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1/07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1/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1/07晨語簡記   2015/01/0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月 09, 2015 1:44 pm

2015010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如來藏中藏恒沙佛法
自然法藏萬物之理體
究竟彼岸同淨影空妙
如來藏中過恒沙佛法
 

  用心聽,用心瞭解,「如來藏中藏恆沙佛法」。用心來想,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中到底藏著什麼東西?恆沙佛法。恆沙佛法,光是一尊佛的佛法,我們就已經聽了,不能很快就瞭解,何況恆沙那麼多,那麼多的佛,恆河沙數佛的法,其實這些法都是藏在我們人人如來藏中。我們也常常說過了,「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那就是法,都是一樣的,一樣的是什麼法呢?自然法藏,自然,法是在自然界中,佛陀所覺悟的,就是覺悟回歸自然的法,回歸自然的那個法藏,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無限量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萬物的理體。

 

  看看我們一個(人)的腦海中到底藏多少東西?其實,每個人的人腦就是這樣的構造,雖然是這樣的構造,看,若是不調和時,有的人血壓高,萬一中風了,傷到腦部,到底要想的事情就有很多障礙,我們全身想動,就會很不自由。光是說有形的人體構造,腦部中只要是一點不調和,我們的身心全體就不調和了;若是暢通了,就是自然法則,身體健康,這樣我們在想事情、做事倩,就會順暢很多,這是凡夫有形身體的構造,但是我們的思想,思想是無形的,這才是真正的真理。思想,這思想苦是一念無明,這樣動念起來,所做的事偏差,不論是身口意。我們說話偏了,明明是好事,但是我們一念心,這妒心起,就不想去讚歎別人,反而用毀謗的語言,這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明明人家做的是好事,你何不隨喜功德呢?真是好事,我們就要勵鼓人家,對的方向,我們要跟他說:「對啊!這樣走就對了。」人家走對的方向,我們向人家說:「不對,再偏左一點,偏右一些。」這樣就讓人差毫釐、失千里,這種動搖人心,這是從口出。

 

  我們的起心動念不正,開口動舌影響人心的方向,這都是人間彼此看不清楚無明的道理,無明也叫做道理嗎?是啊,錯誤無明。我們要很謹慎,因為它是錯誤無明,所以我們就要修行,修回歸自然,我們真如本性的法,這道理回歸我們真如本性。我們找到自己的法藏,不會受別人影響,這就是萬物之理體,這是我們人人本來就有,我們本具的智慧。天地萬物的道理,有多少的道理呢?看看現在社會人間,有多少一直發現出來的,瞭解天文,瞭解地理,瞭解氣候,瞭解很多…,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我們都能即時即刻體會,能知道,這不就是佛陀二千多年前跟我們說,人人本具神通,若有了神通,就能夠通徹很多的道理。

 

  這神通,我們現在的人,各人就是各人用他的心思去探討人間,很多的奧秘,他去探討出來,這就是在萬物,於這個萬物這樣去合成,道理合成了,現在在這個地方,在花蓮,這條(線)路,現在我聲音的線路已經透徹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不論是在大陸,也有人在此刻一早就起來聽經,在美國,、在英國,或者是中東地區約旦、土耳其,他們透過這條線路,這聲音的道路,已經通徹了。這當中距離這樣遠,為何他們聽得到呢?是他們的「天耳通」吧!「天耳通」,現在常說透過「雲端」,現代的科技已經說「造一朵雲」,「雲端」上,將這聲音透過雲端傳下來給衛星,所以說來,現在的人,人人將原來就有的道理去探討,但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這就是凡夫。如一台電腦,「你是學電腦的,來啊,我的電腦故障了。」他說:「這是硬體的問題,我是學軟體的。」什麼是軟體?若說我的電腦怎打不開?這個要這樣這樣….。我無法理解,你是不是來看一看?他就說:這硬體都好好的,這要找學軟體的。學軟體的就說,這就要找寫程式的人,這就要...,很多,人對這電腦上不同的構造,就把它分得很「散」(細瑣),所以很散的東西再把它合起來,就變成了一個整體。這就是「萬物之理體」,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沒辦法整體。

 

  佛陀的智慧就是整體,他能知道整個人間,有辦法能這樣通徹,在飯食間能遊十萬億佛國。這現在已有可能,你放幾台電視在我們的身邊,剎那之間,不同的頻道都打開,哇!這已經是在哪個國家,這是在哪個國家;那裡發生了什麼事,那裡有人間的悲喜哀樂。不論是天災人禍或者是遊樂地區,全部都在同一時間,一電視牆上,不論它有多少台、幾百台,它就是幾百個畫面,同一時間全都(呈現)出來了。這就是佛陀所說的剎那念間,剎那間、一念間,我們凡夫各人不同的個體知識,去鑽研、去研究、鑽探出來,這樣會合起來。

 

  佛陀的智慧是轉念間,他就能那麼的開闊透徹,甚至他能一劫化為無量劫,在無量劫中促為一劫,一劫中促為一日間,時間長短在佛心靈的世界。可長,可剎那念間。他能跟我們說過去無量無量數劫前的之前,那時個候哪一尊佛出世,那個時候菩薩如何修行,他能夠將這長久的時間,回過頭來說現在,這不論是時間、空間,佛陀總是將這些道理會合,出現在人間,要來教育人人,讓我們大家知道,我們也有與佛同等的智慧。我們合眾人的智慧,合而為一,能體會大自然來會合,這就是「自然法藏萬物之理體」。「究竟彼岸」。我們現在在凡夫,凡夫的此岸就是無明,我們的內心都是一些雜念無明,所以我們人人所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心都在雜亂中,瞭解的都是很窄、很少,這是凡夫的此岸。佛陀就是要來開闊我們的心,開闊我們的眼界,我們的心眼,要讓我們透徹瞭解,在凡夫的此岸能夠到達聖人的彼岸,讓我們能瞭解「同淨影空妙」,與佛一樣的心。

 

  凡夫的心在此岸是煩惱,去彼岸,我們能究竟到彼岸,到彼岸是到淨土。雖然我們在這人間就如一個影子一樣,影子是真的嗎?就是空啊!但是,這個影是非常的微妙。還記得一段故事嗎?一隻鳥飛啊飛,在僧團中,哪怕在舍利弗的影子下,牠還是不安心;來到佛的影子下,牠才能安心。這個物,動物的這個影,動物,牠也能能安動物的心。就如佛陀來人間叫做「跡佛」,「跡佛」就如我們的足跡。足跡的那個「跡」,這個「跡」就是這樣過去的足跡。一個影跡,就如一個影子,我們走過去,腳踏在地有腳的足跡,但是人過去的地方有人的影。佛陀他的身影來到人間,佛陀的足跡來到人間,在這人間現與我們人一樣(形象),但是修行覺悟,覺悟的法,內涵的道理要讓我們知道。但是佛來人間是「化佛」,是「跡佛」,不是永遠在這個地方,但道理是真實,所以「同淨影空妙」,這個淨影,佛陀清淨的法。

 

  聖人,過去古代以來,多少賢聖出現在人間,他們的法,是我們現在在維持人間的倫理道德,道德倫理,都是依照過去諸賢聖人留下來的這影跡(意指形跡、蹤影),影跡,是影子、是足跡,他們雖然過去了,但是他們的法留下來,何況佛陀來人間,教育我們的,就是希望我們能將這法用在我們身上,從我們身上如何反觀自性,瞭解我們人人有無明,在迷途中,要讓我們瞭解,(再)怎麼無明的人,同樣他也有如來藏,人人本具真如本性,只是無明覆蓋。所以希望我們用佛陀教法來入心,雖然也如看到影子,我們在影跡中,也能安心。這是一個妙法,這法能安我們的心,這叫做竟究彼岸。我們若能夠將這個法入我們的心來,轉凡夫的觀念為聖人的妙法,用在我們生活中,這就好像在影中受這個影子來庇護我們,這就是法能讓我們防非止惡,這就是用法。所以「如來藏中過恆沙佛法」。如來藏,我們人人本具,我們本具的法是超過恆沙諸佛的法。因為佛佛道同,包括釋迦牟尼佛,每一尊佛都是一樣,我們人人都與佛同等,佛陀說這樣多法給我們聽,我們聞一知十,這樣不是超過嗎?超過佛說給我們聽的法,我們若聽一項能解十項,這就是我們本來具有在我們如來藏中,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期待我們人人學佛聞法,應該要用心。最近一直一直就是要跟大家說,人人本具佛性,如來藏中無量法,如那位窮子,我們前面經文這樣說,

 

經文:「如彼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

 

  「如彼窮子,得近其父」,像剛剛說的,我們聽到佛法,就如那隻鳥在佛的影子裡,我們若能接受到法,這樣我們就是漸近佛,與「貧窮子」的譬喻意思是一樣的,「如貧窮子,得近其父」。「雖知諸物,心不希取,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雖然親近了父親,入父親很豪華的舍宅來,雖然知道裡面這些寶物,也替他掌管這些寶物,但是心還沒有將這些寶物當作是自己的。就如我們現在在聽法,「知道了、知道了,說一句,我已經懂,已經知道十句了,道理,我都懂了。」同樣的意思,這是你說,我聽,我知道了。知道而不改,我們昨天說過「知而不改」。

 

  我們就要:知道,這個法,知道得變成我們的,這樣才是真實法。卻是我們只是知道,而沒有去體會,所以「我等雖說,佛法寶藏」。我是這樣,聽佛這樣說,我同樣這樣說。佛法的寶藏,我就說給大家聽,但是我自己「自無志願」。告訴你們要入人群去,去度眾生。我是這樣跟你們說,不是我要去,是你們要去,我是聽佛說的,就是要跟你們說。所以,不是向我說的,是我再向你們說,這是佛要向你們說的,不是要向我說的,所以我依照佛這樣告訴你們,不是我去,是你們要去。這就是我們人人的偏見,就是守在自己,不敢去行難行道;其實,難行道,甘願走就不困難。不過,他就不願意走,他覺得這是很困難,所以他說「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每次讀到這段,我自己就先反省,我自己不就是這樣嗎?也是一直說給人家聽,做的都是別人去做的,不是我做的,也會起慚愧心啊!

 

  不過,看別人做,我會很歡喜,我會得到一點點隨喜功德,可以說:「對啊!你這樣做(是)對的,就是要這樣,這叫做菩薩道。」讓大家再更安心,菩薩道上要再認真走。世間需要菩薩,才能救度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靠一個人的兩隻手,能做多少事呢?要靠很多人,人人的一念愛心,人人的一分力量,自然合成起來就會成為很大的力量,改變苦難為清淨的佛土,這就是要很多人化穢土為淨土。這全是要人人的心共同淨化,人人的力量共同付出,這樣才能化穢土為淨土,這就是要靠很多人的力量。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希望人人將這念心念轉過來,轉凡夫為聖人的心態,為菩薩心。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舉其自己具小乘;智斷為因。明白真理,名智德。斷盡煩惱,名斷德。

*亦即菩提與涅槃,故不希求大乘涅槃。

 

  這段文,迦葉尊者這樣的譬喻敘述也是在懺悔、悔過。懺悔過去就是這樣守在小乘,沒有發大乘心的念頭,現在年紀大了,佛也是老邁了,過去就是這樣,就是只顧自己斷煩惱。下面(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舉(其)自己具小乘」,這是迦葉尊者舉出自己就是只是守護在小乘,在這「智斷為因」。「智斷」,智(德)就是「明白真理,名智德」。自己知道,只是一直追求要如何瞭解真理,能夠成就智慧之德,這就是他們所要追求的。「斷盡煩惱名斷德」。所以叫做智德、斷德,簡單叫做「智斷為因」。只是執著在要如何修智慧,要如何斷煩惱無明,他就只是執著在這個地方,停滯在這裡。所以也就是菩提與涅槃,只是想求一個菩提道。菩提是智德,涅槃就是斷滅煩惱,只是守護在這個地方,只想要瞭解道理,要如何去除煩惱,所以「故不希求大乘涅槃」,就只是守在自己要如何能得智慧,要如何能去除無明,能滅除我的無明煩惱,只是守護在這裡而已。

 

經文簡釋: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內心息滅煩惱而自謂言,所得滿足。內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即惑體。

*三界見思惑盡,故名內滅。

 

  所以,「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內滅」就是內心熄滅煩惱。已經熄滅貪、瞋、癡了,自以為「我已經滿足了,我無貪,所以心若無貪就很滿足。我也無瞋、無癡,因為我已經看透了人生,所以我不瞋,我也沒有癡念,因為我瞭解一切空幻,所以斷滅了貪瞋癡,我的內心沒有貪瞋癡,所以我這樣滿足了,這樣我修行足夠了。這叫做「內滅」,沒有貪瞋癡,就是滅除了貪瞋癡的煩惱,他以為這樣夠了。所以「內滅」,就是(還要)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要這三種惑全斷除,不只是滅除貪瞋癡而已,還要滅除見的無明、思的無明、塵沙的無明。三項的無明合起來,就是塵沙惑。

 

  這些無明,若未達到很微細的全斷了,還是留著種子在,貪瞋癡的種子還留著。就像火,火若撲滅了,還有一點點的火種還留著,也有可能還會再燒起來,這個無明火還會燒起來。就如種子,你若沒有將它全部除掉,這無明種子同樣會再生出來。所以說,「內滅」,小乘(者)他到了滅貪瞋癡,這樣他就滿足了,其實,見思、塵沙、無明惑還很多。所以,這些無明要如何滅?要在人群中來試驗,我們到底是不是都滅盡了呢?我們若沒有滅盡,入人群中或者是什麼境界一來,我們還是煩惱再起,所以必定要滅除塵沙惑。微細的煩惱都要斷除,要不然三界見思惑…,若沒全都(斷)盡,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內滅」,我們一定要連無色界的塵沙惑全都要滅(盡)。

 

*斷見思惑,見即分別,謂意根對塵境起諸邪見,故名見惑;

 

  所以「斷見思惑」。「見」就是分別,意思就是說,「意根對塵境起(諸)邪見」。我們的意根在這法塵中,就是種種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將無形變成有形,很多這些的境界,如眼耳鼻舌身對外面色聲香味觸,在這當中這個意根。將我們的眼根與色接觸,雖然眼睛看到色,就是因為意根在作用,「這是我要的,這是我不要的」,在那裡做分別,分別我要的,我就是貪,所以不擇手段,在那裡造作煩惱無明,造成的,傷害到別人,就是造業;傷害到大地,山河大地,這更是造業。就如這樣,這個法,意(根)對境界,就是叫做法塵,就是法,也是叫做「塵境」,在這五根對外面的五境,內心的意就造作善惡法。善法是眾生(有)苦難,我們要用所有的心力去做救濟、救拔眾生,這就是我們對外面的塵境,眾生有苦難,菩薩緣眾生苦而去救濟,這就是根對境,意是發,就發揮了方法去做救濟。

 

  若是外面的境界引(動)我們的心,讓我們起了貪念,這個意就想盡辦法去造作、去爭取。人與人之間互相爭端,就是為了貪利益,所以就會對立。這個法,用惡法去對付等等。國與國之間,社會、人群、家庭等等,都是在塵與根會合,用我們的心意去造作,所以這叫做「法塵」,也能叫做「塵境」。我們的根塵會合,當中的這個心意去造作善惡法。若是惡,就是邪見,起邪見,所以名見惑。看到東西,我們觀念若偏差,就造惡,這就是惑。

 

*思即思惟,又貪染也,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名思惑。

 

*此見、思惑,亦名通惑者,通聲聞、緣覺、菩薩三聖共斷故也。

 

  「思」就是思惟,也就是東西要如何能得到,名利我要如何爭取得到?不擇手段,造(作)很多,做毀謗,不利益他人,毀滅他人,來得己利益。這都是思惟,用很深的心機去造作,自己做,教他人做,大家共同讓人都起無明,社會動亂就是這樣。這都是從貪染,這就是思惟。這種思惟善惡,我們若是思惟善,就是思惟修。過去說「禪」,「禪定」也是思惟,靜思惟,思惟修,這也是修行。但是思惟偏差,那就是凡夫受貪染,一貪染,我們一輩子就很糊塗了。所以眼、耳、鼻、舌、身五根,這樣貪愛色、聲、香、味、觸而起想著,念念不忘。「相」在上,「心」在下,叫做「想」。所以這些東西一直在腦海中徘徊不去,一直想要得到,這種「想著」,這個相,那些東西的形象在我的心裡,我就是著在那個地方,所以叫做「思惑」。

 

  「思」,那就是一畝「田」,再一念「心」,這個田,就是要去造作,你撒種子下去,不斷在那裡造作,這就是思惟。我們光是想,是一個形影,「相」在我們的「心」上。但是思惟,就是種子入心地,就是去造作,我們的無明就是這樣,無明種子入心,我們凡夫不斷不斷去複製,複製無明,無明煩惱不斷。就如我們種田,一粒種子,「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草種、雜種都是這樣,在我們的心田裡沒有種好的種子,所種的都是惡的種子,所以在那裡不斷造作。所以,一念心向善就是一切皆善,能祥和人間;若是一念惡,人人惡就會造亂人間。這就是我們人生,光是這念心,此即是見思惑。

 

  見的無明惑,思惟無明惑,這個見就如想,想,看到相,引入心來,那個相排除不去,就會侵入我們的心田裡,造作很多的惡因、無明因,就會愈來愈無明,愈看不通、想不開,這名叫做「惑」,這樣叫做「惑」。無法體會真理,那就是因為無明遮蓋,這種見惑、思惑,就是通於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他們就是要斷這樣的無明,不只是聲聞、緣覺,這無明要斷,就是菩薩,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聖人共同要斷的,就是要斷見思惑,無明是修行者都要斷除。

 

*證滅諦,證我空真如,成無學果,故言自謂為足。

 

  「證滅諦」,「滅」就是已經將煩惱完全都去除了,滅了,滅掉了所有的煩惱。當然,要滅,就要修行於道,「道」,用道來滅除我們的煩惱,煩惱滅除了,才能「證」,真正證明我們已經無明都去除。就如那面鏡子,告訴你們這面是鏡子,拿來了,「怎麼是?」你用功去將它擦啊擦,擦得真的污垢全都去除了。原來這面鏡子,已經照到外面一切的境界分明,這就是證。我們凡夫的心鏡,就都是無明將我們覆蓋著,我們就要用功,不論是聲聞聽法,或者是聽法了解道理,或者是了解道理,發大心、立大願,三聖人都要證滅。就是要修行,這些煩惱全都去除,道理現前,這叫做「證」。看到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了,這樣叫做除。

 

  所以「證我空真如,成無學果」。我們要證「無我」,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我們若能達到這樣,就是真如,回歸我們真如的本性,我們一定要到「無學果」的程度。我們學盡了,這些法我都很了解,這面鏡子一直擦,擦得全無塵垢,一粒塵沙都沒有,非常淨明,這樣叫做「無學」。就是讓你一直擦,擦得都沒有塵沙可擦,沒有痕跡可擦,這樣叫做「無學果」。結果這面鏡子全都清(明)了,外面的境界,山河大地,山來照山,水來照水,都清明了,這叫做「足」,這樣才是真的滿足。但是,小乘者覺得,貪瞋癡斷除,這樣我就滿足了。

 

經文簡釋:

「唯了此事,更無餘事」;但了生死,得涅槃事,更無餘外,大乘之事。

 

  「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就只要專心修行,修行斷煩惱就好,沒有其他的。這樣我就已經很忙了,一直要擦到這面鏡子都清(明),這是我的本分事,其他的與我無關。就是這樣想。所以「但了生死,得涅槃事」,這就是我的本分。「更無餘外大乘之事」,沒有其他的,「更無餘事」就是說那些大乘之事與我無關,我就是了生死,得涅槃,這樣就好了。是這樣嗎?佛陀希望我們就是要真正回歸如來藏中,我們要瞭解藏(中)恆沙佛法,我們應該要瞭解。自然法藏是萬物的理體,這是在我們人人本身的內在中,所以我們所藏的是自然法藏,萬物理體。

 

  我們要「究竟彼岸,同淨影空妙」。這個法真正要到清淨無染,即使入人群也不受污染,這樣才是真正的塵沙惑斷除。所以我們用心在這如來藏中,有很多,所瞭解的法,我們含藏著,含藏在我們的如來藏中,我們要好好去探討。我們的如來藏,沒有比過去恆河沙佛少,是「過恆河沙佛」。所以我們的如來藏,智慧法藏,都是在我們的真如之中。希望人人要時時多用心。

 

*******************************************************

 

【補充資料】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舍利弗因緣第十六(卷第十一)

 

  如說《阿婆檀那經》中:佛在祇洹住,晡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隱,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便作聲,戰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戰慄如故?」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怖不除。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前,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

 

  舍利弗即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往,亦不能知。從三昧起白佛言:「我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免鴿身;過此已往,不復能知!我不知過去、未來齊限,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後於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而入無餘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為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為難。」如是等,於諸法中不了故問。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1/07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1/07晨語簡記   2015/01/07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月 09, 2015 8:54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一月七日星期三)

 

如來藏中藏恒沙佛法
自然法藏萬物之理體
究竟彼岸同淨影空妙
如來藏中過恒沙佛法

 

上人一開始開示,就連用了三個用心,用心聽,用心瞭解,用心來想。是什麼如此重要呢?「如來藏中藏恆沙佛法」,只要是成佛的法,都是很重要的,何況這是佛法的核心精神,所以要用心聞思修。


  用心聽,用心瞭解,「如來藏中藏恆沙佛法」。用心來想,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中到底藏著什麼東西?恆沙佛法。恆沙佛法,光是一尊佛的佛法,我們就已經聽了,不能很快就瞭解,何況恆沙那麼多,那麼多的佛,恆河沙數佛的法,其實這些法都是藏在我們人人如來藏中。我們也常常說過了,「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道,那就是法,都是一樣的,一樣的是什麼法呢?自然法藏,自然,法是在自然界中,佛陀所覺悟的,就是覺悟回歸自然的法,回歸自然的那個法藏,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無限量的智慧,這就是我們萬物的理體。

 

我們就要:知道,這個法,知道得變成我們的,這樣才是真實法。卻是我們只是知道,而沒有去體會,所以「我等雖說,佛法寶藏」。我是這樣,聽佛這樣說,我同樣這樣說。佛法的寶藏,我就說給大家聽,但是我自己「自無志願」。告訴你們要入人群去,去度眾生。我是這樣跟你們說,不是我要去,是你們要去,我是聽佛說的,就是要跟你們說。所以,不是向我說的,是我再向你們說,這是佛要向你們說的,不是要向我說的,所以我依照佛這樣告訴你們,不是我去,是你們要去。這就是我們人人的偏見,就是守在自己,不敢去行難行道;其實,難行道,甘願走就不困難。不過,他就不願意走,他覺得這是很困難,所以他說「我等雖說,佛法寶藏,自無志願,亦復如是」。每次讀到這段,我自己就先反省,我自己不就是這樣嗎?也是一直說給人家聽,做的都是別人去做的,不是我做的,也會起慚愧心啊!



今天聽到上人說,自己每次讀到這段,就先反省,我自己不就是這樣嗎?也會起慚愧心啊!聽了很震撼,自己也很慚愧,我這麼沒有這樣想呢?


  不過,看別人做,我會很歡喜,我會得到一點點隨喜功德,可以說:「對啊!你這樣做(是)對的,就是要這樣,這叫做菩薩道。」讓大家再更安心,菩薩道上要再認真走。世間需要菩薩,才能救度眾生,「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靠一個人的兩隻手,能做多少事呢?要靠很多人,人人的一念愛心,人人的一分力量,自然合成起來就會成為很大的力量,改變苦難為清淨的佛土,這就是要很多人化穢土為淨土。這全是要人人的心共同淨化,人人的力量共同付出,這樣才能化穢土為淨土,這就是要靠很多人的力量。所以佛陀來人間,就是希望人人將這念心念轉過來,轉凡夫為聖人的心態,為菩薩心。

 

「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內心息滅煩惱而自謂言,所得滿足。內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即惑體。

三界見思惑盡,故名內滅。



  所以,「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內滅」就是內心熄滅煩惱。已經熄滅貪、瞋、癡了,自以為「我已經滿足了,我無貪,所以心若無貪就很滿足。我也無瞋、無癡,因為我已經看透了人生,所以我不瞋,我也沒有癡念,因為我瞭解一切空幻,所以斷滅了貪瞋癡,我的內心沒有貪瞋癡,所以我這樣滿足了,這樣我修行足夠了。這叫做「內滅」,沒有貪瞋癡,就是滅除了貪瞋癡的煩惱,他以為這樣夠了。所以「內滅」,就是(還要)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要這三種惑全斷除,不只是滅除貪瞋癡而已,還要滅除見的無明、思的無明、塵沙的無明。三項的無明合起來,就是塵沙惑。

  這些無明,若未達到很微細的全斷了,還是留著種子在,貪瞋癡的種子還留著。就像火,火若撲滅了,還有一點點的火種還留著,也有可能還會再燒起來,這個無明火還會燒起來。就如種子,你若沒有將它全部除掉,這無明種子同樣會再生出來。所以說,「內滅」,小乘(者)他到了滅貪瞋癡,這樣他就滿足了,其實,見思、塵沙、無明惑還很多。所以,這些無明要如何滅?要在人群中來試驗,我們到底是不是都滅盡了呢?我們若沒有滅盡,入人群中或者是什麼境界一來,我們還是煩惱再起,所以必定要滅除塵沙惑。微細的煩惱都要斷除,要不然三界見思惑…,若沒全都(斷)盡,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內滅」,我們一定要連無色界的塵沙惑全都要滅(盡)。

斷見思惑,見即分別,謂意根對塵境起諸邪見,故名見惑

  所以「斷見思惑」。「見」就是分別,意思就是說,「意根對塵境起(諸)邪見」。我們的意根在這法塵中,就是種種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將無形變成有形,很多這些的境界,如眼耳鼻舌身對外面色聲香味觸,在這當中這個意根。將我們的眼根與色接觸,雖然眼睛看到色,就是因為意根在作用,「這是我要的,這是我不要的」,在那裡做分別,分別我要的,我就是貪,所以不擇手段,在那裡造作煩惱無明,造成的,傷害到別人,就是造業;傷害到大地,山河大地,這更是造業。就如這樣,這個法,意(根)對境界,就是叫做法塵,就是法,也是叫做「塵境」,在這五根對外面的五境,內心的意就造作善惡法。善法是眾生(有)苦難,我們要用所有的心力去做救濟、救拔眾生,這就是我們對外面的塵境,眾生有苦難,菩薩緣眾生苦而去救濟,這就是根對境,意是發,就發揮了方法去做救濟。

  若是外面的境界引(動)我們的心,讓我們起了貪念,這個意就想盡辦法去造作、去爭取。人與人之間互相爭端,就是為了貪利益,所以就會對立。這個法,用惡法去對付等等。國與國之間,社會、人群、家庭等等,都是在塵與根會合,用我們的心意去造作,所以這叫做「法塵」,也能叫做「塵境」。我們的根塵會合,當中的這個心意去造作善惡法。若是惡,就是邪見,起邪見,所以名見惑。看到東西,我們觀念若偏差,就造惡,這就是惑。

思即思惟,又貪染也,謂眼耳鼻舌身五根貪愛色聲香味觸五塵而起想著,故名思惑。

此見、思惑,亦名通惑者,通聲聞、緣覺、菩薩三聖共斷故也。

  「思」就是思惟,也就是東西要如何能得到,名利我要如何爭取得到?不擇手段,造(作)很多,做毀謗,不利益他人,毀滅他人,來得己利益。這都是思惟,用很深的心機去造作,自己做,教他人做,大家共同讓人都起無明,社會動亂就是這樣。這都是從貪染,這就是思惟。這種思惟善惡,我們若是思惟善,就是思惟修。過去說「禪」,「禪定」也是思惟,靜思惟,思惟修,這也是修行。但是思惟偏差,那就是凡夫受貪染,一貪染,我們一輩子就很糊塗了。所以眼、耳、鼻、舌、身五根,這樣貪愛色、聲、香、味、觸而起想著,念念不忘。「相」在上,「心」在下,叫做「想」。所以這些東西一直在腦海中徘徊不去,一直想要得到,這種「想著」,這個相,那些東西的形象在我的心裡,我就是著在那個地方,所以叫做「思惑」。

  「思」,那就是一畝「田」,再一念「心」,這個田,就是要去造作,你撒種子下去,不斷在那裡造作,這就是思惟。我們光是想,是一個形影,「相」在我們的「心」上。但是思惟,就是種子入心地,就是去造作,我們的無明就是這樣,無明種子入心,我們凡夫不斷不斷去複製,複製無明,無明煩惱不斷。就如我們種田,一粒種子,「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草種、雜種都是這樣,在我們的心田裡沒有種好的種子,所種的都是惡的種子,所以在那裡不斷造作。所以,一念心向善就是一切皆善,能祥和人間;若是一念惡,人人惡就會造亂人間。這就是我們人生,光是這念心,此即是見思惑。

  見的無明惑,思惟無明惑,這個見就如想,想,看到相,引入心來,那個相排除不去,就會侵入我們的心田裡,造作很多的惡因、無明因,就會愈來愈無明,愈看不通、想不開,這名叫做「惑」,這樣叫做「惑」。無法體會真理,那就是因為無明遮蓋,這種見惑、思惑,就是通於聲聞、緣覺。聲聞、緣覺,他們就是要斷這樣的無明,不只是聲聞、緣覺,這無明要斷,就是菩薩,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聖人共同要斷的,就是要斷見思惑,無明是修行者都要斷除。

證滅諦,證我空真如,成無學果,故言自謂為足。



  「證滅諦」,「滅」就是已經將煩惱完全都去除了,滅了,滅掉了所有的煩惱。當然,要滅,就要修行於道,「道」,用道來滅除我們的煩惱,煩惱滅除了,才能「證」,真正證明我們已經無明都去除。就如那面鏡子,告訴你們這面是鏡子,拿來了,「怎麼是?」你用功去將它擦啊擦,擦得真的污垢全都去除了。原來這面鏡子,已經照到外面一切的境界分明,這就是證。我們凡夫的心鏡,就都是無明將我們覆蓋著,我們就要用功,不論是聲聞聽法,或者是聽法了解道理,或者是了解道理,發大心、立大願,三聖人都要證滅。就是要修行,這些煩惱全都去除,道理現前,這叫做「證」。看到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了,這樣叫做除。

  所以「證我空真如,成無學果」。我們要證「無我」,付出無所求,「三輪體空」,我們若能達到這樣,就是真如,回歸我們真如的本性,我們一定要到「無學果」的程度。我們學盡了,這些法我都很了解,這面鏡子一直擦,擦得全無塵垢,一粒塵沙都沒有,非常淨明,這樣叫做「無學」。就是讓你一直擦,擦得都沒有塵沙可擦,沒有痕跡可擦,這樣叫做「無學果」。結果這面鏡子全都清(明)了,外面的境界,山河大地,山來照山,水來照水,都清明了,這叫做「足」,這樣才是真的滿足。但是,小乘者覺得,貪瞋癡斷除,這樣我就滿足了。

 

今天一開始,上人要我們多用心聞思修,果然,今天講到了如來藏、見惑、思惑、塵沙惑、證滅諦,這是修行很核心,很根本的一個問題,要懂,才能修,才能證,今天已經比較懂了,接下來要好好修,用心修。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1/07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