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Empty周三 12月 10, 2014 5:02 am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慚,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己惡受人譏評,生愧咎心而止惡。」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有慚愧清淨之人,用心精勤求道,得此良機,明理自受,對機不失人,對時不失言,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若人遇佛正法,志求佛道者,為說一乘真實法。當為如是等,善修樂聞法人,廣讚一乘道。


【證嚴上人開示】
慚愧,慚就是慚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就是愧自己惡受人譏評,生愧咎心而止惡。

慚 自己德學淺陋
常懷慚念而生善
愧 己惡受人譏評
生愧咎心而止惡


慚,就是慚自己,愧就是愧他人,慚我們自己,是不是德學很淺陋呢?我們不要看到別人能幹,我們沒有慚的心,就說:「你會,我也會,你這樣的本領算什麼?」若這樣,叫做無慚心。若有慚的心,我們自己要檢討自己:為什麼,這些事別人做得那麼好,我到底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自慚己德淺陋。

我們自己的修行,德的累積還很淺,我們所學的還不夠,我們要懂得精進。德,「德者得(也)」。我們就是做不夠,得不到,或者是做太少,得很少,所以我們的德有比較薄,我們的德行有比較薄,我們的學識有比較淺。我們要常常抱這個心,我們才有辦法有「常懷慚念而生善」。

愧,就是愧他人。愧我們要自己常常檢討自己是不是有惡?有做到過錯的事?我們平時的生活,是不是沒有檢點?我們有過去的錯誤,有現在還未很徹底改除了我們的習氣等等,這些都是惡、不善的事情,這叫做己惡,我們要常常檢討。我們的過去、我們的現在懈怠,會被人批評嗎?會不會被人譏評?這叫做愧。

我們若能生愧疚心,就止惡。這就是說,我們的過失讓人看到、讓人聽到、讓人批評,這心是一句話,叫做「廉恥」;我們會知道不好意思,不對,知道不對,懂得不好意思,懂得趕快停下來,所以我們要常常要檢討自己,所以「愧,己惡受人譏評」,常常要自己自我反省好。

所以這「慚愧」二字,常常聽到「慚愧、慚愧」。其實所唸的「慚愧」,是不是對自己有這樣的反省嗎?對自己有這樣的改過呢?慚是反省,愧是改過,我們懂得反省、懂得改過,這樣才是叫做慚愧。

佛陀在一個時間,他就是出去托缽,到了一個有樹林的地方,坐下來用餐,同樣也有比丘,比丘群也是同樣用餐的時候,在樹林裡,用餐完畢,大家收好缽就回到精舍,大家稍作休息,那時候,大家坐下來時,佛陀也靜坐。靜坐之後,佛陀就用眼光掃視,眼光就停留在,某一位比丘的身上,他就說:當我們托缽後,在那個樹林裡,大家在靜坐,比丘團中有一位比丘,這位比丘在靜坐時,他的心念散失,散離了淨,清淨的心,起了欲念。這當中,樹林中,出現了一位天神,這位天神是護法,這位天神護法,他發現這位比丘心不專,神散了,在欲念中,所以天神就問這位比丘說:「大德,請問您,人的身體若有生瘡,瘡,就是生癤子,若是這樣要怎麼辦呢?」

這位比丘就這樣回答說:「請醫生治療。」這位天人就說:「這粒癤子如果已經,已經爛掉,有膿、有血水,這樣已經散開,甚至又長蟲了,這樣要怎麼辦?」這位比丘回答:「有這麼嚴重了?如果那麼嚴重,那就要好好提起正念來,正念、正智,來自我反省,這個癤子,這個瘡、瘤,為什麼會那麼嚴重,這一定就是開始時照顧得不好。既然是那麼嚴重了,那就要好好正念,然後,這個正念就是治病最好的良方,然後正念既成,好好顧好你的衛生,然後要再請醫師來治療。」這位天人聽了之後,很正確:「比丘大德,您說得很對。」這樣說完,這位天神就這樣退席了,就離開了。

這當中,佛陀將這件事情說了之後,注視著這位比丘。這位比丘就慢慢起身,來到佛前恭敬禮拜,向佛陀說:「佛啊,是我。慚愧啊!我的德行還不夠,容易起心動念。我從現在開始,我會好好照顧這念心,否則,沒有照顧好慧命,就是身命也容易病痛,身命病痛,還有來生來世;慧命的病痛,一失人身,要再得到慧命是困難了,我了解了。』

這叫做慚愧。佛陀竟然能看到每一位比丘,感受到每一位比丘的心理形態。比丘也能及時慚愧,發露懺悔,這就是最好治療身心毛病的良方。所以,我們學佛,也要時時自我警惕,不是說我們無慚、無愧,這樣別人看不到,這是我們自己慧命的大問題。所以我們在人群中,要時時有很慚愧心,才能保持我們的慧命的健全、健康。

所以,前面的經文說:「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這是前段的經文,因為有的人,真的是對善法不只是不支持,反而就是破壞善法;自己做錯的事情,不只不反省,又愈做愈大。這就是我們現在,五濁惡世的眾生容易犯,所以大家要好好自我警惕。佛法是很難遇,聽到佛法要能夠入心,這不是很容易,我們既然能夠聽到,我們能夠信解,已經是很難得了,所以我們要好好持法、受法,要好好身體力行於佛所說法。要不然,一旦被迷惑了,這個信心也很快就會失掉去;失掉了信心,容易去破法,或者是墮惡道中。這都是在一念間。

下面再接下來這段(經)文說:「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就是要慚愧,慚愧才會清淨,慚愧,我們才能進步。因為有慚,我們才能夠修善;有愧,我們才能夠止惡。止惡、修善,這就是我們身心清淨的來源,所以我們必定要很重視慚愧。若是沒有慚愧的心,一墮落下去,造惡不怕人知,懈怠不怕人批評,若像這樣的人,意志就是很薄弱,受外面的境界誘惑就去了,沒辦法守志奉道,這種人就是很容易失掉道心。

所以我們若有清淨心的人,自然志求佛道,這樣的人,「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法」。若有這樣,有慚愧心的人,有堅定立志要修學佛道的人,我們對這種人,我們應該要多用心來牽引他,要時時向他們講一乘道、讚歎一乘法,這就是我們也是要看人,要趕快及時栽培、引導。這就是佛陀教我們,要如何法能傳承在人間,我們要擇才而教,這種傳承佛法很重要。

所以「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就是慚愧清淨的人,就是用心精勤求道,懂得把握良機,知道得佛法難,得正法更難。

有慚愧清淨之人
用心精勤求道
得此良機
明理自受
對機不失人
對時不失言
志求佛道者


佛法,佛陀用方便教法,過去四十幾年間,是教你如何做人的方法。未來的這段開始,一乘法就是,學佛、成佛唯一的一條道路,現在才要開始。所以這是一個機會,這種已經過去用心精勤求道,這樣的人,現在已經得到機會。就像前次向大家說,過去門關著,外面那個圖像很多,向大家指導,這是這樣的境界,這是那樣的境界,讓大家了解,從圖和文字、聲音去體會。一直到了大家差不多知道了,再將門打開,來,看看裡面的真實的境界。

這就是用譬喻、用方法,慢慢接引、慢慢引導,來到這裡,已經正是時機了。所以「得此良機,明理自受」。已經能真實看到:「道理原來就是這樣!」這個心與境真正會合起來。心與道理已經會合起來,所以「對機不失人」。這個人,這個根機已經能接受了,所以要趕快,這個法要向這些人趕快說,根機已經是適合了,能夠受大法的人已經在面前。

所以「對機不失人」要趁這個機會,這個人要趕緊,讓他能夠接受到這個道理,「對時不失言」,正是說大法的時候了,正是要顯實的時候了,所以這個時候要趕快說,否則來不及了。所以,不論是對機、對人、對時施教,這都要及時的時候了。

各位,我們既然是,立志學佛、修行,我們的意志一定要很堅定,才能夠體佛心懷,能夠體會到佛內心真實法。否則四十多年間,佛陀心的心門都常常關著,一直希望讓大家能即刻體會,只是大家心智未開,根機不契,所以佛陀不得不施權。到現在才開始顯實了,所以佛陀,要向這些根機成熟的人,開始「廣讚一乘道」。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若人遇佛正法
志求佛道者
為說一乘真實法
當為如是等
善修樂聞法人
廣讚一乘道


所以,「若人遇佛正法,志求佛道者」。若有人已經遇到佛法,尤其是正法,不是獨善其身,也不是只懂因果,不了解因果的徹底;不是只會聽法,沒有聽到法的精髓,若這樣就很可惜。所以,正法,正確的道路,佛陀是要引導我們向前精進,入菩薩的道路,才能夠到達佛的境界。

所以「志求佛道者,為說一乘真實法。」這個一乘真實法,「當為如是等」,「如是等」就是根機成熟的人,已經能夠體會佛的心懷,這樣的人,佛陀就和他談心,將內心的真實法,這樣向他來教育,所以「當為如是等」,能體會佛心的人,如是等人,善修樂聞法人,很認真、很精勤修行,也是很歡喜、很快樂來聽法的人;聽了法的人能入心受用,這種人,我們要趕快,為他再更開闊來讚歎一乘道。

我們若能體會法,我們應該就要,時時將佛法的好處,要時時和大家分享,我們應該要聽法之後互相分享,他的心得,好像對我們的體解有幫助,或者是我們的體悟、我們的了解,說不定能在對方回應給我們的,我們啟發出來又比他更詳細,我們再用我們的心得,再與他互動。這種彼此之間,法是愈辯愈明、愈體會則愈廣。所以文字,我們不要光執(著)在文字相上,我們必定將文字化為道理,道理入我們的心,心得道理,我們所聞聲、觸物,全無不都是在法中。

看看我們慈濟人不就是這樣嗎?「漏氣求進步」。我們過去的錯誤,不如在大眾中向大家公開說,大家聽了之後,不但沒有輕視他,還讚歎說:「你很勇敢。」若是又聽到有後面的人,在說某某人過錯,我們就能替他說:「他都改變了。過去的錯誤,他都向我們說過,我們全都知道了。」所以是非止於智者,這也就是慚愧、發露懺悔。我們的身心能清淨,不必再掛礙我過去的錯,會不會讓人在背後批評我?要讓人批評我們,不如全部說出來。這個法門——法譬如水,不就是這樣洗滌垢穢,得清淨了!

我們已經學佛了,我們學佛,我們就要認真,不要再犯。過去那種的懈怠,或者是自我貢高,那個心態不要再有,錯誤不要覆藏,要發露,這樣我們才會進步。所以,學佛,真的要用心,「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這樣的人,我們都能為他說法,要「廣讚一乘道」。菩薩道人人都能走,只要你發心,這條菩薩道,只要你有信心,就能到達佛的境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月亮 在 周一 9月 07, 2020 6:57 am 作了第 2 次修改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813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4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Empty周三 12月 10, 2014 6:14 am

回頂端 向下
在線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Empty周四 12月 11, 2014 8:25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星期四)

20141209《靜思妙蓮華》迷悟禍福一念間(第453集)(法華經•方便品第二)

 

  自己德學淺漏而生善,常懷慚念而生善。愧  己惡受人譏評,生愧疚心而止惡。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

有慚愧清淨之人,用心精勤求道,得此良機,明理自受,對機不失人,對時不失言,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廣讚一乘道:若人遇佛正法,志求佛道者,為說一乘真實法。當為如是等,善修樂聞法人,廣讚一乘道。

 

昨天晚上九點看大愛台的靜思妙蓮華,還是看到一半就精神不濟。而今天早上薰法香再看,就不一樣。今天將上人從慚愧衍生出來的法,大致上都聽到了,有很多,各位同修自行對照上人開示的文。有時候,你會覺得,怎麼有這麼多的法。其實,我今天感受到「慚愧陀羅尼」,上人是大智慧者,得百千萬億無量陀羅尼。所以,當上人在講慚愧的時候,就好像有程式在解壓縮檔,原來只有一個檔,解壓縮後變成很多檔。要修行,持無量義經、法華經都可以得陀羅尼。

 

我們月亮菩薩整理逐字稿的時候,少放了前面偈文、經文、說明的字卡,我補在這裡,給大家參考。順便代替今天的心得,因為今天在感受陀羅尼的境界。

 

最後有想到「慚愧」也是七聖財之一,上人之前也有開示過,我上網找了另一篇作為補充。因為這一篇引用了很多佛遺教經及其他經典,可供我們經進之用。

 

慚愧心與七聖財

寬運法師

慚愧,是慚與愧的並稱,即對已犯的錯誤生起羞恥或內疚之心。《俱舍論》雲: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

 慚愧雖然看似無形,但它的力量卻是非常大的,慚愧心就好比推動船航前進的力量。《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勾,能制人非法。雖然犯了過錯,如果知道羞恥,穿上慚愧的衣服,過去的暇疵仍然可以袪除,回復原有的清淨。正如古人所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強調知錯能改的可貴。只要知道慚愧,只要識得認錯,萬惡的罪人也會被接納、原諒。

  慚愧,是能擁護世間的二種善法,如《本事經》說:二白淨善法,能護諸世間,令不失人天,謂斷及與愧。若無此二法,都不識尊卑,穢雜似牛羊,雞豬狗等類。由有此二法,能了別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諸雜穢事。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終不墮三塗。

  印光大師自稱為常慚愧僧,畢生力弘淨土,淡泊名利,刻苦儉樸,恒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後人尊之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當效古德行誼,應該常懷慚愧心、羞恥心,要恥於自己有很多的習氣、有很多的缺點,無法擔當很多的責任;當然更要恥於有很多貪、瞋、癡,有很多不清淨心。在《佛說孛經》裡,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1、君不曉政;2、臣子無禮;3、受恩不報;4、過不能改;5、兩夫一妻;6、未嫁懷妊;7、習不成就;8、人有兵不能戰鬥;9、慳人觀佈施;10、奴婢不能使。

  慚愧是七聖財之一,七聖財是成就佛道的七種聖法。據《法句經》所說,出世間的法財有七種,稱為七聖財,亦即聖者的財富:

  1信仰──《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據,我們能對佛法生起信仰,自然能夠依照佛法指示的去行善,自然能夠引道人生的正確目標,獲得無上的利益。

  2聽聞──學佛要聽聞正法才能契入佛道,所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因此學佛的第一步要多聞熏習。而聞法要有如地植於種,如器受于水,應離三種失的心態,不能用輕慢心、不能有成見、邪見,更不能有妄想,應該用虔誠心、恭敬心、謙卑心、清淨心聞法,才能受用。

  3精進──凡正當、有益於人我的事,努力去做,就是精進。經雲:在家懶惰,失於俗利;出家懈怠,喪於法寶。懶惰懈怠是人生大病,應該常行精進以對治之。

  4持戒──戒是一種軌範、規矩,是行為依循的準則,譬如火車的鐵軌,能將我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邁向涅盤解脫的大道。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要不侵犯而利益別人,就是持戒,這就是佛教止惡行善的根本精神。

  5慚愧──自慚而不造諸惡,於不善法心生羞愧,是為慚愧。能夠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淨,道德、人格才能昇華。

  6佈施──將自己所有與他人分享,就叫佈施。如對貧病無依者,給予食、衣、藥、錢等,稱財施;將自己的技術、經驗傳授給人,讓別人明理,獲得智慧,稱法施。勿加諸別人痛苦、害怕,進而幫助他遠離一切憂怖,稱無畏施

  7定慧──攝心不散,照了諸法,是為定慧。定是慧體,慧為定用,兩者如燈與光,相輔相成,不即不離。學佛的人常生清淨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脫生死。

  信仰佛法本身就是財富;世間的財富有限、有量、有漏,而且終有消失的一天;唯有出世間的聖財,才能永存不滅,因此為佛弟子者,當求七聖財

  《佛遺教經》說,人之異於禽獸者,是因為人有羞恥心;若無羞恥心,則與諸禽獸無異也。《增一阿含經》亦雲:佛告諸比丘,世有二妙法擁護世間: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父母、兄弟、妻子、知識、尊長、大小,即與畜類同等也。是故,比丘當習有慚、有愧。佛陀制戒有兩種目的,其中一種為近在攝僧:攝僧,極攝僧,令僧安樂;折服無羞之人;有慚愧心者很安樂住持……可見慚愧心對於在家和出家兩眾都很重要。

  今日的社會,有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慚愧心,所以做壞事而面不改容,大言不慚,不怕羞恥。如《新婆娑論》雲: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因此,今日社會教育,應教人培養有慚愧心,有了慚愧心,就容易教育誘導,使之有所作為,猶如鞭策良馬,只要鞭子稍微一揚,良馬見鞭影即知疾奔。這就是《佛說孛經》所說的世倘有人,能知慚愧,是易誘進,如策良馬。

  慚愧心猶如一顆善良種子,善人與惡人之分別,正是有無慚愧心。世人常為名、利、情所困,而引起極大的困擾與不幸。若常生慚愧心,定能諸行光潔

  學佛需注重慚愧心,因為有了慚愧心,才能讓善良種子萌芽,得到救度;因為有了慚愧心,才能見賢思齊,精進向上,成就佛道。希佛學院諸同學們,能以此自勵、自勉。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210《靜思妙蓮華》常懷慚愧生善止惡 (第454集)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靜思晨語—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