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靜思法益團隊分享
2014101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好自安住心意
三十七助道諦
如是道可修性
即得自在適意
當自安心此道
得證滅諦之義
應該這段時間,一直跟大家分享,修行最基礎,如何安住我們的心?這是一最基本的學道法,要先將自己的內心安住,心若沒安,道就不安。所以我門修學佛法,如在舖一條路,我們的心意要如何舖路,路要舖得好,安穩又堅固,這條路,要由我們心來舖。常常看這條路,怎麼常常在修,才剛修過不久,就這樣坎坎坷坷,再不久又要全部挖掉,再重新舖,很浪費;浪費資源,人也不好走路。我們要將路舖好,不一定要用什麼大材料,只要用智慧,用誠意,來舖這條路,同樣很堅固。
如一、二十年前,泰北,那時我們接這個案(泰北三年扶困計畫),是僑委會將要撤出泰北時,泰北有一群老兵,他們在那地方成家了。在那地方,他們的生活,向來所依靠就是僑委會的幫助。就是(因為)亂世,從他們的家鄉,為了政治等等,彼此衝突,分黨紛爭,一群人就跟著,因為戰爭。所以就來到泰北,在那裡停留,有人在那裡住下來。家鄕回不去,台灣不能來,之前有人這樣說,這是「亞細亞孤兒」,天地之間何處是他們的家。在那地方結婚生子,在那地方終生老了,很辛苦的生活。過去的僑委會,就是這樣在幫助他們,後來世代交替,僑委會就要撤掉,僑委會若撤退,這群老兵與那地方成家生子的家庭,要依靠誰?所以那時,我們接到章孝嚴先生,他自己認為,(泰北)我就要交出去,但是那邊的人呢?很可憐!是不是慈濟能去關心他們?能夠幫助他們嗎?
那段時間,台灣一直提倡,民間的人去泰北觀光,同時也看能不能幫助他們,但是去幫助的不是太理想,大家去觀光,「哇!那邊已開放了。」可以讓人去看,只是去走走看看,能幫助的很有限。所以他們還是感覺生活不下去。我們接到這任務,就去看一下,去看,真的很可憐,我們要如何幫助?要很實在的幫助,看他們的生活,「屋是這樣破,家是這樣窮,人是這樣老」,因為戰爭,所以殘廢的人也不少,那些孩子要如何讀書?沒有讀書的來源,一切一切總是一個字,那就是「苦」。難、難、難、難、難,真的是苦難人。
我們捨不得,開始在那地方開始幫忙,為他們設法,土地很大,光一個泰北就幾個台灣大,所以這地方它有土地,如何輔導他們種植,要如何保持水土,就要用心。原來的山林,要如何將它保持好,原來已經開墾過,水土沒保持好,去教他們如何保持。從台灣送出去的十二號茶,現在泰北,十二號茶也很出名,因為是慈濟將這茶種送到那裡,幫助,教他們如何種,有茶農去教。同時教他們水土要如何照顧,還有專職在種水果的;(懂得)如何修復山林的一位專家,也要跟僑委會回來。但他年輕時去到那裡,也在那裡成家了,我們覺得這是一位人才,能不回來很好,能在這裡照顧家庭,同時也能照顧這片的山林。要如何教他們剪枝、接枝,將這些水果樹好好整理起來。那農場我們接下來照顧,在農場傳功夫,林先生(林阿田)是一位技術員,請他在那裡指導。我們還要出錢,去雇請一些年輕人,有年輕的孩子來學,為他們開班授課,這是在那段期間。
隔年茶可採收了,山上的水果也可以採收了,他們可以運到山下,能夠有經濟的來源,但是(山上的)路很難下來。陳居士(陳世忠)他有建築的理念,那時拜託他設法,如何將路舖下來?他就用竹子,就地取材。將山上竹子砍下來,將它修成一條一條的竹條,這竹子就(舖)在路上,路整理好後,將竹條併在一起,併成竹條的路,上面再舖水泥;沙石、水泥就從竹條上舖下去。這條路,就是他們一直在走的,從上面運搬物資下來的路。近幾年來,政府也看到,那些茶,那些農產品,真的(栽種)有成了,很成功,政府也開始為那地方舖路,因我們舖的這段路很好,他們就前舖後接。這樣每年他們舖過前面的路,隔年就壞了,因下雨、車輾,後面接下去的路,也同樣如此,就是會壞、會斷的路。單獨慈濟所舖的這條路,去年我們有一群(慈濟人);王副總他們去了。這一條路,已經舖十五年了,看到這條路安然無恙,這條路還是一樣好走,沒破、沒裂、沒坑、沒洞,原來政府所舖的路,就是柏油翻翻攪攪,就這樣倒下去,等到雨來,車輾過,一定每年要修路,而我們的不是,能這樣久的時間,這條路還是這樣平坦。
世間在舖的路是這樣,用心、用愛,為了要讓他產業流通,所以我們能這樣用心付出,讓這條路能這樣安全,到現在還暢通無阻。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用功,我們要做何事,心要安下來,安住我們的心意,用心舖好這條路,這條路要用什麼方法舖?「三十七助道法」的諦理,這就是道理。「三十七助道法」最近一再一再向大家提醒,除了「四諦」、「十二緣」以外,、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菩提分」結合起來,這叫做「三十七助道品」。就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心意,我們的心要安住,安住在「四念處」、「十二因緣法」,我們要好好用功,在「三十七助道品」這方法,我們若能這樣,這些法都時時在內心中。
「如是道可修性」。這個道,只要我們要修行的人,就是一定要修,這個道能從外,一直修到我們內自性來,我們不就是為了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已經累生累世,六道這樣在輪轉,受污染煩惱覆心,而我們現在又要走回我們心路,找回我們的真如,我們就是要用前面說過,佛陀開給我們的路,要先瞭解四諦十二因緣法,我們的心要住在這地方,我們要用方法,「三十七助道品」就是我們要舖的路,才有辦法回歸我們如來真如的本性。所以「如是道可修性」,修身,養好我們的性。
我們有這麼多的方法,好讓我們修,「即得自在適意」,走這條路,我們能很自在,很合我們的根機,能夠就這道來修,因為我們的根機,要用什麼法,佛陀的大智慧已經觀機逗教,設好這個法讓我們走,這個道讓我們修,這就是讓我們能很自在,安穩走在這條路,不用煩惱,所以自在適意,剛好合我們的根機,不用讓我們煩惱能夠修的行。
「當自安心此道」,我們應該安心,修行我們要用很安住的心,走在這條路,不要怕,不要心不安,前面就是如來的本宅,這就是我們迷失已久,如來佛的本宅,原來就有,所以只要往這條路走去,菩薩從佛宅中來。我們回家,就是真如的本性,行菩薩道,是打從我們內心,那分願意去付出,走在人生菩提道,所以我們要安心,當自安心此道,此道就是以「三十七助道品」來舖路,用菩提大直道入人群中,我們要安心。
「得證滅諦之義」,很多的煩惱,我們只要按照這道路來走,修這樣方法的行,自然煩惱就能一一滅除。不止是無明,煩惱,還有塵沙惑,這些惑、煩惱、無明,都能夠一一讓我們斷除,斷一分煩惱,就得一分智慧,我們可以再明朗,往前走的路越來越明朗。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要修的行,要妳目安住。我們的心意,走在這條路,絕對是平安,要安心走。前面文說
經文:「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
大家好好用心,不止只有你這樣做,你看,還有人陪伴你做;這個工作不是一人做而已,還有很多人陪伴你,你要好好安心,好好做,要的東西都佷充足,要用的器具,要吃的糧食全都有。這就是昨天說過的「盆器米麵」,盆器是鍋子,你要如何(煮)成一鍋飯?就要有這些鍋子、器具等等。「大竂」大家輪過了,米要如何成飯?就要先有大寮廚房的工具,米與菜才能上桌。所有要有器具,盆器每樣都有了,還要有充足的米、麵、油、鹽、醋.每樣都有,能讓你調理,這生命的營養。法也是一樣,佛陀已經給我們這樣多的法,有這樣多的用具,只要我們自己用這法,利用這工具,如何來付出,我們只要用心用功來付出,就有源源不斷的資糧供應我們,這表示我們的智慧、潛能,這都很自然的,只要(對)法瞭解,一理通萬理徹,道理全都透徹,這種慧命的資糧,不只是營養自己,也能營養普天下人。這是這段文的「法」,大家要用心,絕對不要當成「故事」,這樣說一下就過,每一個「字」都有他的用意存在。下面文再說
經文:「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
經文簡釋:
「我如汝父」;如所生子有所依靠:譬於五根五力世第一,故云我如汝父。
這開始,越親近了,接近之後,跟他說,你如何做工作的方法,開始提供東西器具,同時糧食也都準備到位了,用這樣的「接近方法」。現在更加親接,「我如汝父」,我們如父子一樣;我像你父親,你像我孩子。為何呢?因為我年紀大了,你還年輕,我(的年紀)足以做你的父親,這就是世間人表示親近的意思。佛陀也是一樣,「我如汝父」。「如所生子,有所依靠」,這就是表示,佛陀與眾生,佛關懷眾生,就如關懷羅睺羅一樣,四生慈父嘛,對眾生的關懷如孩子,「如所生子」。我們世間人一樣,世間人就要結婚,為何要結婚?要傳宗接代,所以結婚之後,過幾年若還沒生孩子,就開始著急,或者生的是女兒,他們說一定要生兒子,因為兒子才是自己的,兒子才真的是他們的血統,才是真的能傳他們的血脈。世間人就是不懂道理,其實生是誰生?是媽媽生。但是他們說,這是他們的血統,所以父系一定要生兒子,母親就像工具一樣,只顧著生孩子,若生不對,生到女兒,心就不安,因她沒生到傳血脈的兒子。這就是世間的執著與顛倒。
佛法同樣要「傳法脈」,法脈就是平等,慈悲等觀,不論老幼,男女都是一樣可以傳法脈。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五根、五力世第一法」。「五根」、「五力」昨天就說過了,「五根」,(「根」)是成長的意思,我們不管種什麼東西,大樹就有大根,小樹就有小根,若是五穀雜糧,它在短短時間就要讓人收穫,所以根就較為細小。能夠生出五穀雜糧,從種子生根發芽,才開始會開花結果,結穗,稻種是這樣來,豆種是這樣來,那樹呢?果樹年年累累再生,一生無量,那就是根很粗很健全,它伸得長、札得深,大樹它能年年開花結果,這叫做「五根」。「五力」呢?就是這棵樹要很堅固,枝要伸長,所以要有「五力」。
這種「五根」、「五力」,還有「七覺支」、「八正道分」,前面還有「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還有這些全都結合過來,就是「世間第一的修行方法」,這就是我們的基礎。所以,這樣有生,生長的意思。我們的心,接受到這樣的法,「一理通,萬理徹」,這些法若能入心,我們就能斷除很多的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這是「所生」的意思,就是有父的血脈,所以能傳宗接代;那麼我們法,就是有法脈,我們能傳法在千秋百世。這叫「法」,「三十七助道品」,他就是「修行的第一階段」,就如父親開始要傳宗接代一樣,
*「世」:即世間,第一者,謂修四諦、緣行,三七道法等,至此漸見法性,雖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稱為世第一位。
「世」,就是「世間」,第一就是修「四諦」、「十二因緣」行,這是再詳細跟大家解釋。「世第一」.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就是「四聖諦」、「十二因緣」行,再「三十七助道品」法,這樣我們若能完整,都透徹瞭解,自然我們就是「至此漸見法性」。這些法你們都瞭解了,我們就能漸漸見到法性,我們就能瞭解,「行就是要這樣修,煩惱就是這樣除,智慧就是這樣生起來」,這讓我們能漸漸體會,「見到法性」。「法性」就是「如來」,真如的本性,慢慢更能信、更能解。「信解」,我們現在<信解品>,所以這些法,我們會越來越踏實,這條路走得越自在,不能離開「四聖諦」、「十二因緣」行,更不能離開修「三十七助道品」的法,這些東西我們若都瞭解,真的就是回歸「如來諦」,就是真如本性的路。
雖然我們現在才開始在學,現在才開始瞭解。雖然還未能得到聖道,不是真正我們這條路走的很好,我們自己的路還沒有舖,不過,這些法我們都知道,還沒到聖位,我們現在才是鋪路的人,才是在走路的人,我們還未到達,真正入佛的心宅裡,還未正式入佛心宅。就如那孩子還在門外探,不敢從大門走進來,還沒進來,但是已經知道,裡面有很多工作給我們做,能讓我們安心,能讓我們工作,生活沒煩惱。同樣的,我們修行找到正確的道路,我們這樣修,我們的慧命就這樣增長。
所以說,「雖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稱為(世)第一位」,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佛所教育的法,這種的法,就是「世第一法」。想看看,現在人口這麼多,有幾個人能聽到這樣的法,接受佛的教育?到底有多少?以整個人口比例來說,還是很少。聽到佛的名,還有人沒聽過;知道有佛教團體,可能還是很少。何況說,法能接受入我們的心、身,身體力行的更不多了?所以我們這時,就要立誓願,我們要佛法普遍化,度化眾生,讓人人有這機會入這法門來。他能入正門來時,就能受這法來滋潤他的慧命,若能如此,就是「世第一法」。很多的宗教,到底哪一種的宗旨、教育是最實在的?在佛陀大覺的教育中,是最踏實,最實在,稱為「世第一」。接下來說,
經文簡釋:「勿復憂慮」;若得五根力,則無復退墮。
「勿復憂慮」,不要擔心,不要怕,大家安心,這樣的方法,在這裡做,就對了,不要再移往他處去。對的事,在這地方做就對了,不用害怕,不要擔心。就是在那個地方同修、同做,在那地方給他鼓勵、安慰。「若得五根力,則無復退墮」。這五根、五力,在三十七助道品,要如何能自在堅固?就要有根力,要有根、有力。不是只說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不只是這樣而已。不是只說好啊,認真努力,努力修來的,得到了,歡喜了。不只是這樣而已,一定要再有根與力。這根力若不健壯,我們的心無常,「觀心無常」。我們的心「生住異滅」,很快就會退道心。所以我們必定要產生「五根」、「五力」,才有「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正道的路,我們才有辦法,正確得走到底。所以,「五根」、「五力」很重要,就「無復退墮」。
經文簡釋:「所以者何」;以法脈相承,釋成如父如子之意。
「所以者何」,以法脈相承,用法脈來傳承。你若是沒有受法脈,這樣就無法慧命成長;慧命沒成長,要如何傳法?所以我們定要充足我們慧命的資糧。慧命的資糧就要多吸收法。我們難道沒有聽過血不夠或者是「白血病」(急性骨髓白血病)。血若不夠要趕緊補充血,因為你營養不夠,所以要如何來補充你的血,身體才會健康。若是「白血病」,就是他自己本身沒辦法造血的功能,這要怎麼辦?就要與人配對,配對到與他能合的體質,幹細胞能合,將它移植,再給它一個造血功能的細胞,在他自己的身體中,將種子,這造血的幹細胞,在他身上又付出(產生)作用,慢慢造血功能又恢復起來,這樣他有源源不斷的血,血脈輪轉於他的身體裡,身體就健康。
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成長慧命,一定要吸收法,法很充足,我們就開始能將法與別人分享,這就是我們人生的功能,生命的功能,慧命的良能,我們必定法要很重視。這解釋為,「如父如子」的意思。這個法,我們將外面的法接受進來,就變成我們的法,我們自己的法,成長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法能普及人間,這就是傳法,如父傳給子的意思。種種的法,佛已經應機逗教,這些法,我們大家都適應我們的根機,大家就要各自吸收在我們的生命中,應用於日常生活裡。這樣,這法就是我們的。接下來說
經文簡釋:
「我年老大,而汝少壯」;佛居道終,已具智斷,故言我年老大,而汝居道始,未有智斷,故言而汝少壯。
*「智斷」:智德與斷德,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亦即菩提。
「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我年紀也這麼大了,你們還很年輕,這就是表示「佛居道終」。佛陀現身在人間,與人類一樣的生活,同樣生老病死,他一世的志業,已經年紀也大了,同樣自然法則也差不多了,所以,佛居世間,傳道的時間也差不多了,所以叫作「佛居道終」。他住在人間傳法、教化,這時間也差不多了。《法華經》開始說時,就開始準備,將這個法要傳給大家,因為年紀大,將要入滅以前,這叫做…居,佛陀居在世間,住在世間修行、教育等等,時間差不多(結束)了。
「已具智斷」。在人群中,造福人群,在人群中,他斷了很多煩惱,因為他已經是沒煩惱的人。覺悟後就無煩惱,但是入群中,就還要關懷眾生,眾生執迷不悟,是佛的「擔心」,不是「煩惱」。要聽清楚,煩惱是無明,擔心是擔憂。這種對眾生「執迷不悟」,還是很擔憂。但是,煩惱都已斷除了,所以這智斷。「智斷」就是說,「德」,智德。智,要能啟發智慧,那就要有修行。修行已經完成了,所有的煩惱都斷除了,明明覺覺的智已經現前,這叫做「智斷」,也叫「德」,他所修的。
《請注意以下這段有許多調整處》
「斷德」就是所有煩惱都斷除,智是有分別智,能夠分別好壞,不對的事不要入我們的心裡;對的事,我們向前前進,要修行的德。所以,「德」,已經到達所有煩惱不入心,而且完全斷除,這叫做斷德,這「智」、「斷」合起來,就是煩惱斷除了。完全沒有煩惱,這叫做斷德。「智斷」是包含「智德」、「斷德」,煩惱斷除,德行現前,這樣叫做「智斷」。明白真理,名就叫做「智德」,斷除煩惱的名就叫做「斷德」,所以「智德」與「斷德」,簡稱叫智斷。我們要好好用心。
所以佛陀他說,「我年老大,而汝少壯」,表示我年紀有了,也差不多了,我已經年紀大了,而「汝居道始」,開始,大家在世間接受佛法,現在是開始,因為你少壯,大家還年輕。也是表示,接觸到佛法真正的道理,這斷德,要斷,這功夫要用。佛本身已經完成,現在再接下來所說的,「四諦」、「十二緣法」、「三十七助道品」,大家走得穩,再接下來,就要接受「六波羅密」,現在大家才開始要行菩薩道,大直道開始行。
所有「未有智斷」,因為現在才開始要入人群,才要試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都斷煩惱了,小乘法的人,以為我的煩惱都斷除了,我獨善其身。是不是真的呢?你要投入人群,在人群中你是不是真的不受煩惱染著呢?修行,就要修到入人群而不受煩惱染著,這才是真的「智德」現前。所以你們大家還年輕,實道才要開始,真正的實道,一乘實法,現在才要開始,因為尚未到達「智德」的程度,所以煩惱還未全盡,該修的法還未完整。因為這樣,你們還年經要用心學。
各位菩薩,「好自安住心意」,我們一定「三十七助道諦」要好好利用。像我們在修的路,要如何來修。所以修行必定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