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05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05晨語簡記   2014/11/05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05, 2014 7:18 pm

2014110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學佛得法領解  世尊觀機教
所以暫不分別  說大乘法分
明佛心人皆有  小乘漸轉大


  大家要用心,「學佛得法領解」,這是我們人人修行、聽法,要法入心,要能夠體會,要能領解。世尊是觀機逗教,這是佛陀在世,修行者的用心,要先瞭解佛陀說的法,佛陀是對機說法,所以說無定法,什麼樣的根機,佛陀就用什麼法來逗教,所以那時只是觀機逗教,沒說一定,課程是這樣,大家都來,不管你聽懂、聽不懂,就是同一個課程。不是。佛陀他隨機說法,因緣成熟會遇在一起,他就對這樣的人說他聽得懂的法,打開他心的迷惑,教導他如何捨去煩惱,這是佛陀時代,對大眾就是這樣隨機說法。所以大眾能聽到,「佛陀是對我這樣說,所以我應清楚瞭解。」所以明白世尊是觀機教,像我們現在說的個別輔導,現在的人就是一位對著一位,這樣向他說法。


  當然,若在僧眾中,開頭的五人,再接下來舍利弗、目犍連的二百五十人(各人領弟子二百五十人入僧團,總共應是五百人),三迦葉等等,慢慢地僧團人數增加,佛陀的精舍,到處….,到哪地方,有人願意供養,就拿出土地,蓋了精舍,簡單的就成為佛陀說法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固定一叢林,但是佛陀在世,居無定處,印度土地很大,走到哪裡就停留在哪裡,那地方就建立精舍。每天同樣過著生活,一樣要去托缽,托缽回來就集合,吃飽飯,稍作休息,佛陀開始集眾說法,這就是僧團(生活)。(對)僧團的說法,當然佛陀從一開始,大家還對佛法不太清楚,就以就開啟「阿含」、「方等」、「般若」,這樣一路規律走過來;若對大眾,還是隨機說法。這種的生活,這樣面對大眾,所以世尊就是觀機逗教。


  「所以暫不分別,說大乘法(分)」。他在這段時間就是讓大家如何去除煩惱,在僧團中,希望鼓勵人人發大心、立大願,轉到《方等經》,那就算是大小乘並談了。有看到根機還未很成熟的,還是保留隨機說小乘,差不多根機成熟了,慢慢地用大乘說法。一直到「般若」,普遍讓大家瞭解,世間萬物一切真理是無形無體,總是在人與人之間互相起爭端,就是從一念心開始。世間很多的無明煩惱、人禍天災,就是這樣從一念心開始。佛陀從《般若經》中一直分析,放棄執著,放棄貪欲,放棄了一切名利地位,因為這都是空。但是我們眾生聽了,是不是在家一般人雖然知道,但是,放棄,是不是這麼簡單嗎?但是在叢林中修行的出家眾覺得:我已經都放棄了,我心無牽掛,我若是一個人平安,大家就平安,沒有家累,所以我只能修好我自己,沒有煩惱,沒有再來生,這樣就很滿足了。這是在《般若經》的時代。佛陀覺得人人體悟道理,一切皆空,都差不多瞭解了,後面的「妙有」,開始漸漸要說了,所以這個地方說,「所以暫不分別說大乘法分」。「大乘法分」,大乘法裡面的精要,「大乘法分」這個大乘精要。在之前,「法華」以前,暫時不說,因為講了也沒有人會相信,一直讓大家到「般若」,去除煩惱,開啟智慧,這個時候才開始慢慢開啟法華的門,將「妙有」,真如本性,開始讓大家清楚。


  「明佛心人皆有」。讓大家都知道,佛心是人人本具,人人皆有。這個時候讓小乘的人也能夠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只要好好發大心,所以「小乘漸轉大」,這是佛陀看,觀機,慢慢已經體會了。過去的<譬喻品>,舍利弗也已經發心了,佛陀為他授記了,現在<信解品>,須菩提、摩訶目犍連、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已經開始都瞭解了,瞭解人人本具佛性,瞭解人人都可以得佛授記,將來成佛的機會。所以因為這樣,須菩提等才會出來引證了窮子,貧窮子的譬喻。確實,我們人,凡夫、凡夫,一直「一十、二十、乃至五十」。這個譬喻中,我們都知道,「一十」是天人(指修十善業者生天),生天去了,天人壽長,享受多,壽命很長。人間呢?人間有苦、有樂,人間壽命短,所以一切的苦樂都在人間造成。天,都是在享受快樂,沒什麼大的善惡,卻是大的善惡都在人間造成,人間無常,人間壽命苦短,短短的人間,一念心一動,可能就會做很多驚天動地,造成人禍的禍端出來。這種驚天動地的人禍,一引發起來是很普遍,引發了很多人無辜受苦,引發了很多人霸道侵佔,這種人禍一起端起來,災難就很多。


  所以《梁皇懺》的其中一句:「國王一怒(天子一怒),伏屍萬里」,可見在一個國家的國政,一念心偏去,可能惹成了國家人民都遭災殃,起兵、軍事,就是去攻打其它的國家,其它的國家無辜百姓受災難,所以這都不是有仇,國家的軍隊去攻打其它的國家,所以兵與民眾,向來就無仇無怨,就(只)是少數人起心動念,所以惹起了無辜的人類互相廝殺,人間很多的矛盾,無冤無仇,造成了這麼大的人禍災難。尤其是現代,不用說國王一怒,其實老百姓、青少年一怒,稍微的事情,街頭巷尾有什麼事情發生,有的人心態不平衡,看到抱不平,他就在「臉書」上開始寫,就聳動,這樣發出去,無數人看到,打抱不平,這樣不斷傳一直,從「臉書」傳出,進入腦海中開始,引發一些人的心不平,人心不平,壓制不下去,就開始互相謾罵,就起動了身行,就開始對立。與政府對立、與民眾對立等等,這樣已經造成了難民潮。這種很不可思議,人和人之間有什麼樣的怨?有什麼樣的恨?什麼怨都沒有,什麼很都沒有,只是街頭巷尾有什麼事情,一念的衝突,這樣就鬧得滿城風雨,造成國家的難民潮,現在還是一樣,光是敘利亞流竄出去的難民,已經是幾百萬人了。


  有的人到了邊界,不熟悉的土地,就像去年在約旦、敘利亞的邊境,難民這樣逃過來的時候,冬天慢慢冷了,在那個要逃出來的路上,多麼的危險啊!有的人千辛萬苦,攜家帶眷,一家人沿路,沿路受埋伏的軍隊,用槍砲打,逃到邊界,入庇護的境界時,剩下一個人。一家人一二十人,沿路一直損失,到了邊境時,剩下一個人,滿身都是傷。這樣喘息的人生,很多人有這樣的情形。也有夫妻,太太快要順月(臨盆),帶著幼小的孩子,一個家庭三四個人這樣逃,孩子半路被人家打死,先生要到邊界時,也被人打死了,女人很幸運,只是邊界一線之隔,讓她逃過來了。開始肚子痛,開始順月(臨盆)生小孩,生下來是孤兒,這寡婦、孤兒,要怎麼辦呢?不可思議的因緣,一個醫師就為她接生,他是接生這個嬰兒的醫生,問這女人:「孩子,妳怎麼辦?」「我無法撫養」,因為這個女人也已經受傷了,是越過邊界後生下這個小孩,但是後來這個女人也往生了,變成一個孤兒,委託這位醫生,要怎麼辦。這個醫生認識一位朋友,這個朋友就是我們在約旦一位委員,應該已經受證了,她的女兒結婚好幾年了,還沒生小孩,這委員女婿的朋友就是這個醫生,所以這醫生就問我們委員的女婿說:「這個孩子,我知道你好幾年還沒生小孩,這個孩子,是逃過來的產婦所生的,已經無父無母,你想要收養嗎?」


  但是這要經過去貼告示,去看看這個家庭,逃難的族群中,有人是這個家庭的親朋好友嗎?公告貼出去之後,大家看,不認識他們,不認識。經過幾個月後,沒人來認養這個孩子,這個醫生的朋友,正式提出辦認養手續,這個孩子就歸我們這位約旦委員女兒的。這是今年這位委員回來台灣,講出了她在約旦邊境,看到這些苦難、逃難的眾生,很苦呀!尤其是才講出了他的女兒、女婿所認養這個孩子的故事。拍的那張照片,這位外婆也做得很歡喜,但是,講起這孩子家庭的遭遇,一路是浴血,就是自己的親人,孩子的兄弟半路就被打死,父親也無法逃出,母親留著一口氣拼過邊境,生下這個孩子,講到這裡,她也哭了,這外婆也是很疼惜這個認養的孫子。


  人間悲慘的苦情,這都是很多無辜的人,而你說他是無辜,其實這也是過去生中累積來的共業。就是這樣的共業,所以依、正二報,生在那個國度裡,那個國度,這樣的因緣,眾生共業,因緣合成了,所以才會在街頭,一個警察跟一個老百姓,就是跟一個青年,這樣衝突,打死了,這樣「臉書」傳出去,這樣種族歧視,互相分歧,開始對立,就這樣社會亂起來,造成這樣大的災情,人禍難民朝啊!你們想,人間就是這樣。世間本來就無常,其實生命也是苦短,卻是一念心起,造成這樣大的災難。這種災難越來越密切,因為現在這種「臉書」,現在人的心,是非分不清,這都是讓人擔心。所以佛陀說,五濁惡世起自人心污染。所以說,在「一十、二十」,在人間期間所造作,墮落三途。所以前面說生死三苦,受盡三苦,在生死中受盡三苦,這是須菩提這樣在表達,人間生死之苦,就是苦在這種造業,無明煩惱;人間相處,不知覺中都會受到這種苦。就像說過皂,老百姓無辜,為什麼起爭端呢?無冤無仇,這爭端就起了,這就是因緣果報,就是眾生共業,所以必定要好好淨化人心。


  淨化人心,何其困難啊!很困難,佛陀四十幾年間隨機逗教,也這樣四十幾年了,一直到佛陀將入滅之前,「法華涅槃」,《法華經》講完,開始一入涅槃《佛遺教經》等等,實在是很不簡單。所以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有,要趕緊轉小乘向大。現在最需要就是佛法淨化人心,現在人口越來越增加,人心不古,越來越脫軌,所以現在應該不是獨善其身的時候,應該是要兼利天下,所以小乘要漸轉為大,所以前面的經典,前文這樣說過:


經文:「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


  須菩提講,那個時候世尊用種種方便,一直到現在,經過了「方等」,開始就使力了,已經開始說大乘法了。如來「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我們在那期間,在「阿含」、「方等」,慢慢體會瞭解了,卻是,我們大家都覺人生苦難,所以還是守在「(得)涅槃」,就是獨覺,獨善其身,這叫做「一日之價」。自己,其實太孤單了,自己覺悟,沒有伴,就像羊車、鹿車一樣,這我們昨天講過了。我們應該要發心,駕駛大白牛車,我們自己到達,也能載更多人到達,所以應該有這樣的心,不過那時候他們的想法,就是自己獨善其身,「一日之價」這樣就很滿足了,只要自己得救,其他就不管了,「於此大乘無有志求」。這個大乘法,我們就沒這樣的志願。「我等又因如來智慧」,接著這段文說:


經文:「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經文簡釋: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即般若轉教,謂佛於方等教中,見我等無志求大者,以權實在佛。


  我們大家又…….,佛陀又再更上一層樓,法又更大,如來的智慧,為這些菩薩已經開示菩薩法,這是自利兼利他人。但是我們的感覺,這是對菩薩說的話。而自於此無有志願,這是佛陀對菩薩說的,這是菩薩要去修的,這跟我們也沒有關係,這是須菩提表達出了,雖然聽佛說大乘法,卻是跟自己沒有關係。這就是已經到「涅槃轉教」,這就是在「方等」的時候,「般若」,這「般若」就是在「方等」轉過來,在「般若時」的時候,所以在《方等經》的教法中,開始要轉的時候,「見我等無志求大乘,以權實在佛,在「般若」之前,還沒有轉(教)的那時後,「方等」的時候就開始講大法了,但是大法還是「權」。還是在方便中。方便中,因為小乘要轉大乘,所以鼓勵大家行大乘法,但是佛陀已經內含著「方等」與「般若」中間交界,開始要再說「般若」的那時候,就是「方等」與「阿含」就是「有」,還談因緣果報,鼓勵大家開始要行善法、種好因,開始在教大家做好事,但是這還是「權」,其實權的裡面含著真理,大家都還聽不懂,以為說去行善做好事,這就是菩薩的事情。在「方等」裡將轉「般若」的那時候,所以以為「以權實(在佛)」,「權」與「實」在佛,「權」跟「實」要會合的時候,這是在佛,其實,無志願求大,是這些弟子。但是佛陀在「權教」中含著「實」,有真實法在,但是他們就是不瞭解,(佛陀)開始叫大家要好好用心,自己自利也還要利他人,只是自己不願意。所以「以權實在佛」,其實佛陀的內心,開始就是教菩薩法,卻是偏偏小乘學者,小乘的人他還是停滯著,這是在「方等」要轉「般若」的時候,這些人還是有這樣的停滯。


經文簡釋: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菩薩教化眾生之時有四種的無畏。
一、總持一切善法不忘,說法無畏;
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是菩薩教化眾生,那個時候也要四種的無畏,因為在教菩薩法,那時候也要有四種的無畏。


  所以第一就是「總持一切善法不忘,說法無畏」,這是菩薩。第一,就是要從佛陀所說的法一切的法,不管是大小乘法,菩薩都要瞭解,瞭解之後才可以「說無畏法」。才可以很用心,把佛陀開始如何說法,轉四諦法輪等等,「十二因緣」、「六波羅密」等,向人人說話,這是菩薩,第一要先得到這種「總持一切善」。「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以前曾說過,我們要「總一切法」,佛陀所說的大小乘法,我們都攝受,且要受持「無漏法」,法入心,不要漏掉。所以這叫做「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是菩薩一定要有的,「說法無畏」,有這樣「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在人群中去說法就無所畏。


  第二是「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我們要先知道,眾生我們要知道,就是知道,要知道眾生的「根、欲、性、心」,這都要對眾生性欲、心態,我們都要很瞭解。這是菩薩,要發揮他的智慧了,所以若不瞭解眾生的根機,不瞭解眾生的心欲,不瞭解眾生的心性,那你要怎樣跟他說法呢?我們要先瞭解他,才有辦法為他說法,所以要先瞭解眾生。所以如果可以這樣,就說法無所畏,要瞭解眾生根機欲念與心性等等,再向他說話。


  第三是「善能問答 說法無畏」,有的眾生你還沒有說,他就要問你了,你就要有辦法回答他,同時在做批判,針對法來向我們問難,問難,用批判的心情,那種要來辯駁,我們也要有那能力回答,還要說服他。像這樣,說法無量,「善能問答」,人家要問,我們要能力答覆他。現在的人都說「批判」,不是很善,很順口說的要來請教佛法,有的不是這樣。要來請教佛法,常然我們要很用心回答,引導他;有的人是心不懷善意來批判,像這樣,我們還是要回答,甚至要說服他。若能這樣「善能問答,說法無謂」。


  第四「能斷物疑 說法無畏」,因為眾生都是六根、六塵在外面緣境,欲念很大。我們善念如果可以生,也是很大,惡念生,力量也很大。因為物引導出了我們的欲,所以這欲心被引出,開始努力去爭取,永遠就取不足,絕對沒有滿足。一座的大樓起,這樣還不夠,還要再高、再大的樓房是我們的;一座山開墾、破壞,取山土的資源,還不夠,一座再一座山,以前的人說:「山高未是高,人心節節高。」就是平常時在說,有一,永遠都缺九。有一元欠九元,有一百萬缺九百萬,一千萬欠九千萬,一億欠九億,一直缺、缺、缺到「兆」了(同台語跑的音)。這個「兆」就是,真的人生就是這樣,已經「走」(臺語音與「兆」國語音近),我們的人生變成什麼呢?「逃啦!」還是..,人生還不是皆空嗎?這就是「斷物疑」,到底你要的到底要多少?物欲,你缺的到底缺多少?你越多的物欲,生意大還要更大,這種的人生會很苦。


  所以「能斷物疑」。對物欲一直懷疑,這也是我的,那也是我的,永遠永遠求無量的「我的」,為了物欲,人與人之間,互相懷疑,互相爭奪,這都是物欲。為了這樣,我們應該要好好向大家說,真正的道理,一切皆空,人生無常,生命苦短,我們要留一點些時間,真正好好開啟我們的心門,心靈的財富。我們在前面的文,不是這樣說嗎?從貧窮子一直引,引入到打開寶藏,讓他看,「你看,這麼多的寶物。這些東西,將來你都可以取,出入無礙,能取用也無礙。」這是前面的文說過了,原來這寶藏是在我們心裡,我們的內心,人人都有心裡的寶藏,這是人人本具佛性,智慧很多,但是,我們若沒有開啟我們的智慧,我們永遠就是貧窮,外面的物質,怎麼貪都貪不足。若這樣會很辛苦。所以說,這有種種的法,佛陀為菩薩開示演說,因為要做一位菩薩,就要具足這「四無畏」。


於般若會上,受教權實在己,便於自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威力。
佛漸開方等;約事理釋之。


  「於般若會上,受教權實在己,便於自求」。這些東西,佛陀從小根機的人,佛陀說出去了,但是做好事,人人都做得到。其實做得到就是大根機,佛陀完全都說了,所以「權」與「實」全都說了,但是就是要,想要求的是自己,要求或是不求,「無(希取)一餐之意」,就沒想要取,像這樣不想要求,佛同樣這樣說,我們就沒想要接受。「我等又因於如來智慧威力,佛漸開方等;約事理釋之」。佛陀就是這樣,佛陀已經說了,我們自己不要去接受。但是佛陀又再開始用如來智慧使出力量。過去是方便的力,現在用威力,已經到「般若」要轉「法華」時,就發揮佛陀的威力,這是佛陀漸漸從「方等」開始,用事理來分析,讓我們知道無事不成理,所以要用事不斷來譬喻言教。


*「方者」:方法之義,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四門之方法。
*「等者」:平等之理體,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謂之方等。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於第三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時。


  所以「方等」,方者,方法的意思。那就是「有門」,「有門」就是有因緣果報;「空門」就是「般若」,一切皆空,這叫做「雙門」,「雙亦門」,又是「雙非門」,也是「是」,就是這樣,亦非亦是。道理本來是「空」,所以在「般若」就這樣為我們開示,等等這個法。「有」這個法,「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我們都知道了。所以方法,所教育的方法。


  「等」,就是平等的道理,「四門的方法」,那就是各以平等的道理,來為我們教育。這就是「方等時」,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這樣是「四門」,四門亦是亦非,「方」是廣的意思,「等」就是平等,很平均的意思。佛說法的第三時,那就是「方等」,從「華嚴」、「阿含」、「方等」,這是第三時。再者,第三時是「廣說藏通別圓」,這叫做「四教」,「五時四教」。當然這要再解釋就很長,全都是利益鈍根(「均益利鈍之機」),這是鈍根的人就要分別這樣來說教,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回歸如來本性,很簡單,但是佛陀就要講很多分門別類,回歸就是一真如本性,一真實相。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為諸大士開示演說,既承佛慈愍,暢佛本懷而說,又為菩薩開演,將謂是菩薩法。


經文簡釋: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自於此大乘無有志願,不生一念希取一念之心。


  「為諸大士開示演說」,就是向菩薩開示。「既承佛慈愍,暢佛本懷而說,又為菩薩開演,將謂是菩薩法」。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像這樣在教菩薩法,卻是佛陀的用心,我們大家都沒有這個志願,所以大乘經,在「大乘無志願,不生一念希取一念之心」。總是一念心呀!各位,學佛,其實就只是要瞭解這念心,我們要如何把握,純真的心念,天下一切平安;心若雜亂,天下災難偏多,一切都只在一念心,所以要好好多用心呀!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5晨語簡記   2014/11/05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11月 06, 2014 11:56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五日星期三) (出差閱讀心得版)

 

學佛得法領解  世尊觀機教
所以暫不分別  說大乘法分
明佛心人皆有  小乘漸轉大

 

截至今天,上人開示信解品已近三個月,還在講轉小為大,可見轉小為大有多重要。可能整個信解品要處理的就是這個問題,就是要信、要解。

我剛好到中國出差,隨口問一個師兄,上人講這麼久,就是要我們由小轉大,好好去做,你覺得難不難?他說還真的有一點想要獨善其身的心態。他有做,自覺還在「加減做」的階段。我又問,這種人(想要獨善其身)多不多?他很直接的說,多。我想這個答案正好回答了上人為什麼從八月六日到現在,都在講轉小為大。

 

你真正相信大乘的好處了嗎?
真正理解如何做了嗎?
真正知道困難在那裡嗎?
真正懂得如何突破困境了嗎?
真正明白佛心師志了嗎?
真正下定決心開始做了嗎?
如果這六個答案都是肯定的,Yes,我想上人可以莫憂慮了。

 

大家要用心,「學佛得法領解」,這是我們人人修行、聽法,要法入心,要能夠體會,要能領解。世尊是觀機逗教,這是佛陀在世,修行者的用心,要先瞭解佛陀說的法,佛陀是對機說法,所以說無定法,什麼樣的根機,佛陀就用什麼法來逗教,所以那時只是觀機逗教,沒說一定,課程是這樣,大家都來,不管你聽懂、聽不懂,就是同一個課程。不是。佛陀他隨機說法,因緣成熟會遇在一起,他就對這樣的人說他聽得懂的法,打開他心的迷惑,教導他如何捨去煩惱,這是佛陀時代,對大眾就是這樣隨機說法。所以大眾能聽到,「佛陀是對我這樣說,所以我應清楚瞭解。」所以明白世尊是觀機教,像我們現在說的個別輔導,現在的人就是一位對著一位,這樣向他說法。

  當然,若在僧眾中,開頭的五人,再接下來舍利弗、目犍連的二百五十人(各人領弟子二百五十人入僧團,總共應是五百人),三迦葉等等,慢慢地僧團人數增加,佛陀的精舍,到處….,到哪地方,有人願意供養,就拿出土地,蓋了精舍,簡單的就成為佛陀說法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固定一叢林,但是佛陀在世,居無定處,印度土地很大,走到哪裡就停留在哪裡,那地方就建立精舍。每天同樣過著生活,一樣要去托缽,托缽回來就集合,吃飽飯,稍作休息,佛陀開始集眾說法,這就是僧團(生活)。(對)僧團的說法,當然佛陀從一開始,大家還對佛法不太清楚,就以就開啟「阿含」、「方等」、「般若」,這樣一路規律走過來;若對大眾,還是隨機說法。這種的生活,這樣面對大眾,所以世尊就是觀機逗教。

 

淨化人心,何其困難啊!很困難,佛陀四十幾年間隨機逗教,也這樣四十幾年了,一直到佛陀將入滅之前,「法華涅槃」,《法華經》講完,開始一入涅槃《佛遺教經》等等,實在是很不簡單。所以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皆有,要趕緊轉小乘向大。現在最需要就是佛法淨化人心,現在人口越來越增加,人心不古,越來越脫軌,所以現在應該不是獨善其身的時候,應該是要兼利天下,所以小乘要漸轉為大。所以前面的經典,前文這樣說過:

 

我引用上人的三段開示,很有感觸。

第一段,最好的說法者是觀機逗教,個別輔導(Coach),是有效的說法,這個功夫要先自我修練到味。

第二段,是說法的對象、地點,不能夠自我侷限。那裡有需要就到那裡,我的時間與能力到那裡,我就去那裡。

第三段,上人明白指出:「淨化人心,何其困難啊!」但是,菩薩緣苦眾生,難行能行。上人又說:「現在最需要就是佛法淨化人心,現在人口越來越增加,人心不古,越來越脫軌,所以現在應該不是獨善其身的時候,應該是要兼利天下,所以小乘要漸轉為大。」這一點一方面說明了為什麼要開示如此久,要大家明白,另一方面也是要我們在這段時間,無形中具足正知正見,具備轉小為大的能力,還要具備轉法輪的能力。真是要無限感奔上人的慈悲。

 

上人今天又提到「一十、二十、乃至五十」,很感恩劉奕和師兄與張政慶師兄,奕和與我天天在永和聯絡處薰法香,今天(六日)薰完法香就聊到他昨天想要了解這一句,因為我出國,他就打電話問政慶師兄。我就問奕和,政慶是如何說的,他很完整的說一遍給我聽,因為政慶將上人是如何說的,回答的很完整,而奕和因為有心要了解,也記起來。我們的結論還有,當版本很多時,要以上人的開示為準就對了。我說,我回來也來寫一下。對於這兩位善知識,真的令人讚嘆。

 

我查到上人連今天,共開示五次,其實這一句剛好是我最沒有重視的,一直到了今天,因為有善知識,再聽聞一遍,我再把上人五次的開示看一遍,懂了,感恩,希望人人能夠信解。為方便了解與閱讀,摘錄如下。

 

 (2014082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經文:「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
  「年既幼稚」,就是表示,所見還很淺,還沒有很深入。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譬喻這念心,就像很幼稚的孩子,很頑劣,捨離父親到外面去流浪,久久不知要回來;經過多久?或十、二十至五十歲,表示可能也經過「行十善業,生在天道」,可能天福享盡,在人間善惡雜揉,所以再入於五道中。「『二十』就是再來人間,『善惡都有在做』,惡若越多就在『地獄、惡鬼、畜生』,『平平』就再來『人間』,『十善業完整』就在『天堂』」。所以這用「五十」來譬喻。我們昨天有說過「五蘊」,我們人人都有五蘊;「色、受、想、行、識」,每一天我們這個身體,帶著我們的感受,每天做事情、對人等等,都有很多感受,這每一樣,有時牽引我們去做十善,牽引我們去做十惡,所以「五蘊就有具足五十」,這是譬喻五十。「十、二十、五十」雖然這數字是這樣,裡面所包含的道理,大家要聽清楚,也要記牢喔!
  記得,「十」是譬喻在哪裡?「天道,十善業升天」;「二十」是人間善與惡,造十善就再升天堂,造十惡那就要墮入「地獄、惡鬼、畜生」,所以這些全部在人間,光是在身體裡面,每天每天都在「五蘊」-「色、受、想、行、識」裡面,每一樣都能驅使我們做十善業、十惡業,所以我們日常生活是要多麼用心!

 

(2014083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年幼:捨父逃逝,喻背真逐妄。至五十:遇向本國,喻返妄歸真。」
  所以下面的文就說,「年幼,捨父逃逝」,這是須菩提等,譬喻自己過去在很長久時間,經五趣四生,好不容易才能隨佛修行,但在這期間還是「執在小乘」,這叫做「捨父逃逝」,意思就是「背真逐妄」,真實的,被我們違背掉,就是向這妄念,人間假相去追逐,在四生五道,就是這樣「背真逐妄」。多久了?經歷了「五十」,就是善、惡道,慢慢才有這機會,向著佛開始「返妄歸真」。「遇向本國」就是已經瞭解那些都不是真的,一輩子在六道中造種種的業,造六道四生的業,現在知道了,漸漸知道了,開始「返妄歸真,回歸真如本性。」

 

(2014083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經文:「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
  我若說到這裡,大家還記得嗎?「窮困」,這已經「一十、二十至五十歲」,這已經是在「天與人間」,在五道中輪轉,已經把法都漏掉了,在人間造了很多業,在五道裡面,所以表達了窮困,來到了現在;就是兩千多年前,這個因緣,受佛陀生生世世的教育,他們已經體會到了,現在自己表示出,過去在四生五道裡,欠缺了法,所以「以求衣食」,已經很欠缺。「漸漸遊行」,落得一輩子很落魄,這樣遊行,漸漸「遇向本國」,表示說遇到佛法之後,佛陀所說的法,他也已經慢慢接近,理解了;開始知道,向我們真如本性開始慢慢靠近,已經接近到「其父先來,求子不得」,又是在形容,父還是「先來」,來到哪裡?來到「三界」,我們昨天都說過了,隨著眾生的因緣,「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隨著眾生的去處,「欲界是包含六道,色界就是開始要修行的人,但是煩惱未盡,無色界就是還有塵沙惑的煩惱」,像這樣還這麼多眾生煩惱未除,苦難偏多,所以佛陀生生世世,「尤其是兩千多年前,現相成佛,這就是他所『依止』;他的依止處,那個『本處是佛宅』,菩薩都是從佛宅中來,那佛宅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第九識』全都沒受污染,也不會再受污染」,這真如本性,從佛宅中來來回回,所以叫做「先來」;已經先來來了,所以求子不得。佛陀已經覺悟,覺悟到那真如本性完全不受污染,這是佛覺悟的本性,故叫做「先來」。佛覺悟之後一直講法,在三界中不斷說法度眾生,但眾生能接受的人,實在很少,真正能體會佛心的人,真的很難,所以「求子不得」。下面接下來說….

 

(2014101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譬如貧窮子,遠的說到「一十二十,乃至五十」,大家講到這個應該清楚,「一十」、「二十」就是形容我們脫離了本性真如,我們凡夫修十善行時,能夠在天堂。而若我們習氣若沒有善,不過我們有持五戒守本分,我們還在人間,這叫做「一十」、「二十」。
       人間,我們就是有,慢慢地惹來人我是非,就開始有善,有惡,善惡不斷在拉扯,在互拉,所以善惡拔河,你拉我,我拉你,我會讓惡的拉過去嗎?我若被惡的拉過去,那我就到惡的那邊了,我做惡就比造善還多,偏在惡的一邊,這樣我開始造業,惹來很多煩惱,造作,開始就有三惡道,所以「一十、二十乃至五十餘年」,那就是在五道之中。「餘年」,那就是「四生」,在「五道」、「四生」中輪轉,這是譬喻比較遠的,我們生生世世走過來的路,只是脫離我們真如本性,我們就已經流浪在「五道」、「四生」中,苦不堪呀!
  一旦讓我們有因緣接觸到佛法,我們雖然在人間,我們還可以漸次聞法,生生世世都聽法。前面我們又說「二十餘年」,二十餘年就是從聲聞、緣覺。聲聞、緣覺,就是較近的,就是佛陀在「阿含」、「方等」小教轉進「方等」,「方等」是大小教兼施,再進入「般若」空法。就像這樣漸進漸進,到現在那就是在「法華」。所以過去的〈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一直到現在的〈信解品〉,我們一定要深信無疑了,要很瞭解。這位窮子、貧窮子,也已經慢慢接近了。這位長者接近了貧窮子,時間這樣長。「爾時,世尊」這是須菩提的故事講到這裡,長者跟孩子已經會合,言語相通了,開始要安下心來,貧窮子心安下來,講到這裡,須菩提再稱呼「世尊」。

 

(2014110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明佛心人皆有」。讓大家都知道,佛心是人人本具,人人皆有。這個時候讓小乘的人也能夠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只要好好發大心,所以「小乘漸轉大」,這是佛陀看,觀機,慢慢已經體會了。過去的<譬喻品>,舍利弗也已經發心了,佛陀為他授記了,現在<信解品>,須菩提、摩訶目犍連、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已經開始都瞭解了,瞭解人人本具佛性,瞭解人人都可以得佛授記,將來成佛的機會。所以因為這樣,須菩提等才會出來引證了窮子,貧窮子的譬喻。確實,我們人,凡夫、凡夫,一直「一十、二十、乃至五十」。這個譬喻中,我們都知道,「一十」是天人(指修十善業者生天),生天去了,天人壽長,享受多,壽命很長。人間呢?人間有苦、有樂,人間壽命短,所以一切的苦樂都在人間造成。天,都是在享受快樂,沒什麼大的善惡,卻是大的善惡都在人間造成,人間無常,人間壽命苦短,短短的人間,一念心一動,可能就會做很多驚天動地,造成人禍的禍端出來。這種驚天動地的人禍,一引發起來是很普遍,引發了很多人無辜受苦,引發了很多人霸道侵佔,這種人禍一起端起來,災難就很多。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1/0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5晨語簡記   2014/11/05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12, 2014 6:52 pm

5/11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學佛得法領解    世尊觀機教
所以暫不分別    說大乘法分
明佛心人皆有    小乘漸轉大

(世尊/佛陀為令弟子得以領受理解佛法,而觀機逗教,視因緣成熟施與教誨,所以暫時沒有分別大小乘,只是鼓勵弟子發心立願。不過隨著從般若論空,轉為法華經時,才讓弟子明白人人都具有佛心,也有成佛的機會,唯有從小乘逐漸轉換至大乘,才得到真正的悟道。)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須菩提說:我們又因以為有如來智慧的加被,才得以為諸菩薩開示演說,加上沒有相求取大法的志願,而只停滯於此。)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
即<是>(從)般若<經>轉教,謂<指>佛<陀>於方等<經>教<法>中,見我<須菩提>等(弟子)無志<向>求<取>大<乘>者,以權<巧>實<相>(說教都)在(於)佛。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菩薩教化眾生之時(,)有四種的<泰然>無畏。

一、總持一切善法不忘,說法無畏;
(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在人間開示并明言具大眾一切智的無畏說法):一切智無所畏
二、盡知法樂,和知道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
(完全知道佛法的樂處和明瞭眾生根機欲望佛性心年的無畏說法):漏盡無所畏
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
(善於就眾生各種提問做正確回答從中讓他完全信服的無畏說法):說障道無所畏
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
(能斷除對一切因六根六塵與外緣境形成物欲之疑難的無畏說法):說盡苦道無所畏

於般若<經><法>會上,(雖)受(佛陀)教<導>權<巧>實<相法>(,然而信受與否都)在<於><自>己,<方>便於自<己>求<取>。我<須菩提>等(弟子)又因如來<佛陀>(運用其)智慧(的)威力(,將般若經轉向法華經,并且依事理來分析)。

佛<陀><逐>漸(從阿含轉向)開<啓>方等<法>;約<略>(以)事理(方面)<解>釋之

方者:“方法”之<涵>義,有門、空門、雙亦<亦有亦空>門、雙非<非有非空>門四門之方法。
等者:“平等”之理<解>體<會>,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合>平等之<道>理,謂之“方等”。

(至於事相方面的解釋) “方”是<平>廣之<涵>義,“等”是<平>均之<涵>義,佛<陀>於(說法的)第三時(期),廣說(小乘)藏、通、別、圓四教<法>,<平>均<受>益(於)利鈍之<根>機,故名“方等”時。

為諸菩薩開示演說:
為諸大士開示演說,既承<蒙>佛<陀>慈<心><悲>愍,暢<演>佛<陀>本懷而<宣>說,又為菩薩開<示>演<說>,將謂<指>是菩薩法。

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所以自於此大乘<法>無有志願,不生<起>一念希<望><求>取(的)一念之心。

一切苦樂人間造        勤修大乘益我他
方等契行事理性        五時四門利鈍根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5/11/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11/05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