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7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如來了知眾生善根成熟
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
是為成熟根緣化不失時
就是要跟大家說,如來殷殷善誘眾生,為了眾生各不相同的根機,佛陀所說法,無不是隨順眾生的根機。眾生根鈍,無法很快接受佛心裡所想要表達的意思,佛陀只好就殷殷善誘,用著最誠懇的心,循循來誘引,這是佛陀對眾生的恩。我們最近一直說佛恩浩大難報,這是佛陀用長時間,這樣隨著眾在生五道四生不斷來來回回,就是一直在等待眾生的善根成熟。時間要很長,生生世世不斷入人群中造福,結眾生緣,要用很長久的耐心,一直付出,等待眾生的善根成熟。所以,「隨時化度,咸令解脫緣熟」。若有因緣到了,佛就馬上趕緊因緣化度,希望人人都能受到這個法的感化,希望能夠速速,趕緊,因緣能成熟。二千多年前的佛陀,那個時代,佛陀對當代眾生殷實的教育是非常的懇切,希望人人能接受佛法,因緣能趕快成熟,所以他教化就要隨根機而付出。
但是時間也經過四十多年了,佛陀化世因緣將盡了,所以不得不在趕快,在此時要會三歸一,就是三乘法將之會合,要跟大家講,過去所說的只是要誘引大家,從小小根機慢慢成就大器,希望人人從自利,能夠養成了再利他的心志,這一分志願力量,盼望人人能付出。這也是我們昨天才說過,志力,志願力,大家要慢慢養大。發心、發願,堅定志向力量,這是佛陀的期待,所以講《法華經》。這在佛陀四十多年後,最後要會三歸一,這三乘法會合起來,成為一乘道,這就是希望眾生成熟機緣,希望眾生的根機能成熟,因緣能完成。這樣化度不失時,他化度眾生就是把握機會,把握時間,一點時間都不捨漏失。這是佛陀為眾生,長久的時間來來回回,無法去計算時間,到底有多長,曠劫以前,曠劫就是無法測量的時間,累生累世。這就是對眾生恩。
所以我們要如何來報佛恩呢?是不是這樣獨善其身,自斷煩惱,當個自了漢,這樣說:我已經照佛陀所說法,我已經接受了,我已經煩惱斷了,我已經解脫了,這樣我就是報佛恩嗎?實在是不夠啊!佛陀的期望、期待,是一生無量,無量法從一生,這是《無量義經》開頭就說了,希望人人自覺悟之後,還要再去覺悟他人,自己得了這個法,體悟了佛真如本性,心與天體會合,瞭解萬法真理,我們應該就要再向大地眾生演說,同時要循循教育,同時要入人群中去救度苦難眾生。法,就是要解除眾生的苦難,心,心有無明煩惱的苦,身,身有外界、大自然界的法則煩惱,身心會合就有造作無明煩惱,身體去造作業力的煩惱。眾生有很多苦難,就是需要覺悟之後,體會佛法道理的人,要發心去付出,去施教。這種「化不失時」,不可再等了,時間要好好把握,我們要為度化眾生而修行,而斷煩惱,而覺悟,這才是真正佛陀所盼望,也就是眾生要報佛的恩,這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經文:「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法,隨諸眾生,宿世善根。」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知諸眾生」。佛陀他的智慧與天體會同,天下眾生一切,佛陀絕對全都瞭解,所以「知諸眾生,種種欲樂,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佛陀看眾生,眾生有種種的欲樂,眾生那分欲,所好樂的興趣,各人都不同,因為眾生的欲樂、好樂的興趣各不相同,所以根機就這樣參參差差不整齊,佛陀就要用耐心智慧,慈愍眾生的愚迷,愚癡、迷茫,所以他必定要依照眾生的根機,去適應眾生的志力。既然度他瞭解佛法,他願意修行了,就是說隨佛陀身邊願意修行的, 發心出家修行的或者是在家發心修行,一切與佛有緣人,接受佛法的人,佛陀要給他的法,也要看他的志力,他所發願的,他的意志和他的願力,到底有多大呢?佛陀要付託給他的責任,他是不是能堪得承擔這個責任呢?這要看他的志力,要觀察他的志力是不是能堪任?堪得受這樣的責任,堪得受佛陀的付託,度眾生等等,這個志業如何去付出。
所以「以無量喻」。為了要啟發這些人志氣要大一點,力量要堅定一點,承擔的願力要再強壯一點,所以佛陀他就要用無量喻,種種來譬喻,要啟發人的道心,要讓大家瞭解人間世俗將無形的道理用有形事物來解釋、來譬喻,讓眾生瞭解。所以「而為說法」,用種種方式。眾生遇到何種的困難,佛陀就用不一樣的法來應對,來為他啟示,讓他能瞭解,這就是佛陀所說法的方法,隨眾眾生的根機去度化,這也需要「宿世善根」,宿世,不只是此世,在這一世,佛陀還要看他過去生中所累積的緣有多深,培養的根與機有多大,根機如何才有辦法承受什麼樣的法,這是前面這段文,下面這段文再說,下面這段文,差不多就要結束<信解品>的經文了。
經文:「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佛具無量無邊功德智慧,乃不居淨土,示現穢土,隨逐凡夫,因機化度。此恩最為難報,故真能如法修行者,斯真能報佛恩。
佛陀要度眾生,實在是很辛苦,要如何去適應眾生的根機呢?好在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佛陀用他長久以來所修行,所累積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功」是內修,「德」是外行。所累積的智慧,乃不居淨土,雖然他已具足這樣的功德智慧,已經得靜寂清澄了,他能一切入大涅槃、大寂滅了,不須要再來這堪忍的世間──娑婆世界叫做污土,污穢的地方。他應該能居住在淨土,無染著,這是他已經具足的功德;但是不忍心眾生,所以「不居淨土示現穢土」。他不忍心眾生還未解脫,眾生還未體悟佛法,所以佛陀還是再示現在這穢土裡。就是來來回回,本來他就不用再來,但是長時間,無量劫以來就是不居淨土,而示現在娑婆穢土裡,這樣隨著凡夫因緣,等待根機,等待因緣來度化眾生,這就是表示佛陀對眾生這一分的慈愛,這恩實在是很大,不厭棄眾生,這個恩,眾生實在是難報啊!
「真能如法修行者,斯真能報佛恩」。我們就要老實修行,佛陀既然慈愍心,眾生尚未得度,眾生尚未解脫,佛陀還是來回人間。不只是在人間,在五道四生找機緣,好來度化眾生,這種恩,真的是難報。但是,唯有要報佛恩,就是老老實實,很誠意的心,自己自愛,趕緊將法,要好好地用很虔誠心求法,法入心來,身體力行,在力行中回報佛恩,那就是要廣度眾生,這樣才是真正報佛恩。
經文簡釋:
「又知成熟,未成熟者」;佛能知根熟未熟,故能說種種法門,分別使眾生得四悉檀法益。
所以說,「又知成熟,未成熟者」。我們大家要報佛恩,這根機到底成熟了沒有呢?佛陀的智慧,他就是要觀眾生根機,眾生的根機是成熟?或者是還未成熟呢?這是佛陀度眾生很辛苦的地方,就是很不容易。雖然眾生接受了佛法,但是根機因緣成熟了嗎?能接受大法了嗎?「故說種種法門,分別使眾生得四悉壇法來利益」。佛陀只好,眾生若還未成熟,佛陀就用「四悉檀」,用這種方法來讓眾生前後能成熟(根機),培養他的善根,慢慢能成熟。這就是佛陀要說很多法,應眾生根機,成熟,未成熟這樣的人,成熟的他能接受,未成熟的要再繼續教化他。
*「四悉檀」:「希」,普遍。「檀」,梵語具云檀那華言施,故名悉檀。佛以此四悉檀說法,施一切眾生。
什麼叫做「四悉檀」?「悉」是普遍,「檀」是梵語,意思就是「施」,合起來就是「普施」。佛陀他得法之後,覺悟之後,他的心志就是希望他所得的法,一點都都不留著,完全都普施給眾生。佛陀期待眾生與他一樣,能將所有的法都收入心來,這是佛的期待。所以說種種法,無不都是將所有的法普施給眾生。這叫做「悉檀」。用四種方式讓眾生根機因緣都能成熟起來。「普施」,是法普施給眾生,這樣叫做「悉檀」。佛用這「四悉檀」來說法,遍施一切眾生,很普遍布施眾生。 四悉檀到底是什麼呢?用心聽、看。
一、「世界悉檀」:世即時隔,別之義。及界分蓋由眾生根器淺薄。故佛隨其所育樂聞,為之次第分別而說,令生歡喜,是名世界悉檀。
第一、世間悉壇,「世」就是時,時間。時間分別,時間無影無跡,它分秒不斷流逝過去。到佛,要說佛修行的時間有多長?無量劫,但是生生世世,雖然很長的時間,卻也是有隔別的意思。前世、今生、後世,就是一生一世這樣不斷延續下去。就如我們說:「要過年了。」將要過年,同樣時間這樣過,為何名稱叫做「快要過年」呢?天體法則,在天體間有太陽系,地球、行星等等公轉自轉,自然有清晨、晚上,有天亮、有日落的時候,這都是時間隨著很微細的行蘊。時間就是這樣過了,積短成長,雖然說分秒分秒很短的時間,其實累積起來就很長了。
我們說時間,佛陀就就說「劫」──劫波,長時間。我們過去也常常解說「劫」。人生十歲開始,過一百年多一歲,一直不斷過一百年多一歲,這樣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叫做「一增劫」。八萬四千歲,再過一百年減一歲,這樣連續一直滅,減到人壽十歲,這樣叫做「一減劫」。一增一減,才只是「一小劫」而已。可見時間是有多長。在我們人間,那就是一周轉,這樣轉一圈,繞著太陽一圈,這樣稱三百六十五天,那就是日落日出。不只是日落日出,因為它繞著太陽,所以就將它分成春、夏、秋、冬。現在,冬將要過去,將要迎新春,這樣叫做過年。冬天將近,春天將來,這樣叫做「隔」。時間隔離差別,這就是世間。在這時間的世界中,「蓋由眾生根器的淺薄」。 因為像這樣的時間,我們人人來來回回,生生世世,都是在無明煩惱中流轉,所以複製無明,複製煩惱,使這世間的濁氣越來越重,眾生慢慢地在成住壞空,在壞世間的時代。累積業到壞劫的時候,而壞劫時代,就是四大不調和,人心不調和等等,累積很多共業,災難偏多。
這都是眾生根器很淺薄,無法瞭解,還是在迷茫、愚昧中,這是令佛陀不捨的。所以希望能夠好好的將覺悟的法來洗滌眾生心靈的垢穢,讓眾生能去除煩惱,回歸真如清淨本性,這是佛陀他的用心。 所以佛不惜辛苦,長時間累世,一世隔一世這樣一直累世,長時間,「故佛隨其所欲樂聞」。隨眾生所歡喜,所要聽的話,他用這樣的方法,隨眾生的根機,次第分別來說法,應眾生機來說法,讓眾生能體會,能瞭解。所以,令眾生聽法,能聽到法入心又歡喜,這樣「令生歡喜」,所以叫做「世界悉檀」。佛陀來人間,生生世世,長時間,就是要來度有緣人;有人緣人接受到佛法,聽到佛法,他會歡喜,他能接受,能身體力行,好好修行,這就是佛陀不斷來人間的目的。所以這叫做「世界悉壇」。
二、「為人悉檀」:謂佛欲說法,必先觀眾生,機器之大小,宿種之淺深。然後稱其機宜而為觀之,令生正信,增長善根,故名為人悉檀。
第二,「為人悉檀」。來人間,就是為了人類,為了人人,為眾生,就是「佛欲說法,必先觀眾生機器之大小」。要看眾生的根機,他的器度有多大。大根機就是如大器一樣。你給他多少的法,若是很大的容量,大缸,就裝較多的水。大的水庫,就能儲蓄更大,更多的水;若是一個杯子,杯子有大小杯子,小小的杯子,人家說品茶,就要用小小的,一點點,啜一口,啜一口,這樣,就只能盛一點點的水在裡面。有的杯子就用很大,這就是看它的器,意思就是他的根機若大,他的器就是大器,就是有能夠承擔責任的人。像這樣,佛陀他就要籌量,剛剛我們說籌量,就是測度他的根機大小,大小。宿種,在過去,過去生所種的根,根機到底種什麼種?就是看他的種子了。大樹有大樹的種子,小樹有小樹的種子,過去所種下去的因,現在長成大樹,就是這樣的樹。所以這都要看過去種什麼因,現在得什麼樣的果。
他的根機是深,還是淺。「然後稱其機宜而為說法」。要看剛好適應的這些法,要讓他的根器,他能夠容納多少,就給他多少法,這樣這個法,佛陀要仔細地分別給他們。若是根器很小,你用很大的法,不只是裝不下,還會被他掩沒掉,這就不適宜。東西要給他要剛剛好,很大的東西(器),給他小小的,也不夠用,要看他的大小。所以,「令生正信」。所說的法,無不都是要使眾生能生起了正信的淨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你若信得正,方向就正,行就正。所以佛陀說法,要籌量他的根機,用大小方法,各種方法,這樣來教育,慢慢培養他的善根。種子若是小,你一直灌水,那顆種子也會爛掉,所以不能過量的法,就是要度量。測度那個種子要給的水分有多少,這都是要用智慧去測度,所以叫做籌量。「故名為人悉檀」,那就是人的根機,要給他的法,是要用大法(或)小法呢?要看他的根機能夠納受的是大還是小。
三、「對治悉檀」:如眾生貪欲多者,教觀不淨;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癡多者,教觀因緣。為對此等諸病說此法藥遍施眾生,故名對治悉檀。
第三,「對治悉檀」。「對治悉檀」就是說,眾生若是貪欲多的眾生,佛就要用方法教他。要教他什麼呢?觀想不淨。世間有很多不淨,觀身不淨,不必向外觀,觀我們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不淨呢?(吃)東西,逞一時的口欲,什麼都要吃,吃下去之後,每天不是要排出去嗎?若是身體四大不調,病苦來時,看看有的人病了,身體爛,糖尿病或是….等等,藥吃不好,還要把腳鋸斷。不只是腳鋸斷,眼睛看不到等等,身體是不乾淨啊!只要我們的身體四大不調,自己的身體也是不乾淨啊!看看外面,現在地球上,一直就是污濁,甚至最近新聞,大陸垃圾圍城,就是很多垃圾,骯髒的東西,這些骯髒的東西從哪裡來?也是人製造出來。總而言之,就是來觀,觀不淨。房子,看我們(志工)常常,最近快要過年,四大志業的主管,尤其是醫療、教育(志業),都一直帶學生出去,帶醫師出去,醫護同仁去為那些苦難人、病人、貧困的人(打掃),家庭又破又爛,又骯髒,這樣的人生苦不苦呢?苦啊!
若可以這樣(帶動),他自然就會覺悟,人生原來故事千萬種,人間的苦難無量數,這是要如何教育讓他能覺醒?所以,貪欲多的人,我們就教育他要觀,去看,見苦知福,自己要很能體會人間無常,苦難偏多。若是瞋恚多的人呢?那就是要教育他,修慈心。要慈悲,人生有愛最快樂,有愛的人生,用誠,誠意的心情互動,這人與人之間就能相處平安,這就是慈悲心。人與人之間,誠之情誼來互動,這就是人生。不要動不動就要發脾氣,我們要用慈悲的心,愛的心,用愛語、用利行、用同事,互相對待,這是「四攝法」中的方法。
愚癡多者,愚癡的人,你就循循善誘,教育他觀因緣。人間,你這麼愚癡,告訴你,人生都是過去的因緣。為什麼過去擁有一切,為什麼一時皆空?為什麼這個人我這麼愛,為什麼忽然間無常出現?為什麼……?很多為什麼,那種無奈的苦,失去的苦,這就是一直打不開心門,這種眾生叫做愚──愚癡、癡情,像這樣的眾生,我們要告訴他因緣,因緣來時,就是得;因緣盡時,就要失,這是大自然的法則,這要用種種因緣來分析。「為對此等諸病」。這都是毛病,貪、瞋、癡,這都是毛病。像這樣的毛病,就是說上面所說過的,貪欲的人,就教他不淨觀;瞋恚的人,教他慈悲觀;愚癡的人,就教他因緣觀。如這樣,用種種法,這叫做藥,對症下藥,對機逗教,這是「四悉檀」與「四攝法」互用,這就是法,也就是法藥。所以,遍施眾生為悉檀,遍施。佛陀所有的方法,要如何對眾生的根機,就是要用種種方法,所以名為「對治悉檀」。
四、「第一義悉檀」:即義理,佛知眾生善根已熟即為說法,令其得悟聖道,是名第一義悉檀。
第四,「第一義悉檀」。第一義那就是義理,就是一切的道理。佛瞭解眾生的善根已成熟,就為他說法。令已成熟的人、能堪得受法的人,向他說法,「令其得悟聖道」。若不是根機,你一直向他說法,「來啊,我說法給你聽」,向他說法,聽不進去,反而他會反感。或者是宗教(信仰)不同的人,我們就不要一直和他辯,「我的教好,你的教不好」,我們要一切包容,教與教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包容而尊重,自然慢慢就沒有反感,不只是沒有反感,慢慢就能同感。能夠去除成見,接受善法,這就是用種種方法來為教育。「令其得悟聖道」,慢慢不會排斥,反而能接受聖道,這樣叫做「第一義悉檀」。很多種方法適應根機,普遍布施出去,這就是佛陀對眾生的布施法,要用很多方法。
經文簡釋: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觀機熟未熟,籌量分別,隨其根器,大則大之,小則小之,熟者成之,未熟者待之。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用種種方法籌量,這樣分別讓(大家)都知道。所以「觀機熟未熟」。觀這個根機到底成熟了嗎?還是未成熟呢?或者是小(根)機就要給他小法,大根機給他大法;還沒成熟,連小法都還不能給他。這在〈譬喻品〉中我們也一直說了,什麼樣的眾生,還不能向他說大法等等,這就是要觀機逗教。所以「觀機熟未熟,籌量分別」。就是要這樣好好籌量,測量、度量他,到底根機能接受多少?「隨其根器」,隨順他的根器,他的根有多大,根伸長而大,那就是表示這棵樹很大,因緣,他所要接受的水分就多。常常說一棵大樹,平均起來它能接受三噸多的水,一棵樹整個潤溼。看大樹這樣,你若是一棵小樹苗,你一桶水、半桶水、一杯水就夠了。你若用三噸的水,大樹的水來用在小樹,這棵小樹就會被淹沒,甚至根也會爛。
總而言之,佛陀要用智慧來觀機逗教,所以必定要籌量分別他的根機。根器到底有多大?大的器就給他大的,大量的法;小的,就給他小量的法。成熟者成之,法慢慢灌溉他,法水慢慢滋潤他,一直到他成熟時,自然種子就變樹了,小樹就是(長成)大樹,一定要循循善誘。若是還未成熟的根機,我們就要再等待,等待到因緣成熟時。所以這就是佛陀教育的方法。
經文簡釋:
「於一乘道,隨宜說三」;於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作三乘說。以是之故,四十年前,於一乘法,隨機說三。
*無非應病與藥,藥到病除,如是種種,籌量思惟分別,知其諸機,根性已。
「於一乘道,隨宜說三」。一乘,本來佛陀覺悟之後,華嚴境界,就希望將人人能成佛的法,就想要給大家。人人能覺悟,心靈境界與宇宙天體合一,很歡喜要告訴大家,但是難啊!沒那麼簡單。所以在一乘道,覺得眾生的根機參差很大,不整齊,所以不得不隨宜說法。於一乘法,一乘佛法,「於一佛乘,無上之道,方便隨宜做三乘說」。本來佛陀已經成佛,人人都能成佛,卻因人人的根機沒辦法,不得不用方便法,隨他的根機,成熟了嗎?有緣還是無緣?成熟還是未成熟?是大根機還是小根機?就要做這麼多的分別,瞭解之後才能施教。所以這就是要用方便,方便法來隨宜作三乘。因為這樣,就是「四十年前,於一乘法,隨機說三」。佛陀在四十多年間,本來是一乘法,但是他將它分三乘,小根機小法,中根機中法,大根機大法,這種上、中、下機,讓他們各人隨他們的根機去了解。
「知根機未熟故由實施權」。知道根機還未成熟,所以本來一乘道法,他(佛陀)就用方法教法來施教眾生,等待眾生的根機成熟,就從權而顯實。過去的方便法,現在現真實法,那就是在《法華經》了。所以「說麤說細」。粗的法,那就是方便法;細的,那就是真實,非常微細,真理無體,無形無體,真正的道理就是很微細的法。「說大說小,或勸或誡」。不論是說大法或者是小法,總是還是要勸,勸你要好好精進,要教育你,要教誡你不要犯錯。佛陀要用種種方法,有時候要褒揚,有時要鞭策,要戒、定、慧,三無漏學如何修,無不都是應眾生病,給眾生治療病的藥。眾生就是真的是心病重重,佛陀要施展法藥,「藥到病除,如是種種籌量思惟分別,知其諸機,根性已」。
*凡聞佛說法,一句一偈,皆為授記作佛,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此利行攝。如是四悉,四攝度生,豈非恩深,難報耶。
之後,「凡聞佛說法,一句一偈,佛皆為受記作佛」。大家若根機成熟了,不論他聽一句一偈都能了解,佛陀就為他說法,這樣開始,就是「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這就是利行攝。就是為了要利益眾生,佛陀以身作則來教化,用身教來教育眾生,用四悉檀、四攝法來度眾生。佛陀的恩深浩瀚,我們要怎麼報呢?就是說我們要老實修行,身體力行才是真正報佛恩。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