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必也正名乎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1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必也正名乎 Empty
發表主題: 必也正名乎   必也正名乎 Empty周五 11月 27, 2009 11:35 am

現在看來,孔子大約也是會做官的。對於這件事,他是“三有一懂得”,即有準備,有想法,有策略,懂政治。我們讀《論語》,會發現多次有人問政,孔子都有回答。比如《論語•顏淵》,就有子貢問政,子張問政,齊景公問政,季康子問政;《論語•子路》,則有子路問政,仲弓問政,子夏問政,葉公問政。問政的人,有執政者,也有學生,孔子都對答如流,留下了許多治國的名言,比如“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比如“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等等,都是。可以說,孔子為他的從政做了充分的準備,而且是“時刻準備著”。

  孔子也有想法。為了這些想法,子路還頂撞過孔子。這事可能發生在衛出公五年(西元前488年),即孔子六十四歲、子路五十五歲那年。這年,衛國的國君衛出公準備聘用孔子。據《論語•子路》,子路聽說後,就去問他老師:衛君正等著先生去實現政治主張(衛君待子而為政),先生的第一件事準備幹什麼(子將奚先)?孔子說:那一定是“正名”吧(必也正名乎)!子路馬上就表示不以為然。子路說:先生真有這想法嗎(有是哉)?那也太迂腐了吧(子之迂也)!幹嘛非得正名(奚其正)?孔子一聽,勃然大怒說:仲由!你也太野蠻、太粗魯、太放肆了(野哉由也)!一個君子,對自己不懂的事情,是應該保持沉默的(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你怎麼信口開河!

  看來,至少從子路開始,說直話的就不討人喜歡。於是六十四歲的先生,就開始教訓他五十五歲的學生。孔子告訴子路,正名是極其重要的。孔子說,名分不正,言語就不能順暢(名不正,則言不順);言語不順暢,事情就不能成功(言不順,則事不成);事情不成功,禮樂就不能復興(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復興,刑罰就不能得當(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措〕手足)。孔子的意思也很清楚:正名,難道是小事?

  正名為什麼重要?因為這是孔子的施政綱領,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什麼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來做人做事。這就先要“正名”。正了名,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知道應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都守規矩,不胡來,社會就有序,天下就太平。所以孔子對子路說,規定了一種名分,就一定有他的道理,而且能說出來;說出了這個道理,也就一定能夠做到。這就叫“名之必可言”而“言之必可行”(《論語•子路》)。

  那麼,孔子在衛國正名了嗎?如果正了名,他成功了嗎?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孔子在衛國只呆了四年,衛出公九年(西元前484年)時就離開了。據《左傳•哀公十一年》,當時孔子是一言不合,叫人套上車子就走(退,命駕而行)。走的時候還說:鳥是可以選擇樹的,樹還能選擇鳥嗎(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看來他是碰了釘子。

  忠實而莽撞的子路倒是留在了衛國(也可能在魯、衛兩國之間往返),而且在衛出公十三年(西元前480年),體面地犧牲在衛國的動亂中。據《左傳•哀公十五年》,當時子路被人用戈擊斷了冠纓。冠纓斷了,冠就戴不住。子路說,君子即便死,也不能免冠(君子死,冠不免),便一面用雙手系著冠纓,一面被人砍成了肉泥。據《禮記•檀弓上》,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後,痛不欲生,立即吩咐廚房倒掉所有已經做好的肉醬。

(作者易中天,本文摘錄自網路流傳,詳細全文請見:易中天,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馥林文化,2009年7月)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必也正名乎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精選佳文 :: 智慧修行與德性修養-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