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2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21晨語簡記   2014/11/21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1月 21, 2014 6:39 pm

2014112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如來明了 宇宙妙諦
導引眾生 開佛知見
知小向大 菩提直道
入如來室 萬德寶藏


  我們人人要瞭解,佛陀覺悟之後,心靈境界真正的開闊,宇宙妙諦完收入在他的心靈覺海,這種心境,就是我們要學,我們就是要往這心境走。佛陀用心,入人群中來接引眾生,眾生是不是已得佛陀的開示?佛陀已經是這樣的開示,但是我們眾生不知道有知見嗎?不知道有覺悟嗎?「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佛陀來開示眾生,眾生不知是否有入佛的知見?我們每天在聽法,自己要對自己檢討,檢視我們自己,是不是每一句法,我們都入心呢?每天的早課,字字經文,我們這樣在禮拜.是不是經文中的字,其中的理,我們有體悟到嗎?《無量義經》常常在誦,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心態,是不是在《無量義經》的經文,每一句適合在我們待人接物,在我們生活中,心能去體會到那些文句,合於我們生活的道理,有或沒有?這就是我們自己要檢視,自己要檢討,反觀自照我們的心境。這是我們聽法之後,在生活工作中,是不是與法契合?這是很重要的。


  不是只有每天早上,我來說,你來聽,知道現在全球已有二十幾個國家(地區),包括台灣有二三百個道場,同在這時候,在天未亮時,有人開車一個多小時,要到大家共聚精進聽法的地方,這樣的辛苦,一早起床,天還未亮,開車,尤其是現在天氣這麼的冷,較冷的國家真的是很辛苦。也是很精進,克服這麼冷的天,掀開棉被,一早就趧緊準備要出門,這是為了聞法,所以他們很精進,這念心實在是非常的難得。但是,這樣辛苦出門,法聽了之後,是否也有入心呢?這是我常常這樣在想的,如何才能讓人人體會道理於日常生活中?經典是二千多年前,佛陀所敘述他覺悟的心境,所體會的道理,希望能讓大家瞭解人生苦難偏多,就是一念心迷,所以六道輪迴,由不得自己,苦不堪,他就是這樣累生世修行,只有一個目的,希望每一生世,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生生世世就是上求下化,一直到因緣成熟,現相成佛。


  能夠與佛同時生活在那時代,與佛同世,實在是不簡單,就如那小小城市有九萬人,才有三分之一的人看到佛、聽到法,其他三分之一的人沒聽到,也沒看到,不知道世間已經有一位覺者在人間,另三分之一的人只是有聽人說,但是沒看見,法也完全不知道。看看佛的時代,佛陀現示在人間,那個城市範圍內,才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聽聞佛法,何況我們現在呢?事隔二千多年了,現在人口這麼多,到底佛法能入多少人的心呢?而人人瞭解佛法之後,是否能真正身體力行?度眾生,何其困難啊!就如引度眾生,為了要開示眾生佛的知見,佛多麼辛苦啊!


  就如那時佛在世,佛陀在王舍城,因為國王相信佛法,因為很多大臣親近佛法,佛法在王舍城開始昌盛了,家家戶戶都在(流)傳;佛陀的法是覺悟的道,人人接近佛法就能覺悟人間的道理。所以有外道,不論是婆羅門教或是尼乾子這種教,這外道教他們也是慢慢來親近佛法了。這尼乾子的教師將近五百人,他們各人都有各人的信徒,但是看到這些信徒也慢慢離開了他的教,而去接近佛陀,聽佛說教法。他們這五百位,大家集會說:「確實,釋迦佛的教法很正,無所疑。」大家相信這個法是覺道,他(們)的信徒已經向著佛的覺道去了,他們自己是教師,這種外道教師,也能去親近佛法嗎?大家的心態覺得放不下,過去在說他們自己的教。


  所以大家聚集,「不如趕緊結束這輩子。」他們的教法就是說,投入火坑,自己自願就能生天堂。這是他們教法的傳說。所以他們覺得,既然信徒都散去了,所以不如自投火坑。這五百位尼乾子;就是這些老師。他們甘願這樣,於是大家去搜集很多柴草,要生火,希望他們最後的人生捨去,能夠求生天堂。在那裡生火,柴草都集中好後,正在生火。佛陀慈悲,來到那個地方,讓他們火生不起來,佛陀就在近距離的地方,現出一團的光明,像火炬一樣,那光明好像火,光如火,這樣集中過來。大家回頭一看,「這個地方火起生不著,那個地方的火已自生起來了。」所以大家,四五百人就投入光芒如火焰的地方,全都進去了。進入到那光芒如火焰的地方,大家覺得很清涼,定神一看,佛陀在其中。這群尼乾子他們歡喜呀!心生歡喜,不約而同向佛陀膜拜頂禮,人人開始向佛陀求皈依,希望他們也能出家。佛陀歡喜,「善來比丘。」就是說「大家都是我的弟子了,你們從此開始就在僧團中好好修行。」人人落了髮,換上了僧服,也是一群很莊嚴的比丘群。


  阿難、大迦葉等等弟子看了,「不可思議啊!佛陀是如何的德相,這德相讓人看了就歡喜,連外道教的講師看到佛,也是五體投地,到底這是什麼因緣呢?」佛陀就說:「當然因緣要說在累生世的過去生中,這是生生世世的緣,其中有一世….」他就開始說出了,生生世世所度(化的)。但是其中一世,有一群商賈,就是說做生意,貿易,去取寶來賣的,做生意的人,有五百人。其中有一位比舍佉,是一位大商賈,就是生意做很大,他自己親自領導這五百多人,浩浩蕩蕩的商船,各人都有一艘船,這位大商賈,就是生意做很大的大商人,他的船更大艘。所以在海中順風向前,到達了取寶的地方,大家發現到寶物這麼多,大家就趕快一直搬,將寶物一直搬到船上去。這位比舍佉大商主,他取剛剛好就好。看到大家還是不斷一直拿寶物,就趕緊跟大家說:「剛剛好就好,不要超載了,船能承載的重量,只有這樣而已,不要再超載了。好了,夠了就要歸航,要回去了。」


  這些賈客,就是商人,難得發現這麼多的寶物,「要我看到不取,放下它,放不下,我寧可與這些寶物同生,我就是要拿。」但是,一直搬、取,寶物這麼的多,果然每一艘船都太重了,船開始要沈了,大家還不甘願放手,所以,這位大商賈比舍佉,他趕緊,因他這艘船很大,趕緊將他的寶物填入海中,看那些商人,那些船,一艘船、一艘船沈下去,他趕緊把人一個個都救上來。海神看到這位大商主,他願意捨寶救人,海神很感動,將這些船上所得的寶物,這樣放棄,填海了,這些海神,就把他所得這些寶物,(讓它)這樣浮上來,所有的海神保護這些寶物,向這艘船的前頭走,這樣這艘船救了五百人,平安到達。海神也將這艘船所填海的寶物,安全護送到彼岸。這些商人看了,「我的寶物都沒有了,我這麼辛苦所取得的東西,現在只剩下人而已,什麼都沒有了,這樣還有什麼價值呢?」雖然人命在,卻是寶物沒有了,也是很懊惱。


  所以這位比舍佉他就說:「大家不要擔心,看,我的東西,現在在我們的面前,這些東西讓你們搬去,大家去分,去平分。」就這樣,這位比舍佉他願意一切都放棄,就這樣去修行。他看到人這樣貪而無厭,守在財物,不顧自己的生命,這不就是人生貪著嗎?他覺得這種貪念的心,不知造就了多少人的苦,這種捨生命,只為財物,不顧生命,這樣難道就是真正的人生,只是為了寶物而已嗎?所以他願意捨去,要去找真理,到底人間的道理,什麼是寶物?什麼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寶物的價值,兩相比較,這個道理到底是在哪裡?為什麼人人看不開?就去修行了。因為那時候無佛出世,都是外道教,他就這樣去修,按照外道的修行,總是心定下來,專心修學,得到五神通了。這五百位商人,雖然分到他這些寶物,之後的生活也是就這樣過去了,感覺說,是啊!人生到底為何?財物是什麼呢?看到過去救他命的人,現在能夠得五神通,不如也跟隨他去修行,他救我的命,我跟他去修行。所以這五百人,也跟著他修行,人人都同樣得五神通。
  釋迦佛說到這個地方,就向阿難與所有弟子說,「阿難,你知道嗎?這五百位商人,就是現在就是五百尼乾子,那位比舍佉就是我現在。不只是今生此世,是在過去生生世世這樣累積下來的緣,所以生生世世,我都在為他們引導,引導他們從外道教一直修行到正知正見,無上正覺,也是同樣,這樣不斷為他們開示,他們的接受,慢慢悟入。今生此世,雖然他們修行在外道教,因緣會合,一見就能歡喜,會合契佛心,入佛法來。」


  這是佛陀說一段過去的因緣。所以導引眾生,是佛陀從開始發心以後,不斷上求下化,所以現在佛陀已經四十幾年的說法了,從方便法一直誘引、教育,隨機逗教,到現在也已經人人瞭解了。知道過去所修的是小乘,現在應該就是要向大乘法,向佛陀所教育的方向,菩提直道,應該要開始向這條康莊大道走去了,同樣慢慢要入如來室,往這萬德莊嚴的寶藏來取寶。這是現在在《法華經》裡,這些小乘教的人,慢慢轉小向大。就如那位貧窮子,從貧窮中已經發現了父親原來就是這樣富有,裡面庫藏這麼的多,現在慢慢已經體會了。所以前面的經文在復述:


經文:「飢餓羸瘦,體生瘡癬,漸次經歷,到父住城,傭賃展轉,遂至父舍。」


  這樣的背離佛,富貴的家庭,在外面流浪,五十多年了,慢慢已經接近父親所住的同一個城來,不只是接近,慢慢到父親所住的房子,已經越來越接近了。下面這段文開始就說:


經文:「爾時長者,於其門內,施大寶帳,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或有計算,金銀寶物。」


經文簡釋:
「爾時長者,於其門內」;示述,是子見父威德,莊嚴之相狀,上述見父處處是門側,今言長者,於門內者,見相亦兼處也。


  這表現出了這位長者大富的那個形態,這也就是在解釋,譬喻那個兒子已經慢慢來到父親的房子,在屋子外面向裡面看,看到那位大長者在裡面,有很多國王、大臣,諸大長者都圍繞在他身邊,而且身上的瓔珞,所穿著的是多麼氣派、體面,所以那位窮子在外面,看到父親的「威德莊嚴」,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父親,只是覺得這間房子的主人有這麼的威嚴,連國王、大臣、大富長者,眷屬這麼多,圍繞在他身邊,這樣的威嚴,這個景象,這個兒子看到了,實在是很怕,回頭就要走。這是描述那時候,長者在這個房子裡,這樣的氣派,這樣的「威德莊嚴」這種形態。這是在描述長者的身份。又在描述那時候,這位窮子看到父親的地方,在那裡看到?就是在門邊,站在門邊.「(處是)門側」,從門邊看裡面,看到裡面這麼氣派莊嚴,這是門內,從門外來看門內。所以,「門側」就是門外,從門邊外面來看門裡面。這是描述那位窮子靠近父親的情境,但是還不知道是自己的父親。


  「今言長者在門內(者)」,長者在裡面,窮子在外面,這是表示在門內與門外,就如我們現在的真如,在我們內心,我們卻還在門外,雖然我們現在慢慢知道了,人人本具佛性,但是我們自己還未有透徹發現。這就如在門側。知道了,我們已經知道,就如在門外,知道門內有這樣的真如本性在我們內心,這是一個譬喻。


*佛自住於大乘,故以大乘為宅,未信解大教者,均在大乘之教門外,佛因教通理,因行證果,故在門內。
*「門」:譬喻大乘之教,門內者,喻佛居無諍,閒靜處,法菩提場內也。


  「佛自住於大乘,故以大乘為宅」。也就是佛陀他發現了天地宇宙真理,他已經完全都瞭解了。所以宇宙就是佛陀的心宅,佛的心宅譬喻宇宙,宇宙萬法無不都在心宅中,這是一種譬喻。大乘法,大乘法就是我們的心宅,我們人人本來具有,我們的真如本性,是包含著宇宙萬物的真理,所以我們人人都有這個心宅,與宇宙同等的寬闊。所以「未解大教者,均在大乘教門外」。若還沒辦法信解,同樣還是在門外徘徊,因為我們還沒有相信。所以「佛因教通理」。因為過去生不斷求教,通達了道理,也因為身體力行,「因行證果」,身體力行,結果他能夠成佛。這不論是因,因就是要很殷勤精進,才有辦法得到這個果實,成佛。所以,因為這樣,佛已經是通達諸法,得到宇宙大宅,所擁有的真理,無不都是在佛的心宅中,這樣叫做「(故在)門內」,佛陀已經處這在大宅的門內,為主人了。


  門,就是「譬喻大乘之教」,這是一扇門。我們若能入這個門,我們就進入這真如本性了,門內,就是譬喻「佛居無諍」,很閒靜的房子,已經與世無爭了,尤其是所住的就是這樣很清靜,靜寂清澄,這是佛心靈的境界,常常說過了。「法菩提場內也」。佛陀的內心道場,佛陀的道場,佛陀的內心是靜寂清澄,與世無爭,只是憐憫眾生,所以入人群中來度眾生。


經文簡釋:
「施大寶帳,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見父之處,施大寶帳,處師子座,依報蓋覆無畏。


*「處師子座」;佛為人中之師子,故佛之所坐,總名師子座,如帝王之座謂為龍座也。


  所以,「施大寶帳,處師子座,眷屬圍繞,諸人侍衛」。譬喻那位長者,已經這樣富有了,這是那位窮子在門外,看到父親這樣富有、莊嚴,威德的態度,這是在還沒有見道之前,這位窮子還未見道,還未心開意解,還是守在小小的法,心中無法,就如我們過去說過的,就是無法度已,如何度人呢?所以,我們看到長者這樣,「施大寶帳,處師子座:依報覆蓋無畏」。依報,我們有依正二報,佛陀「處師子座」,就是表示「佛為人中之師子」。「師」就是導師,就如森林中的獅子一樣,獅子在森林中是眾獸之王。佛在人群中是三界導師,所以稱為「師子座」。師子就是譬喻導師的意思。獅子如果在那森林中,只要牠開口吼出去的聲音,整個樹林裡的眾獸都聽得到。就像佛陀他的佛法,他的教理,能夠布達出去,這是真理,人人能夠入心。所以,他所坐的地方,就是譬喻師子座,是獅子或是老師、導師所坐的位置,故佛之所座就是總名為師子座。就如皇帝,人間的皇帝,「帝王之座謂為龍座」,這是一種世間尊重的名詞。所以叫做「處師子座」。坐在他的位置上,這叫師子座。


*「眷屬圍繞」:受如來之法者,助如來之化者,總為如來之眷屬。


*「眷屬圍繞,諸人侍衛」;正報攝護有情之自心,是為依過去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故曰正報。


  「眷屬圍繞」,眷屬,就是接受如來法的人都是眷屬,也有來助佛道場的法身菩薩,同樣也稱為眷屬。凡是聽法或者是來助教的,全都稱為眷屬。「眷屬圍繞」,很多人來圍繞,「諸人侍衛」。這也就是表示正報,「正報能夠攝護有情之自心」。佛陀的覺悟來人間,無不都是為了要度化眾生,說法,那就是攝護,將所有眾生散亂的心,要好好將它歸納起來。過去的方便法,現在就是唯一大乘法,所以要讓他這樣完全向這一條道路,所以「攝護有情」。這是佛陀的慈憫心,視眾生如一子,希望人人都能體悟本具佛性。「是為依過去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叫做正,正報的體。我們常常說過依正二報。凡夫也是這樣,凡夫是隨業而來,由不得自己;佛陀是自發願心而來,觀眾生有緣的地方,他就在那地方出生,這是他的正報,出生在印度皇宮中,發心修行成正覺,這就是他的正報,這就是叫做佛的正報。


經文簡釋:
「或有計算,金銀寶物」;菩薩行願,多明事數,故云或有計算,大乘功德,名金銀寶物。


  再者,「或有計算,金銀寶物」,「菩薩行願」,就是「多明事數」。佛成佛了,過去是一念心開始,無央數劫以來,所度眾生的過程,現在我們的佛經中,佛的《本生經》。我們常常說,歷史是人的過程,叫做歷史。如我們昨天,今天說昨天,那就是歷史了,那是近期的歷史。我們還有幾十年前的歷史,功德會幾年了?將近五十年了,四十九年前的歷史,那就是較遠的,還有更遠的,過去生的過去生,這是事無量數,這叫做多明事數。佛陀修行,發菩薩心,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來,已經是很久了,所以「多明事數」,很多,能說的過去,「故云或有計算」。如果要計算過去,若實圶是時間很長,空間很大,很多,遇到的人生,不斷地四生五道,他都經歷過了,這樣來計算,這是「大乘功德,名為金銀寶物」,所做的一切,無不都是不顧自己而入人群中,所行做都是大乘,救度眾生,開導眾生,引導眾生,所累積的功德,所以稱為「金銀寶物」。


  我們學佛,就是要將法入心來,我們法若入心,自然就能在這條康莊大道走得很自在、很平坦;不只是自己自在平坦,還能引導人人,告訴大家:「說這條路絕對平安,向前走,不要疑,一定要信解,這條路直向成佛的道路。」希望人人不要守在小法,我們應詃要開啟我們的心胸。心包太虛,我們的心宅與宇宙同寬大,宇宙有多大,我們的心胸就要有多大;宇宙之間有多少的道理,我們就瞭解、透徹多少的法。


  這就是佛陀覺悟境界,我們學佛一定要像如來(透徹)宇宙妙諦,這樣開闊的心來引導眾生。我們也是能夠開示,將我攝受的法,我再跟我攝受的法向你們說,讓你們也可以瞭解,人人的心胸要再闊,不要我見、我執。若我見、我執,就是將我們的心門一直關閉,即使法在你的身邊,門內門外,我們還是永遠在門外,只是看裡面,門內這麼莊嚴氣派,威德莊嚴的人,而我們還是在外面求衣食。這就是我們自己這個心門沒有打開,沒辦法跨入心門來。以,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小知小見,雖然我們發心修行,但是沒有要把心門打開,來容納,包容更多人,共同來走這條菩提大直道。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測量我們自己的心,心門有沒有開了?我們今天看到人,有歡喜嗎?我們今天對人有包容嗎?我們自己好好測量我們自己的心,聽佛(法)之後會應用,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
【補充資料】
《雜寶藏經》(九九)尼乾子投火聚為佛所度緣


  佛在舍衛國。爾時如來降化外道邪見六師,及其眷屬,悉使破盡。五百尼乾作是念言:「我等徒眾,都破散盡,不如燒身早就後世。」即集薪草,便欲燒身。如來大悲,欲拔彼苦,使火不然。佛在其邊,入火光三昧。諸尼乾子,見大火聚,心生歡喜,而作是言:「我等不須然火,皆共投中。」既到火裏,身體清涼,極大快樂,見佛在中,倍復慶悅,求欲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已落,法服在身,佛為說法,得阿羅漢。


  諸比丘言:「希有世尊!乃能拔此尼乾子等自燒之苦,使得羅漢。」佛言:「非但今日,往昔之時,舍衛國中,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時有商主,名比舍佉,將諸商眾,順風而往,即到寶所,集著船上。諸賈客輩,貪取珍寶,船上極重。時比舍佉,語諸商賈言:『莫重著寶,喪汝身命。』時諸賈客,不用其言,寧共寶死,不能減 -。商主即以船寶,投著水中,上諸賈客,著己船上,是諸寶船,都沒於海。


  海神見是商主能捨珍寶救諸商賈,心生歡喜,取是商主所棄珍寶,擔飛在前,既得出海,以還商主。諸商人言:『我等何為不於寶所即自并命?』見是苦惱,時比舍佉,深生悲愍,所得珍寶,悉亦分與,便修外道出家之法,得五神通。諸商人言:『如此大士,不貪財寶,自修其志,得大利益,我等應學。』各捨珍寶,向仙人所,修習其法,皆獲五通。爾時比舍佉者,我身是也。爾時五百賈客,五百尼乾子是。」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2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21晨語簡記   2014/11/21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1月 21, 2014 9:55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五)
 
如來明了 宇宙妙諦
導引眾生 開佛知見
知小向大 菩提直道
入如來室 萬德寶藏

  我們人人要瞭解,佛陀覺悟之後,心靈境界真正的開闊,宇宙妙諦完收入在他的心靈覺海,這種心境,就是我們要學,我們就是要往這心境走。佛陀用心,入人群中來接引眾生,眾生是不是已得佛陀的開示?佛陀已經是這樣的開示,但是我們眾生不知道有知見嗎?不知道有覺悟嗎?「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佛陀來開示眾生,眾生不知是否有入佛的知見?我們每天在聽法,自己要對自己檢討,檢視我們自己,是不是每一句法,我們都入心呢?每天的早課,字字經文,我們這樣在禮拜.是不是經文中的字,其中的理,我們有體悟到嗎?《無量義經》常常在誦,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心態,是不是在《無量義經》的經文,每一句適合在我們待人接物,在我們生活中,心能去體會到那些文句,合於我們生活的道理,有或沒有?這就是我們自己要檢視,自己要檢討,反觀自照我們的心境。這是我們聽法之後,在生活工作中,是不是與法契合?這是很重要的。

 
如來明了 宇宙妙諦,這一句看起來很簡單,但有一句話說,識金者得金,識沙者得沙。要明了妙法,才能得妙法,否則可能會拿錯了。像五百尼乾子的前世為商賈時,就只認得寶物,不識得佛法,差一點因為貪心而命喪大海。是啊!人生到底為何?財物是什麼呢?看到過去救他命的人(比舍佉),現在能夠得五神通,不如也跟隨他去修行,他救我的命,我跟他去修行。所以這五百人,也跟著他修行,人人都同樣得五神通。
 
註:五神通:(名數)又曰五通,五神變。不思議為神。自在為通。不思議自在之用有五種:
一、天眼通,謂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諸物,或近,或遠,或麤,或細,無一不照者。
二、天耳通,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淨耳根,能聞一切之聲者。
三、他心通,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四、宿命通,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五、如意通,又曰神境通,神足通。飛行自在,石壁無礙,又得行化石為金,變火為水等之奇變者。見智度論五。
 
五神通與六神通只差一個漏盡通,修到三明、六通、八解脫已經證阿羅漢果。
 
註:漏盡通者,漏即三界見、思惑也。謂羅漢斷見、思惑盡,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盡通。(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思惑者,謂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對色聲香味觸五塵,起諸貪愛,曰思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
 
「眷屬圍繞」:受如來之法者,助如來之化者,總為如來之眷屬。

「眷屬圍繞,諸人侍衛」;正報攝護有情之自心,是為依過去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故曰正報。

  「眷屬圍繞」,眷屬,就是接受如來法的人都是眷屬,也有來助佛道場的法身菩薩,同樣也稱為眷屬。凡是聽法或者是來助教的,全都稱為眷屬。「眷屬圍繞」,很多人來圍繞,「諸人侍衛」。這也就是表示正報,「正報能夠攝護有情之自心」。佛陀的覺悟來人間,無不都是為了要度化眾生,說法,那就是攝護,將所有眾生散亂的心,要好好將它歸納起來。過去的方便法,現在就是唯一大乘法,所以要讓他這樣完全向這一條道路,所以「攝護有情」。這是佛陀的慈憫心,視眾生如一子,希望人人都能體悟本具佛性。「是為依過去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叫做正,正報的體。我們常常說過依正二報。凡夫也是這樣,凡夫是隨業而來,由不得自己;佛陀是自發願心而來,觀眾生有緣的地方,他就在那地方出生,這是他的正報,出生在印度皇宮中,發心修行成正覺,這就是他的正報,這就是叫做佛的正報。

 

(高明智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1/2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