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網路讓我們變得廣博還是淺薄?請讀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向下 
發表人內容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2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網路讓我們變得廣博還是淺薄?請讀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Empty
發表主題: 網路讓我們變得廣博還是淺薄?請讀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網路讓我們變得廣博還是淺薄?請讀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Empty周六 4月 06, 2013 11:45 am








媒體的「內容」只是小偷隨身攜帶的鮮美肉塊,用來引開守護心智的看門狗。



—馬歇爾.麥克魯漢,《認識媒體》


最近台灣熱度最高(但未必是最重要的)的幾則新聞:Makiyo 事件、林書豪在NBA 大放異彩、Whitney Houston 與鳳飛飛辭世⋯

過去兩週我甚至不願意打開電視新聞,因為各台播報的內容幾乎是千篇一律,彷彿全世界沒有別的新聞(

對了,還有人記得希臘的債務問題最後怎麼了嗎?)。今天就讓我們重新將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吧。



有沒有算過自己一天要收發幾次電子郵件、查看幾次 Facebook?



有沒有發現自己不論是為了求知、工作或娛樂,花在網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有沒有察覺自己的思考模式改變了?



有沒有感受過網際網路的浩瀚無垠?


自己上一次安安靜靜地專心讀完一本書是什麼時候?



使用電腦工作時保持長時間的專注是不是比以往來得困難呢?


記憶力變差了嗎?懶得動腦思考嗎?



這些可不是什麼初老症狀,而是我們的大腦正在改變。



以上問題看似陳腔濫調,卻是《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一書作者 Nicholas Carr

內心最深的恐懼。此書的前身是他於《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2007年7-8月號上發表的一篇文章〈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Google

讓我們變笨?)〉。他在文中提到,網際網路為我們帶來豐富、多樣化的內容,但代價很可能是犧牲掉我們深度思考與閱讀的能力,甚至改變我們大腦運作的方式。事實上原文書上的大標題就是「The

Shallows」——淺薄。Carr 指出人們變得無法專注、沒有耐心去閱讀厚重的書籍甚至只是一篇比較長的文章。



跨過第二個千禧年後,多虧了 Google 強大的搜尋功能,如果想要查什麼資料, google 一下就可以快速、精準地將我們要的數據或是名言錦句搜尋出來,於是我們無需再沉浸於茫茫「網海」、「書海」中尋覓,不再需要讀完一本書,就連前後的章節、段落的前後文都可以略過不看。漸漸的,我們思考問題的模式改變了。當你問一個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人遇到問題該怎麼做,通常他第一個想到的解決方式往往是:「上網搜尋」,其次則是上網發問。不管問題是困難還是簡單,具體還是抽象,我們傾向先搜尋,而不是先思考。



Carr 在本書的開頭從自身經驗觀察出他自己的閱讀、書寫與思考模式,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已經出現巨大的變化。他在第一章「Hal 與我」末尾寫下:




我頭腦運作的根本方式好像也在改變。這時我就開始擔心我無法把精神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超過一兩分鐘的問題。一開始,我以為這個問題只是中年頭腦退化的症狀。但是,我發覺我的頭腦不只是在慢慢飄走,他還會感到飢餓。他要求我用網路餵食它的方式來餵它,而且餵它吃的越多,它就變得越餓。

⋯⋯

我想念我的舊腦袋。


他提到自己頭腦運作的「根本」方式好像改變了。當我們瀏覽網頁時,上頭遍佈著各種可以點擊的連結,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種經驗:本來正在閱讀一篇網路文章,卻因為點了某一個連結開啟另一個網頁,然後又在另一個網頁開啟了更多連結,最後根本沒有把原本的文章看完。我們以為自己得到更多的資訊,其實連一開始閱讀的目的都沒有完成,過程中瀏覽過的連結內容也記不得,因為我們大腦在記憶的過程中不斷被干擾著,被我們點擊連結、切換網頁的動作干擾。我相信有許多習慣使用Google Reader 或是其他 RSS 閱讀器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訂閱太多 RSS feed

以至於根本讀不完,只能看著「未讀文章數」隨著時間不斷累積,最後只好按下「將所有項目標記為已閱讀」讓數字歸零,然後開始另一次的循環。



我們終會變成我們所想的樣子




網路世代們總覺得父母親或是老一輩的人好像總學不會上網或是操作新的電子產品。我們往往認為人的大腦和思考模式在成年之後便會「固定」下來,所以將「老狗學不會新把戲」歸咎於我們的腦袋已經僵化了,也不認為自己的思考模式或是閱讀習慣會被外力給改變,但其實不然。Carr 在書中第二章引用晚近的科學實驗結果說明成年人的大腦其實依然具有可塑性,也許多少會固定下來,但可塑性永遠不會消失。我們的思考模式與行為仍有可能受到現代科技影響而被改變,大腦為了因應不同的經驗和行為而改變,會發展出一套與過去迥然不同的行為模式。(已經習慣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你,是否曾經習慣性地去「點點看」其實不具觸控功能的螢幕呢?)





⋯⋯實驗證明了大腦可透過生理或心理鍛鍊來建造全新、更強的迴路,但這些迴路也會因為長期忽略而減弱或消失。

⋯⋯

⋯⋯如果我們不再訓練思考的技能,我們不光只是忘掉這些技能:他們在腦內戰的空間會轉給其他被練習的技能。

⋯⋯

我們犧牲掉的思考能力可能跟我們獲得的能力一樣有價值,甚至更有價值。


我們的寫作工具會參與塑造思考



歷史上著名的「工具論」與「決定論」之爭,Carr 更加認同決定論的說法:工具有時會照我們的指示運作,但有時後我們會為了迎合工具的需求來調整自己,尼采說過:「我們的寫作工具會參與塑造思考。」

麥克魯漢同樣認為所有的新媒體都會改變我們(通常他的說法更加辛辣,這裡就留給各位自己從書中體會吧,保證你忘不了XD)。Carr 承認工具論和決定論之間的爭執是永遠無法化解的,因為這兩種對於人類天性和命運的看法可說是涇渭分明,這樣的爭論不但與理性有關,更是信念之爭。唯一肯定的是,科技的進展代表著歷史的轉捩點(請注意,這是一句中性的話)。其實我們的歷史上每當在科技有所突破時,都會出現質疑的聲音,擔心這項新的發明會不會奪走我們的智慧、稀釋文化的內涵。



Carr 之後一路由口語、書寫、書本、印刷術談到電子媒體的出現,我們會發現人們從原本的具體思考轉變成抽象的思考,過程中依賴的工具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但就是因為人類得以進行抽象的思考,才會出現詩詞與數學帶動文明的發展來到今日。當中出現的每一項科技,都曾改變人們的思考方式。距離上一次這樣的劇烈的變動,是五百年前古騰堡發明印刷術,讓各式各樣的書本大量流通,改變了人類學習知識與傳承智慧的方式。今天,那樣的工具再度出現了:功能強大且普及程度不亞於書本的電腦與智慧型行動裝置,而且還能連上網際網路,還有什麼比這幾樣工具組合起來的影響力還大?



所見即所「應得」?



我們很難去質疑使用不同工具會導致內容改變這樣的事實。以下是很簡單的例子:今天某電子媒體要在自家的網站上發佈一篇新聞,為了盡可能爭取到較高的網路流量與讀者人數(好讓他們有機會點擊廣告),他們煞費苦心地想出一個充滿關鍵字的標題,不但聳動,還要容易被

Google 索引,內容與章節標題會被設計成符合搜尋引擎胃口的樣子(也就是做一些 SEO 工作),現在也沒有人膽敢在文章開頭賣關子,因為讀者們如果沒有在第一眼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離開,於是使用破題法、異常浮誇的文章便越來越多,而這些改變都將成為我們在網路上讀到的內容。這些現象從網路部落格文章、報章雜誌網站到電子書,各個都難以倖免。



更甚者,還出現了自動幫讀者縮短文章、擷取摘要的程式,例如去年底傳出獲得李嘉誠投資二十五萬美金,由一位十六歲英國高中生 Nick D'Aloisio 寫的 iOS app——summly。未來我們也許真的不能確定自己在網路上所讀到的文章是不是原本該有的樣子了。



把書拿起來讀吧




想了解自己因為使用、習慣了網際網路而產生的變化嗎?這本書雖然封面設計得不討喜,翻譯名稱也跟我們常用的有出入(註1),我仍強烈推薦各位閱讀這本書。請別嫌這本書三百頁太厚,因為光是參考書目就佔了五十二頁,我們可以想像作者 Nicholas Carr 為了寫這本書閱讀了多少資料。你也許會質疑為什麼他主張自己無法專心,卻還能完成這本書呢?畢竟從 Carr 在2007年《大西洋月刊》登出那篇〈Google 讓我們變笨?〉一直到2010年寫完這本書也歷經了快四年。他在後記有提到剛開始寫書時的狀況,在我看來簡直跟剛開始戒煙的人沒兩樣。



我們為新科技歡呼,因為我們的生活因此更加便利。但我們無法預知新的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虛擬實境之父,同時也是《別讓科技統治你:一個矽谷鬼才的告白》作者 Jaron Lanier 在書中說過,我們根本無從確定今日的科技在先天上有什麼缺陷,如果根據目前的架構一直發展下去,會在未來遇到什麼問題我們也不知道。


唯有不斷學習、做出改變並調整認知,才能夠明白我們所面對的是什麼,甚至在關鍵的時刻發揮制衡的力量。Carr 在正文最後寫下這段話:


⋯⋯海德格說,「科技的狂亂」使其作勢「侵佔所有的地方」。

我們也許正要進入這個佔領過程的最終階段。我們正迎接著這種狂亂進入靈魂裡,


如果你覺得 Carr 這本書有點悲觀,可以讀另一本由任職於紐約時報的 Nick Bilton 所寫的《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平衡一下。如果(我是說如果)還是不過癮,那恭喜了,顯然你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這邊有幾本書可以滿足你的渴望 XD




註1)例如167頁, Marissa Mayer 被譯為「麥耶」,不過翻到下一頁,Mayer 又變成了「麥爾」,而台灣其他報導通常是用「梅爾」。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網路讓我們變得廣博還是淺薄?請讀這本《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精選佳文 :: 生涯規劃與個人成長-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