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11晨語簡記

向下 
4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11晨語簡記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1月 11, 2014 5:31 pm

2014111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圓覺教人發願
莫滯聲聞外道
昔時方等會上
實教以大乘法
誓願立行菩提
大道直至成佛


  瞭解嗎?圓覺就是最圓滿的教育,希望我們受教,也是能夠從法中圓滿領悟。大圓鏡智,過去一直跟大家說,希望我們能到達圓滿覺悟那個境界的智慧,這是我們的目標。佛陀教育四十多年間,哪怕是從小教,「四諦法」開始,讓我們知道人生是苦,這是修行的起點,我們若不知苦,就不會想要脫離這個苦,所以我們應該去探討苦的來源是從何而來?所以佛陀就跟我們說「集」,集了種種的煩惱,起一念心,緣外面的境,外面的境界等等,就讓你起了很多貪求的欲念,貪求的欲念一開始,這念心往外奔馳,在聲色中開始造業,種種的業或者是受,知道人生這樣是苦,追求解脫,一不小心就走向偏道,邪知邪見,想要再回頭,那就很困難了。所以佛陀他用智慧來為我們循循善誘,讓我們知道苦,分析苦的來源道理,這道理不離開因緣果報,而因緣果報,我們要相信正因、正緣、正果、正報,若是邪因、惡緣,那就是(得)邪果、惡報,我們要清楚分明。


  所以要好好修行於道,這條路要走得很準,否則稍微偏差,或者是明明我們就在一條正道上,我們卻躊躇在那地方,停滯不肯向前前進,所以就守在獨善其身。在聲聞就是聽啊聽,聽法,知道佛陀這樣教誡我們,我們要好好瞭解道理,去除煩惱。佛陀這樣鼓勵我們,我們以為,這是發菩薩心的人,佛陀是在鼓勵有興趣、願意發心,要去投入人群的人,佛陀是為這些人說的話,與我們無關。這是我們在這幾天一直在說的。或者是修行的過程中,說不定一念偏差就走向外道,我們前面有一段一直在說「五利使」、「五鈍使」。這「十使」,除了「五鈍使」貪、瞋、癡、慢、疑以外,就是修行期間的見解,這見解若一點的偏差,就是向邪去了,所以我們聽法要很用心,一點點的偏了,要再回來就很困難。


  就如在佛典中有這樣一段故事,這段故事那就是一位長者,這位大長者他叫做婆迦利。這位娑迦利很有錢,他從北印度來到中印度,遷居來到中印度,國王覺得他有錢、有力,做人也很忠直,所以國王任命他作為部落的統領者,叫做部落主,在中部這地方的族人,就委託他管理看顧,成為一位聚落主。這部落中有很多婆羅門教徒,這些婆羅門教徒知道這位部落主很有錢,也很尊重人,所以這些婆羅門教徒,大家都會常常來,就是要跟他傳教。我們就知道,婆羅門,外道婆羅門教有九十幾種,每一派的婆羅門都要引領他去信他們的教法,其中有一位,是婆羅門也是修行者,雖然說是修行者,他也攜家帶眷,婆羅門有家庭,他就向這位部落主說,他說:「自古以來,印度有這樣的記載,修行的過程中,有兩本書,這兩本書中,一本叫做《羅摩延書》,另一本叫《婆羅他書》」。這兩本書裡面都有記載,就是說,為了國家戰爭,在戰爭過程中,為國家犧牲捐軀這樣的人一定可以生天堂。若是有的人有那個勇敢投火坑,這樣的人也可以生天堂。天堂那環境是多麼美麗,多麼享受,用世間種種的語言無法形容天堂人壽長、快樂多、享受多,很多很多的好處,用盡世間種種語言都無法形容。


  這位部落主就認為,「這麼好啊?天堂,素來就已經很羨慕若能生天,而我此時知道這個方法了,只要投入火坑就能生天堂。人間,雖然我已經很享受,人人說世間苦,但是,雖然我沒有受到世間之苦,但是我感覺到世間的壽命太短了,如果是天堂壽命可以很長,天堂的享受,不是像我現在在人間這樣的享受,這就如須彌山跟一顆豆子一樣,我現在的享受就如那顆豆子,天堂的福就像須彌山這樣大,我應該要捨去現在,要求上天堂。


  有一天,他就真的到把周圍布置得很莊嚴,邀請了所有親朋好友,各婆羅門徒全部聚集到他家,布置很莊嚴。這位聚落主他過去認識一位出家的比丘,他也希望他能來看他生天堂,所以也邀請這位比丘一起來觀禮,希望他投火坑可以生天。那火坑也布置好了,用上等木柴等等,在那裡地方一梱,周圍很莊嚴,火在那個地方開始點燃了。儀式將要開始之前,這位比丘到了,就問他說:「你到底是什麼事情,怎會舉辦得這麼隆重?到底是有什麼樣的法會?」部落主就跟他說:「我今天就是希望能升天。」「你要升天?你可知道生天的路怎麼走嗎?」這位部落主被他問得無話可回答,比丘就再問:「天….光是說到忉利天,與我們人間有多遠,你知道嗎?」他也無法回答,所以比丘就問他說:「你既不知道路怎麼走,尤其是忉利天到人間,那距離是三百三十六萬里多公里,這麼長的路,你竟然自己一個人,不知道方向,不知道路要怎麼走,這樣你要自己去嗎?」


  忽然間,這位聚落主恍然大悟,「是呀!路途這麼遙遠,我又不知道路,我要怎麼去呢?」比丘就又問他:「要你去天堂的人,是什樣的人呢?」他就跟他說:「是一位婆羅門,就是現在在那個地方。」遠遠看過去,又老,又是全身這樣看起來,就知道是貧困,全身又乾癟、又老,看到他的老太太,也是全身醜陋,看起來就知道他們的生活是多麼艱苦,過日子很辛苦啊!所以他就問長者,「看他們這樣的生活是這麼苦,受盡了人間生活物質匱欠,這對夫妻又有最愛的孩子,他們既然人間過得這麼苦,他們為什麼不會想說到天堂去享受呢?一家人是不是能一同去呀?」


  部落主聽了(覺得)更有道理,很震憾,「是啊,為什麼他們甘願在世間受這種貧窮苦難,他有這樣的信仰,有這樣的道理,他為什麼不照這道理去走,去享受天福呢?他自己自問。靈機一動,就到婆羅門的面前,將婆羅門拉著說:「來!我們一起生天堂。」這個婆羅門怕了,受了非常大的驚嚇,趕緊撥開他的手,跑得遠遠的。所以這位部落主完全清醒了,看到這位婆羅門,要他去天堂的人,都不敢與他一同去投火坑,天堂這條路,難道真的是這樣去投火坑,這樣就能生天堂嗎?讓他心中起了懷疑,天堂這條路是不是入火坑就能到天堂?天堂是這麼遠,方向,我都不知道,這樣真的對嗎?


  比丘看到他在躊躇,向前去跟他說:「告訴你,佛陀在教育我們,那就是循循善誘,教我們如何瞭解世間的苦難,教我們如何能脫離人間的苦,這一定要先去除煩惱,知道我們的煩惱是從哪裡來?從我們內心這一念,起心動念開始。」就開始向這位部落主說佛所說的法,從「四諦法」開始,甚至再說因緣果報觀,也是簡單對他說。這位部落主心生歡喜,原來佛法是這樣的合道理,人倫的道理都很具足,生活是為什麼苦,人間為什麼生命會這麼短呢?這全部都是隨各人的因緣,有因、有緣、有果、有報,這才是合情合理,修行的道路。從這樣開始,這位聚落主就向這位比丘要求:「要如何才可以接近佛法?能見佛,聽佛說法?」這比丘就說:「不困難,只要你什麼時候想見佛,佛陀的慈悲因緣成熟,自然你就可以見到佛,隨你的心何時想見佛,什麼時候你就能見到佛。」這位長者清楚了,就這樣開始向著佛法,他準備向佛陀座下皈依。


  這是一段,這種差一點,就是光是用聽的,聽這外道教徒,婆羅門教徒引經說法跟他,因為婆羅門教經典上有這樣記載,若是這樣這樣就可以上天堂,天堂享受是多麼好,聽的人信以為真,差一點就將生命投入火坑,幸好比丘來的是時候,救了這位長者,也就是這位聚落主得救了,所以他感恩佛法,願意皈依三寶,現在就是比丘會接引他去見佛。所以我們要瞭解,佛陀【圓覺教人發願」,就是要人人自己自發心,要發大願,不要停滯在聲聞外道,如果我們聽聲音,我們就要隨佛對我們的教育。佛陀教育是向菩薩或者是向聲聞?其實佛陀的教育沒有特別說「你是聲聞」,只是你自己的根機,就是耳朵聽佛所說的法,就這樣停滯於小乘法,不願意再(向前)進行。佛陀鼓勵人要發心立願,行菩薩道,自己無心、自己無意要入人群,自己不肯發願,不是佛陀有特別說「你就只要停滯在這裡就好了。」沒有啊!是自己停滯,自己不向前前進。


  所以我們要不斷向前前進,聽聞佛法,要隨著佛法教育,從「阿含」而「方等」而「般若」,而到達「法華」,這種圓,很圓滿的教育要聽進去。過去教我們怎樣看人間道理,怎樣體會法從人間的一念心來合成,受盡了種種的苦樂等等,我們要明道理,如何體會不要停滯。所以「昔時方等會上,實教以大乘法」。應該在方等會上就已經含藏大乘法了,再「誓願立行菩提」,我們那時候應該就能開始立願,行菩提大道直,一路可以到成佛境界。佛陀是用這樣方法教育我們。「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弟子」,自己是不是願意精進?自己聽法,是不是有吸收入心呢?這就是「斯人飲水,冷暖自知」,人人就是自己有辦法瞭解。法是平等說,因為佛陀是慈悲等觀,等觀一切眾生如一子,佛陀都是一樣(平等),只是我們自己自分別,停滯於獨覺小乘,聽法就是停在獨覺小乘。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在這個會上,法華會上,「此經」,在《法華經》這個大會裡,佛陀就是一個目標,光是說一乘法,這是現在純粹,完全希望人人棄小而就大,棄掉過去小乘的觀念,人人要轉受大教。這是現在《法華經》這部經,佛陀說一乘法的目的。但是過去從「方等」開始,「阿含」之後轉入「方等」了,就「大小兼說」。那時候,「而昔」就是那時候。「於菩薩前」,就開始鼓勵人人要行菩薩道,開始就批評「聲聞樂小法者」,開始這樣說,獨善其身是不對的,所以叫做「毀訾聲聞樂小法」。這是佛陀在「方等」時,開始就要說,不要停滯在小乘法。其實現在知道了,「佛實以大乘教化」。佛陀其實從開始就要我們人人瞭解,瞭解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但是我們凡夫已經是那麼久了,現在要再走回來,找回我們的本性真如,這當中要再經過這條路,這條回程的道路。既然迷失,跑出去這麼久了,「一十、二十乃至五十」,已經出去外面流浪,天堂、人間、地獄、餓鬼、畜生,這樣跑了一大圈,現在要再回歸,歸程於真如,當然這不是很簡單。


  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要有信、有解。現在這個時候已經信解,須菩提等已經信解了。過去以為佛陀是為菩薩所說的法,排斥聲聞、緣覺,褒揚菩薩,現在才知道,原來佛陀一視同仁,就是慈悲平等,視人人都如羅睺羅一樣。所以下面經文說:


經文:「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經文簡釋:「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此合上文: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得歡喜譬喻。亦合前品得大白牛車歡喜譬。


*言我等昔不知求大乘因果,今時雖知猶不求。而實早已獲得,真為佛子,寧不歡喜。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我們開始的時候,那個時候本來無心,想說是要能去除煩惱,不用再來六道輪迴,這樣我們就已經很滿。知道人間是苦,由不得自己隨業再來人間,這樣很苦,我們只有求,求於斷除煩惱,不要再來人間隨業受報,我們以為是到這樣,現在知道,「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真正真實能豐富我們的慧命,佛陀已經開始將大法述出,明確告訴我們,我們就是要往這條路走。就像佛子應得的,我們已經得到了。就像長者的兒子,長者的財產是長者的兒子所得;就像佛子,佛所有的法,佛子應該有所得。所以這就是說,合於上面的文,我們上面這段(經)文有這樣
說過,「既得此已,心大歡喜」。這時候已經無心所求,但是我們所得到的,本來沒有想說我們有辦法看到這麼多珍寶,現在不只是看到,尤其是看到的這些東西還都是我們的。這種本來是「無心有所希求」,這時候已經有所得到了。所以上面的文,「既得此已」,已經得到,「心大歡喜」。這段文,配合前面那段文。已經慢慢心開意解了,法已經入心了。過去自以為足,那種小乘法開始去除了,現在的歡喜是真的,本來沒有要求,現在都得到了。


  所以前面就如<譬喻品>,只是聽到「外面有三輛車」,很好玩,大家出來啊!有的人看到羊車、鹿車很可愛、很好玩,趨向那個地方。但是長者就開始跟他們說,你看,這台大白牛車,這隻大白牛這麼清淨,這麼漂亮。你看這輛車,看,裡面這麼多的東西,可以載很多人,這條路,路途遙遠,還有很多人可以作伴,有很多眷屬在一起。就如在前面<譬喻品>那時候,大家得到大白牛車,那時候的的歡喜一樣,那個<譬喻品>是以佛陀來說的話,現在以須菩提來譬喻他們的心境,現在是真正的,本來是無心,現在這些東西既然不求而得了,所以很歡喜,才說「我等昔不知求大乘因果」。過去只是小因小果,只要求斷煩惱,不要來再來生受種種苦,只求到這裡而已,所以不懂得要求大乘因果,就是大寂靜、大涅槃、大解脫。


  這種大解脫,來去自如,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度眾生。這種大果報,去來自如,我們都不懂得要求。「今時雖知猶不求」。這時候雖然知道,還不懂得發心來求。「而實早已獲得」。老實說,這些法,佛陀老早就已經給我們了,只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它,我們沒有這個心,不願意去應用它。佛法,什麼人做不到呢?我們法如果入心,行在法中,只要你願意起步,人人不都是人間菩薩嗎?我們現在常常聽到人間菩薩,多苦難的人間,人禍天災普遍,就是因為人間菩薩及時湧現,這都是真正人人都做得到,只是若不下去做也沒辦法。所以說,「實早已獲得」。每個人,人人都有這個力量,老早就已經得到了,知道救人是我們的本分事。但是也知道,我們原來都有真如本性,「真為佛子」,原來人人就是瞭解這個法之後,就啟動我們的真如。真如發現,就是要經過這個法之後,我們的真如就能現前。怎會不歡喜呢?很歡喜啊!本來,這個法我本來就有了,只是我不會用,沒有這個心去應用它。




經文簡釋: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佛於法自在,稱謂法王。譬喻品曰: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謂不測之富,得之於不期。故云:自然而至。


  所以「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已經這樣,忽然間(現前)出來了,很自然這個法,大寶法王的寶藏,很自然就現前了,並無埋覆,沒有掩蓋,它本來就有,本來就是現前,公開現前,只是我們自己的心(不覺)。所以「佛於法自在,稱為法王」。「法王」就是於法很自在,因為他已經在幾生世中,無法算數,無量劫前,生生世世,上求下化在度眾生,已經來來回回,非常自在,那就是因為他的法就是心裡,他覺悟、瞭解,心永遠都是一片清淨,不會受三途或是六道,或是四生這些煩惱將他染污了,還是永遠自在,這樣叫做「法王」。在<譬喻品>說,佛陀自己這樣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是上面<譬喻品>經文中的一段。就是「不測之富,得之於不期」。就是說我們自己還沒有發現到,自己沒有測量到原來我們有這麼多無法算數的寶,我們自己也有。法王就是佛陀有,其實佛陀說我們與他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擁有一切的法,其實我們也擁有,人人都有。


  而這些法,無法去測量,無法去算計,這種富有,真的是很富有,「得之於不期」,不預期是這樣,原來我也有,有這麼多無法算計的財富,原來我也有,心裡沒有準備,忽然這些寶藏都是我的。和這樣相同。我不知道我自己智慧覺性是與佛同等,這種這麼自然,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是這麼的自然,本來就在。所以說「自然而至」。其實它無來無去,永遠都存在,隨著我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來來去去,只是我們無明不斷將它掩蓋起來,埋覆起來,是我們的無明,自己迷失,自己埋覆了我們的真如。


經文簡釋:「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亦即大涅槃,具有法身。


即般若、解脫及常樂我淨等,真實無量功德寶,是世出世唯一大寶。


*「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所謂既如佛子承佛教,傳佛慧命法脈原本具足。莫之為而為者,唯是無明蓋覆。


*如佛子等者,謂如往昔方等般若會上,諸佛子所應得者,我等今已得之,啟開大志用以修得歡喜之意。


  「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就像佛的孩子,所應該得到的都已經得到了,這是須菩提自己這樣描述。他現在對佛陀所說的法,透徹了解了,所有的法,原來,回想過去四十幾年間,佛陀所說的教法,原來是這樣的圓滿,那麼的自在,於我們心裡。所以都已經得到了,「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亦即大涅槃,具有法身」。「大涅槃」就是無生無滅,大解脫,這叫做大涅槃,無生無滅。這種無生無滅,就是法身,而法身就是我們真如,就是我們本性,所以我自己要很慶幸,我們這個時候已經知道。


  這個法身也叫做「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人人本具,只是無明掩蓋。很多無明,很多的煩惱,甚至如塵沙一樣的惑,塵沙惑,就是無明多到像沙漠的沙那樣多,這是我們累生累世累積下來的煩惱無明。其實人人本具智慧般若,是自己這些無明,自己造,自己來遮蓋般若智慧,否則法身是般若,是真如,本來就是解脫,卻是我們自己造因,自己造緣,自己受果報,這全都是由我們自己。


  本來我們就有「般若、解脫,及常樂我淨(等)」,這本來我們都有「真實無量功德(寶)」,這是我們都有的,法財都存在,「是世出世間唯一大寶」。我們在世間應用不盡,(若)有法,只要你「有法度」,若有法,來回度眾生,自度度他,我們都(有)很豐富的智慧,很豐富的功德法財,我們都有,只是我們過去就是這樣沉迷。所以「如佛子所應得,皆已得之」。也就是說,「如佛子承佛教,傳佛慧命法脈原本具足」。


  其實人人要傳佛的教法,傳佛慧命的法脈,本來人人都是具足,但是我們只是不想要去做而已,若想要做,怎會沒辦法呢?「莫之為而為者」。只是不肯做,我們若是願意做,大家都做得到。「唯是無明覆蓋」。大家都做得到,可惜就是無明覆蓋住,如佛子等,就是「往昔方等般若會上,諸佛子所應得者,我等今已得之」。現在這樣了解了,過去在「方等」,在「般若」會上,佛陀將我們的煩惱應該都去除了,「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全都清淨了,心應該很自在,我們大家應該都知道。


  所以這時候,今已經了解了,所以,「啟開大志用以修得得歡喜」。現在開始立大志願,用這個法來修行,能得到很大的歡喜。所以這個歡喜,就是得法快樂。我們人人修學、受法,應該要用心,圓教的教法,我們不要這樣一點點的偏差,就去除了正法,一點點就差錯了。就如剛才所說的那個故事,天堂到底多遠呢?不知道。但是比丘就說,「三三六」,三百三十六萬多公里,這麼遠;路途,你要怎麼走?這實在是很遠,方向在哪裡?不知道。這樣就起一把火,這樣就要投(身)下去。到底無因不成果,到底是不是了解了呢?所以,道路看清楚,不要在聲聞,滯…停滯在那裡,也不要偏差於外道,差之毫釐,失於千里。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11晨語簡記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1月 11, 2014 9:31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二)
 
圓覺教人發願
莫滯聲聞外道
昔時方等會上
實教以大乘法
誓願立行菩提
大道直至成佛

 
上人說:「圓覺就是最圓滿的教育,希望我們受教,也是能夠從法中圓滿領悟。大圓鏡智,過去一直跟大家說,希望我們能到達圓滿覺悟那個境界的智慧,這是我們的目標。」
除了要我們發願行菩薩道之外,今天特別提醒我們不要有一點的偏差,特別講了一個受到外道教所惑,後來覺悟的人的故事。
上人提醒我們「或者是修行的過程中,說不定一念偏差就走向外道,我們前面有一段一直在說「五利使」、「五鈍使」。這「十使」,除了「五鈍使」貪、瞋、癡、慢、疑以外,就是修行期間的見解,這見解若一點的偏差,就是向邪去了,所以我們聽法要很用心,一點點的偏了,要再回來就很困難。
有一次聽資深師兄分享,這十多年來,在這條路上走偏的,還不少人,我們應當深自警惕。
 
另外,有感觸的重點有二,一是要做一個「人間菩薩及時湧現」,另一個是「自己的真如不要被無明蓋住,自己迷失這兩個重點上人開示如下,僅節錄自己有畫重點的部份。
 
經文:「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經文簡釋:「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此合上文: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得歡喜譬喻。亦合前品得大白牛車歡喜譬。

*言我等昔不知求大乘因果,今時雖知猶不求。而實早已獲得,真為佛子,寧不歡喜。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知道我們開始的時候,那個時候本來無心,想說是要能去除煩惱,不用再來六道輪迴,這樣我們就已經很滿。知道人間是苦,由不得自己隨業再來人間,這樣很苦,我們只有求,求於斷除煩惱,不要再來人間隨業受報,我們以為是到這樣,現在知道,「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真正真實能豐富我們的慧命,佛陀已經開始將大法述出,明確告訴我們,我們就是要往這條路走。就像佛子應得的,我們已經得到了。就像長者的兒子,長者的財產是長者的兒子所得;就像佛子,佛所有的法,佛子應該有所得。所以這就是說,合於上面的文,我們上面這段(經)文有這樣說過,「既得此已,心大歡喜」。這時候已經無心所求,但是我們所得到的,本來沒有想說我們有辦法看到這麼多珍寶,現在不只是看到,尤其是看到的這些東西還都是我們的。這種本來是「無心有所希求」,這時候已經有所得到了。所以上面的文,「既得此已」,已經得到,「心大歡喜」。這段文,配合前面那段文。已經慢慢心開意解了,法已經入心了。過去自以為足,那種小乘法開始去除了,現在的歡喜是真的,本來沒有要求,現在都得到了。

  所以前面就如<譬喻品>,只是聽到「外面有三輛車」,很好玩,大家出來啊!有的人看到羊車、鹿車很可愛、很好玩,趨向那個地方。但是長者就開始跟他們說,你看,這台大白牛車,這隻大白牛這麼清淨,這麼漂亮。你看這輛車,看,裡面這麼多的東西,可以載很多人,這條路,路途遙遠,還有很多人可以作伴,有很多眷屬在一起。就如在前面<譬喻品>那時候,大家得到大白牛車,那時候的的歡喜一樣,那個<譬喻品>是以佛陀來說的話,現在以須菩提來譬喻他們的心境,現在是真正的,本來是無心,現在這些東西既然不求而得了,所以很歡喜,才說「我等昔不知求大乘因果」。過去只是小因小果,只要求斷煩惱,不要來再來生受種種苦,只求到這裡而已,所以不懂得要求大乘因果,就是大寂靜、大涅槃、大解脫。

  這種大解脫,來去自如,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度眾生。這種大果報,去來自如,我們都不懂得要求。「今時雖知猶不求」。這時候雖然知道,還不懂得發心來求。「而實早已獲得」。老實說,這些法,佛陀老早就已經給我們了,只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它,我們沒有這個心,不願意去應用它。佛法,什麼人做不到呢?我們法如果入心,行在法中,只要你願意起步,人人不都是人間菩薩嗎?我們現在常常聽到人間菩薩,多苦難的人間,人禍天災普遍,就是因為人間菩薩及時湧現,這都是真正人人都做得到,只是若不下去做也沒辦法。所以說,「實早已獲得」。每個人,人人都有這個力量,老早就已經得到了,知道救人是我們的本分事。但是也知道,我們原來都有真如本性,「真為佛子」,原來人人就是瞭解這個法之後,就啟動我們的真如。真如發現,就是要經過這個法之後,我們的真如就能現前。怎會不歡喜呢?很歡喜啊!本來,這個法我本來就有了,只是我不會用,沒有這個心去應用它。

經文簡釋: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佛於法自在,稱謂法王。譬喻品曰: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謂不測之富,得之於不期。故云:自然而至。

  所以「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已經這樣,忽然間(現前)出來了,很自然這個法,大寶法王的寶藏,很自然就現前了,並無埋覆,沒有掩蓋,它本來就有,本來就是現前,公開現前,只是我們自己的心(不覺)。所以「佛於法自在,稱為法王」。「法王」就是於法很自在,因為他已經在幾生世中,無法算數,無量劫前,生生世世,上求下化在度眾生,已經來來回回,非常自在,那就是因為他的法就是心裡,他覺悟、瞭解,心永遠都是一片清淨,不會受三途或是六道,或是四生這些煩惱將他染污了,還是永遠自在,這樣叫做「法王」。在<譬喻品>說,佛陀自己這樣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是上面<譬喻品>經文中的一段。就是「不測之富,得之於不期」。就是說我們自己還沒有發現到,自己沒有測量到原來我們有這麼多無法算數的寶,我們自己也有。法王就是佛陀有,其實佛陀說我們與他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擁有一切的法,其實我們也擁有,人人都有。

  而這些法,無法去測量,無法去算計,這種富有,真的是很富有,「得之於不期」,不預期是這樣,原來我也有,有這麼多無法算計的財富,原來我也有,心裡沒有準備,忽然這些寶藏都是我的。和這樣相同。我不知道我自己智慧覺性是與佛同等,這種這麼自然,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是這麼的自然,本來就在。所以說「自然而至」。其實它無來無去,永遠都存在,隨著我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來來去去,只是我們無明不斷將它掩蓋起來,埋覆起來,是我們的無明,自己迷失,自己埋覆了我們的真如。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惟禪
金剛勇猛心
金剛勇猛心



文章總數 : 131
年齡 : 67
來自 : 大甲溪左岸部落
威望 : 35
注冊日期 : 2009-03-01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11晨語簡記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1月 11, 2014 11:05 pm

2014/11/11晨語簡記 1z5s12p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clearwatertour.com/0426224018/
海文
無量光曜心
無量光曜心



文章總數 : 402
來自 : 馬來西亞吉隆坡
威望 : 16
注冊日期 : 2013-10-04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11晨語簡記   2014/11/1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12, 2014 7:13 pm

11/11 晨鐘起、薰法香摘要:

圓覺教人發願    莫滯聲聞外道
昔時方等會上    實教以大乘法
誓願立行菩提    大道直至成佛
(圓滿覺悟的教法,是要弟子發願,精進慇勤切莫停滯在聲聞乘中,甚至因起心動念引致的偏差,遠離正法而趣向於外道。過去佛陀無論是在阿含或是方等法會上宣說的法,其實都是在教導大乘法,鼓勵弟子發心立願,以四弘誓願身體力行菩提大直道,直至成佛)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須菩提說:現在我們已知道,當時無心希望追求大法,只想斷除煩惱不再輪迴於六道四生,不來人間隨業受報。如今了解增長慧命的法寶已經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的資糧,我也都已經得到。)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
此<處><結>合上<一段>文:既<然>得此<這些法寶><而>已,<內>心大<為>歡喜,(但又)自以為<滿>足,(而)得歡喜(的)譬喻。

亦<結>合前<段譬喻>品(提到人人皆)得大白牛車(而)歡喜(的)譬喻。
言<表示>我等<弟子>昔<日>不知<追>求大乘<法>因果,今時<法華會裡>雖<然>知<道>(但)猶<還是>不(懂得去)求<取>。
<然>而實<際>早已獲得,(要是)真為佛<弟>子,寧<難道/豈>(還會)不歡喜。

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佛<陀><處>於法<海>自在<無礙>,(自)稱謂(為)法王。(法華經)譬喻品曰<說>: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謂<指>不<難以>測<量>之<財>富,得<到>之於不期<而遇>。故云<因此說>:自然而至。

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亦<也>即<是>(說,)大涅槃<無生無滅>,(人人都)具有法身<真如>、般若<智慧>、解脫<煩惱>(的本性,以)及(具足)常(、)樂(、)我(、)淨<四淨德>等真實無量功德<法>寶,是<入>世出世唯一大<法>寶。

所謂既<然>如佛<弟>子<傳>承佛教,傳<揚><續>佛慧命法脈原本具足。(然而須菩提等還是未能明瞭,)莫之為而為者(沒叫他做,他就做了)(而耽樂於小乘),唯<都>是(因為)無明蓋覆(所導致)。

如<今>佛子等者,謂<指>如往昔方等<法>(與)般若<法>會上,諸佛<弟>子所應得(法寶)者,我等<弟子><現>今已得之,(進而)啟開大志<願力>用以修<習>得<道>(而心)得歡喜之意。

法寶資糧人皆具        
卻因無明來覆蓋
發心立願來體悟        
承佛慧命有法度      

(弟子任海文<濟勖>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11/11/2014 薰法香開示。若有偏頗,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歡迎不吝賜教。無限感恩。)
回頂端 向下
 
2014/11/1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