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03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0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03晨語簡記   2014/11/03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1月 03, 2014 4:20 pm

2014110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法中大善勇猛精修,

斷惡法之心明,勤謂精進,明於善惡;

斷事敏銳捷才,對治懈怠,圓滿善業;

法無染著精純。



  用心啊!法,我們學佛法一定要很用心,起心動念,這都是在我們的用功修行中。起一念心、動一個念,是不是完全是善?是利益人群嗎?這我們都要很用心,守好善心、利益人群這念心。若是沒守好,一念偏差失誤,起一念貪心,動一念惡,可能我們所有修行清淨就受到污染了,污染心一起,這個污染它就如一種病毒一樣,不斷再擴散,不斷複製,惡念實在是很可怕。所以我們一定守好這念心,是善是利益人群的大善,我們要勇猛精進,善念不間斷,一定要勇猛精進去受持。



  還要斷惡法的心,要很明朗,我們若是心念一點點的糊塗,善惡不會分,若這樣,無意中惡念讓我們偏差。在《賢愚經》中有這樣一段故事,就是說一對兄弟,一個從小就很聰明,是非分得很清楚,慢慢長大,哥哥是這樣,事理分清楚。那時代的國家,大家互相借錢,或是家庭的事情,或者是社會人事,那時候沒有什麼官府,或者是什麼契約等等,沒這些的事,但是有保證,這種保證就是要找公正的人。互相借錢都沒寫字(據),但是要有保證人,他們那時候稱為明事人(當時稱為明人),對事情都要很清明來處理。



  這二兄弟各有長處,弟弟經商很成功,賺的錢也不少,一個是受官府與人民所依賴的明事人,二人都很成就。各人分家了,這期間弟弟經商一直賺錢,也有錢能借人了,在那時候,有一個人想要入海去採寶,就募要集很多人,準備商船入海,錢不夠,就來向這位明事人的弟弟,這位長者,來向他借錢.借錢有利息,所以他也願意借他。但是這第二長者,就是他弟弟覺得:「人生無常,我的身體一直都不是太好,我的孩子還小,錢要借他,就要向哥哥說,請哥哥證明,我借他這一筆錢,用我孩子的名字,將來我若是…,萬一這個人到外地去,商船不知何時回來,錢,用我孩子的名字(出借),能夠還給我的孩子。」哥哥是明事人,當然就說:「沒問題,一向我在判斷事情就是公正無私,所以我能替你的兒子做保證。」這樣弟弟就安心,將很多錢借給對方。



  這些人就趕緊去準備船,船隊入海了。第一次入海,行在海中,忽然間風啊、雨啊,在暴風雨中將船隊吹翻覆,船整個都沈沒了,他就只是得救而已,所以人空手而回,要怎麼辦?重新再起,所以又再重新去借錢,現在就不敢來向第二長者借錢,他就向朋友親戚借,募一點錢,現在就用一二艘船就出海了。這次出海很順利,採了很多很多海中的寶物回來,回來貿易就賺錢了。有一天,他穿了很氣派的衣服,走在街道上,雖然事隔這麼多年,這年幼的孩子也已經長大了,他能認得,「這個人是向我父親借錢的人,父親雖然往生了,但是他(借)的錢要還我。」他就向前與他打招呼,就說:「你回來了,看你很成功。」對方看到這孩子長大了,也知道要還錢,不過,要還的錢,本金加利息,這麼多錢,這要還錢,我出去賺回來的錢,就需要還掉一大半了。



  這壞的心念一起,他就去準備,從海裡採回來的明珠,寶珠,就拿去找這位明事人的太太,找他的夫人,他就說:「我去採寶,到海裡採寶,這些寶藏裡面有珍珠,明珠,價值是幾十萬,我現在要將這東西送給妳。」這夫人一看到這顆寶珠,心就很高興,要收下,但對方就說;「雖然我佷有誠意要送你,但要拜託妳一件事。」就將過去向明事人的弟弟借錢的事,說給夫人聽。夫人就說:「借錢應該是要還錢。」他就說:「我若是還了錢,我已經有一次失敗了,一無所有,連生命都差點沒了,我能重生,等於是我再生的人生,我重新再起家,去海裡取寶。我這次成功回來,好像我之前向他的借的錢,是我從死裡逃生回來,那些錢與船隻都沒了,我現在回來是重新再造的,所以我若還了錢,一大半的錢就都沒有了,是否請夫人替我向明事人說幾句話,讓我能不還這筆錢。」



  夫人就說,這是不可能,我的丈夫是人人最信用(信任)的人,我怎麼可能要他做這件昧良心的事呢?」這商人就趕緊就再拿一顆出來,他就說:「來,我還能再送你一顆。」夫人還是覺得,我不可能。商人再拿一顆出來,三顆明珠,說:「這三顆明珠是價值多少錢呢!」這時候,這位夫人動心了,只是輕輕說一句話:「這個生意人說的也沒錯,向小叔借的錢,第一次已經在海上就已經翻船了,連生命都差點沒了,再回來是重生,回來再去借錢,再去取寶,這回能得這麼多的寶物,回來貿易賺錢,這也應該是再生的人。」將寶珠收下來,就將這件事跟她的丈夫說。但明事人認為:「說這是不可能,借錢就是借錢,當初弟弟就是覺得身體不是很好,那時就已經用他孩子的名字,他生意成功要還錢,就是要還給他的孩子,借錢要還錢,不管他借錢出去是如何,但是第二次生意成功了,應該就是要還錢,這就是道理,我怎可能將這道理推翻呢?」太太就說:「你一定要做,因為我已收下了這三顆明珠,這三顆寶珠是價值多才呢!」



  明事人就說:「不管,我還是要明斷。」這夫人就說:「你若這樣堅持,我已收下這東西,你不能替我做事情,這樣我將來跟著你還有什麼用?我們的孩子還這樣小,我也沒辦法離開,所以我不如先殺我自己的孩子,然後我自殺。這樣我去向人收這些東西,沒有守信用,所以我就是用命來還債。你若是不肯答應,我只好就這樣(做)。」先生一聽,妻與子是他的最愛,若她這女人說得到,做得到,這樣要怎麼辦呢?實在是兩事為難啊!很掙扎,到最後昧了良心。有一回,那位負債的人,他放心了,知道明事人會替他辦事,所以他就大搖大擺,穿得很氣派,從明事人弟弟的家門前經過,那位年輕人看到了,趕緊上前招呼,他說:「你是不是要來還我的錢?」他說:「我哪有欠你錢?」「有啊!當初你向我父親借的錢,父親雖然已往生,但是在明事人的證明下,你所借的錢是我的名,我有權利向你討回這些錢。」他就說:「若是明事人能做主,明事人若說我有向你借錢,這樣我就還你錢。」就這樣,到明事人那裡,去說這些道理,去論理了。



  明事人就向他姪子說:「有這件事嗎?我怎都忘記了,我一點都沒印象。」這位輕人覺得,「為什麼?大伯,我是你的姪子,當初我父親帶我來(和你)見面時,雖然那時我的年齡較輕,但是我記憶猶深啊!大伯,你為什麼現在昧了良知呢?你怎會這樣糊塗啊!」大伯很生氣,「你是我的姪子,做晚輩的人,怎能說長輩的不是?」很生氣,就將他趕出去了。



  這是佛陀說的一段故事,為什麼佛陀要說這個故事呢?就是因還有另外一段,那就是在佛陀的時代裡,有一位長者,他生了五個女兒,沒有兒子,那時的國法就是說,不管你多有錢,若你沒有兒子,將來財產就要歸國庫。這長者有五個女兒,卻缺一個兒子,在他將要往生之前,他的夫人已經懷孕了,已經懷孕,到底生男、生女呢?已經有五個女兒了,若他往生,國王一定會來將財產都收走,所以很煩惱。果然,這位長者於很擔心之下,向他的女兒說:「你的母親現在懷孕,是男,是女,不知道,但是你要知道,是不是去向國王求情,等妳母親生了,是男還是女,再來決定。」交待完之後,就往生了。大女兒記著父親這句話,喪事辦完,就去向國王稟報父親往生了,且向國王要求,「雖然我們家中五個女兒,五個妹妹,但是我的母親現在懷孕了,是否能等到我的母親生下來是男或是女?(若是女生),那時國王,我們的財產皆歸國王所有,這是國法我們不敢違背,只是想求國王,將這時間往後延。」國王也說:「可以,反正等她生下來,若是男孩,這財產就繼續是妳們的。」



  幾個月後,這位夫人生了,果然是兒子,不過,沒有四肢,有口無舌,也沒有眼睛,也沒有耳朵,就是一個怪胎,不過是兒子。大家都來議論,「到底像這樣的殘缺,沒有手足,有口無舌,又沒有眼睛,這樣算人嗎?」女兒很聰明,「不過,真的是男子,只要是有男根,不是以手(決定)男,腳(決定)男,都不是,其實,生下來是男生,男兒有男根,應該就算是了。」國王也覺得,也是啊,是男生,是女生,不是用口舌來斷定,不是,所以這孩子雖然殘廢,但他是男孩子。就這樣,這大女兒本來就已經嫁人了,這事辦完之後,回家對丈夫就百依百順,他丈夫就問:「怎麼了?為何妳回來後變了一個人呢?」這大女兒就向她的先生說:「原來男兒是這麼有價值,有了男人,擁有一切,我們家就是缺一個男丁,我的父親往生,我們五個女兒都無法繼承,只要有一個男丁,他就能擁有家財這麼多,所以我才知道,先生我應該要好好侍奉你。」



  這位長者(大女兒的丈夫)覺得說:「這是什麼因緣呢?」她的母親怎會生這樣的兒子呢?帶去問佛,問佛這孩子的因緣,佛陀就說出了前面我說的那段故事。說完之後,佛陀就說,雖然他是這種是非不分,昧了良心做這樣的事,不過他過去生也有布施,所以有布施有福,他生生世世也生於富有家庭,就是五根不具,只有一根(具足),所以,五根不具,這身體,手腳、眼、耳、鼻都沒有,這是他的果報,所以說來,善惡分明,無舌耳鼻,也是一位長者,也是家庭富有。



  所以說來,我們要知道,「法中大善,勇猛精修」,一點都都不能偏差。「斷惡法之心要明」,惡,不要有。所以,「勤謂精進」,我們要很勤,把心照顧好。明善惡,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我們要好好明瞭。又是「斷事敏銳捷才」,在評斷道理,我們一定要很敏銳,要很準確,而且是非要分得很清楚,我們要做這樣的人。又再「對治懈怠」,用種種敏銳的心,是非分得很清楚,這樣能夠「對治懈怠,圓滿善業」。我們能夠很精進,我們所做的善,不犯戒。就如剛才說的那位,沒有舌根,沒有耳鼻舌根這個人,這位長者。他有善,但是他犯戒。所以說要圓滿善業,對治懈怠,圓滿善業,法無染著要精、要純。所以學佛要用心。前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這是須菩提這樣很歡喜的心,得到這麼多的法,過去在小法,他就自以為足;在佛法中就勤精進,能斷諸煩惱,輕安自在,他覺得很滿足了。下面的文再說:



經文:「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經文簡釋: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前文言又以他日遙見子身,今云:世尊先知我心著弊欲。



  現在就再向世尊說,「世尊,就已知道.原來很早很早您就知道我們『心著弊欲』。」佛陀的智慧已經知道了,知道我們得少為足,內心還有無明,就只是獨善其身,不想展開志願,投入人群去度眾生。佛陀早就已經知道了,這個心,那個塵沙惑,這種無明,尚未完全去除。就如前面經文這樣說「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貧窮子四處流浪,慢慢靠近長者居住的這個城來,也靠近長者的家,在門外探看,他害怕,趕緊走,長者於裡面,遠遠地看到了,「這不是我的孩子嗎?」這在前面的文,我們已經說過了。好不容易將他誘引進來。現在「今云:世尊先知我心著弊欲」。現在裡面的經文是這樣說,「世尊,你早就已經知道我們的心,就是還有自私,獨善其身,這就是我們煩惱還未斷,還沒有開闊的心。還沒想到我們有真如本性,還沒想說有朝一日也能夠心與天體會合,還沒想這樣,所以守在小乘」。



經文簡釋:「樂於小法,便見縱捨」;小乘之法。

方便品:鈍根樂小法。



  「樂於小法,便見縱捨」。看到我們年紀也已經大了,這樣在放縱,一直要捨去大法,只要守於小乘法。所以在〈方便品〉我們還記得,「鈍根樂小法」,佛陀在<方便品>,看到這些弟子「鈍根樂小法」,確實還是很懈怠,沒想要殷勤投入人群中去,還是很懈怠。



經文簡釋:

「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累積珍寶之庫藏,妙法能濟眾生之苦厄故。



*諸如來出現世間,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出離生死,令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典範。



  「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老早就知道我們,縱使佛陀說出來,我們也無法接受,那就是「阿含時」,佛陀沒開始說人人能成佛這個法,到「方等時」只是叫大家要利益人群,說人人本具佛性,也還沒很明確說。到「般若時」讓大家知道,「一切皆空」。所以應該是是佛陀先知,事先瞭解我們的根機還無法接受,所以這個心,就好像還有弊欲,還有這種髒污的東西,煩惱還在。所以佛陀那個時候,還沒認真向我們說這些話,還沒有告訴我們,「(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還未說。即使說了,我們也還無法接受,因為根機尚未成熟,因為根鈍,根機還是很鈍劣時,無法接受。



  所以這就是說「寶藏」,那就是累積珍寶,叫做「庫藏」。「妙法能夠濟度眾生(之苦厄)」。 要等待我們如來知見能夠開啟,「如來知見」是什麼?「如來知見」就是說,出世如諸如來,「如來」就是世尊,世尊就是「如來」,只要如來世尊出現人間來「闡揚大法」,這因緣來人間,一大事因緣就是要使我們能瞭解道理,讓我們人人知道本具佛性,本具佛性這條道路回歸,要不然我們是在凡夫地,已經迷失了。現在如來再乘如是法,再來人間度化眾生,所以名稱「世尊」。世尊如來出現世間,就只有一目的,就是要「闡揚大法,化諸眾生,出離生死」。要來教化眾生能夠出離生死。因為我們凡夫,不知從何而來?將來也不知道未來的去向,就只是受業,帶業去來,所以我們無法瞭解,我們是如何來?將來我們要如何去?所以佛陀慈悲,再來生生世世,乘如是法,再來人間,就是要來度化眾生,將佛法延續下去,來度化眾生,出離生死。



  讓我們這輩子為了未來,要好好調整好我們的心,讓我們未來世的好緣,有好的因緣再遇佛法,這就是讓我們知道,不是一生就能得到,要生生世世。佛陀,三大阿僧祇劫,無法去算計的時間,就是一直秉持這分心願,所以承諾諸法,生生世世來人間,就是希望生生世世不斷將法再延續下去,有緣的眾生,不斷教化,期待人人都能夠出離苦海,「令得無量義利安樂」,能出離苦海。前面我們不是說過了,須菩提就說,生世都在「三苦」中,這「苦苦」、「壞苦」、「行苦」。雖然是生生世世在修行,還是尚未完全脫離,佛陀還是乘如來法,生生世世要來完成這因緣。有緣的人就要趕緊度,還要做未度,尚未度的人,還是要有因緣得度。所以人人互相度化,這樣「令得無量義利安樂」。讓我們知道來去,我們若知道道理,付出雖然很辛苦但也很甘願,這叫做「無量義利安樂」,願意為眾生付出,這是我的心願,所以這種「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的典範。



  我們學佛,就是要為了要如何透徹瞭解,瞭解到我們是真真實實、生生世世,我們有今生,還有來生,不要撥無因果。開口動舌無不都是因緣。開口動舌,所作一切,無不都是果報歷歷,我們所受的,現在所受的一切都是果報,明明歷歷一點都逃不過。就如那位明事人,佛陀這樣說,在一次的錯誤,他雖然生生世世能夠生在富有家庭,卻是自己本身六根不具,這就是因緣果報。這種的因緣果報,我們能看到現在,有的人在很富有的家庭,但是,孩子生下來是不是能身心健康,六根具全,平安長大,一輩子順利,能夠這樣嗎?未知數很多。生下來,六根不具的也有,這就是因緣果報。人間、佛陀,光是《阿含》就說了十二年,因緣果報,引種種人生苦難,引出了種種所受的苦報,這樣來分析過去生所造作的善惡業。一直到法華會來,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這四位是僧眾中的領導者,他們還是到《法華經》來,他們已經完全徹底相信。《法華經》是包含了過去《阿含經》因緣果報觀,又再包含《般若經》一切皆空,所以現出了很妙有的道理出來。所以在《法華經》中有很多要舉例的故事,因為法若沒有故事就不成法,法若沒有以種種來譬喻,我們根本就無法可說。



  所以我們於學佛過程,總是每一件起心動念,真的要照顧好,我們若是一念偏差,毫釐的偏向,就失掉了千里。所以,「法中大善」要「勇猛精修」,我們既然發心了,一定要勇猛精進,是善事、是善法,我們要勇猛精進。我們在勇猛精進,一定要斷去惡法,心要很明朗,心若不明朗,我們若不經意就會去污染了,就如病菌,若一發生就一直擴散、感染等等。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勤精進,明善惡,要很清楚,我們斷事,在分別事理,是非要很敏捷,而且要很清楚斷事,這很重要,分別道理很重要。現在的人,很多都是聞聲起舞,善惡不分,無法明理,我們現在就要趕緊將佛法讓人人能清楚,要不然一念心糊塗了,未來的人生就苦不堪。



  「對治懈怠」,做事情,我們要很敏捷,要很甘願去付出,這樣才能圓滿善業。法,善法,佛法若不染著,這樣才是很精,很純的法,法本無體,就無所染著。真理是無體,看不到,但是無不都是事,人事物會合起複製起來,所以才有這麼多要說的話。所以佛陀說法無分大小,只是我們的根機鈍劣而已,利鈍而已。我們根機若利,佛陀一口說盡一切法,但是我們的根機就是鈍,所以四十九年間,循循善誘,到達法華會,根機是否大家都成熟了?還沒有成熟,才會讓佛陀,一而再,再而三;再者,佛陀的弟子已經領解體會了,還要引述很多的道理來說,所以我們後來的,現在學佛的人,更要時時多用心啊!



************************************************************



【補充資料】《賢愚經卷第五》〈長者無耳目舌品第二十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精舍,與諸比丘大眾說法。爾時國內,有大長者,財富無量,金銀七寶,象馬牛羊,奴婢人民,倉庫盈溢,無有男兒,唯有五女,端正聰達。其婦懷妊,長者命終。時彼國法,若其命終,家無男兒,所有財物,悉應入官。王遣大臣,攝錄其財,垂當入官。其女心念:「我母懷妊,未知男女,若續是女,財應屬官;若其是男,應為財主。」念已,往白王言:「我父命終,以無男故,財應入王;然今我母懷妊,須待分身,若苟是女,入財不遲,若或是男,應為財主。」時波斯匿王,住法平整,即可所白,聽如其言。其母不久,月滿生兒,其身渾沌,無復耳目,有口無舌,又無手足,然有男根,即為作字,名曼慈毘梨。爾時是女,具以是事,往問於王。王聞是已,思惟其義:「不以眼耳鼻舌手足等,而為財主;乃以男故,得為財主。兒有男根,應得父財。」即告諸女:「財屬汝弟,吾不取也。」



爾時大女,往適他家,奉給夫主,謙卑恭謹,拂拭床褥,供設飲食,迎來送去,拜起問訊,譬如婢事大家。比近長者,覩其如是,怪而問言:「夫婦之道,家家皆有,汝獨何為改操若茲?」女子對曰:「我父終沒,家財無量,雖有五女,猶當入王;會母分身,生我一弟,無有眼耳舌及手足,但有男根,得為財主。以是義故,雖有諸女,不如一男。是故爾耳。」

長者聞已,怪其如是,即與其女,往至佛所白言:「世尊!彼長者子,以何因緣,無有眼耳舌及手足,而生富家,為此財主?」佛告長者:「善哉問也!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唯然樂聞。」

佛告長者:「乃往過去,有大長者兄弟二人,兄名檀若世質,弟名尸羅世質。其兄少小,忠信成實,常好布施,賑救貧乏,以其信善,舉國稱美,王任此人,為國平事,諍訟曲直,由之取決。是時國法,舉貸取與,無有券 䟽 ,悉詣平事檀若世質,以為 明人 。時有估客將欲入海,從弟尸羅世質多舉錢財,以供所須。時弟長者,唯有一子,其年幼小,即將其子并所出錢,到平事所,白言:『大兄!是估客子,從我舉錢,入海來還,應得爾許。兄為明人,我若終亡,證令子得。』平事長者,指言如是。其弟長者,不久命終。時估客子,乘船入海,風起波浪,船壞喪失,時估客子,捉板得全,還其本國。時長者子,聞其船壞空歸,唯見此人,便自念言:『此雖負我,今者空窮何由可得?須有當債。』時見此估客長者,復與[21]餘賈,續復入海,獲大珍寶,安隱吉還。心自念言:『彼長者子,前雖見我,不從我債。我舉錢時,此人幼稚或能不憶?或以我前窮故不債耶?今當試之。』即嚴好馬眾寶,服飾寶衣乘馬入市。長者子見服乘如是,心念此人,似還有財,當試從債,即遣人語言:『汝負我錢,今可見償。』答言:『可爾。當思宜了。』估客自念:『所舉頓大,重生累息,無由可畢,當作一策乃可了爾。』即持一寶珠,到平事婦所白言:『夫人!我本從尸羅世質舉少錢財,其子來從我債,今上一珠,價直十萬,若從我債,可囑平事莫為明人。』其婦答言:『長者誠信,必不肯爾;為當試語。』即受其珠。平事暮歸,即便具白。長者答言:『何有是事?以我忠信不妄語故,故王立我為國平事,若一妄言,此事不可。』時估客來具告情狀,即還其珠。時估客子,更上一珠,價直二十萬,復往白言:『願使囑及,此既小事,但作一言,得三十萬,彼若得勝,雖復姪兒,無一錢分,此理可通。』爾時女人,貪愛寶珠,即為受之。暮更白夫:『昨日所白,事亦可通,願必在意。』長者答言:『絕無此理。我以可信,得為平事,若一妄語,現世當為世所不信,後世當受無量劫苦。』



「爾時長者,有一男兒,猶未能行,其婦泣曰:『我今與汝,共為夫妻,若有死事,猶望不違,囑此小事,直作一言,當不相從,我用活為?若不見隨,我先殺兒,然後自殺。』長者聞此,譬如人噎,既不得咽亦不得吐,自念:『我唯有此一子,若其當死,財無所付;若從是語,今則不為人所信用,將來當受無量苦惱。』迫蹴不已,即便可之。其婦歡喜,語估客言:『長者已許。』估客聞之,欣悅還家,嚴一大象,眾寶莊校,著大寶衣,乘象入市。長者子見,心喜念言:『是人必富,服乘乃爾,我得財矣。』即往語曰:『薩薄當知!先所負錢,今宜見償。』估客驚言:『我都不憶,何時負君?若相負者,明人是誰?』長者子言:『若干日月,我父及我,手付汝錢,平事為我明人。何緣言不?』估客子言:『我今不念,苟有[1]事實,當還相償。』尋共相將,至平事所。長者子言:『此人往日,親從我父舉若干錢,伯為明人,我時亦見。事為爾不?』答言:『不知。』其姪驚曰:『伯父爾時,審不見聞,不作是語,此事可爾;不以手足,指是財耶?』答言:『不爾。』姪子恚曰:『以伯忠良,王令平事,國人信用,我親弟子,非法猶爾,況於外人,抂者豈少?此之虛實,後世自知。』」

佛告長者:「欲知爾時平事長者,今曼慈毘梨無有耳目渾沌者是。由於爾時一妄語故,墮大地獄,多受苦毒;從地獄出,五百世中,常受渾沌之身。由於爾時好布施故,常生豪富得為財主,善惡之報,雖久不敗。是故汝等!當勤精進,攝身口意,莫妄造惡。」

時諸大眾,聞佛所說,有得初果至四果者,有發無上菩提心者,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0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3晨語簡記   2014/11/03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1月 04, 2014 9:55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三日星期一)

 

法中大善勇猛精修
斷惡法之心明,勤謂精進,明於善惡;
斷事敏銳捷才,對治懈怠,圓滿善業;
法無染著精純。

  用心啊!法,我們學佛法一定要很用心,起心動念,這都是在我們的用功修行中。起一念心、動一個念,是不是完全是善?是利益人群嗎?這我們都要很用心,守好善心、利益人群這念心。若是沒守好,一念偏差失誤,起一念貪心,動一念惡,可能我們所有修行清淨就受到污染了,污染心一起,這個污染它就如一種病毒一樣,不斷再擴散,不斷複製,惡念實在是很可怕。所以我們一定守好這念心,是善是利益人群的大善,我們要勇猛精進,善念不間斷,一定要勇猛精進去受持。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1/0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3晨語簡記   2014/11/03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12, 2014 6:44 pm


法中大善    勇猛精修    斷惡法之心明
勤謂精進    明於善惡    斷事敏銳捷才
對治懈怠    圓滿善業    法無染著精純
(起心動念一瞬間,善惡利害皆一念。修行,就要從佛法中培養大善心,時時勇猛精進勤修習,斷除惡法的心態必須明確。勤,即是慇勤精進,明辨善惡是非,并且果斷處事,具備思維敏銳快捷俐落判斷事理的才幹,藉以對治懈怠,來圓滿善業,透過佛法諦理讓心無染著般的精敏純淨)

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
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
(既然得到少許果位,趣向涅槃清淨,就心生大歡喜,自認已足夠,須菩提因此自說道:如今我慇勤精進於修習佛法,所得道的法益實在太多了)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
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然而佛陀事先知道我們這些弟子的心,還是耽樂貪著麤弊五欲,好樂於小乘法,縱情小教,捨棄大法,因此決定不做分別,宣說我們大家都有如來知見的智慧功德寶藏)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
(正如《法華經》)前<段><經>文言<說>,又以他(長者)<某>日遙<遠><看>見<孩>子(的)身<影>,今云<如今則表示>:世尊(佛陀)<事>先(已經)知<道>我心(所)<麤>弊(垃圾)<五>欲

樂於小法    便見縱捨,
(表示)小乘之法。方便品(提到):鈍根<者>(知會)<好>樂<於>小<乘之>法。

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佛陀)累積(無數)珍<貴><法>寶之<倉>庫<寶>藏,(其)<微>妙<佛>法能濟<度>眾生之苦厄故。

諸如來(世尊)出現世間,闡<述><弘>揚大<乘>法,<度>化諸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令(弟子)得<到>無量義(的)利<益>安樂,是<做>為眾生之師典範。

以法對治滌心垢        圓滿善緣當付出
法本無形無所染        眾生根鈍仍不悟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3/11/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11/0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