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臺播出的為主,感恩!)
世間父族家業子傳承
出世如來志業法子傳
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
先三乘法後歸一實道
瞭解了,世間父親家族事業,都是一個期待,期望下一代、再下一代,能夠將他的家族、他的家業代代相傳,這是世間人的慣例。孩子若長大了,趕緊找媳婦,現在都不用費父母的心神去找媳婦,孩子自己就去找。結婚了,父母就開始擔心什麼時候媳婦懷孕,懷孕就又再擔心是男孩?或女孩?最好第一胎是男生,這樣我就安心,不管她後面要再生幾個,是男生、女生都不擔心。這還是有重男輕女,因為男就是父系,可以傳父親的血脈。
常常說父精母血,這樣的混合,我們若抽血檢查,父親是什麼血型、孩子就是什麼血型,很少說有這樣父母的混合一起,大多數都是父親的血統。同樣是母親要生,但世間總是重視父系。(說明:孩子的血型是與父母雙方的血型有關,不一定是和父親一樣的血型。)
佛法也是一樣,很重視的血脈(法脈)相傳,我們的法脈就是要有(法子)傳,所以「出世如來志業法子傳」,若在世間父族家業,就是孩子來傳,這道理也是一樣。世間法出世間法這是同一道理,不一樣的,只是世間人是男女欲念混合,不乾淨,精血混合所生的孩子;出世間法,那就是清淨無染的法,這個法是來自於立志。我們要立志,多少人他不懂佛法,連聽都沒有聽過,看都都沒看過,有的人有緣聽到了,「有呀!有佛教,佛教團體。」「有啊,有佛法,聽聽看看,不錯呀!」就是這樣,有人聽到了,不只是不錯,這真的是很有道理,很值得聽,用心聽法,研究法,深入法呀!所講的深入,就是在文字上,在文字裏瞭解,這是一般社會人對佛法有研究。
有研究佛法的人,有辦法傳佛法嗎?過去呀!有這樣一群居士群,他們常常在居士會,這居士很會講道理,都是某某居士,在某某蓮社講道理,都講得很好,也收徒弟,稱為老師,但是這些居士,他們的生活,個人事業,個人的應酬,所以在應酬時,難免菸啊、酒啊,與一般世俗人一樣,只是他們對佛法有興趣,去瞭解,很愛講給人聽,就是這樣而已。一般的生活,跟世俗人生活都一樣,沒改變,沒有戒律,他們超越了戒律。
譬如,有時候他就會提倡「放生」,佛典說放生功德很大,就向居士提倡放生,叫人到河裏抓魚,要五十斤,有時一百斤。於是魚被網抓來,一大桶、一大桶,車子載到石門水庫,或是風景區大湖或是水庫的地方,車上載一桶一桶的魚。車上是露天的(沒遮蔽),太陽大,車子要跑多久的時間,到達時,一群人圍在那地方還要念經,念十小咒、念《般若心經》,整套這樣念完,還要再回向。
才在念佛號中,將魚這樣倒下去,倒到水裏,一只一只都翻白肚。這種情境,在幾十年前是這樣的流行,之後,這樣的居士、老師,就跟這些居士說:「功德無量,功德無量,來呀!我們大家趕緊去慶功德。」就帶去了,帶去哪里?海產店。就在那裏(海產店的水族箱)比,這只好,這只好新鮮,活活的,就開始點魚,活活的魚來點,一下子就上桌了,這個過程,有學生就這樣問:「老師我們剛剛才去放生,但現在我們來海產店吃活活的魚,這樣好嗎?」老師就回答:「剛剛去放生,現在要為他超渡啦!」
接下來,再點個酒,「你去拿幾瓶酒來。」又有人問:「老師,不是說佛教徒不要喝酒?」「這是般若湯,你難道不知道,我們學法就是希望可以得般若,般若湯在我們面前。」這樣在帶領佛法。還有就是手不離菸,有人問「不是說不要抽菸?」回答「這個時候是『香雲蓋』的時候!」他們把菸當成「香雲蓋」,把酒當成「般若湯」,把「點食生靈」當成在「超渡」。像這樣,他在研究佛法,這種是世智辯聰,不是真佛法,這在南部,三、四十年前還很盛行。
所以學佛呀!我們要用很單純的心,世間人他雖然說有研究佛法,佛法是要怎麼傳,最擔心的就像是這樣的居士群,這不只是沒辦法把佛法正傳,還打壞佛法的形相,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是從內心清淨,用單純的心,純真!用佛法名詞去做犯法的事情,這是造業呀!但是這已經是過去幾十年前,最近是不是還有這樣情形,我就不知道了。
但是期待我們人人,出世間如來志業一定要有真誠傳法的人,不管是在家、出家。尤其是佛法要流傳,需要僧團,因為這樣,佛陀覺悟之後來鹿野苑,三寶具足──「佛」成道了,三轉四諦法輪,「法」成就,五個人可以接受佛法,瞭解了佛所說四諦法的真諦道理,大家很感動、很歡喜,他接受了,「僧」願意跟隨佛陀出家,這樣是僧團成就,所以佛法僧三寶具足。從這樣開始,佛陀展開了廣度眾生,印度恒河兩岸開始去說法。
走遍印度……,其實印度那麼大,佛陀走得完嗎?四十幾年間,可以走得到的又是多廣呢?可以聽到的人又是多少?佛陀時代的人口,城市人口不是很集中,其實那個時候人口並不多,尤其是那個時代,有九十六種的外教道,要怎樣能去接觸多少人?要如何能說服九十六種外道教?實在很辛苦。佛法要如何傳承?讓在家、出家人人都能夠很充足佛法入心。尤其是那個時代,不是像我們現在,我坐在這裏講話,外面有聽到;輕輕講,外面聽得到,而且不只是精舍範圍可以聽到,這個時間全省有多少個,我們每一個(薰法香)共修處在薰法香,他們也都聽到了,不只是在臺灣、美國,反正二十幾個國家,現在同一個時間都聽得到。
現在的人口是這麼多,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我們要來弘揚佛法,要靠人人即時把法傳出去。因為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需要淨化人心,比佛陀的時代更需要。所以生在這個時代,我們應該發大心、立大志,我們發願,從僧團的生活,好好地真善美,沒有減損,那就是說戒、律、威儀,我們都不要欠缺,要無漏,戒定慧三無漏(學),都在僧團生活中,這樣是一個最完整的道場。道場的莊嚴,就是在攝引眾生,讓人來到這地方,有道氣,讓人生起了歡喜的道心,這樣也是度人的方式之一,在環境與人的戒定慧,與人的接待,人、事、物中,在生活中,無不都是這樣將法傳,這叫語默動靜。當你在講話的時候是法,當你安靜的時候,不用說,只要我們的動作一團的和氣,只要我們行動、律儀修得好,這也同樣是道氣,同樣在度人,所以在語默動靜中無不都是傳法人。
所以世間更需要的是法子,真正可以把法脈透徹瞭解,好好把法脈精神理念,建立了宗門,這個宗門就是在人類中,我們可以接引人人入宗門,依教奉行,入人群中度眾生。在家、出家同一種的使命,但是出家眾的使命,就是要讓佛法盛傳,這是我們的責任;在家,我們就是要教育他們,讓他們可以很用心接受。各行各業的根機不一樣,他們能將所接受到的,活用佛法,在各行各業,瞭解佛法有益人群,轉變人生,轉惡行善等等,這全都是佛法。「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就是要在社會人群中展開,很多很多的眾生,我們佛法要用在,除了出世法,要用人間法。這種人間法,我們要看很多,聽很多,懂很多,做很多,我們才有辦法將人間法應機逗教,所以「眾生無量應機法無量」,用種種的方法來傳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就是「先三乘法後歸一實道」,先用方法來度,將他度靠近過來,先照這樣做,瞭解了因緣果報觀,知道世間的苦難,來自因緣果報,是這樣集合起來。我們要知道,好好接受法,三十七助道品,好好來瞭解,這些法若全部都能好好入心,我們再接下來就可以瞭解,身體力行,斷煩惱、行正道、說正法,這樣自己的身,種種的威儀,種種對人、做事,就沒有失誤的地方。我們能很婉轉,很完全,婉轉、完全,這叫做圓融,這也是度人的方法。
各位菩薩,發心立願,我們在這個時代,有很多可以幫助我們行菩薩道,每天我們都要用感恩心,感恩有這樣的環境,在五濁惡世中,讓我們感受到佛所說的法。感恩現在的科技,讓我們看到地球上的人類,各種的國家,各種的人類不一樣,再地球以外的星球,讓我們證實佛陀所說三千大千世界,跟我們證實說,在《阿彌陀經》中,在飯食間可以去供養二十萬億佛的國土,能夠這樣走一圈,在飯食之間。「飯食」就是吃一頓飯的時間,可以到十萬億佛的國土。
這就是表示我們的心,隨著語言在說,我們的心就是跟著這樣在轉。二十萬億,數字這個麼多,有沒有呀?有呀!宇宙間光是一個太陽系就沒辦法去計算,不可說、不可說的星球,一星球一世界,有呀!現在天文學,甚至現在的天文學家還說,太陽系不只一個,在宇宙間有無量數的太陽,太陽的行星,有無量數的星河世界,這在二千多年前的佛陀,就已經說了。
現在的時代,科技越發達,越能讓我們證明佛陀的大覺悟,是宇宙天體萬物無邊際,那分的大覺。佛所說的教法流傳到現在,我們能不相信嗎?佛陀說我們人聽得懂的話,所以他就要用三乘法,循循善誘教導我們。直接說法,我們聽不懂,他就用人事物,用故事來講,用譬喻來說等等。反覆、反覆,長行文講一次,(偈文)再反覆再講一次。不斷地,一個法反反覆覆,就是要助長大家將法聽進入,要記憶住。法,聽很多,若沒有記憶,也沒有用,一樣沒有得到法,所以我們必定要好好用心,將法耐心聽,用心接受,要身體力行。
〈信解品〉中,我們已經講這麼久了,故事還沒結束。那位貧窮子,出去外面流浪,長者好不容易將他帶回來,帶回來,好好讓他工作,要安他的心,就要跟他在一起,周圍還要有人,同樣跟他這樣做,已經靠近到有話可說,到可以談心的程度,有信任了。所以前面的文已經說了:
經文:「我如汝父,勿複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
「我如汝父,勿複憂慮」,不要再到外面去了,安住下來,我如你的父親,你不用擔心,在這裏工作,我會教你,讓你在這裏安心生活,不用擔心。「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我已經有年齡了,我的功夫要傳給你,你現在還年輕,所以我就像你的父親,你就像我的小孩。這是長者的智慧,父子相認,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來說,我如你的父親,還不敢直接講,「你是我的孩子,我親生的孩子。」還沒這樣講,就只是說「我像你的父親,你就像我的孩子,我的年齡大,當你父親說得過,你較年輕,我功夫傳給你。」用這樣的方式。所以要度眾生不是那麼簡單,要把孩子找回來,實在是要用很大心思。下麵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經文簡釋:
「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有信力故無欺,有精進力故無怠,有念力故無瞋,有定力故無恨,有慧力故無怨。
在這個地方開始就這樣講,「汝常作時」,年紀較大就像父親,就跟孩子這樣說,「常常跟你在一起,你很認真工作,看你都沒有跟人有是非,你很認真,沒有壞習氣,沒有欺詐的心,也沒有懈怠,也很認真打拼,很老實,又很認真,脾氣也很好,不會動不動就生氣,脾氣很好,人家對你如何,你都沒有恨,也沒有怨的語言出來,真的是一位品很好的人。」這位父親開始就這樣讚歎他,誇獎他,他這樣是一位本質很好的人。
意思就是說「有信力」,已經有相信了,這個孩子已在這環境中很踏實,也很穩定,相信這個地方就是他所要生活的地方,所以說,「有信力故」,這個信的力量已經產生出來。就像我們修行,修行,信為我們的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是呀!「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能相信這個法,我們才有辦法把善根一直培養起來,我們如果沒有信心,我們善根就無法培養,還是在懈怠中,不能跟大家互相精進,這就是還沒有信根的人。
但是長者第一項要稱讚的,稱讚他的孩子就是信根,那信根力量已經有了,故他無欺,有信心,他就沒有欺詐,不只是被人相信,甚至他也相信人,因為他無欺,他對人無欺,人家對他就相信了,所以,「欺」,就是在對治不信的人,沒有信用的人。人如果沒有信用,就沒有人格,孔夫子也是這樣說,佛陀也是這樣強調,何況說我們修行者,若沒有信力,就沒有修行的資格,所以說信力很重要。有信力,對人就誠正信實,常常這樣跟大家說,我們要用「誠正信實」待人,這是修行很重要的基礎。所以「無欺」,而且有精進力,不是是對人無欺,已經有信力,同時還有精進力,「故無怠」就是沒有懈怠。因為你有信力,你就可以精進,可以精進,就是沒有懈怠。
「有念力故」,我們若沒有懈怠,我們的心念,念念就是在道中,我們聽到的法就是路,我們若聽進去的法,就趕緊鋪我們的路,路是我們要自己鋪,法是我們聽進來的,我們要趕緊鋪我們的路,我們要鋪的是康莊大直道,所以這就是要我們不能懈怠,我們的心,道心,就要寸寸道心,寸寸增長,也就是說,我們念念的信心,念念生長。有精進的人,我們的心念都在精進中,這叫做念力。
因為念力,所以無瞋。我們都一直一直有信念在,面對人、事、物,不管人家對我們如何,我們已經是在精進的人,受了佛法,我們已經瞭解了,人生心要寬,念要純,不論人我是非在我們面前,我們要提高警覺,不要再去受人的表情、聲音、動作,影響我們的心。他的聲音、動作、表情若影響我們的心,我們就瞋,就發脾氣,我們的念力要堅定,我是修行者,我不會受這環境,這種人的聲色來影響我,絕對不受影響,若能這樣就無瞋了。
「有定力故無恨」,我們的心若不受外面境界影響,我們的定力就在。我們決定修行這念心,是念念不忘我們是在修行,不要跟人家計較,然後心要定,心要定,才不會因人來亂了我們的心。我們如果心被人亂了,發脾氣,做了之後,就恨。你對我表情這樣,我回報你是這樣,你用強硬方式對待我,我也用強硬的動作對待你,互相傷害,造成了恨,這種恨,就是連仇結禍,有了恨,就有仇,報仇,報仇就連仇,結下來就是禍,未來就招惹了很多的災禍。
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要精進,不要懈怠,不要發脾氣,沒有怨恨的心。如果可以這樣,有信力、有精進力、有念力、有定力,我們自然「有慧力故無怨」,我們已經有智慧力了,還要怨什麼呢?人與人之間,會這樣互相埋怨,就是我們過去欠缺修行,我們過去結了惡緣,現在一筆勾消了,不要再有惡緣在我們身心動作中,所以我們就無怨。沒欺、沒怠、沒瞋、沒恨、沒怨,這都要在我們修行中,要有信力、有精進力、有念力、有定力,有慧力,這「五根」、「五力」,我們真的要好好修,能這樣,才可以無欺怠。
*「無欺怠等,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外不見怠惰之相。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
「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這再向你們解釋一遍,無欺無怠,我們人不要有欺騙人的心,講話若是不實,這樣人家對我們的人格就懷疑了。「這量是多少?」「就多少而已。」「對還是不對?」「就是這樣。」「對還是不對?」「那,就是這樣。」其實,我的內心知道是多少量,「對還是不對呢?」這就是在語言(話語)中,這也是輕輕的一句。要我很相信這個人講的是真的,其實就要再用耐心,等待他改變之後,他的語言就是真的。否則,我聽了,我已經知道這些數量了,若問:「這數量是多少?」多少。
其實,這是愛物,我們要疼惜物命,損毀的東西到底有多少?只是想要知道,這沒有什麼,實話實說沒有什麼事情,但是到底考慮什麼?數量。就是很現實的東西,一加一就是二,10後面加一個零就成百,這就是很正確的事,所,以我們要瞭解。數字是很正確,但人在講話,就很複雜了。我們不要有欺,哪怕是一點的事情,還是要很真而無欺。所以對我們的內心(而言),「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明明知道是這樣,我們把真實覆蓋起來.首先就是自欺,自己欺騙自己;說出來的,就是欺騙別人,這樣就叫「自欺之劣」。你明知道事實是這樣,但是說出來不是這樣,這樣就不對了,這是我們一般在講話、對答。
當然,事情要分輕重,有時候為了要圓滿一件事情,這件事情不能講,這不是自欺,是我們不要傳是非。人家若在東家長、西家短,為了要實在,誰在說誰怎樣,為了要表示我很實在,人家在說你,我不要瞞你,我一下就說:「某某人啊,什麼人在說你怎樣。」這樣對不對?對嗎?這樣不是「無欺」嗎?對不對?絕對不對。你們很篤定,不對!這種世間的是非,就是來自於兩舌。人,這個人在說這個人怎樣,當然有缺點,要如何來修補缺點,就要用方法,我們就要用愛的心。某某人是怎樣,我們要如何來幫助他?這件事情是因為如何,某某人引起了這件事,我們要如何處理?有這樣的人來講話,這就是對事論事,要如何讓事圓滿,若我們只是聽到,一知半解,就傳是非,這絕對不對!
或者是一點事情,就散播的(滿天飛),沒有安全、安定的日子,這實在很可怕,我們現在社會不就是這樣嗎?光一項吃的東西,就已經這樣滿城風雨了,實在是很可怕。人在這個口,於心於口,所以,內心不要「昧心自欺之劣」,要記得。「外不見怠惰之相」,「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要有這樣的形態,在我們的身上,我們要很努力,在我們心中,我們不要胡亂說話,也不要去欺騙人。在我們身上要很努力,在我們的口就不要有瞋,動不動惡口罵人,或者是怨恨,滿口嘮叨,這樣來表示,你在怨、你在恨,這些事情都不要有。
因為老,年紀比較大,應該是長者,靠近他的孩子,觀察他的孩子,沒有這些事情,已經是有修養的人,因為法入心了。所以,欺,也可說有了這個欺跟懈怠等等這五項,將來我們會招來「五過」,或是「五障」,這五項的障礙,我們若不小心做到上面這些事情,有欺、有瞋、有怠、有怨、有恨,這些若還在心裏,還在我們的行為中,會成為業力來障礙我們,將來我們的障礙會很多。
每天早上,你們不是都在「願消三障諸煩惱」嗎?障,不只是「三障」,還有「五障」,這「五障」從哪里來呢?就是從欺、瞋、怠、怨、恨,這五項造成我們帶著業,時時受障礙,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這個「信」,「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定要相信佛所說的教法,留在現在,我們要好好用心接受。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