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11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1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11晨語簡記   2014/10/11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0月 11, 2014 10:08 pm

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101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鹿苑道場三轉四諦法輪
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
是聖所稱讚歎超生脫死
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


  大家應該瞭解,最近一直都是重複提起修行的方法,《法華經》這段文,就是完全在描述,我們要「信」,我們要「解」。我們要深信佛所說法,我們要體解,佛說法過程。我們聽入心,我們要改在行中,所以聽經,不是只聽了就過去,這樣,法就一直漏掉。聽了入心,卻不解,不解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身體力行。所以一直強調大家要信,信這個法,是佛陀很用心,他覺悟之後,要怎麼接近眾生?眾生的根機能接受法,這是佛陀的用心。所以四十幾年間所說的法,就這樣一直過去。到底弟子接受的有多少呢?修行者,修行的過程,是不是有真實身體力行呢?


      所以來到《法華經》的時候,還是要重複,用經,講經長行文的方式,用譬喻的方法,為我們加強,讓我們記憶,當初是這麼說,大家是如何接受,過程中是如何修行。來到《法華經》,總是不厭其煩,讓我們瞭解,從<序品>就跟我們警惕,這種的安排,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先讓我們瞭解,佛陀這場的講經,和過去不同,現相,尤其是發光,時間特別長,文殊、彌勒就來解釋,過去過去很長久的時間,這用意也是讓我們知道,修行要有耐久心,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要生生世世。生生世世,將時間把它促短起來,要分分秒秒。


       在我們接受法之後,要分秒中將法入心,時間要好好把握,因為《法華經》理面這段文,可以把「一劫」,促為一日。(以上二句請慎用,法華經無相關經文),「一劫」是多久的時間?是我們無法算計的,是用幾百億年,幾千億年,用億以上的時間,意思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佛陀的智慧,把這個法,要讓我們用在;將長的時間把他促為短,短的時間將它拉長。所以我才常常跟大家說:「把握當下」,那就是剎那的時間。


      「恆持剎那」,「恆」就是長久的時間,剎那剎那間不斷累積,就是「恆」,恆久。永遠永遠在分秒短暫的時間,聽進去要入心,法若入心,才能在某一種的環境中,讓你體悟到,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佛陀就是這樣(顯示),文殊、彌勒所描述的「長時間」;是累世修行,才能在今生此世,那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那時代,因緣成熟,夜賭明星,覺悟了;這就是長時間的累積。


  覺悟的境界是什麼呢?那就是「靜寂清澄」。在佛經裡所描述的,是「華嚴海會」,那種很莊嚴,非常開闊的境界,這開闊的境界,所有的道理,無不都是納入了佛的腦海,這種「覺性慧海」中。佛陀瞭解了,原來人人本具佛性,都跟佛同等,可惜,好像這些話,我一直說,不斷反覆在描述佛陀當時的覺悟(境界),不斷一直說,眾生的根機難以接受。佛陀用方法,用方法觀機逗教。大家聽來會覺得,「師父常常說這些話,怎麼不會累?我們聽得很累。」就像是須菩提說,「佛說法已久,我們聽到打瞌睡,很累!」同樣的道理。


      但是若沒常常向大家「如是我聞」,如是我體會,如是我感動,如是我….的心境要與大家分享,讓大家能常常體會這一項,到底那境界是什長麼樣子?如,在我(後面)現在的背景裡,到底「我」是在地球上面來看月,或者是在月的上面看地球呢?因為後面還有一顆星球。


      這個境界,其實宇宙的道理很奧妙。昨天有一位孫館長(孫維新),台中科學(博物)館的館長來精舍,這是在我二、三個月前,六月行腳,七月初在台中,提起了佛法和科學應該會合時,要用天體來解釋,才能夠知道,我們的四大不調與人類的關係是這麼多。用說的,「諦」,真諦理,是無形無體,怎麼說都很難表達。若能夠用現代的科技,用真實天體的形象,讓大家看,讓大家瞭解。在台中時,說這樣的話,跟他們分享我在高雄(靜思堂)所看到的心境。沈居士(沈文振)他聽到師父在台中,很期待有這樣,佛法與科學會合的說法館。他很歡喜,趕緊即刻在同那一天,邀請這位館長來,要跟我見面。


      但是那天我沒有時間,一直在跟慈濟人說話,所以館長昨天帶著他的工作群就來了,來解釋。用幻燈片、用影片,這樣來解釋,太陽原來就是這樣,哇!這個太陽跟地球相比,太陽的大,比起地球是幾千倍的大,地球在太陽系才一點點,像豆子一般大小而已。


      尤其是看到太陽不斷千變萬化,釋放出了氣體,釋放出熱能能源等等,實在是非常的震撼,尤其是說其它的星球,與地球距離的型態,用最快速度進行,要到達其它星球,是要用千年來算,那種的大距離,虛空之大。他說,不只是這個虛空,這個宇宙,他說,是佛法講的三千大千世界,那種的大。


  昨天所聽到的,真的是證實,甚至他還用一項來說,天體宇宙的時間,人、地球的產生,要用多長的時間,在這個宇宙間星球的完成,是要用多少億萬年,才能夠完成起來。他就說,「時間」說這麼長,若他用一天二十四小時(來比例劃分)。他說,「把它譬喻二十四小時,這麼長久的時間。」我腦海中閃過,是啊!佛陀當時不就這麼說?《法華經》裡面,「能一劫促為一日,能將一日延長為一劫」(「能延一日為一劫,能促一劫為一日」)。


      不就是這樣嗎?這個「劫」,長時間叫做「劫波」,「劫波」是用人壽十歲一直增加,到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增一歲,這樣來增劫;這樣減,一百年就再減一歲,再一百年減一歲,這叫「減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歲,過程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減一歲,八萬四千歲,要減到我們現在的人壽。我們現在的人壽,大家都說現在人的人壽長;其實,若是大災難起的時候,人命滅亡的時,這樣去平均起來,人壽剩十歲。那個時候,再繼續過一百年增長一歲,這樣從十歲再一直增長到八萬四千歲,這樣叫一「增劫」,一增一減,叫做「一小劫」,這到底是要怎麼算時間?長時間,「劫波」無法可計算。


      那就想出了,以二十四小時來說,一秒鐘裡所產生的生物,一秒鐘等於是幾千年,這樣來譬喻,用我們人間的幾千年,縮小為秒。感覺兩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法華經》中所解釋的「劫」,時間,現在人的科學,能夠算出星球與星球的距離;用「速度」(光速)。昨天我也問說,「你是搭飛機?還是火車?」他說:「搭火車,搭了三個小時,從台北來。」我說:「還有兩個小時就抵達的。」所以說,這種科技,早期我到台北,要八個小時,這是昨天我跟他們說的。但是,過去的八小時,那時候,那個時代,感覺起來天地氣候穩定多了,感覺起來那時候的生活。


     跟他在聊天,對啊,那時候從台北到花蓮八小時,是走蘇花公路,單向(通行),所以到每一個地方都要等一下,等那邊車的時間到,來這個地方(可會車處),讓那邊的車子過,這邊的車子才能過去。雖然是這樣不方便,但那時候的人心,道德觀念,就是這樣的有次序。那是幾年前,我初來花蓮,已經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


       五十多年前,那時候台灣的人口八百多萬人,那時候在全球的人口,可能一、二十億的人口(1965年全球人口超過33億),現在是七十億。昨天他又說,科學家這樣說,這顆地球,最適合人住的這顆地球,人口能很適合這地球,差不多是十五億的人口,這是最適合人住的。但是現在已經是七十億的人口,地球超載了,所以能量已經失調了。


       我們要有這樣的覺悟,用道理要怎麼說呢?這時這樣說,聽的人有限,也沒有感覺很多,反正我就是每天這樣過日子,沒辦法去體會。若用科技,科學,現在的天體,用在我們的空間中,用在多久以前,地球的生物,地球的植物,地球的人物等等,是怎麼(生長)起來。反正昨天跟科學家的對談,感覺很歡喜,可以吸收到很多常識,我也跟他分享佛法,那分與科學,那種的貼近,彼此之間很歡喜。


      所以說,佛陀覺悟那個剎那間,與天體宇宙合一,那種的覺性慧海的遼闊,我們到底能體會多少?佛陀不得不用方法,來鹿野苑第一場的說法,那叫做道場。在這個地方講述道理,度五比丘,僧團在這個地方完成了。佛、法、僧三寶,在鹿野苑完成了。有佛可以說法,有僧可以聽法,三寶具足。到底佛說什麼法?「四諦法輪」,「四諦法」他就要說三遍,五個人才能瞭解,確實人生是苦,「苦」從「集」種種世間的事物,來造成了「苦」。所以,聽,接受佛陀的教法,這種「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


       「三四」,大家會背了,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大家應該,這個法要常常記住。這就是佛陀來人間說法,這樣「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什麼叫做「二五」?「五根」、「五力」。是啊!要用心,「五根」、「五力」,這待會會解釋。這是聖所稱歎,這些法是佛法的根本。所有的諸佛都知道,法要在人間,不是用佛覺者的境界來說,應該就是要用眾生的根機來解釋。所以用眾生的根機,必定就是要有這種「四諦法輪」,從「四諦法」開始來轉人的心輪,然後再開始,因緣的觀念,然後就開始讓大家瞭解,都是有這個身體,因為我們的身體,要從「觀身不淨」開始,才不會貪欲,一直貪無厭,這也是佛陀教育的過程。


       「三十七助道品」,無不都是我們教法的基礎,除了「三四、二五」,還有「七、八」,這樣加起來是「三十七助道品」。這就是我們教.....佛陀施教,這是所有聖人所稱讚的,就才是真正的教育。因為他可以讓我們去除煩惱,可以超生脫死。我們人都是在生死中煩惱,苦不堪啊!要如何讓我們心靈能解脫,不執著在生,不苦惱於死?心能解脫,唯有這些法要入心。


       所以「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我們若能夠用這些法在心中,自然我們就很自在,輕安自在,就「心無罣礙,無罣礙故」。若可以這樣修行,這就是我們能脫離煩惱,超生死。所以我們應當要勤修習,這是法,希望大家要用心來聽,來瞭解。佛陀用譬喻,佛跟眾生的關係,譬喻父親跟孩子的關係,這是多麼殷切的教育,我們眾生應該要感佛恩,除了感父母恩,還要感佛恩,我們修行的過程,就要感眾生恩,若沒有這麼多的眾生,來讓我們互相體會,我們怎麼會有辦法瞭解法的道理呢?所以佛恩、眾生恩,還有三寶恩,還有要風王水土恩。我們的生活,要靠空氣,要靠水,要靠土,要靠…等等,「四大」,這叫風王水土恩。我們畏時時感恩心,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所以前面經文:


經文:「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需,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


  這好像是說很平常的話,「你好好在這裡做,不要再離開,能夠讓你得更多,你好好做,一定為你加薪水,加倍給你,讓你在這裡做的價值提高。」所以「當加汝價」,你的付出,努力一點,努力就能增加給你的價值。最重要的是,人為何要努力?以前的人都說,「只為了一餐飯,為了肚子能飽。」這是從前的人很守本份,能生活、吃得飽,為這樣在努力。現在的人,不是只要吃飽就好,欲念越開越大,所以貪念,貪婪無厭。真的是貪婪無厭,更多再更多,還是嫌不夠。現在的人,交通方便,飛機飛一下,幾十個鐘頭就能夠繞全球。他的生意、事業,要讓人知道我很忙,我都搭飛機,我全球都要去。因為業務做的這麼大。這樣讓人聽來覺得說,這生意很大。若是我聽來,聽他們在說,我的內心都會說:「可憐啊!何必這樣呢?為什麼呢?」總而言之,人生到底是福還是苦?分不清楚。


      佛陀他來譬喻,明明是一位富家子,你就好好守護在你的家庭,有這麼豐富、富有,偏偏你一念心動,流浪,經過了多麼久的時間,經過了(天)、人間、地獄、餓鬼、畜生五道的地方,這樣過,「四生」-化生、濕生、胎生、卵生,這樣(輪迴)過來,這麼的辛苦。眾生就是這樣迷。


      所以「一十、二十乃至五十餘年」(或十、二十至五十歲)。這孩子就像(流浪)五十多年了,這是一種的譬喻。其實,法,就是說我們眾生顛倒、迷戀,墮落於五道中,變得這麼貧窮,所有的法,人人本具的智慧,本具豐富的法都已經漏掉了。就如貧窮子,已經財產都沒有了,身上也什麼都沒有,要每天做才有得吃,已經窮到這種程度,到處流浪等等。


      父親發現到孩子,開始用種種方法,很不容易接近了孩子,孩子接近來,還要父親褪落了莊嚴的服裝,才能夠接近他的孩子。佛陀他與我們普通比丘生活的方式都一樣,穿的是「糞掃衣」,叫做「福田衣」,這樣與僧團生活都是一樣。這不就如長者脫下瓔珞,莊嚴的衣物,換上與這些普通人一樣(的衣服)。所以說起來,佛陀的智慧,用這樣簡單的故事,涵蓋著其中這樣深奧的道理,我們能夠將聽法,當成如聽故事嗎?千萬不要!來人間的時間很短,這幾千年當作一秒間,你想,我們人生才能活幾十年,那是在飛秒鐘或者是微秒,這樣短的時間,我們能這樣浪費時間嗎?所以不要呀!


  「勿復餘去」,既然我們這樣修行,我們百千萬劫難遭遇,不知多久的時間,這時我們才能遇到佛法。「開經偈」不是這樣說嗎?所以我們已經遇到佛法。「勿復餘去,當加汝價」,你若是這樣在修行,你可以每天都法喜充滿,雖然提早出門,但是這一天我沒懈怠,我無罣礙,我若懈怠,讓人看輕,修行者怎麼能懈怠?我和你一樣,同樣這樣的殷勤精進,我這天很歡喜,我有聽到,我心無罣礙。所以,這已經得到價值了,我有聽到法,有價值了,所以「當加汝價」。


  真的是「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不管是你要用的東西,或者是你要吃的東西,都有。光只吃米、麵,清淡無味,不好吃,所以,還要「鹽醋之屬」。在《百喻經》中,有一段這樣的譬喻:有人去被請客,主人很用心(準備)豐盛的菜上桌,但看到客人們在吃,怎不覺得歡喜?主人一吃,「唉唷,菜沒放鹽。」所以趕緊端回去,把菜再用鹽巴調理一下,再上桌。大家吃得,「怎會這樣的好吃?跟剛才是同樣的菜,怎會吃起來都不樣?」主人就說:「抱歉!因為剛剛忘了放鹽。」什麼!「鹽巴放在菜裡,這菜就變得這麼好吃?」其中有一位他感覺:「這樣,我什麼都不用了,我只要吃鹽巴就好。」所以回到家,就將整把鹽塞進嘴裡。吼..這感覺,你們知道是什麼吧?


  這是一種譬喻,意思就是說,佛陀用種種方法,所說的這些法,「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這是不是就已經都完成了呢?這只不過是要引導人人,對法有興趣。其實佛陀要的,這只是佛法的基礎,要讓我們大家更上層樓,層層高樓,就要從地基開始,你每上一層樓,看出去視野就是不同,越高、越高你看的就越開闊。


      佛法就是這樣,佛陀希望我們的心境,能與和他初覺悟那時刻,靜寂清澄,華嚴海會,回歸我們真如本性,心無染著,無煩惱,能夠包容太虛。我們就要從做人開始,如何與人群相處。在人群中相處,人群的煩惱沒來染著我們。在我們的工作中,不受人的習氣所障礙,這樣才是立志宏願,這種的立志宏願,就是心不受搖動,「勿復餘去」,做對的事,做就對了,不要三心二意。這就是這樣來譬喻,用種種方法,你所需要「盆器、米麵、鹽醋」,這些都有。「莫自疑難」,心,不要再起心動念,要好好用心。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


經文簡釋:「亦有老弊使人」;即密遣人,使同修證。


經文簡釋:
「須者相給」;謂所修正助道法中,或有不明,莫生疑難。當問同修老輩,彼即一一指教,所謂有疑以咨問。


  「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意思就是再跟大家說,這地方不只有工作做,生活安穩,還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你所需要的時候,有與你一樣,這麼多人,與你一起來共做,同修共做,大家的心意要安下來。


     「亦有老弊使人」這是什麼?前面的文,長者看到門口這位窮子,他一下就要走掉了,看到身影,他趕緊派遣二人,「趕緊,剛才那個人,不要被跑了,趕快去把他邀回來。」這是「密遣二人」,記得嗎,這二個人,就是(譬喻)菩薩與方法,就是要趕緊去。「使同修證」,去跟他一樣,將他帶來。但是用強要把他帶過來,所用的法太強,眾生會怕:「要我去利益別人,我利益自己都利益不了了,還利益別人?」所以我沒興趣。就像那孩子不肯來,強要把他拉來,所以昏過去了,在那兒掙扎,又怕,又掙扎,所以昏過去,迷失了。長者就說:「不要再拉他了,用清水為他洗臉,讓他能清醒,放他走,再來想辦法。」


  「老弊使人」就是開始去抓他的人,同時要去拖回來的人,已回歸了。長者開始想辦法,要如何(親近)?這群人就要脫下瓔珞,莊嚴的衣服,與他一起同做。所以「須者相給」。有伴了,有這麼多人和你作伴,需要的時候,「所修正助」(道法中)。我們所修行的是正道法,就是「三十七助道品」,我們開始就這樣「三四」、「二五」、「七八」,這種的法,開始慢慢讓他瞭解了。




       這樣與他一起,不是你這樣做,我也與你這樣做,我們大家同修同證,沒有不瞭解的,工作就是這樣做,行就是這樣修。同樣的道理,長者那裡的工作就是這樣做。我們修行者,行就是要這樣修。你若有不明白的,不要放在心中有疑,「當問同修老輩」。我們才剛新來的,我們什麼都不懂,常住的工作要如何做?在這裡已做得很熟的人,就會牽引你,教導你,你輪值要怎麼做。這也是在工作,也是在修行。所以「當問同修老輩」,我們要常常懂得多問,不要貢高驕傲,還是要多問。


       「彼即一一指教」,那個人一定會指導你。那就是修行者,聲聞、緣覺,靠近菩薩,菩薩就會一一跟你指導,這很重要。修行就要這樣,有伴共修,共修,不懂我們就要問,有疑就要能提出來問,這就是「老弊」的人與你作伴,你不要擔心,好好的做。


經文簡釋:
「好自安意」;喻於五根、力,若得五根、力,則安然堅固之意。根即能生之義,能生一切善法。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
一、信根、力,謂生信於正道
二、精進根、力,謂正法無間


  「好自安意」,譬喻「五根」、「五力」。「二五」。譬喻五根、五力,「若得五根、五力,則安然堅固之意」。我們若有根、有力,就能安然,修行就能很穩定。「根」即是「能生之義」。樹的根若札下去,樹叢自然就不斷長苗、發芽,樹葉旺盛,或者是開花結果,就要根很堅固。所以它纍纍果實,就是「能生」的意思,就是「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我們的「五根」。當然「五根」還有解釋,「五根」堅固了,就能發生力量。「五根」、「五力」他能互相相扶助,叫做「五力」。


     你光有「根」,有種子種下去,根要伸長,樹根其實很有力量。就如榕樹,若種下去,再厚的牆壁,根一樣穿透過去,這是力量,有根,就有力。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學佛,我們必定要用在本來要怎樣修,就是怎樣的過程,必定不能懈怠。所以從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這樣的法不要輕視,這是我們的基礎。房子若蓋在不穩固的基礎,那就很危險,基礎一定要打穩。這是諸佛,佛佛道同,所以是「聖所稱歎」的法,我們要好好多用心!


《補充資料》


【註一】《法華經要解》 第五卷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聖人神智
方便法門。能延一日以為一劫。能促一劫以為一日。蓋道無遷變情有
頃久。
《法華經大成‧序品》:能延一日為一劫,促一劫為一時。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


【註二】《百喻經》卷一(一)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0/1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11晨語簡記   2014/10/1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12, 2014 6:23 pm

11/10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鹿苑道場三轉四諦法輪    
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
是聖所稱讚歎超生脫死
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
(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對五比丘三轉法輪, 才得以傳授 “苦集滅道” 四聖諦,而佛法僧 “三寶” 具足的架構也同時設立。佛陀還教導所有修行者要勤行三 “四”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和五 “二” <五根五力>,若能修得被聖人所稱讚和興嘆的 - 超越生,脫離死,則能如佛那樣無纏縛般的自在無礙,因此修行者需要不斷把握機會慇懃修習佛法,不要心生懈怠而虛度時光)

● 亦有老弊使人
(這裡也有一些年長的前輩,同事或主使人)

● (使同修證) 須者相給
(使他覺得能和大家一樣在修習幷得證悟)
(在須要時會互相給予提點)
○ 謂<指>所修<習>正助道法中,或<者>有不明<之處>,<切>莫<心>生<懷>疑<為>難。 <應>當<詢>問同修(和)老<前>輩,彼<他們> 即<會>一一<給予>指教,<正>所謂有疑<問> <應與>以咨<詢><提>問。

● 好自安意
(所以你就要好自為之,安意於此)
○ <比>喻於五根(五)力,若得五根(五)力(,) 則<能>安然堅固之意。根即<是> "能生" 之 <原>義,(而)能生一切善法。五根 (因)堅固 (而)發生力量,叫做五力。

● 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
(我<長者>就像是你的父親,因此你就不要再心生憂慮,為何這麼說,因為我資歷夠老,年紀夠大…)
[明日有待證嚴上人正解]

★ 聽聞佛法當自修    莫因懈怠而虛度
    不懂當問善知識    一切疑難皆盡解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1/10/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1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11晨語簡記   2014/10/1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12, 2014 9:15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十一日星期六)
 
鹿苑道場三轉四諦法輪
教諸行者勤行三四二五
是聖所稱讚歎超生脫死
自在無繫行者當勤修習

今天的偈文是佛陀開始說法在鹿野苑的三轉四諦法輪,上人依理衍生出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學佛的基礎。小乘與大乘的共同基礎,都是從這裡開始,這可以去除煩惱,解脫生死,所以要勤修習之。
 
經文:「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需,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
 
這是一種譬喻,意思就是說,佛陀用種種方法,所說的這些法,「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這是不是就已經都完成了呢?這只不過是要引導人人,對法有興趣。其實佛陀要的,這只是佛法的基礎,要讓我們大家更上層樓,層層高樓,就要從地基開始,你每上一層樓,看出去視野就是不同,越高、越高你看的就越開闊。

      佛法就是這樣,佛陀希望我們的心境,能與和他初覺悟那時刻,靜寂清澄,華嚴海會,回歸我們真如本性,心無染著,無煩惱,能夠包容太虛。我們就要從做人開始,如何與人群相處。在人群中相處,人群的煩惱沒來染著我們。在我們的工作中,不受人的習氣所障礙,這樣才是立志宏願,這種的立志宏願,就是心不受搖動,「勿復餘去」,做對的事,做就對了,不要三心二意。這就是這樣來譬喻,用種種方法,你所需要「盆器、米麵、鹽醋」,這些都有。「莫自疑難」,心,不要再起心動念,要好好用心。

 
想想我們修學佛法,真的要「勿復餘去」,「莫自疑難」,專心一志的把基礎打好,將來就可以有穩固與開闊的發展。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1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