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靜思妙蓮華》一切法相真如理 (第438)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佛為一大事,修行圓覺道,唯為說大法,先立法僧團。」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廣演大法,三根普被,是名轉法輪。自我心至彼心處曰轉。轉佛心中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心。
⊙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清淨,具無量數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相、言語道斷,唯淨梵音,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及以阿羅漢:於佛法中受教,得成無漏學,便有羅漢之名。
⊙能說者名佛,所說者即法,初果羅漢名僧。
⊙佛法僧三寶差別之名,是現於世間。功成妙智,道登圓覺,是名佛寶。謂法僧差別名。
【證嚴上人開示】
「佛為一大事,修行圓覺道,唯為說大法,先立法僧團。」
佛為一大事
修行圓覺道
唯為說大法
先立法僧團
我們最近不就是一直在說,佛陀初覺悟那時候,那個心境應該就是,華嚴海會的心境,靜寂清澄,那種如琉璃世界,這麼的恬寂清淨,這就是佛陀覺悟的境界。
那個時候,他的心就是已經達到了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無非就是,要覺悟宇宙萬物真理,才能夠來開導眾生。
儘管佛陀修行圓覺道了,法要能夠讓人人,體會到這樣的程度,不容易、困難、不可能!這是剎那的心念,這個當中,還是很快,心境浮現出來,就是要入人群、說大法。所以做了這樣決定,要入人群說大法,到鹿野苑,先立三寶具足——佛,已經覺悟了;法,「四諦法」開始講了;而且為了五個人。
光是「苦、集、滅、道」三轉,要說三次,這五個人才能夠:「喔!原來人生的苦難,原來這個苦來有因緣,各人,各各所做的因、各各所做的緣。」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是我們昨天說過的(經)文,「諸法寂滅相」,我們就能夠體會那個寂滅的法,就是寂靜清澄,淨如琉璃。那種的境界,它到底有什麼名相呢?其實,這種的「有相」,就不是真理了,「言語道斷」。因為一項「相」,其實它有集了種種的因緣會合,才是叫做「相」。但是,我們佛陀開始要說法,他就是因為光說「相」,但是要分析那個「理」,而要說「理」,那就是要分析很多的「相」。所以,光是說一項的理,沒辦法人人能了解。
你說哪一項不是四大會合呢?昨天也向大家說過了,每天你們看我在這裡坐,其實我在這裡坐,你們在那裡坐,每天同樣這個境界,時間絕對是不同,因為它的名稱叫做「昨天」。
昨天,「昨天」的相是長什麼樣呢?什麼相?拿不出來。但是明明是昨天,不是今天。「今天」的相是長什麼樣呢?就是這樣——就是你們在那裡坐、就是我在這裡坐。而我在這裡坐、你們在那裡坐,這個「相」有定下來嗎?
所以,若只是要說「相」,其實沒辦法達到它的道理;要說道理,分析到後來,實在是太多了!所以說「諸法寂滅相」,真正的道理,實在是它本來就是那麼清淨,就是各各因、各各緣,匯集起來才有「相」。
所以說,道理實在是太大了,希望我們人人,平時雖然沒說到的話,我們這個時候,你若能了解,你看什麼東西就都能了解,每一項東西的形象,都有包含了它無量數的道理在,這叫做智慧,這叫做心靈的法海。不論是聞聲、見相,都有它所會合的聲音、所會合的形象,道理就是這樣。這要一一用寫的,也是很困難,要一一用說的,很不容易,只是要靠人人用心去體會。
所以「不可以言宣」,這種的寂滅相的真理,不是用話能夠這樣一語道破,沒有辦法,「不可以言宣」,很難用話說,但是要很花時間,不斷不斷地反覆,要一直到了大家,「這樣你了解嗎?」「這樣你知道嗎?」這就是佛陀施權。但是,到《法華經》的時候,就要開權。
初成佛時,為了眾生的根機不整齊,所以佛陀不得不施權。但是日子不斷這樣過,過了四十多年間,佛陀在法華會上不得不「開權(顯實)」,將這個權撥開了,要向大家說,過去是方便法,現在才開始要說真實法。
所以,「開權顯實」,這是佛陀的一代時教,所以,起初就是入鹿野苑,說「四諦法」,先讓大家知道「苦」啊!為五比丘轉「四諦法」之後,佛、法、僧已經具足了。現在再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佛陀,佛、法、僧在鹿野苑,這樣完成起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是要開始走入人群中,說法的開頭,但是法、僧有差別之名。
既然佛陀都說一切平等、一切寂滅相,所以哪有什麼樣的再分別呢?不過,說過了,佛陀的法,不是人人都能與他一樣寂靜清澄、淨如琉璃的世界;這種的境界,人人還沒有辦法,所以佛陀不得不設法施權。而要施權,必須有人間相、人間名,人間的名、人間的相。各形各色都有它的名稱,張三、李四,都有各人的姓名,天地萬物,都有各各不同的名稱,所以「法僧差別名」,就有這樣的差別。
因為佛陀開始施權,所以說,轉法輪,也就是「廣演大法」,要讓「三根普被」。雖然是大法,但是佛陀要設法,設法讓人人所聽到的法,能夠接受得到,所以叫做「轉法輪」。要讓三根,上根、中根、下根,「三根普被」,這樣他才能夠讓人人接受得到。
廣演大法
三根普被
是名轉法輪
自我心至彼心處
曰轉
轉佛心中之法
度入他心
名轉法輪心
所以法輪,法輪就是從我的心,到也的心的地方,這樣叫做「轉」。佛的心的智慧法,要如何輸入眾生的心去?輸送到眾生的心,這叫做「轉」。從佛的心,那個智慧之法,要輸送到我們眾生的心裡來,轉凡夫為聖人的心,轉聖人的法,到凡夫心去。所以我會常常告訴大家,「心中要有佛,行中要有法」,法有佛,佛法入心,有行,要行中有法,這就是在轉,轉法輪。接受了佛法於心裡,要身體力行,所以叫做「轉法輪」「轉佛心中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有涅槃清淨的音聲,就是自性清淨涅槃。「涅槃」就是人人自性,最清淨的真如本性,這叫做寂靜。一直告訴大家,「涅槃」,大家以為死了叫做涅槃,不是。佛陀的涅槃,就是覺悟的那個時候,開始就入寂靜的境界去了,所以這叫做清淨涅槃。
那個心已經無生無滅。沒有再什麼樣的欲入我的心來,我的心不會再為世間,起非分之想,這叫做「不生」。沒有貪、瞋、癡,怎麼會有煩惱入心呢?所以這個心靈的境界,永遠都是清淨涅槃,不生不滅。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不滅的,煩惱不生,所以永遠都是在這個清淨涅槃的本性之中,就是「一切法相真如理」。
一切法都有它真如的道理,所以說什麼樣的形象,都有它本性的道理存在,不論是大地、天空,或者天地之間,一切萬物都有它的性、都有它的道理在。所以說起來,這個真如的理,這個法的相,其實已經包含著真如的道理。
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
雖有客染
而本性清淨
具無量數微妙功德
無生無滅
湛若虛空
「雖有客染」,就是說雖有外來的染著,「而本性清淨」。我們凡夫滿心的煩惱,就是因為有外來的「客染」,「客染」就是外來的,外來,其實和我們的本性,一點都沒有關係,不過偏偏很多無明、煩惱,從人、事、物中,會合來污染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開啟了一個貪,所以它就會瞋、癡,不斷驅使我們,去接受外面的境界;要不然,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
雖然外面種種客觀種種來污染,其實我們人人本性就永具,所以常常告訴大家,「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這就是真如的本性。「具無量數微妙功德」,大家真如的本性,真的它本來就具有,無量微妙的功德存在。你不管什麼東西能讓我們用,都是讓我們資生之物,我們能生活得那麼的富有,大家的心懂得滿足,就感覺時時富、時時有福。
其實,讓我們不缺欠,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資生之物。所以,不論是人、事、物,都含有無量微妙的功德存在。你懂得利用物資,你就是能成就功德;你若不會利用物資,說不定這些物資,就是去做那個造業的惡因緣。這全都是看我們如何懂道理,用得無量無數微妙的功德;若是迷了道理,這個無明,那就沒辦法,變成了造惡的器具。
所以,道理本來是無生無滅,非常清淨,就如虛空一樣,卻是偏偏,我們就是受這個境界迷惑。這境界迷惑人,是「一切有情」,我們有情,我們都有聽到鳥聲,問你們,小鳥有情或無情?有情,牠有情,不只是小鳥,一切的生物都是有情,都是貪生怕死,都是有牠們各各的無明生態,才會一直繁衍下去,這都是不斷,眾生這種的欲念污染的有情,這是人間,或者是十法界。
過去向大家說過的十法界,四聖六凡。這個「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這已經是超脫了這種人間,有情的迷茫。但是「六凡」,從阿修羅開始,常常起心動念,瞋恚心,擾亂了自己,也擾亂了他人;還有我們人間五趣雜居,還有地獄、餓鬼、畜生。他們全都無法了解,不過感受的,地獄苦不堪,地獄眾生苦;這實在是感受都是苦,畜生有畜生的苦,餓鬼更有餓鬼的苦難。總而言之,一切有情。
但是若是在「四聖」的環境中,一切就是「覺有情」。覺有情,知道人生平等,世間一切萬物是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一切法,這些所有的很多東西,就是共生共存,但是我們就是有你、有我,互相地爭,就會成了煩惱。
一切有情
平等共有
與一切法
不一不異
離一切相
一切分別
尋思路絕
名相、言語道斷
唯淨梵音
聖者自內所證
其性本寂
故名涅槃
所以,「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這麼多的事情,在佛的境界,他能夠通一理,就能夠宇宙萬物道理皆通。而我們凡夫,聽道理之後,搞不清楚,「到底是這樣嗎?我不了解。」。「怎麼是這樣?」。所以很用心要去分別它。總而言之,有很多東西,就是我們本來就有,但是一直向外在找,都不會向內找。
「名相、言語道斷」。真的要告訴你們佛法就是這樣,這種寂靜。寂靜,本來就是無相,真理本來就是沒辦法(言傳),只有一項,一定要會合很多,才能夠讓大家了解,「相」就是這樣。這我們都沒有去想它,手裡拿著一張紙,不知道這張紙的來源,也是四大會合;若是覺悟的人,拿到這張紙,就知道紙漿製紙,紙漿從樹來的,樹是在大地,是地、水、火、風會合;樹砍下來,將它變成紙漿,也要水、還要熱氣,還要種種的機器,成就一張紙。你們想,這不就是在源頭是「四大」。,成就了其他的名稱,還有過程的四大會合。所以說起來,要說一項道理,言語道斷。
「唯淨梵音,聖者自內所證」。來自佛陀所說的法是很清淨、無雜染的微妙法,入我們的心。這種的微妙法,唯有聖者他的內心,所證、所悟,他說出來讓我們了解。這就是「其性本寂」,覺悟之後,那個性本來就是寂靜。所以,這就是佛與聽法的人,說法的人與聽法的人,不同的地方,我們若能夠體會,就能更加清楚佛的法。
及以阿羅漢:
於佛法中受教
得成無漏學
便有羅漢之名
「及以阿羅漢」。於佛法中受教,得成無漏學,這叫做阿羅漢。「無漏學」知道了,就是戒、定、慧。從佛聽來的法,(得成)戒、定、慧,名叫做阿羅漢。
能說法的人是叫做「佛」,所說的就是叫做「法」,所以聽的人叫做「僧」。
能說者名佛
所說者即法
初果羅漢名僧
所以說起來,佛陀在鹿野苑,這三寶具足。覺悟的人能說法,就是叫做「佛」;「四諦」就是叫做「法」,聽的人就是(初果)羅漢,因為三轉四諦法輪,已經就是,已經是不同了。所以說來(是初果)羅漢。
所以「法僧差別名」,這個「法僧差別」,就是在這佛、法、僧,三寶差別之名相。就是現在的世間,在我們現在的世間有這個名相,能夠歸回到了寂靜,那就沒差別了,人人成佛了。所以「功成妙智,道登圓覺」,是名佛寶、法寶、僧寶的差別名。
佛法僧三寶
差別之名
是現於世間
功成妙智
道登圓覺
是名佛寶
謂法僧差別名
所以,各位菩薩用心去體會。雖然每天說這麼多,幾個字,反覆不斷解釋,是希望大家真正時時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