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100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愛之深誠教之切
付出無求最大愛
呵護篤勵軟實力
一大事緣入人群
愛之深而誠,教之切。難得人身,難聞佛法。佛陀是一大事因緣來人間,期待眾生能體會自己,發現自己原來就有如來本性,與佛同等智慧,可惜眾生自不覺知,佛不斷來人間,不厭其煩,就是為了這分愛,這分清淨大愛。那個愛,很深、很誠,就是用深而誠的愛,才會倒駕慈航來來回回教導眾生。這分懇切的心情,到底有幾人能夠體會佛的本懷呢?《法華經》裡面,佛陀也是這樣慨嘆,(說法)四十多年來,好不容易,開始要暢演本懷,發現到的,弟子四十多年了,原來還是….,離佛的本性慧海,還是離這麼的遠,如何能體會到自我本性?如何才能開啟智慧如海呢?我們每天課誦,不論是早晚課,「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我們到底體解了沒?「體解」,就是自我本性有沒有體悟到?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到底我們有沒有深入經藏?我們若沒深入經藏,要如何能體會,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怎有辦法智慧如海呢?法要聽,聽後必定要入心。所以我們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是「皈依佛」的第一個願望。要發心,才有辦法入經藏,入經藏體會之後,才有辦法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不是每天皈依時,我們都有這樣的偈文,我們都這樣在禮拜,這樣在誦念,到底念的,誦的.有沒有入心?
每一次,每天早上,我在拜佛時,若念…自己內心就「願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己也會起慚愧,我真的有「體解大道」了嗎?我自己的本性、覺性啟悟了嗎?我覺性若沒啟悟,怎有辦法入智慧大海呢?這是我每天早上禮佛時,自問自己,我若無法深入經藏,要如何來領導眾生呢?慚愧啊!何時才真的做得到?不過我自己覺得,只要這一念心是堅定的,方向每天都沒有懈怠,向前前進,相信總有一天…,這是信念。
我們現在是<信解品>,我們對自己應該要有信心,相信佛陀對我們的教育,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覺性如果啟動,才有機會入智慧海,這樣才有辦法入經藏。入了經藏,才有法自度度人,入人群中來邀伴。「同事度」,這也就是要我們人人日日有這念心,佛陀的愛是深,是誠,我們怎麼做不到呢?應該我們人人都做得到,深和誠意,一切唯心造。入人群中,教之切。我們知道多少是確定的,法聽進去,不要偏差,我們能度眾生。自度度人,就如我們在度人如度自己一樣,這樣的懇切,所以「愛之深誠教之切」。要怎麼做?付出。這不就是慈濟人常常說,「付出無求最大愛」,所以,愛,就是這樣的培養,這種深誠的大愛,就是我們付出。「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就是無所求的付出,這就是深誠的愛。
我們入人群中,「呵護篤勵軟實力」,我們人與人之間,以前的人說,「愛之深、責之切」,就是因為我愛,你錯了,責備你這樣不對。但是,我們慈濟人都瞭解了,師父向教聯會的老師說:「愛之深、教之切。」要用教的,好好用心去教他。所以,愛之深,就是要好好疼惜,但是也要篤勵,光是愛,就是父母愛子女,變成寵愛孩子,害孩子無法立志,所以當父母的,愛孩子雖然呵護;很保護這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不對,我們沒有教,這樣就變成寵愛孩子。愛孩子要教孩子,到底要怎麼教呢?是不是用很嚴厲的呢?「篤」就是很虔誠,打從內心要如何鼓勵,一心一志來鼓勵,要保護又要鼓勵,表面上感覺起來是較為嚴厲,但是,內心很真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所以這份「呵護篤勵」,這是從內心,要用這樣的軟實力,要愛他,要疼他,不是寵愛他,還要看來「溫而厲,威而不猛」,這種軟實力。孔夫子這樣說,「溫而厲,威而不猛」(說明:是孔子弟子對孔子的讚揚,非孔子所說),看起來很溫柔,但是有一點讓人看到很尊嚴的感覺,雖然看起來很威風,不過不會讓人家害怕。「不猛」,就是讓人願意親近。這是孔夫子對學生的教育,「溫而厲,威而不猛」,弟子對孔子的看法也是這樣。這叫做「軟實力」,有這個實力的教育,但不是嚴厲,是篤勵,是從內心那份的堅定、愛的教育,這必定要讓人看起來又是軟軟的,但是是真實的教育,這種的力量;「軟實力」。佛陀教化眾生,也是這樣的方法。
一大事因緣,不斷來回來回!就是在人群中,佛陀的慈悲,愛的、誠的力量,我們應該要用真誠的心相信。要解佛陀的心懷,我們要用慇勤精進,最近也看到,看到「菩薩度菩薩」,現在人間菩薩互相接引、互相引導。台灣跟大陸就只是隔一個海峽,這叫做兩岸,就是這邊的海岸,與那邊的海岸很近。現在大陸來台灣觀光的人,每天,聽到差不多有一萬人以上,這樣來來回回,但也有一群來自大陸,不是來觀光,是來取經。十月是大陸的長假,在大陸本身的慈濟人,有道場的地方,有慈濟人的會所,大家都很用心,有的是從很遠的路,搭了十幾鐘頭的車到深圳;十七小時的車程,到深圳參加長假的精進。也有人,從很遠的地方,到上海參加長期精進。更遠的是來台灣,這段時間,前後十多天的時間,有兩團前後來到,看看他們來,就是抱著這麼虔誠的心。來到台灣,台灣地主隊用很虔誠的心來接引。北部弟子隊,陪伴第一團來花蓮,先陪伴在北部,先去瞭解慈濟四大志業,醫療、人文、環保站,都去看完了,再來到花蓮。
在花蓮讓他們精進,一大早走路,從靜思堂走回精舍,回到精舍大家心得分享,分享他們這幾天的心得,每一個人都讓人很感動,大家講的話都很感動。其中有一位老菩薩,這位老菩薩,惠仙(浙江洲吳惠仙)七十幾歲了。因為她去年與女兒一起來靜思生活營(調整說明:女兒先參加全球實業家生活營,接引母親去年一同回臺尋根),來的時候已經很感動,尋根回到精舍,我就說,天地宇宙之間的污染,就是因為人的心態,所以講環保,同時提倡人人的生活,第一項就是從口,為了口欲,就是要(飼養)很多的動物。這些動物也污染了大地,污染了空氣,同時人身造了很多殺業,這全部都是人的生活,在一念口欲,為什麼一定要吃眾生的肉呢?
講完之後,我就問大家,「各位,你們願意素食嗎?」其中這位惠仙老菩薩,她是第一個舉手,她說「我願意!」當然也有很多人舉手,她是第一位舉手。她說:「我願意,我要茹素,要素食了。」自己篤定,很虔誠,很篤定自己的心意。但是回去之後,因為她的環境很好,她交友廣闊,雖然住在杭州,但是蘇州、上海很多朋友、姊妹伴,就會來邀約,邀約她去上海,吃海鮮龍蝦。吃了之後,回來就向女兒說,「女兒呀,我要懺悔,我吃了龍蝦。」這是第一次回去,吃完之後,心不安,向女兒訴說她要懺悔。又再一次,蘇州又有人邀約,又去了,吃牛排(說明:第三次才吃牛肉),吃了之後,回來又向女兒說,「女兒呀,我真的要再懺悔,他們都請我,也是吃葷的,就是牛排,我有吃,我要懺悔。」第三次又再吃,所以第三次又再跟女兒這樣說:「我要懺悔。」旁邊的孫子就說:「阿嬤,你只是常常說懺悔、懺悔,是做了什麼要懺悔?」
阿嬤:「阿嬤做錯事情,要素食,但我還是吃葷。」
孫子:「阿嬤你常常說懺悔,妳是不是跟菩薩『開玩笑』!」
阿嬤聽了童言童語,讓阿嬤很震撼,好像一支槌子,撞到她的心。六歲小孩有這樣智慧,說阿嬤就已經發願了,為什麼還再吃,吃後再來懺悔,還跟菩薩懺悔,這是不是跟菩薩開玩笑?所以她那次之後,再也沒去染到葷食,這回真的是篤定她的心志,就這樣開始素食。對慈濟這念心,在杭州她有別墅,她將這房子提供出來,背山面湖,是一個很漂亮的地方,提供讓大家共修,來「薰法香」,這時候她們也在「薰法香」了。
她有一回,(今年)七月的時候,師父從外面行腳回來,身體不好。有一天我出來說話,向大家慚愧、懺悔,我沒將自己照顧好,耽誤了大家的慧命。她聽了之後,她心痛,捨不得,來到這裡,她也是這樣分享。所以她應該要精進,那一天回來了,她就將這些話,師父要出去,就邊走邊跟我說,她一定要精進,發願生生世世要精進。因為她很感恩,讓她的家庭很和睦,女兒很孝順、很能幹,但過去跟她說話比較大聲,聽師父說「要孝就要順,輕聲柔語」,現在母子說話都輕聲柔語。所以她覺得她的家庭很幸福,確實是有福的人生。這就是如何能體會?說不定一次再一次再一次,終於法入心來,法既入心,發大心,立大願,篤定了心的志向,這樣在精進。這種一大事因緣,她已經體會入心了,那種大愛深誠的心,也已經發起來了,她接受這個教與法,她已經很懇切的心來接受了。所以提供這樣的道場讓大家來共修,成就大家的道業。這是人間菩薩,「布施、利行、愛語、同事」,她每天早上都自己開門,接志工進來,這真正是同修行,也是「同事」,這就是「利行」,這就是「布施」,時時願意跟大家共勉勵,這就是「愛語」。看,「四攝法」,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不困難。所以經典中,我們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因為父親已經叫人把孩子帶回來,他本身也脫下莊嚴的服裝,換上平常的衣服,工作的衣服,再拿著除糞的器具,去親近大家。走過的地方,就跟大家互相勉勵,所以說「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大家要認真唷,不要偷懶,這就是「以方便故」。因為他本來要用他的本懷,讓大家接近,跟他的本懷一樣,但是要用方法,所以「以方便故,得近其子」,用溫和的態度,來入人群中,用虔誠篤志,真的是篤定的志願,要來度眾生,讓每一位眾生,都可以感受到,這是(用)方便來親近那個孩子。接下來,這段文又這樣說:
經文:「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需盆器米麵鹽醋之屬。」
經文簡釋:
「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喻四如意足。
*「咄」:驚覺之辭,令捨散亂心,入靜心念。
*「男子」:念處正勤屬智,故稱男子。
*「咄男子!」;欲示四諦之相,先喝厲之,以厲賢才勸勉之。此法如金剛劍。驚覺大丈夫之志氣,斬斷諸結縛,故先咄之。
「後復告言」,已經接近到孩子了。就又這樣說,「咄!男子,汝常此件,勿復餘去」。這「後復」,就是接近之後,已經一段時間了,大家說話談得來了,話能投機了,所以在這地方的「咄」,就是用比較強的語氣。「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這是一種譬喻,用方法,用「四如意足」這種方法,其實「四如意足」,上面還有「四正勤」,再上面還有「四念處」,「三四」;三項「四」。曾跟大家說過,「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種的方法來接近,讓大家能夠慇勤,能夠把心定下來,讓大家知道,「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開始就要用功,要慇勤,要定心,所以用這種種的方法,來教導眾生。
這「咄」的意思,就是「驚覺之辭」。譬如說,看到人走在那條路,「喂,不對了!你走錯路了」,就要大聲喊他一下,否則他已經快…,「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看人家這樣走,來問路,我們為他指路,就跟他說「你這樣走去。」但是,那個地方有岔路,他不知覺走到分岔的路。從這個距離,到那距離,(聽)他還聽得到,必定要大聲喊。所以「咄」,就是用較猛烈的聲音,向他喊,讓他能夠驚覺,「你錯了,那個地方危險。」他大聲喊,「錯了!」自然他聽到了,驚,驚嚇到,「走錯路」,或者是「危險的路,要趕緊停止。」要再糾正方向。所以「驚覺之辭,令捨散亂心」。這「四如意足」,就是如何讓我們散亂心能夠去除,前面的「四正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生惡令速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這是「四正勤」。
再來就是要,「四如意足」,所以這就要讓大家心定下來,跟你說的方法,你一定要好好接受,按照這個方法走,「四念處」、「四正勤」,你心要定下來,不要再差毫釐,(有)這錯誤的心念,就是這樣跟我們呼籲。所以「咄」,就是比較強烈的聲音,讓我們聽到,聽得到能覺悟得到,錯誤的趕緊停止,對的事要趕緊向前前進,讓我們的心能夠靜的心念,我們如果要起心動念,趕緊用方法,讓散亂心停下來,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
*「男人多屬外向,喻用智觀向外取境,不名為常,汝常此作四如意足屬定能定不動,故名如意足。」
「男子」就是「查脯人」(台語男子之意),男人比較向外,以前的男人就是向外面做事業等等,所以用「男子」來譬喻,修行者乃是大丈夫事,不分男女,你既然要修行,那就是大丈夫事。所以人人修行,佛陀就總稱「咄哉」(咄!)男子,就是「你們這些修行啊!」大聲再將大家叫醒,我們是修行者。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用「念處、正勤」,這樣的智慧。「四念處」、「四正勤」就是要磨練我們智慧,常常體會,自己自觀,觀身不淨,這就是要啟發我們智慧。我們每天迷迷茫茫在人間,為了這個身體,到底造作多少業?這個身體原來就是這樣不乾淨的身體,隨著時間輪轉,老病死;死了之後,就是一堆腐爛掉,又臭又不乾淨的東西,最後是一堆白骨。我們就要好好用心來思考,我們這個身體,一直徹底(思考)到頭來是什麼?不需要為了這個身體,這樣來造作是非、造作業力。為了這個身體,惹來很多無明煩惱、塵沙惑等等,不需要為這個身體這樣。這是佛陀用心弘法,除了「苦集滅道」、「三十七助道品」,時時來教誡我們,「三四」、「二五」、「七、八」,共是「三十七助道品」,要我們好好來修持,所以「念處、正勤屬智」,所以智慧,那就是修行者必定要有的。
所以「咄!男子」,又要再跟我們表示「四聖諦」之相,「苦集滅道」這是「四聖諦」的形象,人間真是苦,苦,苦苦,生苦,這種無限量的苦很多,這一一都看得到的形象,道理看得到,經過佛陀分析之後,這種「苦集滅道」,人生就是這樣生活,這樣互相對立,這樣彼此來惹是非,造惡業,這「四諦」之相,我們都已經看到了。所以我們知道了,「先喝厲之」。就是用瞭解,先很猛烈的讓你們知道,你們到底還在迷茫什麼?人生這麼的苦,你還要怎樣迷茫?讓你從粗相去看,看大家很苦啊!
昨天也有一位老菩薩,很好命!她有四個孩子,有醫生、律師、老師,有…什麼師,她是這樣好命,一輩子她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她沈迷在賭博。她說,睹博很苦,輸也苦;沒事情做,去玩呢,來這裡玩也是這樣,去那裡玩也是這樣,唉唷,怎會這麼苦!有人跟她說:「你這麼好命,還喊苦,整個臉每天都憂愁滿面,妳到底在苦什麼?妳這麼好命,兒子這麼孝順,妳在苦什麼?」」我就是賭博輸了也難受、出去玩也難受,閒閒的很無聊也難受」,所以就有人跟她說,「這樣,妳是不是去慈濟看看?說不定像妳這種人去慈濟就會快樂。」
果然她就來慈濟了,投入環保,每天做得很歡喜!歡喜到每天都去薰法香,因為她台語聽得懂,她昨天講話也是用台語,我也聽得懂,這回她要來,孩子全都反對,「說妳年紀這麼大了,要去這麼遠,妳受不了。」她就是強要來,「我就是用爬的,我也要來看上人」,就是用這樣的心,聽說後來有兒子陪她,還有慈濟人陪他來,那麼這幾天她很歡喜,跟師父見面了,她很歡喜。所以說苦,真正是苦,讓她這麼有錢,孩子這麼孝順,但是太閒很苦、玩也苦、賭博也苦,很多的苦,做什麼最快樂?慈濟啦!到現在因做慈濟己開始快樂了,所以用世間種種的苦,來鼓勵大家,「以厲賢才勤勉之」,要大家要精進,知苦就要精進。
「此法如金剛劍」,如金剛的利劍,能斬斷我們的煩惱根,唯有你精進,煩惱才不會一直來,所以「驚發大丈夫之志氣」。大聲喊,知道「我不對了!」趕緊收心回來。收心回來之後,自然他就接觸了法,瞭解了法,成就大丈夫的志業,說過了,修行乃大丈夫事,大丈夫的志氣就拿出來了,先斬斷了種種結縛,打結的繩子先將之斬斷,就是斬斷煩惱。所以「咄!男子」,就是大聲喊:「這些修行者,你們要醒悟起來!」
所以說「男人多屬外向」,這是一種譬喻,男人若是改過來了,他的魄力很多,若「用智慧觀外取境」,這是表示男人都向外,這是一種,在經文中是一種譬喻,就是說我們要用智慧觀,觀外面的境界,取外面的境,這可以瞭解外面的境界無常,你想,聲聞、緣覺,聲聞聽了法,緣覺緣這四季,看到這個境界,知道無常,這就是智慧。男人表示智慧,取外面的境界,外面看很多、瞭解就很多。所以說「不名為常」。因為外面的境界,就是四季的境界都不同,所有事物都無常,瞭解無常人間,不管是人事物境界等等,沒有一樣永遠常住,除了我們的真如本性以外,其它沒有。所以「汝常此作」,你們要常常認定,認定我們所做的..認定我們要修的行,是回歸如來真如本性。「四諦法」,是我們要很透徹瞭解,「三十七助道品」是我們所要用功,所以「四如意足」,是屬於「定」,「四念處、四正勤」這是屬於「智」。
*「謂所修之法,如願滿足也。」
一、欲如意足,謂希慕所修之法,如願滿足也。
二、精進如意足,謂所修之法專注一心,如願滿足也。
三、念如意足,謂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
四、思維如意足,謂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
「四如意足」是屬於「定」,能定不動,我們道心叫做「四如意」足。那就是說「所修之法,如願滿足」的意思,我們的心念若沒有動搖,我們可以慇勤精進,不受懈怠障礙我們的道心,這叫做「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我既然要修行了,所以我所希望,所要修的法都很滿足如意,法入心,法喜充滿,這種如意足,叫做「欲如意足」。
二、「精進如意足」;那就是所修的法,專注在一心不散亂,這就是如願滿足。
三、「念如意足」:我們念茲在茲,所修的行,所修的法,全都記憶不忘,都常常記在腦中,每天聽法之後,都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願滿足。
四、「思惟如意足」:所思維的,就是我們的心,我們所想的,我們所修的,都沒有忘記,也沒有習氣。法入心,沒有漏失掉,這如願滿足,若能這樣,這就是常住。
各位!愛的力量,我們要用心,非常慇切入心,求道的心。方法這麼多來教育我們,無非就是要我們的心,不受外面境界搖動,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