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10晨語簡記

向下 
4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10晨語簡記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1月 10, 2014 7:47 pm

2014111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如是一 大乘實法
令行人 入菩薩道
乘莊嚴 大白牛車
喻佛之 悲智大教
法能乘 運載渡河
至涅槃 解脫彼岸


我們用心啊!要把握時間,當我們身體健康,六根健全,我們要好好地聽聞佛法。聽進去、看清楚,見聞佛法無不都是利益,增長我們的慧命。所以不要等到年年紀大時,感覺六根衰敗,老朽來臨,才想要認真,才想要精進,就比較遲了,人生世間生命有多長!「如是一大乘寶法(實法)」,我們現在講《法華經》,已經是佛陀經過四十多年後了,不得不將他的心懷,希望讓人人能夠瞭解,能契合佛心。佛陀為了要讓人人明知本具佛性,所以雖然他年紀已大了,世緣剩下也沒多少,他的一大代時教,他的心懷,無非就是要「令行人入菩提道」,希望我們修行人能趕緊入覺悟之道,能瞭解這道理,甚至能及時「乘莊嚴大白牛車」。

我們要趕緊選擇,於三車──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譬喻品〉中我們已經體會到長者為了大宅中,裡面這些孩子,這群貪著於火宅中而不知不覺,還是在火已從四面起,逼迫近身時,還是迷,迷執在火宅中,那位長者他就要設種種方便,用直接的呼喚,叫不出來,只好設種種方便,設三乘。三乘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那就是小乘、中乘、大乘,應用這三乘來誘引在火宅中遊樂、沉迷的眾生。這是佛陀的慈悲,用愛、用法來誘引眾生,來接受教法,這是「佛之悲智大教」,佛陀的悲智,慈悲、智慧。佛陀看到大地眾生,譬譬如一子,沒有分別心,眾生就是他最愛的一子。用這種慈悲父的心,發揮大覺悟的智慧。所以悲智大教,無非就是希望我們瞭解,這個法,大教之法,我們要好好來接受。這個法就如「乘」,以「乘」來譬喻,「乘」就是車、船、飛機,種種交通器具。

從前,二千多年前,就是用大小乘,就是小型車、中型車、大型車,就是車乘,路遠,要靠著這輛車讓我們到達。所以「法能乘」,就是這個法能載的意思,用大小乘法來載運我們渡過這條河。這條是什麼河呢?是煩惱河。此岸的凡夫要成為彼岸的聖人,必定凡夫要度過這煩惱河。我們從前也常說過,「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人間凡夫的心很雜,非常複雜,好不容易聽到法,起歡喜心,這歡喜心一起,接受法。開始聽到法,表達「我瞭解、我知道」,但是在生活中,「你瞭解嗎?眾生生命平等啊!」「是啊,眾生生命平等。」就問:「你有沒有茹素?」「這…方便啦,方便啦!」方便是什麼意思知道嗎?「就是有時間、有因緣,我就茹素,素食;如果應酬時,人家請我,我請人,上餐廳吃大餐。」「為什麼呢?」「應酬沒辦法啊!」就是應酬。

應酬不是真、不是誠,人與人相互之間,必定要用真誠的心,待人接物缺了真誠,方便對待,這樣豈是真正的好朋友呢?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知己,應該就是:我所得到的法,我接受了,接受了法,我應該持戒,持守佛陀的教誡,我們明白眾生平等。眾生的生命都是平等,這生命大意義的道理,我們應該清楚。為了應酬、為了口欲,為了一念心禁不下來,這樣豈是真正有辦法渡過煩惱河嗎?凡夫在此岸,真的是時時受此岸凡夫法將我們拉住了,這種應酬,無法用真誠的法互相對待,何時才能渡過這煩惱河?這就是表示,沒有用法,法不入心。我們「法能乘運載渡河」,能夠載人。法就是能載人,從凡夫這地方,運到聖人那個地方去。卻是我們只看到法,也看到能夠載運我們渡過彼岸的交通工具,我們也看到了,卻是眼睜睜看著,「愛河千尺浪」,這種的欲念、波濤。波浪不斷向我們湧過來,我們往往因為這波濤洶湧,這樣被它淹沒了。

所以我們應該….難聞佛法,人身也難得,不要時日空過,應該要趕緊用法,用這個工具,來渡過這條煩惱河,一直到涅槃。涅槃解脫的彼岸。涅槃就是寂靜,涅槃就就叫做解脫,讓我們的心能寂靜清澄,不受外面愛欲將我們誘引了,六根門,我們若守得住,外面六根塵就無法來誘引我們出去,所以我們要用心。

就如阿育王時代,阿育王是佛滅度一百年後,就是阿育王的時代。阿育王已經統領天下,佛在的時代,就是阿育王之前的一百年前,一直有很多小國,一城稱為一王、一國。從阿育王開始,他征服了很多小國成為一大國,在印度統一,從阿育王時代開始。那時阿育王統領了這國家,名稱為「孔雀朝(孔雀王朝)」,就如孔雀開屏一樣,完全收服。之後阿育王發現了佛法,他對佛法很仰慕,所以他發心要興盛佛法,常常供養比丘僧,同時他的心願,希望全國人人能聽到佛法,也常常請比丘入宮廷來,為宮中人人說法。
有一回聘請比丘來供養,來說法,那時還是同樣,對婦女還有歧視之時,女人要聽法,不能公開出來聽法。那時候,他的宮女要聽法,就要用布幕圍起來,在布的後面聽比丘講法。其中有一位藝妓,就是能娛樂,在國家大慶或者是國王有時候要聽歌舞,聽歌看舞之時。這位舞妓很有善根、智慧,她好樂佛法,聽到比丘來說法,她也同樣在布幕後面聽。聽比丘說布施、持戒,
心裡激動,「比丘所說的法,只有說這二項而已嗎?這樣就結束了嗎?應該後面還有含藏很多法。」她一股衝動,求法之心,不顧一切掀開布幕,衝到比丘的面前。本來這場說法即將結束了,她衝到比丘面前去,五體投地,恭敬祈求,希望大比丘更詳細分析。「您對我們說的法,難道只有持戒、布施而已嗎?我很想更瞭解,瞭解佛法真正的意義,我冒死來祈求。」

比丘聽了很感動,「為你說,人生是苦啊!」分析,「告訴你,苦就是從欲念、愛而來。」這藝妓就再問苦的緣由,欲念從何來?這位大比丘就說,分析苦集滅道,將苦集滅道的道理很詳細解釋,讓這位藝妓聽。藝妓從這苦集滅道「四諦法」的真理,用心聽進去,忽然間,體悟了一切道理,得阿羅漢果。這樣做,她自己知道,她是違法違規,掀開布幕衝出來,是極重的刑罰,一些宮女和藝妓看到,大家很害怕,趕緊閃避,擔心被這位藝妓波及到,被她連累到,所以大家趕緊避開。這位藝妓看了,自己心知,「我犯了一個很大的禁忌,宮廷的戒規,我已經犯了宮廷的戒規,但是我聽法之後,我已經輕安自在,我能得到這個,哪怕國王把我處死,生命是死,我的慧命存在。」
她看到那些藝妓害怕,拿了一把刃,就是一把刀,非常恭敬,雙手捧著這把刀來到國王面前,把這把刀放在(國王)前面,自己五體投地,向國王做大頂禮,然後起身,虔跪在國王面前,向國王請罪說:「我犯了最大的規戒,冒犯國王所(訂)禁戒。我為了人身難得,這輩子來到人間,感覺人生很多的道理,我都不明白,我過去如何來人間,不知道;將來的去向在哪裡,我也不明白。又看到我現在很年輕,容貌儀態、進出肢體,雖然看起來非常標緻,但是人人都有到老態龍鍾的時候,一切行動完全都是老邁衰相。人生到底為什麼會這樣?何時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諦?世間很多道埋,很多都是不如人意,如裡的煩惱要如何才能解除?為了很多疑問,也常常聽到國王請人來說法,我們都在布幕後面聽法,很用心聽,聽過去的佛陀在說過去生投谷捨身餵虎的故事,也聽到割肉飼鷹的故事(割肉飼鷹故事,典出《菩薩本行經》、《賢愚經》等諸經,王名「尸毘」,《六度集經》則稱薩達婆王),割身肉餵鷹救鳥這樣的故事。我也是一樣,為了求法,甘願冒生死。不論國王您如何處罰我,我現在都很甘願,因為我已得到佛法的真諦,苦集滅道、因緣果報,我都瞭解了。

國王,我願意受死,受您宮廷嚴厲的處罰,請國王您處罰我,但我的心願,希望國王這樣虔誠想要弘揚佛法,讓人人有機會聽法,女人就是無法真正面見比丘,無法很光明正大來聽法,希望國王能廢除這條例,哪怕我受處罰,我很甘願,我已經心開意解了,佛法在我的內心,我很歡喜。國王看他真的是生死自在,說話時那種法入心,條條有理。國王自己體悟到了:「是啊!我自己要懺悔,我能統領國家,我要提倡佛法,希望佛法能夠普及人類,人人都有機會聽到佛法,為何我會制訂這種男女分別相呢?女人也能成佛,女人也同樣有覺悟之性。佛陀說四生五道,眾生都人人本具佛性,為什麼我曾聽過這個法,我還運用這嚴厲的(法)禁止呢?我錯了!」國王讚歎這位藝妓:「妳很勇敢,我感恩妳提醒我,應該如何讓佛法男女間之能平等,聽聞佛法,體悟道理。」

就這樣,阿育王的時代,佛法完全大開放,阿育王護持佛法。這是在印度.國家統一,佛法最昌盛的時代。所以到現在仍在流傳,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他敬仰佛法的那念心。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法我們必定要很用心、要很勇敢,就如阿育王時代這位藝妓,是一個小女子,她就這麼的勇敢,敢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瞭解佛法,也因為這樣,打破了這種禁忌,這是一大貢獻。所以我們要知道,「法能乘運載渡河」。唯有法,我們要真的利用此法,我們才能到達身心寂靜輕安,涅槃的境界。我們的心若能寂靜輕安,自然我們就是叫做渡過煩惱河,到彼岸去。學佛必定要有這分心,要勇猛、要精進,不只是布施、持戒而已,還要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我們要用心。前面的經文:

經文:「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

須菩提等,大家已經都知道了,問題是出在自己,自己一直守於獨善其身,假如我們自己有想要向前,擴大心胸,願意投入人群,願意行菩薩道。既然覺悟,應該要走入菩提大直道。這條菩薩道大直,為何我們還在小道這樣彎彎轉轉呢?一直不懂得要趕快及時,佛陀向大眾說法,自己都以為:那是向菩薩說的法,不是向我們說的,為何要一直覺得佛陀是偏心在菩薩才會成佛呢?其實佛陀說我們人人都能成佛,不是佛陀偏心,是我們自己獨自停滯在小乘法。現在知道了,所以接下來的文就說:

經文:「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經文簡釋: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佛雖於菩薩前毀訾:排斥聲聞,獨覺唯許自解脫,舉滯留小乘人之過。
*「唯說一乘」:是成佛唯一之教。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大乘法能載運渡至涅槃岸,故謂之乘。


意思就是說,在這部經裡,「此經」就是《法華經》。「唯說一乘」,在《法華經》中,佛陀從〈方便品〉開始一直讚歎一乘大乘法,一實乘法,這是在〈方便品〉,佛陀不斷在讚歎。和佛的智慧,以及佛的智慧,「一切種智」,這就是佛法在《法華經》的開頭一直讚歎。「而昔於菩薩前」,從前於佛面前就是這樣批評,「聞法樂小」,聲聞聽法只是歡喜選擇小法而已。不過,我們已經知道了,佛陀實在是一直用大乘在教化,那是我們過去有這樣的偏見,誤解佛陀偏向菩薩,排斥小乘。所以在經文中你們看到了,「佛雖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毀訾就是排斥,排斥聲聞。那就是因為聲聞只想要守在小法中,佛陀排斥了小乘,「不要只是獨善其身,你們應該兼利他人」,這就是鼓勵大乘,鼓勵發大心行菩薩道,排除了「你們不要像小乘法的人,只想要獨善其身」。這就叫排斥,也就是「毀訾」。不是要將它毀掉,我們要大家棄捨小乘,棄捨掉獨善其身,應該人人發大心,立大願,排斥這種自私獨覺的人,希望人人展開心胸,接受菩薩的教法。

所以說,「(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緣覺,獨覺唯(許)自解脫。因為聲聞、緣覺、獨覺只是顧自己而已,顧自己能解脫,「唯許自解脫」,只覺得我自己能解脫就好,不顧他人。這就是舉出了停滯,滯留於小乘的道路,這就是佛陀來到《法華經》時,就是排除,排斥小乘,這叫做離開顯實,就是將權,棄權顯實,將權,過去方便的教法,已經叫大家要放棄那個時候(守在小乘),自己能覺悟,不只是自己能覺悟,既然自己覺悟了,現在應該是要去覺悟他人的時候,不要停滯在自己的覺悟解脫,應該要去兼利他人的時刻了。

這就是現在「須菩提等」,已經於《法華經》,(佛)「(於)此經中,唯說一乘」。現在一直讚歎一實乘法,這就是《法華經》,佛陀說很多的譬喻,回過頭來,無不都是要人人行大菩提道,要讓大家瞭解回歸真如本性這條路。你雖然現在說去除煩惱了,但是你沒有入眾生中,意思是說沒有到烘爐中,一定要經過烘爐熱火將你鍛鍊過。我們難道沒看到電視(節目),我們如果在看這個東西能成就,它要經過幾千度的熱火,這樣將它烤紅拿出來,再經過打煉,淬煉,要再一次一次進烘爐,大火烤紅出來再提煉,都是這樣,不是一次而已,要一次(再)經過一次,一定經過烘爐大火。眾生,芸芸眾生的無明煩惱如熱火,菩薩心如清涼地,我們要達到這種心如清涼地,入人群中就如在烘爐大火中,我們還要堪得起,不受污濁眾生煩惱來污染我們。

就如入烘爐大火,拿出來還是完整無缺,要像這樣,這樣才真正是成佛,才是真正成器具。要不然,我們現在還是一堆廢五金,如廢棄的五金一樣,鐵類等等、金銀、金屬類,都如廢棄的東西,我們要經過精煉過,才能成器。所以《法華經》完全都是以一乘法,希望我們人人要藉著這一乘法,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唯說一乘」,也就是成佛唯一的教法。你們已經道理都瞭解了,「阿含」、「方等」、「般若」這些道理你們都瞭解了,現在就是「唯一乘之教」,現在要向大家說的,就是「唯有一乘」,「乘」就是「車乘」,就是車子能運載的意思。「大乘法能載運渡至涅槃岸」,能載我們渡過了煩惱河,到聖人彼岸去,因為這樣,叫做「一乘」,就是乘,《法華經》完全就是說出一乘之理。

經文簡釋:
「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如維摩詰經所言小乘為焦芽敗種,為貧不樂大法,如蓮不出於高原沙漠之地,然佛實以大乘隱為教化。


「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這個「毀訾」就是排斥,大家記得,不是毀謗,不是,是完全要叫大家排斥掉,捨方便法,將它捨掉。現在你們要學的東西都在。「法如筏者」,《金剛經》不是這樣說?你藉這竹筏,就是要(渡)過彼岸,你到了彼岸,不是背著竹筏,不是將這艘船背著,是要棄船才能上岸。同樣的道理,小乘法幫助你已經斷煩惱了,知「苦集滅道」,知「十二因緣法」、知道「三十七助道品」待人之道,瞭解自己如何入世,與「四攝法」(用)於人群中,還有「般若」、「方等」,如何當菩薩。在「般若」中,「心無罣礙,無罣礙故」。不必停滯在自己,應該要普及天下眾生,所以我們必定要棄捨小乘法。

所以維摩詰居士他示病相,佛陀點名舍利弗、目犍連等等,「你們去探病。」一一都說「我不敢」,因為「我(修)小乘法,說不過維摩詰居士大乘的觀念」。同樣的道理,所以維摩詰居士他很大膽,對比丘他用排斥的方式,就是《維摩詰經》中說,小乘就是在佛法中的「焦芽敗種」,不是真正能傳承佛法的人。你接受了佛法,到你這裡就斷了,這就如「焦芽敗種」。所以我們這顆種子不是活的,這顆種子到此就斷了,這是維摩詰居士,他對小乘法是這樣排斥。就譬如「(為)貧不樂大法」。就如那位貧窮子,明明就將他引入裡面,這麼多的寶藏,打開給他看,這麼多。但是他看了,只是看了,沒有想到「這些東西如果是我的」,連這樣的念頭都沒有。

所以就像…「如蓮不出於高原沙漠之地」。蓮花要在污泥中(生長),在高原沙漠,無水無泥,哪有蓮花呢?所以蓮花必定要在污泥中。就如菩薩要成佛,也要在人群中,煩惱濁氣很重,就是這樣才需要你,需要你勇敢入人群中。所以「然佛實以大乘隱為教化」。過去我們的根機就是不夠,佛陀雖然以大乘法,但是他用隱藏式的,用方便法來引度。所以引度我們大家變成了聽法歡喜,了解斷煩惱的方法,這樣輕安自在,就這樣守住在這裡。

經文簡釋:
「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小乘之法」:是指鈍根樂小法者。
*求佛之心為大乘心,運載為乘,乘中度眾謂之為大。
*「法」:即軌道法則。謂如來所說中道實相,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守戒法,而成正覺,是名大乘法。


「樂小法者」。卻變成大家樂小法。其實佛陀實以大乘教來化度我們,要化度我們眾生。小乘之法就是指「鈍根樂小法者」,這就是鈍根,(不)是「求佛之心為大乘心」。若是小乘,是鈍根,不想要求與佛一樣同等的智慧,沒有這樣想,只是覺得我這樣就好了,佛是佛,佛的覺悟境界,我們永遠達不到,我這樣輕安自在就好。所以我們應該要發大心,立大願,要有求佛的心,要有大乘心。我們要發大乘心,不只是我們覺悟,我們還要度…「運載為乘」。我們不是只(乘)羊車、鹿車,自己載自己,我們要自己能駕車,還能度別人,這才是真正的法。所以法就是軌道,我們要守在學佛的軌道上,我們「三無漏學」一定要守得好。就像如來,釋迦牟尼佛,乘法而來,投入人群,在人群中還是一樣,心還在華嚴世界,他的佛性存在,不會…不受我們眾生濁氣污染。

所以我們「人法二空」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在這中道。我們雖然知道,人,就是過去生這樣這樣來,因緣果報這樣來,或者是修行之後,因為度生倒駕慈航來。到底是帶業來呢?或者是乘願來?我們這些道理要清楚。能了解,「乃至無量勝妙法門」,我們都要清楚。所以能令眾生守戒成正覺,這叫做大乘法。各位,學佛真的「如是大乘」(如是一大乘實法),大法,我們應該要很清楚。這個法,令行人能入菩提道,應該我們要好好用心,去使用這個法。我們若能像大白牛的勇敢,而且有大慈悲的…如父親的心,要有大智慧,如佛陀覺悟的智慧,這種大教之法,我們若使用,不只是我們自己,我們還能度別人,能到達涅槃解脫彼岸。若能這樣,才是真正學佛之道。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10晨語簡記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1月 10, 2014 10:21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十日星期一)
 
如是一 大乘實法
令行人 入菩薩道
乘莊嚴 大白牛車
喻佛之 悲智大教
法能乘 運載渡河
至涅槃 解脫彼岸

 
今天最有感觸就兩個重點:
第一是「當我們身體健康,六根健全,我們要好好地聽聞佛法」,目前年過半百,還沒退休,身體狀況尚佳,但已經漸漸老化(初老),心雖然沒老,可是上人的話惕厲自己要更精進。
 
我們用心啊!要把握時間,當我們身體健康,六根健全,我們要好好地聽聞佛法。聽進去、看清楚,見聞佛法無不都是利益,增長我們的慧命。所以不要等到年年紀大時,感覺六根衰敗,老朽來臨,才想要認真,才想要精進,就比較遲了,人生世間生命有多長!「如是一大乘寶法(實法)」,我們現在講《法華經》,已經是佛陀經過四十多年後了,不得不將他的心懷,希望讓人人能夠瞭解,能契合佛心。佛陀為了要讓人人明知本具佛性,所以雖然他年紀已大了,世緣剩下也沒多少,他的一大代時教,他的心懷,無非就是要「令行人入菩提道」,希望我們修行人能趕緊入覺悟之道,能瞭解這道理,甚至能及時「乘莊嚴大白牛車」。
 
第二是阿育王的事蹟,我從二十多年前讀到阿育王的故事,就很喜歡阿育王,立志要跟他學習,當年還組織過小型讀書會,以效法阿育王為宗旨。今天上人講的很好,只用一個藝妓與阿育王的故事就貫穿全局。
 
就這樣,阿育王的時代,佛法完全大開放,阿育王護持佛法。這是在印度.國家統一,佛法最昌盛的時代。所以到現在仍在流傳,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他敬仰佛法的那念心。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法我們必定要很用心、要很勇敢,就如阿育王時代這位藝妓,是一個小女子,她就這麼的勇敢,敢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瞭解佛法,也因為這樣,打破了這種禁忌,這是一大貢獻。所以我們要知道,「法能乘運載渡河」。唯有法,我們要真的利用此法,我們才能到達身心寂靜輕安,涅槃的境界。我們的心若能寂靜輕安,自然我們就是叫做渡過煩惱河,到彼岸去。學佛必定要有這分心,要勇猛、要精進,不只是布施、持戒而已,還要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以我們要用心。
 
上人講的簡要,可是已經包含了六度波羅蜜,還加上寂靜輕安,勇猛,用心,更提醒我們,渡河前,渡河後,都要護持佛法,讓佛法流傳,佛法昌盛。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惟禪
金剛勇猛心
金剛勇猛心



文章總數 : 131
年齡 : 67
來自 : 大甲溪左岸部落
威望 : 35
注冊日期 : 2009-03-01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10晨語簡記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1月 11, 2014 12:10 am

2014/11/10晨語簡記 2z9b1br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clearwatertour.com/0426224018/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10晨語簡記   2014/11/10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12, 2014 7:10 pm

10/11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如是一大乘實法        令行人入菩提道
乘莊嚴大白牛車        喻佛之悲智大教
法能乘運載渡河        至涅槃解脫彼岸
(難得人身難聞佛法,就要把握機會用心學佛,別等到時日以過,至年老力衰才來修行。佛陀/如來宣說一乘實相大法,無非是希望人人能回歸真如本性,入菩提大直道,并且乘上比喻佛陀慈悲智慧大乘教法的莊嚴大白牛車,自利利他。佛法也好比一種能運載眾生渡過煩惱河的工具,從此岸直至清淨涅槃解脫的彼岸。)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佛陀在這部《法華經》裡,唯一要宣說的是一乘實相大法。而過去在菩薩面前說法,以為是在說聲聞乘耽樂於小乘法的壞話,然而實際上佛陀是要以大乘法來教導和度化聲聞弟子。)
*訾(zi3):說壞話

於此經中,唯說一乘:
佛<陀>雖<然>於<在>菩薩<面>前<詆>毀訾<議>:(實際上是)排斥聲聞,獨覺<乘>(因為他們)唯<一><期>許(能)自<求>解脫,<此>舉(令修行有所)滯留(,這是)小乘人之過<失>。

唯說一乘:
<那>是成佛唯一之教<法>。“乘”為車乘,以譬<喻>佛之教法。大乘法能載運(弟子)<過>渡至涅槃岸,故謂之“乘”。

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
<正>如維摩詰(居士的)經<文>所言<說>(,)小乘為焦芽敗種(不良的芽種),為(信解貧裡的)貧<窮子>不<好>樂(於)大法,如蓮<花>不出於高原沙漠之地,然<而>佛<陀>實<際>(所宣說的法,都)以大乘<法>隱<藏>為(弟子)教<誨><渡>化。

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小乘之法:是指鈍根<耽>樂(於)小<乘>法者。求佛<道>之心(實則應)為大乘心,運載為“乘”,<在>乘中度<化>眾<生>謂之為“大”。

法:即軌道法則。謂如來所<宣>說中道<法>(和)<一乘>實相<大法>,<以>及人(和)法二<者><皆>空之<般若真>理,乃至(修得)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持>守戒法,而成<就><正等>正覺,是名“大乘法”。

大慈如父悲心愍        
大智如佛慧似海
烘爐淬煉堪琢磨        
難耐堪忍廢五金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0/11/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11/1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