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Empty
發表主題: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Empty周一 10月 27, 2014 9:47 p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Empty周二 11月 04, 2014 7:51 pm

20141018《菩提心要》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2002年12月28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學佛就是要警愓,警愓就是覺悟的意思,時時要警覺,到底我們有沒有達到我們的心願,初發心這個願,我們有沒有守持、實行?此時我們的心代、道心,是否和初發心的那念心相同?

諸位,學佛的覺悟、警愓,就是要很微細,時時連續不間斷,所以才叫做「發心如初,成佛有餘」,如初的這一念心,我們一定要好好去堅持。

念念相續如初心
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2002年12月27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人的心性,原本是相同的,清白無污染,就是因為世間慢慢很多的複雜,所以人的習性開始變了。向好的學,他就會薰習好的習氣,向壞的學,他就薰習很多壞的習氣,亂了人心、亂了家庭、亂了社會、亂了天下。

所以佛陀來到人間,就是要為我們指點迷津,讓我們知道,亂不是人世間本具的,不是,人世間本具的,就是清淨、就是無染,那一片的善,所以《八大人覺經》,佛陀這樣教導我們,要我們能一一覺悟,好好去思考。雖然經文都很短,但是裡面的含意都很深。

回顧八大覺悟

從第一覺悟開始,佛陀警告我們,無常的人間,加上國土的危脆,我們難道能常常,這樣昏昏眊眊,無所事事的過日子嗎?不可以。我們應該要時時,好好警覺自己的心,所以我時時都說,要多用心;我們若不多用心,一點點的偏差,一分的差就一分的迷失,分分差、分分迷失,全部偏差就全部都無明了,那就是黑暗的人生。

第一覺知
世間無常 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
生滅變異 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 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 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所以佛陀提醒我們無常,提醒我們一切都是危脆,所以我們從第一覺開始,我們就要步步提高、了解,因為一切都在無常中。

第二我們就要知道,既然是這麼無常,國土危脆,尤其是四大苦空,尤其是五蘊無我,說到頭什麼都沒有,既然如此,我們若能提高我們的覺性,開始我們就要知道,少欲知足,我們經常修行,修行於少欲,我們要知道,欲念就是使人墮落,欲念就是使人受苦,很多的危機,很多的苦難,都是從欲開始,人如果有貪欲,真的是讓我們,不只是一輩子的苦,還有未來不息的,六道輪迴的苦,所以貪欲是很可怕。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 從貪欲起
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2年12月28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若欲念減少,我們的無明就會減少,減少無明我們才會自由,無明若不斷增長,我們就像被魔的境界束縛住,就會殺傷慧命,所以若是無明縮小了,就像鳥兒鑽出鳥籠一樣,那就是自由自在了,海闊天空。

你如果只知道人生無常,但是不懂得少欲,不懂得知足,只是在享受人生,不照顧好自己的心和生活,如此,這樣的人生,也是同樣叫做錯誤,所以我們必定修行。

除了少欲以外,佛陀在第三覺中,就跟我們說要知足守道,我們若能守戒奉道,其道甚大。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
惟得多求 增長罪業
菩薩不爾 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 惟慧是業
《佛說八大人覺經》


再來就要「常行精進」,要提高警覺,因為時日不斷消逝,道業是不是能恆持於初念,我們若能恆持於初念間,不斷精進,這樣修行的道路才會寬闊,才是真正行於菩薩道中,所以,我們必定要常行精進。

第四覺知 懈怠墮落
常行精進 破煩惱惡
摧伏四魔 出陰界獄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覺知,佛陀又警告我們,提高警覺,我們多聞智慧,要在多聞中才能產生智慧,聽法,不要以為聽過了,我知道是無常,這個我知道,你知道又是怎麼樣呢?有沒有警覺呢?是否在日常生活中有少欲?是否有知足?我們是否有在精進呢?光是聽,過了以後,說不定我們很快就懈怠了,所以聽法不是一次,要時時不斷,發心要有求法的精神,我們不要想說每天在聽,一、兩次沒聽有什麼嗎?其實,說不定真的去啟發到你的心,就是在這次簡單的一句話,會喚醒我們內心,已經昏沉的覺性,說不定就是一句簡單的話。

第五覺知 愚癡生死
菩薩常念 廣學多聞
增長智慧 成就辯才
教化一切 悉以大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陀又跟我們說,不只是聽法就好,不只是要啟發智慧,你還要布施,對!布施,布施有三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聽法之後,你要懂得去付出,付出是多麼重要,眾生的苦難,總歸一句就是「匱乏」,匱乏就是貧,貧與匱乏,有形的是物質,無形的是心理,這都需要我們以長期的時間,去幫助、去陪伴、去照顧他們,甚至還有人一時落難,我們去幫助他,他很快恢復元氣,換他去幫助別人。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 橫結惡緣
菩薩布施 等念怨親
不念舊惡 不憎惡人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10年3月10日志工早會證嚴上人開示】
第七覺悟,就是要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什麼叫做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會空過人生,這叫做過患,過患。

我們的人生,真的要好好地時時覺醒自愛,不管是出家、在家,我們要「守道清白」,所以「梵行高遠」,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我們身心都要清淨,道德要高,還要看得很遠,時間要很長,把握當下就是恆持剎那,很長很久的時間,一次發心就是永恆的,不是說我持齋一天,我要素食一個月,不是,我們要長期的,要「慈悲一切」。這都是《八大人覺經》,佛陀要我們覺悟的,世間好多好多的好事,只要你一念心轉過來,實在是不困難。

所以這種修行、智慧、福德,就是要永遠的支持下去,要不然我們會很快,就會被五欲覆蓋我們的心,我們的行為就會顛倒,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提醒自己。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 雖為俗人 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 瓦缽法器 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 梵行高遠 慈悲一切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2年12月25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除了守本分之外,我們還要再超越,守本分是自愛,超越就是愛他,佛陀不斷鼓勵我們,要「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這就是佛陀對我們殷殷的教育,用人生是苦,苦的真理先來啟發我們,讓我們了解生死的法則,無不都是在生滅無常中,在苦諦中啟發我們能明理,讓我們能守本分,讓我們能自愛以外,還要進一步更積極地,要我們行菩薩道,要我們發大乘心。

發大乘心,就是要普濟一切的眾生,「願代眾生,受無量苦」,這就是真正的覺悟者。我們只知道苦,人生就是如此,可能我們往往會脫軌,我們若對人生的生老病死,非常徹底了解苦,我們的生命方向抓得準確,不只是能自愛,我們還能愛他,所以能「令諸眾生,畢道大樂」,這才是真正生命的價值。

第八覺知
生死熾燃 苦惱無量
發大乘心 普濟一切
願代眾生 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 畢竟大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3年1月0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在《八大人覺經》裡,已經在每一個覺悟,從世間無常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是否有所覺悟?體會覺悟之後,我們是不是有精進行道?在精進中,我們是不是有慈悲修慧?慈悲就是福,福不是為自己,福是要造福人群,所以我們是否在利益眾生?有在利益眾生,使令眾生人人幸福得快樂,不忍眾生受苦難,我們時時伸手扶助,拔除他的苦難,這叫做慈悲。

要使人,人人幸福,社會很祥和,世界能和平等等,必定要運用智慧。所以從人與人之間開始,每個人都在一念間。

自度同時度他

【2002年12月3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度,但是也要兼行度他,自度度他,以此來作為我們精進,邁向佛道,這是我們學佛者,應該要把握的機會。

《無量義經》也有一段故事,就是比喻好像在很寬闊的河,河上單獨一艘船,駕船的人也有身體欠安的時候,但是,也有很多人急著要過彼岸去,這個渡船者,雖然身體不是很好,有病了,但是他還是要渡人過彼岸去,不過,若有人要過去,他就能自己自渡,也能渡要過去的人過去,有一段這樣的比喻。

猶如船師 身嬰重病
四體不御 安止此岸
有好堅牢舟船
常辨諸度彼者之具
給與而去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同樣的意思,現在我們是凡夫,就是希望從凡夫地,渡過煩惱河,登彼岸至聖人的境域,但是這條河道實在是很遼闊,我們必定要渡過這條河,既然有這條河,我們也能連別人也順便渡過去,所以雖然是說自度,是船來渡,渡船的人只不過是一個方法,道理應該和這個一樣的意思。

就像在幾天前有一位老菩薩,他本身也是很虔誠,學佛後他也能說給別人聽,但是他的身體有缺陷,他常就是有那分自卑感,自己的心門打不開。我就跟他說,經典看了那麼多,其實形相不重要,最重要的,你能現這個相給大家看,將你的經驗來和大家分享,你的勇敢可以現身說法,其實你的形相,也是一種示相教育,簡單說。

他當時聽了之後,他很歡喜,他說:「過去我很煩惱、怨嘆,但是師父,您跟我說了以後,我現在心門打開了,心中已經沒有結了,我想通了,我知道了。」

對,最重要就是內心的一念,我們若能去除煩惱,清淨的這一念善發揮出來,人人不都是最好的功能?人人都有那分自度度人的良能。

是持經者 亦復如是 雖嬰五道諸有之身
百八重病 常恆相纏 安止無明老死此岸
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辦
能度眾生 如說脩行者 得度生死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菩薩的心本來就是要這樣,絕對不忍眾生苦,哪怕你是初發心的菩薩,同樣,也要自愛自己,同時也要去愛他人,這就是我們學佛,開頭我們就要學大乘法,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覺悟的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了,佛陀以種種方法來開導我們,說:「此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

如此八事
乃是諸佛菩薩大人
之所覺悟
精進行道 慈悲修慧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2年12月3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在《八大人覺經》,很簡單舉例八種,來為我們開示,來警愓我們,雖然是短短的幾句,好好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這都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我們要用,我們要精進,我們「精進行道」,不是說我覺悟了,我知道了,知道只是你知道,知道之後就要去發揮功能,所以我們要精進,用在日常生活中。

【2003年1月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假使我們很多法都知道,卻沒有用在身上,說時歸說,但是自己遇到人我事物,就有爭執、有計較,心還是充滿煩惱,這就不是我們所要的,我們所要的,是將佛陀的教育用在我們身上,行於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等等,無論人與人之間,有什麼樣的計較,在我們本身,自己就要看得清楚,不要在中間搬弄是非。

或者是有什麼境界,發生在我們身上,如果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要趕緊向人認錯,自己如果沒有錯,就不要計較,若能這樣就是佛法對我們有受用。

我們自己有受用,身體力行,言教、身教平行,這叫做「覺他」,就是感化人,感化人就是要從自己做起。

所以各位,學佛,我們要自受用,然後我們才來教人用,甚至身教勝於言教,身體力行感化人去用,這是很重要的。

對人、對事,我們就是以慈與悲,令人很快樂。有人很苦的時候,有我們,他就得救,這樣的人生,才是在人群中,發揮了良能、效用,這就是應該要修的智慧、慈悲。

往返涅槃彼岸

【2002年12月3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要「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諸位,身乃是載道器,藉我們這個身體來修行,身體吃五穀雜糧,哪會沒有病痛呢?也是有。人生在凡夫地,誰沒有煩惱?有。所以病痛、老、死,人人都有,人生的人我是非,所碰到的煩惱,人人同樣都有,但是我們要珍惜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珍惜這個身體,我們要好好應用,以身來修心。

乘法身船 至涅槃岸
復還生死 度脫眾生
《佛說八大人覺經》


【2003年1月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涅槃就是光明靜寂的境界,這就是學佛者,所要追求的境界。但是佛陀是永遠不捨眾生,我們既然要學佛,同樣也是要發這個弘願,我們要有追隨諸佛菩薩的芳蹤,佛陀既然是這麼走,菩薩也是這麼走,我們學佛菩薩,我們也是一樣跟著這樣走,這種又再,「復還生死,度脫眾生」,我們要發願,去了要再來,像渡船也是一樣,從此岸渡人過去之後,船還要回來,才能再渡人過去。

所以我們應該要發這樣的願,不要懼怕娑婆世界的苦,因為娑婆世界,才有機會修行成佛,因為娑婆世界,才有很多苦難人,我也說過,佛是為眾生而成佛,若沒有這麼多煩惱的眾生,哪有佛陀去突破宇宙真理,而得智慧?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來來去去在娑婆世界,所以我們應該同樣這樣發願,「復還生死,度脫眾生」,這就是我們要每天發願的,我們要每天理解的。

【2002年12月3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諸位,學佛,我們必定要有發這分心,無論是初發意的菩薩,我們也要發大心、立大願,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生活,我們必定要好好守規則,所以各人守好自己的本分,同時要身體力行,自愛愛人、自度度人,若能這樣,我們這個身體所得到的,人人都是寶。

普令自他覺悟

【2003年1月1日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八大人覺經》的經文很短,我們可以每天背誦,可以從世間一開始的苦難,一直到過程中的方法,一直到最後的解脫,我們都不離開這八件事,所以大家若能好好運用,來受用,自然我們就能「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以前八事 開導一切
令諸眾生 覺生死苦
捨離五欲 修心聖道
《佛說八大人覺經》


我們開導一切眾生,就是要使令眾生能覺生死苦,能體悟到,在生死之間,真是苦,生死不只是指人而已,一切的眾生,只要有生命就有生死,生死之苦,所以會造成生死的苦難,在六道中輪轉不得解脫。那就是因為我們,在生與死之間所造的業,所以因為這樣,佛陀必定要在人間,來為眾生設教,來引導眾生,當然所要教育的,就是要「捨離五欲」。

我們自己也一樣,這叫做自受用,知道五欲的過患,我們將五欲的過患,拿來感化別人,讓他們能知道五欲過患,所以這五欲之心若去除了,我們才能收攝住心,能接近聖道,五欲之心若不能捨離,就無法接近聖道,所以必定要捨離五欲。

若佛弟子 誦此八事 於念念中
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 速登正覺
永斷生死 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我們若是要當佛弟子,我們要時時誦念,佛所說的《八大人覺經》,我們若能常常去背誦,在我們心中受用,這叫做「於念念中」,自然就「滅無量罪」,我們就不會再去造業了,不會結怨連仇。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那麼多苦惱呢?結怨連仇多苦難,所以我們應該將好的法,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中,「於念念中,滅無量罪」。

「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這段經文,我們應該都能了解,我們能「進趣菩提」,就能夠,菩提就是覺,我們知道,一直接近、接近,體悟了佛陀的教法,如此,我們能很快登上正覺,正,就是不迷,覺,就是光明,我們能靈靈覺覺,行在一條光明的道路上,我們就不會迷茫,這樣才能永斷生死。

這種生死就是說,不是不由自己而來,而是為了度眾生而來,我們凡夫,生不知從何來,死不知去向,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我們若能登上正覺,在菩提中我們能覺悟,我們能知道此生何去,來生何來,我們都知道,所以「永斷生死」。

這才是真正的永斷,不是不由自己,不是迷茫而來;是靈靈覺覺再來人生,就是為了要度眾生,若能如此,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快樂的。

靈靈覺覺 行在光明道路上
再來人生 就是為了度眾生
無論何處 無論何境
都是快樂的


各位,佛法是深如大海,我們能知道,就是海水長得什麼樣,我們要好好去試試看,海水是如何?這個地方的海水你試過了,其實浩瀚大海中的水,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不要輕視經文少,以為法是小。其實大乘法,同樣要從人群中開始,所以不要離開人群去求佛法。

精進是我們的本分,修福、修慧,也是我們的目標,慈悲就是福,能打開我們的心,時時歡喜快樂,這就是智慧,在人群中無煩惱,這就是智慧,請大家運用,能受用這個智慧來度化眾生,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41018 - 念念相續如初心─八大人覺經淺釋(十)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菩提心要-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