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教導眾生轉迷為悟之大恩,
世尊宏恩以希有事憐憫教化,
利益我等轉凡得入大聖道法。
讀到這段文,大家真要用感恩心啊!佛恩浩大難報,佛陀雖然現相成佛(在)人間,來教化眾生,其實佛陀從久遠劫以來,為了眾生來來回回,只是一念心,不忍眾受苦難,所以娑婆世界來回不斷,這是佛陀的慈悲,來教導眾生,希望眾生能夠轉迷為悟,這種大恩大德,要如何才能報佛恩呢?世尊的宏恩以稀有事,這不是世間一般人能表達,不是一般世間說感恩,一句的感恩,萬事就化無了。其實,佛陀對眾生的宏恩實在是很希有,所以,他對眾生的愛,他的憐愍、教化,絕對不捨離眾生,不論眾生如何的惡,眾生是怎樣的頑皮,佛陀絕對是不放棄,我們也說過了,佛陀在地獄中就不忍同時在受苦的人,他自己就很苦了,還要救同時受苦的人,像這種慈愍,憐愍眾生的心,就從地獄中開始發願,那時候。所以利益眾生是很普遍,所以「利益我等轉凡得入大聖道法」。
佛陀的慈心,廣大無量,無法用什麼方法表達佛陀對眾生那分宏恩大德,這實在是很希有,佛陀對眾生,利益眾生,種種來人間所受的一切,時間又長,空間又大,沒有停歇過,累生累世不斷來人間,就是永遠為一大事開示,就是教化,要來教化眾生,要使令眾生能接受法,法能夠入心,眾生能轉變心態,改善行為,這是佛陀對眾生不離不棄,我們眾生真正要知佛恩,要好好記得這段佛陀的宏恩,再來看下面的文,迦葉尊者在上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我等」,就是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為大眾之首,代替大眾來表達,跟隨佛陀修行的心聲,佛陀在靈山會,已經從<序品>而<方便品>、<譬喻品>,這樣一一來教化,總是上根機的人,開始顯現出了他們本來跟隨佛陀,內秘菩薩行,昨天我們也說過了·跟隨在佛的身邊.也替佛到各地去弘法,雖然他們所現顯的也是阿羅漢的身,卻是他們的心其實也已慢慢開大了,慢慢接近了佛陀的心意,所以他說「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不論是天,天界,或者是人間,或者是超越天界,六欲天,或者是色界的梵天,已經受阿羅漢所修的行,已經啟發了這分大乘心,已經降服了天、人、魔、梵,已經全都降服了。那分心起了恭敬,對這些修行者起恭敬心,不只是不會來擾亂他們的心,還能來護持,所以叫做供養。「普於其中」,普遍在天、人、魔、梵,已經普遍了在其中,能夠應受他們的供養,因為他們已經心服口服,同時也已受教了,用這樣來護持、來供養。當然,過去唯有佛陀受天人魔梵的供養,恭敬、尊重,現在這些阿羅漢已經慢慢修行,接近到佛心的境界,所以諸天魔梵也應該能來恭敬供養了。所以下面的文再說,
經文:「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經文簡釋: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佛常教導眾生棄無明轉迷入悟之大恩,故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
佛陀的大恩真的是很大,真的是希有,這些阿羅漢依教修行,漸漸理解,也能得受天人魔梵來供養、恭敬,這種恩德都是因受世尊所教育,所以世尊的大恩希有。因為一念憐憫心來教化,生生世世曠世累劫,不棄不離,隨著眾生在五道四生來教育、利益。「我等」就是眾生,我們大家,「無量億劫」時間很長,誰有辦法如何來報佛恩?要報佛恩的事真的是很多,佛陀給眾生的德與恩說不完,要如何來回報佛陀呢?所以這個大恩,就是「佛常教導眾生棄無明轉迷入悟」,這個大恩。眾生要去除無明,轉迷入悟,談何容易呢?我們聽法,到底我們自己的習氣,我們的煩惱,是不是去除呢,佛陀在二千多年前,他的弟子已經體會佛陀的辛苦,感恩,感動佛陀的恩德,佛陀陪伴這些弟子已經四十多年了,同樣在僧團中的生活,日夜相隨,但是這些弟子還是一樣,停滯在小乘法,停滯在獨善其身。同樣的,僧團裡六群比丘,調皮頑固也不少啊!這都是習氣。
這種難調伏的眾生,二千多年前,佛陀在世是這樣,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自己在聽經,每天這樣聽,每天我們法有入心嗎,「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的習氣有在改嗎?也是自己最瞭解自己,不只是我們自己瞭解,人與人之間互動,別人也能看得出來。「法聽這樣多,怎會沒改變呢?」,彼此之間就像一面鏡子,互相照,看看我們自己,自己這面鏡子也回觀反照,我們到底過去的習氣,我們日常生活,語言動作與我們的心態,待人接物、處事,我們有起心動念嗎?是起好心、動好念呢?或是起了厭煩,無明煩惱的心,來互相對立?自己測驗自己的心,這種無明煩惱,待人,我們若有減少(習氣),對自己要很感恩,自己有在精進,自己法已經有入心,慧命有在增長,對自己也是要感恩,這叫做自愛。若是我今天已聽法了,但是忘記了,對人,對事還是一樣,無明複雜都在我們的心,很雜。雜念煩惱,互相對待,若這樣,我們就要向自己趕緊懺悔,懺悔,這無明才有辦法去除,懺悔則清淨,懺悔就是去除無明。
我們應該要知道,佛陀常常來教導眾生,二千多年後,佛陀再來人間,不知道再來幾次了,他在人群中,同樣在教化眾生,沒有停歇,只是要看因緣,什麼樣的因緣,他就觀眾生根機,駕慈航,入人群中去度眾生,這是我們要看人人,我們要尊重。所以佛陀說<常不輕菩薩品>時,就是在暗示我們,常不輕菩薩他修行,他在人群中,他對人人都是尊重,對人人就是感恩,這種入人群,眾生給他的境界就是他的道場,這我們要學。因為常不輕菩薩時時掛在口頭上,就是「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這是在教育我們,暗示我們,諸佛菩薩時時都是來人間化度眾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所以「常教導眾生」,他對眾生不棄不厭,沒有厭煩眾生剛強難調伏,只是一心要來教導我們去除無明,他對眾生絕對不棄不捨,只是希望眾生去除無明,轉迷為悟,這就是大恩,佛陀對我們就是這樣,生生世世。
我們凡夫,生我們身體的父母是一生一世,過去的因緣果報,互為父母,一生一世就又過去了,若是佛陀,他就是這樣不棄,一直一直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轉迷入悟,這就是大恩,所以說,「世尊大恩,以希有事」·那就是因為憐憫,用大慈悲心來憐憫教化利益我等。因為人間,應該要說是六道,(五道)再加上阿修羅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這六道真的是苦不堪啊!阿修羅道普遍在五道中,所以就多立一個阿修羅道,人間阿修羅,擾亂人間,對人間,讓人人受盡苦難,多麼多的人禍無不都是從阿修羅心態,所以作亂人間。地獄、餓鬼道也是一樣,阿修羅道在地獄兇惡,在餓鬼道已經貧窮苦難了,沒得吃,在裡面也同樣也有阿修羅,也是兇惡,欺侮苦難人。在苦中再加上阿修羅那種兇惡的作亂。在畜生道中也是啊!這阿修羅作亂在五道中,所以再多一個阿修羅道。
經文簡釋:
「憐愍教化,利益我等」;佛大慈大悲,憐愍教化,為眾生所作利益時長,處廣,心勤、行滿、苦己利人,恩深如海。
所以說,佛陀的大慈悲,就是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眾生的心性貪、瞋、癡,貪念一起,造作很多業,瞋心一起,修羅的心,阿修羅的心態一起,就作亂周圍的人群。這個人很愛發脾氣,我不敢跟他在一起,不敢跟他同事。這些人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公平?我說話,他們都不聽,所以我對他們….等等,為什麼不讓我,我要的東西,他們為什麼…,很多啊。修羅就是容易發脾氣,一切的錯誤都說別人,一切都說自己是對的,所以這種忿忿不平的心態,一直常常在發脾氣,很多煩惱雜念,這些都在阿修羅類,這種的無明煩惱很厚、很重。佛陀來到眾生群中,我們自己想,我們是不是有阿修羅的習氣呢?我們是不是有餓鬼道的習氣?看東西,什麼都要,其實吃得有限,但是怎樣都貪不到,貪不到就作亂,這也是這樣永遠都是苦,三惡道中苦難偏多,但是人群中也是充滿了三惡道,這種三惡道在人間裡,這很苦。
佛陀就是大慈大悲憐憫心,要來轉眾生的心態,三惡道的心態,我們自己的內心能造地獄,自己內心能造餓鬼、自己內心能造畜生等等,佛陀就是要來轉,轉三惡道能在人間,在人間我們要好好降伏,降伏這三惡在我們的內心,要幫我們來轉變。這種「為眾生所做利益」,要用很久的時間,時間要長,無始劫以來,曠劫,無始勢以來,佛陀為了眾生,他不斷來人間,這是時間長,「處廣」,地方也很多。光是地球上,不只是在印度而已,全球都有可能,佛陀在任何一個國家出現,任何富有的國家,示現著有知識、有智慧,他的階級等等能影響人生,這種方式來教育;或者是在最貧困、最貧困的地方,他在那地方現身救度苦難人,也說不定。來來回回時間很長,空間很大,不只是在人間,就是遍及五道,他都有到達的地方,隨眾生因緣來度眾生。
所以,長時間,空間,任何一個空間都有佛陀去教化眾生的地方。所以,這心,佛陀的心,就是勤,勤,絕對沒有懈怠,在任何長時間都是上求下化在廣度眾生,任何地方,他都到那裡去,同樣這個心態,殷勤精進為眾生,行,他所行的足跡,所去的地方,就是充滿所有的地方,就有佛陀教化眾生的地方。所以「苦己利人」,自己可以受一切苦難,只要眾生得離苦,不怕自己有苦難,所以不為自己求安樂,只要眾生得離苦。所以這種精神,他苦已利人,甘願自己刻苦耐勞,只是為了能利益人群,教化眾生。佛陀這樣的恩德對待眾生,你們想,恩深如海啊!
*昊天之恩,蓋在於此,故曰: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昊天之恩,蓋在於此」,就是這樣,時間長、空間大,不斷就是殷勤精進,苦自己來利益眾生。所以經文裡這樣說,「無量億劫」,時間是很長,很多。「誰能報者」,佛陀對眾生用這樣長的時間,不停歇,所到的地方是無量數、無邊際,很辛苦,就是精進,只是為了度眾生。所以光說一大時教,從二千多年前迦毗羅衛國,在皇宮降生開始,現相成佛之後,這一大時教教化,無不都是這樣大恩。
*世尊一代教化,莫不皆大恩以希有事。始自華嚴大法擬宜直指明心見性,奈何我等若聾如啞,辜負大恩。
這是一代一代,每一代,一代一代就是一世一世,尤其是這一世,我們現在的在釋迦牟尼佛,在全都無佛的時代,他現身在娑婆世界。其實不只是這一代,是曠劫無量世,這樣在教導,現在是現相成佛,這樣來教化,過去無量劫就是修行的身形,在人群中不斷不斷教育,現在已經成佛了,這是稀有的事情。「始自華嚴大法」。那時候覺悟,修行覺悟那一剎那間,這過去我一直反覆,說出佛陀夜睹明星,看到那顆星,與他的心靈境界接觸會合,完全開啟了這念心本覺,本覺慧海與宇宙天體合在一起,這種剎那間,佛陀對天地萬物真理完全契悟了。那個時代,就一直要把這個境界讓大家知道,因為他體會到,覺悟到人人皆有佛性,這個真理,在人人都有真如本性。這在那個剎那間他覺悟,他希望,要趕緊報給大家知道,你們人人都是具有原來的本覺真如,人人都有,與佛陀一樣,能在天體間覺悟一切天地萬物事理,人人本具,但是眾生的根機真的是很差,所以沒辦法。要讓我們知道,但是無奈何,所以,「我等若聾如啞」,這種聽,開始他要說給大家聽,大家好像都沒聽到,而且也無法表達,眾生還是因為無明遮蓋,耳朵聽不進正法,聽不進去,當然就無法表達出來,所以這是佛陀無法將真如法直接給眾生。這是佛的過失嗎?上次我們也說過了,迦葉尊者說,不是佛的過錯,是我們大家的根機太小了,大家辜負了佛陀對眾生一片的心,所以「辜負大恩」。佛陀本來就要將他覺悟的真理傳達給我們,我們大家聽不進,也無法表達出來,這真的是辜負佛陀的大恩。
*「世尊大恩者」:
一、佛始立慈悲,拔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宏中,此如來室恩。
世尊的大恩有多少?當然是很多。
第一、「佛始立慈悲,拔六道苦」。那時候,就是從地獄拖火燒車開始。二天前我們說過了,過去也曾說過,佛陀的慈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心?那就是無量數劫,無法算計以前,他也曾造惡業下地獄,但是在受刑具時,就是那境界啟發了他一念悲心,不怕自己苦,願意為苦難眾生,代替他的苦,這念悲心起。後來夜叉生怒,一棍打死了地獄中這位發大心的人,他就生到天堂。因為這念悲心很大,所以在天堂不忍自己享受快樂,他還是發心立願,從這樣,要在人間來來回回度眾生。這種從「始立慈悲」,開始立願,立慈悲願,要來拔除六道苦難眾生。六道苦難中的眾生,他絕對要完全來教育,就是「與四聖樂」,那就是四諦法,甚至「普十法界」,「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到成佛,這是四聖。懂得修行,開始發心來修行,從聲來聽,體會佛法。
「四聖諦」,這是苦,我應該要修,這是「苦」,我應該要知道;這是「集」,我應該要瞭解,這是「道」我應該要修等等,依照這「四諦法」來修行。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傳法,將一乘法,設三乘教,對四聖諦法先開始發聲,說大家聽得懂的法,所以「苦集滅道」,讓大家從法中受持。「普十法界」,普遍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是除了「四聖」之外,還有「六凡」。「六凡」就是六道的眾生,所以說「六道」、「四聖」,佛陀的法已經普遍了。「入四宏中」,就是入「四宏誓願」,希望人人要契入這念心,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宏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在行中不斷要向前精進,「這如,此如來室恩」,引導我們已經入如來室,與佛陀同樣一空間來體會佛法。
二、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雖復中途忘失,智願不失,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
第二,「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佛陀來教育我們,教育我們顯示行菩薩道。大乘法,所教我們就是大乘法行菩薩道,大乘法讓我們入眾生群中,去付出之後是多麼歡喜的事情,但是我們眾生雖有這樣依教奉行,在力行,但是眾生頑固,在中途忘失。不是沒進入,佛陀也是殷殷善誘,牽引我們入人群中去付出。「行菩薩道,示教利喜」。告訴你,帶你進去,你也做的很高興,不過就是半途而廢,忘失了,佛的大乘法,走一半就停下來。「雖復中途忘失」,但是「智願不失」,這是迦葉尊者自己這樣自己譬喻,曾經有過,曾發過大乘心,同樣去利益眾生,但是修一半就停下來。就如舍利弗,過去生中也要行菩薩道,但是眾生剛強,所以取出眼睛,又被嫌腥臭,就這樣退失利益眾生的道行,半途而退,這樣也有。但是,雖然退失,不過修行的心還在,「智願不失」。所以「如來室清涼溫暖」,還是這樣在修行,沒有再去造惡業,就這樣在清淨行中,就是佛陀所庇蔭之中,像在如來室,在道場裡這樣生活很安穩自在,這種清涼,「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這是佛陀的大悲心,讓眾生有一安樂處,有一個修行的道場,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恩。
三、眾生遭苦,視父而已,佛伺察其宜,如犢逐母,備行六度,以利眾生,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
第三,「眾生遭苦,視父而已」。有時候自己在修行當中也有很多煩惱,佛陀這樣在教化,只是眼睜睜看佛在教化,佛陀所說的法,他並沒有要接收,用在我們的身上,只是這樣聽、這樣看,就是「視父而已」。只是如窮子看父親,還不知道他自己有寶藏的份,他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佛伺察其宜」,佛陀就是觀眾生是這樣,光是看、光是聽,不動心,沒有要起行,所以他就要慢慢找機會,看他的根機,施宜他教育。在修行道場中,還是要堪忍苦眾生的剛強,要慢慢地教他,給他機會,「如犢逐母」,就如小牛在追母親一樣,用種種用方法。過去,「四諦」、「十二因緣」這樣一直施教,一直到後來,「備行六度」。用種種的,開始用「六度」的方法,一直來到大乘法,「以利眾生」,慢慢地牽教,慢慢地讓他投入,「如來室遮寒障熱」。同樣在這如來室,讓大家有溫暖,不要讓大家覺得很冷,這就是佛陀。眾生很頑劣,他不冷淡他,還是一個溫暖道場給他,所以能夠遮寒障礙,也不讓他很熱惱,這就是「大悲拔苦恩」,眾生不知道要接受,佛陀還是要用心牽教,在這個道場中。
四、佛成佛已,應受寂滅無為之樂,而隱其神德,用小根所樂法,五戒十善,冷水灑面,令得醒悟,是佛衣遮貪欲熱恩。
第四,是「佛成道已」,還要「應受寂滅無為之樂,而隱其神德」。佛陀成佛道,總共的人生壽命是八十年,成佛說法四十九年,他一輩子這樣到最後寂滅,要讓大家知道人生就是這樣。但是佛陀去除無明,不過現相在僧團中,但是他安然自在。佛陀的心神德,他沒現神通,還是和普通人一樣,同樣生老病死,但是他已經寂滅無為,就是安然自在、輕安自在,還是同樣是人的外表,與(其他)人同樣,內心世界,他還是很沈著、穩定。所以「用小根所樂法」,他這樣與普通人一樣,生老病死,他也有病、有老,也會示滅,用這種的形態讓人看,佛就是這樣。這種小根機的人,與佛陀很接近的生活,所樂,「小根所樂法」,這樣(他)會歡喜來入,所以來接受佛陀的「五戒十善」。在社會俗家的人,他們就是這樣來親近,這樣來供養,佛陀就施以教法,「五戒十善」。就像「冷水灑面,令得醒悟」。他們也要用這樣與人,平常人一樣的生活,與社會的人才有接近的機會。如這樣,用五戒、用十善,就如用清冷的水,施予這些世間人、世俗人等等,教他們如何醒悟過來,不要有貪著,要守五戒,要持十善,要去幫助別人。這也是佛陀用這種種方法,除了道場裡的修行者,道場外的眾生,他也是要用這樣教育,就是現這種與平常人現一樣的身,有老病的這種型態,與人一樣,(人)能來接近,所以,讓大家能醒悟。人生真的無常,連成佛了,同樣有老、病,同樣有無常,佛陀所說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世間人,佛陀所要施教的法。所以「令得醒悟」,讓他清醒來,瞭解佛法真理。「是佛衣遮貪欲熱恩」,佛陀的衣來掩覆,就像一位慈父,或者是慈母,把孩子攬過來,用衣服好好把他掩覆著,讓這些孩子有安全感。紅塵滾滾,有一個可以依賴的地方,這是法,法能在這種無明濁世的地方,有佛法能讓在家俗人也同樣有法可修,這就如衣服來遮蓋,讓他們知道,不要再一直貪欲了,這就是佛陀給眾生的恩。
五、示老邁,方便附近,與一日價,是佛衣除見寒受暖恩。
第五,是「示老邁,方便附近,與一日價」。也是同樣用老相,已經年老了,要找孩子回來,年老了,法要傳給弟子了等等這些方式,譬喻來教育我們。所以這就像「佛衣除見寒受暖恩」。佛的衣來降伏讓我們能夠不受寒,除見,除糞,煩惱糞穢,這些見解都能去除掉,讓我們能受到很溫暖,這是佛陀引眾生入如來室、著如來衣,慢慢為我們教育。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恩!
佛陀對眾生恩實在是很多,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多多來考慮,佛陀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開始修行是在一個很惡劣地獄環境,在地獄中啟動了他的悲心,這悲心一啟動就,就生在天上,在天堂,不忍受苦難眾生這麼多,所以他發心立願,要在要人群中生活,在人群中來求法,「上求佛道」,在人群中來同化眾生。這種心,對眾生永遠不棄不離,時間很長,空間很開闊,六道、五道,他都去過,「五道」、「四生」,他無不都是要將眾生誘引進來修行的地方。那就是「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再接下來就給他法,真實法、如來法,「施以如來法,坐如來座」,這在《法華經》中,佛陀對眾生的愛是滿滿的。「希有事」,「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是為了憐愍教化,利益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瞭解佛的恩,這樣還沒說完,還有,恩還有很多。
總而言之,為了報佛之恩,我們就要認真修行。前面也講過了,大家得到佛陀所教育,我們終於瞭解了,為報佛恩,他們的修行就是報佛恩,我們修行也要報佛恩,我們若不報佛恩,我們永遠就是自我墮落。所以,報恩,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總而言之,愛的力量就只是在一念間,希望人人將這分愛,清淨無染的大愛、利益眾生的愛。佛陀是這樣,我們應該也是這樣,學佛的心,不要減少,時間總是不要浪費,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
〔三轉法輪〕(明,一如《三藏法數》)﹝出法華文句﹞
三轉法輪者,以苦集滅道四諦之法,三番而說,名為三轉。世間車輪,則有摧碾之用;佛之說法,則能摧碾眾生一切惑業,故名轉法輪也。
〔一、示轉〕,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是名示轉。(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積集煩惱惑業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滅者,涅槃寂滅之樂也。)
〔二、勸轉〕,勸,即勸勉也。如云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是名勸轉。
〔三、證轉〕,證,驗也。謂引己所證,以驗之也。如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是名證轉。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