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18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1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18晨語簡記   2014/10/18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0月 18, 2014 1:54 pm

感恩薰法香筆記團隊分享
2014101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謂佛以方便力現生現滅
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
示範斷惡修善度諸眾生
一代施教悉成示生滅相


  修行,是一條很長的道路,佛陀,來人間度眾生,不是一生一世,要生生世世,不斷隨著根機因緣,示範在人間,佛陀就是一大事因緣,雖然我們人生說,「我這輩子,下輩子」。但是對佛陀來說,這個大空間,他所面對的就是他的弟子,他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不管眾生,任何一個時代,佛陀還是在這個時代中現相,只是因緣若成熟,他就現為佛,佛相,投入人間,也對世間的...,他就現對世間施大需要。


  就如他是悉達多太子,降兜率,入皇宮,以太子的身份來看人間世俗,唉呀,人間世俗苦啊!不只是苦在生死,最苦是苦在內心,眾生的心,就是啟動,沒辦法停止下來,煩惱不斷複製,做的業是越來越多,佛陀要教導眾生,他就要再示相出家,讓大家知道,修行必定要用很清淨的心,不受家庭的困擾,不受周圍俗事的煩惱,要去取得天地人間的真理,體會之後,才能夠再回來人間,因為這樣,現這樣的相,所以他出家了。


  出家,就是要有這樣的經過,什麼叫做修行?修行就要耐得了苦,修行,要修得無生忍,不管是大自然的境界,或者是在生活中的苦難,他都要能堪得忍受。所以他經過了五年的參訪,這麼長的時間,不怕氣候嚴峻,不怕身體勞苦,到處去訪問,去求法,不怕他如何才能夠真正將這些婆羅門教、外道教,他所修的行,可以化為菁華,去除了邪,邊見、邪見,或者是雜染,不正確的,他取其菁華。


  再想,要回歸到大自然,大自然的道理到底又是什麼?開始就行六年的苦行,這六年的苦行,才是真實,過去五年的參訪面對著人群,是,是道;非,非道。他用他的智慧來吸收,邪見、邊見、禁戒取見等等,這些他都去瞭解,這是入人群,長智慧。然後才在天地宇宙間,來接受到天地大自然的苦,就無生法忍。要一直修,天地間什麼樣的氣候,多少的考驗,他都要很安然自在。然後他面對著人間,以及一切的道理,都將它歸納起來,一直把這些人間的煩惱,天地大自然的道理會和合之後,內心已經是一片的清淨了。


  這六年的時間,瞭解,光是看到苦行就不是..,不是究竟的方法,才會去洗除全身的塵垢,在河水中洗淨,走上來到地上面,因體力不夠,他也是人,就昏倒了。從這樣開始,所以接近到牧女供應的羊奶(乳糜),維持他的體力,體力已經恢復了,發揮了他的智慧,來思考,思考天地人間修行的方式,到底是怎樣?可以將這麼多人修行的道理,怎樣拿來用心,錯誤的,要如何將它過瀘。這種用智慧提煉出來的,每個人,每一個人,修行,都有每一個人的道理在,所以用心啊!


  一直到因緣到了,心很寧靜了,他忽然與那顆星接觸到,眼光與星光會合,忽然之間境界不同,就不是在人間的境界了,天體宇宙的境界,他的本性,本覺與天地會合,忽然間,智慧法海,一望就是「靜寂清澄,志玄虛漠」。他所發的心,與天下眾生人的心,這種志,這麼開闊無邊際、無涯,這是他的心願。所以「三界導師」這一念心,三界內所有的眾生,他都發願,要來引導。引導這些眾生的方向要正確。「四生慈父」,眾生,不管是水中的「濕生」,或者是動物中的「卵」生,或者是「胎生」,在人群中的「胎生」,或者是所有天、地獄的「化生」,就是願意在「四生」、「六道」中,來做度脫眾生。


  所以叫做「三界導師」,同時這念心,「四生慈父」,把所有所有的眾生,納入如他的孩子一樣,孩子是與父同體,因為父精母血,是父親的血脈,所以他不忍眾生受苦難,這種開闊的心情,是佛的心志。所以佛他對待眾生,眾生的苦難,要怎麼樣,道理可以入眾生的心,最近都一直說過,「降尊就卑」,將他很尊嚴的覺悟與發心,他就(降下)與我們人一樣的生活,走入人群去,第一場的說法,這是很大的關鍵,突破了他的境界,來到人間,投眾生的根機,說最根本的法,就是「苦」。人生就是「苦、集、滅、道」,要把眾生「集」來的苦,「十二因緣法」,因緣,開口動舌,舉手投足,人與人之間互相會合,一句話,讓人歡喜,結好緣,一個動做讓人生氣,就生惡因,這種福緣、惡因,自然就會有福果、惡報,這種因緣果報觀,來跟我們教育,讓我們人人,對人要很謹慎,開口動舌,舉手投足,我們要很用心,在我們自己的行動,我們的行為要很戒慎,這樣叫做修行。


  之後,他還要再跟我們說,修行還有很多的方法,「三十七助道品」,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才可以怎麼說話,怎麼樣動作,而且要怎麼樣對我們的身體生理上,可以很透徹瞭解,一個人的人生過程,對自己個人的生命若沒有瞭解,那就會很苦,所以先讓我們知道「四念處」。先瞭解這個身體,不淨啊!大家在造業都是為什麼呢?因為都是有這個身體,人(追)求人,就以為「我」這個身體是永恆的。看到別人美,這是永恆的,沒去想到,人人的身體,實在是不乾淨,尤其是生命無常,沒有去想到,自然就會貪求,男女愛恨情仇,就沒有辦法可以解開,最後,就是求不得,就造很多業。於現在社會比比皆是,很多的苦難就造成了,不只是兩個人的事情,連累其它家庭的也很多,讓社會很多人,很不好的榜樣,也因為有這個身體,貪著享受,造作很多,也矇蔽了很多人的煩惱。這麼多人的煩惱,是非不清,這都是世間法無明中。所以佛陀要教我們「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是對的,不對的,是非分不清,接受在我們的身體,真的也是很辛苦。
  
  這都是在我們的心無常,今天大家說,很好,這個人很好,我們對他起尊重心。有朝一日,什麼時候說這個人很壞,大家就對這些事情,對這個人已經盲目了,這就是「(觀)心無常」。今天我們說要修行,明天我們懈怠心已經起,心,已經法不在心。如何與大家會合,這種造業也是很多。這種(觀)心無常,而且沒辦法透徹「(觀)法無我」,世間法,世間物,到底,哪有什麼是永恆的我?常常跟大家說,什麼東西是永遠我的?人的壽命比東西更快壞掉。蓋一間房子,房子還在,人只能住幾十年,人走了,這間房子留給後代,後代若不懂得保惜,再富麗堂皇的房子,也很快敗壞掉。


  <譬喻品>裡,不就是這麼說,在豪宅裡,四邊都敗壞了,裡面的孩子很多,這樣沒有注意,豪宅裡面已經起火了,還很多人在那地方,不怕啊!這就是譬喻我們人人在這個時代,天地之間這個時代裡,人人還是沒自我覺醒。那麼那位長者,就像是佛陀,來到人間看眾生,是非不分,到處流竄,這種動亂,不捨呀。所以佛陀不得不設種種方便來教誡我們,所以佛他用很溫和的方法,看眾生的因緣根機,有那個因緣,他就慢慢來接觸,不管是羊車、鹿車、牛車,這由眾生去選擇,他若可以一步一步靠近法來,大、小法,都可以受教。這是「佛陀以方便力,現生現滅」。


  佛陀來人間,他也有讓大家瞭解,我是成佛的人,但是我也同樣有生老病死,時間不長,我的壽命才是在八十而已,佛,老來的時候,也是一樣形象是老,跟大家一樣也是病痛纏身。同樣,像這樣現生現滅,就是要跟大家視同平等,只是佛陀他現出了他的智慧,四十多年間跟大家說法,甚至他也現出了修行過程的苦,同時也現出了成道之後,莊嚴的形象。他願意,降下了莊嚴的法身形象,投入人間。所以「示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


  他從開始對皇宮的享受,一直到棄離皇宮,走入修行的道路,是多麼的辛苦,多麼的坎坷呢?大自然的境界,人類冷暖的境界,這些他都經過了,這種走過了很多坎坷的境界,才可以得道成佛,成道成佛之後,用種種的方法,示範,他會說佛與弟子的因緣,也說出了他的身體所受到外來境界的毀謗,他也說出了本身過去所造作的業,這輩子遇到人的毀謗,他還是一樣,很冷靜的態度來接受,這種被毀謗,或者是用環境的壓迫性,來破壞僧團等等。他帶著弟子,還是用修行這念開闊的心,心寬念純,來勸導弟子,這種的示範,「示範斷惡修善」,用種種的方法,有眾生受到苦難,他就用他的「本生過去」,來跟大家分享。


  (所遇的)環境,他也是一樣,我過去若沒有這個因,今生就不會得這個果,就是這樣,用過去的因緣來做譬喻,用現在人間的生活,人對人的環境來譬喻,這無不都是法,這是度眾生的方法。所以他一代施教,教悉,全都成就(「一代施教悉成」),一直到佛陀晚年,最後的時代,他已經都完全(圓滿)了。修行的過程,回歸到「苦集滅道」,將要離開(示寂),很多人很不捨,這就叫做苦,集來了他來人間八十年的時間,這個過程,也說,他也有暗示過,「佛可住世一劫。」偏偏阿難心受魔壓住,所以無法即時留佛一劫,若是佛住世一劫,我們現在佛陀還在喔。所以說來,這就是眾生共業,所以才(只)能夠(得)佛八十年在人間。這是「一代施教悉成」,已經完成了,眾生可以有福,得到佛出現人間,卻是共業,只能夠留下佛法,但是佛不在了。示生滅相,佛陀來人間就是這樣(經歷)過來。


  他將在晚年時,希望孩子可以來接受,接受他的法,弟子來接受法,就像父親,老年來,家產很多,孩子卻還在外面流浪,雖然已經到家了,但是還沒這個大志願,就像是佛陀,身邊有這麼多的弟子,還是沒辦法,從這群弟子中願意表達,要來承擔未來傳法的人。《法華經》裡也有一段,他方菩薩來了,安慰釋迦佛,「您放心,你若離開後,你的法我們會來幫你傳」,佛不允許。眼睛還是一直看,雖然有三次,他方世界(菩薩)願意來娑婆世界接法,佛陀還是希望娑婆世界弟子來接法。(此時),舍利佛才從群眾中站起來,向佛陀說,「佛啊,不是我不肯,是因為眾生太剛強了,難調難伏」,這群弟子,沒人敢接受,(承擔)娑婆世界剛強的眾生。


  有時想到,現在的社會怎會如此?我就會想到,想到舍利弗向佛陀的對答,儘管佛陀這樣的期盼,但這樣親近的弟子,還是不敢立大志,不敢立宏願,所以這大志願發不出來。這是人間眾生的業,太剛強了,所以窮子他在外面流浪,長者已經用方便引導進來了,跟他說話,也很親近了,已經一段時間。過了二十年了,用「二乘法」來牽引他。「小乘」是聲聞、辟支佛、緣覺,他們用這樣的方法,讓他慢慢從聲聞中,聽道理,聽、聽、聽,原來法就是這樣;不只有的因果,還有《方等經》,不只是獨善其身,還要再兼利他人,進入「方等」的法。這慢慢地大家知道了,原來天下人間的道理,到了最後歸空,不過,這因緣還是要再入人群,還是要在人群中去鍛鍊、去造福、去修慧,很多的法還在之後(修證),才能成佛。


經文:「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這是前面的文,已經過了二十年了,用心在造作,「過是已後,心相體信」,開始瞭解了,「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修行,瞭解人是如何做生意,長者他在貿易,貨是如何進來?貨是如何出去?利潤如何?在長者的家庭裡,雖然是做苦力的事情,但是慢慢接近,慢慢也能將他升起來,(讓他)越來越瞭解做生意的方法,不過,還是在勞作中的人。所以「猶在本處」,自己認為我是被僱用的人,我就是盡本分做就對了,還是停留在那個地方。所以下面接下來說


經文:「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


*「此正喻般若轉教時。」
*「前冷水灑面及誘引還家譬。是領解佛以小乘教化兼說權教大乘,即阿含時,方等時。」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這段還是一樣,須菩提前面這樣的譬喻,譬喻將孩子接引到裡面,慢慢知道出入的方法,知道了,不過還是停滯,道理雖然懂,但還是停滯於此。時間過這麼久了,世尊已經慢慢年老了,從「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這樣已經過一半了,二十年間的教育,佛陀的年齡也慢慢一直老了;再經過「般若」,也來到「法華」,佛陀接近八十歲,七十多(歲)了。


  所以「爾時長者有疾」,身體開始有疾病了,同時,內心的煩惱越來越多,「誰能來傳法?誰能受教傳法?」這樣的煩惱更多。所以叫做「自知將死不久」,「再來的時間還有多久?」這是須菩提這樣在譬喻,表達瞭解佛陀的心境。佛陀有年紀了,佛陀也很擔心,現在我們都知道。譬喻「般若轉教」,二十二年的「般若」,也已經進來了,開始「般若」過之後,要轉過來《法華經》時,此時佛陀七十多歲了。從「阿」含而「方等」而「般若」,這條路不斷一直示教過來,佛陀已經年老了。


  這是譬喻這孩子還沈淪著,還不清楚在外面流浪,長者的用心,趕緊要將他叫回來,在半路人要叫他回來,他會怕,就昏過去了。長者只好用水潑他,讓他清醒過來,再次用方便法,將他叫回來,叫回家裡來做很粗重的工作,清除糞穢物。


  這就是表示到了「般若時」,跟他說都空的,什麼都沒有,空了,一切皆空。這「般若時」,慢慢讓他去瞭解,人間什麼都是「空」?你的內心還有煩惱嗎?佛陀說法在這期間,將人人內心煩惱都去除,一直到「無我」的境界。空,空到無我的境界,這就譬喻用冷水洗臉,讓他趕緊清醒過來,沒有什麼可執著,這還是要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讓他能夠煩惱都去除、道理全都體會。原來是人間,彼此一念心,一念之間起,複製了很多煩惱會合。


  就如以前的人,我們都是平平凡凡過日子,大家辛辛苦苦勞作,但是還有家庭五倫,人倫的道理,還有父子、兄弟,還有夫婦、三綱五倫全都還存在著。但是慢慢地,這些道理,都已經都消失了。不過,人的智識越來越開闊,是破壞大地,知道山礦裡有什麼東西,他不惜一切,就去破壞山礦,去取著山礦內很精(華)的東西,這樣來會合天地山河,都已經受人類破壞了,美其名說是科學、美其美說是交通、美其美說是提高經濟,這樣來傷害大地。亂了人心這已經是到達這樣的程度,這總是天地到頭來也是空。受人類破壞,四大不調和,這土地在人類的生活中,在這片土地生活,破壞這片土地來傷害人間,這是佛陀很擔心,很感慨的。


  這是過去的二十年,在(「般若時」)過程中的二十二年,這樣就是將佛法,如何從過程讓大家知道,只好佛與弟子之間,互相用人事來做譬喻。這段「信解品」從開頭就是須菩提,「解空(第一)」須菩提,他已經在「般若部」,《般若經》內,就都已經體會了「空」的道理,所以他代表來表白他們的心態,如何接受這個法、排斥了入人群,因為世間眾生剛強。就像這樣的剛強,為了利益不惜一切,破壞山河大地等等,這就是眾生的剛強,都說「人力定能勝天」,這就是真正滅壞大地的開頭。所以這種「般若時」,要讓大家清醒過來,要在《般若經》裡,分析到來,把這個人四大調和,人若是分析開,到最後還是「無」,什麼都沒有,白骨一堆,只是這樣而已。
 
  所以「誘引還家」,如何來誘引,用冷水臉臉之後,慢慢勸他說,來你不用擔心,那裡有辦法能讓你生活的地方。慢慢誘引,慢慢接近,是「領解佛以小乘教化,兼說權教大乘」,從「阿含」接到「方等」開始,就要進入「般若」,讓他出入無礙。前面不是說過嗎?到「般若時」就出入無礙。


*「此是領解佛說般若,付以大乘空諦,分解真實隨心入性法財。」


  這是表示已經領解,佛說「般若」的時候了,他「付以大乘空諦」,佛陀開始教育眾生,大乘法,空諦,一切皆空,心要開闊,不要計較,這全都是在「般若」裡。慢慢很細膩的分析,法,這項、這項,若將他分開來,就沒有了。包含人的來源,若沒有父精母血就沒有人;而「父精母血,就是一念的貪愛」,若無貪愛,就沒有父精母血,就沒有人,「人間大患」最麻煩就是「人」,這樣慢慢為我們分析,所以「大乘空諦,分解真實隨心入性」,這樣慢慢為我們分析,為我們解釋,讓我們瞭解,從山河大地到人體,一切四大分開,什麼都沒有了,這道理,聽來很深,用心體會與人人的心都有關。


*「眾生有疾,佛即有疾」;佛於涅槃前示現背痛,亦可名為長者有疾。


  長者有疾,長者就是譬喻佛陀,已經老了,身體有病了;所以「眾生有疾,佛即有疾」,因為眾生人間毛病一直生起來了。所以佛陀的心有煩惱(擔憂),(壽命)時間也已經將盡了,所以眾生有心病,佛陀也有病了,這表示與天地共生息,這不只是人的問題,大地也是問題重重。「佛於涅槃前,示現背痛」,佛陀在走路時,忽然間背痛,人很不舒服,「阿難啊,趕緊幫我找一塊平坦的石頭,幫我鋪上尼師壇,我要休息,我背痛,無法前進了」;無法再繼續走下去,要阿難為他找地方。


經文簡釋:
「自知將死不久」;有機則應,為示生人間;機盡應取入滅,為死。今化機將畢,應化機緣將盡,已非久住世時。


  所以,「自知將死不久」。瞭解,這個時刻,就是已經要示入滅的時候了,所以「有機則應」,表示佛陀與眾生有機緣時,他就來示現人間,示生人間,「機盡應取入滅」。佛陀他自己知道,因緣到時,他就藉著皇宮為他的依報,藉著這對父母因緣來正報;皇宮長大,這環境,其實這樣才去體會到,自己享受富貴人生,看到四姓階級如此分明,苦難奴隸的生活,這樣,如此的極端,所以引起了他修行的過程。這過程很短暫,八十年了,開始也示入滅了。「今化機將畢,應化機緣將盡」,這個應化的機緣,佛陀應身來人間,化度眾生的緣將盡了,「已非久住世時」。這時候背痛,就是開始要警愓,再沒多久,在世間沒多久了。


*「佛之應化身,有機可度,則應身出世住世。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則應身入滅。」


*「今佛化緣將畢,示滅不久,故言將死不久。」


  所以「佛之應化身,有機可度」,「有機」的時候,他就來人間度眾生,就是出世住世,這就是因緣「有」的時候。「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所應度的,有緣的都差不多度了;若無緣者,「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無緣的,最起碼這時,走過了一次人間路,雖然還沒有緣,也與他做好了,來生可以度他的緣,所以相約來生。「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則應身入滅」,開始時間也到了,所以就要入滅了。「今佛化緣將畢,示滅不久」,開始要接近涅槃時,剩來沒多久的時間,將死不久。


  各位!佛學,我們要好好把握因緣,佛陀雖然不在了,同樣,我們現在時代的空間時間,與佛陀時代的時間、空間都一樣。所說的空間,是天地之間,天蓋之下,地載之上,只是佛陀出生的空間,離我們較遠,是在尼泊爾迦毘羅衛國,而我們現在住的,是在臺灣,同樣在這片土地,這顆地球上,同樣在這片天。所以我們時間也離得較久,二千多年。二千多年,在人間說多二千多年,若在「忉利天」,才二十多天而已。所以對佛的境界來說,是短暫的。他還在待時機,還是再來人間,因為他與人間有約,有緣的人,已經做來世要度的緣,所以彼此相度,來來回回,把握時間,來世相度。


  今生,若看到你歡喜,對你笑,你說的話,他會聽。這就是與你有緣的人,代替佛陀來接引眾生,就像地藏王菩薩在地獄救眾生。我們大家就說,「我們就趕緊守在地獄門前。」在人間化度,不讓他造業。這樣他就不會墮入地獄,成就地藏菩薩能夠趕緊成佛,因為「眾生未盡,誓不成佛」(「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薩的心,所以我們人要用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1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18晨語簡記   2014/10/18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19, 2014 11:08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十八日星期六)

 

謂佛以方便力現生現滅
初出家乃至成佛得道
範斷惡修善度諸眾生
一代施教悉成生滅相

 

今日偈文後三句有一共通的字,就是「示」,示是開示悟入,佛駝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就是開示悟入,佛陀的責任主要在「開示」,我們的責任是要「悟入」。

示的部份講的很清楚,悟入的部份就看我們自己。

 

眾生有疾,佛即有疾」;佛於涅槃前示現背痛,亦可名為長者有疾。

  長者有疾,長者就是譬喻佛陀,已經老了,身體有病了;所以「眾生有疾,佛即有疾」,因為眾生人間毛病一直生起來了。所以佛陀的心有煩惱(擔憂),(壽命)時間也已經將盡了,所以眾生有心病,佛陀也有病了,這表示與天地共生息,這不只是人的問題,大地也是問題重重。「佛於涅槃前,示現背痛」,佛陀在走路時,忽然間背痛,人很不舒服,「阿難啊,趕緊幫我找一塊平坦的石頭,幫我鋪上尼師壇,我要休息,我背痛,無法前進了」;無法再繼續走下去,要阿難為他找地方。



今天對於這句話「眾生有疾,佛即有疾」很有感觸。這一句很重要,超越心理學的「同理心」(Empathy),已經達到「真心」的境界,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1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