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長夜漫漫遠見星月
欣處寂靜長空獨賞
不樂日光普照群類
體解苦法思惟解脫
人天長夜漫漫長長,何時天才會亮呢?我們凡夫心暗,如長長漫夜,這樣要等到何時?但有人覺得,這長夜漫漫,能夠看星空、欣賞,欣賞著星啊、月啊,這樣夜晚的氣氛也不錯,也就是靜靜的夜晚,明亮的星光、月光,這種境界也沒什麼不好啊,所以他們已經停滯在「欣處寂靜」。夜晚就是寂靜,沒人吵,就這樣「長空獨賞」,看左空這樣廣闊,滿天都是星,感覺很好,所以沒有想要追求天亮,看到太陽、日光,他覺得夜晚寧靜的境界也不錯,何必要等天亮來看日光普照呢?他們這種對日沒有興趣,只是偏於星月,星空、月亮,他們這樣就覺得很歡喜了,不想要看看太陽普照大地,萬物的光明。所以更沒想去體解人間苦法,或者是思惟要如何解脫。因為他們的心「不論世間如何苦,那是在人間的事情。現在我能靜寂清澄,這樣我就滿足了。」滿天星光,天星的光,這個境界就如小乘,小乘人只是要取得能寧靜的境界,取得這種沒有繁雜,這樣就認為沒有煩惱了。不見為清淨,不論人間是什麼樣的苦難,我就不要進去,不要看到,我自己的內心境界已經清淨了,就只是這樣想。所以譬喻這種不喜歡天亮的人。
有啊,有這樣的人,晚上是休息的時間,晚上的時間如果長一點,就能休息長一些,天亮了,不起床工作不勞作不行,所以他期待的是晚上,不期待白天。和這樣的道理一樣,我們若是白天,白天我們才能看到日,太陽照大地,我們才能很清楚看大地種種景物,大小的東西我們才看得清楚。修行應該也是要這樣,我們若都在暗暗的地方,根本都看不見,一切的事物,要天亮,我們才看得到,就是白天。就如我們的真如本性,無明打開,本性真如現前,智慧分別種種的境界,種種的道理、事物,我們都很清楚,這是「日光普照群類」,就如智慧分別一切的道理、境界,應該是期待這樣。「體解苦法」。瞭解道理,才能真正體會到人間的苦,苦在很多人一念心的無明起,所複製的帶來了人間很多的苦難。我們若是瞭解道理的人,體解苦法,自然就能用心來思惟,要如何來解脫這個苦。自解脫、人解脫,自我、他人,一切人人都能得解脫,這才是真正體悟道理,真正就像真如,已經離開了無明,脫離了無明,放出了智慧的光芒。這就是日光。有了日光就能普照群類,體解苦法,這就是我們平時用心思惟。人生的境界,我們看不到的很多。
在《雜寶藏經》中有一段這樣的經文,就是說有一位祇夜多長者,這位祇夜多長者他帶了一群弟子,因為他在佛教中也受人尊重,也是一位年紀很大,修行很久了,出家,人人尊稱他為長者、尊者,他的年齡比人年齡高,修行的地位受人人尊重。這位祇夜多尊者,那天帶著弟子將要入城去托缽,結果到城門要進去之前,他忽然間面容憂戚,好像有何事讓他很擔憂,整個顯露在臉上,弟子看到他的態度,忽然間的憂愁,垂頭喪氣,但是還是一樣走進城裡。進到城裡,還是看他這樣慢慢走,完全沒講話,向前走。看他拿著空缽出來,弟子們到各處去托缽,但是這位長老尊者,他是空缽這樣回到城門外。這些弟子又看到尊者,他看起來,再一次所顯露的面相,還是很憂戚,這些弟子覺得很奇怪,又是空缽出來。就問了,問說:「長者,尊者,到底你從要入城到出城這當中,我們所見你的面相很異常,與平常不同。」「如何不同?」「看你很憂戚,與你平常那種平靜、莊嚴的形態,好像都不一樣,到底是何事,讓你這樣的憂愁?」
他就說:「從我要入城門時,就看見一位餓鬼子,飢餓、很瘦,這餓鬼子在那裡悲傷啼哭。我問他,他跟我說,他已經守在城門外經過七十年了,母親為了要去找食物,要他在城門外等,母親進到城內七十年了,尚未出來。『長者,你若是入城去,您就要幫我找母親,替我找母親。跟她說,我在城外等她七十年,我很餓,我很渴,我很痛苦啊!』」長者聽了,走進城中,真的遇到鬼子母了,那個餓鬼的母親,這位餓鬼母也是一樣,很瘦,同樣好像很飢餓一樣,我遇到她的時候,我這樣跟她說,妳的孩子在城門外,已經等妳七十年了。很餓,很痛苦,妳怎還不去看妳的孩子?這位餓鬼母就向大長者說:「我進來城裡七十年了,我的心也是很掛念我的孩子,但是我所看到的東西,很想要,我能取得的東西是污穢的東西,膿血,有膿有血這種東西就是我們的食物。」「我若看到時,想要趕緊去拿,比我還強的餓鬼就搶先拿走了,我到了都是拿不到,所以我在此也已經七十年,我也很痛苦。但是,我已經有得到了,得到了一點點的膿血,就趕緊要拿去給我的孩子吃,但當我要靠近城門時,一群比我還強的餓鬼就將我擋住,我出不去。長者,尊者,請你帶我出去吧!」
所以尊者他就說:「我也把她帶出去了。看到她們母子相會,所享受到的是那一點點,那種惡臭有膿有血,污穢的血水。我就問餓鬼母,妳們到底在這裡多久了?」這位餓鬼母就回答說:「我在這地方,看這座城,從開始建這座城,一直到城建好,一直到這座城在人間老舊、敗壞了,又拆除再重建,這樣來來回回,這座城破舊重建,重建又再腐敗損壞,這樣輪迴有七次。」這座城門的興衰,就是說整座城這樣蓋了又壞,壞了又蓋,這樣總共已經第七次了,現在的這座城。長者,尊者看到,這城也經是幾百年的城了,這樣重複七次,可見餓鬼道,一墮落餓鬼道時間是這樣長,受苦不堪忍啊!向這些弟子這樣說,弟子聽了這段話的經過,光是進城、出城,所遇到的餓鬼子與餽鬼母,在城裡有這樣長久,飢餓沒得吃,很苦啊!所以.尊者看到這些弟子聽話之後,也是見大家面相憂戚。就說:「眾人就要知道,所以要修行,餓鬼道是在人間一念之間無明起,所以事事向惡,慳貪嫉妒這種的心念不斷複製,所造作的結果就是受這樣長餓鬼的苦難,餓鬼的苦難過後,不知還要多久,又是在三惡道裡,又還要多長的時間,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我所見,我所說,我將看見的說給你們聽,你們相信嗎?」
大家抬起頭來,已經是流著眼淚了,懺悔了,「尊者,我們都懺悔了,過去也是很放散自己的心,名稱修行,其實煩惱無明複製,也是自己常有這念頭,聽到尊者說這餓鬼母子,實在令我們很懺悔,從今以後我們會好好修行,再也不要停滯在內心黑暗、無明再複製,可怕啊!」我們聽這段經文,就能瞭解,人間,修行在人間,人間的壽命說是苦短,其實餓鬼道的壽命長遠啊,很長,這難道不就是長夜漫漫嗎?人間看到長夜,晚上還能看到天空月亮,還會覺得能欣賞夜景。其實,無明一起,墮落三途,茫茫的黑暗,哪有星空夜景可看呢?所以現在我們做人,就要趕緊把握時間,我們已經處在五趣雜居地。五趣雜居,大家應該知道,天堂、人間、地獄、餓鬼、畜生,這五趣,我們人間是其中之一,造惡墮落三途,行善是在人天──天堂、人間。算來我們有為善才能得人身,所以我們得了人身應該要珍惜,聞了佛法我們要精進,不要迷在這長夜漫漫中。我們應該要希望趕緊見到日光,日光普照群類,我們要體解苦法,甚至要好好靜思惟,解脫道,這是我們人人應該要把握。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
迦葉尊者描述他們的心態,過去就是不樂大乘法,只是獨善其身,為什麼呢?自己的解釋.是一切諸法,皆是空寂」。因為佛陀這樣說,人間空幻,如露亦如電,都是空寂,只知道人間苦難,是因為人群所造作,合成的煩惱,所以會苦難。既然入人群有這種的煩惱的牽引,我們不如就守在空寂的境界裡,我們若是守得好,就無生無滅了,不必再入人間,不必六道輪迴。所以一切法無大無小,我們又何必特別好樂大乘?佛法都是平等,所以「無大無小,無漏無為」。我們已經漏盡了,沒有煩惱了,這樣就已經夠了。「如是思惟,不生喜樂」,這是過去我們的想法。下面這段經文,接下來迦葉尊者再說,
經文:「我等長夜,於佛智慧,無貪無著,無復志願,而自於法,謂是究竟,我等長夜,修習空法。」
經文簡釋:
「我等長夜」;我等在迷,長夜湛暗,但知樂小,畏苦求空。
*「長夜」,指二乘人從發心至證無學果,利根須經,六十小劫。
他們過去覺得不要再攀緣了,不要再來六道輪迴,我們瞭解的法都已經知道了,究竟瞭解了,所以在這長夜,守護在這裡。所以,「於佛智慧」,佛陀光明的智慧如日月的智慧,我們「無貪無著,無復志願」,就是這樣,所以自己於法,我們已經認為滿足了,已經究竟了,常常都是這樣,就守於長夜,「修習空法」。就如夜晚很寧靜,就是在這寧靜的空間裡,這樣好好修行就好了。其實我們要瞭解,「我等在迷,長夜湛暗」,實在是我們若要好好來瞭解,這個長夜就是還有迷,如夜晚暗暗的。就如我現在,看外面也是暗的,外面都沒看到什麼,就只是一片黑暗而已,天還未亮,所以外面還是暗的。像這樣什麼都看不到,不就如我們人迷了,道理全都不清楚,不就像在夜晚,天未亮,暗漆漆的,這就是在迷的時候,就是凡夫迷茫時,就如長夜,一片都是黑暗。
也常常聽人說:「我的人生是黑暗的,不見天日。」我們也曾聽過人家這樣形容自己,這就是無法瞭解到底我們的人生是什麼。所以,這在小乘人同樣就是這樣,他只是想瞭解的就是(小)範圍。就如我現在在這裡一樣,周圍有燈光,我只能看見周圍的燈光而已,我不能看見外面,天未亮外面的境界。就如這樣,只是看到周圍,很開闊的境界無法看得到,這就是「但知樂小」,只能看到小小範圍的境界;瞭解這小小範圍的道理。只有這樣,不敢走出去,因為外面茫茫、暗暗的,不敢走出去。
所以「畏苦求空」。害怕,擔心入人群去,萬一受到染著,染著了無明,也就是在六道中。所以他畏苦,才用心求空;專心都求空理,就不想要求妙有。妙有,那就是還要再進步,要再入菩薩道去。但是他們畏懼,修小乘者畏懼,不敢,所以,「畏求苦空」,這是譬喻長夜。長夜就是指二乘人,修二乘的人,聲聞、辟支佛。這樣的人就是從發心一直到證無學果,利根所經過要六十劫,這樣長久。這就是說,要慢慢地修,還是利根的人,只是獨善其身,要能都斷除生死,其實也是要再經過六十小劫的時間。這劫波很長,過去常常在解釋,大家應該記得。所以說,修小法不是能較快解脫,真的要斷煩惱、斷無明、斷塵沙惑,這才是真正達到安全,不會再來六道輪迴。真正的解脫。像這樣小乘,不是這樣就解脫,他還要經過這樣長的時間,六十小劫。但是他們就是這樣,守在那個地方。
經文簡釋:
「於佛智慧」;無貪無著,於佛世尊,無上智慧,由迷故,都無貪著。
*「貪著」,愛樂名貪,慳心名著。
所以,「於佛智慧,無貪無著」。「於佛世尊」,於佛陀世尊有無上的智慧。「由迷故」。我們明明知道佛的智慧是無上,但是我們自己所要求的就是時間停滯在這樣的小乘。將佛陀的無上智慧,那種光明的境界,他們這群小乘人,他們已經迷住在獨善其身,所以「都無貪著」,不想要再進一步。所以,貪著就是愛樂的意思,不要了,不好樂,不想要再進取。所以名貪,「愛樂名貪,慳心名著」。善惡法,貪著,若貪著於修行,那就是希望我能再進步,能再進步,我不希望常常停於小乘法。六十劫,很長啊!我要利用時間,應該利己,還要再利人,這樣向前前進。這個「貪愛」,對法我應該要不斷不斷向前進取,這也叫做貪愛,對法不斷的進取,向前前進去取佛法。著,就是慳心,真正堅固的這念心,一點點的法都不願意被漏掉。這對善修行來說,這段文,貪著,那就是喜樂大乘法,這對大乘法的喜樂,所以叫做貪著;小乘人他對大乘法無貪無著,就是「我這樣就好了」。當然,這兩字「貪著」,對惡法來說就是無明,對清淨法、佛法來說,是精進。所以,小乘人「無貪無著」,那就是不希望向前進取。
經文簡釋:
「無復志願,而自於法」;更無有志,願求佛道,而自迷心,執行小法。
「無復志願,而自於法」,我就是這樣而已,到了這樣,我就是在這個法,我現在修的佛陀所說「苦集滅道」,我們很瞭解;「十二因緣法」,我們很清楚;很多很多的名相,我們都瞭解了。所以我們只是在這個法中好好精進。把心守好,防非止惡,我們就是守持於戒。不對的,我們不會去做,惡的,我們都停止了,所以無明不會再來我的心複製,我停在這地方。「更無有志,願求佛道」。我們沒有其他的貪了,我這樣就好了,我沒有志願要再求什麼佛道,我這樣就好了,就是自己一直故步自封。「而自迷心」,自己的心就是一直在迷。看外面,不希望我還要再看多遠,我就近近的看得到就好了,以為是這樣。其實現在知道了,是「自迷心(,執行小法)」,是自己自迷,執著在小乘法,執著,修行在小乘法中。
經文簡釋:
「謂是究竟」;謂證羅漢,三界生死,皆悉已盡,不受後身,便為究竟,不知界外,微細無明,全無曾斷,非是究竟,無上佛道,大般涅槃。
*斷見思惑,離三界於界外淨土受,變易生死之法身菩薩,教斷無明而成佛之法門。
所以,「謂是究竟」,我們感覺很這樣是究境,「謂證羅漢」,以為我們證羅漢果了,小乘獨善其身,我們斷了三界生死,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三界生死,皆悉已盡」,我們已經斷了三界生死的煩惱,這樣就好了,不要再來生,所以「不受後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煩惱我們去除了,我們不要再來人間。」他們不知道這三界煩惱要去除,按照他們這樣的小乘修行,要六十小劫那麼長久,訓練到他們的心真的不起動念。也要用很長的時間。但是,他們認為現在這樣就已經究竟了,以為是這樣,不知道,「不知界外微細無明」,只知道在現在的無明,在三界內的無明,不知道三界外還有更微細的無明,那就是塵沙惑。這個塵沙惑是遍於三界內外,所以「全無曾斷」,自己還不知,所以還未斷塵沙惑的無明。他還不知道,所以根本就還未斷。
「非是究竟,無上佛道,大般涅槃」。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做界外呢?其實「斷見思惑離三界」,在界外的淨土,在三界以外還有界外淨土。什麼叫做界外的淨土?界外的淨土就是斷變易生死。在三界外還有,在三界裡面,到達了無色界還有變易生死。三界內分段生死,就是說無色界,還有變易生死;欲界、色界有分段生死,無色界還有變易生死(此句請慎用。三界外有變易生死),三界內斷分段生死,就是說無色界還有變易生死(此句請慎用。三界外有變易生死),欲界、色界(有)分段生死,無色界還有變易生死(此句請慎用。三界外有變易生死),所以在三界以外還有變易生死。
所以這法身,法身,變易生死,法身菩薩。在三界內是二乘人所修,三界外那就是法身菩薩所修的行。 所以「教斷無明而成佛之法門」。這就是佛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在三界之內,雖然斷了分斷生死,三界外還是有變易生死,所以我們要修菩薩道。菩薩道,我們一定要從變易生死,於法身菩薩,法身,這種變易生死就是捨這地方去那地方,他是自願自來,叫做倒駕慈航。如佛陀來人間是自願而來,他不是隨業力帶業來,是帶著法來,不是帶業來。不同生,不同世,生生世世以法度人間。佛陀就是要教菩薩法,如何斷除了無明成佛道。菩薩的無明就是斷變易生死,一直在人群中發心立願,不斷來人間,不受人間六道所污染,在這五道四生中而不受污染,來去自如,這種就是佛陀開始要教育菩薩,在這(人間)來來回回而不受染著,是自願來,這樣就是安然自在。
就如監獄裡面是犯罪的人進去的,但有一群人故意要進去,進去做什麼呢?進去教育,去說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犯錯誤,犯錯誤後要如何懺悔?「懺悔即清淨」,好好守規矩。好好守規矩,監獄裡面的人聽了這些道理、法之後,他懂得懺悔,他懂得改過,他能在裡面做得很好,當模範,就能減輕他的刑期,就將他假釋,能出去外面 。出去外面也要按照時間去報到,一直到了完全改好,清楚了,這樣才是自由。同樣的道理,我們在人間凡夫裡,無明就如在監獄裡面在受苦,一點都不自由。(慈濟人)進去裡面,就像菩薩進到裡面去為他們教育,其實菩薩也要上求,再下化,這樣去來自在。他們也要一直,要一直吸收常識,要一直取法,才有辦法進到監獄去(教化),同樣的道理,菩薩就是這樣。佛陀要再教的法,就是能夠成佛,你用這法去教人,教到這些法是你自己的,你自己真正體悟,見苦知福,然後智慧成長,慧命增長,就就是教菩薩法。
經文簡釋:
「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執小迷大,暗於圓乘,名為長夜,但只修持,習於偏空,無漏之法。
迦葉尊者再說「我等長夜,修習空法」,「執小迷大,暗於圓乘」,其實「執小迷大」,迷失了我應該要取大法,但是自己還是在黑暗中,真的有圓教的大乘法,我們沒看到,外面暗暗的,所以沒看到有一個圓的,圓滿的鏡子在那裡,我們沒有看到,所以迷在小乘中。在黑暗中有一面明鏡,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就要等待日光,我們才能發現到那面鏡子,那面鏡子模糊了,我們要趕緊擦,擦亮之後這面鏡子才能照耀山河大地周圍境界。我們此時還是迷,迷於黑暗中,所以叫做「暗於圓乘」,圓,圓教中,所以「名為長夜」,我們還是在黑暗中,這面鏡子是我們本具有的,我們本來就有,我們本來的真如本性這面鏡子原來就有,只是我們迷失了,所以是長夜黑暗,周圍黑暗。
所以,「但只修持,習於偏空無漏之法」。我們就是這樣迷於長夜,長夜漫漫,遠見星空,只想說晚上很靜、晚上沒事,不用工作,沒事情,晚上很靜去賞月、賞星,星空很美。只是以為這樣,不知道太陽一照,那個光明,山河大地、真實人間很多的萬物,我們長夜看不清,守在長夜看不到這日光。我們修行應詃就是要開啟智慧,不只是獨善其身,我們要開啟大智慧,入人群中進出,我們不會受污染,這才是真實佛陀所教育。我們明明能夠走入日光,太陽光之中,我們偏偏要讓影,陰,「五陰」遮住我們的光明;我們應該撥開五陰,要開啟智慧,不要受五陰,這種煩惱無明覆蓋。這要看我們修行,是不是願意好樂,就是進取,去進取,自然智慧就能成長。這就要看大家要多用心。
************************************************************
*《雜寶藏經》卷7:(九一)羅漢祇夜多驅惡龍入海緣
(前略)
時尊者祇夜多,與諸弟子,向北天竺,道中見一烏,仰而微笑。弟子白言:「不審尊者何緣微笑?願說其意。」尊者答言:「時至當說。」於是前行,到石室城,既到城門,慘然變色,食時已至,入城乞食,既得食已,還出城門,復慘然變色。諸弟子等,長跪白言:「不審向者何緣微笑?復慘然變色?」 時尊者祇夜多,答諸弟子言:「我於往昔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作長者子。爾時求欲出家,父母不聽,而語子言:『我家業事重,汝若出家,誰繼後嗣?吾當為汝取婦,產一子胤,聽汝出家。』即便為娶。既娶婦已,復求出家,父母復言:『若生一息,聽汝出家。』其後不久,生一男兒。兒已能語,復白父母言:『願尊先許聽我出家。』爾時父母,恐違前言,密教乳母語孫兒言:『汝父若欲出家去時,汝當在門,而捉父言:「既生育我,今欲捨我出家去耶?若欲去者,願父今殺我,然後當去。」』
其父即時慘然情變,而語子言:『我今當住,不復更去。』由是之故,流浪生死。我以道眼,觀察宿命,天上人中,及三惡道,相值甚難!相值甚難!今乃一見。向一烏者,即是彼時孫兒也。我向所以慘然變色者,我於城邊,見餓鬼子,而語我言:『我在此城邊,已七十年,我母為我,入城求食,未曾一得來。我今飢渴,甚大困厄,願尊者入城,見我母者,願為我語:「速看我來。」』時我入城,見餓鬼母,而語之言:『汝兒在外,飢渴甚危,思欲相見。』時餓鬼母,而報之言:『我來入城,七十餘年,我自薄福,加我新產,飢羸無力,雖有膿血涕涶糞穢不淨之食,諸大力者,於先持去,我不能得。最後得一口不淨,欲持出門與子分食,門中復有諸大力鬼,復不聽出。惟願尊者!慈愍將我,使母子相見,食此不淨。』時尊者,即將餓鬼母,得出城門,母子相見,分食不淨。爾時尊者,問此鬼言:『汝於此住,為以幾時?』時鬼答言:『我見此城七返成壞。』」時尊者歎言:「餓鬼壽長,甚為大苦。」 時諸弟子,聞說此語,皆厭患生死,即得道迹。」
*【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資料來源:佛光電子辭典)
變易生死又作無為生死、不思議變易生死、不思議變易死、變易死。二種生死之一。為「分段生死」之對稱。即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薩,以無漏的「有分別業」為因,以無明住地為緣,所招感三界外之殊勝細妙的果報身;此一果報之身,係由無漏之悲願力改轉原先的分段生死之粗身,而變為細妙無有色形、壽命等定限之身,故稱變易身;係由無漏之定力、願力所助感,妙用而難測,故又稱不思議身;又以此身乃隨大悲之意願所成者,故亦稱意成身、無漏身、出過三界身;復以此身既由無漏之定力所轉成,已異於其前的分段粗身,猶如變化而得,故又稱變化身。蓋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薩已斷盡四住地之煩惱惑障,不復再受生為三界內之分段身,故受生為三界外之變易身,然彼等又以此變易身迴入三界中,長時修菩薩行,以期達於無上菩提。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