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無法自度入心,
如乏資糧饑餓,
百病滋生煩惱,
有漏法起見思,
漸次薰陶修習,
遇善友得佛法。
我們一直都期待,修行聽法,法能夠入心。法度入心,我們才能身體力行,如法修持,這才是真正修行的目標。但是我們人常常都有漏,聽了,就漏失掉了,所以真正聽進來,放在心,用在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自我警惕,我們這念心有專或不專呢?我們既是專心修行,就要專心受法。就像佛陀向阿難說:「阿難,看,手指指甲裡的沙有多少?」
阿難:佛陀啊,指甲裡的沙,只有一點點而已。
佛陀:恆河沙這些沙有多少?
阿難:當然恆河沙的沙是這麼的很多,一望無際啊!
佛陀:阿難,聽法,你一直在聽我說法,是多還是少呢?
阿難:很多,佛陀幾十年來的說法,我們都有聽進去。
佛陀:阿難啊!其實你聽我說的法,只不過如我指甲上的沙,你們還沒聽到的法,就如恆河岸上所有的沙,你們都還沒聽到的法。
阿難聽了:是呀,天地宇宙之間,佛陀所覺悟的豈止是恆河沙數的法,不只,我們所聽到的,只不過才是這樣的法(如指甲挑起之沙),但是能瞭解多少呢?
若想到佛陀與阿難在對答,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就會想:到底我們認識的法有多少?若我們又再懈怠,真的就無法自度入心了。聽的法,一直漏掉,聽的法就已不多了,又讓它一直漏,這樣到底我們留下多少法在自己內心呢?所以「無法自度入心」。所以說起來,「如乏資糧飢餓」。就像我們在吃飯,(若)沒有飯可吃,就無法入我們的身體,身體沒有食糧,缺了食糧,自然就飢餓,飢餓就羸瘦,人就會很瘦,餓得很瘦,就沒力氣。在經文中提出這樣譬喻。所以就是譬喻我們眾生在聽法,沒有很用心聽進去,或者是沒有法可聽,或者是有法,我們沒聽進去,就如有飯可吃,我們就不想吃。有一種叫做厭食症,明明有很多東西,有營養東西能吃,他就是心理作用,不肯去吃它,所以這稱厭食症,有東西他不吃,就如我們有法(可聽),就不聽,有聽了,我們沒有吸收進來,所以我們的慧命,就會變成如我們沒東西吃,會餓,我們的慧命就是這樣。就是譬喻法不入心,慧命不滋養一樣。
所以,我們若是肚子餓,沒有營養來滋潤我們的身體,我們就百病滋生,譬喻我們的慧命,就是沒有法來滋潤我們的慧命,我們就會有煩惱。因為沒有法,心中無法才會有煩惱,所以煩惱就不斷叢生。就如我們說,身體較虛弱,免疫力就不夠,稍微一點(不注意)就感冒,或者是稍微一點點(傷口)就感染,這就是我們的身體失去了抗體,所以就容易受外面病箘的感染,就如我們的慧命,就是缺了法滋潤我們的慧命,所以看到外面境界、聽到外面的聲音等等,我們容易被它誘惑了,容易受人事物來擾亂我們的心,生起了很多的煩惱。一樣的道理,生命需要五穀雜糧,慧命需要法、正法來滋養我們慧命。所以我們不論是生命中,每天每天我們有豐富的糧食,大家有健康的身體,身體雖然健康,但是我們在時間中不斷地過去,「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健康的身體,我們不懂要修行,只是不斷還在造業,糊里糊塗過一輩子,這樣生命一直遞減,糊塗造業,無明增加,慧命呢?就飢餓了。
因為我們不去吸收佛法,慧命就一直受煩惱不斷覆蓋,人的生命總是有窮盡,造了很多的業,隨著這個人身,最後的一口氣,同樣帶業往生,這些煩惱無明帶去了,而我們本來具有的慧命真如,也是受這些煩惱把它包住,同樣再(帶)到來生,還是慧命發揮不出它的光明,卻是煩惱帶業往生去了。這就是我們一輩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這個身體沒有發揮到我們今生此世受法,或者是法在行中修行這個功能,我們都這樣消失掉了,這樣很可惜。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不要等到百病滋生,煩惱,帶著煩惱去。
所以我們要在有漏法起見思惑,在「有漏法起見思」。我們一直一直這個見、思惑,我們若是以凡夫心與外面境界接觸,就如昨天說的,我們在五陰,我們在十二入、在十八界等等,無不都是六根緣外面的六塵,那根與塵引起識,這個識與根、塵會合,造作煩惱,這是我們這輩子光就只是在十八界,這樣心與根、塵纏繞不休,所以讓我們五蘊熾盛,煩惱無明一直如火在燒一樣,這樣起了見思惑。而我們若是能夠同樣在這個身體,瞭解了佛法,我們在這見思(中)來去除惑的無明煩惱,我們能起正見,我們能立正思行,若能夠這樣,我們雖然有漏,現在我們還凡夫,一方面在聽法,還無法百分之百收入我們的心來,更無法十足的將這個法,在日常(生活)完全鋪在菩提道。雖然我們的力量還沒到達這樣,不過,們能將見解,將偏差的見解糾正過來正見。因為聽法之後,雖然一邊聽、一邊漏,卻是我們聽到的,做得到的,我們就要守護這個法,不要讓它偏了。我們從人事物,在現在的人間,我們要好好考慮,好好來思維。
生命與時空,時間、空間與人與人之間,我們要如何發揮生命的價值,這我們就能慢慢漸次薰陶而修習,慢慢地來薰陶,好好的來薰陶。所以現在很多人說薰法香,好好地將法接受來。就如我們昨天在說的「求(索)衣食」,貧窮子流落在外面,就是求衣食,就是衣服與飲食。同樣的道理,雖然還沒有很徹底入心,至少也能這樣薰法,這個法讓我們能如換一件衣服一樣。我們如果到很臭的糞堆裡去翻糞等等,人家如果從我們身邊走過去,「你是從哪裡來?」「我剛剛在那個地方堆肥,施糞。」「難怪身上有一股味道。」「我要趕緊去洗。」洗好了,換衣服出來,那臭味就沒有了。同樣的道理,我們若是這一身,周圍都是香的東西,我們進到裡面再出來,「你去了哪裡,身上怎麼這麼香?」我們就在那香水製造的地方,那個蒸汽,從那裡面出來的。「難怪聞到你的身體很香!」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薰陶修習,既然是好的環境,能讓我們的心,心能受用,我們心能受用,自然就法入我們心來。你如果沒有學,你如果不用,自然聽了這個法,就是溜過去。
所以有一位年輕的醫師,在志工早會這樣分享時,他就說:「我在帶更年輕的(醫師),我都把工作分配給他們做,我只是在旁邊看。」我就跟他說:「是啊!栽培人,我們有病例、有患者,當然你指導他要怎麼看病人,要怎麼診斷,這樣是對的;但是,自己如果都沒有去接觸,只想要教人,自己沒有接觸,這樣對你行醫的功夫,也會消失掉。」所以,一方面自己要做臨床,一方面就昃要無所慳吝,要好好教人家,教他們如何一起來做,而自己也要和他一起來做。所以,我們學起來,對治病人,自己一直訓練。這個學識,不只是學來的、聽來的,只是在聲音與文字上,不只是這樣,你要親手去摸,你要親自去瞭解病理的來源,你若沒有親自診斷,你只是在教科書裡,依這個教科書唸給別人聽,這樣教人,自己就會失去實際的臨床(經驗),與病人接觸,那種病理,無法真實的體會。
修行,也是這樣,在世間,學什麼功夫的道理都是一樣。你要當師傅,去當學徒,就是要替師傅工作,師傅不只會教你,他還會示範給你看,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也是要修行,也要身體力行在人群中,要這樣投入,所以說漸次來薰陶修習。修行,我們還不到(成道),只是這套衣服,有在這蒸汽,香水,這個香味的蒸汽中這樣薰,讓我們外表聞起來,香,我們還未香到裡面去。所以這樣也是在修行的過程,如果沒有經過薰習的過程,就沒有辦法透徹理解道理,所以道理還在外。就像昨天說過的,追求衣食,還需要再吃,滋養還不夠,換了一套衣服,乾淨了一點,還是貧窮子。
「遇善友得佛法」,我們今生已得,在佛法中,我們感恩周圍的人人與我們同修道友。同樣走這條路,和我們一起在修行,和我們一起走這條路。有的人所體會到的很深,有的人體會到很淺,所以彼此深淺之間,所吸收到的,所理解的,互相來討論,這就是修學佛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人事來會理,這都是善友。如果是在一起時,都是在批評別人怎麼不好,東家長、西家短,這樣聽法,根本就不入心。我們要入心來,學會如何用法理解於事上,在事的上面再吸收法,這是自然的法入心來,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天地萬物諸法,自然我們能理解,就是自度。(法)入心,我們才有辦法得到豐富的資糧,來滋養我們慧命,這樣就慢慢接近佛法,彼此作為善友。一定要用心。所以前面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爾時窮子,求索衣食,從邑至邑,從國至國,或有所得,或無所得。」
這是在說求法的過程,(聞)法,對我們來說還差得很多,阿難在佛陀的身邊,所聽到的法才這樣而已,還沒有聽到的法是那麼的多,以阿難的智慧,以阿難的記性,能夠記住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但是佛陀還未說的法,如恆河沙這麼多。阿難他還是在求法中,他也還未很充足,所以還算是在聲聞、緣覺羅漢的階級中。所以迦葉尊者譬喻,譬喻這些修行者是貧窮子,開始在求法了,在求法就如在求衣食一樣。生命需要五穀雜糧,身體要有衣服,好好地穿整齊,就如我們人的生命,更如我們的慧命,我們的慧命就是要這樣求,求法,讓我們的慧命營養,莊嚴我們的慧命,隨時都能發揮這分度眾生的力量。
所以,求法,他就「從邑到邑」,從「苦集滅道」一直到「三十七助道品」等等,這全都是修行的過程。所以「從邑至邑,從國至國」,一項一項一直晉升,來瞭解道理如何去除無明,不斷求法入心,不斷將煩惱無明去除,讓我們的心能定下來。「或有所得」,得到善友知識;「或無所得」說不定遇到外道,引導我們往再偏差的方向。這是長時間求法,與佛同世的弟子,表達他們長時間,「二十」、「五十餘年」,就是在五道四生之中不斷輪轉,不斷零零星星能得到佛法。這時候已經遇到佛了,所以是他們應該要精進的時刻,所以,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饑餓羸瘦,體生瘡癬,漸次經歷,到父住城,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經文簡釋:
「饑餓羸瘦」;喻無大法資糧以滋養慧命,又如:此大乘種子滋潤大地,成就大法。如是缺糧故曰:饑餓羸瘦。
*無大乘法食為饑餓。
*無大力用為羸,無大功德為瘦,羸瘦見其形醜,無大力用功德故。
「飢餓羸瘦」。因為他到處求乞,有時候能得到,有時候無所得,所以「飢餓羸瘦,體生瘡癬,漸次經歷,到父住城,傭賃展轉,遂至父舍」。就這樣一直輾轉。人如果瘦了,「羸瘦」就是已經餓得很瘦,皮包骨,很瘦的那個體態。「體生瘡癬」,已經營養都失去了,抗體也都沒有,所以身體骯髒等等,就生了癬,全身都生不乾淨的東西,就像這樣,非常的狼狽。所以「飢餓羸瘦」,譬喻是「無大法資糧以滋養慧命」。剛剛已經說過了,我們都只是在小法中,就是這樣修,修「四諦法」,修「三十七助道品」、「十二因緣觀」,我們還沒有到「六度萬行」,我們還未到。所以這個大法,我們還沒有身體力行,所以沒有大法的資糧來滋養我們慧命,所以「又如:此大乘種子滋潤大地,成就大法」,這些都是我們沒有修。這種大法,我們還沒身體力行,就如大乘的種子,雖然落地了,我們還沒有培養它,還沒有滋潤(它)。土地乾,種子播下去,也是長不出來,所以一定要種子落地,還要用水分去滋潤它,要有很多因緣來成就,這樣這大法才能完成,(成長)這顆種子。所以,「如是缺糧故曰:飢餓(羸瘦)」。我們為什麼會飢餓?因為我們欠缺糧食。欠缺糧食,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耕作,我們雖然有播種子,我們沒有去耕作,所以沒有收穫,因為這樣會,我們就會欠缺糧食,就會「飢餓羸瘦」,我們的慧命就是這樣,就像我們人沒有吃飯一樣。
又「無大乘法食」這叫做饑餓。我們的慧命沒有大乘法來滋養慧命。「無大力用為羸」,這就是我們已經沒有力氣。所以常說要出力,要運動,我也常常被人說要運動,真的是沒時間,不過欠缺出力,欠缺運動。是啊,所以我們要經常走路,腳才有力,我也知道,就是缺時間去出力、去運動,也知道這樣不行,我們要運動。這總是與我們一樣,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生活習慣,生活的習慣就是缺時間(運動)。其實,若要用也是可以用,趕快找時間去跑幾圈,不過跑幾圈的那些時間,真的是不夠。總而言之,有時間的人,我們還是要多用力,才不會整個慧命消瘦下去,整個消下去,瘦,就沒有力,什麼都沒辦法做,這是一樣的道理,這叫做「飢餓」。「羸瘦」,這種「羸」就是沒有力,「瘦」當然就是很瘦,我們看得出來,沒有力。他就是什麼都不要做,什麼都不要出力,這樣就越來越沒有力。
就像一個病人,醫生都說要復健,復健就是在治療,比治療吃藥更重要,就是要復健。所以,我們的力量總是要復健,真的要出力復健,對身體才會健康。慧命也是這樣,你不出力,自然我們的慧命一直受無明遮蓋,一直消失了我們智慧的光明,讓你很有智慧,世間的智慧,你什麼都知道,但是你什麼都不敢用,不敢出力去用。若這樣,懂得很多也是沒有用,也是無法自度。還是不可以把慧命放著讓它「羸瘦」,慧命,我們要擴大,我們要讓它有力氣起來。所以「羸瘦」,無功德叫做「瘦」,「瘦」,因為你的營養沒有吸入,所以我們就一直瘦下去,這種「黑乾瘦(臺語。意指枯瘦)」,人就一直瘦下去。「多吃一點,你怎麼那麼瘦?多吃一點,多吸收一點營養。」才能讓我們骨會長肉。所以說,我們沒有力氣,太瘦了,這都是自己,第一、不出力,讓我們力的功能一直消失。(第二)不吃,自然營養不夠,人就一直瘦下去,人的身體是這樣,我們的慧命也是這樣。
所以,羸瘦是「(羸瘦)見其形醜,無大力用功德(故)」。像這樣,人瘦成這樣,什麼都法辦法做,所以這就是看起來就是這樣,「形醜」,不好看,人若是都沒有肉,真的是人不好看。而且這麼瘦,看了就知道,他要舉步都沒有力了,他還有辦法做什麼呢?所以,「無大力用」,就沒有功德。你若沒有付出,沒有用功,哪有德呢?所以,我們不只是身體要顧好,我們讓人看起來恰恰好,很適合,臉上有光彩,身上真的有人的形態。慧命也是一樣,我們要平時要用功,有吸收進去的知識,化為智慧,我們還是要用心。
經文簡釋:
「體生瘡癬」;迷於諦理而起見思惑,為體生瘡癬。
*「瘡癬」:喻惡見及不持堅戒之過失。
瘡癬見其病纏,有漏法中起見思惑故。
所以,「體生瘡癬」,我們若是不用功,慧命若是弱,我們抵抗不了外面的事物,致使我們的心理就有病。所以我們的心理若是有病,就如「體生瘡癬」,就如在慧命中越是無法發揮出來。「迷於諦理而起見思惑」。這種真正的道理,我們不懂得要正知正見。我們只在見、思上起惑。有的人有病了,因為他自己懂得藥理等等,他反而不敢吃藥,有病了,他看藥理,什麼都不敢吃,這樣有病怎麼會好呢?像我一天中,他們每天拿來這麼多藥,「哇,怎麼這麼多顆?」不管了,就是吃下去。這樣一天到晚,吃了好幾次,藥有好幾顆。那是什麼藥?我不知道,反正人家拿來,我就吃。藥理我根本不懂,我就是吃,因為我知道失的身體就是需要,她們才會拿給我吃。就是要吃,不要因為懂藥理,看得懂,有病就不敢吃,若是這樣,這個病永遠都不會好。就如我們「迷於諦理而起見思惑」,對這藥理的(見解),排斥了,他就不願意吃。這就是「惑」。迷於道理中,起了見思惑。
所以這個「見思惑」,就如我們身體生瘡癬,皮膚病。在我們慧命上,就如這樣,迷於道理,就無法慧命健康。「瘡癬」就是譬喻「惡見及不持堅戒之過失」。我們修行,要修無漏法,戒、定、慧,我們要好好堅持,我們沒有堅持,持法不堅,若像這樣就容易有過失。所以這種「瘡癬」,於人,就說「太瘦了」,「皮膚太乾燥」,皮膚容易有皮膚病。所以譬喻「瘡癬」,人又瘦又無力,皮膚有皮膚病等等,一點莊嚴相都沒有。所以我們必定要將法如藥一樣,療治我們身心的病,我們一定需要,糧食要吃飽,有病,一定要吃藥,我們一定要用心,在日常生活的食用要平行,我們的動靜也要平行,若是這樣,身心健康。尤其是吸收法,不要讓我們世間的學問來障礙出世的慧命,這也是很重要。所以「瘡癬見其病纏」,這就是「纏」,心理(病),這樣來纏繞著我們的心,讓我們對法無法進入(心),煩惱不斷一直生出。這種「纏」,「有漏法中起見思惑故」。在這個有漏法,人間的有漏法,貪瞋癡等等,這對我們都有很多的障礙,在那裡起惑。
經文簡釋:
「漸次經歷,到父住城」;謂漸進次第薰陶修習,得遇佛法欣逢因緣,適佛世正法大會。
*「漸次經歷」:喻求人天則有向上心,求解脫而有出世心,漸次求法,遂趨向於中道之大乘法。
*經五停心、總相念、別相念、四加行、七方便位,名漸次經歷。
*證人空見真諦,名為到父住城。
所以「漸次經歷,到父住城」。慢慢地,一直這樣經過,過去的身體,慧命很缺資糧,現在開始慢慢瞭解,慢慢接近父親所住的地方。就如前面說從小乘法這樣不斷,一直斷煩惱,法漸漸來滋潤,漸漸入心來,這是法藥入心,開始滋潤我們的慧命。「漸進次第薰陶修習」,開始一步一步向前走,身心健康,向前走。「得遇佛法欣逢因緣」,真的遇到佛,佛在世時,這些弟子與佛同世,這種因緣,迦葉尊者表達出很慶幸、很歡喜。「適佛世正法大會」,無央數劫在生死六道輪迴,雖然接受佛法,但是常常浮浮沈沈,迷失,有時醒,有時迷。好不容易,佛陀出現人間,與佛同世,所以迦葉尊者他表達歡喜。
所以,「漸次經歷」,譬喻「求人天則有向上心」。我們在人間的人,若是做善事,這也是在求上進,總是比做惡事好,做惡事要墮落地獄,做善事就是向上,行十善,就是人天福,持五戒是在人間維持人身。所幺,「求解脫」,再更進一步解脫,就是去無明,有出世的心,這樣漸漸一步一步向前修行,有求天(道)的十善、有人間的五戒,有入佛法來求斷生死,出離三界火宅,這種心。所以「漸次求法」,漸漸向著中道大乘法,從小乘轉為「方等」而入「般若」,漸漸向大乘法走。所以「經五停心」,修行的過程中,還有「五停心」。除了三十七道品,前面所說的,接著還有「五停心、總相念、別相念,四加行、七方便位,名漸次經歷」。這若是還要再解釋,還需要時間。所以要慢慢這樣一直經歷,次第修行的階段,次第有五停心,有總相念、別向念,有四加行,七方便位,這樣一位一位經歷過來,名為漸次經歷,一步一步這樣走過來。
「證人空見真諦」。證我們人間,佛陀所說在《般若經》中所分析的,一切事物到頭來就是一場空,卻是佛陀開始又教導我們,如何發現人人本具的妙有,這個真空妙有,這個中道中,我們如何取得空的道理?看得開一切,這些事物的合成,煩惱合成來的事物,要如何看得開?然後我們要如何取得我們的真如本性,在我們的內心,如何找出這「妙有」?在中道中向前前進,所以「證人空見真諦」,我們這個人間,空的真理,漸漸看到我們真如本性接近,這叫做「到父住城」,一步一步走。
各位,學佛,我們就是要這樣修行,不要在中途停滯下來.好不容易得人身,真正的法的資糧,我們要趕緊取用法的資糧,讓我們的慧命能夠成長起來,讓我們慧命能這樣滋潤,,光瑩,這樣很發光、明亮,我們的慧命要讓它這樣。就像我們人,若有吃,營養平衡,我們(取用)剛剛好,我們的身形就光潤。所以我們要用心,不論是生命、慧命,我們要與日精進,不要說,日過(也)空過,讓我們這樣「羸瘦」,要精進,沒有力氣,不可以。我們要趕緊把握分秒,絕對不要讓它空過時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
***********************************************************
【補充資料】
〔七方便〕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位。又稱七方便位、七賢、七賢位、七加行位。
分別為: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佛光大辭典》
〔加行位〕(術語)唯識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寶之願,得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為入於見道,正通達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際,故名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識論九曰:「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又曰:「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見四尋思觀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