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17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心程
大地初發心
大地初發心



文章總數 : 13
威望 : 0
注冊日期 : 2014-10-09

2014/10/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17晨語簡記   2014/10/1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0月 17, 2014 5:50 pm

20141017 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 內容,請以未來大愛臺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隱實施權降尊就卑
四子自告白畏大樂小
迷實滯於權不受大乘
佛慈施大教隨根施大



佛陀的慈悲,為了要教育眾生,就是這樣的耐心,這樣的愛心。佛陀隱 實施權,他將他所覺悟的境界,所體會瞭解的大道理,他將它暫時隱藏起來, 隨順眾生的根機,就是這樣來教育我們,這種降尊就卑,這精神實在是讓我 們感動。佛陀覺悟之後,他可以這樣享受體會大道理,那個心境與天體宇宙 合一。他可以這樣逍遙自在,何苦走入人群,跟人群、比丘眾,過同樣的生 活?這就是佛陀的偉大,愛護眾生,就像是疼惜一個孩子,對孩子這分的愛 護倍加,世間慈父就是這樣。


他對每一個弟子都是用平等的方法,隨他的根機,投給他的教法。看看, 我們從<信解品>開始,四位僧團中的領導者,四位大尊者,由須菩提領導, 有四位走出來,向著佛陀懺悔,表白了他的心,過去所聽法,所瞭解,那種 的心態。以為自己知道,「四諦法」,人間苦不堪,人跟人的中間,這種愛恨 情仇,糾纏不清,生生世世,加上了生老病死,真苦啊!所以沒有想要再在 來人間,他把這個道理,就這樣一直一直就是放在他的內心,每天的生活獨 善其身,要如何要斷除煩惱,要如何不再跟眾生糾纏不清,所以守在獨善其 身。雖然佛陀觀機逗教,中間也是有為菩薩講法,不過他們對行菩薩道一點 都不動心,還是守在他的樂小法,因為他們畏大,怕啦,害怕行菩薩道,就 要走入人群,不要,怕啊,所以他們還是守在自己,如何可以了斷生死,再 也不要來人間交結了。這是他們四位同時向佛陀自我表白,表達自己的心聲。


但是看到舍利弗,智慧第一,已經受到佛陀的授記,體解了佛的心懷, 瞭解了佛陀所教育的,無不都是要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因為舍利弗了 解,發心了,佛陀為他授記;所以這四位,他們也開始,舍利弗都可以受佛 為他授記,這種的發心立願,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必然,現在瞭解了,應該... 修行守在獨善其身只是過程而已,真正佛陀要教育的,是發大心、立大願, 一定要。所以,因為這樣,他們表白了他們的心思,「過去我就是這樣,畏 大樂小,廣度眾生,我怕,我只想要獨善其身,這是我過去就是這樣,就是 『迷實滯於權』,原來佛陀所說的一乘實法,教菩薩道,但是我們全都沒有, 就是迷了,自己自我迷,不懂好好來接受。」迷,迷在哪里?就是在「權」,自己停滯,以為這樣就好了,就自己停滯在這小教,獨善其身。所以他們自 己自白說,「迷實滯於權」,對一乘實法蒙住了,自己遮蓋起來,自己想「我 這樣就好」,所以停滯在這個權教裏面,所以「不受大法」,自己不肯去接受, 真實一乘實法,沒有去接受。


幸好,佛陀就是這樣的耐心,四十多年了,佛陀從年輕的時代,同樣弟 子那個時候也是壯年的時代,就是這樣聽法,佛陀不厭其煩這樣的教法,佛 陀的慈悲,所以「佛慈施大教」,佛陀還是依眾生的根機,這樣普被所有的 眾生,聽懂的法。大根大機,他就用大乘法,適應他們的根機,他們有辦法 接受,可以發揮,伸展他們的愛心,佛陀就施以大教;若是中根中機,佛陀 就給他可以接受的法,那就是緣覺、辟支佛;若是初入門,根機較小,初初 入門,佛陀從他的聲音(說法),看他們的根機,傳達給他們可以瞭解的法, 所以「隨根施大」,最重要就是讓人人有辦法接受到的法,這叫做「隨根施大」。


佛陀的愛,是愛大地一切眾生,需要人人為人間,為大地付出。是啊! 最近看到澳洲回來的訊息,才知道,原來他們不只是愛人而已,現在也普遍 去愛大地。這是在澳洲,我們慈濟人所住,將近三百多公里那麼遙遠的地方 (雪梨以西約三百公里外小鎮坡若瓦),有一大片很大片土地。四十多位的 慈濟人,其中也不少慈青,慈青跟師姑、師伯這樣四十多人搭一臺遊覽車, 浩浩蕩蕩到三百多公里的地方,一片大農場,那片的大農田,他們車到達時, 一望無際,紅紅的土,白白的地面,有紅紅的,有白白的土,這樣看過去很大片。

他們到底來這要做什麼呢?原來是人的貪欲。這個地方過去一百多年前, 是森林、樹木參天,整片都是森林,為了人的欲念,他們就把這些樹木砍掉, 全部樹木都把它毀掉,做什麼呢?種草,養羊、養牛,這樣一百多年來,變 成種牧草,養牛羊。這幾年來,十幾年了,一直一直都是乾旱,在那片土地 上,草生不起來,羊群就是在那個地方,一直吃草,吃到沒草可吃,連草的 根都把它掘出來,啃食掉。所以連草根都沒有了。

回想過去,也是十幾年前,那個時候,我們有一次也是救濟人,同時, 他們的生機從哪里來?他們的生機就是從養羊,但是他們的羊,已經沒得吃 了,人的生活都沒辦法生活。所以那些受飢餓的人要求慈濟人,除了我,人 肚子餓之外,我們所要依靠的生活來源,是這些羊有奶可以供應,牧場養羊 就是擠羊奶,這些羊要能活下去,我們才有生機。還記得那個時候,慈濟人 就去供應他們牧草,看到他們用車載著,就這樣一大片的土地,一直撒,一 直撒,那些羊,就跟著車撒下去的牧草,整群就跟著爭吃牧草。這是幾十年 前有過這樣。我就說:「這不是辦法,一直乾旱,你一直供應這些羊,只吃這些乾草不是辦法,要怎麼樣輔導人,不要再養羊了,(養)整群的羊,又 不下雨,若是有下一點雨,大地有些滋潤,但草還沒長大,又被羊吃掉了。 應該要輔導,不要再繼續養羊了,要趕緊再種樹,恢復一百多年前的大樹, 水果樹也可以啊!」這是在十幾年前,我對他們這樣說。

五六年前開始,慈濟人開始就想,跟農場的主人;這一大片土地的主人 溝通。現在羊都斷種了,但是土地上一片的幹,又鹽化了,若下雨,下一次 雨,土地上面不是生草,是鹽浮在土地上,所以土地變得如鹽的地一樣,跟 他們溝通,是不是為他們種樹?所以五、六前開始,慈濟人每年的四月,就 會去幫他們種樹。今年,真的是乾旱,這個期間都沒有雨水,沒辦法種樹, 一直到最近,他們有了雨水,去種抗鹽性的植物,所以一天的時間,他們整 群人浩浩蕩蕩的去,晚了,過夜,隔天一大早就開始去幫忙種,有的墾地, 有的人種,這樣種了二千多棵。也看到去年種的樹,已經慢慢長大了,農場 主人站在去年、前年種的樹旁,「這就是慈濟人去年、前年同樣這樣,小小 的樹苗,將它種起來了。期待明年慈濟人能再來幫忙。慈濟人也與他們有約, 年年,不管是四月、九月,十月,只要有雨水的時候,就來種樹。

大地,是我們人住的,要依靠大地來生活,但這片土地,過去樹木參天, 很茂盛的樹林,現在看過去已經是一片赤地與鹽地。這一切都是人為,現在 慈濟人要將抗鹽性的樹木再重回去,但願幾年之後,這兒就是一片綠林。這 也是人所造,「一切唯心造」,破壞土地是人,要如何保養土地,能讓大樹生 根,樹木能繁榮。這也是人啊!這是佛陀所教育。那一群的慈濟人常常聽, 除了愛人,也愛土地,做一大地的農夫。他們也做到了。看到他們這樣一大 群人在那地方照相,很高興,完成了將近三千多棵的樹苗,他們也是讓人很 感動。所以佛陀的教育,希望人人能對人、對大地、對事、對物,真的要開 闊我們的愛心,不只是獨善其身。獨善其身,別人在傷害土地,不只是要顧 我們自己,這樣失我們的大地會被傷害,人也活不下去,所以不管是人類、 大地,無不都是我們要開擴大心,來疼惜天下,人、事、物,都要用愛心來 看待,這是佛陀他對我們的教育。

當然,不是只有人,佛經裏面的阿育王,也是疼惜菩提樹,當然這是另 外一故事;這是佛陀入滅後,百年以後的故事。當然,我們現在最急的是現 在,大地應該要好好疼惜。愛的力量,佛陀(長者)接近了貧窮子,同時用 種種方法去接近、去輔導,教他如何工作。這是長者,這間大房子,豪宅的 長者,他的孩子迷失出去了,很不容易,父親還認得孩子,所以趕緊用盡辦 法,方便法,將孩子帶回來,還不能表白「你是我的親生子」,還沒辦法這 樣表白出來,開始時,將他認來當義子。

經文:「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 中,常令除糞。」

這是這位長者接近他的孩子,看到孩子沒有壞的習氣,也是很認真做事, 而且也沒有怨言。不過,還是守於這樣,還沒有展開他的大志,還沒立他的 大志、沒有企圖,想說,「我要賺多一點錢,儲蓄多一點錢」,沒有,還是一 樣每天這樣生活、天天這樣工作,顧肚子能吃飽,這樣就好了。我們前面有 說過了,就是還未立大志,所以才「於二十年間常令除糞」,二十年間一直 都是做這樣的工作。


「二十年中」大家應該已記得了,昨天說過了,十二年「阿含」、八年 「方等」。到「方等時」,那就是大小乘兼施。過去「四諦法」、「十二因緣」、 「三十七助道品」,在「阿含」中,講因緣果報等等,用十二年的時間,慢 慢才開始轉機,就是這些人應該要給他們「方等」的法,要將他轉入大乘。 所以「方等」的法,就是大小乘的交界。所以在「阿含」十二年,「方等」 八年,這樣加起來是在二十年間。在那地方徘徊,就是一種譬喻,也是須菩 提自己的表白,過去二十年間,就是這樣過來。


慢慢佛陀再說《般若經》,《般若經》這二十二年間,須菩提體會很深, 你們若在誦《金剛經》時,是以須菩提為主,為當機。佛陀就是須菩提,不 斷這樣一直說,以須菩提(為當機者),他能對機。在《般若經》,空,「諸 法皆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瞭解了空的道理,凡事都全是合成的,因 緣果報都是合成的,這些因緣果報若將它分離,道理就又歸零。這種善惡的 道理,就是人去招感才有這「苦」、「集」,集了種種的因緣,製造很多人間 的苦相。須菩提很有同感,瞭解了,所以稱為「解空第一」。

接下來這文再說
經文:「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經文簡釋:

「過是已後,心相體信」;此時在佛說阿含經之後,因見一切聞法者,已得 到決定信心,於是見機堪受,方等大小乘並說。

這是須菩提這樣表達,二十年過了之後,「心相體信」。那就是他對《般 若經》,「般若部」他很投入,瞭解一切道理都是空,「真理」、「真諦」,沒有 體相,總是人的心。人心與外面的境界去交感,起了一分貪、瞋、癡、慢、 疑,這樣去惹來很多貪念,貪無止盡。貪欲如大海,永遠就是吞不盡的欲念。 吞不到時就瞋,煩惱就起了,這種永無止境的癡念。一生有多久呢?欲門一 開,製造很多煩惱。這種的癡念一直沈迷下去,心,對人與人之間就有懷疑,對法無法證實接受。這是在「疑」,這「疑」,有了疑就難以有信心,信要入 心來就難了。這是人生。除了疑以外,「慢」,驕慢。因為貢高驕慢,以為我 瞭解很多,我得的很多,天下一統,沒有道理我不懂,天下所有的物質,我 看得到的都是我要統一,這都是人心。

古人一句話曾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念大,如蛇,還想吞 那只大象,真的是很辛苦的人間。這種貢高驕慢,如那條蛇對大象,牠還覺 得要將象吞下去,這就是貢高驕慢。也是人的心病,看不得別人好,所以就 有這,五種的心病浮現出來,這就是心對法有迷。但是佛陀領導這僧團,雖 然從小乘法的過程,這樣慢慢引導,引導到讓他們瞭解,「阿含」、「方等」 現在接下來那就「般若」了,要讓大家解空。瞭解空的道理,一項一項,就 如芭蕉樹、香蕉樹。香蕉若割下來,香蕉樹你一層一層剝,剝完就沒了,不 像樹有根,它有「欉」(編按:花、樹等植株的主體)很扎實。香蕉若生過 之後,一層一層剝,剝完就沒了。

《般若經》就如這樣向我們教育,你現在有什麼,其實因緣會合,有福 的就是受福報,福若享盡,就像在剝香蕉樹一樣,一切歸空。同樣的道理, 慢慢地用種種世間的物資來譬喻,也用很多法,與這名相來譬喻我們的心相。 所以世間的形體、人的心體─心,用外面的形體來種種譬喻。瞭解了,出入 無礙。因為須菩提對這些道理都瞭解了,但是還無法發大心,這是他的過去。 所以經文裏,我們來解釋,「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在佛說《阿含經》之後, 因為看到一切,這些眾生,就是他在領導的僧團,聽法的人,這樣已經得到 「決定信」。應該大家的信心都已經定下來了,確定了大家對「阿含」的道 理,都已經信了,很瞭解,法信入心,應該大家都差不多了。這是在十二年 間「阿含時」,看到大家已對「阿含」的法已經信了,大家心定下來,也有信心了。


所以「見機」,看見這根機成熟,能夠「堪受」,能堪得接受,接受「方 等」,這《方等經》就是大小乘並說。佛陀講「方等」,大乘小乘開始用試探 性,「這些小根機的人,我開始說大乘法」,這樣八年的時間,所以「 方等」 是大小乘並說。


*觀機說教中,貶抑小乘,褒贊大乘,以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促其進趣大 法,今為菩薩說大乘法,亦必不虛,心相體信。

觀機說教,在觀機說教中,佛陀開始「貶抑小乘」,開始排斥小乘,要 跟大家說:「你怎麼能獨善其身?我說這麼多法,應該要把心開闊。」褒揚 大乘,那是褒贊,很讚歎,很褒揚讚歎大乘法,讚歎很多菩薩發心為人群付 出。說了過去過去,有多少人修行的過程中,就是這樣願意為人群付出。這樣在褒揚、讚歎大乘。開始鞭策守護自己、獨善其身的人,開始要引導人人。 這些鈍根的人,無論怎麼教,就是只要守在自己,不希望去利益他人。開始 引起了「鈍根者,恥小慕大」,過去我怎會這樣,只是獨善其身,過去我怎 不會兼利他人呢?很不好意思。所以讓這些小乘的人,他們能知道,小乘只 顧自己,愛惜自己,不知要愛惜別人,這是自己很羞恥,很不好意思。現在 開始「恥小慕大」了。「不對了,以前我太自私了,現在我要來學如何兼利 他人。」「促其進趣大法。」開始佛陀教育,勉勵大家要離開小乘的觀念, 自私自利的觀念要離開,現在要向前前進,要趣大法,要好好來接受大法。 「今為菩薩說大乘法」,現在是《法華經》時,現在是為菩薩說大乘法,這 是真實不虛,叫做「心相體信」,讓大家身心徹底能信解。

*蓋由前鹿苑中說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為足,便謂究竟,故假以維摩居 士以呵斥教之,使其恥小慕大,是名方等時。

這就是說前面鹿野苑中,佛陀初成佛,他隱大,隱實降尊就卑,就是隱 實開始施權,施權就是從鹿野苑中開始,說小乘法。「二乘之人」是聲聞、 緣覺。「得少為足」,他們這樣聽到這些法就很高興了,覺得這樣就很滿足了, 能聽到這樣,瞭解人間苦難偏多,人與人之間煩惱很多,生死病痛,這都是 很辛苦的事情,能聽到這樣的法,去掉煩惱,我就不會再來生,人間輪回, 就不用再人間輪回了,受這麼多,人與人的苦,與大自然法則,生老病死苦, 這些苦我全都不要。所以大家「得少為足」,「只要道理全都瞭解,煩惱去除, 我就不會再來了,這些是小乘法的人,所以「得小為足」。


「便謂究竟」,以為這樣就是究竟了,這樣法就全都懂了,以為是這樣。 所以,「假以維摩居士」,維摩詰居士。他是接受大乘法,佛陀的教法,他完 全接受是大乘法,所以他的見解與佛陀僧團的見解不同。還記得嗎?維摩詰 居士,有一回他示疾,就是展示他已生病了(注:〈方便品〉維摩居士以種 種方便化益眾生,且以方便而現疾於毘耶離城)。釋迦牟尼佛就派他的弟子, 「你們誰替我去探病一下」,連舍利弗都不敢,僧團沒有一個人敢去。為什 麼呢?因為去到那地方,維摩詰居士一定會向他們說教,就會完全鞭策他們, 守在小法中,維摩詰居士一定會鞭策小乘法。所以佛陀,他希望舍利弗或者 是其他的人(去探病),大家全都怕,聽到維摩詰居士大家都怕。

後來,佛陀就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帶著僧團去,大家認為:只要有文 殊菩薩,大家應該有好的法可聽,所以僧團就與文殊菩薩一起去了。果然, 一場菩薩對菩薩,那種大機相對。這就是佛陀的智慧,自己要說大法,大家 不一定願意接受,讓他們菩薩對菩薩,間接教育,讓大家能呵斥小乘法,使 大家瞭解,獨善其身太自私了。所以「恥小慕大」,對自己很不好意思,開 始欣慕這種行大乘法的人,他們這樣互相對答,那心的開闊,他們已經聽到了。這是在「方等」,「方等」那時間所說的法,也是《維摩詰經》中,他鞭 策小乘,褒揚大乘法。所以這叫做「心相體信」。有時,光是師父說的,每 天都這樣說,慈濟人做得有多好,其實去聽外面的人說,「我做到這樣的程 度,我們是這樣這樣,我過去是如何的人生,如何轉迷為悟。」別人可以轉 迷為悟,我們不能轉迷為悟嗎?這跟這樣的意思一樣。


*「心相體信」:喻識達生空,二空之一,又曰我空,亦曰人空。 眾生為五蘊假和合,無實體之眾生,謂之生空。得證解脫。


這「心相體信」,譬喻「識達生空,二空之一」,這「空」啊,空的道理, 開始從「方等」一直到「般若」,所說的這種空理。「我空」,也是「人空」, 我這身體也是空。昨天的「我」,今天的「我」,剛才進來的「我」,現在將 要下去的「我」,到底哪一個時間,才是真正的「我」呢?我們新陳代謝, 這個身體,隨日,「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什麼時候,有哪一個是「我」呢? 天下眾生都是一樣。剛剛出來時,天暗暗的,現在看到外面天亮了,到底暗 的是地球上面的境界,或者是亮的時,是地球上面的境界?無不都是在「蘊」 中。這個五蘊假和合,無不都是那個「蘊」,「蘊」就是很微細行動,所以無 不是都在蘊裏面。這真的是假和合,不管論人、事、物等等,無實體的眾生, 都是假和合,沒有一實體的眾生。所以「謂之生空」。我們生來到人間,到 底「你」是真的嗎?「我」是真的嗎?沒有一個是真的,因為「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所以能夠解,能瞭解,這樣叫「出入無難」(入出無難),這些 道理都瞭解了,出入就無難,瞭解之後,我可以接受,人間是這樣,不用計較。


經文簡釋:

「入出無難」;喻自他俱利。以已得一日之價,真實不虛,入為自利,出為 利他,無有疑難,故曰入出無難。


「入出無難」(入出無難),譬喻「自他俱利」。我自己也能修,我也能 教導別人修。「已得一日之價」,就是我今天有這樣修行,我今天有這樣聽法, 我都瞭解了,這種法入心,這是真實不虛的法。所以「入為自利」,這個法 聽來,我瞭解,我體悟了,「出為利他」,我瞭解之後,這道理我很踏實瞭解, 我還去跟向別人講,所以這叫做「出入無難」(入出無難)。


經文簡釋: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住生空之理,無度生之心,不希求大果,故曰然 其所止,猶在本處。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但是守在小乘法的人,知道都知道了,但還沒有起自行動,所以「住生空之理」,瞭解這個道理,全都瞭解,「無度生之 心」,但是沒有要度生的心。「不希求大果」,就是這樣一直在自私獨覺,(守 在)自己不希望去付出,故曰「然其所止」,這樣就還在那個地方,知道是 知道,但要我入人群我還是有猶豫存在,我還是對自己沒信心。所以在這大 小乘法,法,我出入沒困難,但我還是守在這當中。發大心、立大願,法入 心之後,就要「自起行動」,這就是常跟大家說,瞭解之後,法就要在我們 的行動中;所以佛心己心法入心,身體力行菩薩道,這才是真佛教,才是真 正修行的人,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1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17晨語簡記   2014/10/17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0月 18, 2014 9:0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十七日星期五)

 

經文:「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二十年中」大家應該已記得了,昨天說過了,十二年「阿含」、八年 「方等」。到「方等時」,那就是大小乘兼施。過去「四諦法」、「十二因緣」、 「三十七助道品」,在「阿含」中,講因緣果報等等,用十二年的時間,慢慢才開始轉機,就是這些人應該要給他們「方等」的法,要將他轉入大乘。 所以「方等」的法,就是大小乘的交界。所以在「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這樣加起來是在二十年間。在那地方徘徊,就是一種譬喻,也是須菩提自己的表白,過去二十年間,就是這樣過來。

慢慢佛陀再說《般若經》,《般若經》這二十二年間,須菩提體會很深,你們若在誦《金剛經》時,是以須菩提為主,為當機。佛陀就是對須菩提,不斷這樣一直說,以須菩提(為當機者),他能對機。在《般若經》,空,「諸法皆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瞭解了空的道理,凡事都全是合成的,因緣果報都是合成的,這些因緣果報若將它分離,道理就又歸零。這種善惡的道理,就是人去招感才有這「苦」、「集」,集了種種的因緣,製造很多人間的苦相。須菩提很有同感,瞭解了,所以稱為「解空第一」。

 


五時設教

時間長短

講說重點

華嚴

三七日

成佛的境界

阿含

十二年

小乘法

方等

八年

大小乘兼施

般若

二十二年

諸法空相

法華涅槃

(法華七年)共八年

大乘法

 

*蓋由前鹿苑中說小乘法,二乘之人,得少為足,便謂究竟,故假以維摩居 士以呵斥教之,使其恥小慕大,是名方等時。

這就是說前面鹿野苑中,佛陀初成佛,他隱大,隱實降尊就卑,就是隱實開始施權,施權就是從鹿野苑中開始,說小乘法。「二乘之人」是聲聞、緣覺。「得少為足」,他們這樣聽到這些法就很高興了,覺得這樣就很滿足了,能聽到這樣,瞭解人間苦難偏多,人與人之間煩惱很多,生死病痛,這都是很辛苦的事情,能聽到這樣的法,去掉煩惱,我就不會再來生,人間輪回,就不用再人間輪回了,受這麼多,人與人的苦,與大自然法則,生老病死苦,這些苦我全都不要。所以大家「得少為足」,「只要道理全都瞭解,煩惱去除,我就不會再來了,這些是小乘法的人,所以「得小為足」。

「便謂究竟」,以為這樣就是究竟了,這樣法就全都懂了,以為是這樣。 所以,「假以維摩居士」,維摩詰居士。他是接受大乘法,佛陀的教法,他完全接受是大乘法,所以他的見解與佛陀僧團的見解不同。還記得嗎?維摩詰居士,有一回他示疾,就是展示他已生病了(注:〈方便品〉維摩居士以種種方便化益眾生,且以方便而現疾於毘耶離城)。釋迦牟尼佛就派他的弟子,「你們誰替我去探病一下」,連舍利弗都不敢,僧團沒有一個人敢去。為什麼呢?因為去到那地方,維摩詰居士一定會向他們說教,就會完全鞭策他們,守在小法中,維摩詰居士一定會鞭策小乘法。所以佛陀,他希望舍利弗或者是其他的人(去探病),大家全都怕,聽到維摩詰居士大家都怕。

後來,佛陀就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帶著僧團去,大家認為:只要有文殊菩薩,大家應該有好的法可聽,所以僧團就與文殊菩薩一起去了。果然,一場菩薩對菩薩,那種大機相對。這就是佛陀的智慧,自己要說大法,大家不一定願意接受,讓他們菩薩對菩薩,間接教育,讓大家能呵斥小乘法,使大家瞭解,獨善其身太自私了。所以「恥小慕大」,對自己很不好意思,開始欣慕這種行大乘法的人,他們這樣互相對答,那心的開闊,他們已經聽到了。這是在「方等」,「方等」那時間所說的法,也是《維摩詰經》中,他鞭策小乘,褒揚大乘法。所以這叫做「心相體信」。有時,光是師父說的,每天都這樣說,慈濟人做得有多好,其實去聽外面的人說,「我做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是這樣這樣,我過去是如何的人生,如何轉迷為悟。」別人可以轉迷為悟,我們不能轉迷為悟嗎?這跟這樣的意思一樣。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住生空之理,無度生之心,不希求大果,故曰然 其所止,猶在本處。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但是守在小乘法的人,知道都知道了,但還沒有起自行動,所以「住生空之理」,瞭解這個道理,全都瞭解,「無度生之 心」,但是沒有要度生的心。「不希求大果」,就是這樣一直在自私獨覺,(守在)自己不希望去付出,故曰「然其所止」,這樣就還在那個地方,知道是知道,但要我入人群我還是有猶豫存在,我還是對自己沒信心。所以在這大小乘法,法,我出入沒困難,但我還是守在這當中。發大心、立大願,法入心之後,就要「自起行動」,這就是常跟大家說,瞭解之後,法就要在我們的行動中;所以佛心己心法入心,身體力行菩薩道,這才是真佛教,才是真正修行的人,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1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