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宿命智德善權方便
教化以漸解內外法
始終不搖堅定貫達
建立大志教以契合
我們瞭解嗎?「宿命智德善權方便」。宿命,我們還沒法理解宿命這名詞,我們常常聽到,也常了解到這是過去生。今生、未來生,過去的過去,到底誰知道呢?凡夫無法瞭解過去生是如何做,如何來,這對我們而言也是很渺茫。但是佛陀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們,我們人人過去都同樣是生命,但生命不一定是人類的生命,過去在六道,或者是五道四生中,無不都是生命,總而言之,是生命的過去。過去所累積,我們若能生生世世就是在人群,生在人類,有了因緣接觸善知識,我們就能不斷接受善的敎化,這要生生累積。這地方所說的宿命智德,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生生世世不管在任何一生命的輪迴道,佛陀都是為眾生,到那個生命輪迴道去。他不是帶業去,是發大心願去,接觸這些受業眾生,用心去教化,這樣不斷累積,長久,這宿命長久的,生生世世這樣在累積智慧慈悲,慈悲智慧在生命群中付出,所以累積來的就是智德,這個智德。
所以用善權方便,不只是在人道,在生命輪迴道。因為覺者他的宏願,任何眾生只要是因緣成熟,他就到那地方去,所以說累積的德無不通、無不達,所以都是很通達,任何一輪迴道,他都很瞭解。以教化,用善權來教化,每一道眾生的根機都不同。光說一個人道,大小根機要度化就很困難了,何況其它(道)?所以善權方便,用種種的方法這樣不斷累積。
「教化以漸」,對眾生要有耐心,就是不請之師,不忍眾生之苦,所以他是不請之師,到任何一地方,因緣成熟的地方,他就到那裡去,去教化,用種種方便。要有耐心。所以要「以漸」,用方便教法,用「漸教」,漸教就是慢慢來,隨他根機,用耐心這樣來陪伴,用耐心,隨他的根機來教化,讓它能解內外法。內法,就是讓我們瞭解生命。生命在五藴中,人人的生命,生下來,從嬰兒開始,他就有五蘊,有歡喜,有不歡喜時,歡喜時孩子手舞足蹈,這樣笑,純真的境界,那種的高興;不高興就哭,到底身體的感受是如何?不舒服,哭了。父母抱著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是肚子痛?是手腳痛?是那裡痛?不知道,總是有感受,孩子不舒服,他就用哭來表達,或者是肚子餓?或者是身體溼了?這從小時候,嬰兒,幼年的時代,就有情緒這種的感受。他也有眼根接觸,外面的境界歡喜,在爬時,就知道要要爬去他喜歡的地方去拿東西,會走時也是一樣,眼睛所看到,人的身體就向前去追逐,從小開始。所以這種與生俱來的感受,六根、六塵的感受,所以這五蘊,隨著年紀大了,開始慢慢社會的一切開始來誘引他,心就有了分別,就有了愛與不愛,愛的取不到就煩惱,不愛的相碰頭就怨恨,這種怨怒等等。這就是佛陀向我們解釋心理,我們人人的意識。這「五蘊」,這就是我們人生,如果不了解我們自己,我們的脾氣,我們的習氣,我們自己如果不瞭解,要怎麼瞭解外面呢?
所以「教化(以漸),解內外法」,對自己了解再成熟些,我們就要觀身不淨。我們自己的身心,色受想行,這都是關係我們的心,我們的體內是不淨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們的煩惱就很多;意識煩惱多,身體是不乾淨物。常常我們所在看的,外面的境界看別人,就是自己想想自己身體,也一樣是不淨,所以佛陀教我們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種內在的法,我們要時時反觀自性,到底佛的教化,我們有入心嗎?我們對我自己瞭解嗎?我們對心靈的習氣、煩惱、無明有減少嗎?何況我們的身體,有身體力行嗎?雖然身體是不淨身,但是我們要利用還健康的身體,把握時間,有付出才有入的利益。所以我們應該要用心,要好好將內外法,我們要很清楚。
「始終不搖堅定貫達」,我們既然發心學佛了,現在我們向著佛道,一定要很堅定的心,始終不搖動我們的堅定。而且,法,我們要真實接受,入心來,舉一以三隅反。跟你說這個角是這樣做,這樣彎,應該第二個角,我們就要知道是這樣做、這樣彎,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聽到的法,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常常說,修行要注意的是我們的習氣,習氣,若能夠不要常常執著我自己。我明明今天教的是一個方,四四方方的形,我應該要照四方的形來修,方方正正這樣修,我們不要執著「我偏要將角讓它突出,這個角,我要更尖一點」,若是這樣,尖角就會去刺到人。過去在希望工程的時候,因為九二一,若到中部就去看工程中學校在建造,我最喜歡走去的地方就是柱子旁,到柱子邊就不由自主伸手去摸柱子,這個柱子四四方方,去摸摸它,平不平?摸摸那個角.會不會太尖?會不會太利?若有較尖了些,就會說:「這個角是不是稍微磨圓一點?角這樣,會割到人喔!這是那時候,那一年在做工程時,牆壁要摸,有沒有磨平?石子有洗乾淨嗎?這個角有沒有修得雖然有角,但是不能尖,才不會去擦傷人等等。這就是要用心去細思,雖然是四四方方,我們也要(讓)角不要去挫傷人,這才是真正的圓滿。
所以說,好好用心啊!堅定的心,常常要提醒我們既發心,我們就要用心受持,受持的方方正正,如不會去傷到別人的角,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所以我們要堅定貫徹,什麼樣的法都是有他內涵的道理,圓有圓的方法,四方形,方方正正有方正的方法,所以這些道理,不管是圓或是方,都有它貫達的道理,我們都要通達。我們若有智慧入人群中去看一切,沒有道理不通達的,所以學佛要用心。有走到那個地方去,我們才有法度,我們的心去契合那境界,而我們的心要有智慧,那個智德,我們一定要磨練到你到了什麼的境界,我們的心就能夠與它契合。
就像說南非,在非洲這群弟子,那一群菩薩真的讓人很感動,在一個月前,他們又去開拓一個非洲新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應該要說他們聽法真的是法法入心,身體力行。在去年,大家回來開會的時候,我說到南非,那個時候我就說:「現在南非不只是在本土佈善種子,已經跨國出去了,已經從南非一直跨國,非洲已經有六個國家了」,我這樣說,潘居士光是聽到,眼睛睜大一下,一笑就過去了。會都開完了,結束了,下來在座談的時候,他說:師父,我們現在是五個國家,你說我們要做六個國家,我們現在就要再去找第六個國家。我說:真的是五個國家嗎?不是六個國家嗎?怎會是五個國家?他說,對呀!是五個,不過師父您說六個,所以我要趕緊再去添一個下去。我說:「不要這麼辛苦了,五個國家就已經很辛苦了,怎還要這樣?不用了,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緣如果成熟自然就來了。若來的時候,我們不要拒絕,還沒有的時候,我們不要勉強。我就是這樣跟他說。但是,他覺得說,師父既然說出來了,這個因緣就要去找,去找因緣。
「這就是師父說了,我們就要去找因緣。」果然這個因緣讓他找到了,離德本差不多有一千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做波札那這個國家,當然每一個國家都有貧窮的地方,這個國家算來,照他原來說,這裡的人也是很善良,只是部份小部落的地方比較動亂,不過,貧窮的人還是很貧窮。有了這個因緣,在一千多公里遠的波札那,潘居士就因這樣的因緣,那個地方原來有十幾位的台商,在那個地方在做成衣等,反正各行業都有,有十多位台灣人在那裡做生意,因為這個因緣牽,所以在上個月他們開始因緣接好,向這個國家約好時間就去了。十五個人開一台車,其中有八位是我們華人,有五位是當地的菩薩,慮度、慈蒂她們好幾位,當地祖魯族的菩薩,開始,那台車就由賴索托的美娟開著那麼大台的車往前走(美娟師姊由賴索托開車到約堡與大家會合,13 人的跨國團隊由連炳華師兄承擔駕駛),一千多公里的路,第一站到的地方,本來他們說,走到過邊界的時候,他們這次過邊界覺得很順利,在那個地方又很歡喜,跟那個顧邊界的人很有緣,還照一張團員大合照,那個地方歡歡喜喜過邊界。(過了)沒多遠的地方,忽然間下雨,不是雨,是冰雹,是很大的冰雹,在車上乒乒砰砰,一直落下來,趕緊車開到樹下,稍微休息一下,才知道,當地人就說,這個地方已經很久都乾旱了,這個時候看到一點雨水,多數都是冰雹,盼望地上會濕,盼望雨水會下,今天這台車到來,帶著雨水跟冰雹來了,大家也很歡喜,希望能帶來這片土地滋潤。
冰雹下過之後,車子就再往前走,將要到首都城門時,已經這臺商(林義正)的一個媳婦,她在那個地方等候很久了,要來帶路了,所以很順利到達林義正居士的家裡,他就安排他們到一間舊家,讓他們住。雖然是舊房子也很舒服,在那個地方安單。他們很精進,一天開千多里的路,能夠到那個地方,先與當地台商十幾個人,十多個家庭,在那個地方相見歡,他們就跟他們介紹慈濟,希望慈濟能夠進來這個國家,大家互相支援,腳踏這片地、頭頂這片天,可以為當地付出。大家很歡喜。那天晚上(佷晚才)休息,隔天天亮三點多起床,打理自己、身體等等,周圍的環境,同樣五點多,開始薰法香。在那個地方做筆記,有英文比較好的慮度,他的英文比較好,就一直抄,等到薰法結束,他就把筆記抄下來,師父講的話,就翻成祖魯族語言,讓這些同伴,不會聽台語或者是國語,不會看英文的,他就這樣翻譯過來,與當地人分享。這是從這樣開始,展開了去探勘當地的情形。
當然過程很多感動人的事情。我們要說的就是他們這群人間菩薩,真的是不惜辛苦,一千多公里道路,他們這樣開車,過邊界雖然很順利,其實一千多公里的車到底要開多久?那裡的路又不好,可以開多久?應該是很長的時間,到達已晚了,還要跟當地的人吃個晚餐,與大家分享,介紹慈濟,這樣又要到多晚了呢?不知道幾點才睡。但是早上時候,他們的日誌是寫早上三點多起來,整理自己整齊,然後打理一切,五點多開始薰法香
早上起床,還沒有五點之前,打理自己,還做筆記,做昨天過程的筆記,之後就開始薰法香,薰法香完後,還是由慮度,從英文來翻成祖魯語,解釋給大家聽。其實她也聽不懂我說的話,就是靠英文翻譯,不是我現在所說的,要經過翻譯錄下來的,這樣再向大家解釋,是昨天說過的話,今天她就可以向大家解釋、翻譯。看,這樣福慧平行,這叫做智德,慈悲、智慧的德行。一方面做救濟,一方面還是在精進,他們到那個地方,相信也會教規矩等等,這是他們到每一個國家,都是把台灣學的,慈濟人的行儀,他們一定會在那個地方教,所以,五六天時間,這樣的過程,當然故事很多,這就是說建立大志,始終不搖、解內外法。這種堅定,始終不搖,堅定貫達,這就是他們的心態。
在修行的過程,又要做慈善,去救濟人,也要將法傳到每一個國家去,自己很用功,這種堅定貫達,建立大志,教以契合,這樣一邊教,一邊契合法,所以,雖然台語聽不懂,但是英文他們看得懂,瞭解的道理,所學的一切都是這樣貼切,這真的是人間菩薩。而他們的宿命就是生在那個地方,依、正二報,在那個地方,應該是因使命而來,所以生在那地方。看,學佛,總是要順因緣、要明是非,道理要入心,要如何與時應用,這是很重要,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窮子驚喚,迷悶躄地,是人執我,必當見殺,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這是前面的文,那位窮子在門外,看到裡面這麼莊嚴,他害怕,轉頭就走,裡面的長者看到了,那個應該是我孩子,趕緊把這個人追回來啊!但是追的人很急、走的人也很快,在那個地方,硬要把他抓回來,所以他害怕,怕到手腳軟,大聲喊叫,但是抓的人很強硬,所以就昏倒了,他害怕的是,這些人把我抓去,會傷害我的命,要我的命。所以何用衣食,既然會沒命,何必需要衣食?所以他很害怕,他很不希望在那個地方。接下這段文:
經文:「長者知子,愚癡狹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經文簡釋:
「長者知子,愚癡狹劣」;表明喚子不得,暫放得喜,愚癡即惑重,狹劣即器小。
長者在門裡看到,使者在抓這個孩子,這孩子這麼大聲喊叫,這樣地掙扎,又己手腳癱軟了,人昏到了,長者知道這孩子意志還很微弱,是愚癡,很狹劣,這可能還要再用一段時間教育,先把他帶回來,再慢慢教育,這是表明「喚子不得,暫放得喜」。就如在火宅一樣,長者也是在外面用聲音一直叫,趕緊出來!趕緊出來!但是這些孩子還是迷在裡面,不知道周圍的危險,火開始燒了,這房子已經很不安全了,但是這群孩子還是在裡面迷啊,這是火宅的譬喻。
但是在這個地方,反過來是長者在裡面,孩子流浪在外面,好不容易看見孩子的身影,開始要趕緊追,叫人趕緊追回來,很用心,用心也很急,這是表示長者,不管孩子在裡面,還是外面,裡面的地方不安全,因為那間房子已經老舊了,那間房子周圍,不管是樑、柱等等,都已經腐敗了,這表示人間,已經是五濁惡世很危險的時候,佛陀他趕緊要來教導眾生,開示,希望眾生可以悟入。但是在外面一直喊,孩子叫不出來,只好用方便法。用三車,大牛之車,到最後讓大家歡喜得到大乘,這輛大台的車,乘著這台車到安全的地方,這是在前面<譬喻品>。現在的<信解品>就是反過來,這個孩子小時候就脫離了家庭,在外面流浪,這是譬喻佛陀從我們的過去,我們的人生,到底經歷了多少生,在五道四生中,在五道受盡了苦難折磨,在五道受盡了多少塵沙無明煩惱,不斷合成很多的業力。
佛陀要從我們那些塵沙無明煩惱,把我們好好去除,所以他要從方便法,這樣一一來接近眾生。他表達他的心意,就像一個孩子,不是只有一個孩子,大地一切的生物,無不都是在他的心中,每一個都是羅睺羅,像他自己的獨子一樣。這種心包太虛,包括了天下一切眾生,這念心,設種種法,不斷來教化。所以不斷地呼喚,表明「喚子不得,暫放得喜」。暫時將放鬆一點,既然無法一下讓他知道這個地方是你的家,現在還沒辦法讓孩子不相信,「這樣莊嚴的家庭,怎麼會是我的家呢?」已經沒有記憶了,小時候就離開了,沒有那些記憶了。所以現在要重新來,先帶他回來,讓他先慢慢在外面做一些較粗重的工作,父親要脫下莊嚴的珍寶,換上粗鄙的服裝,走入人群,去接近貧窮子,用愛去膚慰他,用心去接近他、教導他,讓貧窮子隨著他的心志,在那個環境慢慢適應。這位長者化成與他接近的同事,所以同事度,在那個地方同做同修,慢慢來鼓勵他,讓他瞭解,瞭解「除了做這樣的工作,得到這樣的生活,工資是這樣,其實你可以更精進,可以工作更輕鬆,所得更多。」慢慢讓他知道,我們能做到與人在一起,然後能帶人,然後再升等,再來,能進入房子裡。房內所有裝潢,所有寶物,甚至將他栽培到掌管倉庫,甚至倉庫的門打開,裡面有這麼多的寶物,這樣「漸次」,就是慢慢的來,「次第」慢慢地接引,讓他瞭解內外豐富的物資。
就如佛陀在教育我們,讓我們先知道「苦」,然後瞭解了真的是苦,「為什麼會這麼苦?」佛陀就開始跟我們解釋,就是因為「集」了種種的因緣,光是要說因緣,就要說過去的過去,得到現在人與人之間生活的境界,要說很多,「這樣我瞭解了,人、事、物我清楚了,這樣我很害怕,今生這樣做,我來生?我就是過去生這樣做,所以我現在是這樣,而我這輩子要如何為來生?」佛陀還會再教他,教他「一切業隨身」,這就是人生因緣果報,因果循環在六道中。唯有,唯有,你若要脫離六道,你就要斷什麼樣的煩惱,從「分段生死」、「變異生死」,你斷什麼樣的煩惱,你就能斷「分段生死」,還斷什麼樣的無明惑,你就可以斷除「變異生死」。其中包含著無不都是我們內心的乾坤,我們的內心,心理等等,漸漸很仔細,從外面的粗相一直解釋到我們的內心,非常的細微,讓我們能夠了解。聲聞、緣覺,他們只是瞭解粗相,知道六道輪迴、因緣果報,他們還無法瞭解到塵沙惑,那個內心微細的生死觀,還沒有很透徹。所以暫時這樣慢慢讓他瞭解,所以「喚子不得,暫放得喜」,讓他輕鬆一點。愚癡即是惑重,因為愚癡,所以「愚癡狹劣」,就是因為惑,塵沙惑還是很重,雖然煩惱斷了,無明瞭解了,不過塵沙惑還是很重,所以叫做「愚癡」。「狹劣」,很窄,心量還很窄小,只想獨善其身而已。
經文簡釋:
「不信我言,不信是父」;父知其子,志意狹劣等,雖親生父子,一旦離久,而不相知若此。
所以「不信我言,不信是父」,這時候要跟他說,「我是你真正的父親」,還沒有辦法,所以就認他,說「你好像是我的孩子。」用認的,不敢說「你是我親生的。」這前面文說過了。所以「父知其子,志意狹劣」等等,全都很瞭解了,「雖親生父子,一旦離久,而不相知若此。」就是這樣的陌生,好像離開那麼久了,父親還記得孩兒子、瞭解他的兒子;兒子離開父親這麼久了,還很生疏,雖然認做義子,但還是有一段距離,所以還無法體會,父親(義父)原來是親生我的父親,這種信任度還沒有建立,他的心還是很狹劣,還是很狹窄。佛陀已經開始讓他斷了無明,還他斷了煩惱,只是大家盼望「我不要再來六道輪迴了。」這是粗相,這叫做「分段生死」。「不要再來分段生死了,這樣一段一段的生死,萬一我還有一個迷來時,我不是又墮落嗎?」所以大家就停在那個地方,塵沙惑還沒有斷,應該我們要入人群,要鍛鍊到讓人人訓練我們,訓練得我們心不會受凡夫誘惑過去,堅定我們的心,外境很複雜,我們的心還是很清靜,一心堅定,這就是「始終不搖堅定貫達」。這個心還沒有到達,因為我們還有塵沙惑在,所以容易受搖動;我們還沒有建立大志,所以無法與法契合。
看看在南非,他們那樣的精進,很辛苦,但是他們樂在其中,不會受到環境影響,因辛苦他就停下來,這就是在行菩薩道。各位,我們已經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要很知足,佛法能夠直接聽進去,人群中,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在人群中,讓我們的心能夠平靜,這種環境,我們要好好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