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5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
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
持一切善法使不令散,
持法使惡不起之力用,
增上念慧能任用總持。
「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佛心就是這樣,我們要說佛心到底有多大?有多廣?我們也是能譬喻,與天體一樣之大。天體到底多大?宇宙到底多大?我們實在無法去測量,佛心等同天體宇宙,我們應該要知道。所以人人要有佛心,就是要打開我們的心,開闊我們的心胸,如天地虛空,就是我們要學的佛心。因為佛心開闊,他能夠「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因為天體宇宙就是那麼大,有多少的星球在天體宇宙間,何況說我們這顆地球,人間所住的地方,地球大地萬物就是宇宙天體這樣將它蓋覆著,這是佛心,佛的智慧,佛心的開闊,他的智慧能瞭解的,就是「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就是這樣整個所有一切物理,無一不知,無一不解,完全都是在他所蓋覆的裡面,可見天地萬物所有一切的真理,就在佛覺慧海中,所以他能夠總持遮蓋,將之整個都蓋覆起來,就如母雞孵蛋一樣,所有的蛋都在牠的兩翅膀裡,整個遮蓋保護著。
一樣的道理,能「持一切善法使不令散」,一切的善法,佛陀講經四十九年間,還是將天地萬物的道理、人的心理,還是無法完全說的透徹,因為道理還有很多。但是我們人就是無法瞭解體會,佛陀要說得讓人全部都瞭解體會,實在是很難。問題不是出在佛無法講,而是出在我們眾生無法解。佛陀他本來就能「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能「持一切善法使不令散」,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佛陀的腦海中,佛陀的心量不就是要讓所有眾生都能夠體解大道,一切善法都不要散去。所以我們一直在說,我們要持無漏法,法入心來,不要讓它散失了,不要讓它漏掉了。凡夫啊!聽法就是這樣,聽過去就忘記了。但是佛陀希望我們能了解,善法不要散,我們一定要好好聽入心來,光是聽入心還不夠,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來的,你才有辦法體會,你若不接觸,這個法說得再好,因為我們沒接觸,體會不到,法在我們心就漏掉了。你體會到了,不只是對這個善法能夠理解,自己所接觸再產生出來那個法,從心裡面理解,內心的理解,比聽到的更清楚。這跟我們的慧命、跟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自然就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持一切善法使不令散」,希望人人都能這樣。佛陀是這樣,學佛者也應該要這樣。
「持法使惡不起之力用」。佛陀也是教我們如何堅持我們的道心,法,我們要堅持,不要讓一念心,外面的境界一來,我們很快就被它誘引了。不要這樣,我們的心中若有善法,就「使惡不起」,這個惡,外面一切惡法不會來染污我們的心,因為我們已經持一切善法,善法不散,自然惡法不起,這是一股力量,是我們的心力。我們應該要學佛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這種智慧,所以我們必定要增上,要再增加,不斷不斷「增上念慧」。求法增加智慧,聽法,我們要好好思考,思考,瞭解,法分明清楚,身體力行,這叫做聞、思、修。聽法,思考,了解,我們身體力行,所體會到的,這才是真正法入我們的心,成為我們智慧的增長,這就是「增上念慧」,這樣「能任用總持」。法,一切善法,我們就能是我們的。佛法我們若用心聽、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瞭解,自然這個法在我們(智)慧中,慧命增長,那麼我們智慧就任用,任由我們來用。要怎麼用,使令我們對佛法、對人,佛法用在人群中,人群能夠接受佛法,佛法在人群事物中,事物不離開佛法,這叫做增上念慧能任運,任運就是讓我們自由運用。佛法聽入我們自己的心,增長智慧,讓我們能很自由任我們自由應用,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
佛陀為眾生,要適應眾生的根機,他要用這麼長的時間,隨眾生的根機這樣在施教,時間不算短,時間是那麼的長,無量數劫。我們昨天說過了,迦葉尊者說,我等皆是諸佛子。諸佛,我們就知道,過去我們與釋迦佛也是同時修行,在無量數佛所,同樣我們也是這樣在修行,但是我們修行沒有用心,我們沒堅持善法,所以我們的心再受外面境界誘引,一念偏差,千念錯,所以又再流落於五道四生,經歷五十餘年。這五十餘年,在窮子的譬喻就是這樣,大家都已經年紀大了,經歷了二十、五十餘年,就是在外面這樣流浪,一個幼稚的孩子離開了富有的家庭,出去外面不知道要回來,在外面流浪二十乃至五十餘年,大家應該還記得。這就我們的道心不堅定,我們在這「二十」,那就是天、人道在輪迴。
天道要修十善,人道要守五戒。十善法能很透徹身體力行,那就生在天堂,過去就說了,做人要守規矩,不失五戒,才能再來生人間。但是凡夫在人間,人間中五趣雜居地,容易受其它的環境誘惑,一念一動惡心,那就要流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所以這叫做五道。二十、五十餘年,「餘年」就是阿修羅道。過去就已經受諸佛教化,就是道心不堅定,所以一流浪,就變成要這麼長的時間。現在已經與佛同世,與佛同世來修行,以佛為師,但是還守在小乘,小根機,佛陀還要再用很多的方法來誘引教化,多麼的辛苦啊!這是《法華經》已經很清楚譬喻,讓我們瞭解。所以前面的文講:
經文:「如富長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後乃付,一切財物。」
這就已經開始說,像是那位富有的長者,找到兒子了,但是兒子的志意下劣,他就要脫下莊嚴的衣服,穿粗鄙的垢衣去親近他的兒子,這是多麼辛苦。佛陀為了度眾生,他就要再現相人間,來生人間,所以在這人間還要再經過了很多的磨難苦行,現這樣的形象來成佛,這樣才有辦法有故事可教育,不是無中生有,是和人類一樣,這樣生老病死,要成佛就要經過一番苦煉,跟一般人生活不同,這叫做修行。修行者若跟一般人一樣,這樣哪有行好修呢?沒有修行要如何覺悟呢?所以佛陀要先這番在皇宮觀察,人為什麼有這樣高低種族的分別呢?為什麼會有這樣呢?古代有種族的分別,現在也是一樣,因為種族的分別、信仰不同的分別等等,造成了人間也是很多的人禍是非。自古以來是這樣,佛陀就是現這樣的形象要讓大家知道,種族不應該分貴賤,不應該人與人之間互相對立,不應該為了名利、地位,這樣來執著,所以他放棄一切去求真理。
真理到底是什麼呢?無形無體,但是一切道理都在「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這種無形無體,遼闊的道理,很多,原來佛陀已經將他的心蓋覆了天地萬物,一切的道理完全都透徹清楚,但是,因為眾生還無法理解,他就不得不這樣在僧團中,為這些僧團教育,就是盼望僧團,人人已經現修行的相,在佛法的團體應該人人都要有佛的精神,要有佛的覺悟,要了解佛所了解的道理,這樣一一再去向大地眾生(施教),引導人人去除那分煩惱無明的固執,向眾生教化。這是佛陀的心願,也是自古無始以來諸佛的心願,這就是覺悟者的心願,已覺悟者就是不忍心眾生的苦難,所以必定要用心投入。不過,眾生還是沈迷,儘管在修行,他還有執著,我們前面也說過了,因為佛陀開始的時候沒有一下就勉強大家一定要行大乘法,因為佛陀沒說什麼樣的利益,但是佛陀要大家去除煩惱,他覺得:我去除煩惱,我所得的已經很多了,何必還去惹這種與眾生攀緣,若一不小心,我又「二十、五十」,修行在二道,天道或者是人道,又不小心走入三途中。要與人攀緣,自己沒信心,所以一直就不敢想要接受大乘法。就像那位富有的長者,知道兒子的志還很劣,「以方便力」,所以用小教方便,這樣用心來柔柔地調伏他的心,然後才付一切財物,這是長者的心願。佛亦如是,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經文簡釋: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佛用方便,以長者譬喻。
現希有事:如佛示現方便智力,世間所無,名希罕有事。
「佛亦如是」,佛也是這樣,「現希有事」,所現出的就是很稀有。「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佛陀瞭解弟子的心意,根機還沒到,心意還沒有開闊,所以都還樂在於小法,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修行。佛陀很透徹瞭解,所以以方便力來調伏這些弟子的心,僧團就是那個心還沒有調好,差不多了,時間也差不多了,根機也差不多了,在這個時候才「乃教大智」,才開始要用大法啟發他的大智。這就是「佛用方便,以長者譬喻」,就像長者財富很多,但是他的孩子就這樣跑出去,變成一位貧窮子,從小到大,一直到將近老年,父親更老了,所以找兒子的心更加的迫切在找兒子,這是譬喻我們世間人也是這樣,產業就是要傳給孩子,沒有孩子(繼承),很擔心。明明我有孩子,但是就是這樣無知出去了,或是有人有孩子,但是放蕩,就是不願意接受父親這樣廣大的產業,他不願意接。世間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業)很大的事業家,孩子就是沒有意志要接他的事業,父親也很擔心。世間是這樣的人事物,佛陀也講這樣的道理來譬喻,讓我們了解。
所以這長者,譬喻長者,「現希有事」,就「如佛陀示現方便智力」,用種種的方便法,這就是智慧。方便法也是一種智慧,若不用方便法,你無法去招呼,無法去接近,無法與眾生談心,沒辦法。所以,要用方便法度,這也是佛陀的智力,用他的智慧力。「世間所無」。世間人覺得:我這樣就是這樣了,你一定要聽我的。佛陀:你要聽我的,我就要啟發你的心,喜歡我你才會聽我的;不只是聽我的,還要歡喜來親近;不只是能親近,還要能理解我的心。世間要得到這樣實在很難,所以叫做「希有」,很稀罕,非常稀罕的事情。人跟人說:「人心隔肚皮。」看起來很貼心,但是我在想什麼,你根本就不知道,無法理解,哪有辦法佛陀說這麼深的法,我們能有辦法去體會呢?覺悟的境界是多麼不簡單啊!覺悟的境界就像天體,等同天體宇宙,這種的境界,這樣說我們真有辦法體會嗎?沒辦法。所以佛陀就要用種種方法來引導。
經文簡釋:
「知樂小者,以方便力」;知諸修學法人樂獨善小乘者,以方便力,循循教用方便引導。
「知樂小者,以方便力」。知道眾生就是好樂小乘,獨善其身,這種比較自私,為自己自利,所以他就要用這種方法,方便來教育,所以要「知諸修學法人」,你要修學法,這個的人願意修行,願意學法,這個人到底他所要的,所想要得的是什麼?「樂獨善小乘者」,這就是光只是歡喜自己,為自己修行,不是為大家修行。佛陀為眾生而修行,為眾生而成佛,但是小乘人是為自己而修行,為自己而覺悟,這種獨覺,獨善其身,這就是凡夫。所以「以方便力」,佛陀看到這些修行者就是這樣為自己,所以「以方便力」,佛陀不得不施展方便的力量,「循循教用方便來引導」,循循善誘這種方法來教育,這就是要用方便法引導,這樣來調伏其心。
經文簡釋:
「調伏其心,乃教大智」;以方便教智慧之力,調柔善循軟實之力降伏其虛妄心。
眾生煩惱無邊誓願斷,眾生的煩惱真的很多,無量數的煩惱。佛陀他下定決心,誓願度眾生,所以要「調伏其心」,「以方便教智慧之力」。他要用方便來教育,這也是佛陀的智慧,方便方法來教育眾生。要「調柔善循」,要來調伏,就要用很柔軟的方式。「善循」,先隨眾生的根機,就像大人,母親看到孩子在吵鬧時,母親就會說:「好啦好啦,再等一下,媽媽會給你什麼什麼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眾生在佛陀要施展教育,我們也是很多不了解的無明現前,佛陀也要隨眾生這種無明,用方便法來調伏我們,所以「調柔善循軟實之力」。用軟的方法,這叫做「軟實力」。雖然是軟,但是真實力。很多人在打太極拳,練武的人,他們也要練就像這樣,看起來軟軟的,他的拳法好像軟軟的,其實他的內功練就出力道,那力道就有了。所以,對眾生,佛陀也要用軟實力來降服其心。所以,降伏其虛妄心,眾生的虛幻,要如何能讓眾生真正能體會真實法?眾生的虛妄心,要如何讓他能體會呢?這總是要用時間、用力量。當然,總歸是一念智慧,無限量的愛,就像天體宇宙一樣,能蓋覆萬物,有辦法讓萬物受庇蔭,這樣體會法。下面的經文這樣說。下面的(經)文再說
經文:「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窮子,得無量寶。」
*「即重頌長行所說」:我等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總領非先所望。
這段(經)文又開始說,也是迦葉尊者帶領大家這樣說。在前面的文「我等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這在長行文時,那時候有這樣的文字出現,那時候長行文是須菩提說:「我等本無心有所希求。」其實我們本來就有想,要如何來求得更開闊的大乘法?本來有想要祈求,但是無法突破自我獨覺、緣覺,獨善其身的心態。本來有想,但是還沒有發心。「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現在已經法王,法王就是佛,佛陀的大法已經現前,所以現在「自然而至」,法王大寶這時候已經現前了,就是表示過去無心想求,但是還守在小法,心態還未打開。
*聲聞作佛,事出突然喜望之外,如客作窮子,承受家業。
「聲聞作佛」,還不敢想聲聞者能作佛,還不敢想。雖然有希望,但是自己還信心不夠。所以,「事出突然喜望之外」。忽然間聽到佛陀這樣說,聲聞真的能作佛,舍利弗已經受佛記。舍利弗他體會了佛所說的道理,真正體會了,所以佛陀已經為舍利弗授記了,所以歡喜。「如客作窮子,承受家業」。如那位貧窮子,本來是被人僱來除糞的,沒想到現在已經能進來這個家宅,被宣布:「這是我的兒子,我的一切所有都是他的。」實在是想不到。
經文簡釋: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我等聲聞,今日法會所得甚深綿密妙法,昔日所未曾有。
「我等聲聞,今日法會所得甚深綿密(妙法)」。這種妙法是過去「昔日所未曾有」。這就是覺得我們這些聲聞,本來是靠佛陀的聲音來體會道理,今日這個法會,在靈山法會上所得到的這麼深、這麼綿密的妙法,我們真的是過去不敢想,也不曾真正體會到,這實在是「昔日所未曾有」。這時候他們已經心體會了,過去沒有想到這是我們大家想要趣向的道,自己守在自己的原地。現在佛陀為舍利弗授記,他們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大家都能成佛。就是這分覺性,真如覺性,忽然間被啟發出來。
*「非先所望,而今自得」;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於今日蒙佛開示,自然而得。
所以,「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其實,不是我過去所希望的,不敢希望,不是不想要,是不敢希望,不敢想要。現在已經知道,「而今自得」。因為法王大寶已經現前,也已經宣布了,所有的財物,貧窮子有分,所以他很高興,大家都很高興。所以說「非是本心先有指望」,以前不敢指望,不敢想。「而於今日蒙佛開示,自然而得」。現在已經承佛陀,承蒙佛陀他這樣為我開示,啟開我的心,也指示我們這個法、這個道理,知道心胸能夠開闊了,也知道佛心與道理天體會合在一起,原來是這麼自然的事情。我們已經能(聽)佛陀的開示,我們已經有體悟了,與大自然會合了,所以「自然而得」。我們真如本性與大自然會合,這種的道理了解了。
經文簡釋:
「如彼窮子,得無量寶」;聲聞之人,向來也已得聲聞果,如今再得菩提果。
所以「如彼窮子,得無量寶」。如貧窮子,已經所得到的是無量的寶藏。聲聞,這些完全修小乘法的人,佛陀所說的法,怎麼樣說、怎麼樣聽、怎麼樣去除無明,但是不敢希望「我要投入人群,我要度眾生」,都不敢盼望。因為我若投入人群,我的道心不堅固,我會受人誘引了,我會再受人的污染,我的無明會再恢復回來。都是考慮自己,唯恐自己會再墮落。所以他一直堅持,自己已經斷了無明,就不希望再入人群。所以這貧窮子儘管看到很多寶藏,看到事業那麼大,他都不敢盼望,(聲聞)如貧窮子。但是後來已經了解了,「聲聞之人,向來也已得聲聞果」。因為這些人修行,過去也已經有修行,接觸過佛法,現在與佛同世,更是肯定佛陀的法。他們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些道理都透徹理解了。
如今天,這個「今天」,那就是在靈鷲山法會上,在佛陀所說《法華經》這當中再進一步。今,「如今再得菩提(果)」。過去的聲聞果已得,現在在靈山會上更再得菩提果。佛陀已經開始教菩薩法了,要鋪一條大菩提道直,很直的大菩提道已經鋪出來了,我們能很安心向這條菩提道走。這就是修行者表達出來。迦葉尊者帶領著大家表達他們的心聲。我們大家修行真的要用心,佛心、眾生心是同樣的,只是眾生迷,佛是覺,覺與迷原來是同一體。我們回歸大自然,就像「如來心等同天體宇宙」,能「總持能遮蓋大地萬物」。我們的心這麼開闊,回歸大自然,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