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27 晨語簡記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27 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27 晨語簡記   2014/10/27 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27, 2014 5:06 pm

2014102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

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菩薩修行大因,信心既立,

能住佛地皆成,本覺平等,

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

含攝周遍等量,虛空法界。

 

 我們要發心啊!發心修菩薩行。菩薩,那就要發大心了,我們「開始發

大心」這顆種子,自然跟著這顆種子的因而成。你若一顆草種子落地,長出

來的就是草;若是一顆樹種子落地,長出來,成就的是一棵大樹。看我們種

什麼因,得什麼果;發什麼心,就立什麼行。所以菩薩修行,也就是因我們

過去有發這樣的心,發大心、立大願,這種發心立願就是因為信解的心已經

很充足了,我們對佛法有所信解,所以我們願意立這樣大誓願的心,這個大

因就是因為我們有大信心。

 

 所以信心既立,就「能住佛地皆成本覺平等」。我們若有這分,發大心,

立大願,行大行,這已經表示我們的心就安住於佛地了,以佛的境界,我們

向這境界方向精進。我們若能堅定信心,往佛的方向前進,這樣我們自己如

來清淨的本性,慢慢就發現了。因為我們行菩薩道,付出無所求,同時我們

去除煩惱、執著,我們去除煩惱執著,同時入人群去付出,無所求,所以煩

惱沒有累積進來,過去所囤積的習氣,也已經慢慢去除。

 

 舊習去除,新的煩惱沒進來,所以心慢慢清淨了。我們肯定,我們的心

是住在佛地,以佛心為己心,所以心在佛地,我們的心「皆成本覺平等」。

我們若能有這平等心,才能夠有辦法再往前前進。與什麼平等呢?最近幾天

一直在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心,這就是表示我們已經信心堅

定了,我們瞭解,很信解,我們有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與佛有個

平等的真如,而我們與眾生,五道四生的眾生也同樣是平等,所以一切是平

等。

 

 布施,我們也用平等心來布施,布施就是要起自我們最歡喜的心,不是

錢有多少,有錢人才能布施,有力量的人才能救濟,其實人人都能布施,我

們人人都有力量,只要你若瞭解道理,人人願意去付出,這念心都叫做本覺

平等,不分地位。

 

 過去佛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過去有一個小國家,這國家叫做須和多

國,這須和多國的國王叫薩多浮,這位國王,有一天想到外面走走,到外面

走走,就是出去打獵,遊山玩水,就順便去打獵。但是經過一寺院,古寺,他心忽然間起了歡喜心,打獵的方向,就先轉來佛寺的地方。來到佛寺,看

見佛像,忽然間歡喜,他就隨手拿了五錢,這樣布施出去。遠遠的有一位旃

陀羅,旃陀羅就是那個國家的賤民,看到國王這樣布施五錢,(在)遠遠的

地方,他就發出聲音:「善哉!善哉!」就是表示讚歎。遠遠看到國王,他

這樣遠遠的喊,「真好啊!真好!」

 

國王回頭一看,「唉呀!這是一位賤民,身份差那麼多,我是國王,他

是賤民。我在這裡布施五錢。」五錢很少,國王聽到他在讚歎,不只是不高

興,還生氣。本來用歡喜心捐錢,雖然錢很少,不過聽到這笑聲,他的心轉

喜為怒,去將這位讚歎的人抓過來。這位旃陀羅忽然間國王派人把他強抓來

國王的面前,他很惶恐。國王問他說,「你為什麼,為什麼在我在捐錢時,

你在這麼遠的地方,大聲用善哉,來讚歎我?你是不是看我堂堂一位國王,

布施的錢少,因為這樣,你在恥笑我嗎?」

 

 這位旃陀羅就說:「國王,你問我為何讚歎,我是用真誠的心來讚歎!」

 

國王:我堂堂一國王,我捐五錢,你是不是認為我捐錢太少?

 

旃陀羅:絕對不是!

 

國王:否則你說你真誠的讚歎,你到底用何種心思來讚歎,我捐這樣少的錢。

 

旃陀羅:你要允許我,給我一個不怕、無畏的心態,你要赦免我過去的罪。

 

國王:到底是什麼事?不管過去如何,我都赦免你,你不用怕,說吧!

 

旃陀羅:國王,我年輕時代,家中貧困,我是一個賤民,我是以賊,作賊來

供應自己的生活,我都是在路上攔人就搶。但是有一次,攔了一個人,我拉

著他時,叫他拿出錢來,他說他身上都沒錢,但是我不信相,身上果然沒錢,

但是他的手,握得很緊,握著他的手掌,要他把手放開,他就是不肯放。我

就說,你的手中是不是有金、有銀、有錢?這個人都不願回答,但手還是緊

緊的握著。他一直用種種的恐嚇,但還是一樣,手不願放開,他一生氣,說,

你手若不放開,我相信你手裡是金、是銀、是錢,你若不放開,我就要殺你

的命。那人回答,你就算是殺我的命,我也放不開。這當中,他很生氣,就

一箭射過去,這個人死了,就靠近去看,掰開他的手,原來手中有一個錢。

 

 那時候,旃陀羅就說:我的心覺得很懺愧,很懺悔,竟然有人為小小的

一個錢,不願意放開他的手,我竟然起這念心,一直執著他手中是金是銀,

我執著,就是一直要得他手中的東西,原來只有一錢而已。從那時開始,我

很懺悔,我若有一點點錢,我就趕緊去捐,有時連一個錢都很困難,因為我

不敢再搶了,因為我要懺悔.我要去做苦工去(付出)勞力,要讓自己肚子

能飽,還能剩下來的錢,連一分都沒有,所以若有一分錢,我也想要去布施。

國王,你的五錢,對我來說是很多啊!國王,看你能夠這樣歡喜心,拿五錢

去布施,我是真正用內心的歡喜讚歎,也很羨慕。我過去有搶人,有殺人,

 

這個罪業,一直在我內心,比起被判罪、坐牢還要難受,雖然我長時間一直

在懺悔,但是我的內心還是很痛苦,所以我現在,就是以最虔誠心禮佛,有

餘,我就布施。

 

 國王,過去我犯了這樣罪的罪,就算你現在要處罰我,我也沒遺憾了。

給我很無畏的心,沒有驚惶的心,說出了我過去的錯誤,感恩國王給我機會,

吐露出過去的罪惡,現在國王你要處罰我,我很甘願,我很歡喜。國王聽後

很感動,「是啊!你過去所做,是罪、是惡,但是你這樣長的時間一直在懺

悔,而且信佛、學佛,又是盡量盡形壽在布施,我將你過去所造罪業赦免了。」

就這樣開始,國王將這個人納入,做他的軍士,讓他吃穿不愁。國王開始發

大心、立大願,「一位旃陀羅,他都願意付出,我身為一個國王,我應該要

來護法,因為這位旃陀羅就是心向佛法,他才能這樣改過。國家人民若人人

能守法奉道,這個國家那就能不治而安了,不用怎樣去治理,就能很平安。」

就這樣開始,這位國王啟發了他的佛性本覺,他認為人人都有能力可以做好

事,所以他一直鼓勵人人都能去布施、做好事。這就是本覺平等,只要有人

啟發平等心,就能統理大眾,這位國王的心態就是這樣。

 

 所以「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我們若能發心,就像那位國王,因

為這件事啟發了他的愛心,自然他也趣入了最微妙的法,他開始信佛、學佛,

這也是本覺本等,才有辦法真正發起大心,體會妙法。所以「含攝周遍等量」,

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我們就能很普遍等量,「等量」就是說,我們的心與虛

空法界的量都一樣,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發菩

薩心,修行大因。同樣要播種,我們就播大樹、菩提樹的種子,我們就不要

播草的種子,我們要堅定信心,信解大道,這就是我們的方向。上面的文說:

 

經文:

 

「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竮

辛苦五十餘年。」

 

 「即自宣言」,長者開始向他的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全都集

中來了,跟大家宣告,「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

逃走,.竮辛苦,五十餘年」。已經向大家說,「我這個孩子離開我已經五十

多年了,好不容易,現在已經找到了,父子也相認了,已經將孩子認回來了。

而我孩子的名….」

 

經文: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

我實其父。」

 

經文簡釋:

 

「其本字某」;從大通智勝佛以來,彼等受生無量,名字亦無量,不可指定

何名,唯佛一一能知,故言:其本字某。

 

 這時候,「其本字某」,為什麼,怎麼沒說是什麼名字?就是說,從大通

智勝佛以來,大通智勝佛,到現在是二萬億佛所,所經過的時間很長。釋迦

牟尼佛,他用這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隨佛學法,不只是隨佛學法,還是生

生世世入人群中行菩薩道。所以時間之「長」,有多長呢?很長。不只是釋

迦佛,就是眾生(亦然),因為佛視眾生如一子,所以眾生叫做「彼等」,所

姷這些人,「彼等受生無量」。佛都已經這樣長的時間學法、立誓,很久,當

然這些人也是一樣,「受生無量」,在「五道」、「四生」,生生世世這樣在輪

轉,「無量時」也「無量處」,不知在哪一處,總而言之,就是很多很長的時

間,所受生的地方也已經無數計了,所以因為這樣,名…「名字亦無量」。

 

 到底我們眾生,於「五趣」、「四生」,到底我們是在胎生,生而為人呢?

是名叫做「人」嗎?還是胎生在牛羊馬豬狗貓,不知道。到底牠的名要叫做

牛、馬、豬、狗呢?也不知道。除了這些,還有卵生、胎生、化生,其他的

生,很多,無量。所以他的名稱更加無量。若是人,統稱為「人」,某甲,

張三李四各有名稱,所以既然在這樣不同的生態出生,我們的名也換過了很

多名字,所以「名字亦無量,不可指定為何名」,無法說他到底叫做什麼名

字。因為所經歷的時間太長,所經歷的空間也太多了,所經歷的生態,我們

身體的形態也很多,所以無辦法說他是什麼名字。「唯佛一一能知」,所以說

「其本字某」,無法定他是什麼名字來向你們介紹,「他是某某人」。這就是

在經文中,他就要說「其本字某」。沒名字可以說他是什麼名。

 

經文簡釋:

 

「我名某甲」;眾生長時沉溺,佛慈隨逐不捨生世無量故名無量,唯佛自知

無量時處、名、應化之名,故言:我名某甲。

 

 介紹自己「我名某甲」。就是說眾生長時間沈溺在這麼長的時間,這麼

多,「五趣四生」就是這樣在輪迴。「佛慈隨逐不捨」,就是隨著這些眾生這

樣一直追。之前說過了,父母看小孩子走路還不穩,小孩子走路會偏,不穩,

往前一直走,父母很擔心,就隨他後面一直走,這是為了保護孩子,父母的

情是如此。佛陀是「四生慈父」,眾生到什麼道,佛跟他若有緣,因緣成熟,

他就到什麼道,隨緣去度眾生,所以不忍捨離任何一人,這就是佛陀他的慈

悲,佛慈,這樣一直隨著眾生,在任何一道,他就是這樣在追逐。

 

 「生世無量,故名無量」。生世無量,所以也稱作無量。「唯佛自知」,

 

除了佛自己知道他已經經歷幾世了,但是也辦法說:「我在哪一世,是什麼

名字。」因為經過的時間也很長,時、處、名、應化在人間,隨著眾生在哪

裡,他就應那因緣在哪個地方。是在人道化度嗎?或者是在畜生道化度?或

者是地獄道化度?他的化身就是隨緣度化。隨緣度化在任何一道,他都去過。

要用哪一道來代表?哪一生的名來代表呢?所以說「我名某甲」。這就是佛

陀在人間度眾生,那長久的時間,隨著眾生,到處應化度眾生。

 

經文簡釋: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佛居法身地中,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是名法身,

尋覓度化因緣,故云:昔在本城懷憂推覓。

 

 接下來就說,「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孩子小時候就跑出去了,所以做

父親的到處找孩子,一直找啊,找,直到他找到為止。心啊,在找子的心,

找不到那時,心也很操煩,心煩惱,一直一心一意就是要將子找回來。這就

是表示,佛居法身地,在法身地中,以法為身。以這個法為身,就是道理。

任何一個道,他去,就是不同的身形,在人間,與人間同等的身形,和我們

人都一模一樣,有生老病死,日常生活和我們一樣,也需要喝茶、也需要吃

飯,一樣啦!與我們人都一樣的生活。若是在畜生道時,也是一樣,要與畜

生道的生活方式一樣的這種形態。

 

 不論是在哪一道,他就是法,法身不離開他的身形,不管他是什麼樣身

形,他的法都沒離開。就如我們說《鹿王經》、《獅王經》、《牛王經》、《象王

經》……,有很多世在畜生道,他雖然身形和這些畜生同類,但是法身這個

道理,法身就是道理,真諦道理隨著這個身在那個地中(地方)。不管在什

麼樣的土地,在什麼樣的道,他就是法身,為「法身地中,以法為身」,就

是法還是永遠(存在),不管在哪一道,因為他是要去度眾生,道理永遠隨

身化度。所以這法身永遠,不管他在什麼道,就是「清淨如虛空」。

 

 我們一直說,修行就是要去除煩惱、無明、塵沙惑,哪怕你入眾生群中,

還是清淨心,進出無污染,這就是法,就是真理,這是「清淨如虛空,是名

法身」。 覓,尋覓,一直在找,「懷憂推覓」,一直看孩子往哪裡去,一直在

找。「(尋覓)度化因緣」。不管孩子在何處,就是要找到為止;設種種因緣

來度化。因為眾生無量,法無量,佛陀的法身遍虛空法界。現代的眾生需要

什麼法呢?經典中就有什麼法能應現代眾生。現代科技發達,用佛法與科技

會合,原來佛是這樣科學化,用科學來應佛學,真理從佛陀口中說出來,所

以說很久了。「昔在本城」,就是真如的本性,自古自古以來,就是在我們真

如本性這真理之中,也就是因為眾生幼稚、無明,捨離了這本城,到處去流

浪。所以長者,也就是佛陀,也要隨著眾生去找。所以這叫做「昔在本城,懷憂推覓」,找因緣,有機會度眾生。

 

*「又法身」: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名為法身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

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

 

 又再用「法身」來解釋,也就是說「所證受無漏法界之體,名為法身」。

我們修行,就是要修「無漏法」,這「無漏法界」就是所有的真理,我們聽

進來,不要讓它漏掉了,這真理法界,就是遍虛空法界,這不要漏掉。法,

不是很固定的幾句話,或者於文字中,不是!是遍虛空法界,任何一個空間

無不都是法。常說過了,恆河沙,一沙一界,遍佈了它的法,何況說大地一

草一木、一樹一物,無不都是法。看看光在種子裡,與大地、水,空氣四大

結合,要用多少會合呢?所以要分析草裡面,花花草草,無不都是很深的道

理。所以說虛空法界,我們應要知道,所有所有萬物,天地宇宙之間,無不

都是真理、法,這叫做「無漏法界之體」。虛空中,所有的東西無不都是法

界之體,這樣就叫做「法身」。

 

 我們常常在天體之間,在萬物真理、法之中,原來我們生活都包含在內。

所以法界,「無漏法界之體,名為法身」。 「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菩薩,

他的法身,法身菩薩,就是已經得到真理,等覺的菩薩,他也知道,眾生的

心,所喜愛的是什麼?所以他就要應眾生的根機所喜愛的,這樣去應度、度

化。

 

 「即以法界身作自身」,菩薩也是一樣,在此法界,無論什麼樣的道,

菩薩也是一樣,這樣現身。也許一件東西,它也能啟發我們的心。就如孩子

在玩,電話,是從孩子在遊戲當中,啟發了一念心。一條線,以前小時候我

們也曾玩過,那條線綁在這邊竹筒中,一張紙穿過去,這條線與那條線,我

在這裡說話,小小聲,你那地方聽得到。有時候,就用這樣的東西啟發到。

總是天下大地萬物無不都是含蓋於法之中。所以我們常常說要疼惜物命,不

是只有會吃的、會走的才有生命,其實我們所在用的這些東西,它們也可以

啟發我們,用心就啟發我們,這也是等於「法界身作自身」。從一切一切的

東西,用心就是啟發我們的心。「亦作眾生身」,也是作眾生的身,不論是有

形或者是有情的東西,這身都在虛空中,「眾生身,乃至虛空身」。這就是我

們學佛,我們的智慧一定要普遍到這樣的程度,不論是情與無情,有時你們

課誦懺悔文時,「情與無情」(編按:大慈菩薩發願偈:「虛空有盡,我願無

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都是我們要疼惜,我們要度的,這也都是

我要用心,無不都是法。

 

*二萬億佛來,常以二智,常覓可化之機,應機施教,說大說小,種種誘導,

故云懷憂推覓。

 

*「二智者」:

 

一、實智:達菩提實理之智也。

 

二、權智:亦名方便智,通佛菩薩權方便之智也。

 

 所以二萬億佛以來,因為大通智勝佛這樣的時代以來,「常以二智」,這

「二智」,我們要好好用心,一就是「實智」,實智就是「達菩提實理之智」。

這就是菩薩覺悟的智,真實智,這叫做實智,就是真實智。一切智,自然智、

無師智、一切種智,這就是「實智」。第二就是「權智」。我們瞭解道理之後,

我們要度眾生,自己自覺,還要覺他。我們用方法,方便法,方便智慧,若

能通達佛陀、菩薩諸佛菩薩方便的智慧,菩薩也是要度眾生,。所以二萬億

佛以來,所要學的不離這二智,所以這二智常存。

 

 所以「常覓可化之機」。因為有這二智,有實智、有權智,所以生生世

世,二萬億佛所以來,生生世世,常常就是尋尋覓覓這樣在找,找能度化的

根機,應機施教,這真的是「不請之師」。《無量義經》不是這樣說嗎?不是

眾生求的,是我願意入眾生的境界,找機會來度化,來施教,布施教育,所

以這就是尋覓。我們要用心,學佛於根與機,要如何去適應,用這二智,這

樣說大小乘。說大乘法,因為他是大根機,你若用小乘法這樣不對機;若是

小根機的人,我僩就應小法幫助他,讓他能體會入佛道理來。「說大說小」

要有實智,還要有方便智,設種種環境來幫助眾生,說種種的法,來啟發他

的心,所以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

 

 就像眾生需要,「慈善」就是應眾生所需要,有很多人需要付出,所以

到目前,光慈濟這慈善機構,就已經有八十八個國家(地區),有了災難,

這個團體去適應這八十八個國家的重災難,去付出。這就是看到這個環境的

需要,這就是做慈善。遠的,可以這樣走,任何一地方都有這樣菩薩,他願

意獻身,願意投入在很辛苦,難走的路,他們也是這樣投入去救濟。「醫療」,

身苦病痛是最苦的,能夠有這麼多的大醫王,這麼多的菩薩、這樣多的護法,

在這個醫院能搶救多少生命呢?在虛空法界中,這種建築物,這種有情人,

覺有情人,這樣在付出。「教育」,人就是要教,不管是幼稚園、大學、博士,

隨根機的教育,說大說小。「人文」,人文要弘揚佛法,弘揚真理,弘揚善法,

這是淨化人心。像這樣,就是用方法在人間。

 

 所以說要「二智」,「常覓可化之機」,要如何去救度眾生,「應機施教,

說大說小」,這是種種誘導,用種種方法來誘引他入道法,讓他們能接近佛

法。這樣才開始解除了眾生的迷惑,身心清淨,行菩薩道。所以,學佛要好

好用心,時時要多用心。

 

【註一】大莊嚴論經卷第六(三九)

 

參考資料: 「慳心難捨,莫輕布施」

 

佛典故事:《大莊嚴論經》卷6:「復次,財錢難捨,智者若能修於小施莫起

輕想。」

 

「我昔曾聞,須和多國昔日有王名薩多浮,時王遊獵偶值一塔,即以五錢布

施彼塔。有一旃陀羅遙唱善哉!即遣使捉將至王所。時王語言:「汝今見我

布施小故譏笑我耶?」彼人白王:「施我無畏然後當語。我於昔日於嶮道中

劫掠作賊,捉得一人急拳其手。我即思惟:『此人拳手必有金錢。』語令開

手其人不肯,我捉弓箭用恐彼人,語言放手猶故不肯。我即挽弓向之,以貪

寶故即便射殺,殺已即取得一銅錢。寧惜一錢不惜身命。如今大王無逼惱者,

能持五錢用施佛塔,是故我今歎言善哉!」

 

 

即說偈言:

 

「挽弓圓如輪,將欲害彼命,彼寧喪身命,不肯輸一錢。我見如此人, 捨

命不捨錢,是故我今者,見有捨錢者,生於希有想,歎言難可作。

 

 不見有弓刀,強逼大王者,亦無有畏忌,開意捨難捨,苦求乃得錢。 是

故我今日,見有捨財者,心生未曾有。我自見其證,極苦不肯捨,

 

 大王今當知,慳心難可捨。」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Jack 在 周三 4月 27, 2016 10:15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27 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27 晨語簡記   2014/10/27 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27, 2014 10:3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四)

 

菩薩修行大因,信心既立,
能住佛地皆成,本覺平等,
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
含攝周遍等量,虛空法界。 

 我們要發心啊!發心修菩薩行。菩薩,那就要發大心了,我們「開始發大心」這顆種子,自然跟著這顆種子的因而成。你若一顆草種子落地,長出來的就是草;若是一顆樹種子落地,長出來,成就的是一棵大樹。看我們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發什麼心,就立什麼行。所以菩薩修行,也就是因我們過去有發這樣的心,發大心、立大願,這種發心立願就是因為信解的心已經很充足了,我們對佛法有所信解,所以我們願意立這樣大誓願的心,這個大因就是因為我們有大信心。


 所以信心既立,就「能住佛地皆成本覺平等」。我們若有這分,發大心,
立大願,行大行,這已經表示我們的心就安住於佛地了,以佛的境界,我們向這境界方向精進。我們若能堅定信心,往佛的方向前進,這樣我們自己如來清淨的本性,慢慢就發現了。因為我們行菩薩道,付出無所求,同時我們去除煩惱、執著,我們去除煩惱執著,同時入人群去付出,無所求,所以煩惱沒有累積進來,過去所囤積的習氣,也已經慢慢去除。

 

所以「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我們若能發心,就像那位國王,因為這件事啟發了他的愛心,自然他也趣入了最微妙的法,他開始信佛、學佛,這也是本覺本等,才有辦法真正發起大心,體會妙法。所以「含攝周遍等量」,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我們就能很普遍等量,「等量」就是說,我們的心與虛空法界的量都一樣,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發菩薩心,修行大因。同樣要播種,我們就播大樹、菩提樹的種子,我們就不要播草的種子,我們要堅定信心,信解大道,這就是我們的方向。

 

今天上人的偈與故事,就是要讓我們了解菩薩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一個信,還有一個大字。要有信心,要修行大因,發大心,就會進入很妙的大道,愈走愈寬廣。最後可以成佛,這是從信入,要修行,可以有成果。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佛居法身地中,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是名法身尋覓度化因緣,故云:昔在本城懷憂推覓。

 接下來就說,「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孩子小時候就跑出去了,所以做
父親的到處找孩子,一直找啊,找,直到他找到為止。心啊,在找子的心,找不到那時,心也很操煩,心煩惱,一直一心一意就是要將子找回來。這就是表示,佛居法身地,在法身地中,以法為身。以這個法為身,就是道理。任何一個道,他去,就是不同的身形,在人間,與人間同等的身形,和我們人都一模一樣,有生老病死,日常生活和我們一樣,也需要喝茶、也需要吃飯,一樣啦!與我們人都一樣的生活。若是在畜生道時,也是一樣,要與畜生道的生活方式一樣的這種形態。

 不論是在哪一道,他就是法,法身不離開他的身形,不管他是什麼樣身
形,他的法都沒離開。就如我們說《鹿王經》、《獅王經》、《牛王經》、《象王經》……,有很多世在畜生道,他雖然身形和這些畜生同類,但是法身這個道理,法身就是道理,真諦道理隨著這個身在那個地中(地方)。不管在什麼樣的土地,在什麼樣的道,他就是法身,為「法身地中,以法為身」,就是法還是永遠(存在),不管在哪一道,因為他是要去度眾生,道理永遠隨身化度。所以這法身永遠,不管他在什麼道,就是「清淨如虛空」。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27 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