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2/30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2/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2/30晨語簡記   2014/12/30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2月 30, 2014 4:38 pm

2014123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今生福報 先世資糧,
由宿世積 集持善根,
過去生為 福慧資糧,
現法修習 悲智善念。


開口動舌、擧步動作,無不都在因緣法中,常常要記得,我們今生的福報應該也是過去生所累積的資糧,因為過去生宿世有累集,也不只是為善,又是恆持善根,我們平時說,看到(為善),隨喜功德,隨喜功德雖然很好,我們若能再力持,不斷累積善念功德;善根要很深,除了付出還要堅持,過去生中有這樣的累積,今生就有福報,福報不是一定錢很多,福報就是能夠遇到善知識,福報是能夠能夠入人群中,有付出的因緣,有善知識來互相勉勵,這才是真福報。光是說有錢,這是世俗人所說的有錢就是福。真正在法中所說的福,那就是善友,還有聞法,這是真實的資糧,也是慧命的資糧。慧命的資糧就是在過生所結的緣,今生能夠會遇此因緣。所以說,「過去生為福慧資糧,現法修習悲智善念」。我們在今生,聽聞佛法之後,我們就要趕緊把握當下,要修行。


  悲,就是發菩提心,瞭解眾生苦難偏多,我們開始就要發心了;智,我們不要受周圍境界障礙,我們還是同樣要力行。就像現在很多的地方有災難,看看人禍(造成)的難民聚集。困難的地方很多,像約旦,現在要救災也是很辛苦,他們要不惜辛苦,遠途奔波,來來回回,寒冷的氣候,他們也要這樣去付出,重重的困難,不是短時間,已經三年多了,不斷地奔波,不斷地付出,堅持這念悲心,雖然重重的困難,他要用智慧去克服。土耳其也是一樣,同樣是難民潮到土耳其去了,土耳其的慈濟人少,要照顧那些難民,真的也是要用智慧。難民多,資糧有限,要如何能夠滿足大家所需要?有限的物資,讓大家能夠歡喜滿足,這也是要用悲智。現在的馬來西亞,水還是在漲,救災的人,北、中、南(馬),現在跨國就是新加坡(慈濟人),也已經到達了,他們很迅速,早上來問「我們能去嗎?」下午馬上召集整輛遊覽車。近路無法走,因為水淹,路過不去,他們要繞很遠的路,這樣也是要克服,跨國去投入。


當地,馬來西亞檳城、雪隆、馬六甲等等,很多地方都已經動員。看到水淹的(地方),還一直在漲,看到水退之後滿目瘡痍,污泥,一大堆的垃圾與泥土。還是很緊張,現在還是繼續土石流,還繼續水從上山一直瀉下來,夾帶土,夾帶石,又與水這樣一直下來。很緊張啊!現在緊張,但是還是同樣要向前走,(發放)物資與如何不讓他們餓到,如何去膚慰?這都在現在這時候。我們有福報,我們在這裡聽法,安心,但是剛才說過的那些地方,為難民付出,為災民急難救助,都是一樣很辛苦,但是他們是發揮那分悲智善念,在今生此世,他瞭解法了,「現法修習悲智善念」,這樣在付出。人生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必定要很相信,相信因緣果報。先世資糧也是宿世累積,我們要持善根。過去生為福慧資糧,現在我們才能得聽佛法,在佛法中,馬上聽,馬上身體力行。因緣啊,緣起付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緣既然起,菩薩就要趕緊去付出,所以「現法修習悲智善念」。


就如佛陀在世時,在王舍城(更正:舍衛國),有一天波斯匿王很虔誠,帶領著大臣,來禮拜佛陀,又向佛陀請求,請求佛陀能夠接受他的供養。佛陀就說:「國王,向來你也時時在供養,這回你為何特別這樣懇切、這樣地慎重?」國王就說,「我們很期待,期待佛法能普及全國人民,讓全國人民能見到佛,聽佛說法,瞭解佛法,能夠讓全人民守持戒律,能得到全國平安。」佛陀微笑,接受了國王的供養。國王歡喜,回去就趕緊籌辦,就是從皇宮一直延續到皇城外面,這樣設齋供養,佛陀帶領著比丘群一千多人去接受供養,從皇宮一直到宮外,這樣排的很豐盛、很長的供養,城市的人,大家都紛紛來了,知道國王…「來啊!看,國王的虔誠,對佛陀這樣恭敬,對僧團這樣的禮敬,看看國王對三寶的尊重。」全國的人都來了,「看啊!」大家都很歡喜。佛陀受供養之後,在那地方開始說法。這當中有二位做小生意的一對朋友,他們二個人出來做小生意,剛好看到,也聽到了佛陀所說法,這二個人之中,一個聽得很歡喜,佛陀所說的很有道理,國王能這樣尊重佛,可見世尊佛陀是真正大德行的人,累生累世不知累積多才的福與慧,所以才能得受國王這樣的尊重。


  另外一位就這樣想:這有什麼了不起嗎?只不過是修行者,只不過就像…..一頭牛一樣,這僧團這麼大,好像拖著牛車,這僧團牛車,佛如一頭牛,拖著這輛車到處要受人供養,這哪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呢?各人的心不同,一個起了很尊重的心,覺得佛法很有道理,很尊敬,決定要這樣來受持;另一位起了不敬的心,還譬喻佛如一頭牛,僧團就像牛車一樣,牛在拖車,到處接受人的供養。這樣的念頭,輕視、不敬。之後,二人就離開了。宴席散了,人就離開了。這二人離開之後,走在國與國之間的交界,在一個小亭,涼亭的地方,那個涼亭蓋得高高的,就是讓來往的人能休息的地方。這二人到那個地方,起善念的這小生意人,他還在回憶佛陀所說的法,欣羨佛能受國王的尊重,更是羨慕國王有這樣的大福能供養佛陀。這念心很虔誠。而這位不敬的人,他的內心還是一樣不以為然,在那地方,開始拿起身上帶著的酒,他就拿起來喝。


一位是不敬,開始喝酒,另一個在那地方還陶醉在佛陀所說的法,心還是很歡喜,心很輕安,在那個地方坐著,還在佛法中。但是這位喝酒下去,開始酒在肚中開始發作,好像火在肚子裡燒,就這樣酒醉了,如發狂一樣,在涼亭裡又唱歌,又大聲喊叫,人在那裡癲,癲來癲去,這樣滾到涼亭外。忽然間,一群車隊,牛車商隊駕著牛車,很快就這樣過去,這個人跌下去時,刖好這群車隊這樣將他輾過,因為很快,一台一台輾過他,這個人無法全屍了,全身變碾碎了。這位經陶醉在佛法裡面,心很輕安自在,好像睡著一樣,聽到一大群的牛車過去,醒過來時,朋友去哪裡了呢?牛車過後,才發現到他的朋友已經受這群牛車輾得無全屍了。他看了很怕,他覺得:我若是回到家,鄉村裡,是不是會被人誤會我謀財害命呢?就這樣不敢回去故鄉,開始流浪。走過了國界,來到隔壁鄰國的一個小國,這國王沒有子息,沒有兒子,但是,國王將臨終時,就交待大臣說,「我若往生之後,我無子息可傳。告訴你們,我這馬是神馬,牠會代替我選擇,牠若是看到的人就雙足屈膝,若是這匹馬向他跪下去,那個人就是能來傳承我的國家,料理國政、領導大臣的人。」之後就往生了。他的大臣按照著國王的囑咐,所以他就牽著這匹馬,外出去找。


剛好遇到這位聞法歡喜的人,他正好走到那地方,這匹馬遠遠遠地向著這個人走過來,到了他的面前,雙腳屈膝,頭頂在這個人的雙腳上。這群的大臣看到,「那這位是我們的國王了!」大家很恭敬,就將這位小生意人請回國裡,將這理由──國王所交待的,很恭敬,請這位小生意人成為國王。這國王自己也很惶恐,我什麼都不懂,而且我才只是一個做小生意的人,我何德何能坐在這個位置?我是要如何來接領國政?要如何來統領這些大臣為國家付出呢?」自己內心惶恐,就這樣,自己靜下心來,想;我應該要去請教佛陀,佛陀能夠向我開示,我應該怎麼做,而我是什麼因緣,怎麼會遇到這樣的事呢?就向大臣很坦白說這些話,就這樣到王舍城去了,到王舍城,在耆闍崛山(原典為「與群臣向舍衛國遙稽首」,佛與弟子「各作神足往到彼國」),面見佛陀了,虔誠恭敬頂禮,請示佛陀,:「到底我是怎樣的因緣?」佛陀看了微笑,因為你過去生中所累積的福慧資糧。過去的愛心,善念的付出,堅持的道心不退。所以,你今生此世聽到法,一念之間內心歡喜,修習這種悲智的心念,所以有福。今生的福報就是因為你過去生的資糧,以及在現法中,現在的法中起一念心要修行,要修習慈悲智慧行,所以你有薰的福。」


  佛陀就這樣說:「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就是說,心就是法本,心若起了一念尊敬,心就能使我們往善的道路走。「從心念善」,我們的心一直一直就是念著這分善,「即言即行」,你能說出,表達出你的內心,你這分尊重恭敬的心,自然地,福,那就是「福樂自追」,福與樂自然就追,追著你身影,就如「如影隨形」,你走到哪裡去,福就追到哪裡去。「是因為你的一念心善,你發出了這個聲音,你身體力行,所以這也就是過去生積的福,積…今生的法,你有這分表達你的恭敬尊重,所以因緣成熟了,如影隨形,福樂追隨著你,自然你到了那個地方,因緣成熟了。你帶領一個國家,領導國政,應該要保持你的這念心,自然群臣會擁護你,你過去就有這個因緣。」


  佛陀這樣說了之後,這些大臣也了解了,向國王說:「國王,領…國事,領導人民,我們大家都會護持國王,用善法來潤澤全國,只要國王有心,我們大家都願意附庸國王,以善領政,領導人民行國政。」這是在佛典中的一段故事。所以我們要了解因緣果報,今生在法中,我們聽到法,我們也是因為過去有累積了這個緣,所以我們聽了,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就如剛剛說的,不論是人禍,在約旦、土耳其那個地方,(慈濟人)克服很多困難,他們去幫助那些難民、苦難人。現在的馬來西亞、菲律賓(慈濟人)同樣也是克服很多困難,要如何去幫助人,這在現在的法中身體力行。當然,因緣聚會,他們懂得把握因緣去付出,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我們要好好地用心把握,平安的時候,我們要戒慎虔誠,在佛法中要用心。前面經文說,


經文: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經文簡釋:
「今於父所,大獲珍寶」;即是今生遇佛,聞佛說方等、般若、法華教大乘法會中。
*「大獲珍寶」:喻領知大乘六度萬行功德。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貧窮子雖然已經與父親相會了,現在已經成為富家子了,但是回憶過去就是貧,志意下劣,所以經過了父親的悲智,慈悲智慧,兒子找回來,循循善誘,慢慢地教他,慢慢地引導,慢慢已經進到這間大宅裡,所有的寶藏都知道,所以已經「今於父所」。現在已經在父親的身邊,在父親所擁有的大宅裡面了。「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進到裡面了,尤其是父親已經召集這麼多人,當眾宣布,這些東西都是我的了,這是父親傳給兒子的事業與所有的財物,全都交付給兒子了。兒子忽然間得到這麼多東西,當然就歡喜了,產業這麼大,歡喜。得未曾有,過去不曾那麼歡喜過。


  這與法相同,佛陀四十多年間殷殷善誘,很殷勤,循循觀機逗教,依照次序,照他們的根機來說法,從「四諦法」而「十二因緣」而「六度」,這樣依次序,從「阿含」而「方等」,一直到「般若」。這是今生所遇到佛,有這個福,佛陀這樣殷殷,殷勤善…循循善誘,隨機逗教。一直到現在,從「方等」而「般若」,一直到「法華」,《法華經》,現在靈山會上,佛陀開始講說大乘法,在這大乘法華會中來講法。所以這就是「大獲珍寶」。佛陀開始授記了,為舍利弗授記了,大家提起信心來了,開始了解佛陀所教育的心,體會佛心了。佛陀將法,法華會(上)將成佛之道完全向大家說,成佛之道從哪裡來?就是要先了解大乘六度萬行,去累積。要如何修行?就是再說回來大乘法;大乘法,那就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分析到底,「萬行」,那就是隨順眾生所有的苦,眾生無量,苦無量,所以說八萬四千煩惱,要用八萬四千法門去度。芸芸眾生有多少苦,菩薩就要用種種的悲智方法去投入人群,去度化眾生,所以「六度萬行」。


經文簡釋:
「一切財物」,即長行所言: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一切財物」就是長行,長行(文)那個時候這樣說。「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意思就是說,長行文那時候就說過了,「先所出內」,這些財物,兒子本來就有了,那就是「皆是子有」,這個「皆是子有」,這些財物都是兒子所有的,就是兒子的,這個財物本來就是(兒子的)。就是說,法,人人本具有,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皆是子有」。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兒子有的,而這些法本來就是眾生人人本具,人人所有的。所以「先所出內」,「先所出內」就是緣起與性空。緣起,那就是常常說的,就是眾生有苦,「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就是「緣起即出,性空即入」,所以這叫做「先所出內。」


  「是子所知」。本來人人本具佛性,「人之初,性本善」,幫助人的心,這是人人本來就有,所以叫做「人之初,性本善」。在佛法,就是真如本具,所以這種真如就是慈悲,慈悲的心人人本具,善念的心也是。人之初,人最初的那念心,還未受污染的這念心,本來就有。《三字經》也這樣讀,「人之初,性本善」,這在中國先賢也是這樣教,佛陀也是這樣說,只是名稱不同,佛再(用)更深奧的(意涵)向我們分析。所以,法,真如本性人人本具。行大乘法,人人都有辦法,本來就能夠去付出的,只是我們人就是那個念偏差了,這種無明、惑,遮蓋了我們,所以讓我們無法去為人、大眾,為天下眾生想,所以就比較自私了。其實人人本具,人人都有這個力量。所以「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我們要很用心這段(經)文的解釋。


*今佛在法華經中,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所有權實,三乘一乘之功德法財,皆委付二乘人及一切佛子,故曰:一切財物,皆是子有。


  所以「今佛在法華經中,開權顯實」。用那個故事來譬喻,現在來到《法華經》這個時候,就是這個故事在《法華經》是要向我們展現出來,過去用人事物來譬喻真理法。所以「開權」,將故事說開了,就是法,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叫做「開權顯實」。說真理,看不到、摸不到,無法體會,所以就要用故事,人、物、事,有相、有形來告訴我們,比較(異文)譬喻真理。所以讓我們「會三歸一」。說起來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其實我們現在要將三乘合一,叫做「會三歸一」,現在都了解了,了解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與佛同等,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在菩提道中,這個大覺有情。佛陀是大覺有情,我們現在學佛,要學成為覺有情人。不是無情,只是我獨善其身而已,不是,我們還是一樣打開我們的心胸,天下眾生我們都要關懷。不是只有一與二,是三歸為一,所以小乘、中乘歸為一大乘,所以「三乘一乘之功德法財」。


  小乘,修一切善,總一切法,修一切善。所有天下間的,應該我們要知道,不是修個善法去除煩惱,不是這樣而已,我們除了去除煩惱,我們還要修一切善法。所以,有權實,「三乘一乘之功德」。修三乘行,就是去除煩惱,修善行,這都是法財。我們所修的一切善,總一切法,修一切善,無不都是法財。佛法總持,皆是委付。這些法,佛陀全都教出來了。「二乘人及一切佛子」,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一切佛子就是修大乘行的菩薩,叫做一切佛子。這樣就是「一切財物」,都是子有。


哪怕你現在還是在聲聞,還未發心,或者是緣覺,還無法要入人群,但是這些法都說給你們知道了,在佛子中,就是修菩薩行者,再更親切了解。因為佛陀已經年紀大了,聲聞、緣覺,代代就是法這樣傳,從小乘而中乘,而大乘。法,佛佛道同,法脈就是這樣的傳,人人都皆有佛性,來到法華會就能夠清楚了解了。


  如我們現在的教育,也是(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博士等等,代代(傳)下去也都要這樣,有小乘、中乘、大乘,不過佛陀都將法,大小乘法分析清楚,大家了解了,所以得大歡喜,「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經文簡釋:
「甚大歡喜,得未曾有」;得佛委付此四種一切財,是從來未曾有的,故甚大歡喜。


*約行說,一切自行化他功德,名一切財物。
*約理說,諸法緣起性空,是萬有真理,名一切財物。
*約教說,一切法皆入摩訶衍大乘,名一切財物。
*約人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即無上財寶,故名一切財物。


  已經了解了,已經入於佛所,了解佛陀的心意,入佛的心宅,所以得佛委付這四種一切財物,是從來未曾有的。這四種財物,什麼叫做四種財物呢?那就是以「行」,(以)我們修行來說,就是一切自行化他的功德,名為一切財物。所以我們要身體力行,我們若受法之後,我們若能身體力行,一面修(行),德就成就了,慧命增長;慧命增長就是一切財,就是「行」的一切財,身體力行所得到的財物,這也是法。


  若「約理」來說,是「諸法緣起性空」,就是有為真理(萬物真理),名為一切財物。「諸法性空」,「諸法緣起性空」,應該剛剛也一直說了,所有的法,天地萬物,人間一切的法,沒有離開緣起性空。人間五濁惡世,因緣已經生起了,我們過去所修,累積的行,現在,法也在我們的面前了。眾生苦難,菩薩要發心去投入,去付出,這是諸法緣起,應該要身體力行的時候。身體力行,我們要將心,法要不斷入心,不是只有(付)出,不聽法,我們一方面行菩薩道,一方面還是一定要聽法,愈了解,才有辦法體會到佛法在我們的行中,行中有法,這樣才是悲智雙運。這就是道理,道理就是「諸法緣起性空」,是萬有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這也是叫做一切財物,在我們的慧命,叫做「法財」。


  若是「約教」,「(約)教」就是「一切法皆入摩訶衍」。一切法,「摩訶衍」叫做大乘法,一切的法,我們的教法,我們所受的教法,我們是受大乘法,大乘法就是在一切緣起,進出,我們全都要知道,「一切緣起性空」,要付出,要修行,這就是大乘法的教育。


  第四,「約人」來說,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無上財寶,所以「名一切財物」。我們人,人人本具佛性,就是無上的財寶,這人人都本具。所以前面的長行文就是這樣說,「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我有的,兒子也都有,這些兒子都有。這就是表示佛與眾生智慧平等,佛有這樣的真如本性,本性、法、智慧,眾生人人也同樣有這樣的本性,這樣的真如智慧,人人都有,這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無上之寶,就是我們的慧命。在這四種教育中,我們要身體力行。希望我們學佛要懂得用心,平時我們要聽法,也要身體力行。就如我們現在有這麼多的菩薩,慈濟人在四十多年中,同樣入人群去付出,現在同樣在付出,現在又用心在聽法,聽來的法,回歸在我們過去所付出的,緣起付出;我們現在要了解「性空」的道理,若是這樣,我們已經證明,我們就是在法入心,行在法中,應該都有在進行。


  所以我們人人要了解,平時付出是無所求,不過它如影隨形。就如剛剛說的故事,《(法句)譬喻經》裡面這樣的一段經文,只要你過去生有累積這樣的福,今生遇到這樣的法,聽到這樣的法,一念心歡喜,這樣如影隨形就得福報,還能夠為人群去付出。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聽法,要時時多用心。


u參考資料:《法句譬喻經》卷1〈雙要品9〉:「法句譬喻經雙」
  昔舍衛國王名波斯匿,來至佛所,下車却蓋解劍脫履拱手直進,五體投地稽首足下長跪白佛:「願以來日於四街道施設微食,欲使國人知佛至尊,願令眾生遠鬼妖蠱,悉奉五戒以消國患。」佛言:「善哉!夫為國主宜有明導,率民以道求來世福。」王曰:「至真請退嚴辦。」手自為饌,身往奉迎佛與眾僧,俱至四衢。佛至就座,即行澡水手自斟酌。佛飯食畢,於四道頭為王說法,觀者無數。時有兩商人,一人念曰:「佛如帝王,弟子猶忠臣,佛陳明法,弟子誦宣,斯王明矣,知佛可尊屈意奉之。」一人念曰:「斯王愚哉!爾為國王將復何求?佛者若牛,弟子猶車,彼牛牽車東西南北,佛亦如是,子有何道而下意奉]之?」二人俱去行三十里,亭宿沽酒共飲平論屬事。


  其善念者四王護之,其惡念者太山鬼神,令酒入腹如火燒身,出亭路臥宛轉轍中,晨商人車五百乘轢殺之焉。伴明日求之已然,曰:「還國見疑殺人取物去。」不義輕身,委財逝至。他國國王崩亡,無有大子,讖書云:「中土有微人當王斯土。」故王有神馬,任王必屈膝。即具嚴駕神馬印綬,行求國主,觀者數千。商人亦出,國太史曰:「彼有黃雲之蓋,斯王者氣也。」神馬屈膝舐商人足,群臣豫作香湯澡浴,拜為國王,於是遂處位聽省國事。深自思曰:「余無微善何緣獲此?必是佛恩使之然也。」即與群臣向舍衛國遙稽首曰:「賤人無德,蒙世尊慈恩得王此國,明日願與應真眾俱埀意顧斯,一時三月。」佛告阿難:「勅諸比丘,明日彼王請,皆當作變化,令彼國王人民歡喜。」


  各作神足往到彼國,皆次就座如法儼然,下食畢訖澡手,為王說法。王曰:「吾本微人素無快德,何緣獲斯?」佛告王曰:「昔彼大王飯佛於四衢道,王心念言:『佛如國王,弟子猶臣下。』王種斯核,今自獲果。後一人云:『佛者若牛,弟子猶車。』彼人自種車轢之核,今在太山地獄為火車所轢。自獲其果,然非王勇健所能致矣,為善福隨為惡禍追,此為自作,非天龍鬼神所不能與此。」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佛說經偈已,王及臣民聽者無數,皆大歡喜,逮得法眼。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2/3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2/30晨語簡記   2014/12/30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12月 31, 2014 10:03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星期二)
 
今生福報 先世資糧,
由宿世積 集持善根,
過去生為 福慧資糧,
現法修習 悲智善念。


今天對於善友與聞法是真實的資糧印象最深,另外,也很喜歡波斯匿王很虔誠供養佛的故事,還有一切財物與會三歸一。

 
真正在法中所說的福,那就是善友,還有聞法,這是真實的資糧,也是慧命的資糧。
 
開口動舌、擧步動作,無不都在因緣法中,常常要記得,我們今生的福報應該也是過去生所累積的資糧,因為過去生宿世有累集,也不只是為善,又是恆持善根,我們平時說,看到(為善),隨喜功德,隨喜功德雖然很好,我們若能再力持,不斷累積善念功德;善根要很深,除了付出還要堅持,過去生中有這樣的累積,今生就有福報,福報不是一定錢很多,福報就是能夠遇到善知識,福報是能夠能夠入人群中,有付出的因緣,有善知識來互相勉勵,這才是真福報。光是說有錢,這是世俗人所說的有錢就是福。真正在法中所說的福,那就是善友,還有聞法,這是真實的資糧,也是慧命的資糧。慧命的資糧就是在過生所結的緣,今生能夠會遇此因緣。所以說,「過去生為 福慧資糧,現法修習 悲智善念」。我們在今生,聽聞佛法之後,我們就要趕緊把握當下,要修行。
 
就如佛陀在世時,在王舍城(更正:舍衛國),有一天波斯匿王很虔誠,帶領著大臣,來禮拜佛陀,又向佛陀請求,請求佛陀能夠接受他的供養。佛陀就說:「國王,向來你也時時在供養,這回你為何特別這樣懇切、這樣地慎重?」國王就說,「我們很期待,期待佛法能普及全國人民,讓全國人民能見到佛,聽佛說法,瞭解佛法,能夠讓全人民守持戒律,能得到全國平安。
最後聞法恭敬的人得大福報是圓滿結局。
 
經文簡釋:
「一切財物」,即長行所言: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一切財物」就是長行,長行(文)那個時候這樣說。「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意思就是說,長行文那時候就說過了,「先所出內」,這些財物,兒子本來就有了,那就是「皆是子有」,這個「皆是子有」,這些財物都是兒子所有的,就是兒子的,這個財物本來就是(兒子的)。就是說,法,人人本具有,人人都有一個真如本性,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智慧,「皆是子有」。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兒子有的,而這些法本來就是眾生人人本具,人人所有的。所以「先所出內」,「先所出內」就是緣起與性空。緣起,那就是常常說的,就是眾生有苦,「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就是「緣起即出,性空即入」,所以這叫做「先所出內。」

 
今佛在法華經中,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所有權實,三乘一乘之功德法財,皆委付二乘人及一切佛子,故曰:一切財物,皆是子有。

  所以「今佛在法華經中,開權顯實」。用那個故事來譬喻,現在來到《法華經》這個時候,就是這個故事在《法華經》是要向我們展現出來,過去用人事物來譬喻真理法。所以「開權」,將故事說開了,就是法,我們要用心去體會,所以叫做「開權顯實」。說真理,看不到、摸不到,無法體會,所以就要用故事,人、物、事,有相、有形來告訴我們,比較(異文)譬喻真理。所以讓我們「會三歸一」。說起來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其實我們現在要將三乘合一,叫做「會三歸一」,現在都了解了,了解人人本具佛性,人人與佛同等,我們一定要身體力行在菩提道中,這個大覺有情。佛陀是大覺有情,我們現在學佛,要學成為覺有情人。不是無情,只是我獨善其身而已,不是,我們還是一樣打開我們的心胸,天下眾生我們都要關懷。不是只有一與二,是三歸為一,所以小乘、中乘歸為一大乘,所以「三乘一乘之功德法財」。

  小乘,修一切善,總一切法,修一切善。所有天下間的,應該我們要知道,不是修個善法去除煩惱,不是這樣而已,我們除了去除煩惱,我們還要修一切善法。所以,有權實,「三乘一乘之功德」。修三乘行,就是去除煩惱,修善行,這都是法財。我們所修的一切善,總一切法,修一切善,無不都是法財。佛法總持,皆是委付。這些法,佛陀全都教出來了。「二乘人及一切佛子」,二乘人就是聲聞、緣覺,一切佛子就是修大乘行的菩薩,叫做一切佛子。這樣就是「一切財物」,都是子有。

 
佛陀將一切法都委付,三乘眾生都不放棄,都是佛子,這種精神無比偉大。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4/12/3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