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向下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Empty
發表主題: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Empty周日 2月 01, 2015 7:43 am

回頂端 向下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62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Empty周日 2月 08, 2015 7:06 pm

20150117【證嚴法師菩提心要】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2009.07.31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現在我們的時勢紛亂,毛病叢生,要用什麼方法,來治理這個現代這麼紛亂,靈方妙藥,唯有佛菩薩來人間,才能為人群應病下藥,所以《法華經》,就是應世的靈方妙藥,要如何讓現代人的心境,能會入法華裡面來接受,可能這也要花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現在就不如以很簡單,說應世的法華。

應世妙法
《法華經》序品導讀


(旁白)
2008年3 月,證嚴上人,開始於早課後的晨語時間,宣講《法華三部經》,從禮拜《法華經序》的,儀軌偈誦談起,接著開示《無量義經》,而於2009年7月底,正式進入《妙法蓮華經》。

逐句古今談

由於《法華經》,是三藏十二部的精華,其內容安排,舉喻說明,遣詞用字等等,在在都包含著遠比文字本身,更深更廣的意涵。因此 上人講《法華經》,是逐字逐句的解釋,不僅綜合祖師大德的,各方註釋撰述,並且將前面,《無量義經》的內容結合進來,再納入當前地球現況,與世界局勢,而以法照見人心眾相。

古德對《法華經》的註釋,單論自漢至唐,即有四千餘卷,遑論宋元明清至民國以後, 上人採用的有,智顗大師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窺基大師的《法華玄贊》,蕅益大師的《法華會義》,大義法師集結的《法華經大成》以及太虛大師的,《法華經教釋》等。

【2009.07.31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覺得太虛大師在世時,當時的中國有很多事情,而且中國開始,就是處在那種不平安,戰亂的時代,所以他講《法華經》,應該有他應當時的時代,所以說《法華經》的意義,時勢的形態改變得很快,所以我們只用他的方向,但是我們還有在現代的,我們應該適應現代的時機,來講《法華經》。

六事成就序

(旁白)
佛所說的每一部經典,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何地與何人等等,這樣的序言,古德將此通序區分為六,稱為六種成就,六事成就,即信、聞、時、主、處、眾,此六種因緣,為每一部經成就的要素。必定會在經序中交代。

六成就 又稱六事成就 六種成就
一、 信成就:如是 即指阿難之信
二、 聞成就:我聞 即阿難親聞佛說法
三、 時成就:一時 即說法之時間
四、 主成就:佛 即指說法之主
五、 處成就:在某處 即指說法處
六、 眾成就:與眾若干人俱 即指聞法之眾

【2009.08.01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這都是叫做「經頭序」,過去是六成就,「如是我聞」,「如是」是確實是這樣,我阿難這樣聽,佛陀在某一個地方,某個時候,和什麼樣的人講,來說法,是什麼樣的因緣成就?這是一向講經的次序。

(旁白)
針對《法華經》經文的開示,從序品的「如是我聞」起始, 上人一一闡述,每一字句的內涵及其典故,包括阿難如何成為佛陀的侍者,以及經頭序的由來與用意,並詳述大迦葉尊者,召集五百位阿羅漢,結集經典的經過。

在六成就之後,接著是與會大眾的介紹,在《法華經》與會的,萬二千人大比丘眾,列名的有二十一位, 上人也一一講述,每一位大阿羅漢的姓名意義,與出家因緣,生平故事,乃至於後續的學、無學二千人,六千比丘與八萬菩薩,列名的幾位,亦一一解說。

【2010.04.08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這個會場到底有多少人?再看看有幾類,有啊!會中有比丘、阿羅漢,學與無學等等,有那麼多人,一萬多人,還有,還有比丘尼,比丘尼又有多少呢?有好幾千人,六千多人,看,在那當中光是出家的,那個會場就非常盛況了。還有,還有菩薩八萬人。

優婆塞、優婆夷,還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在這個道場裡有人、非人,人,就是人間的人,非人,就是剛才唸過的天龍八部眾,這些就是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在這個場合裡,不管是人與非人都是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法華六瑞序


【2010.04.05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在那個會場裡,大家已經都到齊了,開始佛陀就為諸菩薩說大乘經,開頭就開始說大乘經了,什麼經啊?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這部經是佛所護念的。

《無量義經》,我們讀到它的經文就會覺得,這些經文就是現在人間的生態,這是佛法最親近人間的,真實相的教法,所以我們一直對大家說,《無量義經》,是《法華經》的精粹,現在在《法華經》,一直要向我們顯示微妙法,也是從《無量義經》。

再來就說,「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佛已經將《無量義經》說完了,「結跏趺坐」,本來我們若是讀經讀到,「佛說此經已」,大眾就是歡喜,皆大歡喜,就作禮而退。但是這部經,《無量義經》講完之後,佛陀沒有表示說,好了!我講完了,你們可以回去了?沒有。

佛陀繼續,經講完之後,再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這是在過去佛講經的場合,是罕見的,不曾見過,前所未有,經既然講完了,佛陀還是(不動),開始打坐,既然佛陀如如不動,聽法的人也一樣不敢動,還在這個會場裡,沒有散去,還是同樣照常,經聽完,人未散。因為佛陀還是繼續坐在那裡,結跏趺坐。

意思就是要對我們說,佛陀講經之後,還是繼續要來印證這部經,是在佛的心懷出入自如,能用說的,說完之後,佛陀還是入定,要來證實這部經,還有很多無量的意義,不是說完就好了,還有很多無量的意義在。

所以這就是,證入這無量義所緣起的實相,現在是表達,除了《無量義經》,還有解釋,下面還有要跟大家說,無量義所緣起的實相,緣起的實相,真實法在那裡呢?還有解釋的餘地,還有解釋的空間。

所以佛陀現這個異相,異於平常的形態,就是無量義處三昧,這無量義處三昧,不是對你們說的這樣而已,裡面還有包含很深的道理,這個道理,佛陀先現入無量義處三昧,三昧就是正定。

「是時」,就是在佛坐定的這個時候,人人的心也開始定下來,這中間的場面,是多麼的莊嚴、肅穆啊!大家都是心很穩定,這個時間就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花,曼陀羅就是適意的意思,大的花、小的花,還有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就是柔軟的意思,意思就是適意和柔軟,有大、有小、有紅、有白,意思就是很美的花,在這個場面裡,從空中而下,而散佛上,這樣從空中一直散下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在這中間,這是一種莊嚴道場,這是經典的形容,讓我們的眼睛看到,心很歡喜,地搖震心,土地會搖,就會震動人的心,眾喜觀佛,在這中間人人眾喜觀佛。

(旁白)
佛入定的這段時光,天雨華瑞,六種震動,在《法華經》中,這些雨花震地的形容,其實都各有其意義。

【2010.04.06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每一尊佛的本懷,都是有含藏著教菩薩法的,微妙的法,所以這就是適佛本懷,這叫做大適意,大適意花,不管是適意或者是柔軟,教育就是要用柔軟,因為眾生剛強,所以諸天以小大適意花以表之。

所以諸天散花下來,這是文章的表現,來表達現在這本經,就是在教菩薩法,而且是柔軟之法,柔軟是表達所有人的心境,不管是當場要聽法的人的心境,已經不是剛強了,已經是接受了佛法,人人的心境,都是適意、柔軟的時刻,尤其是應該說大乘經,無量義,將來也是要轉載人群中。

所以,這是人人若體會得到,人人能夠將法輪轉入人群,所以這必定要適眾生之意,也就是調伏眾生剛強之心,以剛強轉為柔軟,這就是這個法的功能效用。

這個地方所說的六種震動,不是叫做地震,一切諸法不外六根、六塵、六識,這六種的震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看到什麼樣的境界,也會讓我們震動,我們的心也會震動,或者是外面的境界,六塵的震動。這個「震」的意義,就是震落一切根、塵、識,使眾生同證入無量義處,大家坐久了不要打瞌睡了,動你一下,大家的六根、六塵、六識,能夠趕快覺醒過來。

再來,又震動有驚怖諸魔,這個震動,諸魔,愛睡魔來了,把你震動一下,醒過來了,常常說,天下災難偏多,我們要有警覺的覺悟,所以,警覺放逸者之意,這個震動的意思,就是要來警覺我們,我們在聽法的時候,我們要專心一意,不要讓它昏沉了,不要種種煩惱魔在我們的心。

【2010.04.09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這段文就是說,佛陀在那裡靜坐的時刻,那個時候佛眉間白毫相光,不斷地放射出去,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就是很周遍,沒有照不到的地方,這是佛光,凡是佛陀要講經的時候,都是有放光的瑞相,這是在每部經要開始的時候。但是放光的瑞相,和要講經,跟眾生的根機,所放的那個光不同,這就是要讓大家看到佛的時候,開始對佛就有一種敬仰、尊重。

眉間放光,這也是佛三十二相之一,但是我們人人,我們都有一個心光,心的光,人人本具,只是我們的心平時放散了,放鬆、放散了,所以那個光無法聚集,所以這也就是佛的智慧,可以來教育人群,他要收、要放,收放自如,這是他的智慧,他的心光,該要發光的時候要發光,該要收進來的時候,就是收進來,為人處事,應眾生的根機而使用,所以這就是佛陀的身相,三十二相之一,應機、應境的時刻。

所說的眉間毫光,眉間就是在這個會上,就是《法華經》這個法華會,特別將這個光放在兩眉之間,讓大家心的能量,大家趕快集中起來,不要散心,心不要散了,大家要好好,將這個心凝聚起來,好好來聽聞佛所要講的法。

【2010.04.12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大家開始的心,不知道佛陀現在入定,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出定,彌勒菩薩的內心就開始這麼想:「我現在要來找什麼人?來和我互相對答,什麼人才是真正能夠了解,佛陀現在這個景象,和未來所說的法。」

所以這是彌勒菩薩開始要作念,開始這個念,這樣世尊現神變相,現這個神通,變這個境界的形象,過去沒有的,這就是講這部經,《法華經》,叫做六瑞序。

《法華經》六瑞,什麼六瑞?就是說法瑞,開始說法,《無量義經》的時候開始說法,說法之後入定的瑞相,還有雨華的瑞相,還有地動的瑞相,還有心的,大家踴躍歡喜的瑞相,還有眉間放光的瑞相。這是《法華經》,開始要說的時候,他有具足這六種的瑞相。

這就是《法華經》,與其他的經不同,是要提起大家能夠尊重,提起大家能夠認真,提起大家要把握當下,所以現這六種的瑞相,是稀有,過去沒有的,現在有,所以啟動人人內心的虔誠,渴仰之心,所以這六種瑞相,也是十方三世諸佛,欲說《法華經》時,所必定示現的教化。

二大士釋疑

【2010.06.01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其實,佛陀講完,《無量義經》之後,放這個光明是在眉間的中央,意思就是說中道,是真空、是妙有,妙有、真空會合在一起,這就是中道,那就是菩薩道,這叫做離言法華。

這個光,毫相光是表示中道,是不必說的《法華經》,不必用說的,在這當中,大家若能體會,既然聽完《無量義經》,再看到佛陀毫相光,人人應該知道,佛陀現在所要說的,是微妙大法。

奈何法眾不解,在這裡聽法的人無法瞭解,所以大家交頭接耳,佛陀現在怎麼入定呢?佛陀眉間的這道毫光,到底有什麼因緣呢?所以法眾不解。其實,彌勒菩薩都了解,知道佛陀他現在的內心心境,所現這個相,本來就無疑。

其實,彌勒菩薩他無疑,只是現相要來找對機者,一個啟機者要來找對機者,「但為此經」,「將欲宣布饒益將來大眾,特於此示現懷疑」,他故意在這裡來現示,我也不知道,我應該要找一個人來了解,來向我們解釋,所以啟機者要去找當機者,所以他就要去找。彌勒菩薩是悲,文殊菩薩是智,所以悲智互動,要兩個人合起來,當機啟教,在這個當中來當機,來啟教。

【2010.05.16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所以諸佛菩薩顯跡人間,也是有本、有跡,有久來本具佛性,有近跡修學悲智,近者應問,久者應答。近的就是說我現在才來修行,我什麼事都比較不了解,他真的什麼事都不了解嗎?不了解,不會問,就是有了解,他才會問。

所以說起來,近跡以悲智,用悲智雙運來找對機者,所以彌勒顯跡,我不懂,所以我要找一個人問,要找的對象,當然就是根機要一樣,才能夠對答。

要知道這部經《法華經》,開始就是要暢佛的本懷,之後,佛陀已經到晚年時,也要準備傳承,所以要來肯定這些弟子的修行,我要肯定他們,你修什麼行,將來你結什麼緣,什麼時候在哪個地方能夠成佛?這就是肯定修行,未來能夠成就,所以這部經是修聲聞,當來成佛記。

在《法華經》有授記品,所以可見這部經是大乘經,尤其是這些聲聞要接受授記了,這個境界,若不是當來成佛的人,沒有辦法提問,誰能夠當來成佛?接釋迦牟尼佛之後的佛。大家應該都知道,當來彌勒菩薩,當來成佛的人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提出這個問題來問。所以彌勒菩薩,用他的慈悲心來請問,非過去已成之佛不能答。

文殊菩薩已經成佛,過去龍種上尊王佛,現在來輔助釋迦佛教化眾生,所以還是現菩薩形像,他不只是過去成佛,還是七佛之師。或者是未來在《法華經》後面,也是教導未來的八王子,也是八王子之師,八王子未來也是授記,前後能夠成佛。

所以說來,文殊菩薩智慧之高,所以《法華經》要回答道場上,人人疑問的心,釋迦佛現神變相,要啟開大家的疑問,有疑問,才有追究之心,所以有一句話說,大疑大悟,但是這個疑問要先有人啟開,所以佛與菩薩這種默契,這個境界真的很美。

【2010.06.05晨語開示】
「善男子」是文殊菩薩稱呼彌勒菩薩,善男子,我,文殊,「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那是過去的佛,譬如說,過去有日月燈明佛等等的佛,他都在佛的道場中,同樣助佛教化,在當時他有看到,古佛要講大法時,過去的佛,同樣也要用方便法度眾生,到了要入滅之前,一定要將大法說出來,所以佛佛道同,每一尊佛來人間,將要入滅前,他一定就是要講《法華經》,這是再下去的經文,我們就能夠了解。

(旁白)
接下來,文殊師利菩薩,為大眾回顧久遠劫的過去時,有兩萬日月燈明佛,最後一位入滅前說《法華經》,也是同樣先講《無量義經》,入無量義三昧,放光現瑞,然後才講法華大法。

日月燈明佛有八王子,隨父出家,皆為法師,另有一位妙光菩薩有八百弟子,如此這般,在《法華經》中的這些故事,描述細節,都各有其深刻寓意,例如八王子代表八識,出家即是轉識成智,而八百弟子則代表八正道。

【2011.09. 29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現在的釋迦佛,唯有一子,只有一個孩子,但是二萬日月燈明佛,最後那一尊佛,同樣也是一國之王,他有八個孩子,八位王子看到他們的父親,出家了、修行了,也成正等正覺,感動了、歡喜了,所以也隨順他的父親出家了,所以父子是血脈相傳,所以這叫做法脈。

【2011.10.04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我們對法若很清楚了解,源頭是清淨,一致都是清淨,所以常常對大家說,靜思法脈要勤行道,我們現在的道場,就是希望能夠延續佛陀的正法,甚至在思想中,我們必定延續那分,清淨無染的心,所以叫做靜思。

靜寂清澄,還要勤行,志玄虛漠,必定要不斷地傳下去。所以父子血脈相傳,燈明就是本,那是光明,日月燈明,我們有日與月,日,表示智慧,月,表示慈悲,日月就是一種光明。燈,一盞燈點燃起來,萬燈相傳,人人心中都有日月燈的光明在,就是我們原來的智慧。

所以這是一種,為我們做一個比喻,一個父親生八個兒子,就如我們的心王,延續八識出去,八識在外面造作一切的業,歸納在第八識,第八識就帶著八識,衍生到未來,這八識若能清淨,那就是一性圓明,一性圓明就不再有顛倒,這就是一種比喻。

【2012.03.17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那位求名菩薩,就是在八百弟子其中之一,這八百位的菩薩中,應該他是最後的一位,為什麼呢?因為他棄捨所習誦,因為他是懈怠,貪著利養,但是他有和人結很多的好緣,他也是能有行很多的善業,所以因為這樣,得見無數佛,所以他的善根還在,所以還有很大的因緣,可以得授記。

這個數字,希望大家在聽就把它表示,因為他有善根,這個善根就是見佛的因緣,能見佛的因緣,哪裡有佛呢?常常說人人本具佛性,佛心看人,人人是佛,我們的心善,見人人都是善,善良的本性那就是佛,所以,好人會常和好人在一起,做善事,會常常和做善事的人在一起,有這個善根、善念,就已經沒有離開我們的本性,用這樣的方式來看,那就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他有善念,他看人人都是佛,因為本具佛心。

各位菩薩,大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人我們都要尊重,就像人人都是一尊佛,若能這樣,每天在看的人那麼多,那就是得見無數佛了。

我們若只是執著在經文裡,現在說的是過去彌勒菩薩,過去很久很久以前,八百弟子中,其中的一位,我們若這樣,會脫離了我們要修行的境界。真正我們要修行的境界,修覺道,我們必定從佛經中,一切要修進來,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聽經,經文的道理,才和我們在日常生活能接觸到,否則,現在師父說的,還是在說文殊菩薩,在說日月燈明佛的時代,好像離我們很遠,其實不遠,不知道大家的內心能否體會?

所以,行眾善業,自然就能得見無數佛。

切莫執著於文字表面 而要深入內涵
將法華經文的道理
與我們日常生活 結合來修

【2010.04.13晨語證嚴上人開示】
凡是一個法,不是只有依文讀誦,將法入心之後,能夠將文再發揚廣大,除了自己受用,也能用種種方法,讓大家理解、受用,這才是真正法入心來,能夠應化無窮,心光就是這樣把它發揮出去。

雖然我們坐定在這裡,人人有個靈山塔,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靈山的道場,我們就能跟佛一樣會合,這心靈的風光能夠透徹,佛陀一生說法、一生示教,這些道理我們都能夠攝受,這都是在我們的本地風光,從這個心,從此心方能夠流出。

所以佛陀眉間的毫光,其實應該是要照射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和佛的心會合在一起,萬八千世界,都是攝受在我們的內心裡,所以心地風光,真的離我們不遠,很近,在我們的心地裡。

各位,學佛,我們的心地風光,我們要好好保存,攝持住,絕對不要一點點放散掉,應該要時時把握,事事都要多用心。
回頂端 向下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20150117 - 應世妙法《法華經》序品導讀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菩提心要-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