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佛遺教經20—結論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
發表主題: 佛遺教經20—結論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20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20—結論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20 am

佛遺教經—結論
作者 慈濟基金會

【第二十週導讀】
◎經文 進度頁數:紙本書:298頁~303頁、電子書:151頁~154頁
結論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本次導讀內容說明:
壹、勤求正道廣流傳
貳、依教奉行心安定
參、佛陀最後之所教誨
肆、複習
伍、聞思修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20—結論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21 am

壹、勤求正道廣流傳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99—佛陀不斷交代弟子們要將《佛遺教經》口口相傳,輾轉地流傳下去。因為佛法流傳必須借重僧寶。有句話說:「出家僧眾住持佛法,在家居士護持佛法。」住持佛法的人如果能發揚的好,佛法就可流傳萬世。

常當一心,勤求出道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99—學佛是將迷茫的凡夫心轉為佛心。人命無常,我們既然已選擇一條正路,就必須一心向前邁進。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99~300—佛陀鼓勵我們要一心一志「勤求出道」,道就是路,也可以說是方向,千萬不要心紛志散,不要「腳踏兩條船,心思亂紛紛」。若能時時一心一志地精進,就能超越凡夫的境界,達到聖人的境域。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0—佛陀告誡弟子們,世間本來就是苦空無常,不論動不動法都是敗壞不安的。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0—動是指欲界的現象、欲界中的麤相煩惱,世間一切事沒有不變動的,所謂「敗壞不安」,就是無常不定的變化。

海誓山盟,永不變?
以台灣為例:一億年前,在太平洋北緯23.5度線上,並沒有一個台灣島…。地球持續著板塊運動及氣候變化,台灣也因這些自然力量過著或昇或沈的茁壯成長期,而直至距今伍、六百萬年前,才真正成就近似現今地形大小的形態。菲律賓海板塊自二百萬年前擠壓,便擠出了海岸山脈,台灣的地形更清晰了。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震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其中地震波又分為S波及P波。
在地球的表面,地震會使地面發生震動,有時則會發生地面移動。震動可能引發山泥傾瀉甚或火山活動。如地震在海底發生,海床的移動甚至會引發海嘯。
地震一詞可指自然現象或人為破壞所造成的地震波。人為自然地形的破壞、大量氣體(尤其是沼氣)遷移或提取、水庫蓄水、採礦、油井注水、地下核試等;自然的火山活動、大型山崩、地下空洞塌陷、大塊隕石墜落等均可引發地震。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0—眾生有欲求貪心等煩惱,所以造成無數的業,福是由心起而去造福,罪業也是由心起而去造業。所以,業是不定法,都是由自己「心動」 而去造作。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0~301—色界、無色界之法稱為不動法,因為界內眾生的定力、壽命很長,以致外道教徒誤以為「常」,所以稱為「不動法」,其實,修行到了色界、無色界,還是敗壞不安。 即使禪定功深,但因煩惱未斷盡,壽命臨終時心一動搖,業還是會現前。

《慈濟月刊》第527期—氣候變遷,山河大地不斷受傷害,山崩、土石流等災難不斷發生。大愛新聞報導天天不離國際間的災難,是否讓人感覺「太沈重」?上人表示,這些真實景況一定要報導,提醒人人「來不及了!」要常懷警惕,保持對天地自然的謙卑之心,戒慎虔誠;更進一步起身力行,挽救山河大地。

受困多日缺糧食 不請之師入苦難
〈20141228大愛新聞〉—東北季候風造成豪雨成災,馬來西亞東海岸許多地區汪洋一片。路上行舟是唯一的方法,因¬為水深觸及腰部,甚至淹末一層樓……

《慈濟月刊》第527期—要徹底改善環境,唯有轉變人心。故須不斷地呼籲、不斷地提醒,讓人人心念不受物欲驅使,生活儉約、提升環保觀念,與地球共生息。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20—結論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23 am

貳、依教奉行心安定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1—修行佛法,必須在「動處養氣,靜處練神」有句話說:「真金不怕火煉。」人心若沒有面對人事的磨練,內在的私欲就無法完全去除。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1~302—逃避現實並不是真正的修行,應當在人事中好好磨練,面對人與事時能「用心轉境」,不要被人事境界轉動自己的心,若能排除每天面對種種煩惱,今生此世即能成就道業;心不受環境動搖,這才是真正的安定。

《說法無量義無量》p.233—要鏡中人笑,自己要先笑
問:「在工作上難免會遇到人事問題,影響做事心情。如何化解衝突?如何做好溝通?如何體諒別人?」
答:當你看人不順眼,別人也會看你不順眼。人與人互為鏡子,如果要鏡中人笑,自已要先笑。在工作崗位上,照顧自已的心,修正自已的態度最重要,不要花許多心思去注意別人是好是壞,如此才能定心,做好自已該做的事,否則就一天到晚「心隨境轉」。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2—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無非是要教導眾生面對現實、超越煩惱,煩惱存在人與人之間,能在境界中排除煩惱才是真正的解脫。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2—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
佛說:「我要入滅了,你們不需再勸我住世,也不必悲惱、哀傷,因為我應化在人間的時間已盡,應該入滅了。」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2—佛陀示現滅度,也是一種教化的形態,這是「八相成道」之一。佛陀應化來人間,與我們過同樣的生活,與一般人同樣有,生、老、病、死的過程;他在弘法時,也會有疲倦、勞累,生病之時、也會老死。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2—這是一種教育——警惕眾生,即使他已經成佛,但應化身的壽命也只有八十歲,一般人又哪能常住世間呢?

上人:我累,難道別人不累嗎?看大家那樣用心用愛在付出,所以感恩,用感恩鞭策自已…


參、佛陀最後之所教誨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3—《佛遺教經》每段經文對我們而言都是很深刻的教誨,希望大家都能依照佛陀的遺教好好地修持。有句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凡夫在最後一刻說的話,也是發自內心最懇切的話。聖者佛陀最後一口氣仍是殷切叮嚀我們研究《佛遺教經》怎能不自我警惕、不依教奉行呢?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70—用心觀察體會,佛陀的肉身雖已寂滅,精神卻遍滿虛空法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片樹葉、一枝草,都有佛的法身(真理)存在。

【師徒之間】(今)—師公的小牛

楊凱丞,因為喜歡牛所以叫小牛,也叫師公的小牛。
他有穩重的台風,拿起麥克能有條不紊的和大家作分享,臉上展露堅定的神情,上人賜予11歲凱丞小菩薩法號:誠愿。

不用等到20歲,現在小牛就可幫上人承擔。

誠愿六個提醒:
一、不要想自己是最好的,要想自己還有進步的空間。——防止傲慢心
二、在菩薩道上再往前走,就要恆持初發心。——防止倒退心(退轉心)
三、要有清淨心。——防止心迷
四、心要靜,就要消除雜念。——防止躁動心
五、要用軟實力。——防止暴動心(生氣時要柔軟圓融)
六、不要只想休息,要為時代做見證。——防止懈怠心


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楊凱丞(誠愿;小牛師兄)分享,佛心師志信願行並說明薰法香後,慈濟人的方向才會ㄧ致,法入心才能法入行。(2014/06/12,攝影者:楊萬生)

小牛請法
在美國出生、曾就讀花蓮慈小的「小牛」楊凱丞小朋友,緣於美國學校放暑假,遂回來精舍隨師行。午後,上人步出書房,凱丞隨師漫步在會客室外長廊上,和風陣陣襲來,十分清涼。

走著走著,在一株盆栽前站定,凱丞恭敬地向上人請法:「『靜寂清澄,志玄虛漠』是在很寧靜的境界,心靈『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心念不能動,維持清淨心;『無量法門,悉現在前』,是很多法門在眼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該如何理解?請師公上人指導。」

風吹葉落,上人拾起地上的一片枯葉問凱丞:「這片葉子為什麼會這様?為什麼跟樹上的葉子不一樣?」
凱丞回答:「因為枯了,就掉下來了。」
上人開示:「你已經知道這一片枯葉本來就跟樹上這一片綠葉是一樣的,但是它已經枯黃,所以掉下來了,這就是法。知道了就是法,知道嗎?」凱丞點點頭。

上人再言:「我說的話你都聽得懂,但是你回美國以後所說的話,我聽不懂。所以,你通我的話,我不通你的話,為什麼?」
凱丞婉言道:「地方不一樣,語言不相同。」
「對,是不同的地方。為什麼你跟我在不相同的地方,你能懂我的話?」
「因為有學。」

接續凱丞的回答,上人觀機逗教說:「因為你有回來學,所以你聽得懂我說的話;而我沒有到美國去,就聽不懂你說的話。所以,是不是很簡單呢?通與不通,就是要學習。學會了、知道了,就通;不學習、不知道,那就不通了,知道嗎?」
凱丞心有所悟,謙謹答言:「知道。」
上人怡然頷首道:「那就是『通達諸法』。」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8897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佛遺教經20—結論   佛遺教經20—結論 Empty周日 1月 11, 2015 11:24 am

肆、複習

一、佛陀初轉法輪地點在那裡?度了那些人?
答:1、鹿野苑,2、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03

二、何謂四聖諦?佛陀說了幾次,五比丘全部才了解?
答:1、「苦集滅道」四聖諦,2、佛陀重複說了三次,五比丘全部才了解。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15—佛陀講述四諦的道理。第一位領悟的是阿若憍陳如,其他四位仍未完全了解。佛陀再一次將「苦、集、滅、道」四種道詳加分析,並問道:「你們了解了嗎?」這次摩訶男說道:「我明白了。」另外三位還是不太了解。佛陀又再一次解說,第三次終於他們都明白了。

經過這段期間的讀書會,「苦集滅道」我們了解了嗎?

三、佛陀是後說法是講什麼法?度了誰?這位受法者幾歲?
答:1、八正道,2、須跋陀羅,3、年齡120歲。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3—佛陀最先宣講「四諦法」,最後說法是講「八正道」這都是學佛的基礎。
經過四十九年的說法,最後佛陀將人滅時,須跋陀羅體悟了佛法的精要,所以經文有「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21—須跋陀羅原本是外道教徒,他住在尸那城,已經高齡一百二十歲

四、那先比丘談福樂,何者最大利?何者最大富?何者最大福?何者最不快?
答:「安穩最大利,知足最大富,有所信最大福,泥洹道最大快。」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42—國王問那先比丘:「何者最大利?何者最大富?何者最大福?何者最不快?」那先比丘回答:「安穩最大利,知足最大富,有所信最大福,泥洹道最大快。」

五、佛之四德,那四德?
答:常、樂、我、淨—《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43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2~33—佛陀所具足的四種德行:第一是常、第二是樂、第三是我、第四是淨。德者得也,想得到「常樂我淨」,必定要下功夫鍛鍊身心,將內心的修養呈現於外就是德相,所得到的就是德。佛能具備四德,也是經過長久時間的身心修養,不只是一輩子的修養歷練,而是累積了無數生的功德,才顯發他的本性。

六、佛陀入滅的地方在一棵樹下?他代表的的意義是什麼?
答:1、娑羅雙樹,2、教導世人「四德八倒」的真諦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1—佛入滅的地方是在娑羅雙樹下,娑羅是樹名,是堅固的意思。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64—佛陀之所以選擇在娑羅樹下入滅的意義,是要教導世人「四德八倒」的真諦。

七、比丘有三種意義,那三種意義?
答:怖魔、乞士、破惡——《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74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74—比丘有三種意義:第一「怖魔」;第二「乞士」;第三「破惡」。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75~76—只要有人發心出家,表示此人將脫離欲界,則魔王就少了一位魔子魔孫,所以稱為「怖魔」。佛世時,比丘們每天托缽乞食,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所以又稱為「乞士」。「破惡」。學佛要學佛陀的「德」,破除惡念,具足眾善,因此必須好好藉事練心。

上人說:修德、功德、福德,要好好下功夫,內心清淨,一切德相自然顯現於儀態。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14—連走路、舉手投足都有德相,微細的動作都能感動人,讓人起敬愛心、歡喜心,這便是德者得也,能得人心,自然受到尊重。

佛所俱足的四種德行
《佛遺教經—證嚴上人講述》p.32—想得到「常樂我淨」,必定要下功夫鍛鍊身心,將內心的修養呈現於外就是德相。

八、還記得佛陀臨入滅前,對我們叮嚀什麼嗎?
答:各章要義複習
佛陀即將涅槃時,說明他一生說法度眾生,最初度的是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最後度的是須跋陀羅。然後告誡當時圍繞著他的比丘弟子們說,在他的色身過世之後,應以波羅提木叉(戒)做為他們的大師,因為戒能使大家解脫,能因持戒清淨,而得禪定,生智慧,乃至滅一切苦。
接著又說,所謂持戒清淨,要在能控制五根,不為五欲所動。如何才能控制五根,不為五欲所動呢?那就要好好用功,即必須少睡眠,不要有瞋恚心、憍慢心、諂曲心,如此才能控制貪欲。
而如何才能這樣用功呢?佛接著鼓勵大家應遠離憒鬧,獨居閒靜之處,精進不懈,收攝心念而不忘失,攝心而修禪定,如此才能發起真實的智慧。要做到上述這些要求,則必須捨離亂心戲論。
接著,佛陀又問大家,對於他最初所說的四聖諦法,是否還有疑問,若還有疑問?要趕緊問清楚,如此重複說了三次,無人發問,因為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疑問。
當時,天眼第一的阿那律陀觀察大家的心,發現在場的大比丘們,對四聖諦已經沒有懷疑,於是代表大眾回答佛,雖然大家對佛所說的四諦真理已經沒有任何懷疑,但總覺得佛陀入涅槃太快、太早了,所以心有不捨。
因此佛又說,世事無常,應度者已度,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而如來法身常住不滅,但願大家以智慧之明,滅煩惱之癡闇,一心精進求解脫道,這就是佛最後的遺教。

伍、聞思修

每一個人都會離開人世,如果我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這一天你最想做什麼?
把握無常的前一秒,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別讓後悔懲罰自己。

別忘了!我們的心得體會,還可以投稿在「菩薩廣行無量義」的網站上,與全球分享學習「歡喜做菩薩」的點點滴滴。
網址:http://meanings.tzuchi-org.tw/
也可以輸入中文網址:菩薩廣行無量義
回頂端 向下
 
佛遺教經20—結論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讀書會 :: 佛遺教經(遵佛遺教)-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