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14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心程
大地初發心
大地初發心



文章總數 : 13
威望 : 0
注冊日期 : 2014-10-09

2014/10/1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14晨語簡記   2014/10/1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0月 14, 2014 3:18 pm

2014101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臺播出的為主,感恩!)

信解修持 信進念定慧
誠心無欺 怠瞋怨恨言
破戒五過 自惹惡聲名
終至後悔 指依語五過

  學佛,信解受持,這是我們人人應該的本分事,既然修行,怎麼可以不信呢?就是因為信,所以才發心立願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信。既是信心堅定,入佛門來,要好好聽法。聽,就要解,聽若沒有瞭解,光是聽也無法入心;法若入心,我們要信受奉行,要好好受持,法怎麼說,我們就要怎麼修。修行是要永恆的,不是我今天有「修」,我明天就有「休」,要好好知道「修、持」,「修」行要堅「持」下去,不是今天修,明天休,要好好堅持。

  要堅持什麼呢?信!要有信。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我們必定要信心堅定,也就要精進,我們若不肯精進而懈怠,這樣就墮落;沒精進一定是懈怠,那就是墮落。修行也是一樣,不肯精進,同樣與沒有修行一樣要墮落,所以我們要堅持這念心,就是信心,堅持精進的念頭,念念要繼續,我們要堅定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樣才能成長我們的智慧,這都是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不只是信解,還要誠心,我們若沒有很虔誠這念心,我們怎有辦法真修行呢?表面上看來好像很虔誠,若在人後就是欺,只是做給人看而已,其實心沒有誠,那就是欺了,欺騙人就會失人格,這種...有欺就沒有真,沒真的心就是沒誠的心。所以我們要誠心、要無欺,不可以有欺騙人的心,所以必定要沒有欺騙人的心,那就叫做誠心。

  甚至我們還要精進,精進才不會有懈怠。所以不可以有懈怠的心,用很虔誠的心,要信心、精進。人與人的之間,應該要互相常常保持著「寬」,很寬念的心,念念我們都是在修行,念念我們都是要心寬念純。看到人,聲、色,聽到「聲」、看到「色」,我們若是不歡喜,就是瞋恨心起,這一定要念念...,要繼續我們修行的心,要懂得善解,不要聽到聲,就起瞋恨心,聞聲起舞,外面人在傳什麼,就跟大家一樣,這樣在傳,這樣在亂。

  現在社會,每天所看的表相、媒體等等,都會亂人的心,就跟著媒體聞聲起舞,不管是電視報導,不管是報紙等等,這種啟動人心,我們是不是要用智慧,要用正確的念,正知、正見、正思維、正念,來看現代的人間,我們要怎麼待人接物,不是只看表面,這樣心就瞋怒,起恨怨的心,發出了種樣的聲音,若這樣,我們的心就很不踏實了。所以我們的心要踏實,就要誠心。

  「信、實、誠、正」,這不就是我們時常,要常常放在我們的內心,待人接物嗎?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誠心對待一切的人事物。我們要守戒,假使我們若信誠不夠,信解不夠、誠意不夠,自然我們就會犯很多過錯,那就有欺,就會起懈怠、瞋恚、怨恨等等,這樣,我們所有心思,那正信,正知見解都完全破壞掉,這叫做破戒。破戒這就有「五過」,五種的過失。因為我們信沒有了,精進沒有了,正念沒有了,正定消失了,要怎麼產生智慧?像這樣,就會有欺、怠、瞋、怨、恨,這叫做破戒,破壞了我們平常要受持的法。破戒,那就產生「五過」;五種的過失。也就是五種的障礙,將來,因緣果報,只要你有前面五項-欺、怠,或者是瞋、怨、恨,這五項,就會造成我們未來很多的果報,這種的果報,首先就會自惹來惡聲、惡名。

  所以要讓人不批評我們,要讓人對我們有信,必定要守好戒律,守好規矩,所造作的一切,都不能有一字「欺」字,欺騙的心。這全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所以我們若是有錯誤,「終至後悔」。修行要真誠,要信解、誠心,要不然最終還是後悔,這都是說身意語業,我們的語業,起心動念,身體去做,口頭這樣說,這樣就會生出了五種的過失。

  確實,修行,我們要很用心,不光是只有求啊、求啊!求就得。求不得,那就很苦。我們要身體力行,要信解受持,要誠心無欺,能信解受持,按照我們修行的方法這樣走,持信精進,我們念念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定,自然智慧生。

  過去有這樣一段文,經典,就是說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在種田,農作,也是一個大地主,很大的土地,在農作。但是(他)這樣想,「種田就是很辛苦,是不是去求,求神賜福給我,能夠今生來世,得到大福報。看別人這麼有錢,這麼富有,有名、有勢這叫做福報。而我呢,每天都要做,我這樣就是缺福報,我應該去神廟,趕緊去求神賜福。」就把田的工作,對他弟弟說,「來、來、來,弟弟,我想要去求福,你呢,我把這一大片田地交給你。來,我帶你去看那片田地有多大,跟你說哪一區要種什麼樣東西,來啦,我帶你去。」就把弟弟帶去了。一大片的田園,就跟弟弟說:「這片園,平時就是種胡麻,再來,這塊就是種大、小麥。來,跟你說這塊,這塊就是種水稻,有時候也能種
大、小豆。這五穀雜糧在這片土地上,你要好好經耕耘。」

  都交代好了,問弟弟,「瞭解了嗎?知道了嗎?」小弟就說:「知道,我瞭解了。」哥哥就安心到神廟去,辦了很大的齋祭在那個地方,很豐盛,辦了很多,要來祭天,同時,甚至將這塊土地上,用香拌泥土,這樣鋪披在土地的上面,表達他的誠心,這樣來祭拜,祈求神可以賜福給他。每天,就在那裏修行,要求福,在那裏斷食,在那裏虔誠拜神。有一天,這個神,受他求拜的神,就這樣想:這個人這麼殷勤,這樣一直拜,一直在求,辦得這樣豐富來祭神,到底他要求的福,他的過去生到底有沒有造福呢?這輩子是否有造善?若無福無善,我要如何賜他福呢?所以,這位天神就想:我應該要瞭解他有沒有(造福善)?觀看,原來他過去生沒造福,不願意佈施,這輩子都沒有一點的善根,只是一心想要求福,但是他並沒有造福人群,並沒有善心佈施,「無因,我要怎麼給他果?」想啊,不過很困擾,確實他很虔誠,每天都來這裏禮拜,「我很困擾,要怎麼辦?若沒有賜他福,他的心就會起瞋、怨、恨、譭謗的心態,這樣要怎麼辦呢?」很傷腦筋,連神都傷腦筋了。

  後來想到一個辦法,他就化作他的弟弟的身形,出現在哥哥的面前。哥哥看到弟弟就說:「你不在家裏好好耕作,怎麼跑來這?」
弟弟:「哥哥,我也很想要來求福,種田確的比較辛苦,我想要來求,求神能夠賜福給我,讓我能夠田園都不用做,不用播種子,這樣它就自己生五穀雜糧,我緊要來求。」
哥哥:「你這個傻弟弟,土地上怎可能不播種子,它自己會生呢?」
弟弟:「是這樣嗎?真的嗎?我若不下種子,土地真的不會生出(五穀雜糧)嗎?」
哥哥:「天地之間絕對沒有這個道理,怎麼會有,沒有播種子就有果實呢?沒有這道理。要趕快回去種,要趕緊播種之時。」

  這位天神就...弟弟消失了,天神出現在大哥面前,就說:「你說的對!天下沒有那種不播種,無因而得果的事情,你過去生沒有造福,這輩子也沒有善心,只是想要貪求福報,每天在這裏向我求,每天在這斷食來向我供養、禮拜,這樣求,你知道給我多大的困擾啊!讓我傷腦筋。你無因不得果,你還是好好回去做好事,人間家庭的責任,社會造福,要有這樣的過程,自然你有種福因,很自然你就有福報,這因緣果報,你要先清楚啊!」

  這個哥哥聽了,「是啊!剛剛天神化為我的弟弟,就是在點醒我,世間絕對沒有無因而得果的事情。一定要有因,才會有果,(有)因,還要有緣,才會有果,才能得到福報,因緣果報,應該要相信。」修行就是這樣,我們必定要瞭解因緣果報觀。

 佛陀人間說法,無不都是要讓我們很瞭解,將人間的苦難,一直分析到苦從因緣來,造惡因,一定是得惡果,叫我們要好好修行,要造好因,得福報,這是因緣果報觀。苦集滅道,我們需要,要能好好滅掉罪業,我們就要好好去造福,也要寬心,我們心要寬,有惡的果惹來的煩惱,我們要用懺悔的心,要一一求懺悔,要好好消除,把對方的寃怨的恨,就要不斷還。我們若真虔誠懺悔、還,這樣就滅了,滅掉了苦因、苦緣、苦報,若是同時進行造福因、結福緣,自然我們所得到的就是福果。

  所以,福禍要看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信解受持?是不是有這樣的心念呢?我們是不是很誠心,無欺無詐,沒有瞋恨,這樣對待人事物呢?我們修行,我們是不是殷勤精進?人與人的之間,這個惡緣,有斷?還是沒有?過去的惡因、惡緣,現在會聚在一起,聽到聲,看到形,讓我們不如意,我們心有寬呢?我們是不是有化解這場的惡緣變成善緣?在人群中,就是要讓我們修行的機會,善惡都在我們的周圍,跟我們在一起,這是我們的道場,讓我們修行的課程。若我們忘記了我們在修行,以牙還牙,他的惡聲來,我的惡聲去,這樣不就是擾亂了彼此的身心,也擾亂了周圍的環境,不是擾亂了整個社會?所以我們應該,學佛要學得真心修行,要誠意,不要破壞我們誠意修行的心念,這樣我們才能夠時時寬心。這是佛陀教育我們,我們要好好去受持。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無欺怠等,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外不見怠惰之相。口不言瞋恚怨恨之語。欺等亦名五過五障,欺或為信障等。」

  因為這個子已經安心了,在那裏工作,就再加強語氣:「你做得很好,你常常這樣殷勤地做,又有很好的脾氣,個性很好。」「汝常作時」,「你常常在做,看你做事無欺,很老實,又不懈怠,在人群中,(對)人人都好,沒看過你發脾氣、與人起禍端,都沒有。也沒有聽到你的心裏有怨、有恨,沒聽過你批評人,沒聽到你說不好的話,你實在是一個好人,很老實,能夠讓人信任你,你是誠心在造作,待人,很好,這些缺點,你都沒有。」

  所以有下麵再說,這些事你都沒有,「都不見汝,有此諸惡」。這些欺詐或是懈怠,發脾氣,怨恨的語言聲音都沒有,這些惡都沒有,「如餘作人」,跟其他的人不一樣,「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你能有這樣好的品行,與其他人不同,我很欣賞你,所以想,你如我的孩子,我如你的父親,開始就叫他孩子,這就是好緣。世間也有很多這樣,「你品行很好,來呀,我認你當義子,你叫我的名是父親,我將你當成,你是我的孩子。」這是世間人有結了這樣多的好緣,也就是這個人品性很好,才會讓人願意這樣來認定,如父如子。

  「無欺怠,」我們昨天說過了,「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我們人人,沒有昧自心,自己欺騙自己;欺騙自己,自然沒有對人就無誠信,對人生惡劣的人,這種的心態,但是這項,這孩子沒有。我們修行就是要這樣,內心不要昧了良知,就是說滅了這良知,不可以。所以要好好,心要開闊,我們常說,皈依的「皈」字,是「反黑歸白」,內心一片的光明,一點都沒有黑點在,這樣叫做無欺,這樣叫做不昧,就是心很開闊。但是,若有「昧」心,那就是心(被)蓋起來,黑暗了。所以沒有,他
的心是開闊的,所以「(內)不見昧心自欺之劣」。

  「外不見怠惰之相」,外面也是不懈怠,看你的身形很殷勤,口頭上,也沒聽過你在生氣,不只是沒看到你生氣的樣子,也沒有聽到你生氣的聲音,也無惡和怨的形態。怨恨的言語全都沒有。所以,無欺,就是沒有這些身心的惡,身體不懈怠,口頭上也沒發出惡言,也沒有怨恨等等,這就是無欺,自然他就沒有五種的障礙,因為沒有五種的過失,自然就沒有五種的過態(過失的形態)。五種,大家記得,內心是無欺,就是沒有欺的障礙;再來,形體沒有懈怠,沒有怠惰,沒有懈怠的形像,口頭上沒有瞋恚、怨恨的語言。這總共五項,這五項,我們若修得好,自然就無過失,無過失就沒有障礙,今生來世,我們就都沒有障礙。這要好好學,要學好這念堅定的信心,有堅定的信心,自然就無欺,自然就會很精進,自然內心就沒埋怨,口頭就不會說出了惡言、怨語,這是我們要好好修行。

經文簡釋:「都不見汝,有此諸惡」
「遠」:譬外道諸見求理。
「近」:譬三十七助道等,亦未免五障:無有欺、怠、瞋、恨、怨言。

  再說,「都不見汝,有此諸惡」,這五種你都沒有,對外來說,遠的來說,譬喻外道,「外道諸見求理」。外道,就不是正道了,外面很多的邪知、邪見,邪信,就邪求了。幾天前,聽到有一位就說,某某人在一地方,看到他就說「你不要再來跟我說慈濟的事情。」「問為什麼?」「我這裏開始要成為一道場了;我這裏要設立一某某道場。」聽來也很擔心,這種不正信,他將它稱為「道場」,這種迷信,若不斷再下去,當然就污染了人的心,這就是「外道諸見求理」。他也認為它是一個道場,他也是這樣用什麼方式祭拜、怎樣修煉、練功等等,這樣「差之毫釐,失於千裏」,萬一走火入魔,就很麻煩了。

  所以說,「遠」,譬喻外面,「都不見汝,有此諸惡」,這些惡沒有那種說,去正向邪,這種惡都沒有,也是很可喜的事。我們修行若能老實修行,誠心修行,自然就不會走偏差的路。那就是「近」,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就是修行者,佛法的道場,正知、正見的道場。要修行,不能離「三十七助道品」,這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三四」、「二五」、「七、八」,這些我們一定要放在心中。我們「四念處」、「十二因緣」都清楚,平時待人接物,對內、對外都沒有離開「三十七助道法」,這是幫助我們修行的過程。這條路要穩穩的、步步踏實走過去,大家都有這樣在走,這是正知、正見。亦未免五障,像這樣很順的路在走,這條路就無障礙,這條路沒障礙,是因為你的心很正確,無欺、無怠、無瞋、無恨、無怨言等等這五項,都是大家要用心地信解。

經文簡釋:「如餘作人」
指外道盲目修煉毫釐偏差,傷害身心之徒。
如餘作人者:人天外道。

  所以「如餘作人」,就是指外道盲目修煉,毫釐偏差,傷害我們的身心,這樣的人叫「如餘作人」。你好好、老老實實在這地方好好修行,不要像其他的人,其他的人雖然說他也是在修行,但是偏差掉了,這同樣在勞作,那個人在勞作,是這樣用心老實,有的人在勞作,是做表面給人看,其實很多錯誤的行為。看來也是在勞作,但是很多錯誤的行為,身心行為全都有錯誤,但他也做得很辛苦,但是是錯誤。

  對的,也是很辛苦在付出,但是都是對的,就像我們修行者,修行當然也是很辛苦,從我們的內心要怎樣可以內心用功,對人做事,我們要寬、要讓,讓人如何對我們,我們也要虛心懺悔,我們心念要很開闊,都能包容,還是不斷用懺悔的心,對這種不好聽的話,不好看的臉色,我們要用很寬大的心去包容,要知道過去,我們與他一定有因緣,有惡因緣,所以現在,我們聽到很不好的聲,看到很不好的形,不只是包容寬心,還要懺悔,「懺悔即清淨」,「懺悔即消災」。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不要「如餘作人」,無因,想要求果,若沒因,想要求果,哪怕你在那裏修行,修斷食、禮拜,只想巴結神,這都沒有用,反而讓神很困擾,所以我們自己要自求多福。要自求多福,就要多種福因、多結福緣,好好修行,老實修行最好。

經文簡釋: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我如汝父,如所生子,此喻五力入世第一位,已近聖人,未得見諦仍非真子,故名如父如子。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從垷在開始,我要認你當作我的孩子,就如我親生的一樣,這我如你的父親。所以這位長者已經接近他的孩子,接近了他的孩子,觀察他孩子的行為,看他的孩子如此老實,沒有什麼缺點,真的殷勤用功。父親開始安心,慢慢獻出那誠意的感情,要讓孩子知道,我與你一起,是很誠意的要與你在一起,這樣與你一起造作,我都很誠意。讓這孩子能夠身近,心也能貼心,身心靠近來了。

  「我如汝父」,汝如我子,如我所生的孩子一樣,這譬喻五根、五力,已經入世的第一位。五根、五力歸納於哪里?知不知道?「三十七助道品」裏。「三四」、「二五」、「七、八」,這就是說,譬如我們已經道入心了,這是在世間,我們要修行第一個階段,而且所有要修行,大、中、小乘,不離開「三十七助道品」。修行者,離開了這「三十七助道品」,你就無行可修了,我們的身心無法誠正信實;所以誠正信實、慈悲喜舍,都要走過這些路,我們必定在這個五根、五力,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還有「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還有最初的「四諦法」等等,我們都要透徹瞭解這些道理,這就是世第一,第一位,我們修行第一個信位。

  我們修行也要一階段一階段走,這是第一個階段,所以叫做「信」,就是第一位,意思就是說,修行,這些學分都要修得很滿足,這樣的第一階段,我們就會完成。所以已經接近聖人的地位了,但是還「未得見諦」,還是不能到達說是「真佛子」。現在只能先跟他說,認為義子,其實他真的是他的孩子,是真實的孩子,這是譬喻我們現在在過程中,我們自己真如的本性,這真如,我們尚未真正體會到,還沒與真如合一,我們現在只是知道,我有一真如本性,只是知道而已。要如何回歸,按照這條路來走,佛在教導我們,佛陀是「四生慈父」,也是「三界導師」,慢慢來引導我們,就像我們的父親一樣。其實佛,他要跟我們說的是佛性,我們的佛性,真的我們要契合佛性,這樣才是真實會理,我們此刻只是接近而已,向著聖人的道路不斷前進,「四諦」、「十二因緣」與「三十七助道品」這條路,這樣一直在精進,靠近聖人的地方,走這樣的路,但是尚未真正見到真諦,真如本性尚未接觸到,所以還不是真孩子,尚未來相認,與我們真的父親尚未相認。

  因為父親他用方便(法),我們前面的文,就已經說過,不要嚇到他,慢慢接近,慢慢先認為義子,他若能夠照實這樣繼續走下去,那時候,真正靠近過來,那時候才是真正父子相認。現在,只是「如父如」子,譬喻就像父親,譬喻就像孩子,尚未正確宣佈:「你是我的血脈,我是我的親生子」。還沒有,只是用,將他認為義子。

即時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此喻七覺支八正道,能令行者悟入見道。一心無間斷修道證真,故言即時。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這是譬喻「七覺支」、「八正道」,能使這行者,就是修行人,悟入見道。除了「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四念處」、「五根」、「五力」,再加上「七覺支」、「八正道」,這樣慢慢讓他們靠近,能夠覺悟,入這個道,若能這樣,慢慢就會越完整,所以「一心無間斷修道」。斷修知道嗎?「斷智」、「斷德」,斷一切無明,成就了德,這叫做斷德。(此句慎用。此「斷」字意,是「間斷」之意,非「斷德」之意。)

  我們好好修行,自然就能證得真如,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見證,在真如本性中。這叫即時,時間啦,除了「四念處」開始,一直到使用五根、五力,一直到七覺支、八正道,這樣越走越接近,這時間要接著,不要讓它間斷,「無間斷」就是一直接下去,不要讓它間斷,這樣才能真正見諦真理。所以,修行要很用心,前面的「四諦」、「十二因緣」、「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等,我們一項都不能漏掉,所以,修行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14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14晨語簡記   2014/10/1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0月 14, 2014 5:3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十四日星期二)

 

信解修持 信進念定慧
誠心無欺 怠瞋怨恨言
破戒五過 自惹惡聲名
終至後悔 指依語五過

上人將學佛修行,從信解與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的角度加以開示。

五根五力我本來就很喜歡,聽上人開示,更是歡喜,整段摘錄如下。

 

學佛,信解受持,這是我們人人應該的本分事,既然修行,怎麼可以不信呢?就是因為信,所以才發心立願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信。既是信心堅定入佛門來,要好好聽法。聽,就要解,聽若沒有瞭解,光是聽也無法入心;法若入心,我們要信受奉行,要好好受持,法怎麼說,我們就要怎麼修修行是要永恆的,不是我今天有「修」,我明天就有「休」,要好好知道「修、持」,「修」行要堅「持」下去,不是今天修,明天休,要好好堅持。

  要堅持什麼呢?信!要有信。有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我們必定要信心堅定,也就要精進,我們若不肯精進而懈怠,這樣就墮落;沒精進一定是懈怠,那就是墮落。修行也是一樣,不肯精進,同樣與沒有修行一樣要墮落,所以我們要堅持這念心,就是信心,堅持精進的念頭,念念要繼續,我們要堅定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樣才能成長我們的智慧,這都是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不只是信解,還要誠心,我們若沒有很虔誠這念心,我們怎有辦法真修行呢?表面上看來好像很虔誠,若在人後就是欺,只是做給人看而已,其實心沒有誠,那就是欺了,欺騙人就會失人格,這種...有欺就沒有真,沒真的心就是沒誠的心。所以我們要誠心、要無欺,不可以有欺騙人的心,所以必定要沒有欺騙人的心,那就叫做誠心。

  甚至我們還要精進,精進才不會有懈怠。所以不可以有懈怠的心,用很虔誠的心,要信心、精進。人與人的之間,應該要互相常常保持著「寬」,很寬念的心,念念我們都是在修行,念念我們都是要心寬念純。看到人,聲、色,聽到「聲」、看到「色」,我們若是不歡喜,就是瞋恨心起,這一定要念念...要繼續我們修行的心,要懂得善解,不要聽到聲,就起瞋恨心,聞聲起舞,外面人在傳什麼,就跟大家一樣,這樣在傳,這樣在亂。

  現在社會,每天所看的表相、媒體等等,都會亂人的心,就跟著媒體聞聲起舞,不管是電視報導,不管是報紙等等,這種啟動人心,我們是不是要用智慧,要用正確的念,正知、正見、正思維、正念,來看現代的人間,我們要怎麼待人接物,不是只看表面,這樣心就瞋怒,起恨怨的心,發出了種樣的聲音,若這樣,我們的心就很不踏實了。所以我們的心要踏實,就要誠心

  「信、實、誠、正」,這不就是我們時常,要常常放在我們的內心,待人接物嗎?所以我們要好好地,誠心對待一切的人事物。我們要守戒,假使我們若信誠不夠,信解不夠、誠意不夠,自然我們就會犯很多過錯,那就有欺,就會起懈怠、瞋恚、怨恨等等,這樣,我們所有心思,那正信,正知見解都完全破壞掉,這叫做破戒破戒這就有「五過」,五種的過失。因為我們信沒有了,精進沒有了,正念沒有了,正定消失了,要怎麼產生智慧?像這樣,就會有欺、怠、瞋、怨、恨,這叫做破戒,破壞了我們平常要受持的法。破戒,那就產生「五過」;五種的過失。也就是五種的障礙,將來,因緣果報,只要你有前面五項-欺、怠,或者是瞋、怨、恨,這五項,就會造成我們未來很多的果報,這種的果報,首先就會自惹來惡聲、惡名。

  所以要讓人不批評我們,要讓人對我們有信,必定要守好戒律,守好規矩,所造作的一切,都不能有一字「欺」字,欺騙的心。這全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所以我們若是有錯誤,「終至後悔」。修行要真誠,要信解、誠心,要不然最終還是後悔,這都是說身意語業,我們的語業,起心動念,身體去做,口頭這樣說,這樣就會生出了五種的過失。

  確實,修行,我們要很用心,不光是只有求啊、求啊!求就得。求不得,那就很苦。我們要身體力行,要信解受持,要誠心無欺,能信解受持,按照我們修行的方法這樣走,持信精進,我們念念要清淨,我們的心要定,自然智慧生。

 

依教奉行,信解受持,念念清淨,不染塵埃。

 

「自今已後,如所生子」;我如汝父,如所生子,此喻五力入世第一位,已近聖人,未得見諦仍非真子,故名如父如子。

 

即時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此喻七覺支八正道,能令行者悟入見道。一心無間斷修道證真,故言即時。

  「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這是譬喻「七覺支」、「八正道」,能使這行者,就是修行人,悟入見道。除了「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四念處」、「五根」、「五力」,再加上「七覺支」、「八正道」,這樣慢慢讓他們靠近,能夠覺悟,入這個道,若能這樣,慢慢就會越完整,所以「一心無間斷修道」。斷修知道嗎?「斷智」、「斷德」,斷一切無明,成就了德,這叫做斷德。(此句慎用。此「斷」字意,是「間斷」之意,非「斷德」之意。)

 

我們好好修行,自然就能證得真如,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見證,在真如本性中。這叫即時,時間啦,除了「四念處」開始,一直到使用五根、五力,一直到七覺支、八正道,這樣越走越接近,這時間要接著,不要讓它間斷,「無間斷」就是一直接下去,不要讓它間斷,這樣才能真正見諦真理。所以,修行要很用心,前面的「四諦」、「十二因緣」、「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等,我們一項都不能漏掉,所以,修行時時要多用心!

 

從上週起,就知道上人開示這一段經文會扣三十七道品,只是心中納悶,那七覺支與八正道在那裡?要怎麼扣上經文?當今天講到:

即時更與作字名之為兒:此喻七覺支八正道,能令行者悟入見道。一心無間斷修道證真,故言即時。

真的很震撼,但一念間又覺得妙,對阿!作中學,學中覺,七覺之,不是在作中,不然要在那裡?慈濟的名言,做就對了,做中會植福,做中可修慧,讚。

兒就是要傳法脈,傳法脈當然要依八正道而行,八正道能令行者悟入見道。

連「即時」都有特殊的意義,一心無間斷修道證真,故言即時。這就是妙法蓮華經的妙,字字都妙。

 

薰完法香,一直在想這個妙,今天的許多經文一直浮現。前幾天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功課都隔天晚上寫,今天總算趕上了,當天完成,太感恩了。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14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