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2/08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2/0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2/08晨語簡記   2015/02/08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2月 08, 2015 6:11 pm

20150208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梵者清淨之義
離過清淨梵行
菩薩利他之行
對治一切不善

這(段文)我們都能體會。「梵」,常常說,就是清淨的意思。修行必定要去除煩惱、無明種種。我們人生為什麼苦難偏多?那就是因為煩惱無明多,所以造作很多,製造人間不得調和。這都是從人, 人的心,人的無明、人的煩惱等等,合成起來成為濁,真的很污濁。所以修行,就是要讓我們能瞭解,人人都是一片清淨無染,就像一面大圓鏡,這鏡子的本質是清淨無染。既然人人有這面鏡子,照耀外面的境界都很清淨,能夠明白一切真諦道理,這是人人本具。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就是無明,從何時有呢?這無法去推測已經是多久以來,重重疊疊,不斷複製、污染,污染再複製,所以成為了凡夫,漏落。這個「漏」,這幾天一直在說「有漏」,那就是(漏)落在凡夫。凡夫就是這樣,纏在無明當中,這叫做「漏」,「漏」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煩惱,就是因為煩惱,就製造很多,到底這些煩惱無明遮蓋了我們原來具有清淨真如本性,大圓鏡都已經被它污濁的濁氣染污,都已經被抹黑了,所以我們就要再重頭開始,好好地修行。要如何將我們這面鏡子一直的擦。
修行者就如在擦這面鏡子一樣。像過去的禪師,徒弟問師父:「我要如何才能去除煩惱呢?」師父的回答:「去找你原來真如的本性。」「我要如何找?」師父說:「你就是要好好修行。」「行要如何修呢?」師父說:「好好持好你的戒律,依教奉行。」「師父您所教的我都有聽,你要我守的戒矩.我也有守,但是我還是不知,無明要如何去除?行要如何修?」師父默然,就不再回答他了。
有一天,師父在那地方開始用一塊磚一直磨、一直磨,徒弟來了看到了:「師父,您為何在這裡磨磚呢?」「想要將這塊磚磨成一面鏡子。」徒弟就說:「師父,磚就是磚,您磨它,只是會磨損而
已,磚的本質本來就是土做的,你磨它,它怎會亮呢?」「是啊!既然磚磨不亮,你光是在那裡坐禪,能成佛嗎?」弟子聽了,到底師父其中是藏著什麼玄機呢?雖然知道這是師父在教示,在啟示他修行的方法,修行不是光在那裡坐著這樣叫做修行。雖然知道了,卻也還不能有很大的瞭解。
有一天,又看到師父在那裡,拿著一根鐵棒,又再那個地方磨。「師父,您磨這麼大的鐵棒做什麼?」師父就說:「我缺一支針,希望將這根鐵棒磨成一支針。」(徒弟又問:)「這麼大支,您要磨到什麼時候呢?何年何月才能將這麼大的鐵棍變成一支針?」「沒辦法,這就是修行啊!修行就是要耐心,鐵棍是鐵,針也是一種金屬,針的本質從鐵的金屬而來。不知什麼時候將這個金屬類變成這麼大的鐵棍,所以我現在要讓它恢復如一支針的功能。」 (以上兩段故事結合了李白鐵杵磨針與馬祖道一禪師的磨磚成鏡。見註一)
弟子瞭解了,是啊!修行不是只在那裡坐著,一直說我是在修行。其實要磨,不是求急,是要求微細。說修行馬上就能得神通、得變化、能證果,這樣的急,都沒想說我應該用歲月來磨練我的心,讓我們的心能定下來。師父平常教的規矩就是戒律,什麼能做,我們要積極去做,什麼不能做,我們要預防不能犯。我們的思考有錯誤的見解,應該要自我修正,不要被錯誤的見解誘引我們去做不妥當的行為,這才是叫做修行。只要我們將日常生活好好照顧好,將心時時歸納在戒、定、慧,我如果能戒好我的身、心、意,我如果戒得好,心能夠定下來,不論時間有多長,做我的本分事,若能這樣,從人事物中,我就能得到智慧。「師父,是不是如此呢?」師父微笑,點頭了,「是啊!你就要用這樣的心境修行,問自己的心,不必向外問。」弟子感恩師父用心良苦。
從這故事,我們就能體會修行,要如何修呢?我們的無明、煩惱,我們的習氣,還是無法斷除,這樣能叫做修行嗎?我們常常在起心動念,常常口快,逞一時之快,利口辯詞,一句話很快就說出去,沒想到這句話對我們本身的身分與對人的心境,說不定很有大的影響。這句話去影響到別人的心境,人生的方向偏差。或者是人家聽到了,修行者怎會說這樣的話?怎會做這樣事情?這是對我們
自己(有損)。所以常常說,自愛,我們要謹慎自己,身、口、意要好好守護,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三無漏學」,修無漏,修無漏就是去除煩惱,讓法入心來,時時在我們心裡,這樣就沒有複製,沒有惹來煩惱再增加,天天都這樣如在擦心境一樣,這面心境一定能擦得乾淨。就像用鐵棍,不論是何年何月,不論是累生累世,只要你用心去磨,鐵棍也能夠磨成一支針,只要方向是對的。我們若是用紅磚,磚本來是用土去燒成的,你用水一直去磨,磨到最後,就是磚磨損了,哪能磨出境面來呢?凡夫,凡夫就是如此,我們要好好用心,回歸清淨的本性,這叫做「梵行」。修清淨行,這叫做「梵」,清淨的意思。
「離過」,要如何才能清淨呢?要遠離過失。我們剛才說過了,心念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行為、習氣等等,不對的,我們就要趕緊遠離,防非止惡,這叫做離過。要遠離過失,我們不只是預防,我們還要再遠離,遠離錯誤的過失,這才叫做「清淨梵行」。我們若又被無明煩惱所染著,梵行就失去了。修行,我們要如何能修得這麼清淨,這是我們的本分事。
「菩薩」,我們修行不只是獨善其身,還要再利他。菩薩自利利他,用自利利他來對治一切不善。因為我們在做好事,不斷以身作則,我們將我們所修的行,身、口、意,身體不斷,所做的就是利益人群。我們過去也說過了,釋迦佛開始要修行時,還未修行,但是如何開始的呢?就是在地獄中開始。 在地獄中,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受刑者,但是他在受苦,在地獄受刑具時,他被派到與另外一個,二人合力拖一輛火燒紅的車。火已經燒得整台車變紅了,人去拖那輛車,這就是在地獄中受的刑具,受罪人的刑具之一。這輛鐵車火已經燒紅了,兩個人來拖,光是被火燙到肉就爛掉了,何況要將整台車拖走,這是非常的辛苦。和他一同拖車的人,才靠近鐵車,燒紅的鐵車,就已經苦不堪了,就死去活來了。另外這一位看到這樣,這位在受刑具的人這麼辛苦,拖這輛車,開始走動就昏過去,獄卒用水將他潑醒,又叫他再拖,一次再一次。
另外這一位他覺得太辛苦了,向獄卒說:「他無法承受了,不如我一人來拖,我用雙倍的力量來代替這個人,他受苦,讓他休息
吧!將這苦讓我一人來擔。」獄卒聽了很發怒,「你自己的罪業自己就難當了,你還要擔當別人的罪業,你自不量力!」發一念怒心,就這樣一棍將他打死。這樣在地獄活活被夜叉惡鬼打死之後,他往天堂去了,就是生在天堂。他在天堂裡自己想:我何德何能,為何我能生在天堂?自己在那地方思考,原來我在地獄中就因起一念的好心,願意代替眾生受苦難,可能是這一念好心善念,所以讓我減少了在地獄受苦的時間,所以我瞬間生在天堂。
看看天堂,全都是在享受的人,他就又想:人間多苦難,為何人會生到地獄去呢?就是因為在人間,人間世界的人就是無明,不知道道理,所以造了很多的惡業,貪、瞋、癡、驕慢、疑惑,像這樣不斷複製煩惱,所以去製造很多的惡業,才會墮入地獄。再想到地獄種種的刑具,種種的受苦,苦不堪啊!在那地方,苦的原因是來自人間所造作的無明,所以天人就這樣,發大心、立大願,生生世世,盡形壽,為苦難的眾生,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樣就開始求再生人間。唯有人間苦樂參半,人間是五趣雜居地,這種五趣──天道、人道、地獄、畜生道、餓鬼道,這五趣都集合於人間裡,還是人間好修行,在人間才有機會修行,所以他就再求入人間。這是釋迦佛他初起心,起初發心,為何在無量劫以來,這樣不斷受很多的苦磨,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修行;修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救度眾生。
這是佛陀回憶過去無央數劫,他發心那個時代,是從地獄中最苦難中處,那個時候發心,就這樣一直以來無法計算的劫數,所親近過無量劫,示現在人間,這樣已成佛的佛。他就是這樣長久隨佛修學,有佛出世的時候,親近佛,無佛出世時,就是在人間度眾生,就是不斷入人群,結人緣,造福業,在人群中去體會很多道理,成就智慧。所以,這就是「菩薩利他之行」,能夠「對治一切不善」。只要你發這一念心,入人群去,用我們自己身體力行,方向對了,勉勵大家同時來做好事,彼此之間互相來修行,互相來瞭解真實道理,這樣的對治。就像我們常常說,監獄裡,慈濟人常常去監獄,定期去帶他們讀書,將佛經用世間法跟他們說故事,從故事中去磨他們的心鏡。受刑人他們的心境受慈濟人以人間的故事、人間的苦難等等,將所看、所聽,所做的一切,帶進去監獄中。真人實事比
喻來說給他們聽,就這樣,道理入他們的心。同樣是人,有人的苦比你們更苦,但能夠守住他的志,他能行善事,造善業在人間。以人比人的心,這樣在教育,這就是「菩薩利他之行」,用人間種種的方法來對治一切不善的事情的法,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用法入人群度眾生。我們要人入群度眾生,要自己清淨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利他,自利的同時還要利他,這樣才能度他人,這是修行者必定要有的。接下來這段,我們昨天的經文是這樣說,
經文:「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看,我們大家過去長夜就是在很久很久,無量劫數以來一直到現在,就是無明煩惱,這樣帶著無明煩惱在修行,這心鏡還沒辦法完全磨清。就如眼睛於夜晚看東西一樣,明知道前面的風光,卻無法明朗看到,這叫做「長夜」。在今生此世,得遇到佛,隨佛修行,我們也是依照佛陀所教的教法這樣在修行,「持佛淨戒」,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這樣修。一直到現在,在靈山會上,「今日」就是佛講法華經這個法會上。「得其果報」。過去已經聽到菩提道了,這就是因,我現在開始發心,要行菩薩的果,要開始好好投入人群,所以,覺,覺悟為因,身體力行為果。我們現在覺悟了、瞭解了,開始用覺有情的心,入有情中,人群中去,這樣走過來,不論多久的路,方向對了,走就對了。將我們過去的習氣要趕緊去除,去除習氣,我們才有辦法心清淨。接下這段文說,
經文:「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經文簡釋: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我於法中,久年修持如來清淨戒行。
*「梵行」:指四眾威儀,廣指三無漏學,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名之為淨。以此淨心,運於慈悲,與眾生樂,拔眾生苦,故名梵行。

這段文說,「法王法中」。這法王在法中,「久修梵行」,這也是在讚歎佛陀,佛他已經成佛了,是「法中之王」。佛的覺悟,佛陀
的心靈境界是與天體宇宙合一,已經是能遮蓋普天下一切的萬事物,很多很多的道理,無一不知。所以他能統領三界,所有的法為王,這叫做「法王法中」。在法中,所有天體宇宙間的法,無不都是佛陀在覺海,他的腦海中,無一不知,無一不解。所以「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在這世間,出世間法,甚至以佛的境界來體會一切,所以於法自在,世間法,佛陀已經很自在了。我們凡夫常常擔心很多,都很不自在,患得患失,「這樣做是對?還是不對?」,「這樣我喜歡的東西,我所努力的,已經得到了。」但是得到之後,又再擔心,擔心什麼呢?擔心會失去。若沒有的時候呢,他也是很煩惱,煩惱就是「我要打拼、我要努力,我要一定得到。」這就是我們凡夫,沒有的時候,他就一直想盡辦法要爭取到,若爭取到時,夠還是不夠呢?還不夠,我還要繼續爭取。
已經這麼多了,這麼多,我還要守著,守著這麼多,不能讓它漏失了,對財產、名利還很執著,還不夠,還要再(繼續)走,這就是患得患失,若是擁有時,很怕被人佔取,怕被別人佔便宜,或者是奪他所有的,這樣也很擔心,所以,「有」的時候是患失,「沒有」的時候是患得,患得患失,不自在,人間就是不自在。但是佛陀是法王,他於法自在,「我於法中」,迦葉尊者這樣說,我在這法中,長久以來不知經過幾年了,長久以來受持如來清淨戒行,很有幸今生此世能遇到佛,我們發心修行,這麼多年的時間,我們都是依教奉行,佛陀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修,這是梵行,這樣在修持清淨的戒行,所以這就是梵行。梵行,也就是指四眾威儀,我們已經學佛了,學佛者要知道禮數,學佛者我們的進出、動作,一切都在我們身上來表示我們是修行者,表示我們有學有養,有學養,有修養的人,這也是從身上表現出來的。
看看我們有很多的小菩薩,現在也有很多,三、四十位小菩薩,三、五、六歲,還有十幾歲的小孩,昨天已回來到花蓮了。他們說要回來花蓮和小菩薩交誼,他們回來互動,也有這樣的聯誼互相來勉勵。你看這些孩子,他們經過了親近這樣的法,你看,兩三歲的孩子,在走路、做事情等等,談話說話,全都與其他孩子氣質不同,這就是威儀,連幼小的孩子,小小年齡,只要有法在他身上,自然就表現出他的氣質來,這就是威儀。
「廣指三無漏學」。在這威儀中再將它推的更廣,不只是看我們的形態,端正有規律,不只是這樣而已,要說「三無漏學」,戒、定、慧都不漏失,這就是一直深至菩薩,一直到「無空有有二邊愛著之染」,這叫做梵行。從年紀小的孩子,和我們人人的外表看起來,一直到從內心的戒、定、慧,哪怕到菩薩的境界,同樣就是在梵行威儀之中。內心離開「空」與「有」二邊的執著。有的人「執空」,有的人「執有」,「執有」的就不敢入人群,「執空」的覺得一切都無,何必還要再入人群中呢?這都不對。佛陀要教我們行中道,空,真空,但是空中妙有。你要回歸如來的本性,你的真如本性要在人群中鍛鍊出來,見事不起心,但是能投入人群去救度眾生。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境,這種不受境界影響我們,這樣就是菩薩,菩薩的梵行就是不執空,也不執有。他行在真空妙有中道之中,入人群裡去,這就是菩薩,這樣叫做持淨戒,就是要這樣,要好好地受持。
所以,「以此淨心」,用清淨心運慈悲。我們自己的心很清淨,心無染著,不執著,我們將習氣都去除了,將我們的威儀,外表我們都整頓好,我們的內心清淨,這樣身心清淨,又再我們已經到達了慈悲,如佛陀在地獄中,自己雖然受苦,但是「但願眾生離苦難,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願意代替眾生去受苦難,這種「運於慈悲,與眾生樂」。要如何讓眾生能得輕安自在快樂,沒有煩惱無明遮蔽心呢?這就是修行者的目的,也是菩薩利他的心境。所以「運於慈悲,與眾生樂,拔眾生苦,故名梵行」。這樣叫做梵行,我們若能心清淨,再培養慈悲心,我們要如何讓眾生受真正的幸福,去除煩惱,每天都很快樂,法要入心,才能去除煩惱;法若不入心,再多的財物、名利地位再高,都不快樂,因為心中沒有法。眾生多苦難,看看世間有多少苦難眾生,我們要為眾生拔苦難,要有這樣的心志,這也叫做梵行。清淨心,拔除眾生的苦難,讓眾生輕安自在,這是諸佛菩薩的心,我們修行也就是為了要這樣。
經文簡釋:
「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小乘無漏,離分段生;大乘無漏,離變異苦,二死俱亡,名無上果。
*梵行圓滿,故得無漏無上大果。

所以「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就是說「小乘無漏,離分段生死」。過去一直說過,小乘斷了煩惱,分段生死,能離開分段生死。但是大乘,大乘無漏是離變異。我們的心要穩定下來,沒有變異,要「三無漏學」在我們的心,道心堅定,來去自如,運法駕慈航,這樣來去人間度眾生。不論來,不論去,乘如來法而來人間度眾生,這種生死,對菩薩來說都沒有執著了。有法來度眾生,隨著人間的法則,生滅相,在菩薩已經都去除了,沒有什麼變異的苦。
不用擔心說「我年紀大了,我將近…」等等,那些都不擔心,只擔心法要如何傳出去?自己的心是否有顧得好?道心有堅定嗎?這才是真實法。要不然,我們只是在生老病死中浪費時間,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要到「無漏」,無漏法就是煩惱去除,法入心,而不損失。法在心中,入心就在了,不再漏失掉。這樣在大乘已經無漏了,這種連變異生死的法,他都很自在,這就是「無上果」。
佛法就是要用這樣的心來修行,要不然還是永遠就是來來回回帶業往生,我們一樣要來來回回,但是我們帶法來生,不是帶業往生。我們能修行,是帶法來生,這叫做自在,這叫做輕安,這必定要修清淨行。沒有煩惱就不帶業,有煩惱就會帶業來,我們要好好修,很用心修。「梵行圓滿,故得無漏無上大果」。修行,清淨行若圓滿,這樣就是無漏,就是最大的果。我們修行的因,菩提為因,菩薩行為果。菩提覺道就開始要去除無明,去除無明,身體力行,那就是菩薩道,這就是果。
經文簡釋: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等向來聞聲入道,名小乘聲聞,今者真是大乘聲聞。

所以「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等向來聞聲入道」,聽佛陀的聲音,依教奉行,所以聞聲入道,名叫做小乘聲聞。而我們此時,「今者真是大乘聲聞」。雖然我們修行的形態不變,但我們的心境已經轉了,我們現在雖然形體上看來,還是在聽佛講法,收攝在我們的心,我們現在的心對法無漏,法真實收入我們的心了。所以現在我們已經是大乘聲聞,發大心了。
經文簡釋: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以成佛道微妙是菩提,諸法無量不思議法以微妙音聲,令一切人聞即得成佛。

所以,「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佛陀的聲音為道,那就是菩提道。佛陀說出來的話,就是一條的菩提道,所以希望人人同時來聽,不是我聽而已,我希望將佛陀所說的教法,讓大家都聽得到,「令一切聞」。就是以成佛道微妙是菩提,這是一條很微妙的覺道,微妙覺悟的道路,這叫做菩提。「諸法無量不思議法」。很多很多的法,無法去思量,很大的法,無法用說的,無法來用一般人能很微細去瞭解。這種微妙的音聲,佛陀所說的法是這麼的大,無量的大法,不可思議,普通人要能透徹瞭解,實在是很難,不過,佛陀微妙的聲音,令一切人聞即得成佛,讓大家都聽得到。雖然是不可思議,很難體會得到,但是,也應該要讓佛的聲音能夠更普遍,讓更多人能聽到成佛之道。讓大家有希望,說:我這樣修行,我走這條路,總是將來我也能到達佛的境界。讓大家有希望,這種的法應該要更普遍讓大家知道。
是啊,我們要更普遍讓大家知道。但是要讓人家知道,就要從我們自身做起,我們要自己修行,要修清淨梵行,從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威儀,我們的言教,讓大家聽得到,讓人能感動。這條菩提道,邀大家一起走,去體會,體會這是真實法。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
【註一】《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
「唐開元中,習定於衡嶽傳法院,遇讓和尚。知是法器。問曰:大德坐禪圖什麼?師曰:圖作佛。讓乃取一磚於彼菴前磨。師曰:磨磚作麼?讓曰:磨作鏡。師曰:磨磚豈得成鏡?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師曰:如何即是?讓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師無對。讓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
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師聞示誨,如飲醍醐。」
宋‧祝穆《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註二】《賢愚因緣經》〈佛始起慈心緣品[4]第五十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諸比丘,夏安居竟,往至佛所,禮敬問訊。佛以慈心,慰喻撫恤:「汝等住彼,得無苦耶?」慈心矜篤,極懷憐愍。阿難見之,而白佛言:「世尊!慈愍垂矜特隆。不審,世尊!發如是心,為遠近耶?」
佛告阿難:「若欲知之,當為汝說。過去久遠,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有二罪人,共在地獄,獄卒驅之使挽鐵車,剝取其皮,用作車鞅,復以鐵棒,打令奔走,東西馳騁,無有休息。時彼一人,筋力(甚+少)薄,獄卒逼之,(足+辟)地便起,疲極困乏,絕死復蘇。彼共對者,見其困苦,興發慈心,憐愍此人,顧白獄卒:『唯願聽我躬代是人,獨挽此車。』獄卒瞋恚,以棒打之,應時即死,生忉利天。阿難當知!爾時獄中慈心人者,我身是也。我乃爾時,於彼地獄受罪之時,初發如是慈矜之心,於一切人,未曾退捨,至於今日,故樂修行慈愍一切。」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2/08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2/08晨語簡記   2015/02/08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2月 10, 2015 4:56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二月八日星期日)

 

梵者清淨之義
離過清淨梵行
菩薩利他之行
對治一切不善




今天上人要開示的經文是:「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所以上人的偈文交代何謂梵,有清楚明白的開示。對於無漏,無上大果要有開示。今天是弟子們的重要轉折,原來須菩提等的這些聲聞弟子說:「我等今者,真是聲聞」經過上人開示,聽起來很震撼。因為,他們以經不是小乘的聲聞,而是大乘的聲聞。我以前對於一佛乘,大乘佛法既然是一佛乘,大乘,那還要不要有小乘與中乘,一直有點疑惑,現在明白,走大乘的過程中,還是會有小乘與中乘,但要看他們的覺悟程度而定。或者是,小乘轉大乘,其外顯仍然是聲聞、緣覺,但內心已經轉了,就像今天的經文與開示。

 

不論是經文、開示內容、故事,都有很多的體會與啟發,如重點標示。

 

這(段文)我們都能體會。「梵」,常常說,就是清淨的意思。修行必定要去除煩惱、無明種種。我們人生為什麼苦難偏多?那就是因為煩惱無明多,所以造作很多,製造人間不得調和。這都是從人, 人的心,人的無明、人的煩惱等等,合成起來成為濁,真的很污濁。所以修行,就是要讓我們能瞭解,人人都是一片清淨無染,就像一面大圓鏡,這鏡子的本質是清淨無染。既然人人有這面鏡子,照耀外面的境界都很清淨,能夠明白一切真諦道理,這是人人本具。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就是無明,從何時有呢?這無法去推測已經是多久以來,重重疊疊,不斷複製、污染,污染再複製,所以成為了凡夫,漏落。這個「漏」,這幾天一直在說「有漏」,那就是(漏)落在凡夫。凡夫就是這樣,纏在無明當中,這叫做「漏」,「漏」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煩惱,就是因為煩惱,就製造很多,到底這些煩惱無明遮蓋了我們原來具有清淨真如本性,大圓鏡都已經被它污濁的濁氣染污,都已經被抹黑了,所以我們就要再重頭開始,好好地修行。要如何將我們這面鏡子一直的擦。
修行者就如在擦這面鏡子一樣。像過去的禪師,徒弟問師父:「我要如何才能去除煩惱呢?」師父的回答:「去找你原來真如的本性。」「我要如何找?」師父說:「你就是要好好修行。」「行要如何修呢?」師父說:「好好持好你的戒律,依教奉行。」「師父您所教的我都有聽,你要我守的戒矩.我也有守,但是我還是不知,無明要如何去除?行要如何修?」師父默然,就不再回答他了。
有一天,師父在那地方開始用一塊磚一直磨、一直磨,徒弟來了看到了:「師父,您為何在這裡磨磚呢?」「想要將這塊磚磨成一面鏡子。」徒弟就說:「師父,磚就是磚,您磨它,只是會磨損而已,磚的本質本來就是土做的,你磨它,它怎會亮呢?」「是啊!既然磚磨不亮,你光是在那裡坐禪,能成佛嗎?」弟子聽了,到底師父其中是藏著什麼玄機呢?雖然知道這是師父在教示,在啟示他修行的方法,修行不是光在那裡坐著這樣叫做修行。雖然知道了,卻也還不能有很大的瞭解。
有一天,又看到師父在那裡,拿著一根鐵棒,又再那個地方磨。「師父,您磨這麼大的鐵棒做什麼?」師父就說:「我缺一支針,希望將這根鐵棒磨成一支針。」(徒弟又問:)「這麼大支,您要磨到什麼時候呢?何年何月才能將這麼大的鐵棍變成一支針?」「沒辦法,這就是修行啊!修行就是要耐心,鐵棍是鐵,針也是一種金屬,針的本質從鐵的金屬而來。不知什麼時候將這個金屬類變成這麼大的鐵棍,所以我現在要讓它恢復如一支針的功能。」 (以上兩段故事結合了李白鐵杵磨針與馬祖道一禪師的磨磚成鏡。見註一)
弟子瞭解了,是啊!修行不是只在那裡坐著,一直說我是在修行。其實要磨,不是求急,是要求微細。說修行馬上就能得神通、得變化、能證果,這樣的急,都沒想說我應該用歲月來磨練我的心,讓我們的心能定下來。師父平常教的規矩就是戒律,什麼能做,我們要積極去做,什麼不能做,我們要預防不能犯。我們的思考有錯誤的見解,應該要自我修正,不要被錯誤的見解誘引我們去做不妥當的行為,這才是叫做修行。只要我們將日常生活好好照顧好,將心時時歸納在戒、定、慧,我如果能戒好我的身、心、意,我如果戒得好,心能夠定下來,不論時間有多長,做我的本分事,若能這樣,從人事物中,我就能得到智慧。「師父,是不是如此呢?」師父微笑,點頭了,「是啊!你就要用這樣的心境修行,問自己的心,不必向外問。」弟子感恩師父用心良苦。
從這故事,我們就能體會修行,要如何修呢?我們的無明、煩惱,我們的習氣,還是無法斷除,這樣能叫做修行嗎?我們常常在起心動念,常常口快,逞一時之快,利口辯詞,一句話很快就說出去,沒想到這句話對我們本身的身分與對人的心境,說不定很有大的影響。這句話去影響到別人的心境,人生的方向偏差。或者是人家聽到了,修行者怎會說這樣的話?怎會做這樣事情?這是對我們
自己(有損)。所以常常說,自愛,我們要謹慎自己,身、口、意要好好守護,我們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三無漏學」,修無漏,修無漏就是去除煩惱,讓法入心來,時時在我們心裡,這樣就沒有複製,沒有惹來煩惱再增加,天天都這樣如在擦心境一樣,這面心境一定能擦得乾淨。就像用鐵棍,不論是何年何月,不論是累生累世,只要你用心去磨,鐵棍也能夠磨成一支針,只要方向是對的。我們若是用紅磚,磚本來是用土去燒成的,你用水一直去磨,磨到最後,就是磚磨損了,哪能磨出境面來呢?凡夫,凡夫就是如此,我們要好好用心,回歸清淨的本性,這叫做「梵行」。修清淨行,這叫做「梵」,清淨的意思。
「離過」,要如何才能清淨呢?要遠離過失。我們剛才說過了,心念不要起心動念,我們的行為、習氣等等,不對的,我們就要趕緊遠離,防非止惡,這叫做離過。要遠離過失,我們不只是預防,我們還要再遠離,遠離錯誤的過失,這才叫做「清淨梵行」。我們若又被無明煩惱所染著,梵行就失去了。修行,我們要如何能修得這麼清淨,這是我們的本分事。
「菩薩」,我們修行不只是獨善其身,還要再利他。菩薩自利利他,用自利利他來對治一切不善。因為我們在做好事,不斷以身作則,我們將我們所修的行,身、口、意,身體不斷,所做的就是利益人群。我們過去也說過了,釋迦佛開始要修行時,還未修行,但是如何開始的呢?就是在地獄中開始。 在地獄中,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受刑者,但是他在受苦,在地獄受刑具時,他被派到與另外一個,二人合力拖一輛火燒紅的車。火已經燒得整台車變紅了,人去拖那輛車,這就是在地獄中受的刑具,受罪人的刑具之一。這輛鐵車火已經燒紅了,兩個人來拖,光是被火燙到肉就爛掉了,何況要將整台車拖走,這是非常的辛苦。和他一同拖車的人,才靠近鐵車,燒紅的鐵車,就已經苦不堪了,就死去活來了。另外這一位看到這樣,這位在受刑具的人這麼辛苦,拖這輛車,開始走動就昏過去,獄卒用水將他潑醒,又叫他再拖,一次再一次。
另外這一位他覺得太辛苦了,向獄卒說:「他無法承受了,不如我一人來拖,我用雙倍的力量來代替這個人,他受苦,讓他休息
吧!將這苦讓我一人來擔。」獄卒聽了很發怒,「你自己的罪業自己就難當了,你還要擔當別人的罪業,你自不量力!」發一念怒心,就這樣一棍將他打死。這樣在地獄活活被夜叉惡鬼打死之後,他往天堂去了,就是生在天堂。他在天堂裡自己想:我何德何能,為何我能生在天堂?自己在那地方思考,原來我在地獄中就因起一念的好心,願意代替眾生受苦難,可能是這一念好心善念,所以讓我減少了在地獄受苦的時間,所以我瞬間生在天堂。
看看天堂,全都是在享受的人,他就又想:人間多苦難,為何人會生到地獄去呢?就是因為在人間,人間世界的人就是無明,不知道道理,所以造了很多的惡業,貪、瞋、癡、驕慢、疑惑,像這樣不斷複製煩惱,所以去製造很多的惡業,才會墮入地獄。再想到地獄種種的刑具,種種的受苦,苦不堪啊!在那地方,苦的原因是來自人間所造作的無明,所以天人就這樣,發大心、立大願,生生世世,盡形壽,為苦難的眾生,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樣就開始求再生人間。唯有人間苦樂參半,人間是五趣雜居地,這種五趣──天道、人道、地獄、畜生道、餓鬼道,這五趣都集合於人間裡,還是人間好修行,在人間才有機會修行,所以他就再求入人間。這是釋迦佛他初起心,起初發心,為何在無量劫以來,這樣不斷受很多的苦磨,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修行;修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救度眾生。
這是佛陀回憶過去無央數劫,他發心那個時代,是從地獄中最苦難中處,那個時候發心,就這樣一直以來無法計算的劫數,所親近過無量劫,示現在人間,這樣已成佛的佛。他就是這樣長久隨佛修學,有佛出世的時候,親近佛,無佛出世時,就是在人間度眾生,就是不斷入人群,結人緣,造福業,在人群中去體會很多道理,成就智慧。所以,這就是「菩薩利他之行」,能夠「對治一切不善」。只要你發這一念心,入人群去,用我們自己身體力行,方向對了,勉勵大家同時來做好事,彼此之間互相來修行,互相來瞭解真實道理,這樣的對治。就像我們常常說,監獄裡,慈濟人常常去監獄,定期去帶他們讀書,將佛經用世間法跟他們說故事,從故事中去磨他們的心鏡。受刑人他們的心境受慈濟人以人間的故事、人間的苦難等等,將所看、所聽,所做的一切,帶進去監獄中。真人實事比
喻來說給他們聽,就這樣,道理入他們的心。同樣是人,有人的苦比你們更苦,但能夠守住他的志,他能行善事,造善業在人間。以人比人的心,這樣在教育,這就是「菩薩利他之行」,用人間種種的方法來對治一切不善的事情的法,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用法入人群度眾生。我們要人入群度眾生,要自己清淨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利他,自利的同時還要利他,這樣才能度他人,這是修行者必定要有的。接下來這段,我們昨天的經文是這樣說,
經文:「我等長夜,持佛淨戒,始於今日,得其果報。」
看,我們大家過去長夜就是在很久很久,無量劫數以來一直到現在,就是無明煩惱,這樣帶著無明煩惱在修行,這心鏡還沒辦法完全磨清。就如眼睛於夜晚看東西一樣,明知道前面的風光,卻無法明朗看到,這叫做「長夜」。在今生此世,得遇到佛,隨佛修行,我們也是依照佛陀所教的教法這樣在修行,「持佛淨戒」,佛陀這樣教,我們就是這樣修。一直到現在,在靈山會上,「今日」就是佛講法華經這個法會上。「得其果報」。過去已經聽到菩提道了,這就是因,我現在開始發心,要行菩薩的果,要開始好好投入人群,所以,覺,覺悟為因,身體力行為果。我們現在覺悟了、瞭解了,開始用覺有情的心,入有情中,人群中去,這樣走過來,不論多久的路,方向對了,走就對了。將我們過去的習氣要趕緊去除,去除習氣,我們才有辦法心清淨。接下這段文說,



經文:「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無漏,無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經文簡釋:
「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我於法中,久年修持如來清淨戒行。
「梵行」:指四眾威儀,廣指三無漏學,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名之為淨。以此淨心,運於慈悲,與眾生樂,拔眾生苦,故名梵行。




這段文說,「法王法中」。這法王在法中,「久修梵行」,這也是在讚歎佛陀,佛他已經成佛了,是「法中之王」。佛的覺悟,佛陀的心靈境界是與天體宇宙合一,已經是能遮蓋普天下一切的萬事物,很多很多的道理,無一不知。所以他能統領三界,所有的法為王,這叫做「法王法中」。在法中,所有天體宇宙間的法,無不都是佛陀在覺海,他的腦海中,無一不知,無一不解。所以「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在這世間,出世間法,甚至以佛的境界來體會一切,所以於法自在,世間法,佛陀已經很自在了。我們凡夫常常擔心很多,都很不自在,患得患失,「這樣做是對?還是不對?」,「這樣我喜歡的東西,我所努力的,已經得到了。」但是得到之後,又再擔心,擔心什麼呢?擔心會失去。若沒有的時候呢,他也是很煩惱,煩惱就是「我要打拼、我要努力,我要一定得到。」這就是我們凡夫,沒有的時候,他就一直想盡辦法要爭取到,若爭取到時,夠還是不夠呢?還不夠,我還要繼續爭取。
已經這麼多了,這麼多,我還要守著,守著這麼多,不能讓它漏失了,對財產、名利還很執著,還不夠,還要再(繼續)走,這就是患得患失,若是擁有時,很怕被人佔取,怕被別人佔便宜,或者是奪他所有的,這樣也很擔心,所以,「有」的時候是患失,「沒有」的時候是患得,患得患失,不自在,人間就是不自在。但是佛陀是法王,他於法自在,「我於法中」,迦葉尊者這樣說,我在這法中,長久以來不知經過幾年了,長久以來受持如來清淨戒行,很有幸今生此世能遇到佛,我們發心修行,這麼多年的時間,我們都是依教奉行,佛陀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修,這是梵行,這樣在修持清淨的戒行,所以這就是梵行。梵行,也就是指四眾威儀,我們已經學佛了,學佛者要知道禮數,學佛者我們的進出、動作,一切都在我們身上來表示我們是修行者,表示我們有學有養,有學養,有修養的人,這也是從身上表現出來的。
看看我們有很多的小菩薩,現在也有很多,三、四十位小菩薩,三、五、六歲,還有十幾歲的小孩,昨天已回來到花蓮了。他們說要回來花蓮和小菩薩交誼,他們回來互動,也有這樣的聯誼互相來勉勵。你看這些孩子,他們經過了親近這樣的法,你看,兩三歲的孩子,在走路、做事情等等,談話說話,全都與其他孩子氣質不同,這就是威儀,連幼小的孩子,小小年齡,只要有法在他身上,自然就表現出他的氣質來,這就是威儀。
「廣指三無漏學」。在這威儀中再將它推的更廣,不只是看我們的形態,端正有規律,不只是這樣而已,要說「三無漏學」,戒、定、慧都不漏失,這就是一直深至菩薩,一直到「無空有有二邊愛著之染」,這叫做梵行。從年紀小的孩子,和我們人人的外表看起來,一直到從內心的戒、定、慧,哪怕到菩薩的境界,同樣就是在梵行威儀之中。內心離開「空」與「有」二邊的執著。有的人「執空」,有的人「執有」,「執有」的就不敢入人群,「執空」的覺得一切都無,何必還要再入人群中呢?這都不對。佛陀要教我們行中道,空,真空,但是空中妙有。你要回歸如來的本性,你的真如本性要在人群中鍛鍊出來,見事不起心,但是能投入人群去救度眾生。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境,這種不受境界影響我們,這樣就是菩薩,菩薩的梵行就是不執空,也不執有。他行在真空妙有中道之中,入人群裡去,這就是菩薩,這樣叫做持淨戒,就是要這樣,要好好地受持。
所以,「以此淨心」,用清淨心運慈悲。我們自己的心很清淨,心無染著,不執著,我們將習氣都去除了,將我們的威儀,外表我們都整頓好,我們的內心清淨,這樣身心清淨,又再我們已經到達了慈悲,如佛陀在地獄中,自己雖然受苦,但是「但願眾生離苦難,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願意代替眾生去受苦難,這種「運於慈悲,與眾生樂」。要如何讓眾生能得輕安自在快樂,沒有煩惱無明遮蔽心呢?這就是修行者的目的,也是菩薩利他的心境。所以「運於慈悲,與眾生樂,拔眾生苦,故名梵行」。這樣叫做梵行,我們若能心清淨,再培養慈悲心,我們要如何讓眾生受真正的幸福,去除煩惱,每天都很快樂,法要入心,才能去除煩惱;法若不入心,再多的財物、名利地位再高,都不快樂,因為心中沒有法。眾生多苦難,看看世間有多少苦難眾生,我們要為眾生拔苦難,要有這樣的心志,這也叫做梵行。清淨心,拔除眾生的苦難,讓眾生輕安自在,這是諸佛菩薩的心,我們修行也就是為了要這樣。
經文簡釋:
「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小乘無漏,離分段生;大乘無漏,離變異苦,二死俱亡,名無上果。
梵行圓滿,故得無漏無上大果。




所以「今得無漏,無上大果」。就是說「小乘無漏,離分段生死」。過去一直說過,小乘斷了煩惱,分段生死,能離開分段生死。但是大乘,大乘無漏是離變異。我們的心要穩定下來,沒有變異,要「三無漏學」在我們的心,道心堅定,來去自如,運法駕慈航,這樣來去人間度眾生。不論來,不論去,乘如來法而來人間度眾生,這種生死,對菩薩來說都沒有執著了。有法來度眾生,隨著人間的法則,生滅相,在菩薩已經都去除了,沒有什麼變異的苦。
不用擔心說「我年紀大了,我將近…」等等,那些都不擔心,只擔心法要如何傳出去?自己的心是否有顧得好?道心有堅定嗎?這才是真實法。要不然,我們只是在生老病死中浪費時間,我們要好好用心修行,要到「無漏」,無漏法就是煩惱去除,法入心,而不損失。法在心中,入心就在了,不再漏失掉。這樣在大乘已經無漏了,這種連變異生死的法,他都很自在,這就是「無上果」。
佛法就是要用這樣的心來修行,要不然還是永遠就是來來回回帶業往生,我們一樣要來來回回,但是我們帶法來生,不是帶業往生。我們能修行,是帶法來生,這叫做自在,這叫做輕安,這必定要修清淨行。沒有煩惱就不帶業,有煩惱就會帶業來,我們要好好修,很用心修。「梵行圓滿,故得無漏無上大果」。修行,清淨行若圓滿,這樣就是無漏,就是最大的果。我們修行的因,菩提為因,菩薩行為果。菩提覺道就開始要去除無明,去除無明,身體力行,那就是菩薩道,這就是果。



經文簡釋: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等向來聞聲入道,名小乘聲聞,今者真是大乘聲聞。

所以「我等今者,真是聲聞」。「我等向來聞聲入道」,聽佛陀的聲音,依教奉行,所以聞聲入道,名叫做小乘聲聞。而我們此時,「今者真是大乘聲聞」。雖然我們修行的形態不變,但我們的心境已經轉了,我們現在雖然形體上看來,還是在聽佛講法,收攝在我們的心,我們現在的心對法無漏,法真實收入我們的心了。所以現在我們已經是大乘聲聞,發大心了。



經文簡釋:
「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以成佛道微妙是菩提,諸法無量不思議法以微妙音聲,令一切人聞即得成佛。

所以,「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佛陀的聲音為道,那就是菩提道。佛陀說出來的話,就是一條的菩提道,所以希望人人同時來聽,不是我聽而已,我希望將佛陀所說的教法,讓大家都聽得到,「令一切聞」。就是以成佛道微妙是菩提,這是一條很微妙的覺道,微妙覺悟的道路,這叫做菩提。「諸法無量不思議法」。很多很多的法,無法去思量,很大的法,無法用說的,無法來用一般人能很微細去瞭解。這種微妙的音聲,佛陀所說的法是這麼的大,無量的大法,不可思議,普通人要能透徹瞭解,實在是很難,不過,佛陀微妙的聲音,令一切人聞即得成佛,讓大家都聽得到。雖然是不可思議,很難體會得到,但是,也應該要讓佛的聲音能夠更普遍,讓更多人能聽到成佛之道。讓大家有希望,說:我這樣修行,我走這條路,總是將來我也能到達佛的境界。讓大家有希望,這種的法應該要更普遍讓大家知道。
是啊,我們要更普遍讓大家知道。但是要讓人家知道,就要從我們自身做起,我們要自己修行,要修清淨梵行,從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威儀,我們的言教,讓大家聽得到,讓人能感動。這條菩提道,邀大家一起走,去體會,體會這是真實法。所以大家時時要多用心!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2/08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