,人人能受佛法,洗鍊我們的心。法譬如水,去除內心煩惱垢穢,這是佛陀最深的期待,所以他就用種種方法,雖然還離佛很遠,但是佛,還是譬如那長者,在「窗牖」;從窗子內看到窗外去,遠遠的地方看到他的孩子,也是想盡辦法,要如何接近。下面這段文再這樣說



經文:「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



經文簡釋:

「羸瘦憔悴,糞土塵坌」;薰修法味力微不足,故曰羸瘦。



  他所看的那些孩子,目前還是這樣,法還沒有吸收很多,我們昨天也說過,那就是「薰修法味力微不足。」聽法,一邊聽就一邊漏掉了。法的香;這香味。要來薰習還不夠,我們若進到香的花叢中,若進去久一點出來,人家就會說,「你的身體怎麼那麼香?」有一段時間,夙芬(草根菩提主持人)去三義,找出了很多香的木材,用這樣香的木材雕刻佛像,這些削掉的東西要拿去哪兒?如樟木、束柴(檀香木之碎塊;一般置於香爐燃燒,也可置於香袋)等等。佛像雕刻出來很有價值,而削下來的這些東西,他們就說:「阿芬啊,這不能浪費,我們都拿去做香油;檀木的油,檀香的油。」(夙芬問:)「你怎麼做?」他就帶她去看,看這些木材,如何碾磨成粉,如何下到鍋中,用火來濃縮(提煉),然後水蒸氣變成了油;慢慢收集,收到了油,煉出了油。在那裡站了很久,慢慢解釋,整個房間都是香的。



  之後走到外面,「嗯,我怎會走出來還是這麼香?」對方就跟她說,「是你的衣服發出的香味。」夙芬:「對喔!我的衣服怎這麼香?」因為我們都在裡面煉「束柴」(檀香木),我們站在那裡一段時間,那香氣自然入到妳的身上,這就是薰香。所以我們此時常常聽到「薰法香」,就是要聽,聽能讓我們的身心,能夠將法入心來。我們若說,進去一下就出來,就不香了,光只是進去聞,怎會這麼香?一下子就出來,就不香了。同樣的,香水灑在我們身上,會香!但是過一段時間後,(香味)就退掉了,只要在外面,很快就退掉了。



  最重要,就要入心,法,唯有法才能入心,香水無法噴到我們內心裡,唯有「佛法」;佛法我們若能時時接觸,時時用在我們生活中,這個法就是我們的。就如說,「你們要學裁縫,我們將我們的七條衣再換過。這個(七條)衣要換,就要會做衣服,自己要會裁剪,我們就能將一塊布,變成五衣、七衣、二十五條衣都可以,這就是法。」法已經學上手了,妳會裁、妳會剪、妳會縫,無論是五條衣、七條衣、二十五條衣都可以完成。要不然「縵衣」,就是一塊這樣四四方方,就是縵衣,最起碼,我們也會裁,也會剪。總而言之,什麼法都要用心去學,何況佛法。我們認真用功,這叫做薰。「薰修」,我們要好好「薰習」,我們要好好來「修」。這樣,法味,那法我們能真正吸入我們的心來。若只是這樣聞一下,嗯很香!就這樣過去了,這樣不夠,真的要入心。「薰修法味力微不足」,這樣就是不營養,我們的慧命,沒得到法的營養來滋潤,我們法水沒入心,所以他就「羸瘦」;我們沒營養就羸瘦,就很瘦。我們的慧命營養不足,就是法沒入心,法入心很少,讓我們「慧命羸瘦」,很瘦!



*「缺修福德因緣不具故憔悴,喻煩惱。」

*「無知為塵坌」:喻惡業。



  「缺修福德因緣,因緣不具故憔悴」,因為我們欠修,欠修福的德,我們欠與大家結福緣,像這樣的福德,我們沒有好好修好,所以欠了因緣,這樣就「憔悴」。我們若大家結好緣,你好,我也好,過去有惡的,我們將它轉過去,現在人人見面,善哉!歡喜!這樣就是有福緣,有福德。我對你好,得到你對我好,「德者得也」。我們付出有回應回來,我們付出對人人好,造福在人群,這福也回應回來。人人對我們肯定,人人對我們歡喜,這叫做修福德。這福德因緣若具足,我們對人人歡喜,人人對我們歡喜,這叫福德因緣具足。



  若是「福德因緣不具足」,這樣叫做「憔悴」,讓人看起來我們沒有「福相」,福相不是胖胖叫福相,福相是是讓人看了就歡喜,這樣叫福相。有福,與人有緣的相。而我們讓人看了就沒這個緣,譬如憔悴,這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煩惱!我們人沒人緣,就是因為煩惱;這煩惱就因無知,無知的無明。因為我們凡夫,不懂的事很多,計較的事也很多,稍微一聽到什麼,不合自己的意,就很生氣!這都是沒將事情聽清楚。一聽到,怎麼可以這麼做?我就不是要他這樣做,怎會這樣做?就開始對某人有成見,對某一個人不高興,連怨帶恨,這就叫無知。無知就會造成煩惱,所有的「煩惱」就譬喻「塵坌」。就如塵坌一樣,全都累積起來,骯髒的累積起來,就會成為「惡業」。「羸瘦憔悴」,這都是我們沒造福因,沒結福緣,自然人看了不歡喜;人看不歡喜,心就會生氣,生氣就會怨、會恨,這是一定的道理。



*「憔悴」:喻所有見思煩惱未盡除,內怖無常故形憔。外遭八苦故悴。



  所以譬喻,「所有見思煩惱未盡除」,我們若是看人還有煩惱,或者是讓人看了不歡喜,人在評論我們等等,我們要好好自己反省。因為我們「見思煩惱未盡除」,因為我們自己還有煩惱,所以我們就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了很多..。這是在人與人之間,但是在我們內心呢?內心還有「內怖無常故形憔」,這又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內心,內心缺法,無這些法。所以我們在見思煩惱還未盡中,我們會常常煩惱,煩惱無常若來的時候,煩惱得而失,煩惱我此生若病痛,煩惱老來病死,很多很多的煩惱,都在內心中。所以內心缺法,就常常會「憔」,很著急、很煩惱。心若有法,自然就能輕安自在,悠哉!悠哉!但是我們的心就是沒有法,對外面的環境讓我們煩惱,我們自己的內心污垢,也就憂鬱了,這就是「憔」。現在憂鬱症的人很多,就是因為對外面的境界「不順己意」,所以內心就一直憂鬱著,這也叫「憔」。外面就是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凡夫離不開這八種的苦,所以這這是「憔悴」。



  尤其是我們人生,看到年輕人,很好!但是再想想,我現在雖然老,這年輕人再幾年後我再看到她,她也同樣會老;不過那時已看不到。現在看到很美,很端莊,不用幾十年後,她的臉會皺,同樣身的形態會變。很多身體的無常,「正常中的無常」;就是說,一生無病痛,年少也會慢慢變老,這就是行蘊!在這種八苦中,還是在無常中變遷。有人就是內心很煩惱,這也叫做憔悴,這種的憔悴就是欠缺「道」。我們的法,我們的道心不堅固,法不入心,道不堅固,不穩定,所以內心就有「怖畏」,煩惱在這很現實的人生中,就是這樣過。



經文簡釋:

「糞土」,喻見惑;「塵坌」,喻思惑,見粗思細故也。



  「糞土」就是譬喻見惑,「塵坌」就是譬喻「思惑」。「塵岔」就是塵,不斷不斷的累積。塵就是「土沙粉」(灰塵)不斷累積;「糞土」是比較粗髒的東西,這就是(喻)「見惑」。「塵坌」就是(喻)「思惑」,在我們思想中不斷受到這種灰塵,很微細的煩惱不斷累積叫做「塵坌」。「見粗思細」,「見」到的是粗,粗相的那就是「糞土」;「思」,細,那就是很微細的「塵坌」。這種粗細的髒污,這種的煩惱一直在我們生活中。



經文簡釋:「污穢不淨」

*「污穢」:喻三界五陰的苦報。

*「不淨」:合此惑業苦三道,皆為不淨,是為五濁眾生相。



  「污穢不淨」,這種「污穢」就是譬喻「三界、五陰」,三界五蔭我們平時常在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譬喻品>常在說。「五蘊」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一直困擾我們的道心,這全都是煩惱無明。



  「不淨」就是「合此惑業苦」,惑是無明,塵沙惑等等,種種累積起來就是苦,若這樣,「塵沙無明這些煩惱累積起來叫苦」,苦在哪兒?三塗(三道)。「三塗」,皆為不淨;見思惑都是不淨。惑業受苦,就不斷連續下去,就成為「五濁惡世」。眾生的形態,都在見思惑中,所造作的煩惱合成,成為「五濁」,在現在的人間。



*「惑業苦」: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一、惑: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二、業: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三、苦: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惑業苦種,皆名習氣。



  尤其「惑業苦」,那就是「生死相續;,我們的生死在「相續」,過去生、來生、未來生,很多啊!在懵懵懂懂、糊糊塗塗,「一切帶不去,唯有業不斷隨身」;什麼業?就是見思惑,這些無明煩惱我們造作,人與人之間,這種惡因惡緣的業力,就這樣一直不斷來。所以生死相續,這生與死,不斷累積,不斷相續,所以有惑業的苦。



第一「惑」,就是發業潤生,煩惱名惑,剛才一開始已跟大家說。

第二「業」,是能感後有諸業,這就是造業時,因有煩惱,他才會去造業。

第三「苦」,是業所引起眾生不斷互相製造煩惱,合成的惡業,去受報的苦。這種惑業苦的種子,我們若不趕緊去除,這習氣永遠在我們心中。



  各位,學佛,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而且要很細心。常常想到,人生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明明是好事,為何人的「執好」;「執持好事的心念會這麼短?」明知這是「無明」,沈溺於無明的時間,為什麼要這麼長?永遠,一念「好心」起,「惡」的念頭就「再淹沒過去」;一念「精進」開始,怎麼會這樣快,「煩惱散漫」就將它「淹沒掉」。所以眾生永遠就輪迴於「三塗六道」中,在「四生」由不得自己,這麼多的苦,我們要如何去解脫?所以要將「法」,將這個法,「法香」要不斷入心。要用心來聽,要精進面對著這條康莊大直道走,不要偏差掉。看到大家用心,這樣的整齊,是多麼的美,光看到就覺虔誠;很虔誠,虔誠是學佛的根本,大家很和睦,「六和合」(六和敬)是這麼的美,這種虔誠合和很完美,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這念心,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04晨語簡記   2014/10/04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05, 2014 3:31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四日星期六)

 

心得如摘錄段落,特別是粗體字,自行體會的心得在最後一段。

 

一念心啊!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生生死死,就是生來死去,死去又生來的人生,想的徹底一些,像這樣忙忙碌碌、無所事事,這樣的人生,有何價值?這樣的人生,一點不如意,就造成人與人之間,彼此衝突,互相怨恨。還有,生活物資永遠都不滿足,再更苦的,老病殘廢等等的苦,這種生死,我們難道不去想,要如何徹底...,要如何才能讓我們來去自如,讓我們有選擇的人生,我們難道沒這樣想?這樣想,難道只要這樣想就可以?想了之後,瞭解了,要趕緊去找,找出一條路,這條路要如何走,才能達到生死來去自如。我們要好好去找出「生死相續」;來來回回這條路。到底我們要如何繼續走下去?一般的凡夫,就是「由惑」,雖然我常常這樣說,大家是否有用心去想,「由惑造業受苦」。「惑」就是「無明」,不知我們「來、去」。我們的現在與未來;這輩子與下輩子,我們要如何交接?

 

過去的惡緣,這輩子我們已改除了,轉惡緣為善緣。肯定了,這輩子能改除多少的惡緣,進修多少的善緣,我們這輩子這個時刻,就能感覺到改除了很多煩惱束縛。這好緣在現在就要結,佛法這樣教育我們,除了結好緣外,你還要多付出,我們能在人群中付出、造福,去除煩惱,人與人間去除了不好緣,加上造福,在人群中得到很多的方法,「福中生慧,慧中造福,福慧兼具,這樣互相滋長起來,這就是愛的力量。」

 

「諸業所牽糾纏難脫生死」,過去生,延續在這輩子,這輩子重新再造作惡緣,同樣「發業潤生」,再到下輩子,若這樣,這業一直牽連下去,這種「牽連糾纏,」就越纏越深,怨越結越多,這樣一直拖下去,未來這種恩恩怨怨,愛恨情仇就越牽連越多,要脫離生死就很困難!就如我們現在的習氣,我們有煩惱,我們有懈怠的牽連。為什麼我們光對自己的身體,這種懈怠的念,我們就改不過來?我們還要如何去改外面,人與人的緣?我們這輩子既修行,發一念心要精進,但是「偏偏跟自己的身體糾纏不清」,我們的心,發心要修行,但卻被自己身體的懈怠拖住;或者是身體自己覺得說,我應該精進,卻被我們的心糾纏著,沒辦法與大家共同精進。這對我們自己來說,就很困難,何況要對別人,更加不簡單,所以我們修行要先從自己的一念心,管好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願意修行,人人都是個體,發心要來修行,這念心個人要顧好,個人將我們的「身體」,與我們的「心理」,身心將它顧照好,精進!看看多少在家居士投入慈濟,帶病他也還是要做下去,這種精進,在家修行的慈濟人,這種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身心自在,這樣在修行,何況說我們已經(出家),我們的身形,應該要與我們當初發心一樣。

 

「唯除煩惱垢穢塵沙淨盡」,既來修行,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要除掉了煩惱、垢穢,「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初我們的心,發心要修行那念心,是否還有「顧守好」?在我們每一個人這個身體的不清淨,我們就是發這念心,利用這個不清淨的身,在這輩子,我們都要徹底好好修。身就是載道器,我們要精進,要藉這身體來精進,不是說我不舒服我累了,種種的理由都有,「心」還是讓這「粗重的身體」,這樣將我們「拉住」;當初那慇勤的心,是到哪裡去了呢?所以我們既然修行,要時時記得「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冬天快要來了,冬天冷颼颼,透早半暝要爬起來,很辛苦!在暖和的棉被中,若能再窩久一點,睡飽一點,這樣就是享受。是啊,這是享受!但一輩子都能躺在床上嗎?這樣是苦?還是樂?若一輩子都躺在床上,那就苦不堪了,這種沒有動作的(人生)。

 

昨天聽到(一位)慈誠,在大愛台節目上分享做環保,我們同仁問他說,「師兄你每天這麼早起,這樣你睡眠夠嗎?」他說:「看我們自己的心,上人說『睡是一場的小死』,而我不想死那麼久,我每天都想活長一點,若要活長一點,就要早一點起來,這樣生命才會長。」我又聽同仁問:「但這樣師兄不會累嗎?」他說「睡太久才會累!一早起床空氣很好,心情很輕鬆,我自己覺得每天我都在精進,若想到我天天都在精進,精神就很好。還能一早聽師父講經,我就和師父競爭一下,看師父睡比較久,還是我睡較久?」離師父這樣遠,聽到他這樣很幽默,他說「天天精進,他心很歡喜,天天都能夠(早起);師父多早他就多早,來比賽看看。」聽到這位弟子這樣的幽默,我自己聽到也說:「好,我和你比賽,我在說話,你是否有在我面前聽?」這師徒,師之、思之,就是有這樣的弟子,師父才會認真。

 

最重要,就要入心,法,唯有法才能入心,香水無法噴到我們內心裡,唯有「佛法」;佛法我們若能時時接觸,時時用在我們生活中,這個法就是我們的。就如說,「你們要學裁縫,我們將我們的七條衣再換過。這個(七條)衣要換,就要會做衣服,自己要會裁剪,我們就能將一塊布,變成五衣、七衣、二十五條衣都可以,這就是法。」法已經學上手了,妳會裁、妳會剪、妳會縫,無論是五條衣、七條衣、二十五條衣都可以完成。要不然「縵衣」,就是一塊這樣四四方方,就是縵衣,最起碼,我們也會裁,也會剪。總而言之,什麼法都要用心去學,何況佛法。我們認真用功,這叫做薰。「薰修」,我們要好好「薰習」,我們要好好來「修」。這樣,法味,那法我們能真正吸入我們的心來。若只是這樣聞一下,嗯很香!就這樣過去了,這樣不夠,真的要入心。「薰修法味力微不足」,這樣就是不營養,我們的慧命,沒得到法的營養來滋潤,我們法水沒入心,所以他就「羸瘦」;我們沒營養就羸瘦,就很瘦。我們的慧命營養不足,就是法沒入心,法入心很少,讓我們「慧命羸瘦」,很瘦!

 

「缺修福德因緣,因緣不具故憔悴」,因為我們欠修,欠修福的德,我們欠與大家結福緣,像這樣的福德,我們沒有好好修好,所以欠了因緣,這樣就「憔悴」。我們若大家結好緣,你好,我也好,過去有惡的,我們將它轉過去,現在人人見面,善哉!歡喜!這樣就是有福緣,有福德。我對你好,得到你對我好,「德者得也」。我們付出有回應回來,我們付出對人人好,造福在人群,這福也回應回來。人人對我們肯定,人人對我們歡喜,這叫做修福德。這福德因緣若具足,我們對人人歡喜,人人對我們歡喜,這叫福德因緣具足。

  若是「福德因緣不具足」,這樣叫做「憔悴」,讓人看起來我們沒有「福相」,福相不是胖胖叫福相,福相是是讓人看了就歡喜,這樣叫福相。有福,與人有緣的相。而我們讓人看了就沒這個緣,譬如憔悴,這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煩惱!我們人沒人緣,就是因為煩惱;這煩惱就因無知,無知的無明。因為我們凡夫,不懂的事很多,計較的事也很多,稍微一聽到什麼,不合自己的意,就很生氣!這都是沒將事情聽清楚。一聽到,怎麼可以這麼做?我就不是要他這樣做,怎會這樣做?就開始對某人有成見,對某一個人不高興,連怨帶恨,這就叫無知。無知就會造成煩惱,所有的「煩惱」就譬喻「塵坌」。就如塵坌一樣,全都累積起來,骯髒的累積起來,就會成為「惡業」。「羸瘦憔悴」,這都是我們沒造福因,沒結福緣,自然人看了不歡喜;人看不歡喜,心就會生氣,生氣就會怨、會恨,這是一定的道理。



「憔悴」:喻所有見思煩惱未盡除,內怖無常故形憔。外遭八苦故悴。

 

經文簡釋:「污穢不淨」
「污穢」:喻三界五陰的苦報。
「不淨」:合此惑業苦三道,皆為不淨,是為五濁眾生相。

  「污穢不淨」,這種「污穢」就是譬喻「三界、五陰」,三界五蔭我們平時常在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譬喻品>常在說。「五蘊」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一直困擾我們的道心,這全都是煩惱無明。

  「不淨」就是「合此惑業苦」,惑是無明,塵沙惑等等,種種累積起來就是苦,若這樣,「塵沙無明這些煩惱累積起來叫苦」,苦在哪兒?三塗(三道)。「三塗」,皆為不淨;見思惑都是不淨。惑業受苦,就不斷連續下去,就成為「五濁惡世」。眾生的形態,都在見思惑中,所造作的煩惱合成,成為「五濁」,在現在的人間。

「惑業苦」: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一、惑: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二、業: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三、苦: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惑業苦種,皆名習氣。

  尤其「惑業苦」,那就是「生死相續;,我們的生死在「相續」,過去生、來生、未來生,很多啊!在懵懵懂懂、糊糊塗塗,「一切帶不去,唯有業不斷隨身」;什麼業?就是見思惑,這些無明煩惱我們造作,人與人之間,這種惡因惡緣的業力,就這樣一直不斷來。所以生死相續,這生與死,不斷累積,不斷相續,所以有惑業的苦。

第一「惑」,就是發業潤生,煩惱名惑,剛才一開始已跟大家說。
第二「業」,是能感後有諸業,這就是造業時,因有煩惱,他才會去造業。
第三「苦」,是業所引起眾生不斷互相製造煩惱,合成的惡業,去受報的苦。這種惑業苦的種子,我們若不趕緊去除,這習氣永遠在我們心中。

  各位,學佛,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而且要很細心。常常想到,人生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明明是好事,為何人的「執好」;「執持好事的心念會這麼短?」明知這是「無明」,沈溺於無明的時間,為什麼要這麼長?永遠,一念「好心」起,「惡」的念頭就「再淹沒過去」;一念「精進」開始,怎麼會這樣快,「煩惱散漫」就將它「淹沒掉」。所以眾生永遠就輪迴於「三塗六道」中,在「四生」由不得自己,這麼多的苦,我們要如何去解脫?所以要將「法」,將這個法,「法香」要不斷入心。要用心來聽,要精進面對著這條康莊大直道走,不要偏差掉。看到大家用心,這樣的整齊,是多麼的美,光看到就覺虔誠;很虔誠,虔誠是學佛的根本,大家很和睦,「六和合」(六和敬)是這麼的美,這種虔誠合和很完美,所以我們要時時保持這念心,時時要多用心!

 

上人對於「羸瘦憔悴」講了三四天,為什麼要講這麼多遍,一方面讓大家聽懂,一方面讓大家跟上,一方面這個很重要,一方面現在是重要的轉折點,總而言之,就是很重要。

用譬喻來說,爬上接下來要上坡,嚮導會提醒大家;或是來到岔路,嚮導也會提醒大家。我覺得,上人不僅慈悲還很有智慧,他知道很多人的慧命贏瘦,憔悴,可是自己不自知,上人只好等一下,讓大家自覺,也趕緊跟上來。

這一段都是由小轉大的問題,還有信解的問題,要深信,要解義,要發大心,要立大願,要知道自己現在羸瘦憔悴,當這些都成立,後續的法就很容易跟上。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0/0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04晨語簡記   2014/10/04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12, 2014 6:08 pm

綜合 2/10, 3/10, 4/10 薰法香經文摘要:
又以他日,於窗牖中,
遙見子身,羸瘦憔悴,
糞土塵坌,污穢不淨。

● 又以他日
(又再於某日)
○ 此<這裡>領<受><理>解佛<陀>施<於>教法,由<觀>照(眾生)<根>機而隱<藏><一乘真>實<大法>(改為)施<以>權<實>之意<思>, <重>復述(的)<說><早>前<情>境,知<道>(隨順)<根>機施<以><教>化之<微>妙(道理),重 <復>述<說>佛<陀>(的)意<願>,故云<因此說>:又以他日。

○ 他日,<比>喻二乘<者>自謂<稱>權<巧方便> (為)<真>理,(而)偏<執>於一方之權<巧方便> 假<因緣觀>之<道>理,以為(那是)實理(而) <期>望已<經>(趣向)斷滅,而名 “他日“。

○ 又<指>佛<陀>施<於>權<巧>智<慧><觀>照方便(來)為他(教導),(這裡)指說(佛陀)<當>初覺<悟>菩提場華嚴<境地>時,(因知道眾生無法及時體會其境界,而) <希>望<去>向鹿野苑(轉法輪,)為 “他日”。

● 於窗牖*中
(於窗戶之間望去)
○ <幷>非正大<光明>之中門,此<這裡><比>譬佛<陀>以權<巧>智<慧><觀>照小<根>機也。 此<處>由<於>(是)<孩>子(位於)隔<著>窗牖 <戶>之外,<而>非關長者(的)偏視,但以二乘<者>(稱)半字教<導>度化,故言<因此說>: 於窗牖中。
*牖 (you3)

● 遙見子身
(遠遠的看到孩子身影)
○ 遙者:見<到>小<乘>(而)去<掉>大<乘>(因此有了)差距為遠。見者:則便<意>識得<到>(有這樣的差別,還是)擬<想>欲<要>接<引>之。 子者:久遠<以來>謂<指>古昔<過去>曾<經> 結<下><因>緣故。

● 羸*瘦憔悴,糞土塵坌
(是如此的瘦弱憔悴,全身沾滿塵土的髒兮兮)
○ 薰<習>修<持>法(的)味力<稍>微不足<夠>, 故曰<因此說>:羸瘦。缺<乏>修<習>福德因緣不具<足>,故 <因此說> “憔悴”,<比>喻煩惱。

○ 憔悴:<比>喻所有見思<惑>煩惱<尚>未盡除,內<心>怖<畏>(於)無常<示現>,故<此>形 <容> “憔”,外<在>(又)遭<逢>八苦(所煎熬), 故<此>形<容> “悴”。

○ 糞土:<比>喻見惑。塵坌:<比>喻思惑,見粗思細也。
○ 無知為塵坌:<比>喻惡業。
*羸(lei2)

● 污穢不淨
(污穢不堪,非常不乾淨)
○ 污穢:<比>喻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五陰<蘊>的苦報。不淨:<綜>合此<這些>惑, 業,苦三道,皆為<都是>不淨,是為 “五濁眾生相”。

○ 惑業苦:生死相續<綿延>,由<此心生>惑 (而)<造>業(引致)<諸>苦。一,惑:發<露>業 <力>(的)潤<集>(而)<延>生煩惱,名 “惑”; 二,業:能感<招>(而)後<生>有諸業 ,名 “業”;三,苦:(因為)業<力>所<牽>引(幷) <滋>生眾苦,名 “苦”。
惑業苦種,皆名 "習氣"。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2/10, 3/10, 4/10/2014 薰法香經文開示要義。若有偏頗,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10/0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