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0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01晨語簡記   2014/11/01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1月 01, 2014 5:41 pm

2014110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若以一雲一雨一相一味,
實無何差別之有唯是水,
始覺天體融會安住華嚴,
至今暢演本懷說妙法華。


  我們用心,是不是每天都用心呢?法若有入心,應該我們能體會日常生活,一切的景物回歸,其實「一理通,萬理徹」,什麼事情我們應該看清楚。比如說抬頭看天,陰天,雲很厚,一定會下雨。雨,一相,與雲同樣,看到雲很厚,就知道會下雨。若是晴天,白雲,我們會去想到下雨嗎?晴天、白雲就是不會下雨,若是烏雲很多,我們就知道一定會下雨。雨與水,應該是相同,所以說「一相一味」,看到雲,知道是雨,雨就是水,水是鹹的或是淡的呢?雨水應該是淡的水,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愛惜水資源,因為水能夠滋潤大地,因為水讓我們周圍乾淨,因為水能給我們五穀雜糧,因為水可以讓我們止渴潤喉,因為水能讓我們吃飽,給我們安定的生活,同樣是一項道理,一件東西,卻能有這麼多的利用,所以我們要珍惜水資源。

  所以常常說,雨水回收能再利用,因為太陽曬,地面的濕氣變成水蒸氣,上升就變成雲,氣壓來幫助,那就變成雨等等,這全都是我們能清楚、瞭解,這也是法。所以,一雲一雨,一相一味,我們能很清楚。「實無何差別之有唯是水」,不論是雲或者是雨,都是一樣,結果就是水。這是一種的輪迴,地上的濕氣,太陽照下來,水蒸汽往上升,凝聚起來成為雲,下雨,這是天體的循環,天地之間的循環,我們這在生活中也要知道,這就是法。

  「使覺天體融會安住華嚴」,這我們就要更加瞭解,人人本具佛性,過去無始以來,我們的本具佛性,就是深深被煩惱埋覆住,所以本來具有這個本覺,就是這樣埋覆著,我們現在在修行了,如釋迦牟尼佛開始修行,用這麼久的時間去參訪、去瞭解,外道教修行的方法,外道教的道理,都去吸收進來,瞭解了這是不合道理,這是有偏差的道,要如何修正過來?真正的道理、正法。他們就用心思惟。所以再經過六年的時間,心都靜下來,好好思考,經過的都是苦行,要穩住我們的心,耐得住這樣的寂寞,耐得住這樣的生活,耐得住很多生活中的匱乏、困難等等。他六年後,總是在一天,這麼靜寂的環境中,忽然間,心,本覺與天地宇宙會合起來,開始剎那覺悟那個時間,始覺,將我們本來具有的覺性,經過了這樣不斷不斷去除煩惱,所有的道理會集,完全是正確的法在心中。

  但是那個精髓,如何將此法透徹開朗出來?就是在那剎那之間,心的本覺與天體融會,就剎那的始覺,那時候安住了,安住在華嚴世界,華嚴世界,道理實在是很多,心靈的道理,天體萬物的道理,很多,很多,都是從那一念心開闊了覺性慧海,就這樣覺性慧海安住了。就是在華嚴世界,華嚴世界是諸佛心靈世界。一直安住在那個地方,但是面對著眾生,要怎樣將這種的世界,無限量無限數的道理、智慧,要如何給眾生,給大家這念心能與佛心、佛覺能會合在一起?這種天體融會這個覺性,要怎麼樣讓人人都能體會到呢?所以才要脫下莊嚴服裝,來與大家,凡夫,人群會合。其實,佛的覺性、華嚴海會,已經是安住了,一直就是在這覺性慧海中,永遠安住在他的心,卻是他的身形融會於眾生群中,隨順眾生的根機,隨機逗較,經過四十多年了,所以一直到至今,暢演本懷,想要說的話,終於要說了,非說不可的時刻了。

  因為佛陀年邁了,世緣將盡了,這麼重要的這個境界,容納在佛的心態,從佛心要將這些法讓大家能瞭解,大家應用這個法,能夠同樣回歸到華嚴的境界,必定要經過了妙法蓮華,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菩薩心,不斷要入人群中,那就像污泥,如污泥中那朵蓮花,在污泥中它能不受污泥染。而且,蓮花是開見果,這是蓮花很特別的。在所以的花中,蓮花很特別,你如果看它開花,他的果就完成了。尤其是蓮果,蓮子,與莖,就是蓮藕,都可讓人使用,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花。這種花,用來譬喻一本經的道理,這本經是妙法,這妙法譬喻蓮花,法就是要教導我們,教導我們就是要像那朵蓮花一樣,入污泥而不染。所以,不是獨善其身,將過去所教育的,人人所吸收進來,所體會,再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度眾生。這就是「至今暢演本懷」,這是佛陀他一生中的願望,也是一大事因緣將盡了,所以不得不說,任何一尊佛出世都是一樣,所以叫做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從他覺悟一直到將入涅槃,前面的方便法,後面的真實法,這是每一尊佛都是一樣的。我們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一直就是這樣,這是須菩提向佛陀再次表達他們的心聲。我,「我等」,就是我們大家,就是這樣,無始以來一直在三苦中,「三苦」,大家還記得? 苦苦、壞苦、行苦。是啊,所以我們人人在日日生活中,不就是在這三苦中嗎?身體,外面緣境的感覺,生起了煩惱,在行蘊中,這都是苦。所以生生世世是這樣,都是在生死中,就是熱腦,生生世世,就是這樣逼迫的熱惱,都是迷惑無知。我們一直凡夫啊凡夫,一直就是在無知,愚昧無知中這樣過日子,不知道的事情還很多,此刻不知道下一刻的時間會是什麼,我們大家都一樣。還有聽法之後,還是樂著在小法,只是沈迷在「我懂的道理,我已經這樣就對了,我對利益他人,我沒有興趣。」像這樣,獨善其身。接下來的經文再說,

經文:「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我這個時候,「今日」,就是已經在法華會了,這個時間,也能代表在這輩子遇到佛,這樣的意思。佛陀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教育我們,好好思惟,我們心靈的境界與外面的境界,要好好思惟,苦、集、滅、道,集來了很多煩惱,我們要時時警覺。煩惱障礙我們的道業,所以我們要好好思惟,不要只是在「諸法戲論」。學法要認真,不是多少聽一聽,也不是聽了就過去了,應該要認真。法,入心來,煩惱去除,不要在諸法中遊戲,只是聽了,就放它過去,或是是聽來了,記得,就跟大家說,說得很好,不過,法沒有用在我們的內心,沒有用在我們的行動,只是很會說,卻是一事無成,還是停滯在煩惱中,這叫做「戲論之糞」。光只是會說,但說出來的,自己都沒用到,這都是煩惱。所以,「我等於中,勤加精進」,「我們此時要很精進,去除那戲論之糞,我們現在很精進。」才能「得至涅槃,一日之價」。就如那位貧窮子,很認真在工作,就能領到工資,這就是付出的價值。同樣,修行,我們也有付出的價值,同樣要除掉「戲論之糞」,這也是同樣要去除,不要再樂著在小法中。

經文簡釋:
「今日世尊!」;此喻前誘引還家,化以二乘譬喻。
*「今日」:對多生之昔日樂小,而此生至今日。猶滯於權小:滯於阿含時。


  再看,「今日世尊!」這段(經)文。「今日世尊」,譬喻,就是譬喻,前面長者誘引貧窮子回到家來的這段故事,這是今天譬喻過去這位長者誘引孩子回來的過程,「化以二乘來譬喻」,當作長者慢慢用種種方法,方便,脫下莊嚴的服裝,這樣去跟那個孩子在一起,慢慢讓他認識,慢慢教導他,要怎麼殷勤,如何清掃這些骯髒的東西,慢慢與他談心,後來認作義子,這就是聲聞、緣覺,這是二乘。所以,這裡所說的「今日」,就是這輩子遇到佛陀,開使用「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的方法,「三十七助道品」等等,「阿含」的時代,經過了「阿含」、「方等」的時代,這樣一路一直陪伴,聲聞、緣覺慢慢對法清楚,瞭解了。所以「今日:對多生之昔日樂小。很多,眾生很多,一直到過去(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都只是停滯在小法中。「而此生至今日」,在過去生一直在現在生,就還是停滯於權小,過去是這樣,也是與佛同世,過去生也累生與佛同世過,佛陀也是這樣一直教,也是這樣還是停滯在樂小法。一直到這一生中,同樣的,佛陀還要從方便法開始教,我們還是停滯在權小,還是在「阿含」的階段,這是佛陀用這樣長久的時間。

經文簡釋:
「令我等思惟」;阿含時,佛知我等,往日受苦樂小:所以令我等思惟。


  「令我等思惟」,讓我們好好地來思維,想看看。「阿含」,那就是佛陀要用十二年的時間,慢慢過來,「佛知我等,往日受苦樂小」,過去真的受很多的苦,有「三苦」,甚至過去一十、二十,乃至五十餘年,在外面受盡了很多的苦,所以「往日受苦樂小」,以前就是這樣,還是停滯在那個地方,所以「令我等思惟」,才叫我們好好的想,想清楚,不要再停滯在小法中,所以要我們好好思惟。

經文簡釋:「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糞」:是即喻種種無明煩惱,諸戲論法皆是煩惱。思惟即心所:緣六識,善惡之行皆由其所起。


  要「蠲除諸法戲論」,我們的雜念心、煩惱心,那些都要蠲除,甚至只是樂小法,獨善其身,這也是一種的煩惱,也要趕緊蠲除。這全部都是垃圾,所以糞即是喻,譬喻種種無明煩惱,諸戲論法皆是煩惱,我們只是說,光只是要說給人家聽,讓人家知道我懂很多。你懂得很多,你就沒有用在你自己的慧命中,只是用在生命中的功能,發揮你的功能,並沒有轉為良能,入你的慧命。所以過去佛陀,過去生為我們教育,我們全都是停滯在這樣的時候,懂道理,但是沒成長慧命,這都是戲論。不論是過去生、現在生,聽懂,瞭解,只是用在與別人來戲論而已,你沒有用虔誠的心,自己的慧命沒成長,你就是沒有那真實緣與眾生會合,所以這就是跟我們的生命,慧,在我們的生命應用,沒有深入我們慧命來,這都叫做「戲論」,這都是煩惱。

  所以我們好好思惟,思惟就是心所,緣六識。昨天也說過了,我們這個「心所」,思惟,是一個「心所法」,「心所法」,也是心王,「心王」所緣外境,叫做「心所」。萬法都是從我們的「心王」開始,因為這個「心所法」就是一念之間,所看到的生出來的法,我們起了貪、瞋、癡、慢、疑,此心所就受到心王,這念心就去緣外面的境界,貪著外面的緣與境,所緣的就是由我們的心王開始。所以這種思惟就是心所。

  所以我們說禪是思惟修,我們要好好思惟,要好好修行,將心所,心所法要顧好,不要讓它去緣外面很多境界,要守好我們的心所法,這叫做思惟修。也就是定,也就是慧,但是,我們沒有守好它,它就向外不斷緣境界,去惹來煩惱,所以這就只是一念心。所以教育我們好好思維,思維蠲除這些戲論法,所以我們要去除。用心啊,這就是要我們時時用心,好好思惟,不要把我們的心,心王所緣出去的境界,去惹煩惱進來,若能這樣,我們的心才會定,就不會招來許多煩惱。所以,「善惡之行皆由其所起」,皆是全都,不管是善的,是惡的,都是從這心所法開始。

  因為外面的境界,善惡,若看到了起憐憫心,我們就可以動員內心的心所去付出,去救人,去想很多善法,萬一我們被惡的誘引過去,貪瞋癡慢疑,就一直造作出來,所以這個心所緣識,無不都是凡夫還在善惡之行,不是善,便是惡。所以前面就說,一十、二十,就是在善惡中,這就是在所緣法,我們心所,所緣的法就是在善惡之中。所以我們要好好常常顧好這念心,不要偏向惡的,我們的心所要緣的,應該是要選擇善法,要無漏法,就是完全守在善法,善惡都是因為這心所法所緣起。

*「蠲除即修斷義」;依佛教起聞思修小乘行,斷見思惑,名除戲論之糞。

  「蠲除即修斷義」,我們要修,要斷,斷除很多很多煩惱無明的惡法,我們要用心去蠲除這些壞的習慣,懈怠,若懈怠的人,就是無知,沒辦法啟發內心的慧命,這真如本性就一直在累積煩惱,這些我們一定要趕快斷除。所以,斷除懈怠無明等等煩惱,我們應該依佛教,我們要依佛所教法,我們要信受奉行,我們要生起聞思修,我們要好好聽法,不要懈怠,我們要把握時間,要趕緊提起我們的心,也是同樣心所來緣,緣我們的聞思修,聽,要好好思惟,用心思惟,好好身體力行來修行。

  須菩提他們有心,也是這樣聽佛教法,要認真聽、認真思惟,思惟修。但是,就是停滯在小乘行而已,他們斷掉了那個見思惑,但是還是獨善其身,這名叫「除戲論之糞」,他不要跟人用說的,他認真在修,不是去說法,他是認真自己獨善其身。但是,說法若沒有認真,於自己有所收穫,自己不覺中,去說的法,就是叫做戲論。自己要有覺,才能去說法。不覺,我們在<譬喻品>說很多很多種人,我們不能向他們說法,那就是因為那是懈怠,都是戲論法。

  所以有的人說,「這個法很好,我拿去說給別人聽,去輔導人,來收錢。」現在很多是這樣,企業如何經營能夠成功,讓人聘請去演講,一次就要多少錢,這是去當講師,我們不是要當講師,我們是要做真正的修行者,將來能夠做領導眾生的導師,是無所求的。所以我們應該要除去講法得這種利益,不是,我們是要自己覺悟,將我們的慧命入人群中,用真誠的覺有情來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去除貪念,去除私心,要將最誠懇的心意拿出來。

經文簡釋:「我等於中勤加精進」:精心專念修持道行,滅除煩惱。
*「勤加精進」,是即:尋與除糞。


  所以說,「我等於中,勤加精進」,他們是很認真,很精進,佛陀所教法,在「阿含」、「方等」,他們都很認真這樣在修行,包括進入「般若」,他們也都是「盡心專念修持道行」。須菩提等,他們都是滅除煩惱,所有煩惱他們都滅除了,他們已經證阿羅漢了,這是他們經過了很精進,勤加精進,專心修持,已經滅除了煩惱。所以「勤加精進」,就是「尋與除糞」,就是說哪裡有骯髒,我就要趕緊去哪裡清掃,就像那貧窮子。這位長者慢慢去帶他,慢慢教他如何打掃,內心身外的垃圾都要清掃。

經文簡釋:「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喻前文:先取其價。所得不多,只有偏空涅槃,名為一日之價。


*三大阿僧祇劫得,三德具圓,名無數價。
*小乘涅槃,利根人六十劫即得。鈍根人有退轉故,時間不定。

  所以「得至涅槃,一日之價」,就是譬喻,譬喻「先取其價」,我的付出一天的工錢是多少?就像是修行者,我這樣修行,我可以得到多少呢?其實,如在種稻的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應該是要這樣,我們要耕耘,去付出,總是不必去計較要多少。不過小乘之人,他就會說,我這樣修,我可以修到什麼樣的階段?是能到分斷生死嗎?或者是所有的見思惑、無明等等,我可以到幾果呢?是初果嗎?二果,三果或者是四果呢?

  這就是他們修行所計較的,「如何修,我可以得到多少」。所以「所得不多,只有偏空涅槃」。都是只修自己,哪怕你是四果羅漢了,就是說你已經修行到除掉煩惱了,已經到了四果的程度,就是煩惱全都去除了,這都只是為了自己而已,所以稱名「偏空涅槃」,只是偏於自己,所有的煩惱去除,只偏於自己,這叫做「偏空涅槃」,就是自己寂靜,解脫煩惱,名一日之價,就只是一日(的價值)而已。我這樣的付出,就只是得到這樣而已,就算是讓你最極等的,也是這樣而已。所以說,三大阿僧祇劫所得的,也是一樣,那種所得的,要得到什麼程度呢?「三德具圓」,這三德都要圓滿,名才叫「無數價」,我們才能得到很多,否則一天就是一個價錢。其我們都不用去想很多,不管是多久,三大阿僧祇劫是很長久,這時間要一直不斷到三德(具圓)。三德:一就是法身德;二叫做般若德;三叫做解脫德。

*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
*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
*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


*唯得惑障解脫,得種般若,與大涅槃相較量,豈非僅得一日之價。

  「法身德」就是能到達法身佛,常住不滅,法性之身,這就叫做「法身德」。若是還未周遍,那就是還未得。「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這都是要到達到很周遍,法身所滅的煩惱,法性要無不週遍的程度。「般若(德)」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德。「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這是佛所得的「解脫德」,已經所證得最勝的妙法,華嚴世界那種的境界,佛的內心覺海道場是到這樣的程度,所以他有辦法.「能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這叫做「解脫德」。我們要「三德具圓」,才能夠到達無數價,我們才能夠得到很多的價值。

  小乘涅槃,若小乘,偏空小乘的人,儘管他是利根,但是他獨善其身,他也要經過六十劫才有辦法得到。所以鈍根的人,就是有退轉的人,時間就不定了。所以說來,大家若看到這樣長的時間,會覺得說,哇!這還要很久,我要修到何時?其實我們只要能趕緊破除障礙,這煩惱障礙,自然我們現在慢慢地「始覺」,就是我們的「本覺」,與大地,天地之間,慢慢會合,道理慢慢瞭解,我們若能再身體力行,自然我們就慢慢接近。

  所以,我們「得惑障解脫」,我們很多惑慢慢地解脫,得種種般若與大涅槃,我們現在要跟這大涅槃的量來相比,實在是還很早,不過「萬里之路,始於初步」,幾萬里的路,就是從第一步開始,我們一定要相信,相信這一步走出去,絕對是方向正確,一定就是最正確,步步接近的道路。所以唯有我們要好好將我們的惑障解脫,其實,惑的前面還有無明,無明的前面還有煩惱,我們眾生就是很多的煩惱,就像塵沙一樣,我們現在沒好好清掃,沒有好好去除,我們怎麼有辦法讓我們清淨,大圓鏡智這明鏡能夠現前呢?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就要開始了,要勤拂拭,要好好勤擦這面心鏡。

  所以這段文,蠲除,我們要好好用心來清掃,清掃我們的內心,內心有很多戲論的垃圾,雜念心,戲論就是雜念心,或者是聽來之後,可以跟我們說,但是有虛無實,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去體會,只是聽來,記住的知識,口才很好,對人家說頭頭是道,可是內心煩惱都沒清除,我們的慧命都沒有成長,我們這面鏡子,一樣,沙塵染垢還是卡著。所以我們學佛,應該佛心為己心,要學到佛的那種華嚴境界,在我們的心裡,這就是要我們日常生活中去體會的,不管是一雲一雨,一相一味,我們一定要去體會,喔,原來下雨就是因為天有烏雲,有烏雲就會下雨,若是看到晴天,絕對是不會下雨,這種這樣簡單的常識,其實在天體間是很奧妙的道理,尤其是一水多用,我們不能缺水。像這樣,我們也要很用心,如何來珍惜水資源,就像我們要怎樣成長我們的慧命,(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心於日常的生活與我們本具的慧命,我們要好好多用心啊!

******************************************************
【註一】〔心所〕(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

【註二】〔心王〕(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心就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月亮 在 周日 11月 02, 2014 4:40 p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0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1晨語簡記   2014/11/01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1月 02, 2014 7:11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一日星期六)(出差閱讀心得版)

 

上人今天開示7000餘字,今天讀了兩遍,第二遍用心、靜心去思維,總算明白上人的意思,很是感動。有很多點,有很多妙的體會,心的體會,就如華嚴的體會,佛陀也是很難向一般人說明白,上人今天還是很慈悲的講華嚴的境外,因為修行,最後就要到華嚴的境界,還是要說。

我剛好也是企管顧問、講師,上人有舉到講師的例子。還好,我已經開始做志工,付出無所求,也知道心中有法才能說法,平時也也思惟修,對於上人開示,比較能入心,很感恩。

今天上人用了一雲一雨一相一味做為開示的譬喻,結語時多加了要惜水的提醒,此中也有微言大意,要多用心,因為全世界很多人都在缺水中,不管是日常的水,與法水,都要很珍惜。

 

今天,就把全文,我閱讀時感受的重點,貼出如下。

 

若以一雲一雨一相一味,
實無何差別之有唯是水,
始覺天體融會安住華嚴,
至今暢演本懷說妙法華。

  我們用心,是不是每天都用心呢?法若有入心,應該我們能體會日常生活,一切的景物回歸,其實「一理通,萬理徹」,什麼事情我們應該看清楚。比如說抬頭看天,陰天,雲很厚,一定會下雨。雨,一相,與雲同樣,看到雲很厚,就知道會下雨。若是晴天,白雲,我們會去想到下雨嗎?晴天、白雲就是不會下雨,若是烏雲很多,我們就知道一定會下雨。雨與水,應該是相同,所以說「一相一味」,看到雲,知道是雨,雨就是水,水是鹹的或是淡的呢?雨水應該是淡的水,所以我們常常說要愛惜水資源,因為水能夠滋潤大地,因為水讓我們周圍乾淨,因為水能給我們五穀雜糧,因為水可以讓我們止渴潤喉,因為水能讓我們吃飽,給我們安定的生活,同樣是一項道理,一件東西,卻能有這麼多的利用,所以我們要珍惜水資源。

  所以常常說,雨水回收能再利用,因為太陽曬,地面的濕氣變成水蒸氣,上升就變成雲,氣壓來幫助,那就變成雨等等,這全都是我們能清楚、瞭解,這也是法。所以,一雲一雨,一相一味,我們能很清楚。「實無何差別之有唯是水」,不論是雲或者是雨,都是一樣,結果就是水。這是一種的輪迴,地上的濕氣,太陽照下來,水蒸汽往上升,凝聚起來成為雲,下雨,這是天體的循環,天地之間的循環,我們這在生活中也要知道,這就是法。

  「始覺天體融會安住華嚴」,這我們就要更加瞭解,人人本具佛性,過去無始以來,我們的本具佛性,就是深深被煩惱埋覆住,所以本來具有這個本覺,就是這樣埋覆著,我們現在在修行了,如釋迦牟尼佛開始修行,用這麼久的時間去參訪、去瞭解,外道教修行的方法,外道教的道理,都去吸收進來,瞭解了這是不合道理,這是有偏差的道,要如何修正過來?真正的道理、正法。他們就用心思惟。所以再經過六年的時間,心都靜下來,好好思考,經過的都是苦行,要穩住我們的心,耐得住這樣的寂寞,耐得住這樣的生活,耐得住很多生活中的匱乏、困難等等。他六年後,總是在一天,這麼靜寂的環境中,忽然間,心,本覺與天地宇宙會合起來,開始剎那覺悟那個時間,始覺,將我們本來具有的覺性,經過了這樣不斷不斷去除煩惱,所有的道理會集,完全是正確的法在心中。

  但是那個精髓,如何將此法透徹開朗出來?就是在那剎那之間,心的本覺與天體融會,就剎那的始覺,那時候安住了,安住在華嚴世界,華嚴世界,道理實在是很多,心靈的道理,天體萬物的道理,很多,很多,都是從那一念心開闊了覺性慧海,就這樣覺性慧海安住了。就是在華嚴世界,華嚴世界是諸佛心靈世界。一直安住在那個地方,但是面對著眾生,要怎樣將這種的世界,無限量無限數的道理、智慧,要如何給眾生,給大家這念心能與佛心、佛覺能會合在一起?這種天體融會這個覺性,要怎麼樣讓人人都能體會到呢?所以才要脫下莊嚴服裝,來與大家,凡夫,人群會合。其實,佛的覺性、華嚴海會,已經是安住了,一直就是在這覺性慧海中,永遠安住在他的心,卻是他的身形融會於眾生群中,隨順眾生的根機,隨機逗較,經過四十多年了,所以一直到至今,暢演本懷,想要說的話,終於要說了,非說不可的時刻了。

  因為佛陀年邁了,世緣將盡了,這麼重要的這個境界,容納在佛的心態,從佛心要將這些法讓大家能瞭解,大家應用這個法,能夠同樣回歸到華嚴的境界必定要經過了妙法蓮華,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菩薩心,不斷要入人群中,那就像污泥,如污泥中那朵蓮花,在污泥中它能不受污泥染。而且,蓮花是開見果,這是蓮花很特別的。在所有的花中,蓮花很特別,你如果看它開花,他的果就完成了。尤其是蓮果,蓮子,與莖,就是蓮藕,都可讓人使用,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花。這種花,用來譬喻一本經的道理,這本經是妙法,這妙法譬喻蓮花,法就是要教導我們,教導我們就是要像那朵蓮花一樣,入污泥而不染。所以,不是獨善其身,將過去所教育的,人人所吸收進來,所體會,再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中去度眾生。這就是「至今暢演本懷」,這是佛陀他一生中的願望,也是一大事因緣將盡了,所以不得不說,任何一尊佛出世都是一樣,所以叫做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從他覺悟一直到將入涅槃,前面的方便法,後面的真實法,這是每一尊佛都是一樣的。我們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一直就是這樣,這是須菩提向佛陀再次表達他們的心聲。我,「我等」,就是我們大家,就是這樣,無始以來一直在三苦中,「三苦」,大家還記得? 苦苦、壞苦、行苦。是啊,所以我們人人在日日生活中,不就是在這三苦中嗎?身體,外面緣境的感覺,生起了煩惱,在行蘊中,這都是苦。所以生生世世是這樣,都是在生死中,就是熱腦,生生世世,就是這樣逼迫的熱惱,都是迷惑無知。我們一直凡夫啊凡夫,一直就是在無知,愚昧無知中這樣過日子,不知道的事情還很多,此刻不知道下一刻的時間會是什麼,我們大家都一樣。還有聽法之後,還是樂著在小法,只是沈迷在「我懂的道理,我已經這樣就對了,我對利益他人,我沒有興趣。」像這樣,獨善其身。接下來的經文再說,

經文:「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我這個時候,「今日」,就是已經在法華會了,這個時間,也能代表在這輩子遇到佛,這樣的意思。佛陀一直以來,就是這樣教育我們,好好思惟,我們心靈的境界與外面的境界,要好好思惟,苦、集、滅、道,集來了很多煩惱,我們要時時警覺。煩惱障礙我們的道業,所以我們要好好思惟,不要只是在「諸法戲論」。學法要認真,不是多少聽一聽,也不是聽了就過去了,應該要認真。法,入心來,煩惱去除,不要在諸法中遊戲,只是聽了,就放它過去,或是是聽來了,記得,就跟大家說,說得很好,不過,法沒有用在我們的內心,沒有用在我們的行動,只是很會說,卻是一事無成,還是停滯在煩惱中,這叫做「戲論之糞」。光只是會說,但說出來的,自己都沒用到,這都是煩惱。所以,「我等於中,勤加精進」,「我們此時要很精進,去除那戲論之糞,我們現在很精進。」才能「得至涅槃,一日之價」。就如那位貧窮子,很認真在工作,就能領到工資,這就是付出的價值。同樣,修行,我們也有付出的價值,同樣要除掉「戲論之糞」,這也是同樣要去除,不要再樂著在小法中。

經文簡釋:
「今日世尊!」;此喻前誘引還家,化以二乘譬喻。
*「今日」:對多生之昔日樂小,而此生至今日。猶滯於權小:滯於阿含時。

  再看,「今日世尊!」這段(經)文。「今日世尊」,譬喻,就是譬喻,前面長者誘引貧窮子回到家來的這段故事,這是今天譬喻過去這位長者誘引孩子回來的過程,「化以二乘來譬喻」,當作長者慢慢用種種方法,方便,脫下莊嚴的服裝,這樣去跟那個孩子在一起,慢慢讓他認識,慢慢教導他,要怎麼殷勤,如何清掃這些骯髒的東西,慢慢與他談心,後來認作義子,這就是聲聞、緣覺,這是二乘。所以,這裡所說的「今日」,就是這輩子遇到佛陀,開始用「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等等的方法,「三十七助道品」等等,「阿含」的時代,經過了「阿含」、「方等」的時代,這樣一路一直陪伴,聲聞、緣覺慢慢對法清楚,瞭解了。所以「今日:對多生之昔日樂小。很多,眾生很多,一直到過去(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都只是停滯在小法中。「而此生至今日」,在過去生一直在現在生,就還是停滯於權小,過去是這樣,也是與佛同世,過去生也累生與佛同世過,佛陀也是這樣一直教,也是這樣還是停滯在樂小法。一直到這一生中,同樣的,佛陀還要從方便法開始教,我們還是停滯在權小,還是在「阿含」的階段,這是佛陀用這樣長久的時間。

經文簡釋:
「令我等思惟」;阿含時,佛知我等,往日受苦樂小:所以令我等思惟。

  「令我等思惟」,讓我們好好地來思維,想看看。「阿含」,那就是佛陀要用十二年的時間,慢慢過來,「佛知我等,往日受苦樂小」,過去真的受很多的苦,有「三苦」,甚至過去一十、二十,乃至五十餘年,在外面受盡了很多的苦,所以「往日受苦樂小」,以前就是這樣,還是停滯在那個地方,所以「令我等思惟」,才叫我們好好的想,想清楚,不要再停滯在小法中,所以要我們好好思惟。

經文簡釋:「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糞」:是即喻種種無明煩惱,諸戲論法皆是煩惱。思惟即心所:緣六識,善惡之行皆由其所起。

  要「蠲除諸法戲論」,我們的雜念心、煩惱心,那些都要蠲除,甚至只是樂小法,獨善其身,這也是一種的煩惱,也要趕緊蠲除。這全部都是垃圾,所以糞即是喻,譬喻種種無明煩惱,諸戲論法皆是煩惱,我們只是說,光只是要說給人家聽,讓人家知道我懂很多。你懂得很多,你就沒有用在你自己的慧命中,只是用在生命中的功能,發揮你的功能,並沒有轉為良能,入你的慧命。所以過去佛陀,過去生為我們教育,我們全都是停滯在這樣的時候,懂道理,但是沒成長慧命,這都是戲論。不論是過去生、現在生,聽懂,瞭解,只是用在與別人來戲論而已,你沒有用虔誠的心,自己的慧命沒成長,你就是沒有那真實緣與眾生會合,所以這就是跟我們的生命,慧,在我們的生命應用,沒有深入我們慧命來,這都叫做「戲論」,這都是煩惱。

  所以我們好好思惟,思惟就是心所,緣六識。昨天也說過了,我們這個「心所」,思惟,是一個「心所法」,「心所法」,也是心王,「心王」所緣外境,叫做「心所」。萬法都是從我們的「心王」開始,因為這個「心所法」就是一念之間,所看到的生出來的法,我們起了貪、瞋、癡、慢、疑,此心所就受到心王,這念心就去緣外面的境界,貪著外面的緣與境,所緣的就是由我們的心王開始。所以這種思惟就是心所。

  所以我們說禪是思惟修,我們要好好思惟,要好好修行,將心所,心所法要顧好,不要讓它去緣外面很多境界,要守好我們的心所法,這叫做思惟修。也就是定,也就是慧,但是,我們沒有守好它,它就向外不斷緣境界,去惹來煩惱,所以這就只是一念心。所以教育我們好好思維,思維蠲除這些戲論法,所以我們要去除。用心啊,這就是要我們時時用心,好好思惟,不要把我們的心,心王所緣出去的境界,去惹煩惱進來,若能這樣,我們的心才會定,就不會招來許多煩惱。所以,「善惡之行皆由其所起」,皆是全都,不管是善的,是惡的,都是從這心所法開始。

  因為外面的境界,善惡,若看到了起憐憫心,我們就可以動員內心的心所去付出,去救人,去想很多善法,萬一我們被惡的誘引過去,貪瞋癡慢疑,就一直造作出來,所以這個心所緣識,無不都是凡夫還在善惡之行,不是善,便是惡。所以前面就說,一十、二十,就是在善惡中,這就是在所緣法,我們心所,所緣的法就是在善惡之中。所以我們要好好常常顧好這念心,不要偏向惡的,我們的心所要緣的,應該是要選擇善法,要無漏法,就是完全守在善法,善惡都是因為這心所法所緣起。

*「蠲除即修斷義」;依佛教起聞思修小乘行,斷見思惑,名除戲論之糞。

  「蠲除即修斷義」,我們要修,要斷,斷除很多很多煩惱無明的惡法,我們要用心去蠲除這些壞的習慣,懈怠,若懈怠的人,就是無知,沒辦法啟發內心的慧命,這真如本性就一直在累積煩惱,這些我們一定要趕快斷除。所以,斷除懈怠無明等等煩惱,我們應該依佛教,我們要依佛所教法,我們要信受奉行,我們要生起聞思修,我們要好好聽法,不要懈怠,我們要把握時間,要趕緊提起我們的心,也是同樣心所來緣,緣我們的聞思修,聽,要好好思惟,用心思惟,好好身體力行來修行。

  須菩提他們有心,也是這樣聽佛教法,要認真聽、認真思惟,思惟修。但是,就是停滯在小乘行而已,他們斷掉了那個見思惑,但是還是獨善其身,這名叫「除戲論之糞」,他不要跟人用說的,他認真在修,不是去說法,他是認真自己獨善其身。但是,說法若沒有認真,於自己有所收穫,自己不覺中,去說的法,就是叫做戲論。自己要有覺,才能去說法。不覺,我們在<譬喻品>說很多很多種人,我們不能向他們說法,那就是因為那是懈怠,都是戲論法。

  所以有的人說,「這個法很好,我拿去說給別人聽,去輔導人,來收錢。」現在很多是這樣,企業如何經營能夠成功,讓人聘請去演講,一次就要多少錢,這是去當講師,我們不是要當講師,我們是要做真正的修行者,將來能夠做領導眾生的導師,是無所求的。所以我們應該要除去講法得這種利益,不是,我們是要自己覺悟,將我們的慧命入人群中,用真誠的覺有情來教化眾生,所以我們要去除貪念,去除私心,要將最誠懇的心意拿出來。

經文簡釋:「我等於中勤加精進」:精心專念修持道行,滅除煩惱。
*「勤加精進」,是即:尋與除糞。

  所以說,「我等於中,勤加精進」,他們是很認真,很精進,佛陀所教法,在「阿含」、「方等」,他們都很認真這樣在修行,包括進入「般若」,他們也都是「盡心專念修持道行」。須菩提等,他們都是滅除煩惱,所有煩惱他們都滅除了,他們已經證阿羅漢了,這是他們經過了很精進,勤加精進,專心修持,已經滅除了煩惱。所以「勤加精進」,就是「尋與除糞」,就是說哪裡有骯髒,我就要趕緊去哪裡清掃,就像那貧窮子。這位長者慢慢去帶他,慢慢教他如何打掃,內心身外的垃圾都要清掃。

經文簡釋:「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喻前文:先取其價。所得不多,只有偏空涅槃,名為一日之價。

三大阿僧祇劫得,三德具圓,名無數價。
小乘涅槃,利根人六十劫即得。鈍根人有退轉故,時間不定。

  所以「得至涅槃,一日之價」,就是譬喻,譬喻「先取其價」,我的付出一天的工錢是多少?就像是修行者,我這樣修行,我可以得到多少呢?其實,如在種稻的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應該是要這樣,我們要耕耘,去付出,總是不必去計較要多少。不過小乘之人,他就會說,我這樣修,我可以修到什麼樣的階段?是能到分斷生死嗎?或者是所有的見思惑、無明等等,我可以到幾果呢?是初果嗎?二果,三果或者是四果呢?

  這就是他們修行所計較的,「如何修,我可以得到多少」。所以「所得不多,只有偏空涅槃」。都是只修自己,哪怕你是四果羅漢了,就是說你已經修行到除掉煩惱了,已經到了四果的程度,就是煩惱全都去除了,這都只是為了自己而已,所以稱名「偏空涅槃」,只是偏於自己,所有的煩惱去除,只偏於自己,這叫做「偏空涅槃」,就是自己寂靜,解脫煩惱,名一日之價,就只是一日(的價值)而已。我這樣的付出,就只是得到這樣而已,就算是讓你最極等的,也是這樣而已。所以說,三大阿僧祇劫所得的,也是一樣,那種所得的,要得到什麼程度呢?「三德具圓」,這三德都要圓滿,名才叫「無數價」,我們才能得到很多,否則一天就是一個價錢。其我們都不用去想很多,不管是多久,三大阿僧祇劫是很長久,這時間要一直不斷到三德(具圓)。三德:一就是法身德;二叫做般若德;三叫做解脫德。

*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無不周遍;
*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
*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能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


*唯得惑障解脫,得種般若,與大涅槃相較量,豈非僅得一日之價。

  「法身德」就是能到達法身佛,常住不滅,法性之身,這就叫做「法身德」。若是還未周遍,那就是還未得。「般若德」是佛的智慧無量無邊,這都是要到達到很周遍,法身所滅的煩惱,法性要無不週遍的程度。「般若(德)」的智慧是無量無邊的德。「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法,這是佛所得的「解脫德」,已經所證得最勝的妙法,華嚴世界那種的境界,佛的內心覺海道場是到這樣的程度,所以他有辦法.「能化度一切眾生,而自在無礙」,這叫做「解脫德」。我們要「三德具圓」,才能夠到達無數價,我們才能夠得到很多的價值。

  小乘涅槃,若小乘,偏空小乘的人,儘管他是利根,但是他獨善其身,他也要經過六十劫才有辦法得到。所以鈍根的人,就是有退轉的人,時間就不定了。所以說來,大家若看到這樣長的時間,會覺得說,哇!這還要很久,我要修到何時?其實我們只要能趕緊破除障礙,這煩惱障礙,自然我們現在慢慢地「始覺」,就是我們的「本覺」,與大地,天地之間,慢慢會合,道理慢慢瞭解,我們若能再身體力行,自然我們就慢慢接近。

  所以,我們「得惑障解脫」,我們很多惑慢慢地解脫,得種種般若與大涅槃,我們現在要跟這大涅槃的量來相比,實在是還很早,不過「萬里之路,始於初步」,幾萬里的路,就是從第一步開始,我們一定要相信,相信這一步走出去,絕對是方向正確,一定就是最正確,步步接近的道路。所以唯有我們要好好將我們的惑障解脫,其實,惑的前面還有無明,無明的前面還有煩惱,我們眾生就是很多的煩惱,就像塵沙一樣,我們現在沒好好清掃,沒有好好去除,我們怎麼有辦法讓我們清淨,大圓鏡智這明鏡能夠現前呢?所以我們這個時候就要開始了,要勤拂拭,要好好勤擦這面心鏡。

  所以這段文,蠲除,我們要好好用心來清掃,清掃我們的內心,內心有很多戲論的垃圾,雜念心,戲論就是雜念心,或者是聽來之後,可以跟我們說,但是有虛無實,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去體會,只是聽來,記住的知識,口才很好,對人家說頭頭是道,可是內心煩惱都沒清除,我們的慧命都沒有成長,我們這面鏡子,一樣,沙塵染垢還是卡著。所以我們學佛,應該佛心為己心,要學到佛的那種華嚴境界,在我們的心裡,這就是要我們日常生活中去體會的,不管是一雲一雨,一相一味,我們一定要去體會,喔,原來下雨就是因為天有烏雲,有烏雲就會下雨,若是看到晴天,絕對是不會下雨,這種這樣簡單的常識,其實在天體間是很奧妙的道理,尤其是一水多用,我們不能缺水。像這樣,我們也要很用心,如何來珍惜水資源,就像我們要怎樣成長我們的慧命,(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心於日常的生活與我們本具的慧命,我們要好好多用心啊!

******************************************************
【註一】〔心所〕(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

【註二】〔心王〕(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心就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1/0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