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佛遺教經16-自勉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
發表主題: 佛遺教經16-自勉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周日 12月 07, 2014 8:06 am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6-自勉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0:57 am

佛遺教經—自勉
作者 慈濟基金會

【第十六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紙本書:254頁~261頁、電子書:130頁~133頁
自勉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捨諸放逸,勤而行之。
貳、常當自勉,勿令有悔。
參、導人善道,聞之奉行。
肆、師徒之間。
伍、聞思修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6-自勉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0:59 am

壹、捨諸放逸,勤而行之。

「精進」——「不雜名精」,也就是專的意思;「無間名進」,沒有間斷稱為「進」,所以精進就是接連不斷的進步。

《三十七道品講義(下) ─證嚴上人講述》p.234—「謂修諸道法之時,善能覺了,不行無益苦行,而於真正法中,常能用心專一,無有間歇。」這幾具話看起來非常簡單,就是說:我們的心若能專一無雜念,力行正道而不間斷,即稱為精進覺分。現在的人想修行到心思專一無雜念,實在非常困難,為什麼呢?因為追求的欲念太多了,患得患失的心理也太強烈,所以心神自然不能專精。

《四十二章經─證嚴上人講述》第三十八章-生即有滅(p.220)—佛警惕世人,生命是很無常的,只在一呼、一吸之間而已!有呼吸時,是有生命的人;如果一口氣出不來,生命便結束了。 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愛惜生命;要運用有限的生命,做應該的事、行當行的路。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54~257—我們應好好把握時間,有好的因緣就要趕快發揮生命的功能;佛陀一直教育我們要捨離放逸之心,不可浪費時間,所謂「放逸」就是不愛惜時間。我們應好好把握時間,有好的因緣就要趕快發揮生命的功能;佛陀一直教育我們要捨離放逸之心,不可浪費時間,所謂「放逸」就是不愛惜時間。貪玩就像把心門打開,任憑放蕩的心賊偷盡了良知的寶藏一樣。
多一分放逸,就減少一分精進,所以應一心精進,遠離放逸!

每逢靜思精舍初一、十五的早課,繞佛拜願結束之後,上人都會上殿給予眾人簡短的期勉,每當此時,上人最常叮嚀大家的就是「當勤精進,慎勿放逸。」,並舉《普賢菩薩警策文》警惕眾人。

《人生經濟學—證嚴上人講述》p.41—《普賢菩薩警策文》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跟著每一天的消逝而減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過了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這就好比魚跟水,魚靠著水生活;水消耗掉,魚是最痛苦、掙扎的。到最後,牠的生命也會隨著水的消失而結束。

印度習俗〈哭新年〉—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

事業與志業—人生無常應惜時
《慈濟道侶》308 期—我們無法確定自己能擁有多長的壽命,因此做好事必須及時,有心修行也要選擇正確的宗教信仰,更不必等到責任完了才實行。須知正信的宗教並不影響人生的事業,反而會幫助我們協調整合入世、出世的事業與志業。

正信的宗教皆是為大愛的目標而努力
一位加拿大慈青因為自己身為天主教徒,對於參與佛教活動感到衝突、不安。上人慈示:「宗教不需執著於形式。各種正信的宗教都有個共同特點──付出愛心,為人群服務。慈濟正是集合社會大愛的團體,參與的有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各宗教人士,大家都是為付出大愛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慈濟月刊》333期—林先生從事藥品事業,擬邀集同業發心回饋社會。上人言:「能以身作則,在發展事業的同時不忘造褔人群,這就是菩薩的行為。善念的啟蒙是最重要的,希望能在人人心中播下善的種子。」

《慈濟月刊》257期—慈濟委員聯誼會中的講話
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
佛所說的教法都是利益眾生的,這可以說是最究竟的佛法,也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啟發眾生向好的路去走,苦難的眾生因有這些好人做好事,才能得到溫暖的生存,這就是利益。

慈濟的志業是繼承佛陀的教育,慈濟的「教富濟貧」,正是利益眾生的工作,貧困的人所需要的是物質上的幫助,而我們去啟發富有的人,把他們的愛心輸送給貧困的人。這對貧困的人家有紓困的利益;對富有的人士而言,更有開發智慧、豐富心靈的益處。

《慈濟月刊》—507期(《衲履足跡》2009年1月17日)—「教富濟貧‧濟貧教富」感恩能付出
富裕者有錢、有力量,可以引導他們用世間財來幫助苦難人;為人間福祉付出,也是為自己造福,這是『教富濟貧』。

《慈濟月刊》—570期《衲履足跡》2014年4月14~15日—慈濟人過去『教富濟貧』,現在更要『濟貧教富』─不只接引富有者濟助貧苦人,也要給予貧困人心靈財富,成為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6-自勉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00 am

貳、常當自勉,勿令有悔。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59~260—何時何地才能修行呢?佛陀說:「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不論是走在山間小路,或是池塘邊、樹下,或是處在閒靜的地方,都要切記所受的教法,不可忘失。即使在人多的地方,只要能體會、受用佛陀的教法,任何時間、地點都能修行,念佛能念到己心即佛心,這也是「不忘失」正念。

《中庸》第八章—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因為他好學,能不斷自我改善,而且儘管家境困窘,生活匱乏,卻安然樂生,心境愉悅,他的人生貌似貧寒潦倒,實則隨遇而安,平和喜樂。──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思是顏回聽了孔夫子的善法,都能必恭必敬、堅持的抱守去落實、實踐,不敢有所忘失、懈怠。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60—有些人告訴我:「師父,我很想學佛,但是識字不多,要學念經實在很難啊!」其實,佛陀並不是教我們把他所說的教法當成文字經典,只用嘴巴唸誦,而是要把它拿來實行。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講經就是在講道,他指引一條路讓我們走,所以應當「勤而行之」,如此才是真正地學佛、實行佛的教法。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60—「無為空死,後致有悔」。佛陀要我們及時把握時間行善,否則往往會後悔莫及。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6-自勉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01 am

參、導人善道,聞之奉行。

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60—佛陀常把自己比喻為醫生,醫生診斷出患者的病,也指導患者該吃什麼藥,至於病人要不要吃藥,那並不是醫生的過失。意思是:佛陀指導大家如何免除苦患,得到快樂自在,至於聽與不聽、行與不行,一切都在於自己了。

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61—又像一個熟識路徑的人,他教問路的人走上平坦的大道,但問路的人聽了卻不去走,這並不是引導者的過失,而是問路者自己的過錯。
時間寶貴,如果不利用時間做好事,那就空來人間一趟了。佛法難聞做好事的因緣也難得,應該好好把握趕快去做,我們有佛法得以磨練人生,就要趕快把握因緣,接受佛陀的教法、洗鍊身心,自然就會覺得日日幸福、福慧俱增。

啟發你良知智慧的人—善導,就是善知識。
《人有二十難—證嚴上人講述》160頁—佛陀曾說:會善知識難,離是非惡友的確很困難,然而要和善知識相會更加困難。什麼是善知識?就是能啟發你良知智慧的人。在你陷於煩惱之際,他可以開導你解除你的心結。使你從凡夫黑暗的一面轉向聖人光明的境界,但是,世間能勸導化解圓融人我是非,並降伏我們煩惱的善知識又多少呢?

《佛門大孝地藏經—證嚴上人講述》557頁—如果自作聰明,不相信善知識所說的話,想要以身試險,往往會再次墮落迷途,永無脫離之日。雖然我們花費很大的功夫來研究佛法,並且身體力行去修證,但是一日退失道心,想要回到原本的道路就非常困難了。

肆、師徒之間

紀陳月雲(法號:靜暘)師姊
上人曾對靜暘師姊,殷殷叮囑:「慈濟路妳已走了這麼長,慈濟話妳已說了這麼多,慈濟心也發了大願,要守住最初一念心。」面對逆境與挫折,我都要一一克服,因為上人指引我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無非是要我上坡再上坡,這是心性的步步高升。

靜暘師姊:我滿懷無限的感恩,因為我的成長不是與生俱來的,是上人鍥而不捨地一步一步在開啟我、引導我。我要以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路,生生世世!

◎靜暘師姊是現任北區合心關懷組。1978年加入慈濟至今三十餘年,是慈濟人所熟知的「紀媽咪」,善於將證嚴上人的妙法透過自己的生活體悟,以淺顯的文字詮釋出來,人生故事曾拍成大愛劇場《雲彩飛揚》。

上人親自調教,授病予藥

一、蒼蠅肝、蚊子腱!
三十年前,年輕氣盛,滿身的煩惱習性而不自知,卻只會拿放大鏡看別人的缺點。每次籌辦完大型活動,不但沒有法喜充滿,反而心有千千結,自個兒生悶氣,還與人家結了惡緣。儘管上人訓勉弟子「歡喜才有功德」,但,我就是不歡喜呀!
又一次活動結束,我「照例」又生氣。上人輕飄飄地走過來,念了我一句:「蒼蠅肝、蚊子腱!」就又若無其事地走開了。我想蒼蠅、蚊子何等微小,還要深究其體內的臟器,豈不是器量偏小到連蚊蠅之輩都不如嗎?我很震撼,也很慚愧。

二、隨心教育,反黑歸白
有次回花蓮,上人又提醒我:「趕快把缺點改掉,別人才會喜歡妳。」我問上人:「他們不肯改,我也不會喜歡她們啊!為什麼一定要我改?」上人說話很輕,眼神卻很銳利:「想成佛的人要先改,不想成佛的人就不用改。妳還要學會包容,包容就是不與人計較、不排斥別人。」。
我說:「唉!上人,來到慈濟真難做人。沒進慈濟以前,真好做人。」上人開導我:「沒有進慈濟很好做人,進慈濟以後就得好好做人。」接著上人又說:「以前就像一張黑嘛嘛的紙,任你畫黑擦白(臺語);來到慈濟,皈依師父,就須變成一張白紙。」
我終於明白上人要我在這張白紙上,整整齊齊、端端正正地寫上每天有意義的新頁,到了人生最後時刻,回憶起這一生,原來是這麼亮麗,又多采多姿。

三、心好,脾氣嘴巴也要好
與公婆相處,生活起居我都有照顧到啊!有一次公公要我把報紙收好,我一臉不情願地嘀咕說:「大事不管,只會管報紙!」公公認為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視課業,忽略生活習慣的養成,我不以為然,自言自語的說:「我是學師範的,怎麼不會教?」從來都不知道,脾氣嘴巴不好,就沒有做到「尊重」與順從,已經犯下不孝的因。
不高興時,拿門板出氣。大力一關,「砰」的一聲,或是把杯子往地上一丟,拿東西出氣,而讓門板損壞,杯子打破。上人說:這個動作也叫做「殺生」。萬物皆有生命,那怕是草木器皿也有生命,我們應該「珍惜物命」。
我常常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我是為了他好」或是「我其實沒有惡意」。有一次和上人說話時,我提到上述行為,仍舊以「其實我的心地很好」來自我辯護。上人訓示我說:「脾氣不好、嘴巴不好,無論你說心地再怎麼好,也不能算是一個好人。」我羞愧得無地自容。

《降伏十魔軍》p.65~66—上人說:修行要利用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繫緣修心」
第二種是「藉事練心」
第三種是「隨處養心」

繫緣修心
我們的心會渙散是雜亂心重的緣故,要將雜亂的心收攝回來,一定要依靠因緣,也就是境界。藉「境界」,使妄動的心調伏下來。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日常生活不管行住坐臥,待人處事,我眼睛雖然看著前面,心底卻始終反觀自省;所以才能在繁雜的生活中不致迷失,當一個踏實守分的修行人。

藉事練心
人生在世,不免會接觸到複雜的人事,而所謂「修行」- 修養,就是藉複雜的「人事」來練心。真正的佛教本色,是不怕做事,而且積極投入人間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心靈不被環境轉,勇敢突破萬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做到別人不能捨而我們能捨,別人不能行而我們能行的地步,這才是「藉事練心」。

隨處養心
意指我們要隨順因緣、環境來培養我們的心。我們若想在世間成就事業,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品德,昇華自己的人格,而從最基本的「隨時隨地尊重他人」做起。

上人就是良醫啊!如靜暘師姐所說:有緣得蒙上人親自調教,授病予藥。輕輕一句藥方,都能心開一解,藥到病除。

聞而不行,非導過也。
時間寶貴,如果不利用時間做好事,那就空來人間一趟了。佛法難聞做好事的因緣也難得,應該好好把握趕快去做,我們有佛法得以磨練人生,就要趕快把握因緣,接受佛陀的教法、洗鍊身心,自然就會覺得日日幸福、福慧俱增。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16-自勉   佛遺教經16-自勉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02 am

伍、聞思修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60—「常當自勉,精進修之」,佛陀要我們常常自我勉勵。有些人說「修行要等老了才有時間,要做好事也必須儲蓄財力之後才做,其實不然,精進是成功的主要動力,而修行是隨時隨地修心正行,何況人生無常,做好事應該要及時把握機會。
《人生經濟學—證嚴上人講述》p.41—一般人認為鑽石最有價值,就用鑽石做為比喻,其實鑽石無法與寶貴的時間相比,鑽石能為我們做什麼呢?時間卻能成長慧命,不僅關係此生,還與來生來世息息相關。

佛陀就是要我們有這樣的精神去珍惜法寶,我們看到了南非,莫三比克,辛巴威等地的信眾,求法若渴,然而受到語言的隔閤,環境的限制,想要想要聽聞 上人講述的佛法,是那麼不容易。相較之下,在台灣的我們,天天可以薰法香,處處可請購法寶,更應該珍惜這樣的因緣,法入心,法入行。

上人欣言:「南非、辛巴威、史瓦濟蘭、莫三比克,為了豐富心靈財富,不辭千里跋涉。為了省錢,日夜兼程趕車需要兩到三天才能到達南非,每年一次已經連續四年了。今年要回來受證的人也有不少喔!」

上人自勉:在長時間的忙碌中,我們難免會有疲累之時,但是我們要懂得利用時間。以我而言,身體若是無恙、精神還好之時,除會務之外,我就會多用一些腦力來看書、寫寫改改文章。
反之,若像這幾天身體酸痛得無法集中精神的狀況,那我就選擇做些不必耗損太多精神的工作,如此反而能減輕病痛之苦。
人若是無所事事,只知想著痛啊!苦啊!那麼時間只是平白的過去,痛苦反而更加嚴重。

《降伏十魔軍》p.44~45—通常我若是病痛到無法端坐的地步,我就會強忍著,到工作房看看大家,鼓舞大夥工作及修道的意志;這樣,人雖仍在病中,也能發揮一點正面的作用。

聞思修─分享及討論:
一、我要等老了,或有錢之後才來聞法嗎?
二、要等到責任完了,才修行?
三、聞法之後,我要怎麼用在生活中?

別忘了!我們的心得體會,還可以投稿在「菩薩廣行無量義」的網站上,與全球分享學習「歡喜做菩薩」的點點滴滴。
網址:http://meanings.tzuchi-org.tw/
也可以輸入中文網址:菩薩廣行無量義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佛遺教經16-自勉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讀書會 :: 佛遺教經(遵佛遺教)-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