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06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06晨語簡記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11月 06, 2014 7:34 pm

2014110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在阿含教中,循善逗教,
弟子依教持法,心相體信,
知法入出無難,然無大志,
以方等施權實,受持在己。

  是啊!修行,佛陀很用心,隨順我們的根機,如何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道理,根機淺薄,初初接觸到佛法,佛陀就用「阿含」,《阿含經》完全就是隨眾生根機。有人有煩惱,來請教佛陀,有人有苦難來求救於佛陀,佛陀隨著他們的根機,隨著他們所需要,就為他們開解,解釋佛法,那就是讓他們的心,能夠安心,能夠讓心在煩惱中能解脫出來。這是在阿含教中佛陀的用心,隨機逗教,循善而逗教。這是佛陀的慈悲,面對著芸芸眾生不同的根機,用不同的人、事、物法等等來教導他們。隨佛修行的,跟隨在周圍的,佛陀還是一樣,看這些出家修行者,大家的修行過程,有的人煩惱還是滿滿綁在心裡,有的是初出家,佛法還很粗淺,所以佛陀還是要隨,雖然修行了,但也要分門別類,根據根機來為他們說法。所以弟子就依照佛陀所教法這樣依教持法,就是依教奉行。隨著佛陀的教法──根機不同,不同方法的教導,所以「心相體信」,這樣才有辦法安心修行。
  若沒有從內心的信受,外行怎有可能保持著出家安住叢林呢?所以必定出家修行者同樣也有根機不同,佛陀說法,隨他們的根機納受,佛陀還是要看他們的根機,分門別類的教育。所以讓大家對法,就是「知法入出無難」,讓他知道法,接受到了,能夠用或是不能用?佛法入心來,或是法還在外面,還未受用?像這樣,有的人懂得受用,雖然佛從「阿含」一直到「方等」,開始也有開示大乘,佛陀說法從小轉大了,但是修行者還是沒有發揮他的大志願;佛陀已經說到大乘法了,修行者還是獨善其身,還未立大志願。
  所以以方便施權實,佛陀只好就是在方便中,但是也含著實相法,一實相,一實乘的大法,也是在方便中開始慢慢施教了。到底佛陀這樣在施教,受持是在弟子,佛陀是這樣用心地教育,弟子是否用心受用呢?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法聽進去之後,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中,要如何來應用?不是聽完之後,過了就好。看看現在,很多在家居士,他們一早聽法之後,就利用時間大家再來讀書會,「聽過之後,我們的感受,這個法,我的感覺是這樣,你的感覺是這樣。」有真正好的感覺,能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是今天討論的,「這段好像是說我的缺點,我應該懺悔,我要修,我要改。」「這項『精進』,我要把握時間,時間,人生苦短,真的要把握時間,要趕緊投入付出。」利根機的人,他在法中體會到。
  就如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他們就訂了一個,每個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人人訪視日」,那就是慈濟人,凡是已受證、未受證,就是培訓、灰衣的,都一樣要跟資深的菩薩共同,固定在這一天,大家會集,人人都要去訪視。要訪視以前,大家會集中起來,今天要分幾條路線走,要分幾個隊、組去訪視,去訪視前,要先讓大家知道規則。
  他們這個時候若要出去訪視,就會帶著香積飯到每一個家庭,他們在那個裡就泡,去訪問他。已經幫助過的,就像朋友找朋友一樣,帶著一個見面禮,一個禮物。就教他們說:「這個飯,不用怎樣煮,就用水泡。」他們就在那裡馬上打開,然後倒在碗裡,用多少水,放在碗裡攪一攪蓋起來,這樣就好了。就開始和他講話了。差不多(泡好的)那個時間,打開來,來!用湯匙,你吃吃看。如果對老人,他們就餵他。「好吃嗎?」「嗯!很好吃。」「這樣簡單吧?」「簡單!」「這樣會了嗎?」「會了。」
這就送他們了。將來我們可能有需要,(針對)這些老人無法自己自立生活,無法起火煮飯的,我們就能用這麼方便的東西給他們。或者是新的個案,也是一樣,去看這個個案,和他聊天,要聊天之前,同樣也是用香積飯跟他搏(培養)感情,讓他們能將他家庭的苦難,如看到朋友,這樣述說他家庭的困難等等。這就是他們是人間菩薩,要出門之前,就跟大家說:「我們出門就要用愛心,我們是要去愛師父所愛的人。」看他們很細心,每各月訂在這一天,就是平時訪視日,所以叫做「人人訪視日」。這樣他們也可以訓練灰衣的,就是培訓中的人,也與資深的人一起,回來時再共同來討論,有時候他們就會舉辦心得分享,在讀書會當中,這段文,「人生苦難,菩薩緣苦,在苦難眾生中」,他們就會去邀請,現在已經把苦脫開了,脫離了苦難,現身說法。
  多久之前,家庭是怎樣的困難,遇到生命中的貴人,有慈濟人來了,教我們用什麼方法,讓我們心可以有依靠,讓我們在生活中能安穩度過,得到慈濟幫助。現在我們的生活,我的家庭、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如數家珍,把他們家過去的困難,現在已經是完全解脫了那些困難,恢復得很好,也始準備要投入慈濟,回饋於社會。也有這就的。這就是人間菩薩,要如何來度眾生,這種「知法入出無難」。要知道法,或者是「依教持法心相體信」,我們要怎樣能夠接受法,我們就有這樣的方法,見苦知福,我們瞭解法之後,日出沒有困難,只要我們願意發大心,要入人群中哪有什麼困難呢?就只是我們自己發不出這念心,一念心一轉,小乘要轉為大乘,並不困難。方等法門,方等的法是權實兼施,大小乘平行教育,看我們到底是要接受小乘,還是要停滯在獨善其身嗎?或是已經瞭解了,我要兼利他人。若能這樣,這種受法,受持這锢法了,是在我們自己。佛陀如何說法,就是要應眾生機,已經很用心了,這麼用心,我們若不能接受,真的是虧欠了佛陀悲憫度化的心,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前面的文:
經文:「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
  我們大家啊!佛陀用你的智慧向著諸菩薩開示,在《方等經》裡,佛陀已經發現到在家菩薩,有發大心在人群中,願意去幫助社會人群,佛陀開始就說大乘法,反過來,「在家菩薩智慧長」,他們在家,有辦法體會人生苦。在家人的家庭,體會到人間互相相處,那種愛的力量,所以他們願意在社會這樣付出,所以叫做「在家菩薩智慧長」,他們感受的到社會人間疾苦,他們在社會要付出,很方便。所以,修行者在叢林,若聽到在家居士向佛陀請法,佛陀為他們說大乘法,開示演說菩薩法。但是,同樣的,出家弟子也是在聽,卻是自己還沒有志願,覺得:入人群,這與我沒關係,佛陀是為那些發大心的人,那些發菩薩心的人說的話,與我的法沒有關係,這種是沒有志願。下面的文接下來說:
經文:「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經文簡釋:
「佛知我等心樂小法」;再釋無志願之意,佛知我等樂小,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

  「所以者何?」,到底是怎麼了,同一場的聽法,在家菩薩能接受,大根機的人可以體會。為什麼能夠體會,怎麼會不願發心呢?「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因為佛陀知道我們雖然對法有瞭解,卻是自己還是樂著,還是固執,保守在小法中。所以佛陀一直到「方等」這個時候,開始講大法,大乘法,這個期間已經開始用力了,希望我們可以體會,人人修行、人人要發心,所以開始要用力說。所以「隨我等說」,也是這樣為了我們的根機,牽引著我們,但是我們明知道佛陀開始用力,隨我們根機在牽引要入大乘,但是我們還是不知道,不知道佛陀用心良苦。
  其實佛陀這樣地疼惜(眾生)如一子般,期盼這個孩子能成功,盼望這個孩子可以接受家財,佛陀愛心悲憫,也是希望這些弟子能夠接受佛法,延續著佛的慧命,但是我們還不知道,我們真實是佛子,自己還是不覺知。這也就是再解釋,這是須菩提將他的心意再次地解釋,所以說「所以者何?」,就是要講出了自己內心樂小法,再解釋無有志願之意,是「佛知我等樂小法」,他用這樣來解釋。佛陀的慈悲,還是輕輕的對大家說,讓大家可以知道,佛陀從小法已經在轉大法了,「以方便權巧隨順我等而說」。佛陀已經開使用方便力,循循善誘,這是要表達佛陀的慈悲。
經文簡釋:
「以方便力,隨我等說」;無非淘汰其樂小之心,策進其憤力上進,發大宏誓願之志。

  「以方便力,隨我等說」,無非就是要淘汰其樂小法之心。他已經用力了,這「用力」的意思,又再是「隨我等說」,「隨順我們的根機,開始佛陀用力」,這個「用力」,無非就是在淘汰,讓我們樂小法的心,我們就要慢慢趕緊脫離樂小法,鞭策我們要奮力上進,我們現在不可再停滯在獨善其身了,不要再懈怠了,人生,堪嘆人生不久長,人生實在是沒有多長,我們不要再停滯。鞭策我們,我們要趕緊向上精進,要「憤力上進」,不要再懈怠了。「發大弘誓願的志願」。我們開始就要有這念心,佛法在我們身邊,我們要趕緊發心來接受法入心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呢?我們這輩子能夠遇到佛法,我們這個時候,怎麼不要好好趕緊把法收入心來呢?我們這個身體到底還有多久?不知道,所以我們要精進,要發弘誓願。
經文簡釋: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所以無志需求。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大家這樣懈怠,懈怠就會墮落,因為我們自己還不知道我們自己原來是富家子。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還不認識自己,連自己我們都還不認識。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真如本性,是我們現在要知道方法,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來。我們原來是有豐富的家財,我們原來在豐富的家庭中,是智慧滿滿的家庭。我們的內心沒有離開我們的內心,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不知道我們是富家子。所以說,「而我等不知昔日轉教付財時,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還記得前面的文,長者牽引著他的孩子,那個在外面流浪的孩子,已經好不容易回到自己家庭了,就譬如我們,不知道有幾生幾世流落在五道四生之中,好不容易我們今生此世已經得到佛法。尤其是在法的中心,菩提道的道中,我們應該知道,就像那個長者,已經把我牽啊牽,牽進來裡面,又打開寶藏的庫門,財庫的庫門,打開給我們看,裡面所藏著這麼多,形形色色的財物珍寶。我們在「昔日」,已經…就是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佛陀循循善誘,從「阿含」而到「方等」、「般若」這當中,法,都已經跟我們說了,這已經「轉教付財」的時候,向我們循循善誘,打開了寶庫的門讓我們看。「我等既已真是大乘佛子」,那個時候應該要知道了,但是「所以無志(希求)」,沒有希求,還不想要,看到這些珍寶在我們面前,我還不想要。這就是譬喻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都坐在這裡聽,是不是大家都這麼精進坐在這裡聽呢?或是還有在休息中的人呢?懈怠、墮落啊!而我們在這裡聽,是不是有用心沒?有聽進去嗎?聽進去之後,自己內心有沒有受啟發嗎?這就要問自己。
*「其猶窮子雖受教勅,領知眾物,而無希取一餐義。」
*「文有數義」:
一、世尊知我著於貪欲,以小法為樂,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
二、佛說方便權教,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遂不志求大乘。
三、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自遂無有志願。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而我等固真為佛子。

  「其猶窮子雖受教勅,領知眾物,而無希取一餐義」。前面我們就說過了,雖然看到那些東西,還是覺得那不是我的,所以還是沒有想要求、要取。所以,這段文有幾項的意思,就是說第一「世尊知我的著於貪欲」。還知道,知道凡夫,凡夫心還沒有除,所以「著於貪欲,以小乘法為樂」,還是要在小乘法,遊戲在小乘法中,只想說,「如何叫斷煩惱?」我已經去除無明,我已經斷煩惱,我所要求的是獨善其身,這種也是欲。所以常常說,還未懂佛法之前,在世間是貪財;入佛法門來是貪功德。貪功德,才要修行,這還是貪欲,所以這還是在小法中。我們應該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但是一般人修行,「要這樣才有功德,這樣才是我們才是在修行」,這樣對嗎?不對。其實,這就還是在我們的內心,「世尊知我著於貪欲,以小法為樂」。還是這樣有所求,求功德,才想要想去付出。若感覺這跟我沒關係,沒功德就不付出。若這樣,就已經,佛陀無法用大法直接給我們。「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因為我們心還貪著在功德,有功德才要修行,所以佛陀知道這樣,所以還沒要跟我們說大乘,分別大乘法讓我們理解。這就是我們還不能接受的時候。
  第二「佛說方便權教,即是蘊含著說如來智慧」。因為佛陀已經在權教中,已經蘊含著如來的智慧,譬如說,佛陀覺悟之後,他本來就是要將他的智慧,他的內心,他的感受等等,人人本具佛性,這種與天體宇宙合會那個感覺,人人都有這個潛能,本來就要讓我們知道。但是我們無法接受,佛陀瞭解我們的根機,所以說「四諦法」、從「四諦法」開始,裡面就已經隱藏者如來的智慧。因為「苦」呀!就開始分析,「集」,從「集」種種的煩惱來。從這樣開始,進入「阿含」,「阿含」的裡面,因緣果報,這也是佛陀的智慧含藏在裡面。權教就已經含著如來智慧,只是「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所以感覺說,我們在佛陀所說的法,已經去除煩惱,已經得到寂靜解脫的境界。寂靜解脫,那就是涅槃。我們已經得到涅槃了,已經心很寂靜了,世間欲念,不會動我們的心。所以他已經執著在這裡,「遂不志求大乘」。覺得這樣的用功,這樣的付出,對自己已經夠了,以為這樣而已。
  第三「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他以為佛陀在講說智慧的境界,那是專門為菩薩說,菩薩需要超越的智慧,所以以為說要超越私己,獨覺,要超越獨覺的心態,這個智慧更高一等。他們認為:這是佛陀對菩薩說的話,與我們無關。所以因為這樣,同樣沒有志願,這還是….「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而我等還是固執,還是很固執,還不知道,所以我們對自己在小乘中,還是停滯。我們大家,原來這個才知道,我們也是佛子。因為他們看到舍利弗,已經得佛授記了,這個時候恍然大悟,本來都想說,這超出了斷煩惱的涅槃,又在加上更深、更高的,這是對菩薩的,不是我們。但是以為自己根機不夠,卻是這時候看到舍利弗已經授記了,原來我們這些小乘學者,將來也可以成佛。這個將來,當然就是長久以後的時間。這長久之後的時間,這段時間就要開始發心,發心要啟動行菩薩道了。佛陀就是現在授記未來我們可以成佛,不管時間有多久,我們就是要啟動向菩提道走。
*「以智慧等法,破除貪瞋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上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所以,「以智慧等法,破除貪瞋癡不善之法」。尤其是以為這智慧,所說的「般若」,智慧是「般若」。在般若智慧中,大家以為這就是要破除,破除貪、瞋、癡等等不善的法,滅除了生死輪迴的苦,得無上覺悟。天人、凡夫與聖人;世出世間全都該尊重。如果我們能真的用智慧,般若「真空」,如果可以再進入「妙有」,自然我們就可以到達,到達了與佛同等,世出世間道理,我們就可以很清楚。要知道,佛法在人間,我們如果沒有很用心,在人間不修,將來我們若是在另外的五道,來生如果煩惱一起,來生來世無明煩惱再起,說不定三途,也會再墮落下去,所以我們應該要把握在現在。所以佛陀要弟子用心,必定不要有這種放縱,把握時間,要守好我們六根門。
  譬如說,佛陀那個時代,大家聽經之後,一樣會集會來討論法,有一天,有一群上座比丘,聽佛說法之後,大家就來論,到底佛陀所說的六根,到底是眼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眼把這個境界綁住,或者是外面的境界來纏縛我們眼識?到底是耳朵被聲音綁住,或是是聲音來纏住我們的耳朵?反正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六根,意根,這六根是緣外的境界,外面境界來綁著我們六根,還是我們六根自己去纏著外面的境界,讓我們的心這麼不安定,到底是什麼呢?大家在議論紛紛,一位質多羅長者剛好來,看到這些上座比丘,一群人在那裡討論六根門,我們的六根,到底是我們的眼睛被境界引走,引走就執著在境界裡,或者是境界進我們的心,來困擾我們的心呢?原來是在說這個,他也很有興趣,站在旁邊聽。大家看到長者來了,「長者,你聽後覺得如何?」
  質多羅長者就說:「各位上座尊者,大家很用功,佛陀講完經,大家這麼用功討論,你們在討論,我在旁邊看。若依我的看法,應該不是眼睛去纏著外面的境,也不是外面的境來纏我們六根。譬喻一隻黑的牛,一隻白的牛,這兩隻黑白牛用一條皮索綁起來,兩隻綁在一起,之後叫大家來看,到底是白牛綁黑牛,或者是黑牛纏著白牛?大家來看,相信大家看應該就會說,這不是黑牛纏白牛、也不是白牛綁黑牛,應該是這條皮帶將兩隻牛綁在起來。」這位長者又說:「這條皮帶,就像我們貪念的心,貪欲,佛陀常常跟我們說,是我們一念心起,所以去緣外面的境界,起了貪念,所以才會發生了煩惱,煩惱才會相纏複製無明。這應該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去貪外面色、聲、香、味、觸、法,這都互相沒有牽纏,是當中的一念的欲,欲心,這念欲念起,就製造這麼多的煩惱,我這樣說,不知道對不對?(此故事典出《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七二)》)
  各位,你們都是隨在佛陀身邊,是佛的上座弟子,所以我這樣解釋,不知道對不對?這些比丘上座,「佩服、佩服,不愧就是在社會中見識多,所以佛陀說的法,你能這樣就體會到,欲念一起,就是緣著外面境界製造煩惱,這實在是在家菩薩智慧長」。所以我們學佛,常常說慈悲等觀,不是說我出家就高人一等,沒有,在家居士的智慧也不會輸我們。所以我們修行,如果不趕緊用心,可能將來換出家人要聽在家居士說法,也說一定。所以我們要用心,現在在家居士,全球已經有多少人,同這時間在聽法,希望我們人人智慧都要不斷不斷精進,向上提高,「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再停滯在小智,樂小法,要時時多用心呀!
***********************************************************
【補充資料】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 (五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諸上座答言。長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論。為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長者問言。諸尊者於此義云何記說。諸上座言。於長者意云何。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如是。尊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其中間。欲貪是其繫也。時。質多羅長者聞諸上座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6晨語簡記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1月 07, 2014 10:03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六日星期四)

 

佛在阿含教中,循善逗教,
弟子依教持法,心相體信,
知法入出無難,然無大志,
以方等施權實,受持在己。



這一段偈文,乍看也是很熟悉,上人常講,但為何再講。類似的文字,不同就是不同,每一句自有其意義。特別是要整段一起看,更妙。昨天晚上有點累,看了一下,看不出端倪,就把電腦關機,去睡覺。果然,早上頭腦清明,就看懂上人在講什麼。在講如何牧人(西方基督教牧師,也是以牧羊作譬喻,佛教以牧牛、或駕馭牛馬作譬喻),或是調和(Align)人心,所以這一段是很重要的。

 

關鍵有:循善逗教,依教持法,心相體信,入出無難,權實方便,受持在己。

 

法華經真是大法,上人真是大智慧,每次,有些單元想說給它帶過去,但仔細玩味,又是一片風光。以前一位長者告訴我,讀古書不難,難在逐字玩味。以後,讀法華經,讀上人親手寫的文字,或開示的說法與例子,都要好好珍惜與玩味,直到入心為止。直到你可以講給他人聽,不錯繆。直到你可以做,做的如法。

 

是啊!修行,佛陀很用心,隨順我們的根機,如何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道理,根機淺薄,初初接觸到佛法,佛陀就用「阿含」,《阿含經》完全就是隨眾生根機。有人有煩惱,來請教佛陀,有人有苦難來求救於佛陀,佛陀隨著他們的根機,隨著他們所需要,就為他們開解,解釋佛法,那就是讓他們的心,能夠安心,能夠讓心在煩惱中能解脫出來。這是在阿含教中佛陀的用心,隨機逗教,循善而逗教。這是佛陀的慈悲,面對著芸芸眾生不同的根機,用不同的人、事、物法等等來教導他們。隨佛修行的,跟隨在周圍的,佛陀還是一樣,看這些出家修行者,大家的修行過程,有的人煩惱還是滿滿綁在心裡,有的是初出家,佛法還很粗淺,所以佛陀還是要隨,雖然修行了,但也要分門別類,根據根機來為他們說法。所以弟子就依照佛陀所教法這樣依教持法,就是依教奉行。隨著佛陀的教法──根機不同,不同方法的教導,所以「心相體信」這樣才有辦法安心修行
  若沒有從內心的信受,外行怎有可能保持著出家安住叢林呢?所以必定出家修行者同樣也有根機不同,佛陀說法,隨他們的根機納受,佛陀還是要看他們的根機,分門別類的教育。所以讓大家對法,就是「知法入出無難」,讓他知道法,接受到了,能夠用或是不能用?佛法入心來,或是法還在外面,還未受用?像這樣,有的人懂得受用,雖然佛從「阿含」一直到「方等」,開始也有開示大乘,佛陀說法從小轉大了,但是修行者還是沒有發揮他的大志願;佛陀已經說到大乘法了,修行者還是獨善其身,還未立大志願。
  所以以方便施權實,佛陀只好就是在方便中,但是也含著實相法,一實相,一實乘的大法,也是在方便中開始慢慢施教了。到底佛陀這樣在施教,受持是在弟子,佛陀是這樣用心地教育,弟子是否用心受用呢?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法聽進去之後,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中,要如何來應用?不是聽完之後,過了就好。看看現在,很多在家居士,他們一早聽法之後,就利用時間大家再來讀書會,「聽過之後,我們的感受,這個法,我的感覺是這樣,你的感覺是這樣。」有真正好的感覺,能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是今天討論的,「這段好像是說我的缺點,我應該懺悔,我要修,我要改。」「這項『精進』,我要把握時間,時間,人生苦短,真的要把握時間,要趕緊投入付出。」利根機的人,他在法中體會到。

 

 

所以,「以智慧等法,破除貪瞋癡不善之法」。尤其是以為這智慧,所說的「般若」,智慧是「般若」。在般若智慧中,大家以為這就是要破除,破除貪、瞋、癡等等不善的法,滅除了生死輪迴的苦,得無上覺悟。天人、凡夫與聖人;世出世間全都該尊重。如果我們能真的用智慧,般若「真空」,如果可以再進入「妙有」,自然我們就可以到達,到達了與佛同等,世出世間道理,我們就可以很清楚。要知道,佛法在人間,我們如果沒有很用心,在人間不修,將來我們若是在另外的五道,來生如果煩惱一起,來生來世無明煩惱再起,說不定三途,也會再墮落下去,所以我們應該要把握在現在。所以佛陀要弟子用心,必定不要有這種放縱,把握時間,要守好我們六根門。
  譬如說,佛陀那個時代,大家聽經之後,一樣會集會來討論法,有一天,有一群上座比丘,聽佛說法之後,大家就來論,到底佛陀所說的六根,到底是眼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眼把這個境界綁住,或者是外面的境界來纏縛我們眼識?到底是耳朵被聲音綁住,或是是聲音來纏住我們的耳朵?反正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六根,意根,這六根是緣外的境界,外面境界來綁著我們六根,還是我們六根自己去纏著外面的境界,讓我們的心這麼不安定,到底是什麼呢?大家在議論紛紛,一位質多羅長者剛好來,看到這些上座比丘,一群人在那裡討論六根門,我們的六根,到底是我們的眼睛被境界引走,引走就執著在境界裡,或者是境界進我們的心,來困擾我們的心呢?原來是在說這個,他也很有興趣,站在旁邊聽。大家看到長者來了,「長者,你聽後覺得如何?」
  質多羅長者就說:「各位上座尊者,大家很用功,佛陀講完經,大家這麼用功討論,你們在討論,我在旁邊看。若依我的看法,應該不是眼睛去纏著外面的境,也不是外面的境來纏我們六根。譬喻一隻黑的牛,一隻白的牛,這兩隻黑白牛用一條皮索綁起來,兩隻綁在一起,之後叫大家來看,到底是白牛綁黑牛,或者是黑牛纏著白牛?大家來看,相信大家看應該就會說,這不是黑牛纏白牛、也不是白牛綁黑牛,應該是這條皮帶將兩隻牛綁在起來。」這位長者又說:「這條皮帶,就像我們貪念的心,貪欲,佛陀常常跟我們說,是我們一念心起,所以去緣外面的境界,起了貪念,所以才會發生了煩惱,煩惱才會相纏複製無明。這應該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去貪外面色、聲、香、味、觸、法,這都互相沒有牽纏,是當中的一念的欲,欲心,這念欲念起,就製造這麼多的煩惱,我這樣說,不知道對不對?(此故事典出《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一(五七二)》)
  各位,你們都是隨在佛陀身邊,是佛的上座弟子,所以我這樣解釋,不知道對不對?這些比丘上座,「佩服、佩服,不愧就是在社會中見識多,所以佛陀說的法,你能這樣就體會到,欲念一起,就是緣著外面境界製造煩惱,這實在是在家菩薩智慧長」。所以我們學佛,常常說慈悲等觀,不是說我出家就高人一等,沒有,在家居士的智慧也不會輸我們。所以我們修行,如果不趕緊用心,可能將來換出家人要聽在家居士說法,也說一定。所以我們要用心,現在在家居士,全球已經有多少人,同這時間在聽法,希望我們人人智慧都要不斷不斷精進,向上提高,「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要再停滯在小智,樂小法,要時時多用心呀!
***********************************************************
【補充資料】
《雜阿含經》卷二十一 (五七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諸上座答言。長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論。為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長者問言。諸尊者於此義云何記說。諸上座言。於長者意云何。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如是。尊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其中間。欲貪是其繫也。時。質多羅長者聞諸上座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軛鞅

為駕馭馬車或牛車的曲木(軛)與皮繩(鞅)。兩者為一組,為駕具,才能發揮作用。比喻控制。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6晨語簡記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1月 07, 2014 10:14 am

[img]2014/11/06晨語簡記 Xgaz5g[/img]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6晨語簡記   2014/11/06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12, 2014 6:57 pm

6/11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佛在阿含教中    循善逗教
弟子依教持法    心相體信
知法入出無難    然無大志
以方等施權實    受持在己

(佛陀知道弟子根機鈍劣,無法及時領受悟道的境界,於是以說阿含法來循循善誘的觀機逗教,讓弟子從煩惱中解脫。弟子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修持佛法,內心信受外相安住叢林生活。弟子雖然一直跟隨佛陀,聽聞說法并達到入出無難,然而卻沒有大志向,只想獨善其身。佛陀從教導阿含經,轉至大小乘兼顧的方等法,當中涵蓋權巧方便和一乘實相的教義,至於受不受持,就只能看弟子自己的意向了。)

所以者何? 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須菩提再問道:到底該如何? 佛陀知道我們這些弟子的心,雖然了解佛法,但還是耽樂在小乘法,所以佛陀在說方等法時,已開始使力推動,隨順我們的根機來牽引入大乘,但我們還是不知佛陀希望我們能夠續佛慧命的用心良苦,更不知自己真的是佛子。)

樂小法:
再<次><解>釋(須菩提等)無志願之意,謂<指>佛<陀>知<道>我等<弟子><耽>樂小<乘>,(而)以方便權巧(法,)隨順我等(弟子的根機)而說<教>。

以方便力,隨我等說:
無非(要)淘汰其<弟子><耽>樂小<乘>之心<意>,(藉由方便法的力量,來)<鞭>策(弟子)進<取>其憤(奮)力上進,<啓>發大宏誓願之志<向>。

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而我等<弟子>不知昔日<過去生>(就得到)轉教付財時,我等<弟子>既已<經>真是大乘佛子,所以無志<向>希<望>求<取>(大法)。

其猶<豫><貧>窮子雖受教<誨>敕*<令>,領<受>知<曉>眾<寶>物,<然>而(沒有想)希<望><求>取一餐(的)<涵>義。

<本>文有數<個><涵>義:
一、世尊知我著於貪欲,以小法為樂,即不分別說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
(世尊知道我們弟子仍然執著於貪欲,并且以修小乘法為樂,即不分別說明我們弟子等亦同樣有大乘之分。)

二、佛說方便權教,即是蘊含說如來智慧,因我著於已得涅槃之價,遂不志求大乘。
(佛陀所說的方便權巧教法,即是蘊含著宣說如來智慧的原意,卻因我們弟子執著於以為已經得到涅槃之價值,自覺滿足而沒有想要追求大乘法的志向。)

三、以佛說如來智慧專為菩薩,自遂無有志願。其實佛為隨順我等之根性權說小乘,而我等固真為佛子。
(以為佛陀宣說如來智慧,是專門為精進的菩薩而講,而自認沒有這個志願。其實佛陀為了隨順我們弟子等的根性,來權巧的說小乘法,而我們弟子等還是很固執,不知自己真的是佛子,直至看到舍利弗授記,才恍然原來小乘者將來也可以成佛。)

(佛陀)以<般若>智慧等<方>法,破除貪瞋痴等不善(惡)之法,滅除生死<輪迴>苦<海>,得無上<正等正>覺,天人凡聖。(無論)<入>世、出世間,咸皆<全都要>(給與)尊重,故說<因此說> “世尊”。
*敕(chi4):命令、指令

根塵外境誰惹誰        實則染著因貪起
人人本具大根機        奈何樂著於小法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6/11/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11/06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