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1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Empty
發表主題: 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Empty周五 11月 27, 2009 11:29 am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以及《帝國的惆悵》等。

內容簡介:

孔子在晚年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呢?是孔子心目中的大聖人,但是到晚年夢不見了。這個心情可想而知,可以說,孔子的晚年是非常地孤獨,非常地悲痛。

孔子維護禮,不越禮的雷池一步,但孔子也是一個性情中人,他也會開玩笑。他有個學生叫言偃,字子遊。言偃也出去做官了,孔子就到那兒去了,一進到武城以後,就聽到弦歌之聲,孔子就笑了,孔子說:“割雞焉用牛刀?”言偃恭恭敬敬說,先生,學生聽先生教導說君子學了道以後呢?就有仁愛之心,人了道以後就容易使喚,這不是先生的教導嗎?是,是孔子的教導,但人家實踐了,你不能笑人家,孔子說,是是是,同學,我剛才開玩笑。言偃說得對。他未必是真開玩笑,但是我們可以想像當時那個場景,所以這就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從《論語》一書當中讀出的孔子。

孔子去世以後,他和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儒家學說,成為後世思想家必須面對的對象。後世的思想家要麼贊成儒家學說,要麼反對儒家學說,要麼維護儒家學說,要麼批判儒家學說。由此就引發了一場歷時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這就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講述系列節目《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一部《實話孔子》。

全文:

(畫外音:兩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的中國正處於劇烈的變革之中,為了解決社會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社會上先後出現了以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為代表的許多學派,他們著書立說,相互論戰,引發了一場歷時達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紀大辯論,也迎來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這就是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先秦諸子的學說,各成一家之言,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其中最重要且影響力最大的便是儒家學派。那麼要瞭解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我們就先從儒家說起。儒家的創始人是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系列節目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第一部實話孔子第一集夫子何人,敬請關注。)

孔子是什麼人?你拿這個問題去問中國人,十有八九說聖人啊,孔夫子是大聖人,你這都不知道?你太沒文化了。而且在孟子的時代,孔子是聖人,它差不多都是定論了。孟子說聖人有四種,孔子是當中的一種,叫“聖之時也”,時就是時間的時,時候的時,時代的時,時髦的時,時尚的時。那麼這個“聖之時也”是什麼意思呢?那魯迅先生說那只能翻譯為“摩登聖人”,“摩登聖人”現在說就是時髦聖人,時尚聖人,魯迅先生說除了這種翻譯沒有別的法子了,這當然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原意的“聖之時也”是什麼意思呢?是聖人當中最識時務的。聖人有好多種,有特別清高的,有特別隨和的,還有特別識時務的,孔子就是特別識時務的聖人。那麼孔子是不是特別識時務的聖人呢?我們後面還要再講,大家就知道了。現在的問題是說孔子是聖人,孔子他自己同意嗎?不同意。孔子的說法是“若聖與仁,則吾豈敢”。聖人和仁人,聖和仁這兩個稱號我不敢當。但是孔子活著的時候就有人想說孔子是聖人。當時有一位官員去找孔子的一個學生,說你們老師恐怕是聖人吧。“夫子聖者與”,孔先生恐怕是聖人吧!“何其多能也”,他怎麼那麼有才啊,多才多藝啊。孔子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而且很有很有學問。孔子的學生怎麼說?那當然。他說“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什麼意思?老天爺讓我們老師當聖人啊,不但要讓他當聖人,而且還讓他多才多藝。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孔子這個學生是誰啊?子貢。子貢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子貢姓端木,名賜,衛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他在《論語》當中出現的次數是排第二,第一是子路,第二就是子貢,子貢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這個人擅長於搞外交,擅長於搞政治,也擅長于做生意。他是孔子學生當中最有錢的,據說啊,孔子周遊列國就他贊助的,也是據說。他和孔子的關係非常親密,甚至也很隨便。有一次子貢就去問孔子了,老師您看俺這個人怎麼樣?原文是“賜也何如?”大家注意讀《論語》啊,我們注意這些人對話之間的稱呼,孔子所有的學生講到自己的時候只能稱名的。所有的學生對老師說話只能說自己的名,不能說自己的字。字是尊稱,字是稱別人的,自己說自己不能說自己的字。比方說一個電視劇曹操說我曹孟德,這不對了,曹操只能說“操也如何”,這是禮節。子貢就問老師,“賜也何如?”,老師看看我,學生我是怎麼樣?孔子說你是個東西啦,原文是“器也”。什麼叫器呢?器就是器皿,比如說盤子啊,杯子啊,瓶子啊,都是器皿。但是孔子說的這個器,他不單單是指器皿,廣泛地說,廣義地說就是個東西了。那子貢說,那老師你看我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孔子說你是個飯桶咯,原文是“瑚璉也”。瑚璉是什麼呢?瑚璉就是宗廟裡面放米飯的,放糧食的那個禮器。但是這個東西它是放在廟堂裡面敬神祗,敬祖宗的,所以瑚璉也,這個是什麼意思呢?高級飯桶。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孔子這是表揚,說你很厚重,你很高貴,你的高貴和厚重就像瑚璉一樣,或者就像簋簋一樣,就像禮器一樣,你是個禮器。但是我們看孔子另外還有一句話,“君子不器”,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呢?君子不是東西,這不是罵人。意思是什麼呢?君子他不能夠是一個有固定用途的這麼一個什麼東西,君子追求的是什麼?是道,道在器之上,你要求道,而不要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器,所以“君子不器”。我覺得孔子這個地方是敲打子貢,那孔子為什麼要敲打子貢呢?因為子貢這個人太聰明了。這個人一聰明啊,他會有毛病,什麼毛病呢?耍小聰明,賣弄聰明,炫耀聰明。據《論語》的記載,子貢這個人喜歡方人,四四方方的方,方是什麼意思呢?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是譏諷,一種說是比較,其實這兩種解釋在我看來是一回事。就是子貢這個人他老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比下來的結果是什麼呢?人家都不如咱。那說起話來就不太好聽了,或者說起話來就不太客氣,或者說到別人的時候他就帶著諷刺的口吻了。孔子覺得這不行,這樣的學生得敲打敲打。你到處賣弄你的小聰明,你不得得罪人嗎?你不得惹事嗎?老師不能不管。所以孔子說,賜,孔子叫他的名了,賜,你就那麼優秀嗎?“賜也賢乎哉?”我就沒那閒工夫,“夫我則不暇”。我就沒有閒工夫來把別人跟自己比,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孔子這是對的,一個人不要老和別人比,現在很多人就是喜歡拿自己跟別人比,比下來兩種結果,一種結果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這叫人比人氣死人,結果給自己惹一肚子氣。還有一種比法,比下來就覺得別人處處不如自己,結果是什麼呢?驕傲自滿。所以孔子說我沒這閒工夫,不要比。孔子說“三人行,必要我師”,每個人都有長處,每個人都有優點,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少看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挑別人的毛病,多想想人家有什麼比我強的地方,那麼你把這個長處學過來。你從張三那兒學一點長處,李四那兒學點長處,王五那兒學一點長處,你不三個長處了嗎?你從張三那兒看一毛病,李四那兒看一毛病,王五那兒看一毛病,你自己仨毛病,孔子敲打他。但是敲打歸敲打,欣賞歸欣賞,孔子是非常喜歡子貢的。孔子臨終的時候病得很重,子貢趕來看他,孔子說,賜,你為什麼來得這麼晚啊?說我死了以後,我的這些誰來繼承啊。誰來繼承?子貢。

孔子去世以後,子貢就發起了一場“造聖運動”,就是把孔子打造為聖人。而且當時呢社會上刮了一股風,這個風,就是要否定和貶低孔子,而且就拿子貢來說事,都說子貢比他老師強多了。子貢這個時候就出來說話了,說你們懂什麼啊,我端木賜,我這個房子啊,院牆很低,只有肩膀那麼高,你們一看裡面房子不錯,都看清楚了。我們老師的房子是什麼房子?深宅大院,你門兒都摸不著,你哪知道他老人家深淺啊。別人再優秀那是丘陵,我們老師那是太陽,那是月亮,誰都超不過。所以那位高官,那位太宰來問子貢,說你們老師可能是聖人嗎?子貢馬上說,那當然了。老天爺就想讓我們老師當聖人。

(畫外音:孔子在世時,謙虛地不敢承擔“聖賢”之名,但是兩千多年來,孔子一直作為“萬世師表”而被世人所敬仰。傳說中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的賢達有七十二人,“孔聖人”的名號便是在孔子逝世後通過弟子的傳播得到鞏固的。那麼,既然孔子並不同意別人稱他為“聖人”,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

孔子說,不對,說“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說太宰這些人他知道我,你們知道我嗎?我小時候是很貧賤的,因為我很貧賤,所以我會幹很多髒活、苦活、累活、下賤活,這句話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都只知道孔子是大聖人,不知道孔子小時候是苦孩子。孔子祖上原本是宋國的大貴族,但是慢慢地家道衰落了,最後在宋國都待不下去,移民到魯國。到了魯國以後,孔子的父親做過邑宰,也就是一個縣級幹部。而且孔子三歲那一年,他父親就去世了。孤兒寡母,艱難度月。孔子小時候幹過很多活,做季氏大夫的家臣,看過倉庫,喂過牲口,做過會計,一步一步地做上去,自學成才。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裡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什麼意思?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說,孔子的意思是說,我不是聖人,我會的是些下賤活,怎麼會是聖人呢?君子是不會這些下賤活的,這是一種解釋。但是另一種是什麼呢?我之所以多能,是因為我從小吃過苦,我會幹很多別人幹不了的活,那些養尊處優的人能有這麼多能耐嗎?關鍵在這裡,君子二字怎麼解釋?我認為此刻的君子是君子的本意,就是君之子,就是君子這個詞本意是君之子,就像公子,公子的本意是什麼呢?公之子。再翻譯過來是什麼呢?上等人。上等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哪會這個。只有窮人的孩子才早當家呀。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孔子小時候受過這麼多苦,他才能夠多才多藝,所以他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那些高貴的人,上等人,他能有我這麼多本事嗎?沒有。這是第二種解釋。而我傾向於後一種解釋,而且我認為孔子之所以最後成為聖人,或者成為大學問家,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與他小時候的吃苦是有關係的。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小的時候要多吃點苦,養尊處優,嬌生慣養不是好事。所以我不是有一個主張嗎?我說現在的年輕人考上大學以後應該保留學籍一年,然後去當兵,當工人,當農民,知道一點人間疾苦。即便孔子的意思不是我解釋的這個意思,我覺得也很了不起,因為這個時候孔子已經非常有名了,雖然他不承認自己是聖人,他至少是文化名人。一個人成名了以後,往往不願意說自己年輕的時候的那些苦難遭遇,或者是不大被人看得起的那些事情,事實上孔子最後也是看不起那些事的,他稱之為鄙事嘛,下賤活,他也看不起。我們後面還要講到,他反對他的學生學農,反對他的學生幹活,看不起。儘管看不起,他還實事求是地把這個說出來,我覺得也很了不起。僅憑這一點,我們將敬重他老人家一輩子。

(畫外音:幼年坎坷的生活經歷對孔子的成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從《論語.子罕》篇中的這條記載,我們看到了一個曾經年少貧賤的鄰家子弟,一個成為了普通人的孔子,那麼,當孔子走下了“聖壇”,在易中天教授看來,作為普通人的孔子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所以孔子不承認自己是聖人,他說自己就是普通人,吾猶人也。你要說孔子就跟咱們一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這個好像也說不通啊,他總得是個什麼人吧。是什麼人?學人。孔子是個學人。理由有三條:好學、博學、活學。孔子是一個非常好學的人,他的名言是:學而不厭,悔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大家都很熟悉。孔子甚至說了這樣的話,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請大家注意孔子的口吻,稱自己是什麼:丘,這是因為這個時候孔子說這句話,他沒有特定的物件,他用謙稱:丘。他就是說,一個十戶人家的地方就有像我孔丘這樣又忠誠又厚道的人,但是像我孔丘這樣好學的,沒有。甚至有人問他說你的學生當中誰好學?他說我學生當中有一個好學的:顏回。顏回死了,顏回死了以後,沒有了。孔子對於好學這兩個字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在忠信之上,好學。

第二,孔子博學。當時衛國有一個人去問孔子的學生子貢,還是我們前面講的子貢,說“仲尼焉學”,什麼意思呢?仲尼從哪兒學的,請注意這裡的稱呼,稱的孔子的字,仲尼。《論語》一書當中,稱孔子有各種稱法,孔丘、仲尼、夫子等等,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吻。仲尼焉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仲尼他學問那麼大,他跟誰學的?他從哪兒學的,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好奇,還有一種是質疑。因為現在社會上的人都有好奇心啊,如果看見一個人學問特別大,課講得特別好,他琢磨琢磨你哪個學校畢業的,哪個專業啊,學什麼的啊,哪個老師啊,他得問問。你要是答不上來,他說你是騙子,你的學問從天上掉下來的。問題在於孔子他恰恰是個沒老師的,用今天的話說他是自學成才,那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自學成才好像總覺得可疑,沒受過正規訓練。子貢怎麼回答,子貢聰明,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文武之道什麼意思?周文王、周武王創造的那個文化的精神和精髓,這叫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它沒有淪喪,沒有消亡,在哪裡呢?在民間,在人,每個人那兒都有。所以子貢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文武之道遍地都是嘛,就在我們社會當中嘛,我們老師在哪兒不能學,他幹嘛一定要有專門的老師,專門的學校,專門的專業呢?用不著啊。這個回答是相當地漂亮,我們都知道,英雄不問出處,一個人他只要學問是真學問,只要他課上得好,你管他哪個學校畢業的,你管他跟哪個老師學的啊。他幹嘛非得就有一個固定的老師,一個固定的專業呢?所以我很贊成李零先生的觀點,李零先生的《喪家狗》這本書在這個地方他有一個觀點,他說學無常師才叫大師。什麼叫大?有容乃大。什麼叫師?可法曰師。就是你的容量非常大,兼收並容,這才是大,而你的這種學習別人是可以學習的,這才叫師,加起來才能叫“大師”。但是這個社會上他總是有一些,這樣一種拘泥的看法。有一個達巷黨人,什麼叫達巷黨人?楊伯峻先生的解釋,達就是地名,這個地方叫達,巷黨就是街道,裡巷的意思,黨就是,他講這一個地方,比方說咱們一個鄉,叫鄉黨。現在陝西人還保留了這樣一種稱呼,見了一個陝西人,俄陝西人,你陝西人,鄉党,老鄉啊。這個達這個地方呢,有個老鄉,說了這麼句話,他說“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這話傳到孔子那,孔子就跟學生們說了,“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我幹什麼呢?我當馬車夫吧。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鄭玄、朱熹這些人解釋說,達巷黨人誇孔子呢,說孔子這個人太偉大了,他太博學了,他學問樣樣都好,我們都不能叫他是某某專家,只能叫大師。而孔子很謙虛地說,我哪兒是大師,我就是趕車的,這是一種解釋。另外的像楊伯峻先生,林語堂先生,李零先生認為不是,認為是譏諷或者是歎息。

(畫外音:楊伯峻先生是我們著名的語言學家,他所著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等書都是古籍翻譯的重要著作。林語堂先生是我國著名文學家,他曾撰寫《孔子的智慧》一書,將儒家學說介紹到西方社會。李零先生現為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他撰寫的《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在知識界引起巨大反響。那麼這三位學者對於孔子的:執射乎,執禦乎,吾執禦矣,這句話各持什麼樣的看法呢?)

楊伯峻先生認為達巷黨人的意思是歎息。哎呀,說孔子這個人嘛,博學是博學,沒有專長,什麼專家都算不上,可惜了。林語堂先生的解釋是什麼呢?孔子這個人呐,樣樣都通是樣樣稀鬆,什麼都知道一點,什麼都不精。那麼李零先生怎麼解釋的呢?李零先生說這是一個比喻,就是孔子說我做什麼呢,如果我要做一個專家的話,我做什麼呢?我是做射擊手,還是做馬車夫呢?李零先生說射擊手的特點是什麼?盯准一個目標,你要射擊嘛,你要瞄準,瞄準一個地方,你不能亂動,專家型的學者。馬車夫是什麼呢?趕著車到處跑,非專家型的學者,通才。孔子說我選擇做馬車夫,也就是孔子並不認為一個人一輩子就得做某某一種學問,別的學科不能涉及,孔子不這麼認為。孔子好學,孔子博學,孔子還活學。

孔子的學問都是活學問,孔子不做死學問,因為他“學無常師”嘛,他的主張是“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他不但在書本上學,也在社會中學,在生活中學,在實踐中學,所以他學問做得很活。

(畫外音:易中天教授認為,作為萬世師表的孔子,首先是一個好學、博學和活學的人,在《論語》一書中,共有六十四次提到了“學”字,從開篇首句的“學而時習之”到“學而不厭”再到“敏而好學”,“學”的精神始終貫穿孔子的思想和行動,那麼孔子的學問究竟從哪裡來的呢?)

孔子的學問為什麼這麼好呢?三個原因。第一是悟性,第二是貫通,第三是實踐。孔子講究做學問要有悟性。有一天,孔子突然問他的學生子貢:賜啊,你覺得你和顏回兩個相比怎麼樣?(“汝與回也孰愈”)這前面我們講過子貢這個人是老喜歡和別人比的,而且比下來的結果都是別人不如自己的。你跟顏回比比,怎麼樣?子貢這回可能學聰明了,還是怎麼回事,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我端木賜哪裡敢和顏回比啊,“回也,聞一以知十。”顏回這個同學,老師教他一,他回去一琢磨想出十來,“賜也,聞一以知二。”賜呢,都想不到二啊。孔子很贊同,點點頭,“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這句話又怎麼翻譯,吾與汝,吾就是我,汝就是你,當中那個與是什麼意思,就是我贊成你,與就是贊成的意思,我贊成你的說法,你是比不上顏回。請注意,這個地方,子貢稱了顏回的什麼,名。顏回,字子淵,所以稱字要稱顏淵,但是子貢沒有叫他顏淵,叫他顏回。那是不是子貢對顏回不禮貌呢?不是,因為是在跟老師說話,跟老師說話談到其他的同學必須說名,不能說字,而且後代一直延續這樣一個禮節,對尊者說話的時候,說到自己的同輩,同級,都是說名的,直呼其名。比如說你跟皇帝說話,你說曾國藩,你就說曾國藩怎麼樣,三個字,就這麼說,但是你見了曾國藩,你用另外一種稱呼。子貢為什麼不如顏回?聞一知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舉一反三,有悟性。學人文學科的,悟性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的觀點。而且我覺得一個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悟性,以前我們很多人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播知識,這個我不是太贊成的,知識當然要傳授,但是知識不如方法,方法不如智慧。打個比方說,好比咱們電腦,知識就好比資料,電腦沒有資料是不能運行的,對吧。方法好比什麼呢?程式。程式重要還是資料重要?程式重要。你沒有程式這個電腦不能運作,資料你可以錄入,而且資料你錄不完的,知識你是學不完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方法,你要有了方法,你拿來知識是有用的知識,你沒有方法你一地雞毛,知識是沒有用的。而更重要的呢,你是要有設計程式的程式,那就是智慧,這個就要有悟性。所以還是孔子和子貢談話,有一次孔子跟子貢說,他說賜,你們是不是覺得我這個人就是讀書讀得多,知識挺多,記性又好啊,子貢說是啊,不是嗎?原文是“然,非也!”我們讀《論語》,讀這些書,我們要把語氣讀出來,不要搞那種死記硬背,然非也,你什麼都沒領會,子貢說“然,非也!”是啊,不是嗎?孔子說“非也”,不是,我這個人不是書讀得多,知識多,記性好,是什麼呢?“予一以貫之。”我做學問的訣竅是用一個東西去貫穿它,什麼東西孔子沒說,但是我們可以領會,也就是說我們做學問,我們學習一定要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這個東西可以說是基本觀點,可以是基本方法,可以是內在邏輯,一定要有一以貫之的東西,這叫什麼呢?叫綱舉目張,綱舉則目張,你沒有綱,你這些目是沒有用的,可惜我們很多人都沒有記住孔子的教導,老喜歡比知識多,這就說到孔子的第三條了,實踐或者說有用。孔子非常強調實踐,為什麼強調實踐呢?這也有原因。就因為孔子的學問主要是兩門,一個是政治學,第二個是倫理學。這兩門學問都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問,我不是說所有的學問都要實踐,有的可以不需要的,有些它是必須實踐的,政治學,倫理學,必須實踐。你不實踐你沒有用,你不實踐就沒有意義,你不實踐你也不知道你的觀點是對是錯。政治學要在哪兒實踐?官場。倫理學要到哪兒實踐?社會。要實踐政治學和倫理學要幹什麼?做官。因為你做了官以後你才能推行你的政治主張,才能進行政治學的實踐,你做了官以後你才能敦風化俗,你才能進行倫理學的實踐。由於孔子的學問是這樣的學問,這就註定了孔子他必須做官,那麼孔子他想做官嗎?我們下集告訴大家。

(本文摘錄自網路流傳,詳細全文請見: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馥林文化,2009年7月)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孔子是什麼樣的人?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精選佳文 :: 智慧修行與德性修養-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