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首頁首頁  相冊相冊  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登入  

 

 2014/10/31晨語簡記

向下 
2 posters
發表人內容
月亮
版主
版主
月亮


文章總數 : 29099
年齡 : 70
來自 : 台中
威望 : 1661
注冊日期 : 2009-01-11

2014/10/3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2014/10/31晨語簡記   2014/10/31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10月 31, 2014 7:47 pm

20141031晨起薰法香如是我聞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信大願心不虛,得涅槃價。

體勞折苦不瞋,不以為苦。

定心力行不疑,此心純熟。

從四諦入阿含,進出方等。



  「經」,就是我們要用心信解、力行,我們要相信,在<信解品>還是期待我們要好好用心,信,還要體解,去體會、去瞭解,自然我們就能發大心,我們要相信,佛陀教育我們,就是要啟發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大心開闊,一定要相信人人本具清淨,有如來智性,與如來同等,也是與虛空天體會合,我們的心有多大,境界就有多寬廣,我們應該要相信。若能這樣,我們心的煩惱才能一層一層去除,煩惱去除了,心開闊了,智慧如海,這個時候的心境,那就是寂靜如入涅槃一樣,涅槃就叫做寂靜意的思,完全將一切世間的煩惱、無明、塵沙惑完全去除,一片的清淨,這種入大涅槃的心境,這就是修行所得來的,價值就在這裡。凡夫的心常常就是這樣,跟著境界、隨著聲音,這樣起起落落,煩惱很多,而我們若能心境開闊,我們若能不執著在煩惱裡,這就是修行的功夫了。



  而這修行的過程,就要經過了「體勞折苦不瞋」,不管如何的辛苦,都是不以為苦。就如那位貧窮子,他來到富家,就是父親的家庭,在外面的環境除糞,骯髒的東西,就是這樣與大家投入去做。長者脫下莊嚴的服裝,去和他在一起,去瞭解他。個性很單純,不論有什麼樣的境界,都沒看見他這樣瞋怒,嫌恨的心。我們過去說過了,就是再如何的辛苦都是很甘願,用功付出,因為既然就是在這裡賺工資,我們領人家多少錢,就要做多少的工,周圍的環境有人我是非,就不去理會它,就是專心做人家僱請我們,我們付出,他付出多少,就能領多少的工資,像這樣的譬喻,所以說「體勞折苦不瞋,不以為苦」·怎麼樣的付出他都願意。



  我們修行者也是要這樣,我們明明知道人間苦不堪,生命有限,慧命無窮,所以我們用我們的生命,發心立願,投入在人群中,叢林裡修行,當然我們要認真修行的方向,甘願辛苦付出。既然是甘願付出,那就是歡喜的感受,就沒什麼樣的苦,這也是叫做修行。我們修行最重要,就是要認定清楚,所以「定心力行不疑」。我們既然選擇這修行的方向,心既定了,我們就要往這方向精進,心不要再有疑念,就要向前前進。一念心要很單純,很純熟。常常說心寬念純,我們心若寬,很成熟、單純的心,認清方向,自然我們的定力就向前不疑。



  修行,從「四諦法」而入「阿含」,佛陀的時代就是這樣,從「四諦法」是他第一場的開示,三轉四諦法輪,就這樣開始,僧團完成了,開始就遊化人間了。從《阿含經》十二年,「阿含」展開是很大,隨機逗教,對任何一個人應機說法,對每一锢人說就是一部經,無量數,累積十二年的時間,完全循循善誘。十二年過後,佛陀覺得佛法這個團體,大家都認清楚了,而且所聽的教法,大家也都已經能信受奉行,應該更上一層樓的時候了,(講)《方等經》,大小乘兼說。八年後,又經過八年,從大乘法,根機大的能夠接受了,發大心、立大願,願意為善,造福人群。這都差不多是在家居士,能這樣聽了領解,開始就願意發心去布施、去付出。



  (從)《方等經》的時代,佛陀再進一步,應該付出無所求的時候了,就開始《般若經》,(談)空。人生一切皆空,現成的道理,現成的人、事、物,都是一念開始。一念心生,是福、是惡,這樣所造成的,將這念心分析的很清楚,一切道理皆空。這些事物分清楚、分離之後,一切回歸道理。就像我們一個人,還未出生之前,就沒有我們這個人,這輩子還未生,是在過去,這輩子父母的因緣,藉著這因緣,帶著過去生業而來,這樣就有了,所以有了。若常常聽到,「唉唷,我有了」,有了就是有了,「有了」就是因為業力交纏,會合起來。所以我們過去的業,帶來了這一對的父母,所以這樣就有了,因緣既成熟,就生了。一生來人間,這輩子,到底我們過去生的緣是如何結的,這輩子我們就要如何受。是前甘,下半輩子是苦嗎?不知。或者是前面是快樂,還是苦,出生在貧窮的家庭,很多坎坷,經過了自己的努力,所以這輩很成功。這個成功的人生,是不是永遠擁有一切呢?,也不一定,無常的人間,生老病死,這是無常。



  是不是成功的人間跟著我們生老病死,這樣這麼單純嗎?也不一定。在中年的得意,說不定在晚年失意,也說不定,又再經過受折磨的人生,最後又帶業而去。哪怕是最後的人生富有,他什麼都同樣也沒有帶去,就只是帶業而去。想盡了人生的過程,真的是有苦無樂。即使是很好命的人,他還是有他人生過程的坎坷。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如何在這個人生進出得很自如,我們若來到《方等經》時,我們就差不多能夠知道付出無所求,人生要即時,因為無常,這個時間我們差不多就能瞭解了。就像我們現在所看得到的,有很年幼的孩子,不可思議,小小的,二三孩子,二三歲,聽到慈濟,看到電視,就會合掌、頂禮,年紀這樣的幼小,我們常常聽到,常常看到。甚至會說話,就會跟著人念經。我們在過去《無量義經》(偈頌),開始慈濟歌曲開始,他們就會念,這《無量義經》也會念,念得很準。



  而且,昨天有聽到,也看到了。因為今年是我們教育二十五周年,昨天校長不論是台南的曾校長,還是花蓮的李校長,就展現出了從幼稚園、小學。尤其是花蓮大愛幼稚園,今年的二十五周年慶,幼稚園的孩子這樣的小,不只是會唸,會唱,會手語,會入經藏,能解釋,這個經,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覺得幼稚園,不只是會唱、會念,會比手語,入經藏,能解釋,實在是本性,我們的人生,如來清淨的本性。不就是這樣帶來的嗎?不生不滅,就是我們的清淨本性,生生世世帶著我們的真如本性,但是,我們也是生生世世帶著我們所造的業力而來。年紀小的時候,回歸真如本性,慢慢長大過去的業力,現在社會人群的煩惱,引起了過去的業力,又是互相牽引而來,孩子時是這樣可愛,越來越長大,說不定孩子的心多變,要看他在怎樣的環境,他於什麼樣的因緣,好的因緣,在好的環境,好的家庭,讓他能保持著真如本性,沒有煩惱引動過去的因緣,若這樣,可能這輩子能入經藏,一輩子向前,在佛法中的軌道走。若這過去業力很大,由不得他,這輩子,自己就引來了煩惱,自己脫離了軌道,那就是與所有不好的緣去結合了。這就是人生,有時進來佛法的軌道,有時候很快就被誘引出去,所以進出要看因緣,若我們有定心,定力,自然這念真如本性,煩惱會較輕,某種的因緣發現到,他又趕緊投入,也有這樣的,這就是因緣。



  就像我們去年,應該是說今年,在去年的歲末祝福,一直到元月初,我人到桃園,桃園有一群的老菩薩來說他們的心得,其中一位叫做李登山,已經八十九歲了,他就這樣跟我說,他說:「師父,我想要能受證,我已經培訓了,我若要讓師父授證時,已九十歲。我說:「你開始見習了嗎?」他說:「有,我已經見習,我也培訓了,不過,會不會太老嗎?」我說:「不會啦!我在台北授證,有一位也已九十四歲了。」很湊巧,真的去年年底,就是還沒(農曆)元月以前,我就是在台北,所授證這位慈誠隊已經九十四歲了,受證之後在分享,感覺到身體還很健康,站著還很挺。我說:「他已九十四歲了。」他(李登山)說:「我實在是認識慈濟很久了,八年前就我就已經認識慈濟了。」我問:「為什麼你沒進來?」他說:「我認識慈濟的因緣,是因看到大愛,我就是看到大愛台,看慈濟人這麼多,都是不分階級、不分國界、不分人類,苦難的人,我們就去救,我很感動,那時候我就想進來」。

       但是,那時候就是我的老伴生病了,生病,她(住)在老人院,就是讓專人照顧,我每天都要為她按摩,我每天都要為她按摩身體,跟他說話話,就這樣,我每天都去,回來就覺得很無聊。但是,想到我年紀這麼大了,那時想要進來,但是我年紀已這麼大了,有用嗎?那時我已經八十二歲了,有用嗎? 日子就這樣過,每天去看太太,老伴,去為她按摩,與她說一下話,回來,雖然覺得無聊,想做慈濟,天都想『有用嗎?慈濟這個團體,我年紀這麼大進去,有用嗎?自己都這樣想。一直到隔年,太太已經往生了,這時候就不用每天去養老(院)的地方去看太太,就開始一直想:「我這樣,到底這麼無聊的人生,要做什麼呢?」他有四個兒子都很孝順,很好命,但是自己覺得老來無聊,看到…每天在看大愛(臺),每天都是這樣在看「靜思語」,道理都很了解。有一天他就去問里長夫人(編按:問里長,里長夫人介紹),就問里長夫人:「你知道慈濟嗎?我如果要進慈濟,你知道要從哪裡進入嗎?」這里長夫人就說:「你要進慈濟喔,這樣我告訴你,我為你介紹一位居士,他就是很用心,都是在投入慈濟,叫做曾德存。這位曾先生,他對慈濟很用心,我介紹你們兩人認識。」



  兩人認識了,這曾居士就說:「可以啊!我帶你進去,去做慈濟。」他說:「我已經八十多歲了,有辦法嗎?」他就說:「沒關係,不分年齡,走,來去做。」就把他帶到環保站。到環保(站),做環保做得很歡喜,而且早上,每天早上都是在天未亮之前就出去,去撿、撿,如果天亮,他就趕快回來。他說:「我的兒子是有頭有臉的人,我如果在外面撿,怕被人誤會,被人誤會以為我兒子是不是沒有給我零用錢,所以,怕失了我兒子的面子,怕被人議論,所以天亮我就趕快回來。」就是在半夜天未亮之前做。



  兒子忽然間感覺「我家怎麼慢慢…這些東西怎麼愈來愈多呢?」就問父親,父親就說:「我很想要做慈濟,我很愛做慈濟。我現在就是在做環保,我就一大早天未亮就去撿,撿一撿,我若是…八點多我就趕快把這些東西搬去環保站。」他兒子就告訴他:「你要做,何必那麼早?」他就說:「我怕被人誤會。」這些孩子就說:「爸爸,只要您身體能健康,您做得很快樂,慈濟,我們都知道,您儘管放心去做,不必擔心人家說話,您放心做就對了,而我們,我們也能幫忙您,您愛做慈濟,我們也能挺您,和您一起做。」



  這四個兒子都是這樣,孫子也長大了,「阿公,您若要做,我們也能幫忙,能幫忙您。」原來整個家庭這種孝順,看到父親雖然將近九十(歲)了,八十多(歲)了,那一年已經八十七、八歲了,大家都支持他,所以這樣,他已經見習、已經培訓了。所以在年初,我去桃園,他來和我見面,就說這些事情給我聽。



  我就說:「你培訓有很歡喜嗎?」「有啊,我開始做環保就歡喜了。已經做那麼多年了,我每天做得很快樂。今天還在,明天是不是會去另外一個世界,不知道。我在培訓,師姊師兄就陪我去訪視,我看看別人的環境,我很滿意了,我很滿足了,見苦知福。我的兒子、孫子都很孝順,我都沒有擔心了。」所以他已經今年,師父若再出門,開始到桃園,他就能夠受證了。



  像這樣,他(有)定心、定力,心無懷疑,但是猶豫,就是浪費時間,那天也這樣告訴我。「我這樣浪費八年了。」我說:「沒關係,八年時間也過去了,這時候你已經進來了。」所以能夠受證了。真正的,人生要趕緊把握,就是我們的人生;把握,就是我們的慧命成長。



  所以「信大願心不虛」,我們要信大願,心不虛,自然心能夠很開闊,進出在「方等」,隨意我們要進來,還是要出去,但是,出去就很可惜,進來就是我們得到,所以我們要用心。

經文:「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佛他已經開始宣布了,大家人人本具佛性,如來智性,人人平等,所以自己這個真如本性是你的富家宅,你的心王是你自己。所以如自己的父親,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有我們內心的主人在,內心的主人,那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若向外來說,學佛,我們要如何能體會佛法?那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所說法,我們將法吸收入心來,慢慢從我們的生命中來修行,法入心,成長我們的慧命。所以說,我們自己回歸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會歸我們的心王,慢慢接近了。所以須菩提再說,下面的文,



經文:「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經文簡釋:「世尊!我等以三苦故」

*「三苦」:即苦苦、壤苦、行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故。



  須菩提開始說出了他們受…過去還未修行之前,「我們過去生都一直受三苦。還未聽法之前,就是這樣受盡了…生生世世受盡了這三種苦。」這三苦是什麼苦呢?那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這叫做「三苦」。



  這「三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故)」。「根」就是我們的身根,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生老病死,尤其是病的苦,或者是外面的境界引誘我們所接觸到的不歡喜的苦等等,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這個境界,有我們的身體,有我們的境界,境界乖違,就是違背,讓我們不順心,讓我們不順意,讓我們煩惱。身體痛,病苦,或者是外面一切的境界不順我們的意等等,這種乖違逼迫的苦,所以這都是在「三苦」中。



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



*「並合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苦、五蘊熾盛等,稱八苦。



二、壞苦:苦樂受生,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故。



三、行苦:不苦不樂受生,即念念遷變之相故。



  「苦苦」,本來已經是苦了,就是由苦事而成,有很多的煩惱逆我們的意,或者是身苦病痛等等,這種讓我們苦惱,這也是「苦苦」。除了這樣的苦,又有「八苦」,這「八苦」,生、老、病、死四苦,生下來時,痛徹骨髓的痛苦,雖然我們都忘記了,被生的時候,真的是痛苦啊!那種痛,痛徹骨髓,刺激我們,我們才會哭出來,所以「生」是苦。



  「老」,真是苦啊!遇到的這個時候,就知道苦了,很苦。老了又有病痛,更苦。這種境界,已經很多人都遇到了,老病真苦啊!再來,大家也會擔心哪一天呢?最後結束生命,死(的)這一天。世間人誰不怕死呢?很多人都怕死。其實,若有學法,有入佛法就知道,世間煩惱,一切都是合成來的,看開了,煩惱很快就過去。會死嗎?會怕嗎?不會了,知道人生只是一口氣出去,不回來了,只是長眠,睡不醒而已,還有什麼呢?睡不醒的這個身體,就看如何去處理,有人處理也好,沒人處理也罷,這總是睡了就是長眠,醒不來了。



  實我們的靈魂脫體,只是擔心我們這輩子到底是做了什麼?我們到底是要帶什麼去呢?要擔心業力。到底我們要帶什麼去?最後的這個身體,什麼都不用擔心,哪怕我們就是獻出去了,「無語良師」,還有最後的價值,很好利用。等到要用它時,我們已經二三歲了,再來了,如此這個身體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還怕什麼「死」呢?就不怕了,這樣就是自在。這是有學法的人,真正佛法入心,生老病死,其實過程中還是苦啊,難免都會有煩惱,不過,煩惱會較快過去,了解了,這就是業力,放下了,這個煩惱就不會常常纏在心裡。



  接下來,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這就是人生的苦。有了這個身體,除了(「生」、)「老」、「病」、「死」的苦以外,日常的生活,愛別離苦。卿卿我我,我愛的人、我愛的孩子,我求的得不到等等,我不愛的人又見面了等等,就是很苦,煩惱啊!有的人為了愛,求不到,造成了很大的罪業,也是很多。為了求不到,自己的心態亂了心,得了身心的病,也是很痛苦。



  加上了五蘊熾盛,這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就是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生下來之後,包括這「八苦」都包(含)在其中。我們若有修行,才有辦法看得開,自然我們這些煩惱無明慢慢就去除了,「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行善,不造惡,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每天都能輕安自在。但是,若是沒修行,(或)修行若沒有真正用心,煩惱還是同樣在,這些苦還是同樣受。這叫做「苦苦」。生來就已經苦,又帶著這樣包裝這麼多,一項都沒有減少,這是每個人都有的。



  第二叫做「壞苦」。壞苦,那就是「苦樂受生」,到底我們是帶什麼業來呢?我們過去生有造福,所以我們帶著福業來,或者是我們過去生結了壞緣,所以我們就是帶著這個不好的緣來,雖然有福,卻是(也有)不好的緣。來到人間,總是苦樂來受生,因樂,所以還有變異的憂惱,變異生死,還有,我們的心「生住異滅」。我們的心,發一念心,要好好修行,造福人群,一個環境將我們誘引,我們就又墜落陷阱。



  像這樣,心不定,明明是好事,卻是其他的環境來誘引,讓我們在這種「壞苦」,生老病死這種變異的苦還在,或者是立決心要走對的方向,會又有因緣破壞,再墮落了,這種無法往清淨的道路走,這也是一種憂惱。



  修行,雖然是這樣在修,卻是這種「壞苦」,自己…明明我們是在修行的道場,卻是…明明大家在精進,我們還是在「大平林」(上人用以形容大又平的床或通鋪)裡,這種一念心懈怠,精進的人在精進,自己還在懈怠中,在(受)壞憂的痛苦,這樣不是壞苦嗎?我們在修行,看起來是修行,卻是心沉滯在那種煩惱憂苦中、懈怠中,這叫做「壞苦」。



  第三叫做「行苦」。「行苦」就是「不苦不樂受生」,就是「念念遷變之相」。所以無形中,這個「行蘊」,「行蘊」不斷就是這樣過。雖然我們也是很認真在修行,雖然我們沒有什麼逆境在我們的身上、環境中,卻是我們還是在「行蘊」中,「行蘊」中不知不覺,時間就是這樣流逝過去,不知不覺,老來體弱了。



  我們若不好好把握時間,我們還是在行,行蘊,行苦。雖然我們也是在精進,但是日子在過很快,念念變遷,念念這樣過去。這個「念念」就是時間,還是時間這樣不斷不斷過去??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念念,分秒鐘不空過。這全都是苦,這是「三苦」。



經文簡釋:

「於生死中,受諸熱惱」;由三苦故,五濁加重,生死無邊,熱惱煎心,迷於聖教,惑於自心,無明暗覆。



*「大法難投」,是強追執急迷悶迫逼之意。

*「熱惱」:退流三界生死,受此三苦八苦逼,總名熱惱。



  「於生死中,受諸熱惱」。因為有這三苦,所以我們還在五濁裡,五濁惡世,還在這生死中輪迴,到底什麼時候才能不用再輪迴?所以這種熱惱在五濁惡世。大乾坤的不調和,小乾坤的不調和,世間社會人事等等不調和,我們無法去體會現在的人心是如何變動?人的觀念是如何?多多少少,我們也會覺得煩惱。在這種五濁惡世,生死無邊,這我們還無法要如何選擇。這就是熱惱,「熱惱煎心」,讓我們的心無法很輕安自在。



  就是迷,「迷於聖教」。聖教,我們無法選擇到底我要往哪一條路走,一念偏差,那就是時間空過,走向邪道去,或者是迷著在小乘法,都不知。所以我們惑,所以有惑,還有煩惱。「到底我這樣修,是對或不對呢?」這種「惑於自心」,自己信心不夠,「惑於自心」,所以「無明暗覆」,我們還是讓無明將我們覆蔽。所以「大法難投」,真正大乘法,要發這念心很難。到底我是要守在獨善其身呢?或者是投入人群呢?投入人群,會受到眾生的煩惱污染嗎?這是須菩提表達他們的心。



  「是強追執急」。這樣修行好像如貧窮子,這樣被人抓到說:「你要進來。」但是他怕得昏倒了,後來就要再用方法慢慢誘引他進來,像這樣「迷悶迫逼之意」。好像修大乘行,好像是佛陀強迫我們要投入人群,我們就是要獨善其身,但是叫我們要行大乘法,好像大法難投,自己不是很自願,這也是熱惱。



  所以這種熱惱,「退流三界(生死)」。不願意行菩薩道,所以時光不斷流逝過去,我們沒有好好把握,可能無常一來,我們就「退流三界(生死)」,還是再生死輪迴。受此三苦、八苦之逼迫煩惱,所以這都叫做熱惱。我們沒有好好把握行菩薩道,說不定我們要墮…同樣獨善其身也是要墮落,在這三界中受盡極苦。



經文簡釋:「迷惑無知,樂著小法」;迷執小法,不肯修大,愚癡名迷,猶豫名惑,不受勸誡名無知,樂著小法,但有小志,不堪大化。



*此兼合前述,父子相見,喻喚子不得,大機既無,樂著小法,但堪小化,是暫放得喜意。

*又苦多故熱惱,熱惱故迷惑,迷惑故無知,無知即無明,有此無明,故迷自己。



 所以「迷惑無知,樂著小法」。過去就是這樣,時間空空過去了,就是「樂著小法」,「迷執小法,不肯修大」,過去我們就是這樣。所以,「愚癡名迷,猶豫名惑」。猶豫不決,就如那位登山(李登山)老菩薩,八年前他應該就能投入受證了,但是猶豫不決,自己覺得「我老了」,但是這時候,經過八年後,這時候才開始決心要受證,已經九十一歲,若是過年後,他就要九十一歲了。

  所以這種「執迷小法,不肯修大」,就是「愚癡名迷,猶豫名惑,不受勸誡名無知」,這應該大家能清楚。樂著於小法,「但有小志,不堪大化」。只想要獨善其身,守在小法,不堪受大法,所以兼…這就是前…之前所敘述過,父子相會這段故事,其實裡面所包含著這麼多的道理。叫兒子回來,叫不回來,這「大機既無」,就是「樂著小法」,叫他叫不回來,就是「樂著小法」,「但堪小化,暫放得(是暫放得喜意)」,暫時放他走,讓他再去貧里,再用方法把他叫回來。



  很多的苦難,這樣受過了,所以「苦多(故)熱惱」,又是苦,在熱惱中。所以在那裡迷惑,迷惑,所以無知,無知,所以叫做無明。這樣,我們的人生過程一直就是這樣過。我們要好好用心,要記得好好「信大願心不虛得涅槃價」,我們真正要用心,心才能開闊,才能與法會合,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解脫我們未來的人生。所以,這輩子要好好用心,才有辦法走出我們的一片天。多用心啊!



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
回頂端 向下
Jack
Admin
Admin



文章總數 : 6964
年齡 : 65
來自 : 台北
威望 : 1722
注冊日期 : 2008-12-22

2014/10/31晨語簡記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2014/10/31晨語簡記   2014/10/31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11月 01, 2014 7:14 am

薰法香心得札記(二○一四年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五)

 

今天的心得就是要把三苦完全理解,上人在九月23日有開示如下,可以再看一遍,再對照今日所說就更清楚明白。

 

「志意下劣,自知豪貴」;厭苦欣空。即後經文: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一、苦苦,自寒熱饑渴等苦緣所生之苦。
二、壞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
三、行苦,為一切有為法無常遷動之苦。

  因為他的「意志下劣」,但是長者「自知豪貴」。意思就是說,意志下劣,就是「厭苦欣空」,這已經是二乘的人,已經知道苦呀苦!佛陀說的,真的是苦!瞭解了「生老病死、五蘊熾盛」,尤其在人間,這種「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等,加上了五蘊,這種時間不斷在運行中,這個「蘊」,不斷在時間中累積惡業,不斷在時間中消逝,這種惡業煩惱不斷累積,可怕呀!每天的感受,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這種的感受是很苦?「厭苦欣空」;一切都斷掉了,不用跟人家攀緣,過著我獨善其身的生活,這樣樂哉樂哉、悠哉悠哉,這樣不是很好嘛!就像經文,經文有說三苦;在<譬喻品>.什麼叫三苦:

  「第一是苦苦」;自寒熱飢渴等苦緣所生之苦。這就是生活中的苦,多少的人貧窮困苦,有錢的人,(天氣)熱時,很熱很熱,所以要安裝冷氣,若沒有電就忍受不了;若出去外面,很熱!走在路上,很熱!進到車裡,很涼快!但在很涼的車子裡,難免要出去。一出去,哇!這麼燙、這麼熱!熱時,真的要工作,滿身都是汗。冷呢?這麼冷,想要出門,有錢人衣服穿很多,包的密不通風,出門還是喊苦,這麼冷的天,有的國家冬天會下雪,踏著霜雪,寸步難行;開著車,雪中動彈不得,苦還不苦?有錢的人是這樣,沒有錢的呢?貧窮困苦的人,屋頂呢?沒有屋頂,屋頂是破的!牆壁呢?牆壁全都是開的,都是破的牆壁。風呀!寒風直吹進來。雪呢?霜雪一直下進來,下雨整間溼答答,冷呢?風吹來真的會發抖!這樣要度過人間寒暑,是冷、是熱,人間很苦!有時候貧困的人,飢餓口渴,真的是苦不堪!這種苦緣,再加上了生老病死,老病中,或者是殘疾的人,苦不苦啊,很苦呀!所以叫苦苦,不光是一項苦,苦中加苦,叫做苦苦。

  「第二是壞苦」;我希望擁有一切,我希望更多再更多,我最擔心的,就是「失去」,這種的壞;敗壞,很多人這樣說,「富不傳三代」,富不到三代人,常常就聽到人這樣說,可見一代的風光,說不定第二代出了不肖子孫,第三代不如第二代,這種「得而失」,這叫做壞苦;「樂境壞時所生之苦」。這還要更苦,本來很享受,本來很有權,「喊水會結凍」(台語),一旦失敗,貧在路邊無人認,一旦失敗之後,大家就避之唯恐不及,像這種的壞苦。

  「第三是行苦」;一切有為法無常遷動的苦。人間一切有為法,所造作的業力,再加上了無常瞬間這種的苦,真正是很多,這種遷動之苦,實在無常遷動,常常聽到四大不調,常常聽人間無常,人心不調,人禍不斷起,這實在很苦,所以有這種的三苦。

 

https://neptuner.666forum.com/t9161-topic

(以上是上人在923日薰法香開示的內容,可與今天1031日的相對照)

 

以下是1031日部份經文重點。

 

經文:「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經文簡釋:「世尊!我等以三苦故」

「三苦」:即苦苦、壤苦、行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故。

  須菩提開始說出了他們受過去還未修行之前,「我們過去生都一直受三苦。還未聽法之前,就是這樣受盡了生生世世受盡了這三種苦。」這三苦是什麼苦呢?那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這叫做「三苦」。

  這「三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故)」。「根」就是我們的身根,我們的身體,這個身體生老病死,尤其是病的苦,或者是外面的境界引誘我們所接觸到的不歡喜的苦等等,都是因為這個身體,這個境界,有我們的身體,有我們的境界,境界乖違,就是違背,讓我們不順心,讓我們不順意,讓我們煩惱。身體痛,病苦,或者是外面一切的境界不順我們的意等等,這種乖違逼迫的苦,所以這都是在「三苦」中。

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
「並合八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苦、五蘊熾盛等,稱八苦。

二、壞苦:苦樂受生,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故。

三、行苦:不苦不樂受生,即念念遷變之相故。

  「苦苦」,本來已經是苦了,就是由苦事而成,有很多的煩惱逆我們的意,或者是身苦病痛等等,這種讓我們苦惱,這也是「苦苦」。除了這樣的苦,又有「八苦」,這「八苦」,生、老、病、死四苦,生下來時,痛徹骨髓的痛苦,雖然我們都忘記了,被生的時候,真的是痛苦啊!那種痛,痛徹骨髓,刺激我們,我們才會哭出來,所以「生」是苦。

  「老」,真是苦啊!遇到的這個時候,就知道苦了,很苦。老了又有病痛,更苦。這種境界,已經很多人都遇到了,老病真苦啊!再來,大家也會擔心哪一天呢?最後結束生命,死(的)這一天。世間人誰不怕死呢?很多人都怕死。其實,若有學法,有入佛法就知道,世間煩惱,一切都是合成來的,看開了,煩惱很快就過去。會死嗎?會怕嗎?不會了,知道人生只是一口氣出去,不回來了,只是長眠,睡不醒而已,還有什麼呢?睡不醒的這個身體,就看如何去處理,有人處理也好,沒人處理也罷,這總是睡了就是長眠,醒不來了。

  實我們的靈魂脫體,只是擔心我們這輩子到底是做了什麼?我們到底是要帶什麼去呢?要擔心業力。到底我們要帶什麼去?最後的這個身體,什麼都不用擔心,哪怕我們就是獻出去了,「無語良師」,還有最後的價值,很好利用。等到要用它時,我們已經二三歲了,再來了,如此這個身體與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了,還怕什麼「死」呢?就不怕了,這樣就是自在。這是有學法的人,真正佛法入心,生老病死,其實過程中還是苦啊,難免都會有煩惱,不過,煩惱會較快過去,了解了,這就是業力,放下了,這個煩惱就不會常常纏在心裡。

  接下來,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這就是人生的苦。有了這個身體,除了(「生」、)「老」、「病」、「死」的苦以外,日常的生活,愛別離苦。卿卿我我,我愛的人、我愛的孩子,我求的得不到等等,我不愛的人又見面了等等,就是很苦,煩惱啊!有的人為了愛,求不到,造成了很大的罪業,也是很多。為了求不到,自己的心態亂了心,得了身心的病,也是很痛苦。

  加上了五蘊熾盛,這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就是有我們這個身體,所以生下來之後,包括這「八苦」都包(含)在其中。我們若有修行,才有辦法看得開,自然我們這些煩惱無明慢慢就去除了,「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行善,不造惡,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每天都能輕安自在。但是,若是沒修行,(或)修行若沒有真正用心,煩惱還是同樣在,這些苦還是同樣受。這叫做「苦苦」。生來就已經苦,又帶著這樣包裝這麼多,一項都沒有減少,這是每個人都有的。

  第二叫做「壞苦」。壞苦,那就是「苦樂受生」,到底我們是帶什麼業來呢?我們過去生有造福,所以我們帶著福業來,或者是我們過去生結了壞緣,所以我們就是帶著這個不好的緣來,雖然有福,卻是(也有)不好的緣。來到人間,總是苦樂來受生,因樂,所以還有變異的憂惱,變異生死,還有,我們的心「生住異滅」。我們的心,發一念心,要好好修行,造福人群,一個環境將我們誘引,我們就又墜落陷阱。

  像這樣,心不定,明明是好事,卻是其他的環境來誘引,讓我們在這種「壞苦」,生老病死這種變異的苦還在,或者是立決心要走對的方向,會又有因緣破壞,再墮落了,這種無法往清淨的道路走,這也是一種憂惱。



  修行,雖然是這樣在修,卻是這種「壞苦」,自己明明我們是在修行的道場,卻是明明大家在精進,我們還是在「大平林」(上人用以形容大又平的床或通鋪)裡,這種一念心懈怠,精進的人在精進,自己還在懈怠中,在(受)壞憂的痛苦,這樣不是壞苦嗎?我們在修行,看起來是修行,卻是心沉滯在那種煩惱憂苦中、懈怠中,這叫做「壞苦」。

  第三叫做「行苦」。「行苦」就是「不苦不樂受生」,就是「念念遷變之相」。所以無形中,這個「行蘊」,「行蘊」不斷就是這樣過。雖然我們也是很認真在修行,雖然我們沒有什麼逆境在我們的身上、環境中,卻是我們還是在「行蘊」中,「行蘊」中不知不覺,時間就是這樣流逝過去,不知不覺,老來體弱了

 

  我們若不好好把握時間,我們還是在行,行蘊,行苦。雖然我們也是在精進,但是日子在過很快,念念變遷,念念這樣過去。這個「念念」就是時間,還是時間這樣不斷不斷過去?所以我們要把握時間,念念,分秒鐘不空過。這全都是苦,這是「三苦」。



經文簡釋:「於生死中,受諸熱惱」;由三苦故,五濁加重,生死無邊,熱惱煎心,迷於聖教,惑於自心,無明暗覆。

大法難投」,是強追執急迷悶迫逼之意。
熱惱」:退流三界生死,受此三苦八苦逼,總名熱惱。

  「於生死中,受諸熱惱」。因為有這三苦,所以我們還在五濁裡,五濁惡世,還在這生死中輪迴,到底什麼時候才能不用再輪迴?所以這種熱惱在五濁惡世。大乾坤的不調和,小乾坤的不調和,世間社會人事等等不調和,我們無法去體會現在的人心是如何變動?人的觀念是如何?多多少少,我們也會覺得煩惱。在這種五濁惡世,生死無邊,這我們還無法要如何選擇。這就是熱惱,「熱惱煎心」,讓我們的心無法很輕安自在。

  就是迷,「迷於聖教」。聖教,我們無法選擇到底我要往哪一條路走,一念偏差,那就是時間空過,走向邪道去,或者是迷著在小乘法,都不知。所以我們惑,所以有惑,還有煩惱。「到底我這樣修,是對或不對呢?」這種「惑於自心」,自己信心不夠,「惑於自心」,所以「無明暗覆」,我們還是讓無明將我們覆蔽。所以「大法難投」,真正大乘法,要發這念心很難。到底我是要守在獨善其身呢?或者是投入人群呢?投入人群,會受到眾生的煩惱污染嗎?這是須菩提表達他們的心。

  「是強追執急」。這樣修行好像如貧窮子,這樣被人抓到說:「你要進來。」但是他怕得昏倒了,後來就要再用方法慢慢誘引他進來,像這樣「迷悶迫逼之意」。好像修大乘行,好像是佛陀強迫我們要投入人群,我們就是要獨善其身,但是叫我們要行大乘法,好像大法難投,自己不是很自願,這也是熱惱。

  所以這種熱惱,「退流三界(生死)」。不願意行菩薩道,所以時光不斷流逝過去,我們沒有好好把握,可能無常一來,我們就「退流三界(生死)」,還是再生死輪迴。受此三苦、八苦之逼迫煩惱,所以這都叫做熱惱。我們沒有好好把握行菩薩道,說不定我們要墮同樣獨善其身也是要墮落,在這三界中受盡極苦。



 

高明智感恩合十
回頂端 向下
http://www.wretch.cc/blog/jack18233 在線
 
2014/10/31晨語簡記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 菩提法水 :: 靜思晨語 :: 晨鐘起薰法香--靜思妙蓮華-
前往: