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1/09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1/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1/09晨語簡記   2015/01/0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月 09, 2015 5:36 pm

20150109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離煩惱垢染得清淨法
如三乘聖人所受持法
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
無為無漏法及聖道諦


  如何修行能離諸煩惱垢穢?這就是我們人人要努力,每天在說的法,其實都沒離開眾生無明、煩惱、習氣等等,這是我們凡夫日當生活中,無法將我們的習氣去除,煩惱消滅,所以因為這樣,每天的法都繞在當中,除了這些法以外,還有什麼法可好說呢?因為眾生有煩惱,多少煩惱?八萬四千煩惱,煩惱如塵沙,這麼多的無明,不斷塵沙惑煩惱,這樣跟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習氣一直沒辦法放下清除。煩惱未除盡,法就無盡,一直要到我們眾生煩惱盡,法才會盡。因為法本來是體空,無相無形,回歸自然,還有什麼法呢?就是因為眾生還有煩惱,法還是隨眾生煩惱生,隨著眾生的煩惱,所以不得不這麼多法。我們若能離煩惱垢染,自然就能得到清淨法。清淨法,一切皆空,一切皆清淨了,五花十色全都沒有,透徹如虛空,那就很清淨了。


  我們要如何才能到達到這麼清淨,回歸清淨法來?那就要如三乘聖人,三乘,大家知道嗎?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聖人。雖然說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分成小、中、大(乘),但是大家開始修行,都要從煩惱無明去除開始,所以我們受持,就是要加三乘人。你開始初發心來聽法,聽法開始,就是要成為佛教徒,佛教徒規矩就是要守五戒十善,知道了,五戒十善。凡夫不要犯五戒,我們要深入佛門,這種入佛門,在家開始守五戒,那就五戒清淨了。五戒,那就是殺、盜、淫、妄、酒,這五項我們都要戒除,戒不殺生,有人會說:「對啊!我就是不殺生。」我們沒有直接殺生,但我們間接殺,因為我們每天為了口欲,吃的東西,這口欲,眾生的肉還是在吃。這眾生要送到你的嘴邊,必定是被殺。被飼養,被販賣,賣了之後被人殺,才能送到你的廚房,在你的廚房,才能入你的口中。所說來,殺,我們有的人就說:「沒有啊,我沒殺。」只要你有吃,你就是間接殺生。這個殺,真的是不知不覺,雖沒有直接殺,但也是間接。


  盜,偷盜。「沒有啊!我沒有偷拿人家的東西,我沒有偷,我沒有搶。」我們不偷不搶,但是我們做意,是不是守原則呢?看看,有的人為了利,不顧一切,不論它這個東西,我做的是什麼生意,只要能賺錢就好。有人所做的生意是污染人心的生意,所做的事業,這種污浄人心、敗壞風俗等等,不應有的,他就是做。就如在馬來西亞有一位林居士,在馬來西亞他也是一位很大的企業家,他做很大的生意,其中一項生意就是開電動玩具店。很大間,每一天就是好幾百個孩子,青少年可以在他這個電動玩具店的娛樂場所,流連不返,在那地方打電動。每天的收入很多錢,生意很好。有一次,濟雨居士,在馬來西亞接引他,回來台灣。來到台灣,其實平時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做什麼事業,只是一場的對話這樣說,佛法是在淨化人心,社會,要如何才能讓社會祥和,如何能讓社會青少年得到除了學校教育,還需要社會背景的教育。談到現在的社會多陷阱,很容易將青少年引到電動玩具去。


  不知道他到底在做什麼事業,不知覺中就是這樣談到這件事。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社會,常常看到新聞,青少年打電動玩具,好幾天沒離開電動(遊戲)台,孩子猝然往生了。那段時間的社會新聞常常在報導。所以開始和大家說話,感慨的話,談起了現在青少年,在電動玩具場所流連不返,發生這樣遺憾的事情,父母情何以堪啊!他這樣聽,回去後,很有勇氣,沒有受到利誘障礙他的心,知道過去做這些事情是不對的,回去馬上將這間店,這麼大間,幾百台的電動玩具收起來。這樣開闊的大場所就這樣提供給慈濟,在那個地方(設立)書軒,讓人讀書、靜思(文物)流通,又再平時人人能在那個地方集合。像這樣,這就是上等利根機的人。雖然他過去不知道,覺得現在社會就是這樣流行,這個行業能夠賺錢,所以他就應這時機,就(從事)這樣的事業。然後就收起來了,很快,知道這樣對青少年的心態是一種污染,那是抹殺了青少年的意志,他將這個事情聽進去,不對的馬上改除,完全收起來,一個月有好幾百萬的收入,他就是很勇敢。


  還有一回他來,我聽到這個訊息,我讚嘆他說:這樣你不會損失很大?他回答我說:「怎麼會有損失呢?我這項不做,不會影響我的生活,我還有其它事業在做,我反而增加。」「你增加什麼?」「你我增加心的快樂,我增加多瞭解一些人生的道理,所以我沒有損失,我還是有增長常識、增長歡喜、增長智慧。」是啊!他不貪,知道這樣就足夠了,不義之財勿取,這樣才是真正不偷不盜。有很多人會覺得說,我又沒有去搶去偷,但是在做事業也要選擇,選擇對人生有利益的,人生必須用的,在貿易中,當然這樣在賺錢。賺錢還要會用,不但不貪盜不義之財,還要用愛去付出。這是在家居士應該要有的。


  所以不貪、不殺、不偷盜,還要家庭夫妻規戒,除了夫妻以外,就不能犯邪淫戒了。邪淫,對外面的色欲絕對要戒除,一夫一婦才可以修得家庭和樂,現在的家庭,有很多高興就來結婚,結婚之後那就是婚外又再另名牽引到不應當的邪情,這就不應該了,所以佛教徒要維持我們人生家庭的倫理規戒,這也是佛教徒應該有。除了不邪淫,還要不妄語,要好好守口業。我們人有時候習氣,心思不正,講話有時候無形中去傷害人,這種惡口,惡口從哪裡出來呢?從瞋和癡。這種癡和瞋,癡就是無明,瞋就是容易發脾氣,若是發起脾氣來,口不擇言,就罵人,惡毒的話就說很多,像這樣就是從無明、愚癡開始。既然學佛法了,應該要常常守好口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就是我們要修行,就是說,佛法的修學者,凡是佛教徒都要受持口業。


  還有不飲酒,因為酒一喝下去,會迷失了我們智識。有時候,平時看起來這個人形態不錯,但是酒一喝下去,一喝醉就不顧身分形態了,看到喝酒的人,看,什麼話都敢講,什麼事情都敢做。而且整個外表都破壞了,不只是外面這麼不好的形象,還要再傷害自己身體等等。因為喝酒誤大事,這也是人生一大要戒的事情。所以說,邪淫、惡口、飲酒,這大家想起來,這哪有什麼?色,色就是要戒。過去人家說,不愛江山愛美人,像這樣,為了色,他傾城傾國,這就是男女之間惹起了不只是家庭風波,社會風波、國家風波全都有,等等都是我們凡夫,所以我們要成佛教徒,必定要守佛戒,在家要守五戒。五戒聽起來,「這還不簡單,才五項而已。」其實上面說過了,「不殺」,你如果沒有茹素,還是間接的殺;「不偷盜」,你做事業若沒有好好考慮,不小心說不定做了對社會、人心有傷害,在不知覺中。生活中,男女的生活一定要很謹慎;再來,「(不)惡口、(不)飲酒」,惡口對我們一個人的人格,飲酒對一個人生命也是威脅很大。總而言之,我們如果能學佛法,就是在我們的人生道上走起來就很安全,因為有五戒,戒是戒惡,我們要防止,止惡,惡的來時,我們要趕緊停止,要預防,不要去做到,這就是戒。


  所以「戒定慧解脫」,我們若好好受持戒、定、慧,自然我們能夠很安穩自在,守持五戒就能安穩自在,何況說緣覺、菩薩,緣覺瞭解道理之後,人間,除了這些煩惱無明不會犯,無明也去除了,所以緣覺修戒、定、慧,這是一般佛子都要修。菩薩更不能離開,菩薩在戒定慧要達到無漏的境界。所以,「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這就是到達了「無為無漏法」,這就是菩薩的境界了。這就是「聖道諦」,聖人所應該走的路的真理,就是要到達這樣。我們要守持戒,不論是五戒,還是戒定慧,我們還要「解脫知見無畏」,到無漏的境界,這是菩薩的境界,這樣才是真正離煩惱垢染,才是真正得到清淨。


  所以說,人若還未離開這些煩惱,每天法都是一樣,不斷要我們斷煩惱,回歸真如本性,煩惱未斷,真如本性就無法真正回歸。尤其是真如,我們的無明如果沒去除,記得嗎?「在纏如來」,在纏如來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多久以前講過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但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被無明覆蓋了,但是我們還是一樣在做事情,一樣的,外面的事情都會分別等等,只是帶著無明分別外面的境界。帶著無明分別外面的境界,那就是表示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性,本性就是真如,還是在煩惱中這樣起作用。所以我們要很用心,要如何真如在我們生活中,也應該是第八識在這煩惱意識中,還是隨著我們日常生活紅塵滾滾,這樣在生活中。所以有人認為:真如在那裡?是不是靜靜地在那裡等我們?不是,是在我們平時生活中。同樣的,我們的意識跟著我們生活,我們生活中若沒有好好修行,我們的真如,我們的本性還是在紅塵滾滾中,無明言樣帶動著它,這就是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前面那段文,經文這樣說:


經文:「我等內滅,自謂為足,唯了此事,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


  「我等內滅」,我們昨天說過了,我們的內心這些無明、煩惱、塵沙這些東西,煩惱我們都去除,我們以為這樣滿足了,我有持戒、我有斷煩惱,我已經去除無明、了斷生死了。這是迦葉尊者他們認為這樣,我只要為這些事情斷生死,其它沒有我的事情了,所以「更無餘事」。「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聽到說要去度眾生,眾生心污穢,那就是佛土污穢。佛陀來娑婆世界是穢土,污穢的國土,但是佛陀悲憫眾生,來這五濁惡世,眾生濁氣很重的地方,來這個地方就是為了要「開示」,讓眾生能「悟入」,清淨眾生的心地。所以我們為佛弟子,就要幫助佛陀去淨化眾生心,這樣才叫做「淨佛國土」,要淨佛國土一定要教化眾生。就像那位林居士聽到這樣的佛法,在現代,這個時代,做這樣的生意污染到青少年心理,他趕緊將生意收起來,就不會污染青少年心理,這也叫做「淨佛國土」。減少污染,就能多一分清淨。進一步要去度化、教化眾生。這種事若不肯發心,那就如修小乘法一樣。我懂佛法,就是戒我自己,我自己不要做到壞事,其他的人我不管,這樣叫做「更無餘事」。修我自己,沒有其他,其他人如何,與我沒有關係。這就是小乘,聲聞、緣覺就是為自己守戒,其他人他不管,所以我們既然學佛了,三乘教法,我們一定要到菩薩的境界,才能淨佛國土,去教化眾生。下面這段文再說:


經文:「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經文簡釋:
「所以者何」;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者,何以如此,由具小乘智斷,故不希大乘,斷大煩惱,由具小智,故不欣大智。


  是為什麼呢?一切諸法都空寂,佛陀在「般若」中也是這樣說,一切都空寂,就「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得到這個法之後,我無漏了,就無所作為,不必再做什麼。就是這樣想,覺得還有什麼好做呢?別人的事情與我何干呢?一切就是空寂,別人的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過去是這樣想,所以「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者」。這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由於「具小乘智斷」。「智斷」昨天才說過,「智」就是智德,「斷」就是斷德。但是他執著在小乘,好的法,我受持,我知道,我的煩惱要斷除,這叫做智斷。修好的法就是德,智德,有這智慧瞭解善法,知道道理,叫做智德,知道道理之後,瞭解不要再去犯戒,所有的煩惱,我都斷除,這樣叫做斷德,所以簡單叫做「智斷」。


  但是他在小乘,還執著在小乘,所以「不希大乘斷大煩惱」。什麼叫做大煩惱呢?芸芸眾生受苦難,這就是菩薩的大煩惱,菩薩的大煩惱,他不離眾生苦。這對小乘的修行者來說,他就沒有興趣。「你就自己沒煩惱就好,怎麼去管到別人的苦,為什麼去管別人有煩惱呢?」所以,「可以不管啊,為什麼要管呢?」所以他對這些事情就是不願意。「故不希大乘」,不希求大乘法,他就不用斷大煩惱,因為「大地眾生煩惱跟我沒有關係」,所以他不想去斷大煩惱。其實大煩惱才是佛陀最擔心,希望人人能發大心、立大願,眾生人人本具佛性,眾生都可度,只需要人人發大心,芸芸眾生無量數,無不是我們要度的眾生。所以不要有小智,要發大乘心,要起大智願力;要起大智慧的願力。於一切眾生.佛陀視為一子,「四生慈父」,所以大地眾生都是佛的一個孩子。你們想,我們豈是自己一個人解脫就好了嗎?應該天下眾生,人人都要解脫,這樣佛才會安,大地眾生安,佛心才會安。所以這是佛陀一直要教育我們眾生。


經文簡釋: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以根塵等一切,諸法皆空寂故,既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矣,又何求焉。


*唯因從五陰,至於涅槃,皆真如在塵,隨緣生起,諸有為法,皆從緣生,修空解脫門,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五蘊」:五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


  所以,「一切諸法,皆是空寂」,他們認為一切的法都是空寂。這就是說,根與塵,一切諸法皆空寂。根,大家知道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其實把它分析到頭來,這是空的。你的眼睛,到底眼睛裡頭裝多少東西?只不過是視神經看外面的境界,對我們的眼睛來說,了不可得,只是看的功能。眼睛能看,外面的東西是所看的,我所看的東西,我的眼睛能夠看到這個東西,這是「能所」,有這些東西,所以我的眼睛看到這些東西,其實這也是合成的,這個東西分開了,眼睛裡還有什麼東西呢?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對根來說也是空。對外面的塵呢?也是空啊!它也是合成的。就是種子、土壤、水分、空氣、陽光,這樣合成很多東西,結合起來成一個盆栽,這些東西若一一分離,什麼都是空。


  所以說,塵境一切皆空,只要是分離,就沒有這些東西,一切空寂。本來就是各就各位、安然自在。就只是因為根塵會合,這念意心,意念去貪,就想要取著。要不然山河大地,本來自然境界,就是這樣的美,為什麼山會被人家開洞?為什麼大地被破壞?這全都是根塵會合,意根去起作用,要不然什麼都是回歸大自然,不就是空寂?既然是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還有什麼國土的破壞?還有什麼眾生好救呢?大家若不去造作這個業,大家都能夠過清淨心的生活,這樣還有什麼樣的煩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一切皆空寂,一切都是這樣。所以認為一切法皆是空寂。包括人為什麼再來人間?就是男女色欲,所以才會延續一代一代一直傳下去,這也就是因緣無明複製,所以人類就這樣一直產生下去,產生了人類,人類意念造作,就造作了很多煩惱,這都是這樣一直複製造作產生。


  所以說,「從五陰至涅槃」。回過頭來說,五陰,五蔭一直到涅槃,涅槃是清淨,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也叫做五蘊。本來我們就是很清淨,但是因為五陰開始,所以當中造成,這些東西他的源頭在哪裡?「皆真如」。不論你是涅槃,已經斷盡煩惱見真如。其實真如就是受塵,真如在塵,塵就是無明,在無明惑念裡,所以「隨緣生起,諸有為法」。本來一切都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一切空寂,但是因為五陰開始,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受、想、行、識,不離開真如,真如受到外面的污染,外面的無明帶動,隨著緣而起「諸有為法」。所以就有這些因緣,若沒有因緣哪有男女會合時呢?哪有再延續下去的人類,這就是色、受、想、行、識,十二因緣等等會合起來,這就是真如本來就是人人本具,是這麼清淨,就是被外面的塵,煩惱無明惑,隨著這惑念,隨緣產生出來,變成了有為法。有為法就是造作,去行動,去造作,就這樣產生起來了。所以「修空解脫門」。我們要好好修行,去透徹瞭解一切皆空的道理,這就是解脫的一條門徑。在火宅,我們就要找出一個門跑出去。過去<譬喻品>,在火宅喻,應詃大家還記得。「唯有一門」,這個門就是我們眾生,還在三界火宅中,很多無明熱火在焚燒,只有一項,你認清楚這個法,就瞭解那個門可以出去,離開火宅。


  所以,「觀五蘊法皆悉空寂」,我們若瞭解,自然五蘊就是五陰,這個法就能空寂。因為五蘊我們無法瞭解,每天就是障蔽,蘊就是障礙我們的意思。這「色」,我們看到色就起心動念,障礙了我們真如本性的那分清淨,那就是因為真如本性無法現前,就是因為有障礙將它遮蔽,看不清楚法的真如。所以這種障蔽就是五蔭,它會陰覆,就是亮的地方就將它遮蔽起來,讓他看不到光明。真如本來是清淨光明,就是煩惱無明陰覆真如的法性。本來真如是清淨,本來真如是沒污染,真如本性是智慧,這個智慧受五蔭覆蓋住了,所以起很多煩惱,叫做五蘊。所以我學法應該「一切諸法皆悉空寂」。其實透徹瞭解,就是空寂,若不透徹,不瞭解,就是污穢、污染。


經文簡釋:
「無生無滅,無大無小」;觀六大法空,空解脫,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故不生,本既無生,故不滅,是以無大無小。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所以,本來這個法「無生無滅、無大無小」,本來就是空寂,沒有什麼生滅,卻是受外面的境界,複製很了很多的無明。所以,「六大法空」,我們若有辦法六根六塵全都看得透徹,就能空,空掉一切。現在是我們六根對六塵,起心動念在造作,我們如果這個道理瞭解,自然就解脫。所以,「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我們到底從哪裡來?「故不生」。我們能斷除了外面的境界,沒有煩惱讓我們製造因緣,若沒有這些煩惱無明去製造那些無明,我們怎還要再來生呢?本來就是無生,本來就是空寂,本性它本來是空寂,「來無所從來」,就沒有什麼因緣牽引我們來,所以不生。「本既無生,故不滅」。既然沒有生,哪會有滅呢?有生才有滅。我們來人間,有生才有老病死,若無生,怎會有老病死呢?所以就是不滅。無生無滅,這就是本來就是無,就是空,自然沒東西。你要怎麼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呢?本來就沒有,就沒有大小分別,就是有東西,才有大小長短的分別,要不然如就沒有分別的東西。


  所以六大又名六界,也還能再說是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我們常常說,再來就是我們的意識,再來,在我們的意識中,又是空。空間,我們光是說地水火風,其實在空氣中,空,在空氣中一切四大假合成了東西,才用我們的意識去分別。所以「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所有的法無不都是在六大之中。我們現在常常說,每天志工早會都是這樣說,水大不調、火大不調造成等等,若是一切調和,就沒有這些事情。所以「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所以,「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就是我們這些有情眾生不斷去造作,不斷去延續,人延續人、事延續事、物延續物,一直都沒有離開這六大。所以這就是「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這我們要用心去瞭解。


*於方便教,分大小乘,圓頓教中,全麤即妙,大外無小,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無漏,觀四諦空也,無為,觀十二因緣,空也,以性空故,本來清淨,無有滲漏,無有作為。


  「於方便教,分大小乘,圓頓教中,全麤即妙」。圓頓,粗,就是我們都看得到的東西;妙,就是看不到。粗就是有形,妙是無形。這是在圓教,能包含粗細無不都是法,非常精妙,我們能透徹瞭解,「大外無小」,大以外沒有小。「點小即大」,一點也是很大,很大就沒有小。這種大小平等,所以小它能大,「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這就是很深的道理,很多的物理,你看它這麼大,其實裡面每一項(都很)精密,很小的東西,它就是很大。現在常說奈米,奈米科學的名稱,能夠很小,小到你看不到,它卻能應用做得很大的東西。總而言之,道理很深奧,所以「無漏無為」,這種「(無漏)觀四諦空」,我們要好好觀,「苦集滅道」,一切都是空。「無為」是「觀十二因緣空」。其實我們若好好守持戒律,哪有「一念無明生三細」,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呢?人的生老病死應該就沒有。所以我們要守好戒定慧,「諸法無漏」。「以性空故,本來清淨,沒有滲漏」,沒有漏失,本來我們這麼清淨,清淨就是什麼都沒有,哪有漏呢?這只桶子你本來就不用有水,哪有漏的東西呢?「無有作為」。本來法就是這麼清淨,哪還什麼好作為?


經文簡釋:
「如是思惟,不生喜樂」;如是思惟,諸法皆空,空即無相,這是修,無相解脫門。


  所以,「如是思惟,不生喜樂」。如果這樣想一想,我還要做生什麼呢?什麼都是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這樣想來,我要還做什麼?一切就是這樣空妙的道理,只要我們能瞭解,沒有一項我們不清楚。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從離煩惱染垢開始,我們若還有煩惱,法怎麼說都說不盡;離了煩惱,什麼法都沒有。因為我們心境清淨,一切法歸於本來就沒有。無形無體,本來自然什麼都沒有,就是因為我們有無明煩惱。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功,脫離無明,清淨煩惱,一切清淨,這是三乘聖人所受持的「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這才是我們要修行的道路。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1/09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1/09晨語簡記   2015/01/09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月 09, 2015 11:01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一月九日星期五)
 
離煩惱垢染得清淨法
如三乘聖人所受持法
戒定慧解脫知見無畏
無為無漏法及聖道諦

 
修行就是要得清淨,上人教我們得清淨要離諸煩惱垢染,要離諸煩惱垢染就要修戒定慧及五分法身,戒定慧要從持五戒修起,這是無漏法,四聖諦,八正道。
 
今天上人很慈悲,為我們講持五戒,五戒雖然是很根本,但很重要,能夠親自聽上人開示是很有福報,很感恩的。
 
「所以者何」;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者,何以如此,由具小乘智斷,故不希大乘,斷大煩惱,由具小智,故不欣大智。

  是為什麼呢?一切諸法都空寂,佛陀在「般若」中也是這樣說,一切都空寂,就「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得到這個法之後,我無漏了,就無所作為,不必再做什麼。就是這樣想,覺得還有什麼好做呢?別人的事情與我何干呢?一切就是空寂,別人的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過去是這樣想,所以「不喜樂大乘法,而安於小者」。這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由於「具小乘智斷」。「智斷」昨天才說過,「智」就是智德,「斷」就是斷德。但是他執著在小乘,好的法,我受持,我知道,我的煩惱要斷除,這叫做智斷。修好的法就是德,智德,有這智慧瞭解善法,知道道理,叫做智德,知道道理之後,瞭解不要再去犯戒,所有的煩惱,我都斷除,這樣叫做斷德,所以簡單叫做「智斷」。

  但是他在小乘,還執著在小乘,所以「不希大乘斷大煩惱」。什麼叫做大煩惱呢?芸芸眾生受苦難,這就是菩薩的大煩惱,菩薩的大煩惱,他不離眾生苦。這對小乘的修行者來說,他就沒有興趣。「你就自己沒煩惱就好,怎麼去管到別人的苦,為什麼去管別人有煩惱呢?」所以,「可以不管啊,為什麼要管呢?」所以他對這些事情就是不願意。「故不希大乘」,不希求大乘法,他就不用斷大煩惱,因為「大地眾生煩惱跟我沒有關係」,所以他不想去斷大煩惱。其實大煩惱才是佛陀最擔心,希望人人能發大心、立大願,眾生人人本具佛性,眾生都可度,只需要人人發大心,芸芸眾生無量數,無不是我們要度的眾生。所以不要有小智,要發大乘心,要起大智願力;要起大智慧的願力。於一切眾生.佛陀視為一子,「四生慈父」,所以大地眾生都是佛的一個孩子。你們想,我們豈是自己一個人解脫就好了嗎?應該天下眾生,人人都要解脫,這樣佛才會安,大地眾生安,佛心才會安。所以這是佛陀一直要教育我們眾生。
大乘與小乘的問題,上人已經講了又講,不知多少遍。當然,有不同的角度、時空、譬喻、例子,目的就是讓我們覺。上一週,有因緣,與一群人分享大白牛車就是大乘的意思,也講轉小為大的觀念。因為這群人,平時較少接觸佛法,我已經儘量講簡單一點。沒想到,過幾天,我們又碰面,其中一人跟我說,我那天講的有一點深,這給我很大的感觸。我總算明白,也親自感受到,要一個人了解什麼是小乘,什麼是大乘,不是那麼簡單。要他(們)由小轉大更不容易。

 
「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以根塵等一切,諸法皆空寂故,既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矣,又何求焉。

唯因從五陰,至於涅槃,皆真如在塵,隨緣生起,諸有為法,皆從緣生,修空解脫門,觀五蘊法,皆悉空寂。

「五蘊」:五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

  所以,「一切諸法,皆是空寂」,他們認為一切的法都是空寂。這就是說,根與塵,一切諸法皆空寂。根,大家知道了,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對著外面的六塵,其實把它分析到頭來,這是空的。你的眼睛,到底眼睛裡頭裝多少東西?只不過是視神經看外面的境界,對我們的眼睛來說,了不可得,只是看的功能。眼睛能看,外面的東西是所看的,我所看的東西,我的眼睛能夠看到這個東西,這是「能所」,有這些東西,所以我的眼睛看到這些東西,其實這也是合成的,這個東西分開了,眼睛裡還有什麼東西呢?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對根來說也是空。對外面的塵呢?也是空啊!它也是合成的。就是種子、土壤、水分、空氣、陽光,這樣合成很多東西,結合起來成一個盆栽,這些東西若一一分離,什麼都是空。

  所以說,塵境一切皆空,只要是分離,就沒有這些東西,一切空寂。本來就是各就各位、安然自在。就只是因為根塵會合,這念意心,意念去貪,就想要取著。要不然山河大地,本來自然境界,就是這樣的美,為什麼山會被人家開洞?為什麼大地被破壞?這全都是根塵會合,意根去起作用,要不然什麼都是回歸大自然,不就是空寂?既然是空寂,「則國土眾生亦空寂」。還有什麼國土的破壞?還有什麼眾生好救呢?大家若不去造作這個業,大家都能夠過清淨心的生活,這樣還有什麼樣的煩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一切皆空寂,一切都是這樣。所以認為一切法皆是空寂。包括人為什麼再來人間?就是男女色欲,所以才會延續一代一代一直傳下去,這也就是因緣無明複製,所以人類就這樣一直產生下去,產生了人類,人類意念造作,就造作了很多煩惱,這都是這樣一直複製造作產生。

  所以說,「從五陰至涅槃」。回過頭來說,五陰,五蔭一直到涅槃,涅槃是清淨,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這是五陰,也叫做五蘊。本來我們就是很清淨,但是因為五陰開始,所以當中造成,這些東西他的源頭在哪裡?「皆真如」。不論你是涅槃,已經斷盡煩惱見真如。其實真如就是受塵,真如在塵,塵就是無明,在無明惑念裡,所以「隨緣生起,諸有為法」。本來一切都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一切空寂,但是因為五陰開始,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受、想、行、識,不離開真如,真如受到外面的污染,外面的無明帶動,隨著緣而起「諸有為法」。所以就有這些因緣,若沒有因緣哪有男女會合時呢?哪有再延續下去的人類,這就是色、受、想、行、識,十二因緣等等會合起來,這就是真如本來就是人人本具,是這麼清淨,就是被外面的塵,煩惱無明惑,隨著這惑念,隨緣產生出來,變成了有為法。有為法就是造作,去行動,去造作,就這樣產生起來了。所以「修空解脫門」。我們要好好修行,去透徹瞭解一切皆空的道理,這就是解脫的一條門徑。在火宅,我們就要找出一個門跑出去。過去<譬喻品>,在火宅喻,應詃大家還記得。「唯有一門」,這個門就是我們眾生,還在三界火宅中,很多無明熱火在焚燒,只有一項,你認清楚這個法,就瞭解那個門可以出去,離開火宅。

  所以,「觀五蘊法皆悉空寂」,我們若瞭解,自然五蘊就是五陰,這個法就能空寂。因為五蘊我們無法瞭解,每天就是障蔽,蘊就是障礙我們的意思。這「色」,我們看到色就起心動念,障礙了我們真如本性的那分清淨,那就是因為真如本性無法現前,就是因為有障礙將它遮蔽,看不清楚法的真如。所以這種障蔽就是五蔭,它會陰覆,就是亮的地方就將它遮蔽起來,讓他看不到光明。真如本來是清淨光明,就是煩惱無明陰覆真如的法性。本來真如是清淨,本來真如是沒污染,真如本性是智慧,這個智慧受五蔭覆蓋住了,所以起很多煩惱,叫做五蘊。所以我學法應該「一切諸法皆悉空寂」。其實透徹瞭解,就是空寂,若不透徹,不瞭解,就是污穢、污染。

 
無生無滅,無大無小」;觀六大法空,空解脫,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故不生,本既無生,故不滅,是以無大無小。

「六大」:
又名六界,即地水火風空識,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


  所以,本來這個法「無生無滅、無大無小」,本來就是空寂,沒有什麼生滅,卻是受外面的境界,複製很了很多的無明。所以,「六大法空」,我們若有辦法六根六塵全都看得透徹,就能空,空掉一切。現在是我們六根對六塵,起心動念在造作,我們如果這個道理瞭解,自然就解脫。所以,「法性本寂,來無所從來」。我們到底從哪裡來?「故不生」。我們能斷除了外面的境界,沒有煩惱讓我們製造因緣,若沒有這些煩惱無明去製造那些無明,我們怎還要再來生呢?本來就是無生,本來就是空寂,本性它本來是空寂,「來無所從來」,就沒有什麼因緣牽引我們來,所以不生。「本既無生,故不滅」。既然沒有生,哪會有滅呢?有生才有滅。我們來人間,有生才有老病死,若無生,怎會有老病死呢?所以就是不滅。無生無滅,這就是本來就是無,就是空,自然沒東西。你要怎麼說這是大的,這是小的呢?本來就沒有,就沒有大小分別,就是有東西,才有大小長短的分別,要不然如就沒有分別的東西。

  所以六大又名六界,也還能再說是地、水、火、風、空、識。地水火風我們常常說,再來就是我們的意識,再來,在我們的意識中,又是空。空間,我們光是說地水火風,其實在空氣中,空,在空氣中一切四大假合成了東西,才用我們的意識去分別。所以「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所有的法無不都是在六大之中。我們現在常常說,每天志工早會都是這樣說,水大不調、火大不調造成等等,若是一切調和,就沒有這些事情。所以「此六法周遍於一切法界」。所以,「以造作有情與非情,故名為大」。就是我們這些有情眾生不斷去造作,不斷去延續,人延續人、事延續事、物延續物,一直都沒有離開這六大。所以這就是「非情是五大所造,有情是六大所成」,這我們要用心去瞭解。

於方便教,分大小乘,圓頓教中,全麤即妙,大外無小,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無漏,觀四諦空也,無為,觀十二因緣,空也,以性空故,本來清淨,無有滲漏,無有作為。


  「於方便教,分大小乘,圓頓教中,全麤即妙」。圓頓,粗,就是我們都看得到的東西;妙,就是看不到。粗就是有形,妙是無形。這是在圓教,能包含粗細無不都是法,非常精妙,我們能透徹瞭解,「大外無小」,大以外沒有小。「點小即大」,一點也是很大,很大就沒有小。這種大小平等,所以小它能大,「點小即大,唯一圓融,無大無小」。這就是很深的道理,很多的物理,你看它這麼大,其實裡面每一項(都很)精密,很小的東西,它就是很大。現在常說奈米,奈米科學的名稱,能夠很小,小到你看不到,它卻能應用做得很大的東西。總而言之,道理很深奧,所以「無漏無為」,這種「(無漏)觀四諦空」,我們要好好觀,「苦集滅道」,一切都是空。「無為」是「觀十二因緣空」。其實我們若好好守持戒律,哪有「一念無明生三細」,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呢?人的生老病死應該就沒有。所以我們要守好戒定慧,「諸法無漏」。「以性空故,本來清淨,沒有滲漏」,沒有漏失,本來我們這麼清淨,清淨就是什麼都沒有,哪有漏呢?這只桶子你本來就不用有水,哪有漏的東西呢?「無有作為」。本來法就是這麼清淨,哪還什麼好作為?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一大段開示,讓我學會什麼是「不生」「不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心經、無量義經,有這樣的經文,今天上人開示的很清楚,有聽懂,很感恩。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1/09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