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4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外行財物,湯藥供養,
身行禮敬,奉事供養,
內行承教,尊法供養,
上求正法,下化有情。
這幾天以來,我們一直都說佛恩浩大深廣,要如何來報呢?是用身體勞作來報佛恩,或者是用身外的財物,最珍貴的物資來供佛?這樣是不是能夠叫做報佛恩?「外行財物」,那就是四事供養,四事供養衣、食、住,還有身體保養、病痛藥物這樣來供養,這是四事供養。或者是用身行禮敬,身行禮敬,那就是要很恭敬禮拜,不只是恭敬,「奉事供養」,除了身外物,還要用很恭敬的心,同時還需要身體勞作,這樣來恭敬供養,這就是供養。到底如何來報佛恩,這樣有夠報答佛恩了嗎?應該是不夠。那要怎麼樣呢?當然,修行很重要是「內行承教,尊法供養」,這是最大的供養,真的是,佛陀來人間來教育眾生,不是為了要得到利的供養,也不是為了得到恭敬禮拜的供養,也不是身體如何勞作為他效勞來供養,這都是一部分的小供養而已,對佛陀表達尊重。但是報答佛陀,最重要的是佛陀施教,眾生能夠受教奉行,這叫做行的供養。
我們講過了,有利的供養,有敬的供養,有行的供養,佛陀需要我們眾生是要「內行承教」。聽法要出自內心,內心真正的誠敬來聽法,法,有誠、有尊重這個法,聽才有辦法收入心來。法收入心來,才能夠將法化為己用,我們如果用心來聽法,接受這個法來受教,我們才能將這教法用在我們的身上實行,這才是真正法是我們從佛這樣接受來,成為我們性命中一大部分,這叫做慧命增長。佛陀的法讓我們增長慧命,這就是佛他來人間承傳給眾生的法脈。我們世俗人說父子之親叫做血統,那麼佛陀給我們是法,法傳法子,那就是法統、法脈了,是真真正正的接受佛陀教法入我們生命中,而且是深入在慧命中,讓我們的慧命成長,所以我們必定要「內行承教,尊法供養」,這樣才是真正尊重法。要不然光只是外行(財物)對佛的供養,獻出了身外物,很滿足來供養,豐富的供養,這都不是佛所需要。佛陀的生活和我們一樣,要簡單也是很簡單,就是三衣一缽,哪還有很多的東西是佛陀所需要的。所以,外行的供養再多,都不是佛最需要,所要得的供養。佛陀既然是成等正覺,是一位大覺者,眾生的態度對佛,佛也沒有什麼樣的分別,所以怎樣的恭敬,也不是佛陀最需要,真正最需要的就是利益眾生,佛的法就是要利益眾生,眾生有受,有感、有受,能夠對佛法有感受,依教奉行,這是佛的心願。人人尊重法,這是佛最期待的。
我們以前說過,現在我也這樣說──尊師重道,這是教育。一般世俗教育都需要尊師,尊師才會專心聽教,教育才有辦法入他的心,何況說我們在修學佛法,當然,我們就要「內行承教」,這就是表示對佛的尊重。還要「尊法供養」,因為我們承受佛陀的教育,要表達出來法入心,行在法中,要表達出來,這就是真供養。我們要「上求正法,下化有情」,這是佛陀最歡喜看到的事情。「上求」就是殷勤精進,我們人人都還在凡夫地,我們如果懈怠,這就是不精進,自己輕視自己、踐踏自己,不懂得要尊重自己本具佛性。我們既然本具佛性,就要勇猛精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呢?現在有這個身體,時間時日是過得這麼快,一輩子的生命有多長呢?今天這個身體,今天所聽到的法,今天若不趕緊接受入我們心來,我們還是同樣沈迷在凡夫這種生活,昏沈、懈怠,很鬆懈,像這樣的人生,日子照過,這是空洞的人生。這麼寶貴的時間,這麼難得的生命,竟然我們把自己生命糟蹋掉了。時間這麼的寶貴,我們就讓它空白過去,這實在很可惜。
所以,佛陀疼惜眾生,是希望眾生能夠自愛,能夠自己尊重自己本具佛性,但是我們還有無明,我們還有煩惱,就是法還沒有通達,所以這法還沒有通達,無明還覆蔽著,我們自己又再不尊重自己,還是在懈怠,懵懂中過日子,這是佛陀最擔心的,因為他疼惜,所以他擔心。要讓佛陀疼惜,那就是自己疼惜自己,看大家會疼惜自己,能夠瞭解此身必向今生度,這樣的精進,佛陀就安心了。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你放心啦!你看,你的孩子這樣認真,你的孩子這樣乖,你放心啦,你很好命。」「真的,我孩子真的很乖,很認真做事業,很認真用功在功課上,跟人家比起來我真的很好命。」這就是世俗人,我們常常聽到對答的話。可見我們學佛,佛是眾生慈父,佛陀為什麼對眾生的恩會這麼大?父母,親子之情,是一生一世,佛陀與眾生是無量劫、長時間來來回回,只是為了要如何讓眾生能夠覺醒,能運用生命,趕緊追求佛法,佛法入心來,才是知道懂道理。
菩提為因,就是覺,「覺」就是道理。覺為因、行為果,所以,菩提為因,菩薩行為果,這是佛陀希望人人能體會、覺悟,所以我們必定要上求正法,尊師重道,不斷要上求,佛陀生生世世都是在求法,生生世世都在救度眾生,三藏十二部經中,哪一段經文不是佛陀在救度眾生,教導眾生,哪怕是過去生的過去生,無量劫前,一直都在上求下化,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恩,這麼的大,是生生世世追隨著眾生,不棄不離。不是們父母說,「既然我都生了,孩子生了,就是要養他長大,好、壞的孩子,就是盡責任把他養大就是了。」這是一般的父母,一生一世。為何生孩子?當然這是人間在欲界,男女色欲,這樣帶業來,與這對父母結合起來,在一個家庭,這都是很渺茫,不由自己,就是所造的業與緣結合。但是,法,法身就不是了,法身是清淨的,法身是從道理中增長我們的慧命,我們用清淨法來增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必定要「內行承教」,我們自己要從內心非常誠意,常常說誠正信實,聽法不是應酬的,講經也不是應酬的,都是要打從內心那一分的尊重法。
要說給大家聽,要自己很感動佛恩,才能跟大家說佛恩浩大,深廣,怎樣都無法回報,要報佛恩,唯有眾生要自己佛法入心來,我們要體解佛理,相信佛陀向我們說的法,那就是人人本具佛性。儘管每天都是說這句話,但是如果你不相信,還是作賤自己,不懂得要自愛,不懂得要精進,這樣就是沒有內行。外面形式上聽一下,就過去了,習氣,在平常生活中,習氣又浮出來了。習氣還在,就是我們的無明沒有斷除,若是這樣,我們哪有「內行承教」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把握人生,時間不長啊,要趕緊把握,內行承教,很重要。因為我們大家要「尊法供養」,這就是最大的供養,是佛最期待,哪怕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了,相信現在佛陀(歡喜的),不是我們現在在這裡磕頭禮拜,他最歡喜的是眾生聞法信受,身體力行,這就是「內行承教,尊法供養」。
我們要不斷不斷(上求),因為我們還有微細煩惱未斷,塵沙無明還很多,所以我們還是凡夫,我們要不斷不斷「上求」,佛陀的經典,佛的《本生經》,還是(描述佛)不斷在求法,這我們還是一樣,要是要上求,把握時間下化,要入人群中與眾生結好緣,這種「上求正法、下化有情」,這就是最大的供養。我們這幾天都一直說佛恩很大,哪怕是恆河沙勢也不能報。時間經過恆河沙劫,即使用種種的供養,是財利的供養,還是身體效勞去付出的供養,這樣用恆河沙劫的時間,都還無法報佛的恩,真正要報佛恩,我們要受法,身體力行,所以這是我們要用心。我們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牛頭栴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
這是用很珍貴的東西,其中「牛頭」,不是真正牛頭,是香柴,沈香、檀木香,很好的木柴,都是香的、很珍貴的東西,就是出產在那座山。那座山,遠遠地看像牛頭一樣,那以那座山所產生的木材是那麼的珍貴,就是旃檀、沈香這類的木材。就是出產在那個地方。所以,不要誤會用牛頭來供養,不是!這是表示印度有這樣的山,出產這樣珍貴的木柴。用這樣的柴,哪怕是佛陀入涅槃之後,將這種很珍貴的木材(起造塔廟),是很珍貴的。你們還記得嗎?悟達國師受懿宗皇帝敬重的時候,用沈香檀做一張椅子,請他上座。悟達國師看到這張這麼珍貴的椅子,是皇帝賜座,所以一念驕傲心起,得意忘形,腳只是不小心碰到,這樣而已就瘀青、瘀血,就開始化膿,長成人面瘡了。這種修行.一念心驕傲,得意忘形,哪怕修行過去十世(為高僧),還是一樣。
所以說起來,這樣說來這木料很珍貴,用這樣的木料,不只是做椅子,還建塔,整個塔都用這樣的木料來塔建,來收藏舍利,讓後代人來尊重佛在世教化,要讓後世的人能夠體會,佛陀是真實出生在人間,佛陀的舍利塔是用這樣珍貴木材來建築、來裝潢。甚至用「寶衣布地」,應該就是用很高貴布料鋪在地上,這是表達尊重,是最珍貴的,佛在世時,付出(供養),佛涅槃之後,也是這樣恭敬,像這樣,就能說是報佛恩嗎?也還不是,用這樣盡心的物資供養,哪怕是恆河沙劫,還是報不盡,這是經文這樣說的,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
經文:「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恆沙劫,亦不能報。」
*如斯等事,以用供養,以如上等,而為供養,於恆沙劫,亦不能報,經劫雖久,未足報宏恩。
即使用這麼好的東西這樣來供養佛,佛在世,供養,佛涅槃後還是這樣供養,「如斯等是」,這麼多的東西,這樣的高貴來供養,又是很久的時間,還是不能報。你看,一直反覆一直說,用什麼東西,有形的或者是身體力量,用長久的時間都無法報佛對眾生的恩。因為佛陀為眾生(施教)的時間實在是很長,眾生的頑固,佛陀的慈悲,這樣的教育,這實在是恩很重。所以,以上等物來供養,上等的物質來供養,即使是很長久的時間,也無法報佛的恩。歷經久遠劫,也同樣無法很圓滿來報佛恩,還是未足報宏恩。這是我們對佛來人間教育,給我們的法,我們應該要用很感恩的心來承受佛法,我們若沒有用感恩心,那就很容易不尊重法,對法不尊重,自然對我們自己就沒受益;我們若有尊重,對我們的修行才有受益,因為佛陀對我們恩很大,簡略舉十種佛恩。佛於眾生有十恩,這是簡單舉例,其實豈止十種恩呢?到底這十種的恩是什麼?
*佛於眾生有十恩:
發心普被恩、難行苦行恩、一向為他恩、垂形六道恩、隨逐眾生恩、
大悲深重恩、隱勝彰劣恩、隱實施權恩、示滅令慕恩、悲念無盡恩。
第一、「發心普被恩」。佛陀他對眾生是普及到五道四生,這也是最近一直跟大家說,佛陀那分覺悟之後,佛的心開啟了,那就是宇宙天體與佛覺同為一體,佛陀的智慧庇蔭在五道四生,他對所有眾生都視為一子。所以叫做「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他甚至將四生都視為一子,<信解品>貧窮子的譬喻,那就是要表達佛陀這分為眾生的庇護,要完全將眾生包含在佛的慈心之中,這是佛陀的「發心普被恩」。從發心,幾天前在說佛陀的從初發心,是從最苦難之中、最拖磨的地獄,受最殘酷的刑具,那種用火燒紅整輛火車,他這樣拖著火車,受刑具。兩個人共拖一輛車,另外一個人很辛苦,死去活來。獄卒的兇惡,他不忍心,兩人拖就已很辛苦了,他甘願要代替另外一位,要盡他自己的心力,把它拖過去。你看,在地獄中,受這麼大的苦,他還要為另外那個人,不忍心另外的人和他一樣那麼苦,但願眾生得離苦,不求自己得安樂,所以,從地獄中開始這念心,就是發這念心,被獄卒一棍打死,離開了地獄,他生天堂,開始有時間讓他考慮(思考),從地獄中來,地獄的苦,為什麼有地獄的苦?是因為人間造業,人間眾生就是一念無明,貪念生,有了貪念,瞋、癡,無明不斷覆蓋。就這樣,他發心立願,生生世世(發心普被眾生)。
從這樣以來,五道四生。所以說「五十餘年」。一直都是在五道中,這「二十」、「五十」大家該都還記得,這是在經文中。「二十」是指天堂、人間,「五十」就是天堂、人間、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這個當中這樣在輪轉。這都是因為我們大家同樣都有修行,與佛同世修行,但是佛陀他從發心,一直一直到成佛,都是無漏,法入心沒有漏掉。昨天說過了,生生世世、綿綿連連,每生世都在上求,就是在下化。但是我們呢?說不定與佛同世、同修行,卻是我們半途離開,在半途,無明一起,所以我們又在墮落在「二十」、「五十餘年」。在五道四生之中,這樣一脫節下去,時間很長。但是佛陀是無漏法,一路一直修來,這就佛對眾生還是沒有放棄。這是佛發心,從發心開始,綿綿連連,無漏法一直為了眾生、普被眾生,要救度眾生,要來救度眾生,這是「發心普被恩」。
第二、「難行苦行恩」。實在是艱難,修行很辛苦,看,佛陀的《本生經》,在五道四生中,經過多少的苦?為了要度眾生、為了要靠近眾生,與眾生結緣,所以在四生五道現修行之身,受種種的拖磨,堅定他的道心,這樣來教育眾生,所以「難行苦行恩」,度眾生很辛苦,修行更是折磨。
第三、「一向為他恩」。佛陀的心只是為眾生設想,不為自己。一向以來,從修行一直到成佛,這一條路,就是為眾生得離苦,不求自己得安樂,這樣「一向為他恩」,只是為別人,不是為自己。
第四、垂形六道恩。佛陀修行應該已經斷生死,不必來六道了,但是為了六道眾生的苦難,眾生的無明,所以不得不還在六道中,一直都在六道中,與眾生生活在一起,與眾生,為了要度化眾生,所以他「垂形六道恩」,所以這是佛的慈悲,入六道來與眾生同生死,來教育(眾生)。
第五、隨逐眾生恩。隨著眾生,有緣的在哪裡,他就隨這形態這樣去,如貧窮子流浪在外面,父親隨著他之後,到處要來找這個兒子,這樣的恩就像幼稚的兒子,迷糊,真正的迷失,所以不知道回家的路,他就要跟著他,一直追,要如何能把兒子找回來?這就是「隨逐眾生恩」。
第六、「大悲深重恩」。佛陀的大悲,對眾生無怨、無尤、無悔,絕對是這樣施捨,為眾生捨去他的一切,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一直隨著眾生,與眾生同體大悲,這種大悲深重恩,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眾生還是在苦難中,所以佛陀還是悲心未盡,這是佛陀的恩。
第七、「隱勝彰劣恩」。佛陀已經是成正果,成等正覺了,過去已經回歸如來清淨本性,已經是大徹悟了,但是他覺悟、他現相來人間,「八相成道」在人間,這就是「隱勝」。原來他已經成佛,已經成正覺,偏偏為了度眾生,就是隱起來,同樣說:我要去找一條解脫的路。本來他就解脫,但是為了教化,他就現這樣的形像,在這十幾年間的修行,五年參訪、六年的苦行終於成佛了,這種「隱勝彰劣恩」,這也就是佛陀現相。
第八、「隱實施權恩」。佛陀覺悟之後,華嚴境界,這當中如何教育眾生?眾生要如何能相信,能體會,能理解呢?所以他要用種種方法,要設小教,從「阿含」、「方等」、「般若」到「法華」。這樣殷殷善誘,「隱實施權」,最終要跟大家說的,人人本具佛性,與佛同等。但是過去我們聽不懂,所以他就要「隱實施權。」
第九、「示滅令慕恩」。佛陀本來能夠活很久,已經成佛了,他就現這個相,到八十歲,是人間壽數,這樣示滅,所以滅度了。大家才知道人生無常、苦短,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要精進修行,這是佛陀現這個形象,也不是說人永遠都會活著,既來人間,成佛了,他也會有老病死這個形象,讓大家以後思慕佛。假如佛,二千多年來,到現在都還在,相信大家也不會起這分思慕的心,所以他現「令慕恩」,示滅令慕恩,示現滅度,讓人人知道佛陀二千多年前在人間修行,度眾的過程。
第十、「悲念無盡恩」。佛陀入滅了,同樣還是盼望眾生能夠依教奉行,依教修行,這是佛陀的愛,傳達在人間,希望我們人人要「內行承教,尊法供養」,用這種的心態來供佛,佛已經入滅二千多年,我們現在供佛,不是佛前的水果、鮮花,不是!是要人人尊法奉行,這才是真正我們報佛恩。所以簡
經文:「諸佛稀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
*諸佛所證是希有法,有形上供養,皆平常事,諸佛之法無量無邊,形上供養,皆有量有邊。形態上報恩供養皆小知小解有作有盡之心,此明所證實智深廣難思。
因為諸佛,不只是釋迦牟尼佛,過去過去的諸佛也是很多,無量無邊,有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力,諸佛所證是希有法,不是我們眾生一般體會得到的。所以,這大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諦理,全攝入佛陀覺海中,這實在是很希有,這種大覺大悟的大覺者,所施的恩惠給我們,我們只用有形供養,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這樣是否叫報佛恩?諸佛之法是無量無邊,給予眾生,應眾生的根機是這麼多,在形式上的供養皆是有量有邊,不是無量無邊。佛法是無量無邊,我們能報的恩是有量有邊,這只是一個很平常,形態上是報恩供養,這都是小知小解,有做有盡的心。我們一般凡夫說這叫報佛恩,其實這都是小知小解,就是有盡的心。我們要報佛恩,要有無盡的心,因為佛所得,給眾生的法是無量無盡;眾生的回報是有盡之心,這樣而已。所以這就是要讓我們瞭解,所證的實智,深廣難思,難思議,很多。這就是佛陀所證的智慧,普及給眾生實在是很多。「諸佛希有」。所有的佛出世,都是很難得,要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億年才有一尊佛能出世。
經文簡釋:
「諸佛希有」:諸佛出世如優曇華時一現耳,故云希有。
所以「諸佛出世,如優曇花」。優曇花是要好幾千年才出現一次,所以諸佛要出現在人間成佛,這實在是很珍貴,很稀有。「時一現耳」,就是這樣,就是譬喻優曇花,它出現(的時間)也不久,很快就沒了。所以佛陀出現人間,人間壽短。所以常常說人生壽命苦短,就是苦在壽命不長。哪怕是佛,已經是成佛覺悟,也只不過是八十年。他說法四十九年,大半的人生在說法,過去的修行也是很辛苦的一段時間。所以,佛陀出現人間,真的是很希有,所以我們要珍惜。佛法留下來是千萬年,希望佛的法身永存,這就要靠我們人人來傳下去,這樣,佛法的精神永遠活在人間,這才是長久的;若是肉身,是不久的。
經文簡釋: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稱歎佛具深德,希有無量,不可思議。
所以「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陀的法,覺悟的法是無窮盡,愛護眾生也是無窮盡。但是佛要出現人間是很短暫,是很希有,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稱歎佛。佛陀既然出世,對眾生具足了深恩,希有,這是佛陀對於眾生。佛要出現人間是很希有,佛陀覺悟的智慧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麼珍貴稀有的佛,難得出現人間,他覺悟之後,所了解的法是無量無邊,所以對眾生的愛也是無窮盡。
*「大神通力」:指佛隱報身之實德,顯化相之權形,不居淨土,處此穢方隨逐凡夫,因機實教,隱實施權,由一開三。
所以,「大神通力」,那就是表示佛他「隱報身之實德」。他雖然來到人間,他的德,他就把它隱起來。佛德,他在人群、僧團中,與大家一樣生活,每天出去托缽,同樣的(生活)。所以他「隱報身之實德」,莊嚴形態,在僧團中,與僧團一樣這樣的生活。「顯化相之權形」,他顯化,「我也是一樣會肚子餓,我一樣,和你們一樣,每天一次托缽。」這就是「權」,「權」,方便,這種方便法,顯相與大家一樣。「不居淨土」,在娑婆世界的穢土中,這是佛陀為了要度眾生,「處此穢方」,所以「隨逐眾生(隨逐凡夫)」。他這樣跟著眾生,找機會要教化眾生。這是因機實教。因為我們眾生的根機是這樣,所以他用很誠的心來教育,隱實施權,這是佛陀已經成佛,卻還是一樣很辛苦的在人群中。
*佛之神通不可限量,無有邊際,非是心思,或以口議之所能及,故云大。
所以,「佛之神通,不可限量,無有邊際,非是心思」。不是我們普通人有辦法想得到的,佛陀對我們的恩,真的不是用口能說得完的,能夠形容的。用心想、用口說,都很難得了解。說不透徹。只要我們人人,要知道佛陀對眾生的恩,真的是浩瀚無窮際,我們若要報佛恩,不是只有身體的勞作,也不是用最好的東西來供佛,最重要的,所需要的就是要內行的敬,內行要承教,我們的內心要承受佛陀的教育,要尊法來供養,要上求正法,下化有情,這才是真正報佛恩。佛陀所要的是人人體會自己本具佛性。所以大家不要糟蹋了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要趕緊向上求(佛道),向下,入人群中去度化(眾生),身體力行,才是真正報佛的恩。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