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6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自性清淨心源 智慧體信
唯因一念妄動 游離本覺
如來乘大悲法 秉慈運慧
說阿含談方等 轉小向大
我們人人「自生清淨心源智慧體性」,我們不知自己找到了沒?每天每天重複,一直跟大家說,我們真如本性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自性,人人這自性原本是清淨,這個清淨的心源,我們無始以來從最無始以前,無法說它的源頭在哪裡,那個時候我們就是清淨,我們的心源是清淨,我們人人都本具智慧,我們應該要相信。佛陀就是這樣跟我們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與佛的智慧是平齊,是平等,所以我們的心源原來是清淨的,我們若能回歸本性,那就是智慧。我們智慧體信就是這麼的清淨,我們一定要相信。只是「唯因一念」,就只是在一念而已,這念心妄動。原來我們是如此靜寂清澄,清淨的心源,這麼的平靜,卻是一念,那無明妄動。
如我們人人若有用心,自己也會警覺到,或者是與人相處,我們也會感覺到,對自己是警覺,對別人是感覺。我早上聽法,明明知道有這樣的道理存在,明明我就是相信自性清淨的心源,我明明就瞭解「靜寂清澄」,我是有這麼清淨的本性,但是怎麼會看到別人做一件事,我的心就不歡喜呢?我就排斥別人,害怕別人會代替我的權,害怕別人代替我的名,像這樣,在權、名,雖然修行沒想要取利,但是在權與名就很在意,心就不歡喜,人與人之間互相排斥。我們有沒有這樣呢?若有,就是一念妄動,這一念妄動又是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游離本覺」,我們這妄念的心就是無明,無明一起來,就像夜遊人,晚上睡覺,不知道在做什麼,自己就起來,自己也不知為何開門,走出去外面「傻傻的繞」(亂逛),他自己也沒感覺,自己也不知道,這就是游離,就如我們自己原本本來這樣清淨的本性,就是被我們的無明這樣妄動起來,讓我們如靈魂脫體,向外面放蕩出去。
這就是為何我們要修行,要好顧好我們一念心,我們這念心,聽法之後,回歸本性,心量打開,包容天下,包容太虛。這種包容的心,自然人事物發生在我們面前,善解啊!僅管有很多人,有很多意見,用什麼方法,讓這意見很和睦,良能合一呢?這就要有善解,除了包容,就是要有善解。取這個人的優點,取那個人的優點,將所有人的優點合起來,那就是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這就是要從包容,善解,在善解中成就一切人事物。事情能做得很圓融,感恩啊!彼此要用感恩心。這麼圓融的好事,不是我一人得的,也不是我們一人有辦法做的,感恩啊!感恩有他、有你來幫助我,成就這麼大這麼圓融的大事業。這是我們人人要有的心情,所以,心要開闊,心包太虛,這就是我們在學佛所要修的心境。我們的心境若不開闊,我們要如何包容呢?我們若不能包容,你也不能善解;善解而不包容,也是「無法度」。所以包容要與善解會合,取大家的優點來合一,完成了,感恩人人都很辛苦去付出,那個辛苦大家歡喜,做得皆大歡喜,轉苦為福。是辛苦,但是慈濟人都說,「幸福啦!」「幸福嗎?」「是啊!美滿。」事情做得很美,很圓融,這叫做美滿。這樣是不是大家彼此感恩呢?是感恩,這樣的大環境,時時都很滿足,知足了。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我們在這時代,在這人群中,我們能有這樣,得到這樣多的好因緣,好事物,我們難道不應該知足嗎?應該知足。以時間來說,我們真正要很感恩過去的每一時刻,真正的要很感恩。就如今天,在十年前,那就是2004年,12月26日,也就是以西洋教;基督教、天主教,是一個大年節,平安夜過後的隔天,二十五日過後的早上,天亮時,忽然之間在當地八點多(臺灣時間八點五十八分,印尼時間七點五十八分),就是忽然間的一陣的海嘯。還記得有一位吳居士,他說他早上…,他是當地事業做很大的企業家,他說他的生活,每天早上都會去海邊游泳,那天同樣七點多就在海裡游泳,忽然間,在八點左右那時候,本來他在游啊,悠哉悠哉在海中,但是突然間,一陣大浪忽然間湧過來,浪又拖過去,原來岸邊的海水,完全變乾了,他在游泳的地方原本都是海水,但是忽然間,一陣的海浪湧上來又再退回去,這樣他人已經擱淺在海灘,就是有水的海灘已經沒水了。
他嚇一大跳,怎麼會瞬間,我明明在水中,怎會一陣的搖晃,水退了,他的人擱淺在海灘上呢?嚇到了,趕緊起來走路,走到平常說的海灘,又走得很久。回到家中,為什麼?到底是什麼事情這麼奇怪?回去,開始換好衣服,身體沖乾淨,換好衣服,忽然間天搖地動,那就是早上(台灣時間)八點五十八分地震了,那地震是九點零的規模,很大啊!那時,電話怎麼都打都不通,一直到電話打得通,才知道原來這個大地震已經是有這麼多人傷亡,有多少的房子都完全移為平地了。所說的亞齊,那就是在印尼,但離印尼(雅加達)很遠的亞齊,那一年的災難波及十三個國家,最嚴重(的是),因為那時是耶誕節,所以放假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去渡假,渡假的人很多,泰國也有,斯里蘭卡也是,這都是東南亞度假勝地。
那時這樣一陣搖晃,規模九的地震,波及十三個國定,最最嚴重的地點就是亞齊美拉波這地方,還有斯里蘭卡,還有泰國那個觀光地區,但是泰國災情比較輕,最重最重是亞齊美拉波市與斯里蘭卡,總共往生的人有二十八萬多人,光在亞齊就有二十三萬多人,其餘五萬多人在斯里蘭卡。這兩個國家,那段時間,慈濟人就是呼籲全球慈濟人,大家發揮愛的力量投入,足足三年時間,二三年了,為他們建設起來,在亞齊有三個慈濟村,還有九所的學校,讓他們安定下來,然後就是給他們二千多戶,這三個慈濟村安住二千五百多戶,這是在亞齊,學校是九所的學校,中小學有九所,還有一間的醫療所這都在亞齊。那時的亞齊實在是非常的慘重,人往生有二十三萬多人,可以想像房屋倒的,整個亞齊美拉波市差不多有七成,差不多都是房屋損害;在亞齊差不多有八成都是貧困的人,這八成貧困人中有七成受災難,可以想像那時的災難,對很多貧困的人實在是苦不堪言,天人永隔等等,這是在今天的十年前,那就是天下一場浩劫,很大的災難。
尤其是斯里蘭卡,同樣的,我們在斯里蘭卡,所選擇的(援助區)是災難最大,而且就是最貧困的地方,死傷五萬多人。那時候我們去那裡,選擇那個地區救災,要安住這些人,要怎麼做呢?政府撥出了一平地,一個山丘,整個山丘的土地撥出來,讓慈濟為他們規畫重建。我們很宏觀,將這整片的土地,所開的路都是三十幾米的大路,為他們規化的,那村莊所規化的房子都是雙併的,就如我們台灣所說的度假村一樣,有景觀等等,都為他們做得很好,又為他們蓋學校,中小學,都為他們蓋起來。政府一看,「這是一個好地理,過去都沒發現到,就是一片的原始森林。」但是為了這麼多人沒地方住,幾十萬人無家可歸,所以不得不把這地方變成人的住宅區。所以政府看到了,他說:「縣政府也要遷移到這裡。」重要的機構都遷過來了,所以,那地方變成了一個城市了。國際間看到這個點是一個商機,因為這是很多人喜愛來觀光的地方,風景優美,很漂亮,還有這個慈濟村,這麼宏觀的建設,所以大陸在這地方建一個國際港,韓國也在那地方造一座機場。這個國家,開始國際間大家看好這裡的商機,為他們造一條高速公路,整個漢班托搭,過去在斯里蘭卡是這樣的貧困,現在交通有水路的國際港,有空中(交通)所造的機場,還有高速路,這裡的商機完全都完成了。所以,我們若想到十年前大地震,多少人受災苦難,有這樣多人的愛心,尤其是人間菩薩,菩薩群的投入,愛的建設,愛的能量,將亞齊或者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我們將它完成起來,現在再回頭去看,完全都不同了。
人生,我們的智慧,或者是大悲法,「如來乘大悲法秉慈運慧」,這就是我們人人用愛心,發揮了人人本具佛性,這分人人本具佛性,所以「乘大悲法」。「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全都是叫做如來大乘法。所以如來就乘著大悲法,我們人人本具,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如是法就是大悲法,這就是「如是法」。如來清淨的本性,他的能量,他有的力量,就是這樣無私的大愛發揮出去,這就是大悲法。還要「秉慈運慧」,我們有慈,就是希望人人都幸福,那種苦難,我們要如何拔除他的苦難,轉苦為福呢?這就是慈,有這念慈心,雖然那裡的人跟我們無緣無故,但我們還要有這念慈心,「秉慈運慧」,慧就是智慧,希望人人都平等,慈悲等觀。慈悲就是去拔除眾生的苦難,讓人人幸福,智慧就是功能,這個慧,就是希望給人人都是平等的愛。就如佛陀視眾生如一子,我要給這孩子是這樣,我要讓每個孩子都一樣平等,這是我們昨天說,「緣起則出,性空則入」,出入,出就是利他,入就是利己,我們昨天有說過了。我們修行,就是要修得自他兼利,這是我們修行的本分,我們要如何能夠瞭解我們的自性,「清淨心源智慧體信」,我們自己要很清楚,不要說一不小心就妄念一動,常常起無明,常常與人不合和,常常就在我們的本性游離出去,這樣違背我們的本覺。我們自己本來的覺性原來是這麼宏觀,但是我們的無明一起,將我們的本覺縮小,常常心量小,容納不下別人,那就不對了。我們人人有如來大悲法在,我們人人都有這樣與佛同等的智慧。要如何同時救兩個國家?要如何同時能救濟天下?這一定要「乘大悲法,秉持運慧」。讓每一個地方都有這樣的人,有自性清淨人間菩薩,每個地方都有這分應用法來去救人,乘大悲法救人的菩薩,每個人都能夠開闊他的心胸去付出的人。
這就是佛陀來人間,殷殷勤勤這樣觀機逗教,用這麼長的時間,希望我們漸漸理解。所以佛說阿含,要讓我們知道因緣果報觀,時間、空間、人間,人人都有各人的因緣,各人的共業,集會在什麼樣的空間,發什麼樣的事情,需要的是人間菩薩。這個緣起,緣,既然因緣就是這樣了;業力,共業已經造成,這因緣已經生起了,就是我們要去度眾生的時候,所以「緣起即出」。做了之後,「性空即入」,我們大家付出無所求。不過若回憶,還是法喜充滿,這就是運用這個法,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這就是法。所以想到十年前,那時候這麼多人的苦難,運用這麼多人的力量,現在看到亞齊高樓大廈非常的熱鬧,大愛(台同仁)再回去看他們,畫面上我們看得到,在漢班拖塔也是一樣,交通已經四通八達,這就是叫做人間法,真的是法喜充滿。
這種佛陀所說的《阿含經》,包含在內,在人間事相苦樂參半,受苦時、眾生共業時,「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去救拔苦難,這就是因緣果報觀。同時,「談方等」,教我們去行菩薩道,不只是自利,還要利他,轉小向大。這就如貧窮子,自己一直覺得他很貧窮,其實他的內涵都很富有。昨天我們不是說過嗎?
經文:「示其金銀,真珠玻瓈,諸物出入,皆使令知,猶處門外,止宿草庵,自念貧事,我無此物。」
「諸物出入」,「緣起即出」。這就是我們的法若全都入心了,眾生的因緣成熟了,我們要趕緊去度化,去救濟,這叫做「出」;「入」是佛法不斷,智慧不斷,我們要成長,聞法,我們要菩提生,這是「入」,我們自己自修,我們自己所得,因緣到的時候,我們要趕緊付出,這叫做「諸物出入」。「諸物」就是法,天地萬法,「諸物出入」,昨天說過應該都還記得。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讓我們大家都瞭解,「皆使令知」,因為我們人人本具佛性,我們人人本具有這麼充滿的智慧,這就是財寶,智慧財充滿,很多。但是修行者也如那貧窮子一樣,「猶處門外」,他雖然跟隨佛陀,佛陀的教法要弘揚,他會代替佛陀去弘揚佛法,卻是不肯入人群去身體力行。「聽」和「做」不同,要聽,要瞭解,要實地去做,這才是真正有感受到的法;沒感受的,就如還是在門外一樣。「猶處門外,止宿草庵」,還是在草庵裡。這就是小乘人,只會說就不肯去做,還沒有發大心。所以「自念貧事,我無此物」,自己以為我的環境就是這樣而已,本來這些東西不是我的。只是這樣,實在是很可惜。我們修行是否也是這樣呢?下面的經文再說
經文:「父知子心,漸已廣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
經文簡釋:「父知子心,漸已廣大」
*譬如長行所說: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漸已廣大:大乘機動。
父親已經看見孩子,心漸漸開闊了,就如那位貧窮子,父親這樣去接近他,一直去開化,和他說話,開闊他的心胸,慢慢接引入家裡來,展示寶物給他看,慢慢地這個兒子自己也會想:我就是這麼窮,那些東西又不是我的。這就是表示,自己窮,但已懂得與富有的人比較了,這就是心漸大。因為佛陀身邊的弟子,以為佛就是這樣說,那是對那些願意發心菩薩所說的法,不是對我說的,還有這樣的分別。自己自修於小乘之中,只是替佛陀去宣道,也不是自己願意入人群去救苦救難,只是叫別人去救苦救難,自己還不願去投入。現在已經開始了.在法華會上,佛陀已經為舍利佛授記了。知道這些人隨佛出家,人人都有分,芸芸眾生,我們都應該有責任。佛陀也年老了,這是弟子應該有的責任。為救濟苦難眾生,我知道法,我應該也要有這樣的責任,開始慢慢生起心念。這叫做「父知子心,漸已廣大」。因為要成佛的心念,也開始啟動了。
「漸已廣大,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父親已經知道兒子慢慢有這個心,自己知道自己貧,知道富有若能夠得到不是很好嗎?這種心念已經起。所以譬喻在長行文有這段文,「父知子意,漸已通泰」,脫下了莊嚴的服裝,去親近他的孩子,親近那位貧窮子,原是他的親生子,他一直用心去親近、去教導他,去輔導他,慢慢地已經這個孩子認為義子,這是第一步,而這位義子也認這父親,心也慢慢地一直親近了,心一直接近了。長行文在這段文說,「父知子意,漸已通泰」,親情已經建立了,「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自己知道過去怎會這樣,在外面流浪這麼久,所以慢慢的,內心就會知道,與父親的心一直靠近,這叫「漸已廣大」,意思就是說,已經接近大乘之機,開始動起來了,過去只是守著,現在開始,大乘機緣開始動起來。
經文簡釋:
「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集眾是為付財,付家業當須會同宗族。
*「欲與」:心既廣大,堪授大法,故云欲與。
「欲與財物,即聚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這也是長行文,也是這樣,既然這個兒子,已經接引進來家中了,將這些寶物都展示給他了,也相認過:「你就是我兒子、我是你父親,已經有這樣父子接近的情。現在開始就要聚集,聚集家族。因為開始要宣布,「這真正是我的兒子,要要將東西都付託給他,財產、產業等等」,現在開始,就是屬於我的兒子的。像這樣,一定就是會集宗族都來,所以說這些宗族都來了,連國家有名望的人,甚至國王也一起邀請來,來見證,來作證,說:「這是我的兒子,我的產業要移交給他,將來由他能去付出,去掌管這個產業,這一定要讓大家知道。」所以「欲與」就是「心既廣大,堪授大法」。已經心胸開闊了,不只是獨善其身,現在知道心要開闊、真正要度眾生。佛陀年紀也大了,弟子應該要承擔的時刻了。所以這樣有這個「欲」,要付託給他,對兒子來說是心開闊的希望,對父親而言,也願意將這些東西全都交給他。所以「堪授」,知道他勘得受,我現在這些東西給他,他應該堪得受。
還記得前面譬喻品,也告訴我們,如這樣這樣的眾生,因為還未堪受,所以,這樣的人不得為他說法。這就是還未堪受,就是說小乘(者),你給他大乘(法),這個量他無法堪受,反而他會利用法去做不正當的事,或者是法偏差了,就會有毀謗等等。所以這樣還不堪受。但是現在看來,已經能堪受了,所受到的法,已經理解得很清楚,能堪得受,還能向外去布教,去說法。但是也應該願意承擔投入人群中去廣度眾生,去救濟眾生,應該這個法也收進去,有這個力量願意去付出。有收進去,也要願意去付出。因為這樣,「欲與」,我要給他,因為他堪得,所以我應該要給他,纣整個財產都要付出(給兒子)。
*「於此大眾,說是我子,捨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
所以,「於此大眾,說是我子,捨我他行,經五十歲,自見子來,已二十年」。這就是要說,向大家集很多來人,開始向大家說,這兒子離開他的身邊,已經那麼久了,已經有五十年了。但是看到兒子時是二十年,從他這樣看到,把他叫進來,來清掃等等,陪他也已經有二十年的時間了。這就是我們眾生流浪五道,同時,這四生五道,前面我們說過了,四生五道,這「四生五道」很不容易,在這個時間,佛陀成佛了,他能用成佛及與在人間的關係,這樣來廣度眾生。有此因緣隨佛修學,這樣的因緣還是停滯於聲聞、緣覺,這叫做「已二十年」。過去已經在五道流轉,但是流轉多久?很久很久了,一直到佛成佛這時間,這空間在印度,這個人間,在入人群中正式宣布,成佛了,人間的覺者。他就是用成佛的身分來向人間說法。
其實佛陀在修行的時間,釋迦佛修行的時間,來來回回,回回來來在人間,但是,他沒有現出已經成佛了,這是因緣尚未成熟。他在無央數佛,及無央數劫,長久的時間,經過很多佛的覺者所教化,他所承受的法,他在無央數劫投入人群度眾生,行菩薩道。一直一直到了在我們現在算回去二千六百多年前,那時在印度迦毗羅衛國,選擇在皇宮出生,這個人生,在這個人生這時代,在這個空間,在這種人間中出生,經過修行覺悟之後,才開始說「成佛了」。所以成佛之後,與他同世,受佛接引,在僧團中也已經成為聲聞緣覺。聲聞、緣覺在這僧團幾十年了,四十多年間還停滯在聲聞、緣覺。所稱為「已二十年」,這個「二十年」,不是一二三四的「二十年」,是在聲聞,在緣覺,說他們的根機接受是這樣。現在佛陀從「方等」、「般若」,將他們引至現在,在法華靈山會,這個時候為弟子要授記,因為「年紀朽邁」,所以,舍利弗第一個授記,讓大家見證小乘弟子只要轉個念,他也有成佛的機會。
所以我們學佛,應該要很用心,不要讓我們的心散漫掉了。我們「自性清淨心源智慧體信」。我們自性心源的智慧,唯有我們自己能夠體悟,唯有我們自己要起堅定的信仰,我們要真正的信解,唯有我們自己,別人無法幫助我們。佛陀就是這樣說給我們聽,也要靠我們自己願意修行,靠我們自己這念心如何打開,不要再讓我們一念的無明又妄動起來,一天到晚無明妄動,我們一天到晚就是要重新再來(清掃)無明。清掃我們的心,都一直來不及清掃,卡進去的髒污、惡緣,比我們在修行的還要快。所以我們應該守好這念心,不要讓一念(無明)妄動起來,這又會再游離本覺。我們很不容易知道有這本覺,所以絕對要時時多用心。
************************************************************
【註一】釋迦牟尼佛其生卒年代,北傳佛教根據漢譯《善見律毗婆娑》中「出律記」推斷為西元前565年至前486年,南傳佛教則作西元前624年至前544年或西元前623年至前543年。
西元1950年,首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錫蘭首都可倫坡舉辦。會中議決:佛陀誕生於西元前623年,成道於西元前588年,去世於西元前543年。1954年,該年會於緬甸仰光舉行,會中再決議佛教國家以「佛曆」紀元,並以釋迦牟尼涅槃年推算,西元1954年為佛曆2497年。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