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20 晨語簡記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20 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20 晨語簡記   2014/10/20 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20, 2014 3:40 pm

2014102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心佛眾生不異,慎勿恣意拋撒,
故誡道心勿失,一者為菩薩說,
般若教無漏失,二者就理如法。


學佛,要好好用心,我們不是常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的心,即是眾生的心,所以佛心、眾生心,都沒有差別。是我們眾生將這覺,覺性,受無明煩惱遮蔽,我們若能去除無明煩惱,我們的心,清明的性現前,這樣我們也與佛同等,有一片清淨如鏡的心。所以說「心、佛、眾生不異」,沒差別,只是佛心大圓鏡智,一面很清淨,透徹無染的清鏡。就像剛才,我這樣走在前面的走廊上,天空有一光亮的星,原來是月,看到不是很圓的月,但圓的月原在,只是地球、太陽公轉、自轉,所以現在不是(農曆)十五、十六,月不是圓。不過,還是在地球與太陽之間,部份的遮蓋,其實它永遠就是圓的。


這跟我們的心,佛的心都是一樣,佛性清淨,大圓鏡智,人的心若能無明去除,我們的心性若清淨,同樣是那片大圓鏡智,這面鏡子與那面鏡子,一樣都沒受污染,同樣這面鏡子拿來照山河大地,都是一樣。只可惜就是我們將清明的鏡子,累生累世,已經無明不斷複製,不斷污染在我們心中。所以我們現在有這機會,聽法、學佛,每天自我警愓,煩惱不要再來了,在人事物中,待人接物要時時自我警惕。要很謹慎,「慎勿恣意拋撒」。我們的真如本性要顧好,清淨明鏡,不要動不動就將骯髒東西、污染,拿來我們心中,我們的心常常要用功,將它擦啊擦,擦乾淨,不要被灰塵──煩惱、無明、塵惑,一直撒在心鏡上。我們要每天都要勤拂拭,要常常清的乾乾淨淨,不要無明、污垢,又這樣污穢這片心地。


所以我們要常常自我警愓,教誡我們自己,常常在聽法,要自我警愓,法聽入心,警愓是我們自己,自己要懂得謹慎,我們的道心不要失去了。很不容易啊!我們不知道流浪生死,在四生六道多久的時間,這樣(輪迴)過來的,很不容易,現在在佛法中有機會聽法,不要輕易這樣就讓它失去了,失去了道念,我們要多用心。


最重要的,「一者為菩薩說法」,因為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他現相人間,他也是教我們如何修行,要有這樣的耐心,要有這樣經過的苦勞,這種生活要很甘願,長久的時間參訪、苦行等等,很不容易,在剎那間心與天體會合,覺悟了,那心境,華嚴世界現前。三七日說《華嚴經》,完全暢他的本懷,說出了他內心的境界,這是為菩薩說的法。但是,佛是為人間來修行,為人間成佛,常然這是一大事,要回歸人間,來為人間說法。人間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到底這些眾生有這麼容易會接受嗎?因難啊!這我們在《法華經》的後面,佛陀開始就一直一直展示,年紀已大了,將取滅度,但是心還是掛慮在娑婆世界的眾生,接下去,這個法要如何傳?要如何將菩薩道、救度眾生,(這法)要如何傳下去?擔心啊!


他方世界諸菩薩現前,表達「不用擔心,我會替你傳」,佛陀並未允許,眼睛所看是在場的弟子,看,他方的世界菩薩願意來接受,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呢?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來回答:「我們也想要承接,但是,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我們畏懼,我們不敢。」是啊,確實眾生心性剛強,難調難伏,這樣要怎麼辦?所以佛陀他在覺悟之後的心境,他也知道眾生是難調伏,要來接受這真實法,談何容易,是根機沒辦法,不是眾生那樣剛強,是他沒辦法體會到,所以佛陀就要用心,降尊就卑。幾天前講過,開始與眾生一樣,他走入鹿野苑,去成就僧團,三轉四諦法輪,從這樣開始,就是與我們出家人都一樣的生活,同樣所著「壞色衣」、「百衲衣」,同樣每天都要去托缽,天天都是這樣的生活。

但是,歲月不留人,佛陀用盡心,應眾生的根機,時間也這樣過了,經過了「阿含」、「方等」、「般若」,一直到「法華」,後面就是「涅槃」,這樣的時期,這樣經過,其實最大的目的就是為眾生開出了一條大直道,就是菩提道直。這條菩提道,其實是平坦又直,希望人人能走上這條菩提道,覺道,覺悟的道路,最重要要經這條道路,不捨「有情」,所以叫做「覺有情」。菩薩,「菩提薩埵」,意思就是「覺有情」。

我們走在這條大覺康莊大路,卻沒捨離眾生。眾生就是「有情」,不只是人,蠢動含靈都叫做「有情眾生」,但是,這種有情眾生,全都是煩惱重重,塵沙惑、煩惱、無明等等,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要覺悟,覺悟之後的人,入人群中去度眾生,這叫做菩薩。所以,一者,佛陀來人間是一大事因緣,為了菩薩而說法。但是,不是人人一接觸,就能夠覺悟,就有辦法在這大菩提道,這樣去關懷有情的眾生,所以不斷要用盡種種方法。


所以走過了「阿含」、「方等」到「般若」,到「方等」就大小乘兼說了。來到「般若」,就是要讓我們心靈的煩惱都盡除,空掉了一切的煩惱。所以「般若教」,我們要好好用心,我們要啟發我們的心,要行菩薩道,但是入人群不要受眾生習氣污染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自己要警愓,要有「般若教」,不要漏失。「般若(教)」就是說「空」。所以須菩提,來向佛說「窮子」譬喻,譬喻窮子。這是須菩提帶領總共四位;須菩提、迦葉、目睷連、(迦旃延)等四位,來向佛表達。須菩提其實已經體會般若的道理。般若就是智慧,智慧能分析是非,「智」就是分別智,「慧」就是平等慧。這智是分別是非,(慧)看眾生人人都平等,這悲智全都有,我們要學佛,要學這樣,不要漏失了。


所以,「二者就理如法」,每天聽,我們要學,法入心,行在法中,如法生活,所以我們會常講,佛法在生活中,菩薩在人間中,我們要用佛法為我們的生活,生活不離開佛法,人間我們要時時發菩薩心,行菩薩道,在菩提道上覺有情,所以我們要時時要用心。


我們前面說過了,說過了「窮子(喻)」,這位貧窮子,好不容易,已經(讓)長者脫下莊嚴的服裝、瓔珞等等的裝飾,完全褪落。穿「糞掃衣」,與在清掃,打掃的人一樣,這樣的身份去接近,接近到很體貼了,且話也談得來了,一直為他勉勵,一直接引他,接引他入門來,讓他進出無障礙,自如,進出無礙,還讓他知道,其實這裡頭財富無量,這些東西都是我的,我就像你的父親,你就如我的孩子。看,是這樣的不容易啊!從這孩子流浪在外面,好不容易回來到門前,還要再逃走,(長者)趕緊設方法,慢慢去接近,慢慢叫(喚),這樣孩子回來了,說話能投機,帶入門,這是要用多才的心思來陪伴,來教育?已經可以到達談話很(親)近了,所以說「語窮子言」,這貧窮子這樣說:
經文:「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


這些東西如此充足,你要用都能自由取用了,你就是我的孩子,這麼多的東西都可以,東西如何放,放在那兒,要如何取,你都可以自由(取用)。「汝悉知之」,你應該可以用了。(其中)多少,(所應)取與,看你如何用,怎樣你都瞭解了。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無不都是法,用盡了方法,要讓我瞭解。佛陀的用心,就如那位長者,父親找孩子,找回來了,就用心去接近他,讓他不怕,讓他能親近。從義子、義父(相稱),這樣慢慢地將他「箍」,「箍」(臺語音。意「喚」)回來了,這是我們前面說過了。下面再說,
經文:「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這長者說,「那些東西你都能用,放在那裡,你都知道,要多要少你都可以自由(取用)了。」這就是表示佛陀來牽引我們,來教導我們、來教育我們,不論是「四諦法」、「三十七助道品」、「十二因緣觀」等等,於《阿含經》中我們都已經瞭解了。接下來就用「方等」,大小乘法兼施,讓我們慢慢能瞭解。我們凡夫要到佛的境界,我們要經過這樣的道路,斷除煩惱,面對煩惱,不受煩惱來影響我們。所以「方等」 轉入「般若」,啟發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能知道,無形無體的真理,是因為因緣合成會合而來。警惕我們,要好好地入人群中,而不受人群煩惱染著,讓我們進去、出來都很清淨。


就像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在人群中,不論怎麼辛苦,他們都願意。慈濟從開始一直到現在,立足於臺灣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成立以來,一直到一九九一年,我們開始,第一步踏出國際開始,我們一直到臺灣一九九二年開始,臺灣要向外貿易,米糧要進來,臺灣米有剩餘,所以必定要付出。從那時開始,就開始一直做國際救災,那一年,我就說:「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裡煮山河」。還記得一九九一年,我們開始救濟國外時,「一粒米中藏日月」,眾生的飢餓,他們生命中所需要的就是糧食,所以我們開始向外做救濟,那粒米能藏著日月,生命要能飽(足),就是要有糧。


一九九一年走入大陸,一直呼籲,我們進到裡面,要如何幫助他們?第一,就是要米糧,我們很堅持,所以才有此口號「一粒米中藏日月」,我們要集中米糧去付出,延續人人的生命。那時華東水災是一九九一年了。為何叫做「半升鍋裡煮山河」?是因為,大家沒米下鍋,哪怕鍋底的水是清(澈)的,就是有米下鍋,同樣很清,同樣你能看到鍋底(映照)的山或是河水,這鍋底的米很少。因為人民貧困,又受災欠缺米糧,需要的就是米。讓它他們能吃得飽,煮一鍋的濃粥(臺語:洘頭糜,意指「濃粥」)來吃,不要說鍋裡的水是清澈的,希望他們能有充足、充飢的米糧。所以那一年我們說「一粒米中藏日月」,果然,二十多年來,這分情已經用愛鋪過來,所以這已經二十多年了,(慈濟)也從那時候走出了國際。 同那一年,好幾個國家都需要。


直到二OO二年,那時候開始,臺灣米也可以釋放出去(二00二年開始,訂定「糧食人道援外作業要點」)。如今年我們就得到七千三百多噸的米,我們光是送去非洲,就用掉..;全部給我們一萬七千多噸(這是農糧署今年提供的總數),我們光是去非洲的米就有一千四百多噸。一千四百多噸的米,我們就分送到五個國家。看到他們接到米是多麼歡喜,這就是菩薩,他就是佛心。佛心不忍眾生苦,天地之間多少的菩薩遍佈全球。最近波士尼亞,二三天前,他們要去救濟也是很辛苦,八個國家(慈濟人)集合起來,五十多人,經過了四個國家(從德國出發,經四個國家邊界),走了八百多公里,很辛苦,又關關卡卡,完全就是很辛苦的,將資糧送到波士尼亞。


看他們很辛苦,坐十幾鐘頭的巴士,越過八百公里的路程,關關卡卡,因為一台車裡,這麼多國家的人,所以通關很不容易。不過,到達那地方,用心付出,展開了菩薩、佛法,愛無分別種族,菩薩的愛,付出是無所求。看他們得到,能夠溫飽,有禦寒的東西,能裹腹(食物),肚子能吃飽,看到他們展開的笑容,他們就已經很滿足,眾生溫飽就是菩薩的滿足,這就是菩薩心、佛心。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無不就是要教育我們要有這樣的心。那位長者,「視眾生如子」,用盡辦法,讓孩子不餓,能穩定,這也是「窮子喻」,譬喻窮子這段。這段雖然是須菩提譬喻長者的心境,現在也是一樣,這樣在譬喻也是須菩提,譬喻那位長者有這樣的心境,看到孩子能安定、看到孩子穿得溫暖、吃得飽、要用的東西充足,這長者的心就是這樣,(就是)長者的心願。


所以「當體此意」,長者對孩子就是這樣,你要瞭解此心意,無非就是要讓你能溫暖,讓你能飽,讓你能安定。佛陀要給我們的,給我們慧命,慧命的資糧,法的資糧要充足,我們的慧命才能健康,大家要很瞭解此意,所以我們人人要學的是這樣,人人互為道糧,互相成就,我們要在人群中。


「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我是這樣,其實你也是這樣,你也一樣有佛心,你同樣也能入人群中去救度眾生,你同樣能於人群中付出。當然過程很辛苦,但是要不怕辛苦,很甘願。「福從做中得歡喜」,我們要真正去造福人群,造福人群,有福能很富有,所以要在付出中得到歡喜。什麼歡喜呢?法,慧命成長歡喜。
我是如此,你們,大家也應該是如此,所以「我今與汝,便為不異」,你與我都一樣,佛心為己心,不忍眾生受苦難。所以「宜加用心」,大家要再用心一點,過去這麼長的時間,已經將人、事譬喻法、道理,現在應該更知道,要更加用心。過去不知道的,就已殷勤接引、譬喻,現在既然知道,要用心啊!這樣叮嚀,「無令漏失」,不要說法聽,漏了就過去了,不可以。


過去一直說「無漏法」,戒定慧「三無漏學」,我們要時時謹慎,提高警覺,要謹慎不要有漏失,法入心,要銘刻於心版上,要好好地,平常要覺,提高警覺,預防煩惱入心來,不要清淨的心,又再受到污染,有的習氣要趕緊去除。這就是佛陀不斷叮嚀的,要將一孩子帶進來很不容易,何況大地眾生如一子,是三界的導師,是眾生的慈父,慈悲等觀,所有的眾生都平等,真的是不簡單。


經文簡釋:
「我心如是」;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佛心與眾生心,本來同體不二,即自性清淨心,佛以般若為性。


「我心如是」,這麼長的時間,長者接近了他的孩子,現在,「就今時始悟父子,天性本來不異,佛心與眾生心,本來同體不二。」應該….,我們若是學佛的人,到現在應該要知道,為何我們每天誦念「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這是什麼呢?原來佛陀就是這樣用心良苦,循循善誘。四十多年間,這樣殷勤,原來他把眾生當作他的孩子,「視眾生如一子」。「現在」,所說的現在是法華會上,所有聽法的人。舍利佛、須菩提等等僧團領導者,現在全都知道了,那時已經體會到了。「悟」,現在開始體會到了,(佛與眾生如)父子,(佛視)四生如一子,這樣的感覺,就像「天性本來不異」。


我們人間父子關係叫做血脈,父精母血嘛,父親的精、母親的血,父精母血混合,這是天性,就是這是樣來的。「天性本來不異」,都是一樣,我們現在若聽到什麼人有什麼病,「這是遺傳嗎?」這是血脈的遺傳?同樣的道理,一代傳過一代,這種「天性本來不異」,就是血統、血脈,就是這樣傳下去,人就是這樣傳(衍下去)。


但是我們的慧命呢?慧命叫作「法脈」,法,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他經過很辛苦的修行,好不容易,經過了千辛萬苦,終於把心平靜下來。天地宇宙的道理,用「思惟修」。日日在思惟,心很清淨,日日思惟修行。思惟修也可以說是禪,日日都是在禪定中,思惟天地萬物的道理,這樣終於與天體宇宙合一。忽然開朗起來,靜寂清澄,華嚴境界,是很不容易。慧命完全與天體合一,本覺慧海完全開朗,這種慧命法脈要傳給眾生。


佛心與眾生心,因為覺悟的同時,一個念頭:「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在那覺悟的剎那間,體會到人人皆能成佛,如來智性人人本具。因為這樣,充滿了信心,要如何將這個法傳給眾生,只是眾生無始以來,無明煩惱不斷複製,複製,所以養成了無明剛強。佛陀不得不降尊就卑,走入人群,從生活中來教育我們,教育我們與他一樣的生活,同樣守戒律,同樣得到智慧,把心要定下來,「三無漏學」,就是我們真正要學的。


所以「佛心與眾生心,本來是同體不二」,這就是我心如是,我是「大我」,大我是天體宇宙真理、覺性的「大我」,那就是「佛」。佛陀覺悟於天體合一,這大我的覺性如是,「本來同體不二」。佛陀有這樣的覺,覺悟,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覺悟,這就是「自性清淨心」,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心。「佛以般若為性」,即一切完全性空,道理無形無體,已經到完全清淨無染著。這是般若智慧分別,眾生平等。


*「妙有為心大悲、大智、大願,故大悲宏願不住涅槃,有大智故不住著生死。」
人心之性即佛性,亦稱佛心。


所以眾生平等,除了說般若為性,還有妙有為心;妙有就是大悲心,因為視眾生如一子,眾生在受苦難,佛哪能安心,所以妙有,希望人人發心,發大心行大直道,那就是菩薩道。所以妙有心,那就是大悲、大智、大願。因為有大悲宏願不住涅槃,佛陀早就不用來人間,不需要來人間受生老病死,但是他是因緣成就,來人間現相成佛,就是要用他來人間的生老病死,用他的智慧如何來度化眾生,所以他的大悲宏願不住涅槃,有大智所以不住著生死,生如無生,死如無死,佛陀的發心,永遠都活在我們心裡,我們用佛陀所說的教法,用在現在的生活,所以佛陀還是時時倒駕慈航在人間,不捨離眾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也不著生死。心,「人心之性即佛性」,也稱做佛心。


各位菩薩,「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絕對沒有異樣,我們的心與佛的心沒有異樣,我們要常常很謹慎,慎勿恣意,不要放縱,讓無明污染我們的心,把我們的真如本性糟蹋掉了,我們要好好顧守,我們要時時自我警覺,也常常講菩薩法,而且要守在般若,智慧不要漏失掉,生活於佛法中,若能如此,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20 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20 晨語簡記   2014/10/20 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20, 2014 4:1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二十日星期一)

 

法華經有一句「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所以,整部法華經講的是如何走菩薩道成佛,是說給菩薩聽的。這幾句很重要,不是一般經典有的,是佛所護念的大乘經典才有(法華經、無量義經)

 

最重要的,「一者為菩薩說法」,因為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他現相人間,他也是教我們如何修行,要有這樣的耐心,要有這樣經過的苦勞,這種生活要很甘願,長久的時間參訪、苦行等等,很不容易,在剎那間心與天體會合,覺悟了,那心境,華嚴世界現前。三七日說《華嚴經》,完全暢他的本懷,說出了他內心的境界,這是為菩薩說的法。但是,佛是為人間來修行,為人間成佛,常然這是一大事,要回歸人間,來為人間說法。人間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到底這些眾生有這麼容易會接受嗎?因難啊!這我們在《法華經》的後面,佛陀開始就一直一直展示,年紀已大了,將取滅度,但是心還是掛慮在娑婆世界的眾生,接下去,這個法要如何傳?要如何將菩薩道、救度眾生,(這法)要如何傳下去?擔心啊!

他方世界諸菩薩現前,表達「不用擔心,我會替你傳」,佛陀並未允許,眼睛所看是在場的弟子,看,他方的世界菩薩願意來接受,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呢?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來回答:「我們也想要承接,但是,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我們畏懼,我們不敢。」是啊,確實眾生心性剛強,難調難伏,這樣要怎麼辦?所以佛陀他在覺悟之後的心境,他也知道眾生是難調伏,要來接受這真實法,談何容易,是根機沒辦法,不是眾生那樣剛強,是他沒辦法體會到,所以佛陀就要用心,降尊就卑。幾天前講過,開始與眾生一樣,他走入鹿野苑,去成就僧團,三轉四諦法輪,從這樣開始,就是與我們出家人都一樣的生活,同樣所著「壞色衣」、「百衲衣」,同樣每天都要去托缽,天天都是這樣的生活。

 

我們人間父子關係叫做血脈,父精母血嘛,父親的精、母親的血,父精母血混合,這是天性,就是這是樣來的。「天性本來不異」,都是一樣,我們現在若聽到什麼人有什麼病,「這是遺傳嗎?」這是血脈的遺傳?同樣的道理,一代傳過一代,這種「天性本來不異」,就是血統、血脈,就是這樣傳下去,人就是這樣傳(衍下去)。

但是我們的慧命呢?慧命叫作「法脈」,法,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悉達多太子),他經過很辛苦的修行,好不容易,經過了千辛萬苦,終於把心平靜下來。天地宇宙的道理,用「思惟修」。日日在思惟,心很清淨,日日思惟修行。思惟修也可以說是禪,日日都是在禪定中,思惟天地萬物的道理,這樣終於與天體宇宙合一。忽然開朗起來,靜寂清澄,華嚴境界,是很不容易。慧命完全與天體合一,本覺慧海完全開朗,這種慧命法脈要傳給眾生

 

「妙有為心,大悲、大智、大願,故大悲宏願不住涅槃,有大智故不住著生死。」
人心之性即佛性,亦稱佛心。


所以眾生平等,除了說般若為性,還有妙有為心妙有就是大悲心因為視眾生如一子,眾生在受苦難,佛哪能安心,所以妙有,希望人人發心,發大心行大直道,那就是菩薩道。所以妙有心,那就是大悲大智大願。因為有大悲宏願不住涅槃,佛陀早就不用來人間,不需要來人間受生老病死,但是他是因緣成就,來人間現相成佛,就是要用他來人間的生老病死,用他的智慧如何來度化眾生,所以他的大悲宏願不住涅槃有大智所以不住著生死,生如無生,死如無死,佛陀的發心,永遠都活在我們心裡,我們用佛陀所說的教法,用在現在的生活,所以佛陀還是時時倒駕慈航在人間,不捨離眾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也不著生死。心,「人心之性即佛性」,也稱做佛心

 


大悲

妙有為心,大悲心

大悲宏願不住涅槃

大願

行菩薩道

大智

般若為性,般若性空

大智故不住著生死

 

各位菩薩,「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絕對沒有異樣,我們的心與佛的心沒有異樣,我們要常常很謹慎,慎勿恣意,不要放縱,讓無明污染我們的心,把我們的真如本性糟蹋掉了,我們要好好顧守,我們要時時自我警覺,也常常講菩薩法,而且要守在般若,智慧不要漏失掉,生活於佛法中,若能如此,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20 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