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1/25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1/2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1/25晨語簡記   2014/11/25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1月 25, 2014 5:34 pm

2014112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貧窮志弱不圖強,
缺少信心謀大事,
甘守小法不樂大,
心念一轉實無難。


  學佛,我們要開闊我們的心胸;學佛,我們要有大志願,我們若能誓願,立弘誓願,沒有我們做不到的事情。佛陀的教育,無不都是一念心,教育我們發這念心,這念心若是啟發起來,大富、大貴、大用,人人無損,人人無缺,這就是微妙的法。若是我們凡夫,就是生活在「貧窮志弱不圖強」,這是我們平時的凡夫,以世俗的生活來說,就有貧富差別。貧,就是沒錢、物資欠缺,事事,有形的東西都沒有,這是世俗有形象的貧窮。若是貧窮,意志就會較劣、較弱,所以就是想,「我要做何事,我沒錢,我能做什麼呢?」「我什麼都欠缺,我拿什麼去做事情?」所以那個意志就會很消沈,不想要去做,如何發展他的才華,像這樣的人就是不圖強,只是被世間物資所欠缺,他就什麼都不敢做,也不願意去做,這種是貧窮志劣。

  以前的人這樣說,「人貧,卻是志不貧」。人人都有一潛能,我們若是有願心,發一個願心,沒有做不到,也沒有沒力氣做的事情,這就是要看我們一念心。所以「缺少信心(謀大事)」。最擔心就缺少信心,不怕物資沒有,是怕信心沒有。我們若有信心,就懂得要如何發奮圖強,自己要振奮起來,雖然我們貧困,我們也可用力氣,所以我們要有這念心。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真如佛性,這是與天地真理合一。天地間的真理無窮無盡,無不都是含在我們真如本性中,人人本具。人人心中一片天,我們哪個人沒力氣呢?人人都有力氣,但是,是人人沒信心,所以我們一定要,不要缺少信心,我們若缺少信心,那就無法去謀大事,無法發心,無法去做事,這就是欠缺信心。我們若要單純的信心,人人都有潛能,「是嗎?我也有嗎?我若有潛能,我願意將我的潛能,我願意這樣付出。」只要是這樣,相信我們也有一分潛能,這潛能久久就是覆藏在我們的內心,只要我們有心,這分能力,本能,本能就能發揮。

  所以在《雜寶藏經》裡面,有一段這樣文,一段故事,是這樣說,過去有一座山,這座山的名字叫做晝闇山,意思就是這個地方隱藏了很多的賢達人士,都在這座山裡修行,社會有很多贀達,很多有錢甚至有知識的人,大家都好樂這座山裡有這麼多有德行的人,大家會常常來供養,來的人很多,往這座山上去。有一位年輕人,長得很清秀,很漂亮的女孩,卻自小就是孤兒,貧窮,都是在乞丐群中,向人乞食而生活,從小到大,都是過著這種乞食的生活。有一回,人家在清理糞坑時,她在那裡幫忙,能夠賺到一點錢,卻撿到二枚銅錢,這銅錢是在倒糞桶時,在桶子底最後倒出來的東西。很多人都想:那是很污穢的東西,沒人要去撿,這女孩就撿起這兩枚錢,因久久都在糞坑裡,所以這二枚銅錢已經有銅鏽,有銅綠出來了,她就拿去洗一洗,洗乾淨了,就這樣很寶貝的把它包起來,藏在自己身上。她想說,每天在乞食,萬一哪一天乞不到食的時候,肚子如果餓了,這兩枚銅錢能解一時之急。所以她就很寶貝地放在身上。

  有一天,在乞食時,看到一群,很多人往山上去,大家都在議論,這位和尚上座的德行,某某地方的大德,各人在議論,就是要去供養,希望供養贀人、聖人,能得到他的福。所以,大家邊走就這樣邊讚歎,也說出了心願,要求福,求光明等等,就是這樣走著。她在人群中聽到了,覺得說,這些本來就是有福的人,還要再向山裡的贀人求福,自己想自己:「我這輩子雖然年紀輕輕,但從出生到現在,就是受盡了人間貧窮苦難的折磨,很辛苦。但是大家要去供僧,去供賢人,我呢?我要拿什麼供養?大家就向前走,我也跟大家去看一看。」就跟著人家走。走到很多人走進去的一間寺院,進去了,大家都供出最上等的食物等等,其中一位上座,就是大和尚,在那個地方,他都沒自己親自去接,坐在那地方,由侍者去接,然後維那向大家祝福。這女孩子在那地方看,很羨慕,「大家這樣有錢,還在求福,像我這樣,我要用什麼(供養)呢?我衣衫襤褸,我這一身,乞兒要如何能接近大和尚?」

  她想到了,「我雖然什麼都沒有,但是我的身上….」,摸一摸,「兩枚錢還在,所以,雖然這是預備在有一天乞討不到食物時可以應急,這時即使讓我餓兩天的時間,這兩枚錢能供應給我,也只二天,餓兩天也沒關係,若是兩天都乞不到食物的話,我餓二天也沒關係。」就將這兩枚錢,從破布中解開,她用很虔誠的心跪拜,來到和尚的面前,侍者要去接,維那要為她祝福,但是和尚,上座和尚就將持者擋下來,將維那擋下來,「讓這女孩過來。」靠過來了,靠近到這上座和尚前面。上座和尚伸手就將這錢接過來,同時看到這女孩子,已經餓到這樣,他就將他要吃的東西,叫人拿一個碗缽給她,和尚的東西就分一份給給這女孩。這女孩忽然間眼光發亮,「怎會這樣好呢?」周圍的修行者覺得很奇怪:這些地方紳士,還有很多有錢的長者,以那樣好的東西來供養,和尚根本就沒親自接,祝福的人是維那。怎會由和尚親自接,親身為她祝福,又分食物給她呢?大家內心有這樣的疑問,不過,覺得和尚這樣的動作,大家也都撥一些、分一點給這女孩。這女孩接受到這樣,又是和尚親自的祝福,很高興,拿著這些東西就趕緊禮拜,離開了。

  離開山上,到了山下,覺得很高興,就是很歡喜的心,忽然間就這樣在樹下一顆石頭上,趴著就睡著了。但是耳邊聽很多馬車聲,漸漸靠近過來了。原來這群馬車(上的人)有一使命,他們的國王希望選妃,叫相師,會看面相的人,替他出來選妃、選皇后。馬車在走的過程中,怎看到遠遠那棵樹,樹下有一團黃色的雲,遮蓋在哪裡,所以這位相師覺得:那是一個瑞相,在那棵樹下必有貴人。所他就在遠遠之處下馬,開始往前走。看到了,是一個女孩趴在那裡睡著了,從這女孩的面相看出,她是一個貴相,適合皇后的位置,就叫隨從的宮女,去將她叫醒。果然,醒過來時,相師看了,這是真正皇后的貴相,就要這些宮女帶著她,趕緊用布圍起來,讓她趕快沐浴,身體洗一洗,帶出來的衣服,讓她換上。似換了一個人,從一位乞兒,就是乞討的女孩子,換上衣服之後,完全是一個貴婦相,真的是很美,趕緊上馬車,就將她載回去了。

  國王看到這樣亮麗的一個女孩,真的很歡喜,很喜歡,封為皇后。這位皇后覺得不可思議,「我是什麼因、什麼緣、什麼福呢?忽然之間怎會讓我變成這樣呢?」想想:是不是因為我去供僧,這大和尚對我的祝福?是這樣,一定是這樣。」(皇后)就向國王請求,說出了她在樹下被發現之前的過程,在晝闇山供養這位和尚,這位和尚對她的祝福。她希望,這是她的貴人,她希望國王能賜她很多東西,讓她回去山上向這位和尚感恩。當然國王歡喜,寵愛這位皇后,就給她很多東西,浩浩蕩蕩到山上去供僧。但是這回來時,這和尚安然不動,坐在那個地方,皇后來了,供養很多寶貴的東西,同樣,和尚就是交由侍者去接,維那為她祝福。大家覺得奇怪:當那位女孩是乞兒時,和尚親自接,親自祝福;這位皇后這樣貴重,這麼多人侍候,來到此,送這麼多東西,和尚怎不親自接,不親自為她祝福呢?

  大家疑問了,和尚就說:「最重要是一念心啊,當那位乞兒來的時候,是盡她的心力,她身上所有的一切,無所求這樣的付出,是那念清淨心;現在皇后來了,她是一個慢心,這種驕慢,顯出她得到富貴,這種驕慢的心。所以,最富最貴就是那一念清淨的意志。」就這樣,大家了解了,原來最寶貴是一念心,不是外面有這麼多的物資。修行,一定要用平等心去對待,清淨心對修行人來說,是最尊貴的,有求而來,這很庸俗,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這是一段故事,在《雜寶藏經》中。就是要警愓我們,雖然修行,就不要有分別心。要如何教導她去除驕慢心,要不然,一旦當了皇后,有驕慢的心,對國民不是福。所以雖然她已經當皇后了,這位和尚還是要教育她,不可以有驕慢心。修行就是修在這裡,有形的物資欠缺是貧,無形的信心才是真正成就大事,最尊貴的,所以我們不要失去了信心,也不要為了外面的物資,這樣發出了讓我們心志,有的時候就患失,沒有的時候患得,不要有這樣的心態。

  所以,修行者若是守在小法不樂大,只是以為:我修行,我所要求的就是了脫生死,有這種了脫生死,為自己,很現實而求,這樣,如那位貧窮志劣的人一樣,只是為自己的解脫,就不圖強,不願意。我們還有力氣,哪怕像那女孩身上剩兩枚錢,她也願意去付出,何況我們有無限的潛能,不是只為自己的解脫,我們要去付出。「志劣不圖強」,自己受限。所以「缺少信心謀大事」。我們若是自己設限於,只要了脫生死而已,這樣我們就沒有更大的信心投入人群,就不想再謀大事,守在我們本位,這樣就很可惜了。所以「甘守小法不樂大」。只要我們心念一轉,實無難。其實,我們學佛,行大乘法,其實是不困難,只要我們心念一轉,發大心、立大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念心發起來,其實不困難。日子一樣過,生活也是這樣過,只是我們走入人群,我們用力量去幫助他們,有力量去幫助他欠缺的力氣,就如前面說那位貧窮的人(須賴),他沒有錢,但他有力氣去幫助人。同樣的道理,所以入人群度眾生並不困難。前面的文,我們來看前面經文:

經文:「長者是時,在師子座,遙見其子,默而識之,即敕使者,追捉將來。」

  前面就是那位長者已經看見了,看到兒子,開始就希望趕緊讓兒子入門來,這是父親看到失落的兒子,已經看到了,發現到了,心就很急,趕緊叫人將兒子帶回來。太過急切,所以,派人趕快要去追他,卻是這位貧窮子….

經文:「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這段文,窮子就已經要離開了,後面有人很急,就這樣追來了,什麼話都沒說,就這樣追來了。這窮子聽到後面有人追,就跑得更快,後面的人追得就更急。所以他被人捉到時,「迷悶躄地」,整個人很害怕,驚嚇過度,雙腳都軟了,無法再向前走,整個人都癱軟下去。所以「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這個人抓到我,我必定會沒命,我還求什麼衣食呢?我怎麼來到這地方?在那地方受驚,所以喚,在那裡驚叫,腳跑不動,整個癱軟下去,迷悶就灘下去了。

經文簡釋:
「即敕使者,追捉將來」;父敕使者,追捉子驚喚,父念子心切,忽然一見,即急教人追。


  就就是表示「父勅使者,追捉子驚(喚)」,驚就會喊。這是表示父親在思念他的孩子,突然間看到孩子的身影在外面,那種的歡喜,那種的激動,怕兒子又跑掉不見了,才會叫人「趕快把那個人叫回來。」去追人的人也不知道,到底長著所要的是什麼人?趕緊抓得到就好,所以也很急。所以表達出了「父念子心切,忽然一見,即急教人追」。就是太急了,所以很快叫人去追他,也沒說一個因由,說「那位是我的誰」。所以要追的人也不知道,就只知趕緊去將他追回來。

經文簡釋:
「窮子驚喚」;由追意急,窮子無所措手,故稱怨驚,喚迷悶躄地,惶怖無措,驚懼不已,故悶絕於地。


  所以「窮子驚喚」。後面追的人很急,所以窮子,貧窮子無所措手。「到底我是要怎麼辦呢?」自己整個都傻住了,不知要怎麼辦。「人家這樣抓著我,我到底犯什麼罪呢?我被抓去,到底會變成怎樣?」所以「無所措手,故稱怨驚喚」,一直在那地方喊:「我又沒犯罪,我又沒有對你怎樣,我又沒偷你的東西,我又沒犯你們等等,你為什麼…」在那兒大呼小叫。這樣就「迷悶躄地」,腳就癱軟了,就這樣昏倒了。「惶怖無措,驚懼不已」,這表達孩子很害怕,所以「悶絕於地」,整個人都喘不過氣,手腳都軟了,就癱軟昏過去了。這就是窮子沒有力,抓的人也很急。

*雖預華嚴法會,如聾如盲,謬於事理,聞大無益,云迷悶無知,退大不修,卻住生死,如人躄地不起。

  所以,「雖預華嚴法會,如聾如盲,謬於事理,聞大無益」。這就是表示我們凡夫,哪怕如佛陀初覺時,他的心地就是與宇宙乾坤合而為一,那個時間,華嚴海會,天人、諸方菩薩、諸佛現前,滿滿在虛空法界中。那種的心靈境界,寂靜的境界,所有的大覺,那種宇宙天體萬物合而為一,這種華嚴法會中。釋迦佛開始,這是在諸佛菩薩前,海會上,這樣開始表達出他覺悟的心,法,覺悟,初覺的法,在那麼多的菩薩,他方諸佛現前來證明,說出了這種心靈初覺,與天地宇宙合一。這種法會開始時,也有很多天人在那兒聽。但是聽不懂,就像「鴨子聽雷」一樣,這種就如聾如盲,好像沒聽到,聽不懂;好像眼睛看不到,佛覺悟法身的莊嚴。

  佛初覺那一念心靈境界的說法,他們都聽不懂,天人都聽不懂。這是譬喻我們凡夫在人間,儘管佛陀內心的心靈境界,永遠都是在法華會中,那樣的與初覺的心境都是一樣,這樣的心境,面對著芸芸凡夫眾生,就要隨順凡夫的根機來說教。但是凡夫總是要從小教一直循循善誘。佛陀他的心境,無人有辦法了解,無人能體會到佛心本懷。雖然佛陀為眾生觀緣施教,看根機、看因緣,機緣也應該成熟了,說法經過四十多年了,這四十多年,在人間的世壽也將盡了,這與人間的緣也差不多盡了,此時不說也不行了。所以現在開啟了法華會,從初覺的心境,在凡夫的境界完全要展露出來。所以凡夫小乘,他雖然聽法已久了,佛陀慢慢要接引回歸到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與天體宇宙來合一,這好像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雖然這些弟子好像參加在華嚴法會中,就是佛陀心靈的境界,雖然有參加在佛陀心靈法會中,但還是「如聾如盲」,還無法很貼切了解。

  智慧第一如舍利佛,他也還是不了解,也還是要經過了一番的對答,一番的解釋。舍利佛開始說,「我知道了,我要發願。」佛陀開始為他授記,再接下來,須菩提、摩訶迦葉、迦旃延、目犍連等等,開始恍然,了解,了解這件事情,原來人人本具佛性。要不然同樣在這個法會中,卻是對事理,佛陀就要說很多事,人間事,要譬喻很多來會合理。所以這個事理,人間所看見的苦難等等,佛陀所說的法,如何能解開無明煩惱,回歸真如清淨本性,不論用什麼方法,大家多多少少,多多少少聽,聽了之後,「我知道了」,很快就少掉了。有漏心,法都是聽來就漏掉了;或者是聽了,「謬於事理」,就是錯會意,無法很貼切,很透徹清楚了解,所以錯會了意,這叫做「謬於事理」,如沒有聽到,好像沒看到一樣。

  這是迦葉尊者這樣在描述,說他與佛陀共於一地,明明就如在華嚴會上,明明就接近於佛陀至親的道場,最親近,為什麼就是「如聾如盲」呢?佛陀所說的法,無法這麼貼切印證於內心呢?所以「謬於事理,聞大無益」,即使聞大法,也是沒有接受於自己的內心,這是迦葉尊者這樣譬喻,「迷悶無知」,就是這樣迷了,迷掉了,人家講話也聽不懂,整個都聽不懂。所以「退大不修」,因為聽不懂,無法理解,這種發大心的願就退掉了,不如自己斷生死,所以他就「卻住生死」,就是要如何能斷生死。所以因為這樣,人躄地,腳就軟了,不想再向前走了,我就到這裡就好,不想再向前走了。

經文簡釋:
「是人執我」;使者執之急,牽制之強非是雇人作工之情,乃欲殺我之狀。


  所以「是人執我」,使者,這是表示使者,長者拜託他去將人找回來,這叫「使者」。「執之急」,抓得很快;而且「牽制之強」,將他抓得很緊,所以「非是雇人作工之情」,不是要邀我一起去工作的人,是將我抓得這麼緊,我一定是犯了什麼罪,不是來邀我去工作的人。這就是很怕,所以,「乃欲殺我之狀」,這麼狠,好像要把我抓去殺一樣。這是錯謬、誤會,前面說「錯謬事理」。這個大乘法他都無法接受,所以是錯謬,覺得這個大法對我來說,衝擊很大,他不希望這樣。

經文簡釋:
「必當見殺」;喻本無志願,未有希求,卻被逼修大行,無異與死不殊。


 「必當見殺」,譬喻「本無志願,未有希求,卻被逼修大行」,我本來就不想要這樣,修這種大乘法,我沒有志願,我只想要斷生死就好,我不希望修什麼大乘法,我就是這樣就好了。所以「無異與死不殊」。你強迫我去做這些工作,我就不想去,我就沒有要入人群,你硬要叫我入人群,不如我死了算了,我就沒有要做,我願意死,我就不願意做。像這樣,這麼堅切守在小乘。「我就不喜歡去做,你是要叫我去死嗎?」我們普通人都這樣說,「我就不要,你怎麼要一直叫我呢?」

經文簡釋:
「何用衣食,使我至此」;豈是有能衣食與我者,使我如此,何用乎。
*何用衣食,言但求小法,何用大乘衣食逼我修行呢?

   所以「何用衣食,使我至此」。既然不是我要的,硬是要我去,這實在是,我不要。所以我這樣,還在這裡,還要求什麼呢?我就不希望在這個地方求,我寧願去貧窮的地方,安然自在,不必讓人管,隨我這樣的生活。這是志意下劣的人,真的是不堪耐勞,不堪動筋骨的人,這種視之畏途。看到這樣打拚努力的,他很害怕,他就不希望去打拚,不希望去努力,他只是覺得這種勞作的工作沒希望,所以他不願意。

  所以「何用衣食,使我至此」。「豈是有能衣食與我者,使我如此何用(乎)」,這不是真正我要求衣食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只是強迫我做而已,我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所以我不希望住在這裡。「何用衣食」,就是在這個地方被人逼迫,這樣我也不要。所以「言但求小法,何用大乘衣食」。我就是(修)小法就好了,我何必入人群中去呢?我不必(修)大乘來莊嚴我,我就在這個小乘法就好了,不要逼我。「逼我修行」,何必這樣逼我要修大乘法呢?我就是要這樣就好了。

  佛陀真正無奈,學佛,我們要自己自願,被人強迫,實在是很辛苦。不過佛陀不忍心,難得因緣成熟,不知道經過幾生世才能成佛,那是無始劫以來一直一直修行,與娑婆世界眾生有緣,因緣成熟,現相在人間。既然現相人間,又有緣來跟隨在佛的身邊,佛陀當然就是希望這麼多的弟子,共同如一子一樣,盼望這個孩子是我唯一的孩子,每一個都是唯一的孩子。用這種心情,希望人人都能認清楚大乘法,希望人人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度眾生,同時要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大家要打開心胸,好好接受大乘法,好好地在人群中結眾生好緣,這樣在人群中更能懂得更多的法。這就是佛陀用心教育,卻是我們都無法體會佛陀的心態,以為佛在強迫我們非要投入人群不可。

  是啊,他期待,不是強迫,他是期待,期待我們人人在人群中,一來能造福,二來能成長智慧,福慧雙具,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在人群中斷煩惱,這樣才能不畏生死,能夠在生死中逍遙自在,來去自如,乘如是法而來人間,人人都是現成的如來。所以我們要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補充資料】
《雜寶藏經》卷第四(四一)貧女以兩錢布施即獲報緣

  昔晝闇山中,多諸賢聖隱居眾僧。諸方國土,聞彼山名,供養者眾。有一長者,將諸眷屬,往送供養。有一貧窮乞索女人,作是念言:「今諸長者,送供詣山,必欲作會,我當往乞。」便向山中。既到山已,見向長者,設種種饌,供養眾僧,私自思惟:「彼人先世修福,今日富貴,今復重作功德將勝;我先世不作,今世貧苦,今若不作,未來轉劇。」思惟此已,啼哭不樂,又自念言:「我曾糞中,拾得兩錢,恒常寶惜,以俟乞索不如意時,當貿飲食用自存活。今當持以布施眾僧,分一二日不得飲食,終不能死。」伺僧食訖,捉此兩錢即便布施。彼山僧法,人有施者,維那僧前立為呪願。當於爾時,上座不聽維那呪願,自為呪願。諸下坐等,深生慊心,而作此念:「得彼乞女兩枚小錢,上座自輕,為其呪願,如常見錢,何以不爾?」上座尋時,留半分食,與此女人。諸人見上座多與,人人多與。此女時得重擔飲食,極大歡喜:「我適布施,今以得報。」即擔飲食還出山去,到一樹下,眠臥止息。

  會值王大夫人亡來七日,王遣使者,按行國界,誰有福德?應為夫人。相師占言此黃雲蓋下,必有賢人。即共相將,至彼樹下。見彼女人,顏色潤澤,有福德相,樹為曲蔭,光影不移,相師言:「此女人福德,堪為夫人。」即以香湯沐浴,與夫人衣服,不大不小與身相稱,千乘萬騎,左右導從,將來至宮。王見歡喜,心生敬重,如是數時,私自念言:「我所以得是富福緣,以施錢故。今彼眾僧,便為於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斯賤,王見拔擢,得為人次,聽我報彼眾僧之恩。」王言:「隨意。」夫人即時,車載飲食及以珍寶,往到彼山施僧食訖,以寶布施。上座不起,遣維那呪願,不自呪願。王夫人言:「我昔兩錢,為我呪願;今車載珍寶,不為我呪願?」諸年少比丘,皆慊上坐,先貧女人,以兩錢布施,為其呪願,今王夫人,車載珍寶,不為呪願,為老耄耶?

  爾時上座,即為王夫人,演說正法語言:「夫人!心念慊我:『先以兩錢施時,為我呪願,今車載珍寶,不為呪願。』我佛法中,不貴珍寶,唯貴善心。夫人!先施兩錢之時,善心極勝,後施珍寶,吾我貢高,是以我今不與呪願。年少道人!亦莫慊我,汝當深解出家之心。」諸年少道人,各自慚愧,皆得須陀洹道。王夫人聽法,慚愧歡喜,亦得須陀洹道。聽法已訖,作禮而去。」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1/2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1/25晨語簡記   2014/11/25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1月 26, 2014 9:18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星期二)

 

貧窮志弱不圖強,
缺少信心謀大事,
甘守小法不樂大,
心念一轉實無難。

 

上人的偈文點出了守小乘人的原因與解藥,原因是志氣弱,沒有發大心立大願。另一個原因是沒信心,缺乏謀大是信心與勇氣。

解藥是心念一轉就不難,或是學習以二錢布施的貧女,她的虔誠一念心。

 

 大家疑問了,和尚就說:「最重要是一念心啊,當那位乞兒來的時候,是盡她的心力,她身上所有的一切,無所求這樣的付出,是那念清淨心;現在皇后來了,她是一個慢心,這種驕慢,顯出她得到富貴,這種驕慢的心。所以,最富最貴就是那一念清淨的意志。」就這樣,大家了解了,原來最寶貴是一念心,不是外面有這麼多的物資。修行,一定要用平等心去對待,清淨心對修行人來說,是最尊貴的,有求而來,這很庸俗,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這是一段故事,在《雜寶藏經》中。就是要警愓我們,雖然修行,就不要有分別心。要如何教導她去除驕慢心,要不然,一旦當了皇后,有驕慢的心,對國民不是福。所以雖然她已經當皇后了,這位和尚還是要教育她,不可以有驕慢心。修行就是修在這裡,有形的物資欠缺是貧,無形的信心才是真正成就大事,最尊貴的,所以我們不要失去了信心,也不要為了外面的物資,這樣發出了讓我們心志,有的時候就患失,沒有的時候患得,不要有這樣的心態。

  所以,修行者若是守在小法不樂大,只是以為:我修行,我所要求的就是了脫生死,有這種了脫生死,為自己,很現實而求,這樣,如那位貧窮志劣的人一樣,只是為自己的解脫,就不圖強,不願意。我們還有力氣,哪怕像那女孩身上剩兩枚錢,她也願意去付出,何況我們有無限的潛能,不是只為自己的解脫,我們要去付出。「志劣不圖強」,自己受限。所以「缺少信心謀大事」。我們若是自己設限於,只要了脫生死而已,這樣我們就沒有更大的信心投入人群,就不想再謀大事,守在我們本位,這樣就很可惜了。所以「甘守小法不樂大」。只要我們心念一轉,實無難。其實,我們學佛,行大乘法,其實是不困難,只要我們心念一轉,發大心、立大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念心發起來,其實不困難。日子一樣過,生活也是這樣過,只是我們走入人群,我們用力量去幫助他們,有力量去幫助他欠缺的力氣,就如前面說那位貧窮的人(須賴),他沒有錢,但他有力氣去幫助人。同樣的道理,所以入人群度眾生並不困難。前面的文,我們來看前面經文: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1/25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