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02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02晨語簡記   2014/11/02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1月 02, 2014 4:42 pm

20141102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智德:佛智慧深廣無所不知
恩德:佛慈悲廣大誓度一切
斷德:佛所斷一切煩惱斷除
三德圓福慧具

我們修行,要修的就是德行,有幾種德行呢?我們過去已經說過了,要有三德具足,具足三德。這三德,第一,佛要具足智慧之德,所以智慧深廣無所不知。人生糊糊塗塗,真的是無明在人間,有時候所做的事情,自己錯誤都還不知道,真的是糊塗的眾生。佛陀他修行是為了一大事因緣,一個目標,就是為了救度眾生。救度我們眾生的無明,感化我們眾生的煩惱,希望我們的煩惱能得到教育,受到感化,去除無明。我們還有無明煩惱,像塵沙一樣,大地有多少的沙,我們眾生的無明煩惱,就與那些沙一樣多,所以無量無數的無明煩惱,佛陀他就要應眾生的根機,發揮他無限量的智慧,所以佛陀的智慧就是深廣無所不知。當他覺悟的剎那間,心靈與宇宙天體會合那個時刻,他已經具足了這樣智慧的德,眾生有多少無明煩惱,佛陀就具足了多少的智慧覺海,應眾生根機、煩惱,對機說法,這就是佛陀的智德。智德圓具了。
佛陀對眾生是恩德,恩德,那就是佛陀的慈悲,慈悲廣大,誓度一切眾生。這是佛陀他的心願,生生世世,到底是多久的生生世世呢?無可限量,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述說,到底是幾生世。光是日月燈明佛,就有二萬日月燈明佛,這樣的生生世世,大通智勝佛是二萬億的生生世世,這樣生生世世不斷上求佛道,不斷下化眾生,在每一尊佛出世,他都是這樣在修行,虔誠求法,也誠意入人群中,發揮覺有情的菩薩道。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無央數劫,很長久的時間,就是這樣不斷上求下化,隨著諸佛,無法記量的諸佛,一直修行,生生世世入人群造福、修慧,這就是他的目標,就是為了將來也能成佛,成佛就只有一個目的,誓願度眾生。對眾生的恩惠廣大無量。這就是佛陀他對眾生視如一子,五道四生所有的生命佛陀都是愛,就如他最親的孩子。我們在<信解品>就已經這樣說,父找子是這麼辛苦,其實這是譬喻佛陀尋尋覓覓在找,找有緣,曾經有過度化,因緣成熟,有緣的眾生,聽法會起歡喜心,能夠馬上接受,若是無緣的眾生,佛陀也沒有放棄,做未來能度的因緣。所以已成熟,現在說法,現在就可以歡喜信受,若是緣還沒有成熟,就是見面的機會也沒有,聽法的因緣也沒有,或者是聽法很快就過去了,也就是見佛沒有因緣。
就像佛陀與貧婆,人人追求的就是能見到佛,偏偏這位貧婆看到佛就閃
到旁邊,不願意見佛,佛陀就說:「阿難,這位老婆婆是與你有緣的眾生,來,你去度她。」看,佛陀在世的時候,也同樣有無緣的眾生。甚至我們也已經說過了,一個城市有九萬人,三萬人見過佛,聽過法,受佛的感化;又另外的三萬人,他們有聽到佛來到這個地方,但是他就是無心想要見佛、聽法,所以沒這個因緣;又再另外的三萬人,他們連聽都沒有聽到,何況是見到佛呢?所以一個城市的裡面,才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見到佛,這三萬人是與佛有緣;另外三萬人有聽到佛,但沒因緣見到佛,這樣這三萬人就已經開始種一個善根的種子,做未來能得度的人;另外三萬人,佛陀還要再用心,為未來的三萬人做得度的因緣。
這就是我們前面的文說過了,已度、該度就都度了,還要再準備著未來還未得度的人,還是已經做好這個因緣,將來還是再來人間,同樣要度這些還沒有緣的人,今生此世已經鋪上了緣,雖然這些人還未真實接受,但是也已經有這顆種子入心田中了。所以說,佛陀的恩德,視眾生都如一子,生生世世,他都是尋尋覓覓,這樣找因緣來度化眾生,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恩德。再來就是斷德,佛因為無量生世以來,不斷隨佛受化,每一尊佛的教育,他都是信受奉行,知道煩惱,無明、塵沙惑等等,他就一一累生累世不斷在斷除煩惱,入人群中不斷造福緣,在人群中、菩薩道中修智慧。這是佛陀他過去生無量世,煩惱無明一直在斷(除),就是修行,一切煩惱全都斷除了,三德圓了,福慧具了。那三德就是智德、恩德、斷德,這三項德都已經圓滿了,尤其是福慧兩足,福與智慧都已經圓滿具足。佛陀的十號中,就說「福慧兩足尊」,這樣才能真正能成佛。這是佛陀修行很圓滿的過程。
我們要修的目標也就是這樣,要有智德,要不然,眾生很容易糊塗了,錯誤的事情自己還不覺知。就如大陸發生一件很感人的故事,也是很遺憾的事情。那就是在一個鄉下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家庭,其中一位年輕人,父親很早就往生了,母親有心臟病,娶了妻子之後,太太為他生了一個孩子,因家庭實在是太貧困,太太離開家庭而去,留下來這位老媽媽要替他帶孩子。他還有一個妹妹,這妹妹長大了,在外面與人結了一分感情,但是這分感情沒多久,就被人遺棄了,這個女孩承受不起這種感情的打擊,所以他的妹妹就這樣精神錯亂。
這位年輕人,面對這樣的家庭,母親有心臟病,每天都要吃藥,兒子已將要入學讀書了,妹妹精神錯亂,所以在鄉間裡工作,賺不了什麼錢,他就到都會區,來到都市做工,去做建築工程。所以他就去做工了。在做工的過程,經過了八個月的時間,老闆一直沒發工資給他,老闆的理由是,「你還沒要回去,工作還沒有要結束。」所以,錢一直不發給他,他的心掛念著母親,每天就是要吃藥,又想到妹妹每天披頭散髮,這樣在村莊裡。一直有一
個心願,希望有錢能醫好他的妹妹。還有一項,是孩子要讀書。他就一直向老闆懇求,「你先給我一點工資,哪怕是幾百元,我也能趕快拿回家裡,讓我的母親能(有錢)吃藥,讓我的妹妹能治病。」但是這位老闆,每回他若要來跟他說話,他就很不耐煩,有時候還沒(開口)請求,老闆就要保全把他趕出去,所以他忍無可忍。
這個老闆有一個孩子,五歲多了,他起了一個心念,將這個孩子,老闆的孩子,這樣一抱就離開了。經過好幾天的時間,他自己抱著這個孩子,到底要怎麼辦呢?他只有一個目的,要讓老闆知道,他不發工資給他,他很生氣,把孩子抱走。只是這樣很單純的理由,不知道這樣已經構成了綁架的罪。所以警察就開始找了。這個孩子有一個阿嬤,這孫子是她的命根,所以這個孫不見之後,每天都是生病臥床,不能吃、不能睡,一直到….。這位民工,他抱著這孩子,到底要怎麼辦呢?同樣這幾天要給孩子吃飽,身上沒錢,孩子在哭要怎麼辦呢?他就這樣把他抱在身上疼惜,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疼惜,並去向人要一些東西給孩子吃。當警察找到他的時候,孩子抱在他的胸前,睡得很香詌。警察就將這個孩子很順利抱過來,並將這個人抓回去。開始法庭審判。
當然他已在牢獄過了好幾天,這個案經過法庭(審理),開始要宣布(判決結果),很多人就來聽,聽這個人犯罪的因緣,所以在聽的過程,聽到他說家庭的環境與綁架的過程,大家就感覺很可惜,這個年輕人是這麼善良,雖然把這個孩子抱走,一點都沒有傷害孩子,竟然要被判五年。大家都很同情,到底他的家庭要怎麼辦呢?就在這個時候,聽到聽審席裡面….。法官已經宣布,大家還在擔心這當中,有一個聲音,有一個人站起來就說;「我有意見,我要說話。」大家回頭看,有的人認識,這個人就是這孩子的阿嬤;老闆的母親。這位老人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到審判室那裡,來到民工面前,面對面站著,他的態度很虔誠,向這位民工三鞠躬,這樣向他深深地鞠躬。老人她就這樣說,滿面都是淚水,向這個年輕人這樣說:「孩子啊!我第一個鞠躬,我先代替我的孩子向你道歉,跟你道歉;第二個鞠躬是向你的家庭說對不起;第三個鞠躬,我感恩你沒傷害我的孫子。實在說,這個判決,應該是我兒子要同時受審判,他才是真正的罪魁,請你來工作,不肯給你工錢,用這樣的態度,這是我教子不嚴,我的孩子應該也要有罪,但卻讓你被判五年的時間。我很對不起,這是我教子不嚴。」
這一席話這樣說出來,多少人都感動流淚,報紙一刊出是幾億人看到,都很感動,這個案子的結果,雖然有一點遺憾,還是同樣要關五年,但是這個老闆自己也知道錯了,所以他要彌補,除了工資八個月要發出去之外,從鄉下將他的母親、他的孩子、他的妹妹都帶來都會區,請醫生看他母親的病,
幫忙照顧他母親,讓他的孩子能去讀書,妹妹就帶到精神醫院住院治療,讓他這五年的時間,在監獄裡能夠安心。經過五年之後,家庭團員。
這個個案,感動了很多人,這個老闆一時無明,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的錯誤,這個年輕人因為他從鄉下來,不懂得法律,所以把這孩子帶走,原來他是這麼有慈悲心。這樣說來,人生遺憾的事情,(老闆)故意,(年青人)又不懂,這都叫做無明,這都叫做煩惱,這種的無明煩惱是很多。所以我們要受佛陀的教法,佛陀來人間就是一直維持這個道理,讓人人常常要知道,「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是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生生世世修行,三德圓滿,這就是佛的智慧與他的德行。我們前面的文,須菩提已經瞭解了,所以須菩提就這樣說:
經文:「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佛陀也是生生世世用心在度化他們,現在須菩提等,大家都瞭解了。思惟,就是細細思考,很多煩惱,受盡了生生世世的苦難,累積了無量數的煩惱,就如糞一樣,就如垃圾一樣,生生世世就有這個因緣好好來思惟,這樣去除煩惱。「我等於中,勤加精進」,須菩提有因緣接觸了佛法,大家在佛法中都很勤、很精進,「得至涅槃」,能夠得到寂靜,解脫煩惱,這就是「一日之價」,就是一日。我做多少,我可以得到多少。前面說的,做八個月都無法領到錢,但是雖然他有五年監獄之災,卻能得到一個家庭圓滿接受幫助,這也是他的付出,所以他也有得到,是同樣的道理。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經文簡釋:
「既得此已,心大歡喜」;一日之價,自以為足,便謂所得弘多,自足自滿。坐守偏空,小乘之病,正在於此。

是啊!須菩提這樣說,已經付出有得到了,「既得此已,心大歡喜」,這樣已經知道,我在修行的過程中,我的煩惱去除,我可以心安自在。這種斷煩惱能夠心安自在,這就是得到一日之價,已經有得到。付出,修行,得到心可以斷除煩惱,所以心很歡喜。「自己以為足」,他感覺獨善其身,去除煩惱,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心很自在沒有煩惱,以為這樣就滿足了。「便自謂言」,就是自己這樣想,「我在佛法中很精進,因為我很用功、很精進,所以我得到的也是很多。」以為這樣就滿足了。修行,難道只是這樣而已嗎?不是。佛陀再跟我們說,不是只有斷煩惱,你所斷的煩惱只是小乘的煩惱,
這個煩惱還沒有很完全去除,智慧還沒有很具足,你要智慧具足,你一定要入人群去磨練出來。這是佛陀的心意。不過須菩提等以為「我煩惱斷了,這樣我夠了,我所得已經很多了」,所以他自己就很歡喜。
這些修行者既得到,自己獨善其身,這樣就歡喜。這「一日之價」,那就是自以為足,這就是表示說「我得到這麼多,自足自滿,我已經滿意了」。「坐守偏空」,他自己不知道,以為佛法只是到此而已,他覺得這樣滿足了,所以叫做「坐守偏空」,他從「阿含」而「方等」而「般若」,到「般若」這期間,他以為「這樣我可以得入涅槃」,其實這是「偏空」,後面還有「妙有」,那真實的「妙有」,佛法之妙,最奧妙的,他還沒有得到,他只是到「般若」就以為足了,這叫做「偏空」,還有「小乘之病」,這病就是說還有瑕疵,還未圓滿。我們前面說過,要三德圓具,但是他還未圓,還未具足,所以小乘之病,就是還有缺角。問題就是出在這裡,同樣這麼認真在修行,為什麼佛陀還沒有很滿意呢?就是因為大家守在獨善其身,守在偏空。
經文簡釋:
「自以為足,便自謂言」;其猶河伯井蛙之見,以為天下美。盡在乎己,而不知海之大。

所以「自以為足」,以為這樣很滿足了,以為這樣已經所得都有了。其實,像是「河伯井蛙之見」,我們用世俗常說的,如古井裡的蛙(井底之蛙)一樣,或者是在一條小河裡的那隻青蛙,牠覺得牠的天下就是這樣,就像是古井裡看天,以為天就只有這樣大而已。其實,天空無涯,但是古井之蛙牠以為就是這樣而已,這就是境界還很小,心還沒有打開。佛陀的覺悟,是他的心,本覺與天體宇宙會合,靜寂清澄,本覺慧海完全開朗了,佛陀的覺是這樣。卻是這些修行者的覺,他的覺悟只是覺悟在自己,那個煩惱要如何去除,只是這樣而已。所以這些聲聞、緣覺,與佛陀覺悟的境界還差這麼多,修行者,這些修行人就是守在「偏空」,只是這樣而已,還沒有到天下。以為他所看到的這片天空,這樣就已經很美了,以為是這樣,而這樣還未盡,不過,不知道海闊天空,還不知…。如只是在古井裡,或是在河中而已,其實,牠還不知道海有多大,牠以為牠古井的世界就已經很大,牠還不知道海有多大?這就是我們眾生,這種小智小覺,就以為滿足,其實我們還有很大的空間,這麼大的空間,我們還不瞭解的東西還有很多,還沒有修的行還有很多,因為菩薩道才是真正來修行,最重要的關頭。
經文簡釋:
「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勤謂無懈怠,直心向道,勤行眾善,無有懈怠,是名精進。

*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懈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是名:勤精進。
所以說「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他以這樣就已很多了,在古井裡,牠覺得這樣就很多了,或者是在河裡,這樣牠已感覺很寬闊了,牠以為是這樣而已。所以說,他們想,能得到這樣的環境,這種心靈境界.我已經很滿足了。這都是我們過去在佛法中勤加精進,所得才能夠這樣這麼多。其實,勤,這個勤的意思就是不懈怠,就是要「直心向道」,從凡夫的起點,一直要到成佛的境界,這條路實在是很長,但他們卻只走到半路而已,不過他們以為「我們已經很精、很勤了」。所以,直心,要修行就要直心,要信解,要用直心來相信佛陀的教法,所以我們要直心、信解,向著這條正確的菩提大直道,向前精進,這就是勤,行眾善,這不只是走在這條路,我們還要再去行,行眾善,諸惡既莫作了,我們眾善要奉行。光是走路,難道這就叫眾善嗎?走路,行道就要入人群,才有眾善,你若不有在人群中,怎麼會有善可做呢?善,就是在空間,與人與人之間,所以在人間才有這麼多苦難。
就如那位民工,他的家庭在鄉下,那個鄉下有多少家庭,與這位民工的家庭一樣,貧困的人很多。最近我們都一直聽到冬令(發放),冬天快要到了,慈濟人不論是在大陸,不論是在台灣,不論是在馬來西亞等等,冬天快到了,只要有慈濟人的地方,開始就啟動去探訪家庭的狀況。每一個家庭都要去探勘、去瞭解,就是在準備冬令(發放)。現在離冬令(發放)的時間,離冬天(農曆)過年,還有三個月的時間,這兩、三個月的時間,我們若發現到特別困難的,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幫助他,甚至他們要去探訪的時候,就帶一些東西去,這就是菩薩入人群中,「勤行眾善」,這是已經發菩薩心了。慈濟人間菩薩有多少啊!這就是在人群中付出,這叫做「勤行眾善,無有懈怠」,一點也沒有懈怠,大家這樣做。
就像菲律賓,(慈濟人)這樣在付出,幾天前回來,我就說:「辛苦嗎?」「不會!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很歡喜。」大家都是不懈怠,為人群付出,將近一年的時間,海燕風災,(去年)十一月八號,快要一年了,慈濟人沒有離開一直一直在那個地方。要如诇讓他們安定生活,要如何讓他們有房子可住,讓孩子有書可讀。看,在這一整年的時間這樣地付出,這就是不懈怠。我也跟他們說:「師父捨不得你們這樣的辛苦。」「不會啦,我們做得很歡喜。」這就是菩薩的心願,這就真正的勤精進。
「修諸善道,真勤不懈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這樣叫做「勤精進」。學佛就是要這樣,於佛法中,我們既然信仰佛法,佛陀所教化的,在佛法中,我們必定要用勤,勤,無懈怠的心,我們要一心一志向前前進,菩薩道路是一條很直的道路,我們要向前前進,而且不是只為自己在精進,要為天下眾生而精進,不可懈怠。這就是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方法。你要如何修行,要如
何去除煩惱,如何培養你的智慧,培養你的恩德,培養你的斷德。你的智慧,你的慈悲要如何來培養?有智慧,一定要有慈悲,智慧、慈悲,同時也要斷除煩惱。我們若煩惱沒有斷除,儘管讓你很有知識,也會犯罪喔!就像那位老闆,就像那位民工,看,就像這樣就是缺少了智慧。那個老闆的母親真正是慈悲又有智慧,她能不只是深明大義,還能將(這民工)整個家庭帶來照顧,真的是有智慧就無煩惱,很歡喜照顧這位年輕人的家庭。這都是愛的力量,也就是佛陀對我們所教育的,這種教育,我們就要好好地放在心裡,這叫做修菩薩道。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02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2晨語簡記   2014/11/02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1月 03, 2014 6:29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二日星期日) (出差閱讀心得版)

 

智德:佛智慧深廣無所不知
恩德:佛慈悲廣大誓度一切
斷德:佛所斷一切煩惱斷除
三德圓福慧具



上人昨天開示的三德出自

涅槃經所說大涅槃所具之三德:

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

二、般若德,般若譯曰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

三、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繫縛,而得大自在者。

此三者各有常樂我淨之四德,故名三德。

 

上人今日所說的三德出自

華嚴經疏:

一、恩德,謂如來乘大願力,救護眾生,猶如赤子,是為恩德。

二、斷德,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淨盡無餘,是為斷德。

三、智德,智即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諸法,圓融無礙,是為智德。

 

我個人覺得

法身德即恩德

般若德即智德

解脫德即斷德

 

其餘心得如下,粗體字部份。

 

我們修行,要修的就是德行,有幾種德行呢?我們過去已經說過了,要有三德具足,具足三德。

 

經文:「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



佛陀也是生生世世用心在度化他們,現在須菩提等,大家都瞭解了。思惟,就是細細思考,很多煩惱,受盡了生生世世的苦難,累積了無量數的煩惱,就如糞一樣,就如垃圾一樣,生生世世就有這個因緣好好來思惟,這樣去除煩惱。「我等於中,勤加精進」,須菩提有因緣接觸了佛法,大家在佛法中都很勤、很精進,「得至涅槃」,能夠得到寂靜,解脫煩惱,這就是「一日之價」,就是一日。我做多少,我可以得到多少。前面說的,做八個月都無法領到錢,但是雖然他有五年監獄之災,卻能得到一個家庭圓滿接受幫助,這也是他的付出,所以他也有得到,是同樣的道理。

 

經文:「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經文簡釋:
「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勤謂無懈怠,直心向道,勤行眾善,無有懈怠,是名精進。
謂修諸善道,精勤無懈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是名:勤精進。

 

修諸善道,真勤不懈怠,心心相續,不自放逸」,這樣叫做「勤精進」。學佛就是要這樣,於佛法中,我們既然信仰佛法,佛陀所教化的,在佛法中,我們必定要用勤,勤,無懈怠的心,我們要一心一志向前前進,菩薩道路是一條很直的道路,我們要向前前進,而且不是只為自己在精進,要為天下眾生而精進,不可懈怠。這就是佛陀所教育我們的方法。你要如何修行,要如何去除煩惱,如何培養你的智慧,培養你的恩德,培養你的斷德。

 

你的智慧,你的慈悲要如何來培養?有智慧,一定要有慈悲,智慧、慈悲,同時也要斷除煩惱。我們若煩惱沒有斷除,儘管讓你很有知識,也會犯罪喔!就像那位老闆,就像那位民工,看,就像這樣就是缺少了智慧。那個老闆的母親真正是慈悲又有智慧,她能不只是深明大義,還能將(這民工)整個家庭帶來照顧,真的是有智慧就無煩惱,很歡喜照顧這位年輕人的家庭。這都是愛的力量,也就是佛陀對我們所教育的,這種教育,我們就要好好地放在心裡,這叫做修菩薩道。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1/02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