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2/23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2/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2/23晨語簡記   2014/12/23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2月 23, 2014 4:35 pm

2014122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時間過得很快,行腳二十一天回來,今天是第二天了。時間在過很快,年關也一直要到了,也看到大家在各地歲末祝福,在社區,也紛紛回來了,可見這段時間是慈濟人歲末中,社區活動,用虔誠的心向人人祝福。氣候很冷,相信各地在氣候涼冷中,心卻很溫暖。我們現在經文再開始,要用心接上來。二十多天,看外面的慈濟人,人間菩薩,為法精進,所以我們在周圍的人也要好好精進,大家互相共勉啊!看經文,要說的事什麼,哪一段經文的開頭。



本是富家主兒,一時蒙昧;

流離顛沛坎坷,貧困受挫;

父慈愍念尋子,子迷歸途;

覓子尋跡得見,是真實子。



  就能知道,讀這段文就能回想過去,<信解品>一直就是在描述著,描述著須菩提與迦葉尊者,須菩提在開頭的長行文就開始了,開始描述自己本身的心態,因為跟隨佛很久了,卻是法沒有好好用心去體會,一直固守在小乘法中。佛陀的心意,來人間無非就是要所有的眾生體會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可成佛。只是因一念無明,這是佛陀來人間,要讓我們知道無明要如何斷;斷了無明,就能知道怎樣走回我們真如本性的路。卻是隨佛出家,聽法學道,這幾十年間一直是原地踏步,守在小乘法。就像一位本來就是富家子,小時候幼稚,跑出去了,就不知道要回來的路,在外面流離失所,貧困顛沛坎坷的生活在外面。這是描述孩子很辛苦的型態。「父慈憫念尋子」,父親慈悲,他的孩子離開了,做父親的心,永遠永遠都是掛念著孩子,難免一直就要去找,到底孩子是在哪裡?卻是孩子這樣迷失了,迷了歸途。



  父親等待,孩子迷失了歸途,只好,父親就要覓子了。等不回來,只好自己出去找了,所以「覓子尋跡」,得見了,「好像是孩子的身影一樣,真實是我的孩子啊!」當父親的慈悲,孩子再如何放蕩在外面,父親既然有孩子的蹤跡,既然看到孩子了,他就已經認定,「是我的親生孩子。」這是表示我們眾生懵懂,一出去就不知道要回來,忘記了父母對我們的思念,對我們的悲愁,卻是還在外面受盡了很多很多的苦難、折磨,還是不知道歸途,不知道要回來的路。若像這樣冷的天(氣),我們看大愛台報導,慈濟人在全球,這個冬天,大家都很不忍心,有很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流浪街頭的人,這些流浪街頭的人無家可歸,住的、睡的都是在街上,這麼冷的天氣,睡在街上,到底要如何過夜呢?慈濟人,現在已經看到很多國家的慈濟人,都是在夜晚的時候帶著熱食,熱騰騰的東西;湯、茶、粥等等,還有毛毯,取暖的東西,看到躺在街上的人,就這樣輕手輕腳走到身邊,搖阿搖啊,把他搖清醒,用柔和的聲音,擔心他嚇到,所以要很輕聲。



  「你會冷嗎?需要一杯熱湯嗎?」「是啊,冷啊!」雙手伸出去,熱騰騰的粥或者麵湯端過來吃,還趕緊送上圍巾,或者是有衣服幫他披上,再送他一件毛毯。和他聊天幾句,「住在哪裡?出來多久?」差不多能夠稍微瞭解,「是不是天天都在這裡?」差不多瞭解他的行動狀況,再來評估。這是所看到的,有很多國家的慈濟人這種的愛心。



  光說說昨晚,看到中一個國家,那就是菲律賓,菲律賓(慈濟人)在關懷街友,在街上睡的人。現在已經是耶誕節來臨了,當地人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信仰天主教,他們有這麼多人就是很期待耶誕節來臨,他們也能過一個歡喜的聖誕年。但是,街上流浪的人,何處是他的家好過年呢?日日都在街頭流浪,哪個地方是他們的家,能夠過一個快樂的耶誕年呢?沒辦法,還是在街頭裡。慈濟人就開始為他們設備(設置準備),要如何讓這些流浪街頭的人,可以過一個很舒服、很乾淨的耶誕年?開始就去看,去集,集來了很多遊民,我們就在一個地方為他們搭建一個可以溫水沐浴的地方,我們開始要提供這些東西給他們,可以讓他們洗澡。一些二手衣準備在那裡,讓他們可以換,這是在街頭的地方,這是二天前,在十二月二十一日,給他們一個很溫暖的地方。



  有一位先生,他就這樣說,他說:「我流落街頭已經是八年了。」他說:「前次沐浴到底是哪一年、哪一月,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從鏡頭看到這個人,全身髒兮兮的,頭髮很長都打了結,全身都是土黑色,他說他不知道在哪一年,哪一月曾洗過澡,都忘記了。所以現在看到慈濟人,慈濟人讓他去沐浴。沐浴後,他說希望能剪頭髮。」慈濟人說:「有!沐浴出來之後,趕快再替你剪頭髮。」沐浴出來了,再經過理髮,這個人變了一個人了,衣服也換了、頭髮也剪了,身上也乾淨了。他實在很感動,他說今年的耶誕年,讓他很歡喜,很開心,那就是因為有辦法能洗個熱水澡,溫溫的水,能這樣洗淨身體,洗的很輕鬆,頭髮剪一剪、理一理,很舒服啊!他自己內心的感覺,很歡喜地說出來。其實,我們看到的人,周圍看到的人,也是感覺,哇!很舒服!是呀,一大群人搭這麼大,這麼多間的溫水沐浴(間),有熱熱的水可以洗澡,還能夠理髮,還能夠換衣服,還能得到發放的物資,有一個過年的氣象,所以他們很歡喜。人生,到底為什麼他們要離開家園,出來外面顛沛,過這樣坎坷的生活?這麼寒冷的天氣,要這樣攜家帶眷在路邊睡覺,這是為什麼呢?真的是不可思議。



  我們眾生有這樣的人間,其實人人也是一樣,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有一個很豐富的家庭,人人內心都有富家,有一個很富有的家庭,我們本來就是富家主的兒子,是富家人的孩子,就是一時懵懂,一念無明所以我們離開家庭,在外面流浪。一念無明起,就有八萬四千的煩惱門開了,所以讓我們在外面流浪,做很多事情。同時上天堂、來人間、下地獄、餓鬼、畜生(道),在五道流浪失所,實在是很可怕啊!所以我們要用心。這次我出門,看到各地,從彰化開始,看到整個桌子很長一直排下去,都是聞法的筆記,聽法之後的筆記本。寫得很工整,尤其是心得,用心聽師父講的話,師父說的話,一個字、一個字寫;師父寫出來的文,一字一字抄;自己的心得.說現在、談過去,真的很豐富。字很小,我的時間很短,無法一一去看,字很小,眼睛也看不清楚。我只是在彰化這樣講:「這麼小的字我眼睛看不清楚。」到了斗六,開始,他們就在筆記本中放了放大鏡,讓我看到字小,(可以)放大,實在是很有心。



  這樣一路下去都一樣,彰化、台南、高雄,很豐富,一次比一次還要豐富。高雄被我說有好幾百本,一說下去,下午聽說又再增加二三百本,覺得每天都有人拿來。師父有在看,很歡喜,我就對他們說:「這些東西(筆記),我希望集個團來負責,來篩選這些筆記,能作為聞法的札記,札記(國語)。」希望他們聽法,能夠在講《法華經》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能夠聽到《法華經》,有這樣的心得,認真地聽,將心得寫下來,這樣也可以出書。看他們寫的文字很流暢,而且文章都很美,連醫生也是,謝醫生(大林慈院謝明智醫師)在嘉義,將他的筆記本專程拿到宿舍,給師父看。因為我有說,我若再出門行腳,你們的筆記本要拿來給師父看。真的大家很乖,拿到宿舍來,很多本,翻開來看,很多種顏色的筆,看清楚些,真的是每一句,連師父在說話時幾次的咳嗽,他都寫上去;「流鼻水,冷到了」,也寫上去。真的是好貼心啊!這就是與師父面對面,雖然離我這麼遠,透過衛星,再(傳)下去,他聽得那麼清楚,師父的一舉一動,他都是那麼明朗,一一寫下,看了實在是很感動。所以,看到大家在精進,我也不能懈怠,所以我們大家要很用心。接下來,前面二十幾天前我們說到哪裡呢?就是這段文說:



經文:「並塗足油,飲食充足,薦席厚煖,如是苦言,汝當勤作。」



  這就是前面,孩子在外面流浪,好不容易父親發現了,趕緊叫人把他找回來,但是孩子看到人家來找他,尤其是來勢洶洶,他嚇到了。父親看到他嚇到昏倒了,(對使者說:)「放他走,再設法把他找回來。」父親就要用很柔軟的型態,將自己變裝,本來是瓔珞,錦衣綢緞,瓔珞寶珠在身上,他將這些莊嚴服裝卸下來。拿了清除骯髒的東西,到他孩子的地方去邀他:「你在外面這麼辛苦,不知道哪裡有工作能讓你做。來,我知道有一個地方,長年都有能讓我們做的工作,而且有很充足的物資能供應我們生活。」這樣,就把他邀來了。邀來了之後,果然拿起這些清掃的工具,每天每天都是這樣很認真在打掃,但是這位把他邀進來的老人,常常和他說話,「你要認真做,這裡物資很充足,不光是吃得飽、穿的暖,不只唷!在我們生活中…」,因為印度很乾燥,手腳容易裂開,能夠保護身體皮膚,這是有錢的人才有辦法。所以他就對他說:「你看,這裡物資這麼豐富,即使我們在做工作,你看,他不只是提供吃飽穿暖而已,還提供照顧我們皮膚的油。「並塗足油」,有油讓我們保護我們的腳。



  這是表示我們好好把身體照顧好。「並塗足油」就是表示神足通,意思是好好修行,「六通」,有辦法得「六通」,「六通」其中就有神足通。其實「神足通」就是我們思想自由,能夠很豐富,這叫做「神足通」。常常提出跟大家說,你們人在這裡,跟你說菲律賓,菲律賓的街頭有一群流浪街頭的街友,你們現在的腦海中,若昨天有看大愛電視,我們就會去想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街頭,為他們搭起一溫暖的地方,供應給這麼多人沐浴,進去,出來後煥然一新,剪了頭髮,換好衣服,再給他們充足的東西。我們就會想到這樣。像這樣,貧困顛沛,流浪外面,遇到好人的時候,完全,人生都不同了。同樣的道理,像我們這樣明明知道我們人人本具佛性,真如本性充足,卻是我們就是這樣,這樣一直就都還有無明,還有垢穢在我們內心,無明覆蓋,還有垢穢心病。就像我們飢餓乾瘦、連手腳都裂開了,這樣要做工作實在是很辛苦。



  現在已經能得到了,我們現在已經聽法了,內心,心靈開始應該有財富了,應該能有辦法利用,不只是自己用,我們也能「富有餘」,還能用來幫助別人。看看菲律賓有這一群菩薩,看,他們心中就是有愛,除了自己家很富有,他願意走出來,準備很多東西,為這些街友設計,讓他們輕安自在,給他們物資。你們想,這難道不就是神足通嗎?富足有餘,能夠走到那個地方,想到那個地方需要,就身體力行,走到那個地方去付出。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心靈還是漸漸富有了。這是因為有這位長者捨不得孩子這樣貧窮,這樣在受苦,用種種方法來開導我們,就像佛陀。下面這段文這樣說:



經文:「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



經文簡釋:「又以軟語,若如我子」;循機投教修七、八正道分。



  這段文,我們還要再用心看,用種種的方法,種種的語言,要如何來輔導他呢?下面看下來,「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那種親近,去親近他,父親已經去親近孩子,開始跟他說話,循機投教修七覺支、八正道法。開始就像佛陀對這些中小根機的人,就施以「三十七助道品」,過去有「四念處」,還有「四如意足」等等,「三四」;還有「二五」,五根、五力,還有「七八」,七覺支、八正道。



*「七菩提分」:

一、擇覺分,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二、精進覺分,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三、喜覺分,謂契悟真法,得歡喜。

四、除覺分,謂斷除知見煩惱。

五、捨覺分,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六、定覺分,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七、念覺分,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覺支,第一那就是在擇覺分,「揀擇諸法之真偽」。我們應該要好好選擇法,法,我們要入心來。我們學法真正要正,因為現在的世間很複雜,邪道、邪見,都很容易偏了,偏向邪道。現在複雜的事情真的很多,尤其(這次)一路出去,又有聽到的,真正是現在的人心比較浮,要求的人也多,所以不正法,不正確的法,邪道邪教牽引人,真的是很可怕。我們學佛,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人,稱作佛。所以我們要選擇,選擇信仰的宗教,這要很認真來選擇。在宗教中,要如何修行?也要很認真去揀擇,要好好去找出真正是值得我們修行的法門。所以「諸法之真偽」,我們要好好去找,好好瞭解什麼是我們的真實法,什麼是值得我們用心受持的法。所以這叫做「擇法覺支」,簡單稱為「擇覺支」,也可說「擇法覺支」,選擇這個法,正法的。



  第二,就是「精進覺支」,「分」與「支」一樣,「分」,一分一分,「支」就是一派,一支一支。有時候稱「七菩提分」,有時候稱「七覺支」,這都相通。所以,第二是「精進覺分」,就是說「修諸道法,無有間雜」。這很簡單,看文字就知道,我們在修行道法,沒有間離,我們修行就是要一心一志,菩提大道直。我們要有直心,行在菩提道上,所以「修諸道法,無有間雜」,沒有這些複雜的東西,真實是很簡單的事情,沒有複雜。所以用簡單的心,道心、直心來修行,反而容易體會,不要(有)很複雜去想(法)。



  第三,就是「喜覺分」,那就是「契悟真法,得歡喜」。我們若能歡喜,得到什麼歡喜呢?因為法與我的心契合我們的心意,法,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聽了之後,了解了,為什麼以「貧窮子」譬喻我們自身的真如呢?我們自身的真如,我是我、貧窮子是貧窮子,跟我有什麼關係呢?在人事上,與你沒關係,但是在道理上,與我們都有關係。道理是用譬喻,因為道理很深,說了,你聽不懂,就提出了事,以人事來譬喻。譬喻就像我們一念無明起,這真如本性一動,所以我們就被迷了。就如那位富家子,這樣一念糊塗,迷失了,同樣的道理。所以用這個道理,用人事來譬喻。法,我瞭解了,從人與事來譬喻這個道理,原來那位貧窮子就是我自己本身,我的無明一造一動,所以,很多煩惱無明,跑出去,就無法回來了,現在知道回去的路了。就像那位貧窮子,大富長者已經和他接觸了,長者在身邊,每天都和他說話,每天就鼓勵他要立志,不只是喪志,只是一直想要做清除垃圾的這種粗工,他一直鼓勵他要立志,要向上。現在他已經慢慢知道,知道世間的寶物,等待我立志,能夠立志取得世間的寶物,這樣開始。就如我們聽法,原來我自己心中也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要我自己將法向心回向,入心回向。



  常常說「法要入心」,意思就是說,你聽法之後要回向給自己,自己找自己本性。聽外面「貧窮子」(譬喻),我們要回到我們自己的本性,找找看,這個「貧窮子」回到什麼地位?到底他(以)法走回來,這路還有多遠?我們要知道,知道這個路已經快要到家了,那就會歡喜,所以叫做法喜。常常說「我做得很歡喜。」歡喜什麼呢?「幫助人很歡喜。」「完成一件事情很歡喜。」幫助人,要有規劃,要方法,這個規畫,這個方法,所以能夠完成這麼多人,身上乾淨了,完成這麼多人身體煥然一新,這都是用法。很多人來用法,讓這麼多人得救,這麼多人得到歡喜、物資,我們是法的歡喜,人人知道要如何救人,這個法方知道了,歡喜了。這也是法喜。修行者,真的有在聽法的人,我們若有去做,身體力行做到了,這就是法喜,「為契悟真法,得歡喜」。知道了方法,救到人,讓大家皆大歡喜,這樣我們是法喜。



第四,就是「除覺分」。除覺分,就是「斷除諸見煩惱」。我們現在瞭解法了,我們也知道要斷除,斷除諸見煩惱。我們流落已經二十,乃至五十年,這真正是因為我們的無明,讓我們流浪這麼長久的時間,流浪這麼多坎坷的地方,真的苦不堪。現在,我們找道路了,我們要趕緊斷除諸見。這個無明的見解,現在開始就要斷,修行,我們必定要斷諸煩惱,煩惱沒斷,回程,要回來的道路,還是很遠。你若能斷一分的煩惱,就是接近一分的本性,接近回家的道路,這就是要斷除煩惱。路有障礙,我們要先除開路障,路障若將它除開,我們要回去(本性)就有希望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斷除諸見煩惱,這就是我們要修行,修「七覺分」。



  第五,就是「捨覺分」。「捨」就是要捨去,剛才是要「斷」,現在是要「捨」,那就是「捨離所見念著之境」,我們既然修行了,必定要捨去我們種種見解。過去的習氣,我們要斷除,不論是名利、富貴,這些都要斷除,我們既然修行,要用很簡單的生活,而且不怕辛苦。這種很簡單,沒有種種雜支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所以必定要捨,捨去所見的見思惑,捨去雜念的心,捨去執著的念。若這些境界,我們六根、六塵的境界,若都能斷除,不受它誘引,就引出去,若能夠這樣「捨」,自然我們煩惱就能滅除。



  第六,那就是「定覺分」。我們要「定」,「定」就是要「覺了所發之禪定」。我們的心要定,叫做戒、定、慧,我們若有守戒,自然我們的心就不亂,心不亂,斷除了五根、五境,這根、塵、境我們若斷除,自然心就會定。「定覺支」就能夠定,這樣是禪定,其實,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一切的動作,心專就叫做「禪」。



  第七,「念覺分」,就是說我們要「思維所修之道法」。我們面對外面的境界,斷除了,外面的聲音有多麼的複雜,我們若是不去掛礙它,我們要專心聽自己的心聲,專心將我們聽進來的法要如何修行,所以叫做「思維所修之道法」。早上聽的法,我們是不是像那些居士一樣呢?這樣經過整理,全部都寫在筆記本中裡,沒有把它忘記?尤其是高雄(慈濟人),簡單的,對他們說一句,他們就能夠將法完全在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那一種法可以應用在生活,(用)什麼樣的方式。我聽了很歡喜,這就是有在「思維所修之道(法)」。每天在聽,我們每天都要好好思維。



*「八聖道法」:

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八聖道」。前面是「七覺支」,「七菩提分」,現在是「八聖道法」。(前面)也可說「七覺支」,也可說「七菩提分」,現在再下來是「八聖道分」,也是「八聖道法」。這很簡單,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我們若能夠都是很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維,正確的語言,正確的作業,我們的生活,正確的作業。正命,我們的生命要好保護我們的慧命。正思惟、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全都是我們修行中不可缺少。所以各位,學佛在生活中,希望我們起心動念都不要離開法,行中步步都要在法中,這才是真正我們學佛無障礙的路。將路障除開,我們才有辦法一步一步穩穩地回來到我們的本家。所以這就是在清掃周圍,就是要下功夫。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



【註一】神足通又作如意足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證通。五通之一,

六神通之一。即 得如意自在之神通力。有三種如意:

(一)能到,復分:(1)身能飛行,如鳥之無礙。(2)移遠令近,不往而到。(3)此沒彼出。(4)一念能至。



(二)轉變,即大能作小,以小作大;以一變多,以多變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之轉變至極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之轉變久近自在。



(三 )聖如意,即能觀六塵之不可愛不淨之物為淨,觀可愛清淨之物為不淨。此聖如意之法唯佛獨有。



【註二】八正道: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釋尊轉法輪時,所說離樂欲及苦行之二邊,趨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



(一)正見,又作諦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覺。

(三)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

(四)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離殺生、不與取等。

(五)正命,又作諦受。即捨咒術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飲食、床榻、湯藥等諸生活之具。

(六)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法、諦治。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即謂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諦意。即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諦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佛光大辭典》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

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2/23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2/23晨語簡記   2014/12/23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2月 23, 2014 5:19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二)

 

本是富家主兒,一時蒙昧,

流離顛沛坎坷,貧困受挫,

父慈愍念尋子,子迷歸途,

覓子尋跡得見,是真實子。

 

今日主要心得是七覺支,如下:

 


七菩提分

七覺支

定義

上人開示簡說

一、擇覺分

一、擇法覺支

謂揀擇諸法之真偽

我們應該要好好選擇法,法,我們要入心來。我們學法真正要正,因為現在的世間很複雜,邪道、邪見,都很容易偏了,偏向邪道。現在複雜的事情真的很多,尤其(這次)一路出去,又有聽到的,真正是現在的人心比較浮,要求的人也多,所以不正法,不正確的法,邪道邪教牽引人,真的是很可怕。我們學佛,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人,稱作佛。所以我們要選擇,選擇信仰的宗教,這要很認真來選擇。在宗教中,要如何修行?也要很認真去揀擇,要好好去找出真正是值得我們修行的法門。所以「諸法之真偽」,我們要好好去找,好好瞭解什麼是我們的真實法,什麼是值得我們用心受持的法。所以這叫做「擇法覺支」,簡單稱為「擇覺支」,也可說「擇法覺支」,選擇這個法,正法的。

二、精進覺分

二、精進覺支

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

第二是「精進覺分」,就是說「修諸道法,無有間雜」。這很簡單,看文字就知道,我們在修行道法,沒有間離,我們修行就是要一心一志,菩提大道直。我們要有直心,行在菩提道上,所以「修諸道法,無有間雜」,沒有這些複雜的東西,真實是很簡單的事情,沒有複雜。所以用簡單的心,道心、直心來修行,反而容易體會,不要(有)很複雜去想(法)。

三、喜覺分

三、喜覺支

謂契悟真法,得歡喜

第三,就是「喜覺分」,那就是「契悟真法,得歡喜」。我們若能歡喜,得到什麼歡喜呢?因為法與我的心契合我們的心意,法,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聽了之後,了解了,為什麼以「貧窮子」譬喻我們自身的真如呢?我們自身的真如,我是我、貧窮子是貧窮子,跟我有什麼關係呢?在人事上,與你沒關係,但是在道理上,與我們都有關係。道理是用譬喻,因為道理很深,說了,你聽不懂,就提出了事,以人事來譬喻。譬喻就像我們一念無明起,這真如本性一動,所以我們就被迷了。就如那位富家子,這樣一念糊塗,迷失了,同樣的道理。所以用這個道理,用人事來譬喻。法,我瞭解了,從人與事來譬喻這個道理,原來那位貧窮子就是我自己本身,我的無明一造一動,所以,很多煩惱無明,跑出去,就無法回來了,現在知道回去的路了。就像那位貧窮子,大富長者已經和他接觸了,長者在身邊,每天都和他說話,每天就鼓勵他要立志,不只是喪志,只是一直想要做清除垃圾的這種粗工,他一直鼓勵他要立志,要向上。現在他已經慢慢知道,知道世間的寶物,等待我立志,能夠立志取得世間的寶物,這樣開始。就如我們聽法,原來我自己心中也有與佛同等的智慧,只要我自己將法向心回向,入心回向。

四、除覺分

四、輕安覺支

謂斷除諸見煩惱

第四,就是「除覺分」。除覺分,就是「斷除諸見煩惱」。我們現在瞭解法了,我們也知道要斷除,斷除諸見煩惱。我們流落已經二十,乃至五十年,這真正是因為我們的無明,讓我們流浪這麼長久的時間,流浪這麼多坎坷的地方,真的苦不堪。現在,我們找道路了,我們要趕緊斷除諸見。這個無明的見解,現在開始就要斷,修行,我們必定要斷諸煩惱,煩惱沒斷,回程,要回來的道路,還是很遠。你若能斷一分的煩惱,就是接近一分的本性,接近回家的道路,這就是要斷除煩惱。路有障礙,我們要先除開路障,路障若將它除開,我們要回去(本性)就有希望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斷除諸見煩惱,這就是我們要修行,修「七覺分」。

五、捨覺分

五、捨覺支

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

第五,就是「捨覺分」。「捨」就是要捨去,剛才是要「斷」,現在是要「捨」,那就是「捨離所見念著之境」,我們既然修行了,必定要捨去我們種種見解。過去的習氣,我們要斷除,不論是名利、富貴,這些都要斷除,我們既然修行,要用很簡單的生活,而且不怕辛苦。這種很簡單,沒有種種雜支煩惱來困擾我們的心,所以必定要捨,捨去所見的見思惑,捨去雜念的心,捨去執著的念。若這些境界,我們六根、六塵的境界,若都能斷除,不受它誘引,就引出去,若能夠這樣「捨」,自然我們煩惱就能滅除。

六、定覺分

六、定覺支

謂覺了所發之禪定

第六,那就是「定覺分」。我們要「定」,「定」就是要「覺了所發之禪定」。我們的心要定,叫做戒、定、慧,我們若有守戒,自然我們的心就不亂,心不亂,斷除了五根、五境,這根、塵、境我們若斷除,自然心就會定。「定覺支」就能夠定,這樣是禪定,其實,挑柴運水無不是禪,我們一切的動作,心專就叫做「禪」。

七、念覺分

七、念覺支

謂思惟所修之道法

第七,「念覺分」,就是說我們要「思維所修之道法」。我們面對外面的境界,斷除了,外面的聲音有多麼的複雜,我們若是不去掛礙它,我們要專心聽自己的心聲,專心將我們聽進來的法要如何修行,所以叫做「思維所修之道法」。早上聽的法,我們是不是像那些居士一樣呢?這樣經過整理,全部都寫在筆記本中裡,沒有把它忘記?尤其是高雄(慈濟人),簡單的,對他們說一句,他們就能夠將法完全在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那一種法可以應用在生活,(用)什麼樣的方式。我聽了很歡喜,這就是有在「思維所修之道(法)」。每天在聽,我們每天都要好好思維。

 

今天心得,感覺上與上人開示重覆很多,這是珍惜上人開示的每一個字,我利用機會再看一遍,希望能夠更入心。如上人擇法覺支講的,我選擇正法;如精進覺支講的,我精進修行;如念覺支說的,我心與法契,心得歡喜;如輕安覺支(除覺支)說的,斷除煩惱;如捨覺支說的,捨離所念見著之境;如定覺支說的,持戒定會,一心不亂;如念覺支說的,每天聽法,好好思惟。一起共勉。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2/23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