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08晨語簡記

向下 
3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0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08晨語簡記   2014/11/08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1月 08, 2014 8:10 pm

2014110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智、慧:明一切境界
事物體相:分別智
悟解:一切生物體
事理會合:平等慧


事理與物體到底是同或不同?我們要分得很清楚。智與慧都各有作用,「智」就是分別一切境界,這就是智;明白一切境界,那就是智、慧,兩項要平齊。所以我們要知道事物體相。事,人事,這人是什麼樣的人?是不是(做)表面,或者是誠心,我們在聽他說話,看他的事情,做事情。孔夫子說「聞其言,觀其行」,聽他說話,看他做事,這樣一段時間稍微觀察、分別,這叫做智。在我們人與人間互相相處在一起,當然普天下沒有我不相信的,不過若真正的要做事情的時候,我們必定要瞭解,這個人適合做什麼事?這個人能用在什麼功能,發揮他的良能,不要埋沒人才。

人,凡夫,有人一念心就是很誠意,能堅守誠意,互相對待;有的人一念心,這念心可能有企圖,或者是有其它的想法,表面上這樣說,其實,行為上就不是這樣,我們若和他當朋友,大家平等,人人好,與人結好緣;若真的要做事,像這樣人,我們要更加用心,好好地當他那念心要生起時,我們瞭解他的習氣,我們就要如何陪伴,叮嚀做好事。人心能轉變,所以佛法說,「善惡無記」,一個人,善與惡這個性,不是生下來就決定,都會受環境影響,有的人在環境中,他能培養他那分的愛,培養人生的方向是正確的。有的人會說,若是這樣,在好的環境的人,是否人人都心念正確呢?也不是,先天後天。

先天,就要說到過去生中,我們在佛法中有浸潤過,所以法的種子在內心,這輩子來到人間,這浸潤過的種子發芽,有這個因緣,雖然所遇到的是很困難的環境,但是困難就是他的道場。他知道,受苦、吃苦,知道奮鬥,知道人生的路不要走錯。這是過去生中有浸潤過善法,這輩子來人間,不管是困難的環境,能夠增長他人生的力量;或者是富有、順利的環境,他懂得惜福,環境中一聽到教育,他能如規蹈矩,能夠運用他的人生的(良)能與(能)力,他能投入人群去助人群。這是過去生,這叫先天,一來就這樣的良善。有的人雖然過去也有一點善根,但卻薰習了不少不好的習氣,捨了過去生來到今生,過去的惡緣、惡法,比善緣善法還重,所以來到今生,不好的環境讓他自懊自怨。他會一直覺得:為什麼生在這裡?為什麼我有這對父母?為什麼我有這樣的環境?他事事就是怨天尤人,若是環境變好的時候,他會覺得,過去所吃的苦,現在要多享受,現在所得的還不夠,我要爭一口氣,過去的貧困,現在要成為大富有的人。

像這樣的人,貪而無厭,對人刻薄,怨人怨事等等,這在人間也大有人在。在好的家庭,好的環境,父母對他好,覺得是應該的。「我家有錢,我就是玩樂」,不好的緣牽引就去了,做很多讓父母心痛、讓父母擔心,在外面為非做歹,他沒有要悔過的機會,這樣的人生也是很多。尤其是現代社會青年,還是無法體會人間的疾苦,無法願恴為人群付出,這樣的青少年比比皆是。不過我們能看見的,還有另外一群青少年,他們家庭環境都不同,但有一共同的志向。就如我們很多慈青,這些年輕人,有的家境也吃了很多苦,很奮鬥過來,現在讀大學了,他願意與很多好朋友,有志一同,結合起來,互相勉勵讀書,互相勉勵求法,互相勉勵行菩薩道,這也有。這叫做有智,他懂得分別人間事相,我們看人也同樣是這樣,智與慧,他能分別一切人事物等等的境界,事物體相懂得分別,這是屬於智,事物體相。事,到底做的事情,我是要利益自己呢?或是利益他人?有的人修行也是,是利益自己嗎?或是兼他人呢?佛教一直一直教育我們,教育我們要自利兼利他,所做的事情,所修的行,我們要在這事物體相要很清楚。我們若能懂得全都,分別清楚,對事,我們瞭解了,人生無常啊!物質是四大合和,一切的物質都是很多的物理來合成,要合成這些物理,物,每一樣東西,都有它的四大存在。

常常要拿現場的東西來讓大家知道,譬如(給大家)知道。這張桌子,它就是四大(會合),它有種子,它要有土,它要有水,要有陽光,要有空氣。土、水、陽光、空氣會合起來,成就這顆種子,這顆種子有四大會合,所以它從種子變成了小樹而大樹,經過了時間的培養,天地四大會合,不斷供應,讓它能夠長大。直到人類,人類的物欲所需求,他將這棵深山裡大樹砍下來,來到人間人群中,就由人群來選擇,「我要什麼樣的樹」,好的樹材,就叫做木材,這木材我要選擇來,選來做什麼呢?蓋房子,承擔大梁、大柱,或者是…等等。或將它拿來做桌子,做工具,做椅子等等,這都沒離開四大,這棵樹它要能成為器具,它需要鋸子,需要鑿子,需要刀來刴、來斬,需要鋸子來鋸,需要鑿子、需要鎚子等等,這些東西,各種東西要來做這件東西,那些東西同樣是四大會合。

鋸子、刀子、鑿子,這都是金屬類,金屬類就要從山礦,去挖山礦,金屬類要破壞大地,從礦藏中取出了金屬類來鍛錬。它需要火,需要風、需要水,才有辦法。看在打鐵的人,要有風鼓去打氣,火會燃燒起來,火來煉,煉好拿出來,要再用水淬火.讓他冷卻,還要再打、鎚打,打好之後,就要再烤,再讓它紅。同樣的,鐵、火、一切水、鎚,都是來成就這一件東西,而這些東西是互相成就的,都是這樣,互相成就的,都沒離開四大。所以四大會合一切物類,物類就再互相成形其它的東西,這是一種世間循環,四大會合,說來我們的日常生活,做事情不都是一樣嗎?所以我們要有智,叫「一切種智」,這智來分別事物,什麼東西與什麼東西能會合使用,什麼東西與什麼需要來成就它,這都是事物體相的道理,這叫做物理,要用智去使用它,去瞭解,瞭解什麼東西與什麼東西會合,這叫做事物,而都沒離開人在應用,這叫做分別智。

悟解,悟,我們要在事物中去體悟一切,這就是智慧。東西要如何去和合,這是智;要瞭解東西裡頭的質,那就要靠慧了。不論你是一顆種子,大地、水份等等,無一不都是缺一不可,這種四大會合,到底哪一項最重要?智慧,它能分別出樣樣都重要,有種子,有土,有陽光、沒有水,這顆種子不會成就;有水、無土,有陽光、有空氣,但是沒有土,這顆子無法成大樹。這就是慧,這慧就是平等慧,一切生物體就是靠慧來分析。

智,知道它的用途是何種用途,什麼東西配合什麼東西,這個用途來合成;但是慧是體悟,去瞭解這物質是什麼樣的來源?這個物質,他什麼樣的因素缺一不可,所以,它樣樣就是平等,缺一項就不行。與我們人一樣,事理會合,這叫做平等慧。智是事物,東西與東西要如何來混合起來,這就是智,體悟這東西的來源缺一不可,四大假合,缺一不可。但要如何我們才能物歸物,回歸道理?這也是要慧,智慧。我們若有這智與慧,二樣會合起來,我們懂得使用,我們懂得分別,我們懂得體會,我們能覺悟,因為這樣,有事物體相,所以有事理體相慧,完全瞭解了。

智,是體會物,所以物要如何用?慧是物如何來?所以這二項要結合起來。所以智慧就是,智是分別智,懂得去分別,我們要如何與人相處在一起;慧,是人人都要愛,我們要感恩,我們要尊重,我們要愛,這就是道理,做人的道理。我們將用什麼人去做什麼事,我們就要有智,這叫做智慧,所以智慧就是分別事物體相,叫做分別智。悟解,體悟瞭解一切生物體,一切的生物體,我們都要去瞭解,人人的生活境界,他也是一條命;動物,動物也有牠生活的境界,牠也是一條命。所以有生物體,我們都要用尊重的心,這叫做事理會合,這叫做平等。我們不只愛人、尊重人,感恩人人的會合,我們還要愛物,有這些東西,我們要尊重生命,我們要愛,所以感恩、尊重,情與無情,我們都要用尊重疼愛的心。「情與無情,皆成佛道」,這在我們課誦本裡面有,我們應該要培養智與慧,我們才有辦法事物體相能分別。我們更加需要智慧,才有辦法悟解一切生物體相,我們才能夠事理會合,人人平等,我們若能夠到這樣的境界,就能通達大道了。

經文:「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所以佛陀的教育,為這些弟子,他這樣循循善誘。所以前面的文,須菩提說:「所以者何?」因為他已經發現到了,佛陀也已經宣布了,這都是我的孩子,但是過去是為什麼,怎會跑到這麼遠?須菩提這樣來回答。「佛知我等,心樂小法」。跑得這麼遠,那時怎麼會隨佛修行,怎麼不能一下子就趕緊發大心,行菩薩道呢?佛陀就是怕我們不能體會,所以「佛知我等心樂小法」,知道我們就是要從小根小教,用小教慢來教育我們,所以要用「方便」。方便法,一直一直到了我們根機,開始知道一切人間無常,煩惱偏多,六道輪迴辛苦,所以要趕快斷除無明、煩惱、塵沙惑。現在到「般若時」就知道了,「方等」開始,佛陀就在使力了,到達「般若」,就要使出威力。因為大家現在就要用猛力,讓大家瞭解你們明明人人都有自己自身有真如本性,大家應該要知道。所以現在,我們過去就是因為佛陀隨順我們的根機,所以用方便,用方便力,用方便的威力,權實兼教。我們現在慢慢知道了。 「隨我等說」,現在慢慢知道,「我等」應該是佛子,過去不知道,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佛陀就是因為我們的根機不夠(而說方便法),但現在應該知道了。

經文:「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世尊啊,這樣長的時間,用方便法,方便力,方便的威力,權實平教。在方便中含藏著實──真實法,現在慢慢要我們去除方便,現在要用心來認識真實法。原來佛陀他的「智慧無所吝惜」,沒有將這法留著,完全都要給我們,無慳吝,是完全奉獻。一直將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眾生,無不都是親生的孩子,大家都平等,他所有的財富完全,一點都沒保留。所以說,佛的的智慧一點都沒保留,希望用種種方法讓大家也都能得到,使用這方法讓大家都瞭解,瞭解就是得,因為我們人人本來就有智慧,是我們自己沒使用出來,他用這個方法來牽引我們,讓我們將這個法,自己使用出來。

法是一種理,沒有實質,要如何給你呢?總是想盡辦法讓你知道,讓你體悟、瞭解你原有這樣的力量,也有這樣的力,也有這樣的威力,這是人人本具。我們人人也有方便的方法,這個東西拿來,這東西要裝在這東西上,這個閘,螺絲,螺絲帽與螺絲,要如何將它拴進去,拿到太大的,我們會覺得,怎會塞不進去?拴不上去,就要去找,找一個較小的,再來拴。太鬆了,就要再去找。找一個與它大小剛好的,將它拴進去,東西與這螺絲拴起來,這樣這個東西就會完整。所以要完成一件東要,就要靠我們分別,能夠應用東西,這樣它才能成就。這就要師傅教,教我們要如何接榫,如何來拴入等等,很多東西,很多方法就要師傅教。
師傅在教,不是東西給我們(就可以),是用他的腦筋,用他的經驗,用他的智慧,讓我們知道;而我們要用心聽,聽後知道了,這東西要用這樣的東西來組合,這樣才能完成。這是方便法,教你們如何把這東西完成。你
們有這樣的力氣,小的東西,就用較輕的力,較重的,較重要的,要用很大的力。所以我們人人就是在方法,我們的工具都在我們的心裡,所有的物資都在我們腦海中,在我們的本覺,在我們的慧海裡。我們很豐富的原料,都在我們(的智慧)裡面,所有的工具,也在我們(的智慧)裡面。

經文:「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經文簡釋:「今我等方知世尊」
*「世尊」:佛十號之一,以佛智慧等法,具足萬德,世所尊重故。


所以佛陀只是教我們,讓我們從我們自己的物資拿來應用,將我們的方法來成形,這是佛陀的智慧。所以現在須菩提,「今我等方知世尊」。現在知道,世尊,什麼叫做世尊?世尊是佛十號之一,那就是「(以)佛智慧等法」。佛陀的智慧,真正的極頂的法,已經佛陀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智慧,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沒有比佛陀更高,沒有,最頂覺就是佛。佛,他的智慧如此的高,所以具足萬德,有這麼大的智慧。世間事,事物、體相沒有一項他不瞭解;世間的事理、體相,沒有一項他不明白。所以智慧極頂,具足萬行。他在人與人之間,那分感恩、尊重、愛,在物質之中,他通徹道理,愛惜物命。佛陀已經所有的德都很具足,所以「世所尊重故」,所以叫做「世尊」。

*滅盡塵沙無明惑,乘真如妙法而來。示相度生,得無上覺。天人凡聖,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世尊以經滅盡了塵沙無明惑,我們若還有無明惑,那麼我們還三不五時會起無明,一念之間會再變形。所以,佛陀已經是滅盡了,滅盡了塵沙無明煩惱,完全去除了。所以他已經乘真如妙法而來,叫做「如來」。他的智慧已經極頂了,所以叫做「世尊」。他已經無始生世以來,不斷不斷修行,煩惱不斷不斷斷除,已經非常的清淨。所以,這個法,生生世世來人間,都是乘著這個法,道理,法就是運載,再來人間的道理,就是用真如的道理來人間。

幾天前不是說過了,佛陀他永遠就是在華嚴會,初覺悟的那念心,那種心靈的境界,就是在華嚴會,在很莊嚴佛性的境界中,但是為了度眾生,他脫下莊嚴的衣服,走入人群來。其實他的內心深處還是那麼的清明,還是佛本覺慧海,這樣來到人間,乘這種的法,本覺智慧海來到人間,要來度眾生。所以,他「(乘)真如妙法而來,示相度生」。芸芸眾生如在大海中,他要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所以,「得無上覺」。生生世世度眾生,生生世世在世間法增長慧命,一直到因緣成熟,現相成佛,所以於覺,已經到了無上覺。不論天人、凡夫、聖人都要尊重,所以叫做「世尊」。世尊是如此的超越,不只是超越凡夫、超越天人,超越聖人,所以稱為世尊。

經文簡釋:
「於佛智慧無所吝惜」;疑佛但以如來智慧,教勅我等,但為菩薩說。似於我等深有吝惜。


所以,「於佛智慧無所吝惜」。那就是佛陀來到人間要度眾生,無非就是要讓人人能成佛,讓人人能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希望人人找回來如來家。但是要找回來這條路,當然就是要在菩薩道上。我們若不在菩薩道上,我們無法體會到人間疾苦,無法體會到無明煩惱是如何來;你無法體會無明煩惱如何來,你就無法斷除苦的來源。你瞭解之後,若沒經過鍛鍊,塵沙惑還是一樣四處飛揚。所以我們還是要有這分的毅力,不要懷疑。 因為我們過去就是還有疑,「疑佛但以如來智慧,教勒我等,但為菩薩說」。雖然常常聽佛施教,也是說大乘法,我們也一樣都在那兒聽。佛陀教勒,教我們這樣做。我們都以為這是菩薩在聽的,是在教勅菩薩要去做,不是我。所以懷疑佛陀不是說給我們聽,是說給大家聽,其實現在才知道,佛是說給我們聽,佛是要教我們,教我們人人都有份,不是單獨教菩薩,是我自己沒去接受,所以這是疑。

我們凡夫「貪、瞋、癡、慢」,最後就是「疑」字。還是有疑,感覺佛這教法,不是我的,是有對象的教育,不是對我。「似於我等深有吝惜」。好像佛陀這法不是要給我的,是有特殊的對象在教育。這是疑,好像,「似」,好像有這樣的疑,我們那時的心理是這樣。雖然聽佛說大乘法,但我們的內心就覺得佛是教其他的人,此法跟我無關。

*「今佛說以種種方便皆為菩提,是諸所說皆化菩薩。」


所以,「今佛說以種種方便皆為菩薩,是諸所說皆化菩薩」。現在我們徹底瞭解了,佛陀現在很坦白這樣說,過去方便法也是一樣在這菩提道。菩提就是覺,無不都是覺悟之道,從「苦、集、滅、道」開始,從「十二因緣」一念無明開始,一路為我們教導我們,要我們能於「三十七助道品」中去體會人間,磨練我們的心境,還教我們要入「六度」,要去度眾生,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禪定、要智慧,用種種方法,要走入人群去布施。其實,從前前後後開始,無不都是在鋪這條菩提道,菩提就是覺道。佛陀開始說法就是這樣,千經萬論,在方便中就已經含攝著這覺悟的道理。我們自己就沒覺悟,以為那個時候,就是沒覺悟,「有情」,以為我是獨覺,我獨善其身就好了,那個「有情」的心沒有展現出來,沒有開心門。人人都是我們覺悟愛道的有情人,可惜這念心沒展現出來,沒開心門。佛陀要來為我們開心門,但是我們的心門沒徹底開。佛陀為教育我們,開示,為我們教育,示教,我們沒用心去看,所以我們永遠無悟。沒去體會佛陀的心境原來是如此透徹。從小小的年幼開始,一直到中年、老年,都像在疼幼子一樣,怕傷害我們,循循善誘。這是佛陀的用心,無不都是要教化我們成菩薩,入人群。

*「今日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於我等無一毫吝惜。」


「今日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於我等無一毫吝惜」。一點毫釐都無吝惜,都是完全付出。從佛陀的境界,一直到成佛的境界,都一樣一直這的付出。這是譬喻,現在我們《法華經》這時,開始佛陀準備要授記了,要人人來承擔,每一位弟子應該都要來承擔。佛陀所來人間的目標,無不都是來救度眾生,乘如是法而來人間,無非都是要救度眾生,這是佛陀的志願,弟子應該都要來承此法,同樣入人群去度眾生。所以這是在《法華經》時,開始佛陀要對弟子授記,準備對弟子授記,舍利佛已經授佛記,但是未來還很多,人人要有心要準備承擔。

*「此喻今經授記承上言,謂我等初不知真是佛子。」
於佛智慧無所吝惜者:領解。


所以「謂我等初不知真是佛子」。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這些人,最初不知我們真是佛子,現在「於佛智慧無所吝惜」,現在才知道,佛陀您的內心原來就是這樣毫無保留,全部教我們,希望我們與佛平等,體悟到與天地會合,這種的覺悟,去來自如。要來人間,要來度眾生等等,生生世世,去來自如,這就是佛陀要教育我們的。所以人人要瞭解,佛陀真心的愛,我們要更用心來體會,佛陀的智慧,是期待我們如此平等的智慧,真的要啟發出來,要明,明白事物體相,還要解悟一切生物的體相,我們也要很體會。總而言之,智慧是我們所追求的,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0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8晨語簡記   2014/11/08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1月 08, 2014 10:13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八日星期六)
 
智、慧:明一切境界
事物體相:分別智
悟解:一切生物體
事理會合:平等慧


因為稍後的經文有出現智慧這兩個字,上人特別開示何謂「智慧」,分別智、平等慧,常聽上人講。但今天又加了一些重要說明,今天上人舉的例子比較簡單抽象,我補充一個例子來分享。
 
前幾天,一個偶然的因緣去了一趟南嶽衡山的南台寺,後來才知道這是中國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道場,有「天下法源」的稱號,總之,我那天(11月5日)特別感動,現在知道一切都是好因緣,可以與上人今天的開示相對照。
 
我寫了一篇文章《南台寺的氣質與人文》如下,各位不妨一讀,我再來說明。
 
一踏入南台寺,沒看到人,先感受到它的寧靜,是鮮活的靜。空氣中是清新的、淨潔的,你願意多吸幾口這裡的新鮮空氣。
每一尊菩薩,有其靈性,你願意虔誠的禮敬諸佛。進入大殿中,同行的友人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在這裡打坐。
轉了一圈,發現要到後山的金剛舍利塔可能會超過午齋時間,11點20來到齋堂,看到方丈、師父及信眾已經在用齋了。一位師父很客氣的請我們在旁邊等一下,親切但話不多的告訴我們等下一堂,跟他一起吃。不多久,方丈師父們結齋,換我們吃飯。很簡單的菜,炒青辣椒、炒紅蘿蔔、蕃薯、鹹的土菜、辣蘿蔔乾,是典型的齋菜。用很感恩的心吃下,真好吃。一位年輕的常住師父拿了三顆橘子給我們,我一顆大的,我的朋友兩顆小的。感覺很好,初見面,卻像一家人。與我們互動的兩位都是年輕的師父,法相莊嚴,話很少,可是很親,可以感受到誠與情,平等心。這一頓齋飯,是很少有的特別感覺。吃水果的時候,廚房的香積菩薩(女眾),特別過來問我們吃過飯了沒。因為,當我們盛完飯,飯鍋已經沒飯。後面的師父是吃後來下的麵,白麵,沒有菜,也吃的津津有味。
這一趟與我們互動的還有客堂的師父、金剛舍利塔的師父、一起等車下山的師父,他們都有自己的風格,都很慈悲,有智慧,讓我們留下不同的好印象。這應該是很難得的,這是古南台寺的道風。今天,我真正感受到什麼是道風德香。
 
上人說「事理會合」是平等慧,我看到、感受到年輕師父招呼我們用午齋的這件「事」,「戒與定」、「誠與情」在其中這是「人與人之間」,「事理會合」所以我感受到「平等慧」。
 
當天我「悟解」與我互動的五位師父(一切生物體的代表),有智型(一起等車下山的師父)、信型(客堂的師父)、仁型(金剛舍利塔的師父)、勇型(招呼我們用午齋年輕師父甲)、嚴型(招呼我們用午齋年輕師父乙)。有遵守戒定慧,有慈悲喜捨,有不同的風格。
 
一起等車下山的師父,因為等車約10分鐘,聽他提到台灣的著名佛教領袖,以及他對台灣佛教界的看法,這是他對於「事物體相」的「分別智」。而我對於他的觀點的「事物體相」的也有我的「分別智」,真妙。
 
為什麼我會去到南台寺,為什麼會遇到這些人,這一切的境界又代表什麼,心中清楚、明白,這就是「智、慧」:明一切境界
 
馬來西亞的拿督方師兄說,他珍惜上人開示的每一個字。我覺得至少要珍惜上人的偈文以及對經文的註解,從這裡做起。最後要法入心、法入行,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這是上人期待的。
 
經文:「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經文簡釋:「今我等方知世尊」
「世尊」:佛十號之一,以佛智慧等法,具足萬德,世所尊重故。

所以佛陀只是教我們,讓我們從我們自己的物資拿來應用,將我們的方法來成形,這是佛陀的智慧。所以現在須菩提,「今我等方知世尊」。現在知道,世尊,什麼叫做世尊?世尊是佛十號之一,那就是「(以)佛智慧等法」。佛陀的智慧,真正的極頂的法,已經佛陀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智慧,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智慧,沒有比佛陀更高,沒有,最頂覺就是佛。佛,他的智慧如此的高,所以具足萬德,有這麼大的智慧。世間事,事物、體相沒有一項他不瞭解;世間的事理、體相,沒有一項他不明白。所以智慧極頂,具足萬行。他在人與人之間,那分感恩、尊重、愛,在物質之中,他通徹道理,愛惜物命。佛陀已經所有的德都很具足,所以「世所尊重故」,所以叫做「世尊」。

*滅盡塵沙無明惑,乘真如妙法而來。示相度生,得無上覺。天人凡聖,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世尊以經滅盡了塵沙無明惑,我們若還有無明惑,那麼我們還三不五時會起無明,一念之間會再變形。所以,佛陀已經是滅盡了,滅盡了塵沙無明煩惱,完全去除了。所以他已經乘真如妙法而來,叫做「如來」。他的智慧已經極頂了,所以叫做「世尊」。他已經無始生世以來,不斷不斷修行,煩惱不斷不斷斷除,已經非常的清淨。所以,這個法,生生世世來人間,都是乘著這個法,道理,法就是運載,再來人間的道理,就是用真如的道理來人間。

幾天前不是說過了,佛陀他永遠就是在華嚴會,初覺悟的那念心,那種心靈的境界,就是在華嚴會,在很莊嚴佛性的境界中,但是為了度眾生,他脫下莊嚴的衣服,走入人群來。其實他的內心深處還是那麼的清明,還是佛本覺慧海,這樣來到人間,乘這種的法,本覺智慧海來到人間,要來度眾生。所以,他「(乘)真如妙法而來,示相度生」。芸芸眾生如在大海中,他要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所以,「得無上覺」。生生世世度眾生,生生世世在世間法增長慧命,一直到因緣成熟,現相成佛,所以於覺,已經到了無上覺。不論天人、凡夫、聖人都要尊重,所以叫做「世尊」。世尊是如此的超越,不只是超越凡夫、超越天人,超越聖人,所以稱為世尊。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1/0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08晨語簡記   2014/11/08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12, 2014 7:04 pm

8/11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智、慧:明一切境界
事物體相:分別智
悟、解:一切生物體
事理會合:平等慧
(一切境界的生成,需要以智慧來明解。智,讓人會分辨事情萬物的具體形相,清楚它的來源 ;一切生命物體成就,需用心領悟體解。慧, 讓人明白事物道理都需平等的會合,知道如何運用。具體的形成,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缺一不可)

● 今我等方知世尊
(今日在法華會上,弟子們才知道,世尊…)
○ 世尊:<為>佛十<個別>號*之一,以佛<陀>(悟道所得)智慧等法,(皆)具足萬<種>德<行>,( 需受到)世<間>所尊重故。

○ (佛陀已)滅盡塵沙無明惑,乘( 著)真如(的)妙法而來(人世間)。 示(出)<真實>相度<化><眾>生, (希望人人能悟)得無上(正等正) 覺。 (因此)天人凡<夫>聖<賢> ,咸皆<都該> (給予)尊重,故 <此><別>號:世尊。

*佛十號:佛的十個別號:
1. 如來 2. 應供 3. 正遍知 4. 明行足 5. 善逝 6. 世間解 7. 無上士調御丈夫 8. 天人師 9. 佛 10. 世尊

● 於佛智慧無所吝惜
(從來不吝惜所悟道的智慧道理 ,都一一的傾囊相授,平等的讓弟子去求取)
○ (須菩提/弟子)<懷>疑佛<陀>( 雖然在說法,)但<卻>以如來智慧,(來)教<導>敕<令>我等<弟子>,但(弟子始終認)為(是向利根的)菩薩(所)說,<彷>似(對) <施>於我等<弟子>(的教法有所保留,而)深<覺>有<所>吝惜。

○ 今<日>(法華會裡得知)佛<陀> (一直以來)<宣>說以種種方便< 法>皆為菩提<覺道>,是諸<各種>所說(的法)皆<都是>(為)<度 >化菩薩(而做)。

○ 今日(法華會上)我等<弟子>方知世尊(傳教)於佛(的)智慧,<對 >於我等<弟子>無<一絲>一毫(的 )吝惜。

○ 此<處比>喻今<法華>經(裡)授記承<續><以>上(所)言,謂<指 >我等<弟子><最>初(幷)不知(自己)真是佛子。<對>於佛<陀>智慧無所吝惜(的細數傳授)者:領解。(終於領受體解佛陀的心意)

★  
明辨是非分別智
四大假合平等慧
佛宣說法藏實相
弟子根鈍不珍惜

(弟子任海文 <濟勖>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8/11/14 薰法香開示。 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
回頂端 向下
 
2014/11/0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