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5/02/10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786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3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5/02/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5/02/10晨語簡記   2015/02/10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2月 10, 2015 7:00 pm

20150210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佛教導眾生轉迷為悟之大恩,
世尊宏恩以希有事憐憫教化,
利益我等轉凡得入大聖道法。


讀到這段文,大家真要用感恩心啊!佛恩浩大難報,佛陀雖然現相成佛(在)人間,來教化眾生,其實佛陀從久遠劫以來,為了眾生來來回回,只是一念心,不忍眾受苦難,所以娑婆世界來回不斷,這是佛陀的慈悲,來教導眾生,希望眾生能夠轉迷為悟,這種大恩大德,要如何才能報佛恩呢?世尊的宏恩以稀有事,這不是世間一般人能表達,不是一般世間說感恩,一句的感恩,萬事就化無了。其實,佛陀對眾生的宏恩實在是很希有,所以,他對眾生的愛,他的憐愍、教化,絕對不捨離眾生,不論眾生如何的惡,眾生是怎樣的頑皮,佛陀絕對是不放棄,我們也說過了,佛陀在地獄中就不忍同時在受苦的人,他自己就很苦了,還要救同時受苦的人,像這種慈愍,憐愍眾生的心,就從地獄中開始發願,那時候。所以利益眾生是很普遍,所以「利益我等轉凡得入大聖道法」。

  佛陀的慈心,廣大無量,無法用什麼方法表達佛陀對眾生那分宏恩大德,這實在是很希有,佛陀對眾生,利益眾生,種種來人間所受的一切,時間又長,空間又大,沒有停歇過,累生累世不斷來人間,就是永遠為一大事開示,就是教化,要來教化眾生,要使令眾生能接受法,法能夠入心,眾生能轉變心態,改善行為,這是佛陀對眾生不離不棄,我們眾生真正要知佛恩,要好好記得這段佛陀的宏恩,再來看下面的文,迦葉尊者在上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我等」,就是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為大眾之首,代替大眾來表達,跟隨佛陀修行的心聲,佛陀在靈山會,已經從<序品>而<方便品>、<譬喻品>,這樣一一來教化,總是上根機的人,開始顯現出了他們本來跟隨佛陀,內秘菩薩行,昨天我們也說過了·跟隨在佛的身邊.也替佛到各地去弘法,雖然他們所現顯的也是阿羅漢的身,卻是他們的心其實也已慢慢開大了,慢慢接近了佛陀的心意,所以他說「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不論是天,天界,或者是人間,或者是超越天界,六欲天,或者是色界的梵天,已經受阿羅漢所修的行,已經啟發了這分大乘心,已經降服了天、人、魔、梵,已經全都降服了。那分心起了恭敬,對這些修行者起恭敬心,不只是不會來擾亂他們的心,還能來護持,所以叫做供養。「普於其中」,普遍在天、人、魔、梵,已經普遍了在其中,能夠應受他們的供養,因為他們已經心服口服,同時也已受教了,用這樣來護持、來供養。當然,過去唯有佛陀受天人魔梵的供養,恭敬、尊重,現在這些阿羅漢已經慢慢修行,接近到佛心的境界,所以諸天魔梵也應該能來恭敬供養了。所以下面的文再說,

經文:「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經文簡釋: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佛常教導眾生棄無明轉迷入悟之大恩,故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


  佛陀的大恩真的是很大,真的是希有,這些阿羅漢依教修行,漸漸理解,也能得受天人魔梵來供養、恭敬,這種恩德都是因受世尊所教育,所以世尊的大恩希有。因為一念憐憫心來教化,生生世世曠世累劫,不棄不離,隨著眾生在五道四生來教育、利益。「我等」就是眾生,我們大家,「無量億劫」時間很長,誰有辦法如何來報佛恩?要報佛恩的事真的是很多,佛陀給眾生的德與恩說不完,要如何來回報佛陀呢?所以這個大恩,就是「佛常教導眾生棄無明轉迷入悟」,這個大恩。眾生要去除無明,轉迷入悟,談何容易呢?我們聽法,到底我們自己的習氣,我們的煩惱,是不是去除呢,佛陀在二千多年前,他的弟子已經體會佛陀的辛苦,感恩,感動佛陀的恩德,佛陀陪伴這些弟子已經四十多年了,同樣在僧團中的生活,日夜相隨,但是這些弟子還是一樣,停滯在小乘法,停滯在獨善其身。同樣的,僧團裡六群比丘,調皮頑固也不少啊!這都是習氣。

  這種難調伏的眾生,二千多年前,佛陀在世是這樣,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自己在聽經,每天這樣聽,每天我們法有入心嗎,「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的習氣有在改嗎?也是自己最瞭解自己,不只是我們自己瞭解,人與人之間互動,別人也能看得出來。「法聽這樣多,怎會沒改變呢?」,彼此之間就像一面鏡子,互相照,看看我們自己,自己這面鏡子也回觀反照,我們到底過去的習氣,我們日常生活,語言動作與我們的心態,待人接物、處事,我們有起心動念嗎?是起好心、動好念呢?或是起了厭煩,無明煩惱的心,來互相對立?自己測驗自己的心,這種無明煩惱,待人,我們若有減少(習氣),對自己要很感恩,自己有在精進,自己法已經有入心,慧命有在增長,對自己也是要感恩,這叫做自愛。若是我今天已聽法了,但是忘記了,對人,對事還是一樣,無明複雜都在我們的心,很雜。雜念煩惱,互相對待,若這樣,我們就要向自己趕緊懺悔,懺悔,這無明才有辦法去除,懺悔則清淨,懺悔就是去除無明。

  我們應該要知道,佛陀常常來教導眾生,二千多年後,佛陀再來人間,不知道再來幾次了,他在人群中,同樣在教化眾生,沒有停歇,只是要看因緣,什麼樣的因緣,他就觀眾生根機,駕慈航,入人群中去度眾生,這是我們要看人人,我們要尊重。所以佛陀說<常不輕菩薩品>時,就是在暗示我們,常不輕菩薩他修行,他在人群中,他對人人都是尊重,對人人就是感恩,這種入人群,眾生給他的境界就是他的道場,這我們要學。因為常不輕菩薩時時掛在口頭上,就是「我不敢輕視你,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這是在教育我們,暗示我們,諸佛菩薩時時都是來人間化度眾生,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所以「常教導眾生」,他對眾生不棄不厭,沒有厭煩眾生剛強難調伏,只是一心要來教導我們去除無明,他對眾生絕對不棄不捨,只是希望眾生去除無明,轉迷為悟,這就是大恩,佛陀對我們就是這樣,生生世世。

  我們凡夫,生我們身體的父母是一生一世,過去的因緣果報,互為父母,一生一世就又過去了,若是佛陀,他就是這樣不棄,一直一直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轉迷入悟,這就是大恩,所以說,「世尊大恩,以希有事」·那就是因為憐憫,用大慈悲心來憐憫教化利益我等。因為人間,應該要說是六道,(五道)再加上阿修羅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這六道真的是苦不堪啊!阿修羅道普遍在五道中,所以就多立一個阿修羅道,人間阿修羅,擾亂人間,對人間,讓人人受盡苦難,多麼多的人禍無不都是從阿修羅心態,所以作亂人間。地獄、餓鬼道也是一樣,阿修羅道在地獄兇惡,在餓鬼道已經貧窮苦難了,沒得吃,在裡面也同樣也有阿修羅,也是兇惡,欺侮苦難人。在苦中再加上阿修羅那種兇惡的作亂。在畜生道中也是啊!這阿修羅作亂在五道中,所以再多一個阿修羅道。

經文簡釋:
「憐愍教化,利益我等」;佛大慈大悲,憐愍教化,為眾生所作利益時長,處廣,心勤、行滿、苦己利人,恩深如海。


  所以說,佛陀的大慈悲,就是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眾生的心性貪、瞋、癡,貪念一起,造作很多業,瞋心一起,修羅的心,阿修羅的心態一起,就作亂周圍的人群。這個人很愛發脾氣,我不敢跟他在一起,不敢跟他同事。這些人為什麼對我這麼不公平?我說話,他們都不聽,所以我對他們….等等,為什麼不讓我,我要的東西,他們為什麼…,很多啊。修羅就是容易發脾氣,一切的錯誤都說別人,一切都說自己是對的,所以這種忿忿不平的心態,一直常常在發脾氣,很多煩惱雜念,這些都在阿修羅類,這種的無明煩惱很厚、很重。佛陀來到眾生群中,我們自己想,我們是不是有阿修羅的習氣呢?我們是不是有餓鬼道的習氣?看東西,什麼都要,其實吃得有限,但是怎樣都貪不到,貪不到就作亂,這也是這樣永遠都是苦,三惡道中苦難偏多,但是人群中也是充滿了三惡道,這種三惡道在人間裡,這很苦。

  佛陀就是大慈大悲憐憫心,要來轉眾生的心態,三惡道的心態,我們自己的內心能造地獄,自己內心能造餓鬼、自己內心能造畜生等等,佛陀就是要來轉,轉三惡道能在人間,在人間我們要好好降伏,降伏這三惡在我們的內心,要幫我們來轉變。這種「為眾生所做利益」,要用很久的時間,時間要長,無始劫以來,曠劫,無始勢以來,佛陀為了眾生,他不斷來人間,這是時間長,「處廣」,地方也很多。光是地球上,不只是在印度而已,全球都有可能,佛陀在任何一個國家出現,任何富有的國家,示現著有知識、有智慧,他的階級等等能影響人生,這種方式來教育;或者是在最貧困、最貧困的地方,他在那地方現身救度苦難人,也說不定。來來回回時間很長,空間很大,不只是在人間,就是遍及五道,他都有到達的地方,隨眾生因緣來度眾生。

  所以,長時間,空間,任何一個空間都有佛陀去教化眾生的地方。所以,這心,佛陀的心,就是勤,勤,絕對沒有懈怠,在任何長時間都是上求下化在廣度眾生,任何地方,他都到那裡去,同樣這個心態,殷勤精進為眾生,行,他所行的足跡,所去的地方,就是充滿所有的地方,就有佛陀教化眾生的地方。所以「苦己利人」,自己可以受一切苦難,只要眾生得離苦,不怕自己有苦難,所以不為自己求安樂,只要眾生得離苦。所以這種精神,他苦已利人,甘願自己刻苦耐勞,只是為了能利益人群,教化眾生。佛陀這樣的恩德對待眾生,你們想,恩深如海啊!

*昊天之恩,蓋在於此,故曰: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昊天之恩,蓋在於此」,就是這樣,時間長、空間大,不斷就是殷勤精進,苦自己來利益眾生。所以經文裡這樣說,「無量億劫」,時間是很長,很多。「誰能報者」,佛陀對眾生用這樣長的時間,不停歇,所到的地方是無量數、無邊際,很辛苦,就是精進,只是為了度眾生。所以光說一大時教,從二千多年前迦毗羅衛國,在皇宮降生開始,現相成佛之後,這一大時教教化,無不都是這樣大恩。

*世尊一代教化,莫不皆大恩以希有事。始自華嚴大法擬宜直指明心見性,奈何我等若聾如啞,辜負大恩。

  這是一代一代,每一代,一代一代就是一世一世,尤其是這一世,我們現在的在釋迦牟尼佛,在全都無佛的時代,他現身在娑婆世界。其實不只是這一代,是曠劫無量世,這樣在教導,現在是現相成佛,這樣來教化,過去無量劫就是修行的身形,在人群中不斷不斷教育,現在已經成佛了,這是稀有的事情。「始自華嚴大法」。那時候覺悟,修行覺悟那一剎那間,這過去我一直反覆,說出佛陀夜睹明星,看到那顆星,與他的心靈境界接觸會合,完全開啟了這念心本覺,本覺慧海與宇宙天體合在一起,這種剎那間,佛陀對天地萬物真理完全契悟了。那個時代,就一直要把這個境界讓大家知道,因為他體會到,覺悟到人人皆有佛性,這個真理,在人人都有真如本性。這在那個剎那間他覺悟,他希望,要趕緊報給大家知道,你們人人都是具有原來的本覺真如,人人都有,與佛陀一樣,能在天體間覺悟一切天地萬物事理,人人本具,但是眾生的根機真的是很差,所以沒辦法。要讓我們知道,但是無奈何,所以,「我等若聾如啞」,這種聽,開始他要說給大家聽,大家好像都沒聽到,而且也無法表達,眾生還是因為無明遮蓋,耳朵聽不進正法,聽不進去,當然就無法表達出來,所以這是佛陀無法將真如法直接給眾生。這是佛的過失嗎?上次我們也說過了,迦葉尊者說,不是佛的過錯,是我們大家的根機太小了,大家辜負了佛陀對眾生一片的心,所以「辜負大恩」。佛陀本來就要將他覺悟的真理傳達給我們,我們大家聽不進,也無法表達出來,這真的是辜負佛陀的大恩。

*「世尊大恩者」:
一、佛始立慈悲,拔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宏中,此如來室恩。

  世尊的大恩有多少?當然是很多。

  第一、「佛始立慈悲,拔六道苦」。那時候,就是從地獄拖火燒車開始。二天前我們說過了,過去也曾說過,佛陀的慈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心?那就是無量數劫,無法算計以前,他也曾造惡業下地獄,但是在受刑具時,就是那境界啟發了他一念悲心,不怕自己苦,願意為苦難眾生,代替他的苦,這念悲心起。後來夜叉生怒,一棍打死了地獄中這位發大心的人,他就生到天堂。因為這念悲心很大,所以在天堂不忍自己享受快樂,他還是發心立願,從這樣,要在人間來來回回度眾生。這種從「始立慈悲」,開始立願,立慈悲願,要來拔除六道苦難眾生。六道苦難中的眾生,他絕對要完全來教育,就是「與四聖樂」,那就是四諦法,甚至「普十法界」,「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到成佛,這是四聖。懂得修行,開始發心來修行,從聲來聽,體會佛法。

  「四聖諦」,這是苦,我應該要修,這是「苦」,我應該要知道;這是「集」,我應該要瞭解,這是「道」我應該要修等等,依照這「四諦法」來修行。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傳法,將一乘法,設三乘教,對四聖諦法先開始發聲,說大家聽得懂的法,所以「苦集滅道」,讓大家從法中受持。「普十法界」,普遍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是除了「四聖」之外,還有「六凡」。「六凡」就是六道的眾生,所以說「六道」、「四聖」,佛陀的法已經普遍了。「入四宏中」,就是入「四宏誓願」,希望人人要契入這念心,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宏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在行中不斷要向前精進,「這如,此如來室恩」,引導我們已經入如來室,與佛陀同樣一空間來體會佛法。

二、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雖復中途忘失,智願不失,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

第二,「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佛陀來教育我們,教育我們顯示行菩薩道。大乘法,所教我們就是大乘法行菩薩道,大乘法讓我們入眾生群中,去付出之後是多麼歡喜的事情,但是我們眾生雖有這樣依教奉行,在力行,但是眾生頑固,在中途忘失。不是沒進入,佛陀也是殷殷善誘,牽引我們入人群中去付出。「行菩薩道,示教利喜」。告訴你,帶你進去,你也做的很高興,不過就是半途而廢,忘失了,佛的大乘法,走一半就停下來。「雖復中途忘失」,但是「智願不失」,這是迦葉尊者自己這樣自己譬喻,曾經有過,曾發過大乘心,同樣去利益眾生,但是修一半就停下來。就如舍利弗,過去生中也要行菩薩道,但是眾生剛強,所以取出眼睛,又被嫌腥臭,就這樣退失利益眾生的道行,半途而退,這樣也有。但是,雖然退失,不過修行的心還在,「智願不失」。所以「如來室清涼溫暖」,還是這樣在修行,沒有再去造惡業,就這樣在清淨行中,就是佛陀所庇蔭之中,像在如來室,在道場裡這樣生活很安穩自在,這種清涼,「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這是佛陀的大悲心,讓眾生有一安樂處,有一個修行的道場,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恩。

三、眾生遭苦,視父而已,佛伺察其宜,如犢逐母,備行六度,以利眾生,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

  第三,「眾生遭苦,視父而已」。有時候自己在修行當中也有很多煩惱,佛陀這樣在教化,只是眼睜睜看佛在教化,佛陀所說的法,他並沒有要接收,用在我們的身上,只是這樣聽、這樣看,就是「視父而已」。只是如窮子看父親,還不知道他自己有寶藏的份,他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佛伺察其宜」,佛陀就是觀眾生是這樣,光是看、光是聽,不動心,沒有要起行,所以他就要慢慢找機會,看他的根機,施宜他教育。在修行道場中,還是要堪忍苦眾生的剛強,要慢慢地教他,給他機會,「如犢逐母」,就如小牛在追母親一樣,用種種用方法。過去,「四諦」、「十二因緣」這樣一直施教,一直到後來,「備行六度」。用種種的,開始用「六度」的方法,一直來到大乘法,「以利眾生」,慢慢地牽教,慢慢地讓他投入,「如來室遮寒障熱」。同樣在這如來室,讓大家有溫暖,不要讓大家覺得很冷,這就是佛陀。眾生很頑劣,他不冷淡他,還是一個溫暖道場給他,所以能夠遮寒障礙,也不讓他很熱惱,這就是「大悲拔苦恩」,眾生不知道要接受,佛陀還是要用心牽教,在這個道場中。

四、佛成佛已,應受寂滅無為之樂,而隱其神德,用小根所樂法,五戒十善,冷水灑面,令得醒悟,是佛衣遮貪欲熱恩。

第四,是「佛成道已」,還要「應受寂滅無為之樂,而隱其神德」。佛陀成佛道,總共的人生壽命是八十年,成佛說法四十九年,他一輩子這樣到最後寂滅,要讓大家知道人生就是這樣。但是佛陀去除無明,不過現相在僧團中,但是他安然自在。佛陀的心神德,他沒現神通,還是和普通人一樣,同樣生老病死,但是他已經寂滅無為,就是安然自在、輕安自在,還是同樣是人的外表,與(其他)人同樣,內心世界,他還是很沈著、穩定。所以「用小根所樂法」,他這樣與普通人一樣,生老病死,他也有病、有老,也會示滅,用這種的形態讓人看,佛就是這樣。這種小根機的人,與佛陀很接近的生活,所樂,「小根所樂法」,這樣(他)會歡喜來入,所以來接受佛陀的「五戒十善」。在社會俗家的人,他們就是這樣來親近,這樣來供養,佛陀就施以教法,「五戒十善」。就像「冷水灑面,令得醒悟」。他們也要用這樣與人,平常人一樣的生活,與社會的人才有接近的機會。如這樣,用五戒、用十善,就如用清冷的水,施予這些世間人、世俗人等等,教他們如何醒悟過來,不要有貪著,要守五戒,要持十善,要去幫助別人。這也是佛陀用這種種方法,除了道場裡的修行者,道場外的眾生,他也是要用這樣教育,就是現這種與平常人現一樣的身,有老病的這種型態,與人一樣,(人)能來接近,所以,讓大家能醒悟。人生真的無常,連成佛了,同樣有老、病,同樣有無常,佛陀所說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世間人,佛陀所要施教的法。所以「令得醒悟」,讓他清醒來,瞭解佛法真理。「是佛衣遮貪欲熱恩」,佛陀的衣來掩覆,就像一位慈父,或者是慈母,把孩子攬過來,用衣服好好把他掩覆著,讓這些孩子有安全感。紅塵滾滾,有一個可以依賴的地方,這是法,法能在這種無明濁世的地方,有佛法能讓在家俗人也同樣有法可修,這就如衣服來遮蓋,讓他們知道,不要再一直貪欲了,這就是佛陀給眾生的恩。

五、示老邁,方便附近,與一日價,是佛衣除見寒受暖恩。

第五,是「示老邁,方便附近,與一日價」。也是同樣用老相,已經年老了,要找孩子回來,年老了,法要傳給弟子了等等這些方式,譬喻來教育我們。所以這就像「佛衣除見寒受暖恩」。佛的衣來降伏讓我們能夠不受寒,除見,除糞,煩惱糞穢,這些見解都能去除掉,讓我們能受到很溫暖,這是佛陀引眾生入如來室、著如來衣,慢慢為我們教育。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恩!

  佛陀對眾生恩實在是很多,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多多來考慮,佛陀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開始修行是在一個很惡劣地獄環境,在地獄中啟動了他的悲心,這悲心一啟動就,就生在天上,在天堂,不忍受苦難眾生這麼多,所以他發心立願,要在要人群中生活,在人群中來求法,「上求佛道」,在人群中來同化眾生。這種心,對眾生永遠不棄不離,時間很長,空間很開闊,六道、五道,他都去過,「五道」、「四生」,他無不都是要將眾生誘引進來修行的地方。那就是「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再接下來就給他法,真實法、如來法,「施以如來法,坐如來座」,這在《法華經》中,佛陀對眾生的愛是滿滿的。「希有事」,「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是為了憐愍教化,利益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瞭解佛的恩,這樣還沒說完,還有,恩還有很多。

  總而言之,為了報佛之恩,我們就要認真修行。前面也講過了,大家得到佛陀所教育,我們終於瞭解了,為報佛恩,他們的修行就是報佛恩,我們修行也要報佛恩,我們若不報佛恩,我們永遠就是自我墮落。所以,報恩,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總而言之,愛的力量就只是在一念間,希望人人將這分愛,清淨無染的大愛、利益眾生的愛。佛陀是這樣,我們應該也是這樣,學佛的心,不要減少,時間總是不要浪費,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
〔三轉法輪〕(明,一如《三藏法數》)﹝出法華文句﹞

  三轉法輪者,以苦集滅道四諦之法,三番而說,名為三轉。世間車輪,則有摧碾之用;佛之說法,則能摧碾眾生一切惑業,故名轉法輪也。

  〔一、示轉〕,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是名示轉。(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積集煩惱惑業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滅者,涅槃寂滅之樂也。)
  
  〔二、勸轉〕,勸,即勸勉也。如云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是名勸轉。
  
  〔三、證轉〕,證,驗也。謂引己所證,以驗之也。如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是名證轉。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85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4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5/02/10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5/02/10晨語簡記   2015/02/10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2月 12, 2015 2:22 p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五年二月十日星期二)

 

佛教導眾生轉迷為悟之大恩,
世尊宏恩以希有事憐憫教化,
利益我等轉凡得入大聖道法。




今天講佛恩,佛恩是大恩,是宏恩,我記得上人有一次說,多大,佛常以恆河殺來比喻,很多,很大,其實是不止這麼多,這麼大的。今天整理心得時,發現,佛恩有多大,端看你的體會,你體會到那裡,你講出來,就會到那裡。我只覺得上人體會很深,講得很有厚度、深度、紮實度、感動度,我個人則是差太遠,只是沾到幾滴法水就覺得很感恩,要在深入經藏,要學佛普度眾生,才是報佛之恩。


讀到這段文,大家真要用感恩心啊!佛恩浩大難報,佛陀雖然現相成佛(在)人間,來教化眾生,其實佛陀從久遠劫以來,為了眾生來來回回,只是一念心,不忍眾受苦難,所以娑婆世界來回不斷,這是佛陀的慈悲,來教導眾生,希望眾生能夠轉迷為悟,這種大恩大德,要如何才能報佛恩呢?世尊的宏恩以稀有事,這不是世間一般人能表達,不是一般世間說感恩,一句的感恩,萬事就化無了。其實,佛陀對眾生的宏恩實在是很希有,所以,他對眾生的愛,他的憐愍、教化,絕對不捨離眾生,不論眾生如何的惡,眾生是怎樣的頑皮,佛陀絕對是不放棄,我們也說過了,佛陀在地獄中就不忍同時在受苦的人,他自己就很苦了,還要救同時受苦的人,像這種慈愍,憐愍眾生的心,就從地獄中開始發願,那時候。所以利益眾生是很普遍,所以「利益我等轉凡得入大聖道法」。

  佛陀的慈心,廣大無量,無法用什麼方法表達佛陀對眾生那分宏恩大德,這實在是很希有,佛陀對眾生,利益眾生,種種來人間所受的一切,時間又長,空間又大,沒有停歇過,累生累世不斷來人間,就是永遠為一大事開示,就是教化,要來教化眾生,要使令眾生能接受法,法能夠入心,眾生能轉變心態,改善行為,這是佛陀對眾生不離不棄,我們眾生真正要知佛恩,要好好記得這段佛陀的宏恩,再來看下面的文,迦葉尊者在上面的文這樣說

經文:「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

  「我等」,就是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旃延、目犍連,為大眾之首,代替大眾來表達,跟隨佛陀修行的心聲,佛陀在靈山會,已經從<序品>而<方便品>、<譬喻品>,這樣一一來教化,總是上根機的人,開始顯現出了他們本來跟隨佛陀,內秘菩薩行,昨天我們也說過了·跟隨在佛的身邊.也替佛到各地去弘法,雖然他們所現顯的也是阿羅漢的身,卻是他們的心其實也已慢慢開大了,慢慢接近了佛陀的心意,所以他說「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不論是天,天界,或者是人間,或者是超越天界,六欲天,或者是色界的梵天,已經受阿羅漢所修的行,已經啟發了這分大乘心,已經降服了天、人、魔、梵,已經全都降服了。那分心起了恭敬,對這些修行者起恭敬心,不只是不會來擾亂他們的心,還能來護持,所以叫做供養。「普於其中」,普遍在天、人、魔、梵,已經普遍了在其中,能夠應受他們的供養,因為他們已經心服口服,同時也已受教了,用這樣來護持、來供養。當然,過去唯有佛陀受天人魔梵的供養,恭敬、尊重,現在這些阿羅漢已經慢慢修行,接近到佛心的境界,所以諸天魔梵也應該能來恭敬供養了。所以下面的文再說,

經文:「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經文簡釋: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佛常教導眾生棄無明轉迷入悟之大恩,故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


  佛陀的大恩真的是很大,真的是希有,這些阿羅漢依教修行,漸漸理解,也能得受天人魔梵來供養、恭敬,這種恩德都是因受世尊所教育,所以世尊的大恩希有。因為一念憐憫心來教化,生生世世曠世累劫,不棄不離,隨著眾生在五道四生來教育、利益。「我等」就是眾生,我們大家,「無量億劫」時間很長,誰有辦法如何來報佛恩?要報佛恩的事真的是很多,佛陀給眾生的德與恩說不完,要如何來回報佛陀呢?所以這個大恩,就是「佛常教導眾生棄無明轉迷入悟」,這個大恩。眾生要去除無明,轉迷入悟,談何容易呢?我們聽法,到底我們自己的習氣,我們的煩惱,是不是去除呢?佛陀在二千多年前,他的弟子已經體會佛陀的辛苦,感恩,感動佛陀的恩德,佛陀陪伴這些弟子已經四十多年了,同樣在僧團中的生活,日夜相隨,但是這些弟子還是一樣,停滯在小乘法,停滯在獨善其身。同樣的,僧團裡六群比丘,調皮頑固也不少啊!這都是習氣。

  這種難調伏的眾生,二千多年前,佛陀在世是這樣,二千多年後的現在,我們自己在聽經,每天這樣聽,每天我們法有入心嗎,「斯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的習氣有在改嗎?也是自己最瞭解自己,不只是我們自己瞭解,人與人之間互動,別人也能看得出來。「法聽這樣多,怎會沒改變呢?」,彼此之間就像一面鏡子,互相照,看看我們自己,自己這面鏡子也回觀反照,我們到底過去的習氣,我們日常生活,語言動作與我們的心態,待人接物、處事,我們有起心動念嗎?是起好心、動好念呢?或是起了厭煩,無明煩惱的心,來互相對立?自己測驗自己的心,這種無明煩惱,待人,我們若有減少(習氣),對自己要很感恩,自己有在精進,自己法已經有入心,慧命有在增長,對自己也是要感恩,這叫做自愛。若是我今天已聽法了,但是忘記了,對人,對事還是一樣,無明複雜都在我們的心,很雜。雜念煩惱,互相對待,若這樣,我們就要向自己趕緊懺悔,懺悔,這無明才有辦法去除,懺悔則清淨,懺悔就是去除無明。

  「世尊大恩者」:
一、佛始立慈悲,拔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宏中,此如來室恩。

  世尊的大恩有多少?當然是很多。

  第一、「佛始立慈悲,拔六道苦」。那時候,就是從地獄拖火燒車開始。二天前我們說過了,過去也曾說過,佛陀的慈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心?那就是無量數劫,無法算計以前,他也曾造惡業下地獄,但是在受刑具時,就是那境界啟發了他一念悲心,不怕自己苦,願意為苦難眾生,代替他的苦,這念悲心起。後來夜叉生怒,一棍打死了地獄中這位發大心的人,他就生到天堂。因為這念悲心很大,所以在天堂不忍自己享受快樂,他還是發心立願,從這樣,要在人間來來回回度眾生。這種從「始立慈悲」,開始立願,立慈悲願,要來拔除六道苦難眾生。六道苦難中的眾生,他絕對要完全來教育,就是「與四聖樂」,那就是四諦法,甚至「普十法界」,「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到成佛,這是四聖。懂得修行,開始發心來修行,從聲來聽,體會佛法。

  「四聖諦」,這是苦,我應該要修,這是「苦」,我應該要知道;這是「集」,我應該要瞭解,這是「道」我應該要修等等,依照這「四諦法」來修行。這就是佛陀開始要傳法,將一乘法,設三乘教,對四聖諦法先開始發聲,說大家聽得懂的法,所以「苦集滅道」,讓大家從法中受持。「普十法界」,普遍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是除了「四聖」之外,還有「六凡」。「六凡」就是六道的眾生,所以說「六道」、「四聖」,佛陀的法已經普遍了。「入四宏中」,就是入「四宏誓願」,希望人人要契入這念心,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宏誓願,「佛道無上誓願成」,在行中不斷要向前精進,「這如,此如來室恩」,引導我們已經入如來室,與佛陀同樣一空間來體會佛法。

二、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雖復中途忘失,智願不失,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

第二,「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佛陀來教育我們,教育我們顯示行菩薩道。大乘法,所教我們就是大乘法行菩薩道,大乘法讓我們入眾生群中,去付出之後是多麼歡喜的事情,但是我們眾生雖有這樣依教奉行,在力行,但是眾生頑固,在中途忘失。不是沒進入,佛陀也是殷殷善誘,牽引我們入人群中去付出。「行菩薩道,示教利喜」。告訴你,帶你進去,你也做的很高興,不過就是半途而廢,忘失了,佛的大乘法,走一半就停下來。「雖復中途忘失」,但是「智願不失」,這是迦葉尊者自己這樣自己譬喻,曾經有過,曾發過大乘心,同樣去利益眾生,但是修一半就停下來。就如舍利弗,過去生中也要行菩薩道,但是眾生剛強,所以取出眼睛,又被嫌腥臭,就這樣退失利益眾生的道行,半途而退,這樣也有。但是,雖然退失,不過修行的心還在,「智願不失」。所以「如來室清涼溫暖」,還是這樣在修行,沒有再去造惡業,就這樣在清淨行中,就是佛陀所庇蔭之中,像在如來室,在道場裡這樣生活很安穩自在,這種清涼,「如來室清涼溫暖」。「大慈與樂恩」,這是佛陀的大悲心,讓眾生有一安樂處,有一個修行的道場,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恩。

三、眾生遭苦,視父而已,佛伺察其宜,如犢逐母,備行六度,以利眾生,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

  第三,「眾生遭苦,視父而已」。有時候自己在修行當中也有很多煩惱,佛陀這樣在教化,只是眼睜睜看佛在教化,佛陀所說的法,他並沒有要接收,用在我們的身上,只是這樣聽、這樣看,就是「視父而已」。只是如窮子看父親,還不知道他自己有寶藏的份,他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佛伺察其宜」,佛陀就是觀眾生是這樣,光是看、光是聽,不動心,沒有要起行,所以他就要慢慢找機會,看他的根機,施宜他教育。在修行道場中,還是要堪忍苦眾生的剛強,要慢慢地教他,給他機會,「如犢逐母」,就如小牛在追母親一樣,用種種用方法。過去,「四諦」、「十二因緣」這樣一直施教,一直到後來,「備行六度」。用種種的,開始用「六度」的方法,一直來到大乘法,「以利眾生」,慢慢地牽教,慢慢地讓他投入,「如來室遮寒障熱」。同樣在這如來室,讓大家有溫暖,不要讓大家覺得很冷,這就是佛陀。眾生很頑劣,他不冷淡他,還是一個溫暖道場給他,所以能夠遮寒障礙,也不讓他很熱惱,這就是「大悲拔苦恩」,眾生不知道要接受,佛陀還是要用心牽教,在這個道場中。

四、佛成佛已,應受寂滅無為之樂,而隱其神德,用小根所樂法,五戒十善,冷水灑面,令得醒悟,是佛衣遮貪欲熱恩。

第四,是「佛成道已」,還要「應受寂滅無為之樂,而隱其神德」。佛陀成佛道,總共的人生壽命是八十年,成佛說法四十九年,他一輩子這樣到最後寂滅,要讓大家知道人生就是這樣。但是佛陀去除無明,不過現相在僧團中,但是他安然自在。佛陀的心神德,他沒現神通,還是和普通人一樣,同樣生老病死,但是他已經寂滅無為,就是安然自在、輕安自在,還是同樣是人的外表,與(其他)人同樣,內心世界,他還是很沈著、穩定。所以「用小根所樂法」,他這樣與普通人一樣,生老病死,他也有病、有老,也會示滅,用這種的形態讓人看,佛就是這樣。這種小根機的人,與佛陀很接近的生活,所樂,「小根所樂法」,這樣(他)會歡喜來入,所以來接受佛陀的「五戒十善」。在社會俗家的人,他們就是這樣來親近,這樣來供養,佛陀就施以教法,「五戒十善」。就像「冷水灑面,令得醒悟」。他們也要用這樣與人,平常人一樣的生活,與社會的人才有接近的機會。如這樣,用五戒、用十善,就如用清冷的水,施予這些世間人、世俗人等等,教他們如何醒悟過來,不要有貪著,要守五戒,要持十善,要去幫助別人。這也是佛陀用這種種方法,除了道場裡的修行者,道場外的眾生,他也是要用這樣教育,就是現這種與平常人現一樣的身,有老病的這種型態,與人一樣,(人)能來接近,所以,讓大家能醒悟。人生真的無常,連成佛了,同樣有老、病,同樣有無常,佛陀所說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相信,這是世間人,佛陀所要施教的法。所以「令得醒悟」,讓他清醒來,瞭解佛法真理。「是佛衣遮貪欲熱恩」,佛陀的衣來掩覆,就像一位慈父,或者是慈母,把孩子攬過來,用衣服好好把他掩覆著,讓這些孩子有安全感。紅塵滾滾,有一個可以依賴的地方,這是法,法能在這種無明濁世的地方,有佛法能讓在家俗人也同樣有法可修,這就如衣服來遮蓋,讓他們知道,不要再一直貪欲了,這就是佛陀給眾生的恩。

五、示老邁,方便附近,與一日價,是佛衣除見寒受暖恩。

第五,是「示老邁,方便附近,與一日價」。也是同樣用老相,已經年老了,要找孩子回來,年老了,法要傳給弟子了等等這些方式,譬喻來教育我們。所以這就像「佛衣除見寒受暖恩」。佛的衣來降伏讓我們能夠不受寒,除見,除糞,煩惱糞穢,這些見解都能去除掉,讓我們能受到很溫暖,這是佛陀引眾生入如來室、著如來衣,慢慢為我們教育。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恩!

  佛陀對眾生恩實在是很多,我們應該要時時用心,多多來考慮,佛陀到底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開始修行是在一個很惡劣地獄環境,在地獄中啟動了他的悲心,這悲心一啟動就,就生在天上,在天堂,不忍受苦難眾生這麼多,所以他發心立願,要在要人群中生活,在人群中來求法,「上求佛道」,在人群中來同化眾生。這種心,對眾生永遠不棄不離,時間很長,空間很開闊,六道、五道,他都去過,「五道」、「四生」,他無不都是要將眾生誘引進來修行的地方。那就是「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再接下來就給他法,真實法、如來法,「施以如來法,坐如來座」,這在《法華經》中,佛陀對眾生的愛是滿滿的。「希有事」,「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是為了憐愍教化,利益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應該要瞭解佛的恩,這樣還沒說完,還有,恩還有很多。

  總而言之,為了報佛之恩,我們就要認真修行。前面也講過了,大家得到佛陀所教育,我們終於瞭解了,為報佛恩,他們的修行就是報佛恩,我們修行也要報佛恩,我們若不報佛恩,我們永遠就是自我墮落。所以,報恩,自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總而言之,愛的力量就只是在一念間,希望人人將這分愛,清淨無染的大愛、利益眾生的愛。佛陀是這樣,我們應該也是這樣,學佛的心,不要減少,時間總是不要浪費,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
〔三轉法輪〕(明,一如《三藏法數》)﹝出法華文句﹞

  三轉法輪者,以苦集滅道四諦之法,三番而說,名為三轉。世間車輪,則有摧碾之用;佛之說法,則能摧碾眾生一切惑業,故名轉法輪也。

  〔一、示轉〕,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是名示轉。(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積集煩惱惑業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滅者,涅槃寂滅之樂也。)
  
  〔二、勸轉〕,勸,即勸勉也。如云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是名勸轉。
  
  〔三、證轉〕,證,驗也。謂引己所證,以驗之也。如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是名證轉。



佛恩的示教利喜及轉法輪,我很喜歡也常常隨喜轉教,在10天前,20150201北區的品格教育研習會,我一開始就講這個。也把示教利喜與品格教育6E結合,分享如下。

 






Example

(人品典範—榜樣)

Explanation

(曉以大義—解釋)

Expectation

(正向期許—期望)

Environment

(環境教育—環境)

Experience

(體驗學習—經驗)

 





 

Exhortation

(規勸告誡—勸勉)

 

 

Example(人品典範—榜樣)

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同學的榜樣,並介紹歷史上或現實社會中值得學習的人品典範

Explanation(曉以大義—解釋)

能夠與同學真誠對話,解釋說明正確的道德觀念,解除同學心中各種的疑惑

Exhortation (規勸告誡—勸勉)

從情感上激發同學的良善動機,告知規矩規範,引導他們遵守社會的道德標準

Environment (環境教育—環境)

創造一個讓同學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無形環境與可以觸動學習的實體環境

Experience (體驗學習—經驗)

讓同學有機會體驗自己對別人或對社會有貢獻的活動,透過實際經驗反思學習

Expectation (正向期許—期望)

正向肯定啟蒙同學讓他們能建立正確價值觀與自信心,對自己有夢想、有期許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2015/02/10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