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聲聞緣覺 二小乘
如有人迷 執自法
不樂大乘 法空妙理
是名為愚 法小乘
一旦瞭解 大乘諦理
迴心向大 不愚法
應該能瞭解了,聲聞、緣覺二小乘法就是迷,迷在自執,執在自己的法,就是執小法,獨善其身。我們這段時間,一直重複,無非就是要提醒大家,記得學佛法就是要學大乘的妙法,我門若不願意去學大乘法,我們永遠都沒有成佛的機會。所以我們學佛,希望就是要成佛,學佛若不想要成佛,何必要學佛呢?顧名思義,學佛者就是下定決心要成佛,若要成佛,就不能獨善其身。佛,佛心是廣大無邊的心量,他視天下眾生如一子,所以他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這種開闊的心胸,我們所要學的就是這樣。所以常常說佛心己心,我們要學佛陀的心入我們的心來,我們的心就是與佛同等大覺,覺天下宇宙萬物的道理。我們瞭解了天下宇宙的道理,我們當然是疼惜天下萬物,有生命的,我們就是要疼、要愛,沒生命的環境,我們也是要疼、要愛,它也是一個物命。所以開闊的大心,是我們要學。我們若是「不樂大乘法」,不喜歡大乘法,我們就無法體會這法空妙理。
法空,我們若是空的道理沒通達,我們的心就是一直複製著無明,我們要去除複製無明的心態,一定要通達法空妙理,意思就是不要執著。人生,事事都執著在我想要多少,就是越要越無限量,這種執著所擁有的愛欲就越擴大,這樣複製的煩惱就越多。學的法,那就是要學得法空妙理,這對我們來說很是多麼重要,所以這法空妙理我們要時時用心。而要得法空妙理,必定要好樂,要很歡喜去追求,我們若不歡喜追求,道理就絕對不通達。要如何歡喜去追求呢?就是要精進。就如現在這麼冷,大家很願意這麼早,這樣晨三點多就開始精進,同在這時間,這樣冷,在被窩裡不是很溫暖嗎?貪著在被窩的溫暖中,那就是懈怠,這就是貪著,在心、身的感覺,那一分無法離開溫暖的被窩。想要精進的人,聽到板聲起,一個念頭就是精進。若是這樣,大家願意這樣精進,就是時間分秒在我們輕安自在精進中得。
現在聽,道理要入心,聽法道理若入心,就沒有執著,很多的東西,人間事物,我們就不會執著;若去執著,不樂,不歡喜精進,只顧著自己,這是愚法小乘,名稱小乘,就是無法開啟智慧,凡事想不通。我們不是要「通達諸法,得大智慧」嗎?我們要追求的是「通達諸法」,通達諸法,我們法空妙理若不想要追求,要怎能通達呢?我們不喜歡追求法空妙理,當然我們就是守在小乘,這就是愚法。愚癡,你不通達,只是想自己,自己能安穩就好了,沒去想到別人有人生的苦難,我們沒有想去關懷,只是顧自己,這就是愚法。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也已遇佛法了,我們不懂得把握,只是顧自己,當然這就是想不通、看不開,心量打不開,這就是愚,時間這樣空過了。人生短暫,這樣消逝了一輩子,這輩子的法沒有存到,複製的煩惱增加,將來帶業去,還是迷迷糊糊,無明帶我們走,這就是愚。所以,「一旦了解大乘諦理迴心向大」,就是「不愚法」,就不是獨善其身,我們心打開了,沒有愚癡;沒有愚癡,那就是得大智慧,去除了愚癡,智慧開啟,自然通達道理。我們若通達道理看事情都看得開。
就如看到大愛新聞介紹人物時。就看到馬來西亞有一對夫妻,他們是企業家,企業做很大,成衣,馬來西亞全國,還有大陸,還有其它國家,他的工廠很多。在今年六七月間發生了一場大火,一間廠房化為烏有,但是這位實業家羅居士夫妻,他們馬上心就轉念,就說:「幸好有聽法,身外財物的損失,能了解到人間的無常。」其實他進來慈濟也才在2012年,也就是二年前,他來參加企業家靜思生活營,來到花蓮來精進,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一直投入,就是每天參加薰法香,他這時候應該也在聽法,不間斷,每天的早上夫妻就是一起來參加薰法香,所以他把法聽進去了,在去年,就是2013年,他在街頭為菲律賓勸募,捧著愛心箱上街頭,這樣彎腰鞠躬,一點一滴勸募。已經棄捨掉那企業家的心態,他縮小他自己,眾生平等,哪個地方有苦難,哪個地方就是他的道場,為苦難人到街頭,這樣向人彎腰鞠躬,去勸募小小的零錢,一點一滴去累積,知道積少成多,可以救人,看到捐出錢的人雖然錢小,看到做小生意的攤販,或是貧困在路邊的人,也願意付出,錢雖然少,他看到人心靈的道場,看到人人都有那分愛的心。
滴水入海,這分的道理看得到,體會得到,所以雖然發生了一場的火災,他轉一個念,這對他來說沒什麼,身外物,不重要。同樣道心照常,用感恩心,幸好有聽法!每天在幾十分鐘當中,得到一句、兩句受用,他說在日常生活中就感覺很歡喜,心很開闊,凡事看很開。像這樣,這就是道理通達。,同樣的,我們若道理通達,那就能開啟心靈的障礙,向著康莊的道路向前走。同樣的,小乘若是心放不下,只想獨善其身,就有得有失。所以我們學佛要,要開闊心胸,沒有得失,這就是法空妙理;心中沒得失心,付出是最歡喜的心,這就是我們要學佛的方向。所以前面文經文這樣說:
經文:「今於父所,大獲珍寶,並及舍宅,一切財物,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這是前面所說的,那位貧窮子已經漸漸靠近了,父親已經將家業向大家宣告,這些東西都是傳給兒子,兒子他本來所擁有的。我們就知道我們人人與佛同等的智慧,只是我們受無明遮蓋,這個時候已經聞法了。將無明一層一層一直撥開,我們真如自性的妙法就慢慢露出曙光來了,已經開始心門打開,光也已經漸漸露出。就像我們的真如寶藏在我們的內在,門打開了,原來我們也發現到我們的真如,自己藏在我們的本性之中,也已經開始發現了。所以說「大獲珍寶」。這個東西我們自己能自受用,本具有,可以自受用,人人本具佛性,我們能夠發揮我們的良能,以這個法去付出,所以「並及舍宅」。真如,瞭解了,這寶藏就是藏在舍宅之中,一切財物我們全都得到了、瞭解了,所以「甚大歡喜,得未曾有」。接下這段文再說:
經文:「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經文簡釋:「佛亦如是,知我樂小」
*我樂小故,與父相失,數十年顛沛流離。佛慈知我樂小故,如父漸近與子相見。
*因樂小故,義當相失;佛秉慈運悲不棄,故當相見。
*樂小由退大,所以相失,退大由樂小,所以相見。
*「知我樂小」,即長行文說: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乃重頌前品勸誡化之不得。
這段文是誰說的呢?記得嗎?過去是須菩提,現在呢?是迦葉尊者了。長行文是須菩提提出來,自己自我譬喻就像一位貧窮子。接下來,因為這段文很重要,所以現在是迦葉尊者,他重誦,重複用偈文再次(重誦),已經重複到貧窮子與父相會。父親已經向國王、大臣、家族等等宣告,貧窮子真實是我的兒子,我就是他真實的父親,我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兒子所有的,所以我有,就是兒子本來就有。那就是佛陀說,我所有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眾生都本具。因為眾生皆具有如來覺性,這是佛陀覺悟時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每一個人都有。所以在這段文就說,「是子所有」,每一位眾生,本具有的。
所以,「佛亦如是」,佛就是這樣,「知我等」,那就是迦葉尊者自己說,知道我,我們大家。迦葉尊重當然要說我們大家,因為經文是「知我樂小」,佛陀知道我們大家都是「樂小」,執著在小法,獨善其身,只是為自己要怎樣斷煩惱,不要再緣著十二因緣,一念無明開始,就被這因緣一直拖,拖到生老病死,這樣在六道輪迴。所以他們不要再來人生,不要在五道、六道輪迴,所以他要就斷除攀緣。當然,凡夫就是攀緣,懈怠的人就攀緣。如果精進的人就是結福緣,造福緣,就不是攀緣了。要入人群中去造福人群,如果是樂小法,若沒注意一點,不想造福人群,只是在人群中就會變成攀緣;這種不小心攀緣,就又再被拉下去六道輪迴。因為這樣,所以他們不敢,怕自己功力,自己的力量不夠,怕又被人拖去。所以守護在自己,不要跟人群會合,所以這就是樂小法。
「未曾說言」。已經知道我們大家就是這樣守在自己,所以佛陀「未曾說言」,還沒開始跟我們說,說「你們都能作佛。」這是在」法華」之前,佛陀都還沒有向弟子說,「你們都能夠成佛。」都還沒有這樣告訴他們。因為佛陀知道弟子的心性,就是還樂在小法,守在小法裡,所以時機還未到。<譬喻品>不就是這樣一直警惕我們,這樣,這樣,這樣的人我們不能向他說,佛陀本身也是這樣,時機還未到,根機還未成熟的這些人,不能輕言對他們說:「你們都可以成佛。」同樣的道理,所以佛陀還不曾向他們說過,說「你們能夠成佛」。只是說,「而說我等,得諸無漏」。只跟我們說「你們要認真修行,戒定慧不要漏失了」。
「成就小乘」,這樣來成就我們這小乘的聲聞弟子。就是這樣,佛陀看我們的根機還未成熟,所以就這樣循循善誘。所以,樂小法。「佛亦如是,知我樂小」。意思就是說,我就是這樣,好樂在小乘法裡。到現在與父親….因為樂小法,所以就譬喻與父親有這樣的相失。幼稚的時候,「樂小法」就是幼稚的,就是背父逃逝,離開父親很久的時間,無法回來。多久呢?數十餘年,在外面顛沛流離五十餘年,在外面顛沛流離,這實在很辛苦。但是佛陀,「佛慈知我樂小」,這就如我們已經背離真如本性,在五道四生中這樣的辛苦,不知道經過幾劫,無數生在六道中輪迴,很辛苦,好不容易得到人身,能與佛同世。佛陀在過去生也不斷這樣來和我們結這一分緣,因為佛入於人群中,這分緣一直都在,一直在作成佛之緣,要教化我們,讓我們有成佛的因緣,累生世就是在人群中,所以這就是佛慈。一直到今生此世,佛陀已經成佛,我們大家的因緣再會合過來,所以已經,佛陀在這一生中,他從觀機逗教一直到現在因緣成熟,知道我們樂小法,兒子在外面流離失所,父親對他,這樣一直在找兒子,好不容易現在已經相見,與孩子見面了,就像現在大家已經能體會到佛心,眾生心與佛心會合,瞭解我雖然是小乘,我雖然是還沒透徹瞭解,但是佛陀已經說我也本具佛性,我若可以向前前進,我同樣與佛同等,有機會能成佛。
所以說,「因樂小故,義當相失;佛秉慈運悲不棄,故當相見。」因為我們樂小,所以道理違背了,叫做背覺合塵,我們違背了我們的本覺,我們去和無明煩惱會合,這樣所以應該就是相失,就是離開了,「相失」就是父子互相離開。這就是因為我們背覺合塵,違背了我們的本性,去和無明煩惱會合,這叫做相失。但是佛陀的慈悲,他「秉慈運悲不棄」,他沒有棄捨我們,所以兒子雖然離開了,父親也是這樣到處辛苦去找。總是有心,自然也就找到了,所以「故當相見」,因為有離開,才有相見。「樂小由退大」,為什麼你會樂小法呢?我們前面說過了,在大通智勝佛時同樣發心,但是這群小乘者就是中途退大,所以才會叫樂小。過去曾發過大乘心,中途退道心,所以變成小乘人。因為利益眾生的事情實在是很辛苦,看看現在,不論是在馬來西亞或者是在印尼,或者在其它很多地方,人間菩薩為苦難眾生在付出,一定是很辛苦。如果可以付出無所求,就是秉持著那分菩薩的精神,這樣他就能心量開闊,克服很多困難,他能夠在這個當中救很多人,這樣沒有退失,還是發大心向前前進,這就沒有退失。若做一半,考慮很困難,有障礙,有困難,他就覺得有障礙,那就放棄,或者是困難的事情,不希望去克服,就是簡單了事,這就是漸漸退失,樂小法。簡單就好了,或者是就是我下次就不再去了,就是這樣,這就是「樂小由退大」。
為什麼我們最近一直說因為是樂小法,所以守在小乘裡,這叫做樂小法。也就是因為他們過去也發過大心,只是退失了大乘道心,所以才又回過來在小乘法。因為這樣,所以有相失,就是背覺合塵了。「退大由樂小故」。為什麼退大呢?也是因為覺得獨善其身就很快樂了,不希望再那麼辛苦再去做救人的事情。這段文,大家好好用心體會,就能夠瞭解。所以,為何離開?如何相會?離開時,(生活)是那麼辛苦,相會回來,得到很多法寶,財富無量,這是相失、相會。
「知我樂小」,即在長行文就這樣說:「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這一段是在長行文,「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這是世尊之前就已經瞭解了,我們這群人的心就是還在執著,執著在獨善其身,就是只知道斷自己的煩惱、去除自己欲念,這樣就好了,所以光是想在自己能輕安,沒想到天下眾生,所以他「樂於小法」。這是長行文這樣說。所以這是重誦,我們這時候再重新詳細地讓我們更清楚,過去勸誡我們在「阿含」、「方等」,《阿含經》中,就慢慢誘引我們,慢慢向我們勸說,又再警戒我們。人生一念間,這念間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方向正確,那就是向著覺道走;一念的染污心一起,很容易就墮落三途,或者是五道等等,這樣的教誡,在「阿含」中說很多,這樣在教化我們,但大家要能夠真正體會這個道理很難!慢慢地教、仔細地教誡,但是還是無法真正體會道理。在「方等」中,教我們要發大心,我們還是守在小法裡。
經文簡釋:
「未曾說言,汝等作佛」;頌合傍人追。即長行文說: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長文在機言,三苦五濁交加,無明迷惑暗覆,所以大法難投,此中在佛言,直以大法擬宜,未曾明說汝等二乘,當有成佛之分。
因為這樣,所以「未曾說言,汝等作佛」。用很多方法,就是還無法去體會。再說長行文,還記得嗎?長者看到門外那個孩子,那個人,就如是自己的兒子,他趕緊叫人:「那個人,趕緊幫我找回來。」兩個人趕緊去,要把他找回來,卻是在那裡掙札。所以在那個地方,長行文就說,「便見縱捨,不爲分別,汝等當有知見寶藏之分」。就像那時候說,長者叫他們說:你們放他去吧!強求不得,施他去吧!所以「便見縱捨」。「放他去吧,不必用再跟他說什麼,因為他還沒有瞭解,以為你要帶他來是要傷害他,故他在那個地方掙扎。」所以他就跟他們:「讓他醒過來,趕緊放他走,然後再來想辦法。」所以說汝等當有,那時還沒直接向他們說,「你們都有成佛之分,有如來的寶藏」。這時還沒直接向他說,因為放他走,慢慢想辦法再叫他,再去接近他,接近了,再把他帶回來。
「有一個地方能生活,有得住、有得吃,只要你去做執持持糞器,去清理那些骯髒的東西。」父親去跟他作伴,慢慢跟他說怎樣清、怎樣打掃,這間屋子裡有多少什麼樣的寶物,這樣慢慢去接引他,還沒跟他說:「這間房子是你的,裡面的都東西都是你有分的。」都還沒這樣跟他說,同樣以工代賑,同樣你做多少工作,我給你多少東西,給你吃飽穿暖,住得安穩。這就是對這位貧窮子施用的方法。所以長文在機言,就是對那根機講:「三苦五濁交加」,我們眾生不就是在三苦五濁中,或者是五道四生裡。三苦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道(修正:苦苦、壞苦、行苦),或者是在貪瞋癡,這都能列入「三苦」,在人間因為貪瞋癡三毒去造作,就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道,或者是人間慢慢已經五濁開始。五濁交加,我們的見解,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劫濁,這五濁在這時間中交加,常常看到人禍、天災、無常等等,真的是濁氣很重。
所以「無明迷惑暗覆」,這無明的迷惑如一片的黑暗,來遮蓋我們的心,所以大法難投。大法,像這樣迷茫在五濁惡世,大法要讓他們瞭解很難,人人都沈迷在聲色欲樂之中,歌台舞榭欲樂之中,要他認真修行,有的人是加減修,要他認真很也難。觀機投教實在是很難,所以大法難投此中,在佛言,對這些眾生而言實在很難。所以「直以大法擬宜,未曾明說汝等二乘,當有成佛之分」。因為大家還無法體會,佛陀就無法直接將這大法給他們,所以無法很快便宜就這樣發出去,就是這樣還要用心,無法直接向二乘人說你們能成佛。所以「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佛陀只向他們說到這裡,說「你們大家要好好修行,戒定慧要修好,在小乘好好修。」所以這些聲聞弟子就停滯在這裡而已,佛陀教他們戒定慧種種善法,讓大家可以瞭解守護自己,修好自己。這就是二乘誘引,讓他們回家,回到家裡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們眾生的執迷太重了,所以佛陀要用種種方法,慢慢地教。
經文簡釋:「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聲聞弟子」
*即長行所說:「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稱至涅槃一日之價。
示我等除糞之法,無漏涅槃,一日工價,成就小乘羅漢。
*「得諸無漏」:漏即是惑,亦名煩惱,得諸無漏,指斷見思惑。
見思惑是眾生漏落生死之因,斷見思惑則無漏落,得出三界,了分段生死,這是指斷集。
所以長行文再說:「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稱至涅槃一日之價。」所以世尊,迦葉尊者再說,世尊就是用方便法,叫我們好好在戒定慧,戒一切惡,定下心來,用心去思維,蠲除我們內心種種無明,戲論之糞,不要執著在虛幻空無的東西,不要這樣,只是教我們這些的方法,讓我們能明白不要執著世間名利地位等等,叫我們要放下,把這些東西都要去除,煩惱無明不要執著。所以「我等」,我們大家都很聽話,「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就只是希望得到「涅槃一日之價」,就是一天做多少,我們就領一天工資,像這樣就只是希望為自己修小乘法,保持我自己可以生活,保持我自己不要再墮落,只是這樣而已,這是過去佛陀他向我們所說的法,我們所瞭解也是這樣而已。所以這表示「示我等除糞之法,無漏涅槃」。就是戒定慧這些法,知道「苦集滅道」要好好修,修瞭解世間的苦,瞭解十二因緣,一念心起,那就是緣著種種因緣墮落,生老病死、三途六道這樣在輪迴不息。我們都知道這些事情,所以我們很認真,這個法沒有漏掉。
只是知道這些,所以「一日工價,成就小乘羅漢」。就是這樣,一天做多少就算多少,獨善其身,可以生活就好。就像那位貧窮子。羅漢,「得諸無漏」,漏即是惑,惑就是煩惱,「亦名煩惱,得諸無漏」,也是叫做煩惱,煩惱去除就是無漏,就是法就停在我們心中;有漏就是法從心流過去。所以佛陀所教我們的就是要斷見思維,斷見解、思維惑,這就是我們要學的,我們看到事情,不要被事情亂了我們的心。見解,是非要分清楚;思維,方向要正確,這樣才能產生我們的智慧,才不會受外面種種無明再將我們惑住,再將我們遮蓋了。惑就是無明,所以「眾生漏落生死之因」,這種見思惑的無明,是眾生將法都漏掉了,無明覆心,這就是生死之因。而他們要修就是這種斷除煩惱之因,讓它無漏。若是有漏,這些法若又漏掉了,他就又再入生死。所以,「斷見思惑則無漏落」,就有辦法出三界。「三界」我們都道了,欲界、色界、無色界,在生死欲界中斷分段生死,這就是指斷集。苦、集就是斷集,苦從集來,他們現在斷這些煩惱,就是斷「集」,就是不要入人群了,不要攀緣了,這叫做斷集,他只知道要如何自我清淨。所以,「成就小乘聲聞弟子」,我們就是這樣停滯在這裡,來成就聲聞弟子,為佛的聲聞弟子,是指成就小乘證滅煩惱。
經文簡釋:
「成就小乘,聲聞弟子」;是指成就小乘證滅煩惱,見思惑又名:見愛,見修,四住煩惱,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是三界煩惱之通稱。
見思惑,這個見思惑已經斷除了。見思惑,那就是見愛、見修,就是見,就是這個「見」字。這個「見」,若在無明中,我們就凹經又被無明拖走了,我們如果斷了無明,我們就還是堅持在修行中。所以修行不能偏差,四住煩惱,這再解釋下去就沒時間了,這我們前面都有說過,「四住煩惱」,有枝末煩惱,根本煩惱,這種的無明就是從見思惑中產生出來,我們如果能夠斷,那就是能通,所有的煩惱撥開,這個惑,界(內惑)若能去除,就是三界煩惱(斷除),就能夠通達,就不會還在三界中受種種苦。所以各位,學佛真正是奧妙,但是在故事中,我們日日的生活中,其實若是用心來想,也是很微妙。所以有心的時候,妙法都是在我們內心裡,這種大乘妙理全都在我們生活中,所以生活不離開佛法,佛法是在生活中,所以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