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2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21晨語簡記   2014/10/2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0月 21, 2014 2:58 pm

感恩薰法香筆記團隊分享
2014102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以般若為心,如今轉教,
當體佛心為心,即隨佛意,
為菩薩說實法,我汝不異,
就理真諦法,皆如來藏性。
 
  佛心般若,「佛以般若為心」,我們就能知道這心境是多麼清淨啊!靜寂清澄,這境界是多麼美啊!清淨無染著,卻是這宇宙萬物真理都攬入內心,覺性慧海這樣的心境。佛陀他覺悟之後,為眾生觀機逗教,所經過的,經過了「華嚴時」,那種佛性清淨,然後投入人群,「阿含時」十二年.經過了「方等」八年,從因緣果報觀讓我們瞭解,警愓我們若受苦難時,不要埋怨,過去是這樣的因,這樣的緣,今生所得到的,這樣的果,這樣的報。因緣果報,從那念心開始,「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樣一直不斷合成,造就很多因果,生生世世無明緣行、行緣識…..,就這樣一直(緣)下去了。這就是佛陀的慈悲,先用因緣果報觀,讓我們瞭解「苦集滅道」。雖然說起來這麼簡單,二十年中,這期間講過多少法,遇到多少人,度了多少眾生,在二十年間能瞭解因緣果報,這在人間,讓人看得到,感覺得到。
 
  就像我們現在慈濟人在做,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這樣、這樣的個案,各國的個案都是苦,很苦的人生。就像馬來西亞檳城,有一個很大的城鎮,這個地方有一個鄉間,名稱叫做「大山腳」。名稱叫做大山腳,其實它是一個很熱鬧的城鎮,這個城鎮的裡有一很熱鬧的市場,在市場裡面有一位街友,才六十多歲而已,六十六歲,姓鐘的一個人,平時在外面流浪,街頭巷尾,居無定處。有一位在市場有攤位,雖然他是在賣雞,不過他有愛心,就騰出一個攤位,他說,「你晚上若沒地方睡,我這其中一個攤位,晚上你可以來這裡睡。」所以在那大市場的攤位裡,就有這位街友。
 
  這位街友原來有家庭,現在同樣也有家庭,還有兩個兒子,他與孩子跟妻子不合,因為不合,所以孩子就安排他住在一公寓中,但過了不久生病了,生病後就被人送到醫院。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就出院了,出院因行動不方便,他兒子就又安排他去老人院,在老人院調養一段時間,他覺得還是回家吧!想要回去他(之前)那間公寓,他自己就去辦退院,之後回到公寓,公寓早已經出租給別人,他就想,不然就再回去老人院。但是他兒子現在不願意幫他出錢住老人院,家人又不讓他回去,因為這樣,他才流浪街頭。
 
  那個賣雞的人,看到他這樣可憐,所以才會騰出一個攤位,其中,一位在市場賣素食麵的人,覺得他很可憐,這樣地上鋪著就睡,在這個這麼骯髒,市場裡的攤位,晚上就來這裡住,白天沒有地方住。這個賣素食麵的人,她就把個案提報給慈濟人,慈濟人就趕緊去看,看這位老人,真的這樣的生活不是辦法。我們現在馬來西亞資深委員,他們就要再開始帶,現在見習、培訓(志工)等等,就帶人去陪伴這位老人,才六十幾歲,但是身體不好,又流浪街頭,又沒地方住,跟這些新(發意)的慈濟人;見習、培訓,讓他們去看人生有這樣的環境。與他作伴,常常去跟他聊天,輔導他等等,安排他到公家的養老院,設法,替他奔走,為他安排進去了,讓他在裡面,過得很有尊嚴,還有一群菩薩朋友常常鼓勵他,所以他的精神振作起來,開始變一個人,雖然住在政府的老人院,卻也因此有精神體力,換他可以幫助人了。
 
  這個事情,市場裡的人就很佩服,慈濟人改變這種苦難人的人生。就又有一位,在這個市場裡面的攤販,再提報一個個案給慈濟(市場裡賣椰漿的馬來婦女,提報拾荒老人個案給慈濟),這個個案,是一位阿婆,已經79歲了,79歲,她在家裡,幾年前,忽然間一把火,把他的房子燒掉,屋頂都燒的精光,只剩下屋頂的梁與骨架而已,但是她就是住在裡面。她白天,就是有下雨,就靠雨天吃、喝。如果沒有月亮的時候,就點蠟燭來看,若是有月亮時,有月亮,她就靠月光度過晚上。白天就是出去撿紙、撿破爛,拿去賣,這樣在生活。
 
  這個阿婆是不是孤單老人?其實她有7個兒子,3個女兒,但是她的先生年輕時愛賭博,不照顧家庭,把她3個兒子賣掉、2個女兒也賣掉,剩下4男1女,這樣在過日子。但是先生往生之後,接續著她的孩子也往生3個,剩下來,最大的兒子與最小的女兒,她又是和….最大的兒子與母親不合,所以平時都不來管母親的生活,最小的女兒已經嫁人了,不過女婿跟女兒願意帶她去與他們一起住,老人就想,女兒已經嫁人了,生活也不是很好,就不願意去拖累女兒。所以還是自己孤單。這間房子火燒之後,她就同樣住在這間廢墟裡,根本沒有屋頂,就像一堆廢墟一樣。就住在那裡面,有月亮時,月來照光,沒有時,就點一支蠟燭;有雨時,就接雨水來喝,沒有雨時,就跟鄰居討水來用,幸好女婿、與女兒,他們能送早餐、晚餐(女兒女婿每天送晚餐給阿嬤,早午餐阿嬤在市場拾荒,有善心人士會供應),中餐她就是在外面撿破爛,過這樣的生活。
 
  慈濟人接到這個個案,開始去找,去市場,看她有沒有去撿破爛,找不到人。到她的家裡,當然大家看到不相信,這間房子有人住,不相信,這已經是破爛成這樣,總是一堆廢墟,所以大家認為不可能住在這裡,那裡也沒人,白天去看也沒有人,所以再去問提報的人,明明就住在那裡,再度到街上、市場裡找,果然有這位阿嬤,已經這麼多歲,將近八十歲了。人都是駝背著,全身很骯髒。叫阿嬤帶路,帶我們去看妳住的哪裡,阿嬤就帶我們去她住的地方,「對呀!原來我們已經來過。」所以在七月初接案,第三次才跟阿嬤接觸到。看到阿嬤住在這樣的房子,要怎麼生活?找到了她的女婿與女兒,表達他們的心意,要把阿嬤帶回去,但阿嬤就是這很堅持,不肯回去,所以那些見習、培訓委員;這又是另外一組了。她們就覺得,「來!大家的力量,群策群力,大家力量集合起來。」
 
  她的女婿剛好是泥水工,大家配合女婿的時間,「來啊,這間房子將它修理好。」就這樣,趕緊採購原料、建材,要如何把這間廢墟再重建起來。這樣開始,九月初開始動工,九月底這間房子已經完成了。慈濟人從接案那一天,每天,雖然房子在規劃,整理土地,規劃,採購等等,不過阿嬤還是由慈濟人不斷陪伴,輔導阿嬤不要不洗澡,要常常保持乾淨。房子蓋好了,阿嬤她的身形也已經變了,身體乾淨了,而且愁容變成了笑容,那間房子住起來很安穩,還有浴室等等,她說:「怎麼想也不敢想有今天這一天。」一直向慈濟人表達,「我可是沒錢給你們喔!」慈濟人一直告訴她:「妳安心,這是大家用愛會合起來的,你就像我們母親一樣。」很親切,去抱她、去疼惜她,這樣轉變人心。
 
  這些培訓與見習的委員,這些慈濟人大家互相分享,人生我們這條路走得最對,我們平時聽法、薰法香,瞭解了佛心為己心,人人本具佛性,佛性的大慈悲,大慈悲的感覺是怎樣,師父常常說:「法要入心、行要在法中,自然就可得到法喜充滿。」看到這位阿嬤,又想到那位街友,我們都互相分享,大家法喜充滿,這叫做菩薩道,這條路我們走的很對,大家很歡喜。七月提到一而再,再而三,終於找到人,開始這樣準備,這樣行動,短短幾個月時間,體會到行菩薩道,那分法入心,行在法中那分的歡喜,這就是菩薩的教法。
 
  「佛以般若為心如今轉教」,他從「阿含」的時代,說因緣果報觀,慢慢十二年後轉入「方等」,「方等」開始就大小乘兼說,從小乘開始要帶入中乘、大乘來,八年的時間已經轉入「般若」了,八年後轉入「般若」,就是佛說「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後,開始就轉入「般若」了。《般若經》也是一樣講很多,分析真諦無體無相,是如何去合成變成人間共業?其實,一切無體無相,透徹了道理,這種的智慧,成就我們的慈悲,所以付出無所求,所得到的就是法喜充滿。
 
  這在「當體佛心為己心」,這樣去體會,人人本具佛性,開始瞭解了,這就是佛的大慈悲心。佛心是這樣,大慈悲在我們的力量會合起來,也是力量這樣大,可以救濟眾生。這是「隨佛意」,佛陀這樣的法,我們這樣聽,我們這樣學,我們這樣做,就是佛法。所以,「為菩薩說實法我汝不異」,佛陀常常大乘法為菩薩說,所以常常說,我跟你沒有差別,因為佛、眾生、心三無差別,我與你哪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共同都有一個佛心,我們共同人人本具佛性,真如本性,只是我們覺性被無明、煩惱惑等等,將我們遮蔽了,所以我們原本的覺性,被無明遮蔽了。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漸漸瞭解了,法,這條路是這樣走過來。「就理真諦法皆如來藏(性)」,就這個道理,我們入這條道路來走,原來我們所做的一切,所聽的法,將它會合起來,這就是如來藏識,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像昨天說過,昨天的經文這樣講:
 
經文:「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須菩提來描述佛陀,就像長者接近他的孩子一樣,這位長者接近那位貧窮子,慢慢慢慢接近,表達彼此心意,表達了他有很富有的庫藏,很多的財寶,讓你進出全都很自由,要用,隨便你用,我的心已經很坦然,所有的都是你的。這已經表達了佛陀無私的心,「視眾生如一子」這樣的心態。所有的法,佛陀富有的智慧,一直用方法讓我們瞭解,從淺慢慢入深。從「有」的因緣果報,分析到「一切皆空」的「般若」,到了「般若」期間,又要轉入「妙有」真如本性。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大家要體會,佛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這本來的心懷,佛陀他的心懷,一直要暢演本懷,但就是眾生的根機,一直都還是很不整齊,不得不觀機逗教。一直到年邁了,不能不講了,才開始,「法華涅槃(時)」,開始這樣來分析,過去的道理是怎樣引進來,大家走過的路,就是步步踏實。時間這樣快在過,總是希望人人「當體此意」,要瞭解佛心己心,大家也有辦法。佛陀為了救濟眾生來人間,我們人人即時就能夠將大家愛會合起來,也可以合心合力來救濟眾生。佛陀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但是佛陀的智慧,我們就是要學,所以我們要用心。
 
  接下來,「所以者何」,到底什麼事情?為什麼佛陀能這樣,把這個法,長久以來觀機逗教?為什麼一直不捨眾生?這是為什麼?是佛陀的大悲心。「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佛陀他所表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本具佛性,為什麼佛陀不捨眾生?第一次覺悟之後,第一個念頭「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因為這樣,佛陀希望人人能夠回歸本性。眾生都能救,因為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就是因為這樣,「今我與汝,便為不異」。我有我的真如本性,你也有你的真如本性,我與你都一樣,所以「便為不異」。我與你都沒有分別。所以「宜加用心」,你們要相信要好好用心,「無令漏失」,不要讓它漏掉了,現在既然知道了,我們學佛,學就要入心,不要這耳聽,那耳出,現在聽,馬上就忘記。我們(對)法,真的要用入心。
 
*「佛以慈悲般若為心,親證諸法畢竟空性。一切有為諸法畢竟空寂。」
*「菩薩所行,緣苦眾生,是佛所教菩薩大道行,而不違度生本願,故名:我心如是。」
 
  人生是苦,真是苦啊!剛剛講過,馬來西亞有這樣二個個案,我們台灣像這樣的個案有多少呢?苦呀,真是苦,我們都看得到。所以「佛以慈悲般若為心,親證諸法畢竟空性」,佛陀他現身人間、示相在人間,展示了生老病死的人間過程,他如何看待人間這種不平等人間的苦難,為了要解決,讓大家更能體會,要如何去讓眾生都能平等。所以我們一直說「慈悲等觀」,要如何發揮我們的慈悲心,我們才有辦法,將人與眾生平等觀。不是人愛人而已,人要愛一切動物,所以不食眾生肉,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科學家發現了,天災人禍,唯有人人素食,才有辦法讓溫室(效應);一直升高的溫度,降溫下來,就要人人素食。現在科學家,也已經這樣發出聲音來了,可見佛陀他證悟到的,那個覺悟的大道理,他要我們人人「慈悲等觀」,要很平等來看待眾生,因為佛陀說,「六道輪迴」,或是「五道四生」,全都是….,無不都是皆有佛性,因「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瞭解,佛陀所體悟到,「(諸)法畢竟空性」。畢竟空,就是眾生一直在造業,佛陀體悟,「一切有為諸法畢竟空寂」。所以常跟大家說,佛陀覺悟那個心靈的境界,是靜寂清澄的境界,是多麼悠遊自在,一個很美的境界。所以,「菩薩所行」,就是「緣苦眾生」。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要到達與佛一樣的「畢竟空」的性,能夠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最重要,我們要好好所行、所緣苦眾生,這叫做菩薩行,要緣苦眾生。
 
  每天就是這樣說,要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所以這叫做出淤泥的蓮花,菩薩的心就是這樣,所以「緣苦眾生」,這是「佛所教菩薩大道行」。佛陀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教育我們行菩薩道,鋪這條大路,大菩提大直道,就是要讓我們走,我們自己要去身體力行,就是「教菩薩大道行」,這是佛陀所教。「而不違度生本願」,度眾生的本願,我們既然發心了,「發心容易,恆心難」,我們要發心,我們既然發心,就要把握當下,要恆持在我們剎那間所發的這一念心,我們要永遠保持著,還要身體力行,行在苦難中的眾生,去救拔苦難。
 
經文簡釋:
「當體此意」;當體解大道,發度生之願,不離慈悲與智慧,二德莊嚴具足。
智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如此乃可為說般若,轉教菩薩。
 
  「我心如是」,這就是再解釋,前面我們說過,「我心如是」,這念心,佛陀就是要教育我們,我們人人要「當體此意」,就是當體,體解大道,每天的「三皈依」不就是這樣念:「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早晚課,不也是這樣念嗎?「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領大眾,一切無礙。」這不就是要度眾生發揮你的智慧、啟發你的慈悲。所以,「當體(解)大道」,我們要好好體解大道。發度眾生的心願,我們一定要這樣的發願。「不離慈悲(與智慧)」,不要離開慈悲與智慧,因為我們學佛,要行慈悲入人群中,人人的苦,現相給我們看,證實佛陀「四諦法」──苦、集、滅、道,讓我們在人群中看到人間苦。在人人身上,各人就有不同的藏經故事。看看這兩個家庭就不一樣,那個老婆婆,她先生年輕時愛賭博,總共生了十個小孩,賣了三個兒子,二個女兒,最後剩下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偏偏這樣一個一個往生。剩下來的,是一個不孝的兒子,孝順的女兒,家庭(經濟)不好。你看這個教事,與前面那個故事,有孩子,但是個性與孩子、妻子不合,所以流落街頭,每個人生活背景不同,他們有他們一本經,我們在不同的人生,可以體會很多智識,很多智慧。所以慈悲與智慧「二德莊嚴具足」。佛陀已經成佛,他是慈悲、智慧,莊嚴具足,這二德都已經完成,我們就是要向佛陀學。
 
  「智」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我們不斷要再聽法,要多瞭解,這是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我們要學,就要實行,我們才有辦法到悲智二德莊嚴的程度。所以我們就開始學,「悲智雙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如是乃可為說(般若)」,還記得嗎?前面的<譬喻品>一直說,這樣這樣的人,我們才能向他說,若是不能瞭解,我們就不能夠向他說,很多,我們應該要瞭解,這「為說般若(,轉教菩薩)」,這空理將它轉為菩薩道。先瞭解道理,智慧成就,讓他們啟發慈悲。
 
經文簡釋:「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此有四意:
一、解脫不異:三乘同坐解脫床,除諸無明惑,故名不異。
二、證理不異:諸法皆如是,故名不異。
三、說法不異:得佛教育令傳說般若,與佛所說不異。
四、父子不異:就今時聞法領解法脈相傳,乃知父子天性本來不異。
 
  所以說:「今我與汝,便為不異」裡面還包含四種的意思,第一:「解脫不異」。佛陀可以解脫、覺悟,我們大家都能解脫覺悟,只要有像佛陀這樣的慈悲心,為眾生而修行,為了解決眾生的苦難,而修行,而覺悟。我們如果可以這樣,自利利他,為了利他,所以我們求法,若能這樣,與佛的解脫也沒有不同。所以「解脫不異」,就是「三乘同坐解脫床」,不管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都可以一步一步向前走,人人本具佛性,總是平等,一樣「同坐解脫床,除諸無明惑」,要坐這張床,就是一條件,要把無明惑全部去除,不要再起煩惱心,不要再起心動念,如果可以這樣,這解脫床,是三乘共坐,聲聞、緣覺(、菩薩),但是,人人要去除煩惱,斷煩惱,不要再結恩怨。
 
  第二就是「證理不異」。道理就是都一樣平等的,「諸法皆如是,故名不異」,所有所有的法都是一樣,不管是因緣果報(「阿含」)、「般若」、「華嚴」,或者者是「法華」,「涅槃」、「方等」,都是一樣的道理。要看我們如何聽法,如何來吸收法。所以「諸法皆如是,故名不異」,看我們的根機,如何聽、如何修。
 
  第三是「說法不異」,我們「得佛教育另傳說般若」,我們要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佛法是這樣這樣流傳到現在,二千多年了,這個法,無異樣,但要靠有人傳。所以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傳法,而且要傳智慧的法。「令傳說般若,以佛所說不異」,我們就要很用心。
 
  第四是「父子不異」。「就(今時)」,這時候,就是法,「聞法領解法脈相傳」。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只要你能體會法,法入我們的心,把佛陀他所體會的道理,若都能會合起來,就像在傳法脈一樣,精神理念法脈相傳,這就像父子天性,本來不異,血統或是法統,是血脈或是法脈,若可以代代相傳,都是無異樣。
 
經文簡釋:「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有二義:
一是約教,為菩薩說,不可漏失。
二是約理,此是汝自本具物,不可漏失。
故所有自利、利他之功德,故當勿令漏失。
 
  所以,經文就說「宜加用心,無令漏失。」要好好用心,不要漏失掉,這還有兩項:
  一是「約教」來說,如何來教育,當然佛陀是為教菩薩,教導人人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要漏失了。第二「約道理」的面來說,此是「汝自本具物」,因為我們人人,本來就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所以不可漏失。交代我們,我們本來真如本姓不要漏失了,前面教育我們,你要行菩薩道,現在再向我們叮嚀,這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不是人家教我們、不是別人給我們。不是佛陀特別給我們,是我們人人本具,本具有與佛同等的智慧,清淨無染的佛性,是我們人人都本具。
 
  所以我們要顧好這念真如本性,不要讓它被污染了,這個地方「不可漏失」,就是不可去惹來無明,才不會再污染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我們要常常保持,所以叫做「勿令漏失」。各位,學佛要好好用心,佛法原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覺悟的佛性,原來是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本具有,我們要好好照顧清淨,不要漏失。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21晨語簡記   2014/10/2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0月 21, 2014 5:2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星期二)

 

有重要心得寫在最後,感恩。

 

佛以般若為心,如今轉教,
當體佛心為心,即隨佛意,
為菩薩說實法,我汝不異,
就理真諦法,皆如來藏性。

 

佛心般若,「佛以般若為心」,我們就能知道這心境是多麼清淨啊!靜寂清澄,這境界是多麼美啊!清淨無染著,卻是這宇宙萬物真理都攬入內心,覺性慧海這樣的心境。佛陀他覺悟之後,為眾生觀機逗教,所經過的,經過了「華嚴時」,那種佛性清淨,然後投入人群,「阿含時」十二年.經過了「方等」八年,從因緣果報觀讓我們瞭解,警愓我們若受苦難時,不要埋怨,過去是這樣的因,這樣的緣,今生所得到的,這樣的果,這樣的報。因緣果報,從那念心開始,「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樣一直不斷合成,造就很多因果,生生世世無明緣行、行緣識…..,就這樣一直(緣)下去了。這就是佛陀的慈悲,先用因緣果報觀,讓我們瞭解「苦集滅道」。雖然說起來這麼簡單,二十年中,這期間講過多少法,遇到多少人,度了多少眾生,在二十年間能瞭解因緣果報,這在人間,讓人看得到,感覺得到。

 

佛以般若為心如今轉教」,他從「阿含」的時代,說因緣果報觀,慢慢十二年後轉入「方等」,「方等」開始就大小乘兼說,從小乘開始要帶入中乘、大乘來,八年的時間已經轉入「般若」了,八年後轉入「般若」,就是佛說「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後,開始就轉入「般若」了。《般若經》也是一樣講很多,分析真諦無體無相,是如何去合成變成人間共業?其實,一切無體無相,透徹了道理,這種的智慧,成就我們的慈悲,所以付出無所求,所得到的就是法喜充滿。

 

這在「當體佛心為己心」,這樣去體會,人人本具佛性,開始瞭解了,這就是佛的大慈悲心佛心是這樣,大慈悲在我們的力量會合起來,也是力量這樣大,可以救濟眾生。這是「隨佛意」,佛陀這樣的法,我們這樣聽,我們這樣學,我們這樣做,就是佛法。所以,「為菩薩說實法我汝不異」,佛陀常常大乘法為菩薩說,所以常常說,我跟你沒有差別,因為佛、眾生、心三無差別,我與你哪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共同都有一個佛心,我們共同人人本具佛性,真如本性,只是我們覺性被無明、煩惱惑等等,將我們遮蔽了,所以我們原本的覺性,被無明遮蔽了。所以我們現在已經漸漸瞭解了,法,這條路是這樣走過來。「就理真諦法皆如來藏(性)」,就這個道理,我們入這條道路來走,原來我們所做的一切,所聽的法,將它會合起來,這就是如來藏識,人人本具真如本性。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須菩提來描述佛陀,就像長者接近他的孩子一樣,這位長者接近那位貧窮子,慢慢慢慢接近,表達彼此心意,表達了他有很富有的庫藏,很多的財寶,讓你進出全都很自由,要用,隨便你用,我的心已經很坦然,所有的都是你的。這已經表達了佛陀無私的心,「視眾生如一子」這樣的心態。所有的法,佛陀富有的智慧,一直用方法讓我們瞭解,從淺慢慢入深。從「有」的因緣果報,分析到「一切皆空」的「般若」,到了「般若」期間,又要轉入「妙有」真如本性。

 

經文:「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大家要體會,佛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這本來的心懷,佛陀他的心懷,一直要暢演本懷,但就是眾生的根機,一直都還是很不整齊,不得不觀機逗教。一直到年邁了,不能不講了,才開始,「法華涅槃(時)」,開始這樣來分析,過去的道理是怎樣引進來,大家走過的路,就是步步踏實。時間這樣快在過,總是希望人人「當體此意」,要瞭解佛心己心,大家也有辦法。佛陀為了救濟眾生來人間,我們人人即時就能夠將大家愛會合起來,也可以合心合力來救濟眾生。佛陀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但是佛陀的智慧,我們就是要學,所以我們要用心。
 
  接下來,「所以者何」,到底什麼事情?為什麼佛陀能這樣,把這個法,長久以來觀機逗教?為什麼一直不捨眾生?這是為什麼?是佛陀的大悲心。「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佛陀他所表的,因為我們大家都本具佛性,為什麼佛陀不捨眾生?第一次覺悟之後,第一個念頭「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因為這樣,佛陀希望人人能夠回歸本性。眾生都能救,因為人人都有真如本性,就是因為這樣,「今我與汝,便為不異」。我有我的真如本性,你也有你的真如本性,我與你都一樣,所以「便為不異」。我與你都沒有分別。所以「宜加用心」,你們要相信要好好用心,「無令漏失」,不要讓它漏掉了,現在既然知道了,我們學佛,學就要入心,不要這耳聽,那耳出,現在聽,馬上就忘記。我們(對)法,真的要用入心。

 

佛以慈悲般若為心親證諸法畢竟空性一切有為諸法畢竟空寂。」
菩薩所行,緣苦眾生,是佛所教菩薩大道行,而不違度生本願,故名:我心如是。
 
  人生是苦,真是苦啊!剛剛講過,馬來西亞有這樣二個個案,我們台灣像這樣的個案有多少呢?苦呀,真是苦,我們都看得到。所以「佛以慈悲般若為心,親證諸法畢竟空性」,佛陀他現身人間、示相在人間,展示了生老病死的人間過程,他如何看待人間這種不平等人間的苦難,為了要解決,讓大家更能體會,要如何去讓眾生都能平等。所以我們一直說「慈悲等觀」,要如何發揮我們的慈悲心,我們才有辦法,將人與眾生平等觀不是人愛人而已,人要愛一切動物,所以不食眾生肉,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科學家發現了,天災人禍,唯有人人素食,才有辦法讓溫室(效應);一直升高的溫度,降溫下來,就要人人素食。現在科學家,也已經這樣發出聲音來了,可見佛陀他證悟到的,那個覺悟的大道理,他要我們人人「慈悲等觀」,要很平等來看待眾生,因為佛陀說,「六道輪迴」,或是「五道四生」,全都是….,無不都是皆有佛性,因「蠢動含靈(皆有佛性)」。
 
  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瞭解,佛陀所體悟到,「(諸)法畢竟空性」。畢竟空,就是眾生一直在造業,佛陀體悟,「一切有為諸法畢竟空寂」。所以常跟大家說,佛陀覺悟那個心靈的境界,是靜寂清澄的境界,是多麼悠遊自在,一個很美的境界。所以,「菩薩所行」,就是「緣苦眾生」。教導我們,如果我們要到達與佛一樣的「畢竟空」的性,能夠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最重要,我們要好好所行、所緣苦眾生,這叫做菩薩行,要緣苦眾生

 

每天就是這樣說,要入人群中,不受人群污染,所以這叫做出淤泥的蓮花,菩薩的心就是這樣,所以「緣苦眾生」,這是「佛所教菩薩大道行」。佛陀真正的教育,就是要教育我們行菩薩道,鋪這條大路,大菩提大直道,就是要讓我們走,我們自己要去身體力行,就是「教菩薩大道行」,這是佛陀所教。「而不違度生本願」,度眾生的本願,我們既然發心了,「發心容易,恆心難」,我們要發心,我們既然發心,就要把握當下,要恆持在我們剎那間所發的這一念心,我們要永遠保持著,還要身體力行,行在苦難中的眾生,去救拔苦難。
 
經文簡釋:
當體此意」;當體解大道,發度生之願,不離慈悲與智慧,二德莊嚴具足。
智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

如此乃可為說般若,轉教菩薩。

 

我心如是」,這就是再解釋,前面我們說過,「我心如是」,這念心,佛陀就是要教育我們,我們人人要「當體此意」,就是當體,體解大道,每天的「三皈依」不就是這樣念:「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早晚課,不也是這樣念嗎?「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領大眾,一切無礙。」這不就是要度眾生發揮你的智慧、啟發你的慈悲。所以,「當體(解)大道」,我們要好好體解大道。發度眾生的心願,我們一定要這樣的發願。「不離慈悲(與智慧)」,不要離開慈悲與智慧,因為我們學佛,要行慈悲入人群中,人人的苦,現相給我們看,證實佛陀「四諦法」──苦、集、滅、道,讓我們在人群中看到人間苦。在人人身上,各人就有不同的藏經故事。看看這兩個家庭就不一樣,那個老婆婆,她先生年輕時愛賭博,總共生了十個小孩,賣了三個兒子,二個女兒,最後剩下一個女兒四個兒子,偏偏這樣一個一個往生。剩下來的,是一個不孝的兒子,孝順的女兒,家庭(經濟)不好。你看這個教事,與前面那個故事,有孩子,但是個性與孩子、妻子不合,所以流落街頭,每個人生活背景不同,他們有他們一本經,我們在不同的人生,可以體會很多智識,很多智慧所以慈悲與智慧「二德莊嚴具足」。佛陀已經成佛,他是慈悲、智慧,莊嚴具足,這二德都已經完成,我們就是要向佛陀學。
 
  「智」是「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我們不斷要再聽法,要多瞭解,這是自利;「悲」是、下化眾生」,屬於利他我們要學,就要實行,我們才有辦法到悲智二德莊嚴的程度。所以我們就開始學,「悲智雙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如是乃可為說(般若)」,還記得嗎?前面的<譬喻品>一直說,這樣這樣的人,我們才能向他說,若是不能瞭解,我們就不能夠向他說,很多,我們應該要瞭解,這「為說般若(,轉教菩薩)」,這空理將它轉為菩薩道。先瞭解道理,智慧成就,讓他們啟發慈悲。
 
經文簡釋:「今我與汝,便為不異,」
此有四意:
一、解脫不異:三乘同坐解脫床,除諸無明惑,故名不異。
二、證理不異:諸法皆如是,故名不異。
三、說法不異:得佛教育令傳說般若,與佛所說不異。
四、父子不異:就今時聞法領解法脈相傳,乃知父子天性本來不異。
 
  所以說:「今我與汝,便為不異」裡面還包含四種的意思,第一:「解脫不異」。佛陀可以解脫、覺悟,我們大家都能解脫覺悟,只要有像佛陀這樣的慈悲心,為眾生而修行,為了解決眾生的苦難,而修行,而覺悟。我們如果可以這樣,自利利他,為了利他,所以我們求法,若能這樣,與佛的解脫也沒有不同。所以「解脫不異」,就是「三乘同坐解脫床」,不管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都可以一步一步向前走,人人本具佛性,總是平等,一樣「同坐解脫床,除諸無明惑」,要坐這張床,就是一條件,要把無明惑全部去除,不要再起煩惱心,不要再起心動念,如果可以這樣,這解脫床,是三乘共坐,聲聞、緣覺(、菩薩),但是,人人要去除煩惱,斷煩惱,不要再結恩怨。

 
  第二就是「證理不異」。道理就是都一樣平等的,「諸法皆如是,故名不異」,所有所有的法都是一樣,不管是因緣果報(「阿含」)、「般若」、「華嚴」,或者者是「法華」,「涅槃」、「方等」,都是一樣的道理。要看我們如何聽法,如何來吸收法。所以「諸法皆如是,故名不異」,看我們的根機,如何聽、如何修。
 
  第三是「說法不異」,我們「得佛教育另傳說般若」,我們要好好接受佛陀的教育,佛法是這樣這樣流傳到現在,二千多年了,這個法,無異樣,但要靠有人傳。所以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傳法,而且要傳智慧的法。令傳說般若,以佛所說不異」,我們就要很用心
 
  第四是「父子不異」。「就(今時)」,這時候,就是法,「聞法領解法脈相傳」。不管你在什麼時候,只要你能體會法,法入我們的心,把佛陀他所體會的道理,若都能會合起來,就像在傳法脈一樣,精神理念法脈相傳,這就像父子天性,本來不異,血統或是法統,是血脈或是法脈,若可以代代相傳,都是無異樣。
 
經文簡釋:「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有二義:
一是約教,為菩薩說,不可漏失。
二是約理,此是汝自本具物,不可漏失。

故所有自利、利他之功德,故當勿令漏失。
 
  所以,經文就說「宜加用心,無令漏失。」要好好用心,不要漏失掉,這還有兩項:
  一是「約教」來說,如何來教育,當然佛陀是為教菩薩,教導人人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要漏失了。第二「約道理」的面來說,此是「汝自本具物」,因為我們人人,本來就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所以不可漏失。交代我們,我們本來真如本姓不要漏失了,前面教育我們,你要行菩薩道,現在再向我們叮嚀,這真如本性是人人本具,不是人家教我們、不是別人給我們。不是佛陀特別給我們,是我們人人本具,本具有與佛同等的智慧,清淨無染的佛性,是我們人人都本具。
 
  所以我們要顧好這念真如本性,不要讓它被污染了,這個地方「不可漏失」,就是不可去惹來無明,才不會再污染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我們要常常保持,所以叫做「勿令漏失」。各位,學佛要好好用心,佛法原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覺悟的佛性,原來是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本具有,我們要好好照顧清淨,不要漏失。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後記:今天心得是轉貼上人開示原文最多的一次,除了上人舉馬來西亞的兩個個案省略外,全貼。個案可以千變萬化,台灣、全世界都很多,但背後的道理是相同的。上人也只是善巧用心,舉其一來方便開示。

 

為什麼今天全貼,缺一段不可,原因有三:

一、上人第一句話:佛以般若為心,就引起我的注意,昨天有說到大悲心,般若性空。那到底佛心是悲心還是般若?我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很用心思考與分析。一直到中間後段出現,佛以慈悲般若為心,親證諸法畢竟空性。一切有為諸法畢竟空寂。我就放心了。答案與我以往持經理解的,以及今天上人講的一樣。如果慈悲般若只能寫一個,要寫般若。這個可以寫成論文,上人今天跟往常一樣,都深入淺出交代很清楚,所以我也跟著再看一遍,果然如此。佛以般若為心,入人群的時候,慈悲心就出來了。

 

二、今天薰法香記筆記時,我勾了七個重點,回來要看,要寫,這是我的習慣。可是,往常不會勾這麼多個,有時候一兩個,今天就是這麼多,一寫下來,發現,就是一段也不能少,太重要了

 

三、今天談佛心,那不就是整個三藏十二部經的精神、精髓、心法,多麼重要,多麼殊勝,上人用50多分鐘對我們開示佛心,當然要很法喜,全盤接受。我們常說:「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學佛就是要「契入佛的本懷」,我們的師父,上人將佛陀的本懷講的如此清楚明白,弟子一要好好珍惜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2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