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薰法香筆記團隊
2014101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入道持法無難
聞大乘教實難
先從聞說小乘
漸進可語大法
出入而無疑難
轉煩惱成菩提
修行持法有沒有困難?其實只要有心,我們要入道,入這條菩薩道,只要你願意,願意面向正確的菩提道,提起腳步向前踏,應該不困難,難是難在我們心,心若轉不過來,腳步就踏不開,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聽法,要聽大乘法,確實很困難啊!因為我們的心,所要求的是要對自己有利益,我要求對我有利益的法,叫我去利益他人,跟我一點都沒關係,我為何願意接受呢?多數的人,「先從聞說小乘」開始,佛陀很瞭解,瞭解眾生的心,都小根小機,所以佛陀適應眾生的根機,他從最現實,人生感受得到的法,開頭來說,讓我們知道,確實真的是苦。
感受到,經過了佛陀一一來分析,過去我們看得到的苦,現在我們感受到的苦,世間天地萬物範圍很廣、很大,無常的苦,加上了我們本身老病的苦等等,用種種智慧來分析,光一個苦,苦、苦,無量苦,讓人慢慢去體會人生的苦,這種「先從聞說小乘」開始,慢慢體會到。而我們大家知道嗎?這麼多的苦是從哪裡來?因緣果報啊!開口動舌,你說話要小心,就說很多因緣果報,只要你動個口舌,動個心念,你就會受何苦報。大家相信了,過去生所結的因啊,緣啊,這輩子所受的果啊,報啊。甘願,這樣心就會很寬。
就像在佛經中,也有一段這樣的(經)文,這是佛經中有一段譬喻,就是神通敵不過業力、因果。譬喻過去在罽賓國有一位修行者,這位修行者,已經成阿羅漢果了,他雖然有一大群的弟子,但他單獨生活在山中。在這山裡面,有一天他去採草;(採)染色的草。因為他要染一件衣服,我們出家修行,應該要穿的叫「壞色衣」,我們以前精舍,也常常用黑墨水,用鍋子,煮墨水,泡下去,用白布衣去染,這是我們以前克難的時代,布店沒有灰色的布,若要買很貴。我們就買白棉布,就是普通的粗布,我們買回來放進大鍋裡,煮墨水來染。
同樣的道理,那位阿羅漢也是這樣,他不是用墨水,他是用草,將草放進去煮,草色變成紅土色,他就把衣服丟進鍋裡煮,就是要染那塊布,那件衣服的布。在煮的時候,水滾了,那時有一位養牛的人,正要回去了,開始算牛,「怎會少一隻牛?」開始找啊找,找這隻少掉的牛,「到底去哪裡了?」就來到修行人茅草屋邊,看到這大鍋子,水一直強強滾(臺語。水沸騰的樣子), 探頭看,眼睛所看的,就牛皮,再看好像血水一樣。開始去報官,說,「我丟掉一隻牛,這隻牛已經在一位修行者的鍋中。」
開始官府來了,看了,也(覺得)像牛皮在鍋裡面煮一樣,不分黑白,就這樣把他抓走了,是非不清,就把這位修行者抓走了,一關十二年了。這位修行者,阿羅漢的弟子也有五百人,這五百位弟子十二年間一直找不到他們的師父,其中,十二年過後,一位弟子忽然間有一種感覺,好像是神通,感覺他的師父好像在官府的監獄裡面,看到他的師父在裡面。
趕緊就去官府裡找人,向當地的人說,「你們的監獄中有我的師父,他已經證阿羅漢了,為什麼你將他關起來呢?」官方的人認為,怎會有這樣的人?關在監獄裡都是犯過罪的人,怎麼可能有一位已成道的人關在監獄裡面?趕緊帶他去看。弟子一認出,「師父,你怎麼會關在這裡?」所看到的師父,已經是全身憔悴,頭髮也很長了。這十二年間受盡了折磨,平時要去做苦勞,關的地方是這樣的小,平時做很多的苦勞。
這官府(的人),既然弟子來認這位師父,趕緊去調查那位養牛人所看的境界。養牛人就說:「抱歉啦!那時候去找(過),少了一頭牛。我看到鍋子裡,彷彿是紅紅的水,好像一塊牛皮在哪裡,所以我才去報官府。但是我回去之後,看到我的牛已經在家裡面了,我的牛沒有減少。原來這十二年的冤獄,官府的人趕緊向這位修行者道歉,十二年的冤獄。這位修行者他面露著笑容,就這樣恢復他修行者,比丘的身分。展現他的神通,走出牢房,就這樣停在空中。
官府看到了,大家就趕緊膜拜。下來之後輕安自在。官府的人就問:「你明明有神通,為什麼你願意委屈十二年?為什麼你不要申冤呢?」他輕安自在,回答就是說:「我的過去生中,也是一個養牛的人,那時候有一位辟支佛,同樣也在修行,同樣也在染布,也是同樣,我這個養牛人丟了一頭牛,不分是非,只是看到鍋裡在煮的那件衣服,把它當成是牛皮,同樣我也是去報官府,甚至我惡口辱罵這位修行者;辟支佛,所以我已經有幾生世墮落地獄。
我生生世世都在懺悔,我生生世世都在發願,我如果可以脫離地獄,願意修行。所以生生世世的業報,惡口辱罵修行者,陷害修行者入牢獄,所以受了這麼長久的苦難,好不容易,依報了,這種已經經過了地獄等等等等的苦難,來到這輩子,我應該還要再還的,到這輩子盡了。我很高興,十二年了,能夠出來,所以我輕安自在,感恩啊,依報已盡了!
這就是說,修行要先瞭解因緣果報,這雖然是說小法,但是我們如果不瞭解「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法」,我們無法殷勤精進。「四諦法」,及「四念處」、「四如意足」、「四正勤」,我們就無法真正用功體會。這雖然是說小法,漸次來體會,這樣漸漸的體會,漸漸精進,所以說「漸進可語大法」。我們越去體會,越瞭解人間因緣果報可怕。
我們最近一直在〈信解品〉裡,無不都是以事來解理,希望我們可以更瞭解。我們愈體會,愈了解,了解人間因緣果報的可怕,既有做惡的因緣果報,當然有造福的利益人群,人群中,見諦理的大乘法,所以這叫做漸進。先瞭解小法,在因緣果報中,這樣的因緣果報是真實的,你造惡有惡報,你造福絕對有福報,所以「漸進可語大法」。自然「出入而無疑難」,進出在這個法,入小乘,悉大法,瞭解大法,像這樣全部都不困難,所以「轉煩惱成菩提」。我們自然大小法都瞭解了。從我們累生累世以來所造做的業、煩惱,我們這個時候聽法,瞭解,煩惱漸漸去除,去除一分煩惱,那就增長一分的智慧,所以「轉煩惱成菩提」。
譬如貧窮子,遠的說到「一十二十,乃至五十」,大家講到這個應該清楚,「一十」、「二十」就是形容我們脫離了本性真如,我們凡夫修十善行時,能夠在天堂。而若我們習氣若沒有善,不過我們有持五戒守本分,我們還在人間,這叫做「一十」、「二十」。
人間,我們就是有,慢慢地惹來人我是非,就開始有善,有惡,善惡不斷在拉扯,在互拉,所以善惡拔河,你拉我,我拉你,我會讓惡的拉過去嗎?我若被惡的拉過去,那我就到惡的那邊了,我做惡就比造善還多,偏在惡的一邊,這樣我開始造業,惹來很多煩惱,造作,開始就有三惡道,所以「一十、二十乃至五十餘年」,那就是在五道之中。「餘年」,那就是「四生」,在「五道」、「四生」中輪轉,這是譬喻比較遠的,我們生生世世走過來的路,只是脫離我們真如本性,我們就已經流浪在「五道」、「四生」中,苦不堪呀!
一旦讓我們有因緣接觸到佛法,我們雖然在人間,我們還可以漸次聞法,生生世世都聽法。前面我們又說「二十餘年」,二十餘年就是從聲聞、緣覺。聲聞、緣覺,就是較近的,就是佛陀在「阿含」、「方等」小教轉進「方等」,「方等」是大小教兼施,再進入「般若」空法。就像這樣漸進漸進,到現在那就是在「法華」。所以過去的〈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一直到現在的〈信解品〉,我們一定要深信無疑了,要很瞭解。這位窮子、貧窮子,也已經慢慢接近了。這位長者接近了貧窮子,時間這樣長。「爾時,世尊」這是須菩提的故事講到這裡,長者跟孩子已經會合,言語相通了,開始要安下心來,貧窮子心安下來,講到這裡,須菩提再稱呼「世尊」。
經文:「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
須菩提又再向佛陀這樣說,那個時候長者已年老了,自己知道身體有病,自己知道時間剩下沒多少了,這是須菩提說。所以這位長者,趕緊再對這位貧窮子說。下面這段文說:
經文:「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經文簡釋:
「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喻中道真實法,大乘教理;一理通則應萬法非多。
現在那位長者現出他真實的身份,跟他說,「我有很多的金銀珍寶」,先把他認作孩子,記得嗎?幾天前的文。現在再跟這孩子說,「你知道嗎?你父親就是我,很富有。」「(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倉庫都是金銀珍寶。「其中多少,所應取與」,不管有多少,你應該都可以自由去拿,你應該要知道,這是我這麼多年來,一直接觸你,原來我的身份,在這個家庭裡,我所擁有的東西,你應該全部都有分,因為你進出無難,每一個地方你都可以去,連那個倉庫,出入你都可以知道。
這個意思就是譬喻,譬喻「中道真實法」,真實大乘教理,這是佛陀已經從那個「小乘法」,慢慢把我們帶入了中乘,空,把所有的道理,這真理沒有體相,慢慢教育我們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合成的,成了一切罪業、苦難,這「空中妙有」,大乘真實法這道理,我們知道了,道理既然是一理通,就是應萬法,很多的法還不算多,「一理通,萬理徹」,這個道理我已經通了,「中道真實法」,這大乘道理我都通了,就是萬法也不算多。
瞭解了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佛法有辦法開八萬四千法門,可以應機眾生的煩惱,所以說「一理通則應萬法非多」。一萬法也不算多,不管眾生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法可以對治。
*「約種種法門,亦得隨緣應機言多,勸學中道。」
*「明一切法門,皆是珍寶。」
所以,「約種種法門,亦得隨緣應機言多」。就是這種種的法門,佛陀他開無量數的法門,適應無量眾生的根機,說很多很多的法,說了四十多年了,說不完的法,原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佛陀說這麼多道理,無不是要勸誘我們,好好學,入中道。中道就是不要執「有」,也不要執「空」。你們空的道理,有的道理,兩邊都不要執。這是一個方法,最重要是要你行「中道」,行「中道」的道理。所以「一理通,萬理徹」。
所以「明一切法門,皆是珍寶」,其實這些都是方法,不管談「有」說「空」,這是應眾生根機,這是一種方法,所以,「一切法皆是珍寶」。而且「倉庫盈溢」,每個人都具有,具有真如本性,具有心包太虛,我們人人腦海,本性慧海闊無邊際,就像倉庫一樣,很多很多,可以容納很多,所以叫做「倉庫盈溢」。
經文簡釋:
「倉庫盈溢」:倉庫:定慧,包藏一切思惟,修定智慧,無所缺少。內充外溢,故云:倉庫盈溢。
也可以譬喻「倉庫如定慧」,可以「包藏一切思惟修定智慧」。我們可以好好思惟,就是平時說「禪定」,我們心要專,心定下來,好好思惟,我們要虔誠,要殷勤精進,我們要入人群中造福,在人群中無不是我們法門,所以這是「思惟修定智慧」。所以「無所缺少」,很多很多只要我們思惟修定,自然我們智慧就不會缺少,就與佛同等了。
*「即十八空境相等。」
般若教中,六度萬行具備。權實二智雙顯,內充外溢,故云:倉庫盈溢。
內,向內來說,真的很充足。向外,已經充足、充滿出來,滿到會流出去。這就是表示這個倉庫很飽滿,裡面法已經多到放不下,那這就是本覺慧海。所以我們大家要認定是很富有的人,智慧很充足,「內充外溢」,我們一點都沒缺少。我們大家都富有智慧,人人倉庫都是盈溢,本性慧海,我們覺性就像智慧一樣,常常說「本覺慧海」,意思就是這樣。我們的覺性智慧,就是這樣充足。這樣可以說「空」,如果要說「空」的境界,「十八空」,「十八空相」等等,這就是在《般若經》中,分析很多「空」理,因「阿含」都是說因緣果報,來到「般若」就是分析「空」。這個過後也是沒,這樣分析之後也是「空」。
「十八空境界的相」,十八空裡面所包含,除了說「空法」以外,還包括「六度萬行具備」,雖然說「空法」,但是六度萬行,就像我們常常說「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你付出就付出了,你還要求什麼?付出無所求,沒有什麼好求,要用無求的心,這就是「空」的道理,付出無所求。付出就是「六度」,「六度萬行」,你要不斷付出。時間是空的,分秒分秒過去,哪一個鐘頭、那一個秒鐘你都是把握不到的。時間是空的過去,但是,什麼道理你所經過,你的腦海中就吸收你所做過的。入我們的八識田中,過濾了,你的真實法入第九識,那就是真如本性,是空性,是真實的道理。
真實道理無形無體,就是我們真如本性,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就是「萬行」。「六度」大家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樣付出無所求,不管你做多少,萬行具備,全都包含在其中。
所以「權實二智雙顯」,這就是「十八空」。「內充外溢」,裡面法全都入我們心來,我們的相向外面說話,有道理,有道理,說多少話,適應多少根機,就是適合。什麼叫做十八空,空空很多,內空、外空......等等。
*「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就是這樣「空」,空、空、空,所以付出無所求,不要計較,這樣我們的心,自然就沒有染著。我們開始學佛、學法,沒離開四種,佛經裡他分成四教,五時四教。五時,第一個,佛陀覺悟之後,第一個三七日華嚴說法,這叫做「華嚴時」,瞭解道理,佛陀覺性與天體會一之後,講了華嚴,華嚴境界之後有三七日,思惟要如何把法入人間,就開始從「四聖諦」開始,就這樣,在十二年中,就是「阿含時」。
第三就是「方等(時)」,從「阿含」小教要轉入大法,大小乘兼說,這就是「方等時」。第四就就是從「方等」再轉入「般若」,真空妙有,這真空妙有,那就是六度萬行,這就是佛陀一生說法,「五時四教」。
*「約四教說,別教空理如金,通教空理如銀,藏教空理如珍寶,圓教總攝藏通別教之空,即一切法空為座,故名:倉庫盈溢。」
四種教法:「別教」空理如金一樣,「通教」空理如銀,「藏教」空理如珍寶,「圓教」總攝。圓滿的教育就是總攝,「總一切法,攝一切善」,過去有說過了,這叫做「藏通別圓」。總共有四種的教法,最圓滿的,《法華經》是屬於「圓教」,那就是「空」「有」全都兼說,大小乘全都兼說。所以我們從序品一直到現在,我們有講因緣,有講人事物,譬喻經典,還有偈誦。用種種方法,重重疊疊,要讓大家瞭解,所以「藏通別圓」的空理,就是「一切法空為座」;「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這就是行菩薩道,我們是從佛宅來,「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這是真理,這樣叫做盈溢,很充足的法。
經文簡釋:
「其中多少」;譬喻般若廣略二門,菩薩行般若,應知廣略相,如大品般若為廣說,般若心經為略說,略則為少,廣則為多。
「其中多少」,這就是譬喻「般若」,能夠很廣,也能很簡單,「廣
略二門」,廣的就如《大般若經》,「大般若」很多;若是簡單的,
那就是《心經》,你們每天晚課都有誦《心經》。若是要開闊來說,
那就無量數了;將它攝受起來,「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
沒有煩惱,一切的苦厄完全斷除。這就是《般若心經》,二百多字這
麼簡單,就能解釋了《大般若經》,這就是我們要如何掃除煩惱。所
以我們若能通徹了解,道理了解,一理通,則萬理徹。
經文簡釋:
「所應取與」;自行為取,化他為與。或取以自利,或付出以利他。
所以「所應取與」,「自行自取(自行為取),化他為與」。「自行
」就是自覺,我自己獨善其身,我們自己去做,我們才真正體會得到
。我們已經體會到了,我們要發大心,我們要給人。就是「取」──
「自利」,這個法就是自利自己,獨善其身,而我們若是願意付出,
那就是「施與」,也是付出,給予,給別人。我們既然有,我們也要
幫助人,將此法不只是要自得,我們還要度他。
看看,我們救濟的多少國家,多少貧困的人,我們幫助他之後,我們
向他說道理,他們能接受到幫助,將他(得到)的米還能去幫助比他
更貧困的人。這不只是「我得到這二包米,這就是我的,我能多吃幾
天。」不是。「我今天有得吃,我要趕緊分給別人吃。」這貧中之富
。而我們修行者,我們要成為法中「富中之富」,心靈富有。所以我
們不只是求法入心,我們還要(將)在心中的法外行於人間,去幫助
別人。「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表示我們已經都了解了。
經文簡釋:
「汝悉知之」;金銀財寶為性具功德,其中多少,所應取與,即性空緣起之性用,了達諸法性,是為汝悉知之。
「汝悉知之」,你全都了解,「金銀財寶為性」,這就是功德。金銀財寶是我們人人的本性,我們人人本具的功德,你若有用功,功德還
是你自己的。「其中多少,所應取之(所應取與)」,原來你就有了
,「即性空緣起」,我們的性能用,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只要你體
會到了,一切因緣成熟,我們應該要好好利用它。這面鏡子我們將它
反個面,清淨的能照山河大地,明明了了,我們能了達諸法性空,也
全都能了解諸法富有,這就是「汝已悉知(汝悉知之)」,你都知道
了。所以「性空」的道理,就是來自於一切諸法本性,我們大家全都
具有。
*「性空緣起」:謂一切諸法自性本空,皆從因緣和合而生,若不和合,則無是法。如是諸法性不可得,是名性空。
「皆從因緣和合而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因緣來人間,跟父母的因緣,跟你過去所造作因緣業力所帶來,每一個人都一樣,從緣和合而生,若沒有和合的緣,什麼都沒有。世間這麼多人,其他的人我們都不認識,偏偏我們要住在同一個地方,偏偏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這如果沒有因緣,怎麼可能會合起來?
所以「如是諸法性不可得」,其實如果沒有這些法,我們無法會合,就是有這些法,若沒有就是不可得。所以我們時時看人要「感恩」,感恩的同時,我們要「尊重」,同時我們要「愛」。因為一切的法,就是人人來成就我們,會合這個因緣。所以我們要時時抱著這分感恩心,在法中人人要精進,才有辦法煩惱去除,我們「性空明鏡」,我們的明鏡才可以展現,煩惱擦淨,這面鏡才能清,看到這面鏡,其實裡面都是空,將它擦清淨,你看到外面(的境界)就很富有,學佛我們要真正用心,時時多用心呀!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