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2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2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29晨語簡記   2014/10/29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29, 2014 8:28 pm

2014102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本覺之理湛然常住
能覺之智齊於諸佛
等佛一切種智迴向
覺智周圓無所不遍

  大家要用心啊!每天都要向大家這樣說,「本覺」人人本具,我們要時時提醒自己,人人有與佛同等的佛性存在,所以本覺就是我們的真如,真如,那就是真諦理,這個道理,人人都有這片真正湛然常住,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就是在人人本具有,「能覺之智齊於諸佛」,我們有本覺,我們有能覺,本覺既然存在,自然我們能覺──能夠瞭解外面周圍,所有天地萬物的道理,這是從本覺發揮出來的。就像那面鏡子,鏡子本來呀就是清清明明,只是有東西把它遮蓋住了,所以它無法顯現出能照的功能,其實,鏡子的本身就是能照大地萬物,只是有東西將它障礙住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真如本覺,就是因為過去,我們有無明把我們遮蓋住了,我們現在已經聽法,瞭解了,人人本具佛性,大家都清楚了,我們也已經開始用功了,從我們與佛同等的佛心,這個佛心我們要將它啟發出來,應用在人群中,這叫做「能覺」。只要我們有心,我們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肯用功,沒有不通達的道理,所以這叫做能覺。人人本具能覺的智慧在,這「齊於諸佛」,與諸佛平等。

  常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就是平等,只是凡夫不覺,因為能覺沒有發揮出來,不覺,不是無覺,是不覺,我們的真如本性沒有起作用。原來我們與佛同等,只要你「佛心為己心」,接受了佛法之後,應用這個法啟動我們的心志,我們就有發心立願,我們就可以入人群,我們也可以度眾生,我們也可以傳佛法,這「能覺之智」就是「齊於諸佛」,我們要好好珍惜,珍惜我們真如本性。既然有,我們就要啟發出來,能夠「能用」,這就是「能覺」,將佛性的良能發揮出來,其實是與佛同等。

  「等佛一切,種智迴向」,我們既然與佛同等的本覺、能覺,既然佛做得到,能夠視四生、六道這些眾生合而為一子,這種開闊無邊的大愛,這是佛以佛心來看所有眾生如己子,既然與佛同等的覺悟,覺悟一切,一切種智迴向,我們既然有這樣,我們自覺之後,我們要迴向於大地眾生。做得到是覺智周遍,只要你能覺一啟發,我們瞭解佛心,就要趕緊迴向。我們若常常迴向,一切該迴向,要迴向到哪裡?應該要迴向大地一切眾生,不是迴向給一個人,要迴向給很多人。「無所不遍」,「覺智周圓,無所不遍」,那就是覺悟之後,應該我們心包太虛,天下眾生無不都是我們所關心、所疼愛的人,我們一定要有這念心。疼一個、愛一個,也是叫做愛,疼愛;愛天下眾生也是一樣,叫做疼愛眾生。

  就如在2012年這一年,南非執行長要輪替,需要選出執行長來。這一年,我們就是感覺潘居士,潘明水他一直以來,在一、二十年時間就一直帶著本地志工,帶得很好,讓這些粒粒都是黑珍珠,粒粒都是發光發亮,在那地方所播下的種子,粒粒都已成為大樹了。常常我們若看到南非的影片,我們就從內心起了感動、讚嘆、歡喜的心。他帶得很好,所以這一年,南非的執行長就想請他來承擔,那個時候,剛好是他母親年邁了,多病痛,也正好我要他來接執行長那個時期,正好母親病情沈重,而且住在加護病房。不過,我們就是那個時候要佈達、要宣布,所以就請他回來花蓮,跟他商量,拜託南非這一大片的土地,希望他能在那裡承擔,把那裡的會務,將那裡的菩薩,真正地把他們帶好。但是他就跟我說:「我的母親現在身體很不好,現在在加護病房。」我就這樣跟他說:「母親生病的時間,這是人生的自然法則,病的時間不是很久,接執行長的時間那就要有一段時間,現在就要決定,不要藉母親生病來推辭,應該要承擔,發菩提心,愛天下眾生。尤其是南非那一大片土地,這麼多需要我們去牽他、去教他,將這些人能落地生根,讓她們菩提林立起來,應該要在這個時候下決定。」

  他後來說出他的心聲,說那個時候他的心很掙扎,母親是一個,師父要他去承擔南非那一大片土地,那麼多的.....粒粒都是黑珍珠,都是師父所關心所愛的,那些的人也需要關心照顧。到底是要接師父所給的使命?還是要守護在加護病房,照顧一個母親呢?很掙扎!後來師父這樣跟他說:「母親的病不是很長的時間,母親是一個,但是大地眾生這麼多在等待你照顧。」他終於瞭解了。他很感恩,感恩他的同修師姊,也這樣跟他說:「好,你如果你接,母親我會照顧,還有這麼多醫生、護士,在加護病房,你安心吧!」所以,接到這個任務就回去南非了。

他說,當他要搭飛機的時候,心裡就這樣想,這個時候母親危急時,他竟然要到他鄉外里,遙遠地方。「到底我是對或不對?」自己的心還在掙扎,想到師父說,母親這自然的法則,緣若還沒盡,病痛只是一段時間而已,若是......。這總是一個母親,顧天下眾生苦難人是這樣多,所以他心定下來,上飛機,到南非去了,所以他負起這個責任,在南非帶動,他從南非本土,一直到莫三比克,一直到史瓦濟蘭,帶著這一群(南非本土志工),這樣開始跨出了南非這塊土地,到史瓦濟蘭,到莫三比克。

他說,幸好他這樣做,母親有太太在照顧,現在,母親已經健康了,而且自己走路獨來獨往,健康了。看到母親已經健康,而他又在南非這樣來來回回,把粒粒種子顧得很好,還可以跨出了這麼多國家,都要照顧到,不只是莫三比克、史瓦濟蘭要關心,還有賴索托,還有到辛巴威。辛巴威只有一位,朱居士(朱金財)。有時候,南非這裡在培訓,也要從辛巴威把這群人帶來培訓、見習;莫三比克也是如此,也是來南非德本,或是約堡,在這裡做大本營,我們南非的大本營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現在母親已經健康了,自己生活自如了,雖然已八十幾歲,經過了一場病痛,兒子承擔天下擔米籮的責任,這樣,母親也健康起來了。

所以說,「等佛一切種智迴向」,只要有佛心,若能覺悟、瞭解,人生這生命那就是自然的法則,世間緣還沒盡走不了,生病是一段時間;緣若盡了,再多人在身邊都擋不住,還是同樣要離開。我們若這個道理清楚,該做的事情,能覺之智,能齊於諸佛。佛陀的地位.佛陀有父母,佛陀有妻、有子,但是他為天下眾生,也是這樣放下了,專心如何去體會道理,能夠讓更多人瞭解,所以「覺智周圓、無所不遍」。我們一樣,修行要固守好我們的本覺之理,道理,真如本性我們要顧守好,這樣才有辦法發揮了「能覺之智」。如果可以這樣,佛心為己心,我們就可以普遍天下,利益眾生。所以《法華經》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成佛之道,要如何可以成佛?一切道理雖然看開了,一切皆空,但是其中還有真如妙有存在,所以我們要用心,在「真空」中發揮我們本性,本性的良能,這個「妙有」能在人群中付出。那前面我們所說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理解了,前面一直慢慢地接引、接引,找孩子、接引孩子,一直接引到能夠談心了,也父子相認了,也已經跟所有親族宣布了,「這是我的兒子。」詳細地介紹,「他字某甲。」等等,我們過去已經說過了。在這個地方,「忽於此間,遇會得之」,在這個地方,那就在法華會上,靈山會上,真正的,佛心、佛性在這個地方會遇起來了。佛陀要告訴大家,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這是前面,下面接下來文再說:

經文:「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經文簡釋: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前譬喻品領解,各乘大車,得未曾有,是故歡喜。

  這是須菩提虔誠又再呼叫著,呼叫著世尊,那時候的貧窮子,聽到父親向這些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在大家面前宣告,「這是我的兒子,真的是我的兒子,我也真的是他的父親,這些財產就是我孩子所有。」都交待清楚,他應該可以傳承家業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時窮子聞父此語(言)」,那時候,那位貧窮子忽然間聽到這樣,這麼大場面,佈達、宣告,跟大家說,正式說:「他是我的孩子。」這個時候,那就是很歡喜,聽到這個話。意思就是說,前面〈譬喻品〉就有這樣說:「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那個心情。大家本來還在火宅中,長者在外面設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最後選擇大白牛車,大家能各人駕駛著一台大白牛車,還可以載人,還可以肥壯強力,力量很大,可以四面八方能通達,大家乘這台車,「得未曾有」,那種歡喜的心,跟現在這位貧窮子這樣,本來看到這些金銀財寶,還不敢想,現在竟然「我是長者的親生子,我家財萬貫,這樣豐富,這些家業都是我的」,這個心情歡喜,也是從未曾有。就像那時在〈譬喻品〉,得到大白牛車,那時候的歡喜一樣。所以說,「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實在很歡喜,這是描述那位貧窮子的心情。

經文簡釋:
「即大歡喜,得未曾有」:然此歡喜之由,有遠有近,若不先教傭作,與一日湛價,豈得心相體信,委業付財物。故有:歡喜,得未曾有。

*譬由三藏,經律論斷結,方堪並聞大乘受持淨法,轉教般若,而致今日開顯授記,故傭作取價,是遠由。體信委知,是近由。

  「然此歡喜之由,有遠有近」。其實歡喜,遠的很遠,近的在眼前,「若是要說,若不先教傭作」。過去孩子迷失,走出去了,讓父親找那麼久,經過「一十、二十、、五十餘年」,這樣一直找,這是表示很遠的事情。因為一十、二十、五十餘年,再想想看,過去不是跟大家說,一十、二十喻天堂人間,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力,就墮落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道,在「四生」這樣輪轉,到底是多久的時間?很久很久,無法去計算。所以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其本字某,我名某甲」,大家應該記憶還深,昨天、前天都有在講,表示無法表達出他是過去生的人,或是過去生的牛、馬呢?無法表達,長久以來,生生世世,那就是很遠了。近,其實雖然是很遠,卻是佛不捨眾生,鍥而不捨這樣追逐著眾生,隨因緣成熟,前後因緣成熟,前後得度。這就是一直從遠一直來,就像長者在找孩子一樣,慢慢孩子靠近過來,害怕了,又跑掉了,趕緊叫人把他找回來,卻是更怕。所以就要自己親自想辦法去接近他,將他帶來,如果沒有先設教法方便,先讓他做「執持除糞」的工作,若沒有這樣慢慢誘引他,怎麼有辦法今天在身邊呢?這還是要很用心。

  「若不先教傭作,與一日湛價」,如果沒有這樣,不跟他說價,他也還不肯進來。就像我們人,就說:「你若有做好事,就會有好報。」這樣才願意做好事。去拜佛也要求,求能得到我的心願,求神託福,還是一樣,就是付出就想要求得。這是凡夫心啊!所以說來勞作,還是要先讓他收到代價,工資還是要發。所以「豈得心相體信」。不是這樣告訴他,他就能相信,他做你就要給他(報酬)。不是說這樣說,他就可以相信。這就是世間人是這樣。同樣的,佛陀的教育從「阿含」,如何去除煩惱無明,一直到「方等」,慢慢接引。煩惱既去除了,要利益人群,去付出,你就能有....等等,所要求的事情可以如心願。大小乘兼施,然後才可以到「般若」。付出無所求,我們要有這樣的智慧,超越所求的智慧,但是你要去付出。這樣「心相體信」,才有辦法付託家業,這就是要慢慢地一直帶,就像長者帶孩子一樣。所以說貧窮子已經得到了,歡喜,這種歡喜無法表達。

  就譬喻三藏的經典,三藏就是經、律、論。經,用經典,聽經來瞭解道理;用持戒來預防再犯錯,論,來增長我們的智慧。聽經之後,我們會瞭解,互相彼此(分享)。最近常聽到讀書會,我聽的,我的感受,將我的心得講出來;而你聽的,你的感覺,將你的心得來分享。你的心得,我的感覺,大家共同互相增長法益,個人所聽的,個人有所心得,所以大家互相增加法益。這就是煩惱如何斷,將我的煩惱,聽這個法,我體會了,好像在說我,這樣我應該要警惕我自己,要趕緊改變我的習氣。這都要從經、律、論中來斷除我們煩惱,增加我們的智慧,這樣「方堪得聞大乘」,這個時候,才有辦法堪得受,接受這個法,聽大乘法,受持清淨法。

  法,聽來,無所求,入心之後,瞭解這個道理,這受持清淨法。從「阿含」、「方等」,瞭解之後,我們就開始轉到「般若」,這個時候才堪得受「般若」大乘法。「般若」也是大乘法,但是他是完全解釋,這些道理分析到最後,一切皆空的道理。所以堪,這樣才有辦法堪得受持清淨,這樣才可以轉過來「般若」。如果沒有經過「方等」,那就無法接受「般若」的教育。所以「而致今日開顯授記」。因為我們已經「方等」、「般若」我們全都已經瞭解了,然後開始才有今天能開顯出授記,授記就在《法華經》中,這是今天,在這個時候。這是須菩提他的心得,然後知道過去佛陀所教,他們所聽聞的法,這樣的過程,一直到現在靈山會上,就是《法華經》這個時候,聽到佛陀在方便品為舍利弗授記,所以他知道了,這應該就是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可以得佛授記。所以「是遠由」,這是從過去不斷一直一直不捨眾生,成就一切,到現在。我們現在這個時候,由「體信」,現在大家已經體悟了,也開始「近」,開始接近了,到《法華經》的時候,已經接近了,因緣成熟了。過去的時代,從道理來說,很遠以前;若從事來說,佛陀他從覺悟一直到「阿含」、「方等」、「般若」,這是從此生此世,若要說遠的,是過去生無量生世,所以這近與遠,這我們都要用心。現在讀書、誦經,一樣都要入心。

經文簡釋:
「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喻本不知好樂大乘,而不料大乘之法,即由小乘權法獲之。

  所以「而作是念」,那就是本心,「我本無心有所希求」,那位貧窮子本來認為「這跟我有關係嗎?因為這是有錢人的房子,這跟我有關係嗎?」或者是已經進來了,在裡面,在這環境中工作,從外面,外圍的工作做到裡面的工作,從認他當義子,一直到宣告變成親生子,這種的歡喜,覺得很意外。所以自己內心這樣想:「我本無心,有所希求」,我本來就無心想要希求,譬喻「本不知好樂大乘」。在以前「阿含」的時代,本來就沒想到他會成佛,本來不知道可以成佛,只是想要如何了生脫死就好,知道人生苦不堪,生死輪迴很辛苦,以為可以了生脫死就好。怎麼知道,「這個時候竟然我也可以將來成佛」。所以這是本來不知,所以在「阿含」、「方等」的時代,還未發心,到「般若」的時候就是一切皆空,也不想要求,一直到現在,《法華經》這個時代才開始。所以說「本不知好樂大乘」,本來就無....不知道,「而不料大乘之法,即由小乘權法獲之」。如果沒有過去的「阿含」、「方等」,怎有辦法入「般若」呢?若未入「般若」,怎有辦法在現在法華會上呢?這就是原來佛陀是漸次接引、教化。

經文簡釋: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貧子拾金,爾時窮子領知財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所以「今此寶藏自然而至」。現在這些寶藏很自然就已經來了。「爾時窮子領知財物」。本來這個孩子想要捨掉,不敢想,只是看,不敢想要得,但是....。所以窮子到現在已經知道了,「領知財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進來到裡面,他還是看到了,知道了,知道了,但是就沒有想要有所得,全都沒有。這就是我們過去無法理解,現在已經知道。

*復經今時此靈山會聞法開示,立知真為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所以「復經此時此靈山會聞法開示」,現在在法華會上已經聽到法了,佛陀這樣的開示,「立真知為佛子」。我現在已經知道了,已經是真佛子。因為「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來到法華會,才知道我真的是佛的孩子,因為佛法從佛口生,佛陀他用心說法,我們也是這樣用心聽法,就是因聽法之後,才知道要如何,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斷除我的煩惱,我才知道天地宇宙之間,萬法道理原來有這樣多,這現在已經都知道了。因為佛陀已經在靈山會上開示悟入,在這個地方開示,弟子應該要覺悟,應該入佛的本懷來。真的現在已經知道了,「真為佛子」,而且是「從佛口生」,不是父母血肉,精血會合,不是污穢,是清淨,是從佛口中來口吐蓮花,蓮花種子,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從法化生」。

*喻彼等於某時,於中起念,耽溺向白衣戀著世慾⋯偏失道向,退大為小。

  就是譬喻「彼等」,彼等就是這些眾生,大家,前回這樣說,介紹,在大會中介紹,介紹「彼等於某甲」,那個時候就是從很遠開始,從某時中開始,無法去計算,很長的時間。這麼長的時間,人人都「耽溺向白衣戀著世慾」。這是在「一十、二十、五十餘年」,那段時間就是這樣「沈溺向白衣」。白衣就是在家人,在家俗子,都是耽溺,戀著在世欲。「偏失道向」,差毫釐,失千里。所以在天、人兩道中,所起心動念,所造作的,無不都是「戀著世慾」。世間,有還想要更多,有一缺九,真的很辛苦。差一點的方向,失去了道心,所以「退大為小」。本來人人可以成佛,卻是這樣「退大為小」。

*故曰:我本無心,有所睎求,而今忽聞授記作佛,不求自得,故曰自然而至。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而今這些寶藏都在我面前了,所以「而今忽聞授記作佛,不求自得,故曰自然而至。」這樣寶藏自然這樣進來,這就是譬喻我們人人,在過去就是這樣在沈迷,沈迷在人間世俗,人間世俗,一念欲心開,開始無明生了,慢慢向著貪著,愛恨情仇這樣一直去造業來。佛陀的慈悲,生生世世不斷跟我們說法,讓我們能瞭解,到底我們能瞭解多少?實在是不知道。瞭解一點點,改一點點,做一點點,這是我們過去迷失之後,佛法不斷洗練我們心,我們接受一下,做一下,很快方向偏差,就再流失了。

所以說慢慢累積,善惡分毫就沒有差錯。你善的一直做,也是一直在累積,這輩子做多少,就累積多少。但是這輩子多少的業,這些業還是累積著,到下輩子是善較多?還是惡較多?善若較多,你所得到的人人是好人,人人都是你生命中的貴人,如果你只是做一點善,惡的比較多,我這輩子所受到的,都是很多不如意,但是生命中還是有貴人,當我們最痛苦的時候,貴人現前,這就是你過去生中,還有做一點善,這個貴人來牽引你,法從這貴人中又開始傳,讓你善心再啟動。這就是因緣,啟動你接近佛法,接近到你可以親自聽法,直接了解。這是我們累生累世累所積的習氣。不過,再怎樣累積,其實「本覺之理,湛然常住」,我們還是都在。不過,我們要好好瞭解,「等佛一切,種智迴向」,我們所做的應該為天下事付出,我們才有辦法「覺智周圓,無所不遍」。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呀!

這就是因緣,啟動你接近佛法,接近(到)你能親自聽法,直接了解。這就是我們累生累世所積的習氣。不過,如何的累積,其實「本覺之理湛然常住」,我們還是都存在。不過,我們要好好了解,「等佛一切種智回向」,我們所做的應該是為天下事去付出,我們才能「覺智周圓無所不遍」。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2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29晨語簡記   2014/10/29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0月 29, 2014 9:20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星期三)
 
本覺之理湛然常住
能覺之智齊於諸佛
等佛一切種智迴向
覺智周圓無所不遍

 
今日的偈文,最讓我深思的是第三句,等佛一切種智迴向,因為其他三句都比較常聽到也易理解。
在前幾天有講到等覺菩薩(51位階),等覺再來就妙覺(52)成佛。所以,等佛就已經是接近於佛的境界,可以得一切種智迴向。
上人舉南非執行長潘明水居士為例,因為他發心承擔(能覺之智齊於諸佛),所以媽媽的病好起來,脫離加護並房。(等佛一切種智迴向),有了這一個案例,就容易了解。
 
所以說,「等佛一切種智迴向」,只要有佛心,若能覺悟、瞭解,人生這生命那就是自然的法則,世間緣還沒盡走不了,生病是一段時間;緣若盡了,再多人在身邊都擋不住,還是同樣要離開。我們若這個道理清楚,該做的事情,能覺之智,能齊於諸佛。佛陀的地位.佛陀有父母,佛陀有妻、有子,但是他為天下眾生,也是這樣放下了,專心如何去體會道理,能夠讓更多人瞭解,所以「覺智周圓、無所不遍」。我們一樣,修行要固守好我們的本覺之理,道理,真如本性我們要顧守好,這樣才有辦法發揮了「能覺之智」。如果可以這樣,佛心為己心,我們就可以普遍天下,利益眾生。所以《法華經》就是要讓我們知道成佛之道,要如何可以成佛?一切道理雖然看開了,一切皆空,但是其中還有真如妙有存在,所以我們要用心,在「真空」中發揮我們本性,本性的良能,這個「妙有」能在人群中付出。
 
復經今時此靈山會聞法開示,立知真為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所以「復經此時此靈山會聞法開示」,現在在法華會上已經聽到法了,佛陀這樣的開示,「立真知為佛子」。我現在已經知道了,已經是真佛子。因為「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來到法華會,才知道我真的是佛的孩子,因為佛法從佛口生,佛陀他用心說法,我們也是這樣用心聽法,就是因聽法之後,才知道要如何,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斷除我的煩惱,我才知道天地宇宙之間,萬法道理原來有這樣多,這現在已經都知道了。因為佛陀已經在靈山會上開示悟入,在這個地方開示,弟子應該要覺悟,應該入佛的本懷來。真的現在已經知道了,「真為佛子」,而且是「從佛口生」,不是父母血肉,精血會合,不是污穢,是清淨,是從佛口中來口吐蓮花,蓮花種子,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從法化生」。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0/2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