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2/25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2/2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2/25晨語簡記   2014/12/25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12月 25, 2014 4:27 pm

2014122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人皆本具真如寶藏
久來塵沙無明覆埋
燦爛珍寶藏身自不知
自嘆貧窮潦倒維生難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明明我們人人都本具如來真如寶藏,偏偏我們都不知道,而且讓我們的無明煩惱層層覆蓋著,我們已經不知道我們的真如本性,它發揮出來的光芒到底有多大的功能,我們此時只說「知道,知道」,但是這種功能我們還未去體會到。其實我們的寶藏深埋著,自己都不知道,以為我一定就是要求啊求啊,求佛菩薩或者是什麼神,什麼等等,來保佑我,來為我加持,是這樣嗎?人人就已經很具足,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只是我們對法還未真實入心,法若真正入心來,就如那寶藏,我們不只是發現到,還能探手取寶,隨時應用無缺,所以我們人人要很用功。大家應該要很相信,相信我們本具真如寶藏。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四十多年間的說法,循循善誘,很殷勤,一直一直用盡辦法,要讓我們能信,能瞭解,但是我們還未悟,還沒真正體悟而已。為什麼不能體悟到呢?「久遠塵沙無明覆埋」,不只覆蓋而已,還是深深地把它埋著。

  我們常常聽到考古學家在考古,要去瞭解過去幾千年前、幾萬年前、幾億年前,世間到底..幾億年前的人群社會到底他們所用的是什麼東西?幾千年前、幾萬年前,是什麼樣的生活、建築、物資。所以為了考究,他們就帶了一群人去沙漠大地去找,有時候找出了古蹟,己經埋得很深很深,挖啊挖啊挖出了果然過去人類居住過,很有價值,這種人所居住的古蹟,這樣挖出來了。當然埋得很深,為什麼埋得那麼深呢?那就是年久時長,所以這塵沙一直不斷埋下去,這和我們人豈不是一樣呢?看到這些歷史考古的人能找出了人類古蹟,證明是這樣埋得那麼深,我們看到的這是物證。雖然住在這古蹟的人已經是幾千年、幾萬年前,人已不見了,但這個物與古蹟,能作見證,現代人能做見證,幾千年、幾萬年前的東西,我們這時候,佛陀為我們所說的法,說我們人人本具佛性,說人人有真如的寶藏,我們應該要相信,何況說我們日日都在應用它,只應用於知識,沒用到智慧。

  我們每天看東西,六根六塵,我們的感受;外面的境界,我們身體的感受。現在是冬天,外面的境界是寒冷,我們身體的感受就是冷啊,冷,這是氣候感受。冬天了,當然身體的感受就是寒冷,這六根、六塵境,我們能夠去感受它,這就是知,我們知道,知識,能夠去認識這些事情,外面的境界,我們內心的感受,這是真如。只是我們真正真如的境界還有很大的功能。氣候為何會冷呢?我們現在能夠知道因為它是冬天,為何有冬天呢?因為,佛陀就說天體宇宙,天體宇宙的循環。現在的科技就對我們說出了天體宇宙,水星是如何繞著太陽,與地球的關係及距離有多遠?我們知道了,它(繞太陽)一周是我們(地球日)的八十八天,而我們的(繞太陽)一周是三六十五天。宇宙,已經可用現在的科技去瞭解,太陽系與行星運轉,公轉、自轉繞太陽一周就稱為一年,而我們地球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叫做一年。這樣一直類推下去,海王星就離很遠了,它繞太陽一周是一百六十五年,在我們人間,它繞太陽一周是我們的一百六十五年。這是我們人間,佛陀所說的法,現在科技已經證明,天地宇宙之間的道理。

  地球在繞太陽時,就有四季,尤其是人間的四季,春夏秋冬。佛陀覺悟時,他對天體宇宙間星球的運轉,佛陀他馬上能體悟,真正隱含著的道理說給找們聽,我們無法去體會。現在我們知道了,真的時日在過,我們人生的煩惱隨著人間物質所需要,我們的智慧變成了知識。知道富貴名利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所要爭取的東西,人製造很多,開闢了很多物質,讓人類去享受。人為了享受,他那欲念就不斷不斷產生;產生了欲念,就會無明不斷複製,這都叫做塵沙無明,這都叫做塵沙,長久累積,變成了這樣就將它覆(真如本性)埋了。我們的無明,一輩子才幾十年,就生生世世不斷不斷累積,隱埋在裡面,真如本性,原來是這樣燦爛,就像世間的珍寶,我們這個小乾坤,身體裡面也是一個乾坤,這小乾坤有這樣燦爛的珍寶,我們自己不知道,生生世世時間不斷地累積,這樣寶藏在我們內在,我們卻越來越不知道了。

  佛陀來人間,目的就是要轉識成智,轉我們的知識變成了智慧,讓我們能夠瞭解,一層一層的無明煩惱,你若能分析,能清楚,能夠瞭解,你下定決心,將這些無明煩惱一層一層去除,不要再惹來這些無明再覆蓋,若能如此,自然我們的真如本性,轉識成智,將識,無明的意識轉為清淨的智慧,這樣我們就能夠自由將這珍寶…,我們要如何使用,能應用自如了。這就要很下功夫。

  這次行腳在台南,也有聽到自己來訴說過去的迷茫,他過去的人生意識就是醉茫茫,他說,那時是年輕時代,這位黃鍚麟居士,他在很多人面前起來懺悔,向大家說出他過去的人生。他說,過去他是(沈迷)在酒中,酒很甜,酒很香,他一天若沒有酒,沒辦法生活,覺得很痛苦;有酒,是他人生的快樂。過去就是這樣,都是從白天喝到晚上,晚上喝到天將亮,所以他每天都差不多是清晨三四才回到家。他說,現在的人生,那就是(清晨)三四點就要出門了,出門做什麼?薰法香。開始轉變了人生,因為身邊的貴人出現了,度他、勸他、陪他,所以這樣度他,這樣勸誘,這樣陪伴他,所以他開始走入慈濟來,當然中間過程有很多,不過就是受了周圍的朋友,善知識來牽引他。拜託他說:「來啦!我們一起去聽,你有車子,拜託你來載我一下。」就這樣開始,開始走進慈濟來了。現在聽法,覺得聽得很有興趣,再聽,「這不就是在說我的人生,過去是這樣糊塗,有這樣的人做得到,做得到說改就改,難道我沒辦法嗎?」這樣慢慢開始入慈濟門來。現在的人生,他說是(清晨)四點出門,開始就去薰法香了。聽法之後,大家再繼續辦讀書會,從聽完之後,大家來說心得,很多人越來越有趣,很多人是「漏氣求進步」。「過去那些師兄,他們也與我有相同的人生,你看現在,一尊一尊如菩薩,現在大家入人群做好事,他們做得到,我為何做不到?」就這樣,戒酒、戒菸,什麼都戒了。

  現在承擔起環保,每天都開著車,到街頭巷尾去收,他所走的路線都是去市區、酒吧,或者是海產店,或者是啤酒屋這些地方去收。他說路線都是穿梭在這樣的地方,他一天平均能夠收到一千五百公斤的玻璃,這些玻璃酒瓶,一個月他回收四十五噸的玻璃瓶(一天1.5噸,一個月是45噸),就是這些酒瓶。他說,過去聞到酒是這樣香又甜,無法去形容,接觸到酒,那感覺很舒爽、很歡喜。他說現在負責收這些酒瓶時,他說:「聞到時,喔!怎會這麼臭、這麼酸,很難聞。」這時接觸到這些東西,是這麼這麼污穢,這麼臭,所以他現在的人生與過去不同了,雖然做環保,所看到回收回來的東西拉拉雜雜,但是看到這麼多人將這些東西當作寶,資源再回收,再製,能夠有這麼多功能利用,想到這樣,覺得為地球盡一分力量,對社會,街頭巷尾減少很多的垃圾。若想到這樣,自己也很高興,看到一群大菩薩,人人一個比一個還精進。所以他現在身心健康,人很清醒,不像過去天天都是醉茫茫,現在每天都是這樣,很輕安,很自在。

  像這樣的人生,就已是「燦爛珍寶藏身自不知」,這是過去的人生,「自嘆貧窮潦倒維生難」,就像過去每天都是醉茫茫,他還能做什麼呢?還能為人群做什麼事情呢?還能去想到地球是怎樣呢?他過去對這些事情都無法去瞭解,現在已經回頭了,「人皆本具真如寶藏」,他發現了。他現在很很用功,想要知道久來已經埋在塵沙中的東西,這個寶藏,他認真要清除無明,(找出)所覆埋的寶藏,現在很用功。我們是不是也要用功呢?我們的寶藏也是同樣深埋著,我們較慶幸的就是長久以來都清清楚楚;只是過去長久以來,真如被深埋著,但是我們也是很用心在找要如何回家的路。我們知道,我們的真如本性一時迷失了,離開我們的本家,我們現在要找回本家,也就是真如的家庭。所以,各位,學佛,深埋也好,迷失也好,我們現在已經很用功了,要將那個深埋著的……。我們過去的古蹟,要讓它顯現出人生,來證實人生幾億年,幾萬年前所遺留下來的東西。何況我們現在在修行,我們的真如是我們一時迷茫,逃出去,不知找回本家的路,我們只是這樣而已,我們現在就是在找路,佛陀來人間指引我們一條路,我們必定要相信。

經文:「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經二十年,執作家事。」

  所以前面的文說,「又以軟語」,用盡方法來為我們誘引指路,就如父親面對兒子,一個已經迷失的兒子,父親要如何輔導他?就是要好好接近他,來輔導他,要如何讓他走回自己的家,還要讓他知道這個家是我們的,還要讓他知道這家裡有多麼富有的東西,用盡方式。所以,「又以軟語,若如我子,長者有智,漸令入出」,讓他進進出出,很自由地出入,這樣的時間,經過二十年,「執作家事」。佛陀已經將迷茫的眾生度入門了,聲聞、緣覺,譬喻「二十年」。在二十年間「執作家事」,指導他好好修行,(清)除垃圾,整理家園,就是這樣。我們現在豈不也是在(清)除垃圾的時候嗎?我們已經回到我們的家,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垃圾,我們要清除,所以我們現在開始要用心了,清除了垃圾,漸漸入門進來。所以下面這段文再這樣說

經文:「示其金銀,真珠玻璃,諸物出入,皆使令知,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經文簡釋:「示其金銀,真珠玻璃」
此喻大乘法寶自他,二利法財,使令其領知。故云:示其金銀,真珠玻璃。

  雖然已經將他帶入門來,也讓他知道這個寶庫(有)這麼多,裡面的寶物有這麼多,雖然讓他進進出出,不過他自己本身還在想:(我)不是住在裡面(的主人),是工人。所以他就住在外面的草庵裡,開始心起念:我沒有這些東西,我還是貧困的;這些東西是主人的,這與我無關,這些東西不是我的。為什麼還會有這樣的心態呢?就如一個工人在做主人的工作,感覺我所做的這些都是我為了賺工資而工作,這些東西與我無關。

  所以這就是譬喻「示其金銀,真珠玻璃」,那就是譬喻,譬喻「大乘法寶自他」。法,這些寶藏是自他--是自己的,但是感覺這是別人的。大乘…其實是自己的,小乘者覺得這是別人的。這些法寶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二利法財」。只要這些法寶我們若能得到,得到這些法寶大乘法,我們若都能體會,都能了解,就是自他可以二利。我能夠自利,是我的;我能利他,是他的。這樣將這個法再運轉給別人,這種「二利法財」,這就是「(示其)金銀,真珠玻璃」,這就是大乘法。長者用盡心機,讓他知道有這麼多東西,「使其領知」,都讓他知道。是不是知道了,這樣他就得到呢?可能還沒有。

經文簡釋:「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化度他為出,自利為入。緣起為出,性空為入。
*「諸物」,即萬法,萬行,莫不如此,皆使令知。


  「諸物出入,皆使令知」。這些東西要出要入,搬出搬入,或者是點收這些寶物等等,但這就是這些修行者,他已經知道這些東西,這些寶物如數家珍,別人的東西,我們這樣一直算。像在銀行,有保險箱,張三李四向我們租一個保險箱,只要你的號碼拿來,我核對你的號碼,打開這個保險箱,裡面有很多寶物。這是人家向我們租保險箱,我只是保管而已,這些東西不是我的。還有這樣的心態,這就是「化度他為出,自利為入」。法,應該是自利利他,卻若是小乘人,就像在替人保管保險箱一樣,像財物出入的點收,只是這樣而已。所以,「出」就是「化度他為出」,「自利為入」,這些東西我們都知道,點收的是我們,進來的東西與出去的東西。

「緣起為出,性空為入」。「緣起」就是我們懂這些法,我們都知道了,這些法我們懂,有那個因緣,因緣來,我就能將這個法度出去,度化眾生。因緣會合,(有)這個因緣,我就趕快來度化眾生,這叫做「出」。眾生,無緣不能度,法度有緣人。我們了解這個法,有緣的人就能…我們要及時去度化他,這樣叫做「出」,用這個法去度人。但是,「性空為入」。瞭解了,諸法無住相,其實,也說過了,法本來就是無體無相,法本無住相。所以到了「方等」、「般若」,「方等」之後,我們知道法就是要度人,不只是獨善其身,要去度人。(進)入「般若」,(知道)一切皆空,所以「性空為入」,體會到「般若」,一切皆空。道理,是讓人用的,但是沒有體相。所以我們了解了,(法)就是沒有體相,我們對法若能夠入心,我們就不會再去做那些無明、煩惱、欲念、貪、求、取,就沒有這些事情,就不會再複製煩惱。

  因為「性空」,一切都是空,人生短短幾十年,幾十年後還不是一樣,雙手空空地去嗎?唯有一項,就是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也知道了,所以要好好守好我們的本性。每一天懂了道理,不再去造業,已經不會再造業,但是,有這個法,我們應該要轉法輪,度給別人,但是自己也覺得還是「空」。所以說,「諸物即萬法,萬行」。「諸物出入」,這個「諸物」就是表示萬法萬物。任何的法本來是空,無物,但是,製造出來就有很多東西。地球,本來就只是地球,就是因為人類運用他的知識,這樣去鑽探地底的石油,本來是這樣,但是那個東西鑽探出來,傷害了地球,同時污染空氣,不過他製造萬物,製造很多東西,這就是有相。萬物,有相成為物,而這個物,本來是無一物,就是因為人的知識,所以去製造。這個(運用)知識的過程,惹起很多禍端,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去了解這些事情。

  同樣是知識,我們一轉知識,就是去造業,但是,我們一轉,就是我們的慧命,就是智慧,保護我們的慧命,就不再去造惡。所以萬法本是空,是人去造作萬物,萬物再來誘引眾生的無明煩惱,再製造,這就是這樣在循環,煩惱無明循環。瞭解、覺悟的人,那就是「緣起為出」,有因緣,我趕快來度化眾生,不要再執著,因為「一切性空」。這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如,本來就是清淨。佛陀就是這樣循循善誘,要讓我們瞭解「皆使令知」,要讓我們知道,我們卻還是「猶處門外」。

經文簡釋:「猶處門外」
*喻持小乘者,雖知大乘教門之義,而自卑謂無我分,故仍止於大乘之門外。
*雖能轉教菩薩法,而自己猶然安住大乘教行之因門外,即能說不能行,能知而無願力。

  修行者,雖然佛陀循循善誘,卻是這些修行者,像舍利弗、須菩提,還有大迦葉等等這些(人),大家對法都了解了,來到法華會,還是更加體會,體會(法華)。但是,佛陀從「方等」時就開始要人人要懂得去行菩薩道,「知道,知道」,菩薩道就是要度眾生。這些大弟子也有隨佛修行,到外面去教化。就像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像舍利弗,很多……,這些大弟子也是到外面去教導人。但是,他覺得我是(因)佛的使命感要我去度(眾),將這個法說給眾生聽,我只是這樣。就像我們冬令,「歲末祝福」,大家都出去了,也是出去向大家祝福,也會向大家說一些話,這些說的話,我們是不是入我們的心呢?從我們的心(口)說出來,我們平時有沒有在用呢?我們祝福別人,自己有覺得「我是一個很有福的人,我能夠得人身,我能夠修行,我在叢林中,沐浴在法流中的人」是否自己有這樣想?說不定(想)這就是例行工作。我們若是這樣(想)就很可惜。

  要如何對人說,這些法,應該是我們平時在利用的,不是說,就是(在)這樣的道場,就是(有)這樣的使命,就是這樣去向人說,這樣而已。若是這樣,就譬喻「持小乘者」,還是獨善其身的人,「雖知大乘教門之義」,雖然了解大乘法,「而自卑謂無我分」,好像這些法和我沒有關係,我就是時間到了,叫我出去,我就出去,是不是這樣呢?應該不是。應該是我們都很期待,(將)我們所瞭解的法,盡心力,希望這些人看到我們,聽我們所說的,他們信解入心。我自己更是信解受用,應該是這樣。這樣,法才是我們的,要不然「雖知大乘教門之義」,了解這些(法)義,還是自己覺得:這就不是我在做的本分事,我只是時間到,就做這樣的事情。若是這樣就可惜了,真正的法已經在我們的內心,我們在受用了。人人本具真如,人人都是有無量數的寶物在我們的真如寶藏中,應該自己要相信,不要,不要自卑感。我們絕對能成佛,我們是一樣,都沒有增減,大家都是平等具有這樣的寶藏在。但是,小乘者「自卑謂無我分」。我就是,佛陀說要行菩薩道,我對你們說:「大家要行菩薩道,那是你們要去行,不是我。」若是這樣,真正就是「無我分」。

  「故仍止於大乘之門外」。雖然會說大乘法,但是,自己還是住在門外那個草庵裡,若是這樣,就很可惜了。我們能入這個很堂皇的大豪宅,不是搭草屋在外面。因為這間房子是我們的,我們的真如清淨本性,這間大宅是我們的。所以,「雖能轉教菩薩法」,這些小乘行者聽佛陀在「方等」時的開示,人人能行菩薩道,但是,能教菩薩法,照著佛陀所說的法去傳承教菩薩法,但是自己沒有去行菩薩事,所以「而自己猶然安住大乘教行之因門外」。我們這個因,我們自己內心的種子還未轉,我們還是守在小乘的種子,還是草根的種子,還不想要(成)菩提大樹的那個種子,還沒有撒在我們的心田。我們的心田裡面,還是小樹小根,我們應該要大樹大根。卻我們還是這個因,還是小因,因為這樣,才會在門外,還未入大乘之門,守於小乘法中。「即能說不能行」,這就是能說不能行的人,能去向大家說很多的法,自己卻是不想要投入去做,只是能說,沒有去做的人。「能知而無願力」,法,是知道了,但是,就是沒有那個願力,很可惜。

經文簡釋:「止宿草庵」
*未捨下劣,自甘住宿門外草庵,喻不肯向大,鈍滯化城小道。草庵喻二乘灰斷之果,聊蔽分段生死之風雨而已,


  所以「止宿草庵」,「未捨下劣,自甘住宿門外草庵」。就是「(喻)不肯向大」,常常要守在小乘,所以「草庵」譬喻二乘(灰)斷(之果),二乘人這種斷無明煩惱,灰塵,在那斷小煩惱,真正的大煩惱塵沙惑,我們都還未除,只是(斷)除名稱上的無明煩惱,真正掩埋真如本性(的)塵沙煩惱並未(斷)除。所以尚未斷(除)。這是這種遮蔽著,將我們的心遮蔽著,到「(聊蔽)分段生死(之風雨)」的階段。

經文簡釋:「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自嘆貧困如長行所說:先取其價,尋與除糞。
*安於小教,自認無入大乘家,成大乘業之分,亦無意希求大乘,故曰:我無此物。
*此即長行所說:領知眾物金,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自念貧事,我無此物」。其實我們人人本具,但是自己就是守於小乘,不肯入門。所以「能說不能行」,像這樣才再覺得:哇!別人在度眾生,做得法喜充滿;我只是把法(說)給大家聽而已,我根本都沒有法喜在內心。所以「自嘆貧困如長行文(自嘆貧困如長行所說)」,那就是「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只想要賺工資而已,還沒有想(要)裡面的東西,其實是我們自己的,但是我們還在外面賺工資。

  「安於小教」,這就是譬喻「安於小教」。所以「自認無入大乘家」,自己已經承認,大乘的家門,我沒有進入。這是迦葉尊者這樣譬喻自己,這個門開這麼大,也讓我們知道裡面的寶物,但是自己就是沒有進去,沒有「成大乘業之分」,好像這個大乘業與我無分,這是別人的,都一直認為是別人的。「亦無意希求(大乘)」,也不想要去求。所以不求大乘法,這就是「我無此物」。

  這就是在長行文所說「領知眾物金,而無希取一餐之意」。我們長行文有這樣一段。所以,「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這就是自己還沒有要捨去小乘,你小乘(行)不捨,要如何入大乘(法)呢?所以說來,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要捨小乘,我們才能入大乘法。真如本性,人人本具,我們不要輕視自己,不要讓很多塵沙煩惱來埋沒了我們的真如本性。只要你轉一念心,你看,臺南這位黃居士,(過去)每天醉茫茫,他現在每天都是做得法喜充滿。所以我們要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2/2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2/25晨語簡記   2014/12/25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12月 25, 2014 4:54 pm

佛陀光明智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在空間遍十方,在時間歷過現未來恆持不變,而我們凡夫,因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三惑,像沙塵暴襲來,將我們真如本性遮掩、覆蓋、埋藏。
感恩 上人一直殷殷叮嚀,務必要將法水入心入行,轉識成智。對「緣起為出,性空為入」,有很深的感受,社區歲末祝福,承擔「禪定」的導覽,說著上德下慈的故事,藉著這樣因緣,在很短的時間與會眾結緣,看著他們的專注眼神,真的感恩這樣的因緣。而在解說的過程中,要如何將沒有體相的法傳遞出去呢?感恩場布師兄師姊的用心,讓我得以藉有形的「相」來說無形的「法」,而真正要感恩的是在 上人及善知識的引領之下,長時間的累積,當下方能運用得如此流暢。
雖然自問自己「不是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也不是安於小教,但自己在解說「禪定」,當下察覺自己「定」的功夫真的非常非常不具足,知道還要做到,真的要守好每一個起心動念啊!
以此與大家分享之
映月 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2/25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2/25晨語簡記   2014/12/25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2月 27, 2014 10:27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星期四)

 

人皆本具真如寶藏
久來塵沙無明覆埋
燦爛珍寶藏身自不知
自嘆貧窮潦倒維生難

 

上人開示何謂無明與如何做到無無明。這個去除無明的過程就是個人修行的關鍵就是轉識成智的過程。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導我們如何轉識成智

上人說,如果法入心,就不會有無明

 

只有知識會造業,要轉知識為智慧,才能成就慧命。

佛陀從方等時期即要求弟子行菩薩道。

 

經文簡釋:「諸物出入,皆使令知」
化度他為出,自利為入。緣起為出,性空為入。
「諸物」,即萬法,萬行,莫不如此,皆使令知。

  地球在繞太陽時,就有四季,尤其是人間的四季,春夏秋冬。佛陀覺悟時,他對天體宇宙間星球的運轉,佛陀他馬上能體悟,真正隱含著的道理說給找們聽,我們無法去體會。現在我們知道了,真的時日在過,我們人生的煩惱隨著人間物質所需要,我們的智慧變成了知識。知道富貴名利是人與人之間互相所要爭取的東西,人製造很多,開闢了很多物質,讓人類去享受。人為了享受,他那欲念就不斷不斷產生;產生了欲念,就會無明不斷複製,這都叫做塵沙無明,這都叫做塵沙,長久累積,變成了這樣就將它覆(真如本性)埋了。我們的無明,一輩子才幾十年,就生生世世不斷不斷累積,隱埋在裡面,真如本性,原來是這樣燦爛,就像世間的珍寶,我們這個小乾坤,身體裡面也是一個乾坤,這小乾坤有這樣燦爛的珍寶,我們自己不知道,生生世世時間不斷地累積,這樣寶藏在我們內在,我們卻越來越不知道了。

  佛陀來人間,目的就是要轉識成智,轉我們的知識變成了智慧,讓我們能夠瞭解,一層一層的無明煩惱,你若能分析,能清楚,能夠瞭解,你下定決心,將這些無明煩惱一層一層去除,不要再惹來這些無明再覆蓋,若能如此,自然我們的真如本性,轉識成智,將識,無明的意識轉為清淨的智慧,這樣我們就能夠自由將這珍寶,我們要如何使用,能應用自如了。這就要很下功夫。

緣起為出,性空為入」。「緣起」就是我們懂這些法,我們都知道了,這些法我們懂,有那個因緣,因緣來,我就能將這個法度出去,度化眾生。因緣會合,(有)這個因緣,我就趕快來度化眾生,這叫做「出」。眾生,無緣不能度,法度有緣人。我們了解這個法,有緣的人就能我們要及時去度化他,這樣叫做「出」,用這個法去度人。但是,「性空為入」。瞭解了,諸法無住相,其實,也說過了,法本來就是無體無相,法本無住相。所以到了「方等」、「般若」,「方等」之後,我們知道法就是要度人,不只是獨善其身,要去度人。(進)入「般若」,(知道)一切皆空,所以「性空為入」,體會到「般若」,一切皆空。道理,是讓人用的,但是沒有體相。所以我們了解了,(法)就是沒有體相,我們對法若能夠入心,我們就不會再去做那些無明、煩惱、欲念、貪、求、取,就沒有這些事情,就不會再複製煩惱。

  因為「性空」,一切都是空,人生短短幾十年,幾十年後還不是一樣,雙手空空地去嗎?唯有一項,就是因緣果報。因緣果報,也知道了,所以要好好守好我們的本性。每一天懂了道理,不再去造業,已經不會再造業,但是,有這個法,我們應該要轉法輪,度給別人,但是自己也覺得還是「空」。所以說,「諸物即萬法,萬行」。「諸物出入」,這個「諸物」就是表示萬法萬物。任何的法本來是空,無物,但是,製造出來就有很多東西。地球,本來就只是地球,就是因為人類運用他的知識,這樣去鑽探地底的石油,本來是這樣,但是那個東西鑽探出來,傷害了地球,同時污染空氣,不過他製造萬物,製造很多東西,這就是有相。萬物,有相成為物,而這個物,本來是無一物,就是因為人的知識,所以去製造。這個(運用)知識的過程,惹起很多禍端,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去了解這些事情。

(
懺悔昨天下午寫到快完成了,臨時有事,忘了完成與貼出)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2/25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