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3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修學佛法,自發誓願,
發慈愍心,自度利他,
佛為大心,覺有情人,
授記將來,必得成佛。
這段文,我們在最近一直都向大家說,發大心、立大願是多麼重要啊!佛陀所盼望的是眾生能自度利他,要自度利他,必定要發大心,我們若沒有發大心,只是獨善其身,修自己,利益自己,斷除自己的煩惱,不希望還在人間輪迴,所以潔身自愛,沒有去考慮他人的苦難,這就是自利、自覺、自修。佛陀所期待的,除了潔身自愛,還要再自修,自己若沒有修行,要怎樣去教別人身體力行呢?自己若沒有身體力行,要如何帶人身體力行呢?所以佛陀要我們瞭解法的道理,還要用功,將這些無明煩惱去除,若都差不多了,知道煩惱要去除,入人群就不會再重複,重複不斷煩惱,招惹來了很多的煩惱。當然,這是佛陀教育的順序,大家若不知道苦,就不會想要去體會苦的源頭,體會了苦的源頭,就要身體力行,斷除苦的源頭,就認識佛法的深理,所以叫苦、集、滅、道,這是我們開始初發心入佛門,人人都要瞭解的。
瞭解之後,佛陀就再跟我們說,人生苦難多,來自一念心,無明若一起,就招染了「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我們生來人間的源頭,瞭解源頭是這樣,與父母的緣,還要再去體會我們的依報、正報,是我們過去生中所造作,所以依正二報我們知道了,就要提高警覺。煩惱「既來之,則安之」,不要再去和這個煩惱再染著,所以自安其心,煩惱無明來,就斷除了,若我們再起心動念,外面的境界成為煩惱,又再自己的內心與煩惱(相應),這樣就叫做攀攀;與煩惱糾纏不清,這就是無明。這說來應該(有一段)這麼長的時間,大家都清楚了,清楚了為何不要攀緣,但是要入人群,要去造福緣。成佛,一定要人緣完成,才有成佛的機會。不是跟大家說過了釋迦菩薩與彌勒菩薩,在古雷音王佛(另一說為弗沙佛)時,看彌勒菩智慧超越,但他的眾生緣不夠,釋迦菩薩化的眾生緣具足,卻是智慧與彌勒菩薩是同等,所以古雷音王佛就為將這兩個菩薩其中釋迦菩薩就先授記了,「當來作佛」,是因為他眾生緣具足,他的智慧也具足。
雖然彌勒菩薩智慧都具足了,卻是眾生緣不具,所以他還要再慢釋迦佛這麼長的時間,慢釋迦佛這麼長的時間,卻是他還要一直不斷在人間與人結好緣。所以民間常常傳布袋和尚,像這樣,其實這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的造型,就為他造就這樣很開闊的心胸,時時都是笑咪咪,什麼樣的煩惱來,都把它丟到布袋裡,就是看世間,以這樣開闊的心態。這就是,投入人群要用很開闊的心,為人間造福,不是攀緣,若是在人群中攀緣,叫做增長煩惱。若我們修行,煩惱來到我們面前,心安,一笑置之,煩惱就和我們沒有糾纏的緣了,應該入人群與攀緣是完全不同。佛陀教育我們「菩薩緣苦眾生」,所以我們一定要發慈愍心,佛陀的心,佛心就是慈愍心,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慈愍心,有了慈愍心,才能自度利他。
這在佛的時代,佛世時有一段時間,佛領導著五百多位的比丘,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在那個地方受阿闍世王供養(註二),因為阿闍世王受佛化度之後,發大心,皈依佛法,供養佛僧,要護法,所以他很殷勤。佛陀為了要成就他的道業,發大心,所以這段時間他就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接受阿闍世王供養,讓阿闍世王有機會來請法,佛陀為他開示。這段時間建立那分,阿闍世王虔誠向佛的那一分情。也正好在這段時間,毘舍離國那地方發生了災難,就是天災,所以那國家的人民思念著佛陀,期待佛陀能夠到這個國家來,能為這些災民祝福,看能能讓這個國家的災難趕緊消除。佛陀接受了毗舍離國的邀請,所以他要離開這個竹園精舍。阿闍世王捨不得,依依不捨,他希望佛陀能再長久的時間住在這裡,不過佛陀認為有災難的地方,佛陀的慈悲,一定要去關懷,所以他決定要去毘舍離國去。
那天佛陀帶領著五百位僧眾,開始要離開迦蘭陀竹園。阿闍世王站在樓閣上,看到佛陀與五百多位僧眾要出城了,遠遠地看,內心捨不得。佛陀的時代,地上不像現在是(鋪)柏油的路,尤其是地廣人稀,所以走過的地方,風若大,風沙就揚起。他站在樓閣上,看到佛陀所走過的路,風吹沙起,阿闍世王不捨,趕緊就帶領了五百多人用寶蓋,如雨傘一樣,稱為寶蓋,阿闍氏王就趕緊護送佛陀,用寶蓋來遮蔽風沙,風與沙。城內的人民看到阿闍世王這樣護佛,城裡的每個人也拿起了一支寶蓋,同樣也有五百多人隨在佛與僧團的後面來送佛。浩浩蕩蕩啊!這寶蓋,五百,五百,還有僧團五百人,釋提桓因看到了,感覺人間對佛的恭敬、尊重,確實風沙也很大,天人也派五百的幡蓋,寶蓋,也這樣在空間蓋覆起來。要過河時,河神也一樣,天也來護法了,所以河神也同樣,五百幡蓋來迎接佛。浩浩蕩蕩,這麼地多人,有國王、人民、天神、河神、浩浩蕩蕩向著毗舍離國。將要抵達了毗舍離國的人趕緊也用五百寶蓋來接佛,總共有五個五百,就是這麼多,兩千五百個寶蓋,這樣護著佛與僧團入城。
阿難看到這個景象,實在是(覺得)很不可思議啊!所以內心很感動,就在那個地方回過頭來,見到佛報,面向著佛陀,佛陀向著阿難微笑,佛陀一微笑,也看到天的五色彩虹,很莊嚴的畫面。佛陀微笑,阿難就請教佛陀:「佛陀,您一微笑,連天也有五色彩虹,又有二千五百的幡蓋,寶蓋。這是何種的因緣?」佛陀就開始開示了:毗舍離城,眾生共業,天降災難在這個地方,需要有很多人的虔誠、用心,虔誠的心來為他們祝福,所以這是一個祥瑞,祥兆,期盼毗舍離國的人民能夠見這瑞相,啟發他們的愛心,也能啟發他們的慚愧、懺悔心。這樣這個國家就能「祥瑞」,有這祥的瑞相出來。這是一段佛陀為一個國家的災難,他也要集中很多的人眾、天人、河神,這樣共同來為這國家,用虔誠的心來為他們祝福。
看到這段文,我自己也很震撼,佛陀的時代同樣有這種天災降臨人間,佛陀說這是那個城、那個國家,眾生共業,天降災難,要能消除這個災難,那就是要聚集很多虔誠的心,為他們祝福。就想到現在,看看,現在五濁惡世時,氣候極端,四大不調,災難這麼多,就如目前馬來西亞的水災,從(發生)水災一直到現在,已經將近十天了。十天的時間內,現在有的水還未退,有的慢慢退了,因為水災的面積很廣,一開始是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尼四個國家,這波的水災是波及四個國家,但是馬來西亞受災面積最大,而且有八個州受災難。那個地方有災難,尤其是四、五十年還不曾有過這麼大的災難,所以災難一起,人間菩薩,馬來西亞的慈濟人,大家共同啟動起來,從北而中而南,大家的力量集合起來,這種不怕路途遠,甚至從檳城來到吉蘭丹,路不通,所以他們要包機,飛機用包機的方式要三倍的價錢。他們來到那地方,人多,飛機所載的七八十人,但是到那個地方都是水災,沒有地方住,他們只好天未亮,飛機就起飛,天黑了再回去,來回都是包機。到了那裡,就是大家投入去做救災的事情,一天來回,飛機(票)錢是三倍貴,他們願意,大家為了愛心,為了不忍眾生苦難,所以願意掏腰包,這樣來回,這是發慈愍心。
見苦知福,看到那個地方氣候不調,水災如此嚴重,平時家園再廣,或者是家裡的裝潢再好,都經不起一場大水,淹沒他們的家園。有的看到水慢慢退了,所看到的滿目瘡痍,都變成垃圾。原來的裝潢,現在家中都是泥土,裝潢的東西泡水那麼多天了,這幾天水漸漸在退,都變成垃圾了。平安的人來到這個地方,看到災難的地方,見苦知福,瞭解了人間無常,國土危脆。天的威力實在是很大,人算什麼呢?很微小。看到對自己也會增長道心,「看到眾生受苦難,所以大家很願意這樣投入,而且是至誠的心去付出。所以,發慈愍心,「自度」。對自己,看看受災難的人,這種天災的威力很大,不論是貧困的人,或是富有的人,一旦天災降臨,大家都平等,通通都受災了,所以有所警覺。佛陀的慈悲等觀,慈悲要有平等的觀念,這種見苦自度,自己知福,這個法能夠入心了,看到苦的道理,所以法度入心了,所以叫做「自度」。
「利他」,大家出去就是去幫忙、去付出、去救災,所以他們在這段時間也動員了以工代賑。在昨天,很快就看到畫面寄回來了。一千五百多人集中在一個地區,大家開始動員投入、付出,以工代賑。有很多人已經十幾天都沒有工作了,平時做工維持生活的人已經身無一物,受了災難,無工可做,真的是很辛苦。所以在慈濟,大家就用以工代賑,讓他一天出來工作,這天就能領到他們的一百元;馬來西亞的一百元,是我們(台幣)一千元。所以他們,「今天我若有出來工作,我就能領到(臺幣)一千元。」這(臺幣)一千元對他們來說,就能及時讓他們肚子不會挨餓,家裡的孩子,奶粉就有著落了。總而言之,這就是用來救濟的方法,我們實際是要救濟,但是(範圍)這麼寬闊的垃圾,這麼多的污泥,沒有人去清掃,那個地方要如何恢復他們的生活呢?商機要如何能再恢復呢?
所以說,「海燕」(賑災),菲律賓,那時候是一個很好的借鏡,那個地方可以這樣做,這裡應該也要這樣做,已經熬過這麼多天了,真的是大家沒出力不行,所以已經人人願意來接受以工代賑。昨天濟緣他們三位(郭濟緣等),離開檳城到吉蘭丹已經八九天了,在那個地方很辛苦,為了要如何(用)方法能讓那個地方趕緊恢復,所以他們半夜搭飛機回來臺灣,昨天一天就一直(商討)要如何發放,彼此來互動。師父建議他們,他們提出想問的事情等等,所以應該回去以後,會看如何趕緊積極去落實。看到他們那麼用心,那麼不怕辛苦,大家日夜不休,真的是很捨不得,今天早上又要回去了。這就是人間菩薩,來敘述那個地方的災情,再更詳細讓我們瞭解那個地方的災情,那個地方生活的方式,我們要如何做得讓受災的人得到幫助,皆大歡喜,讓當地人大家出力也出得很歡喜,這樣我們做得圓滿,付出的人也歡喜,能夠早日完成,這就是最圓滿,皆大歡喜。
實在災難太大了,從北馬的(慈濟人)這樣用心,到了吉蘭丹東海岸一帶;在中部吉隆坡也是,動員了當地的企業家,還有當地很多人,實在是令人很感動。在當地,大家也是一樣,負責中部一直到北部的水災,這種水深車子過不去,用船,一艘接一艘的去勘災。也和當地的市長、里長、鄉長等等(討論),要如何來動員,要如何來以工代賑,這就是動員了整個馬來西亞等待受救濟的人,希望他們動員起來,自己來清理家園,以工代賑,我們幫助他們;平安的人,社會人士大家能夠動員愛心,虔誠為他們祝福,出錢出力去幫助。這就是愛的力量,才能早日完成救濟的工作。所以看到佛陀在世時,毗舍離國有這樣的災難,佛陀也是用這樣的方法,號召了很多人的力量,這分虔誠,讓(毗)舍離國有這個瑞相出來,災難消除。瑞相展現出來,愛的力量,古今都是一樣,過去佛陀在世時是這樣。所以他平時一直希望人人修學佛法,要自發誓願,人人要有願,這個願就是要發慈愍心,自度利他。「佛為大心覺有情人」,佛就是為這些發大心,覺悟有情的人,他就會肯定他,為他授記,將來必得成佛。相信人人發大心,這條道路就是成佛的路,就是要在菩提道上。前面的(經)文,
經文:「諸佛子等,從我聞法,日夜思惟,精勤修習。」
這是在昨天,我們說過了。這些「諸佛子」,那就是菩薩,已經發菩薩心的人。佛陀的法開啟菩提大直道,希望人人發大菩提心,就是實行在菩提道上,行菩薩道,這些都稱為佛子。「從我聞法」,就是釋迦佛,「我所說的話,大家聽進去了,而且身體力行」。「日夜思惟」,將這個法在內心裡好好去思考,是不是法是這樣,我們是不是要趕緊精勤修習呢?不是只有聽而已,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身體力行?這就是法已經入心了。 下面經文再說
經文:「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經文簡釋:
「是時諸佛,即授其記」;如是時間,諸佛同音,即與印證,授菩提記。
因為他們已經(將)法聽進去了,也開始殷勤日夜思惟,也開始殷勤一直在思考,應該要走入菩提道,應該要行菩薩道。這已經大家在思惟,應該就是決定了,應該要勤修菩薩道。這個心一發,佛陀知道了,所以那個時候,「是時諸佛,即授其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這就是我們要發心,發大心、立大願。「是時」,就是那個時間,在那個大家發大心。我們常常說一念虔誠,上達諸佛菩薩聽,我們若在唱「祈禱」時,「我的心在靜思中感恩,我的心念上達諸佛聽」,我們不是每天都這樣唱嗎?我們虔誠的心念一起動,諸佛菩薩聽到了。
古人也這樣說,「舉頭三寸有神祇」。意思就是說,我們舉頭三寸,距離一小段而已,有神祇,有神,表示我們的心念一動,善惡都能知道,何況諸佛菩薩呢?所以說,我們的虔誠,一開始日夜精勤,自然佛就能知道,就會開始為我們授記。因為「日夜思惟,精勤修習」,這種虔誠的心,當然是佛了解了,所以佛就會為我們授記。時間,就是任何一個時間,只要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已經下定決心了,下定決心就是最虔誠的時刻,那個時(候)。「諸佛同音」。常常說,佛佛道同,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其實諸佛應世教化眾生,眾生的根機、眾生的心念,佛無不通達,佛全部通達,沒有一個他不通達。所以任何一個時候,我們都要發大心,這是諸佛菩薩最歡喜,也是諸天護法最擁護的。所以說來,「如是時間」,如是時間就是任何一個時間,只要我們發大心、立大願,諸天護法、諸佛菩薩都能聽(到),能夠了解,所以只要我們下定決心,諸佛,過去、現在、未來諸佛同音,同樣「即與印證」,能來為我們印證。印證就是受記,向你保證你按照這樣的心念,要向前前進,不要退轉。
我們幾天前不是這樣說過嗎?我們曾發過大心,但是中途退轉,我們就又流落為凡夫,或者是修行,退為小乘。像是舍利弗在過去生中修行,本來是發大心,信心滿滿,不只是財產全都捨了,連他的身體器官也都要捨。看看那位年輕人,就是天人化為一位年輕人,就說:「我擔心,我悲哀啊!」那位舍利弗的過去生,這位長者(問):「年輕人,你擔心什麼?悲哀什麼呢?」這位年輕人就向這位長者說:「我的母親生病了。」「你的母親生病,趕緊讓醫生看,要多少錢?我幫助你。」對方就說:「不是錢,醫生說,我的母親若要能治療好,就要有好心人的眼珠來當藥引,我的母親才會好。」「要眼珠,好心的人?」這位長者自己想:我也是好心,我常常幫助人,我有兩顆眼珠,他要一顆眼珠,這樣我能施捨。我財物願意施捨,我也發心將我的人施捨。「只是一顆眼珠,好,我能給你,去救你的母親。」這樣就很急著將眼珠拿一顆下來。
這位年輕人看到他這麼快就將一顆眼珠拿下來,他說:「你怎麼那麼快?我還沒有告訴你,我是要右眼,我不是要左眼。醫生說,右眼眼珠才有效。」「早點說嘛!我已經拿下來了,要怎麼辦?」年輕人又哭了,「我的母親沒救了。」「不要再哭了,好吧,既然都拿一顆下來了,是我不對,我的右眼給你。」再拿出來,右眼拿出來了,兩隻眼睛都看不到了。那位年輕人故意將眼珠拿過來聞,吸一大口氣,感覺他是在聞,就說:「怎麼這麼腥臭啊!」就把它丟在地上,用腳踩出聲音。這位長者覺得:當菩薩不容易啊!我不想當菩薩了,我這樣付出,還被人嫌腥臭。所以就這樣開始,他立願要退修小乘。所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能夠遇到佛陀,四十多年間還守在小乘法,可見一念心要退(轉)是很快,雖然他沒有退到凡夫,但是他退在小乘裡。所以說我們的心念,起心動念,舉頭三寸有神祇,何況諸佛菩薩,神祇應該是龍天護法,何況諸佛菩薩對我們的起心動念當然了解。所以我們若堅定我們的道心,那個時候,「諸佛同音,即與印證」,就能來為我們作證,說我們將來能成佛,這樣(為我們)授記。
經文簡釋: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汝於未來無量之世,具菩薩道,當得成佛。
所以「汝於來世,當得作佛」,來為我們作證。意思就是說,「汝(於)未來無量之世」,當然要再經過很長的時間,「具菩薩道」,你要行菩薩道,而且要具足菩薩道,要很用心,願意付出,還不能退道心,要時時付出無所求,又是很歡喜的付出。若能這樣,「當得成佛」。
各位,學佛,說簡單,說不簡單,簡單是我們一念道心堅定堅切,這麼堅定的心,立願這麼意切,沒有受周圍的環境來影響我們的心,這實在是不困難。前面說難行道,難行道,「六度萬行」這叫做難行道。布施,只要你的心堅定,布施的心不退,財施、法施、無畏施,身外物你能付出,眾生有困難時,你趕緊去膚慰他,這種無畏施;我們有機會將佛法、好的道理趕緊布達,傳佛的教法,三施有什麼困難嗎?一點都不困難。只要我們堅定的心,這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不困難。持戒,布施、持戒,本來做人的規矩就是要持戒,不該犯的不能犯,規規矩矩,好好做人,防非止惡,不對的事情,我們連動心都不能動,若這樣我們就沒有障礙的煩惱。所以要持戒,修行的本分,這本來就要,還有什麼困難嗎?忍辱,真的是忍辱,有什麼不能忍呢?我們若通達道理,諸法性空,我們有修行,自然我們能看透人間人事物,這在諸法性空,又有什麼好計較呢?所以自然無生法忍就在我們的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若能夠這樣日日向前精進,自然我們的心就專,智慧就成長,這樣的「六度」有什麼困難嗎?這六項我們若是能守持,萬行,很多很多在付出,最後還是圓滿的,真正的皆大歡喜。就如現在大家在救災,在馬來西亞,尤其是菲律賓也是一樣,在將要過一個新曆年,跨年的晚上,一場火一燒,鞭炮一放,就引起了火災,所以在新聞的報導是二千戶都燒掉了。二千戶,多少人啊?那些人都是貧困的,貧民窟的地方本來就貧困了,現在一燒二千戶,或者是後來聽說是一千五百多戶。到底是二千戶還是一千五百多戶呢?菲律賓的慈濟人開始又在勘災了,了解到底是多少戶?要如何救災?你們想,要如何能救得很圓融?不論是水災、火災,人間菩薩投入,看,也希望能做得皆大歡喜。
人間苦難偏多,菩薩所緣眾生,我們必定就是要發弘誓願,要發大心,自度利他之行,這種慈愍心必定要有,自然諸佛菩薩就為我們作證,我們將來也有成佛的機會。所以因為這樣,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